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三国分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格局和经济发展。
教材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混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分析A.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一新授一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一、课题方面:我讲的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6课《三国鼎立》,授课班级是七年级班,人数是63人。
二、教材方面:本课主要由四个内容构成:(1)、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3)、三国鼎立的形成。
(4)三国的经济。
通过学习,主要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和对历史事实与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而且通过学习在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思想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者重要历史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
(4)、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讲述历史的兴趣。
3、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曹操,诸葛亮等。
(4)、将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四、学生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从小说与影视剧当中对三国的历史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三国的历史学习会很有兴趣,会很喜欢。
因此我在讲解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加以深化。
但注意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给学生分清楚。
五、学法方面:(1)、重点及处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10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10篇)《三国鼎立》教案篇一【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情境引入方案一:温故知新: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方案二: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能够描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发展与变迁,认识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2. 难点:理解三国时期各国的战争策略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学生教材、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新课呈现(2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起源。
2. 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讲解三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政策、军事力量以及主要历史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三国时期各国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示范演示(2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如赤壁之战。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赤壁战役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以及最终的战争结果。
互动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加深对三国时期的了解。
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个人进行练习,回答与三国鼎立相关的问题,如魏、蜀、吴三国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谁?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等。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文化视野。
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进行相关复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与研究、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还不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过程,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5.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之间的关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上册第18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而产生向往和平的思想;通过史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教学过程这一板块包括五大部分:(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并出示曹操、刘备、孙权的图像,设问:他们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以此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1.官渡之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为后面讲述官渡之战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然后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并带领学生完成表格。
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1)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并播放赤壁之战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大致经过后完成表格;(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老师完善补充。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2)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历史事实。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官文美我说课得课题是《三国鼎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创设、分组讨论、历史剧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
三、说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1)情境法:利用视频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分组学习探究: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学习。
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角色体验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小结、练习。
导入新课: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1)、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历史剧《曹操赤脚迎许攸》,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曹胜袁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点拨。
(2)、播放视频《火烧赤壁》,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曹军失败,而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然后教师点拨。
(三)、历史感悟: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教师在点拨时引导学生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与小说或电视剧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主要介绍了我国封建社会从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结束了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不仅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开发的序幕。
因此,本课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一是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人才意识;二是在区别历史真实人物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2、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3、难点: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原因、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理论指导和教、学法选择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从整体上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比较差。
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抓住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宜简单不宜复杂。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三步思维学习模式进行学习。
三步思维学习模式是根据心理学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每一课的学习内容,由浅及深,转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史料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
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
(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双方战役
特点战斗
结果原因
分析意
义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
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了基础。
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
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
我引导
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知识点3——三国鼎立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4——三国经济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话说曹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巩固
1.梳理板书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
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
识树的建构。
2.课堂抢答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三)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大陆与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
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
实中去”。
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五、优化思考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
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
凸显了“信息
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