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观今,以史为镜-最新文档资料
以史为镜文言文翻译
夫史者,载道之书也。
古往今来,历尽沧桑,世事变迁,无不记载其中。
是以孔子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此言甚是,盖因史为镜,可以映照出世间万物之兴衰,使人得以借鉴,启迪智慧。
昔者,尧舜之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三代相传,国运昌盛。
此乃以史为镜,鉴古知今之明证。
然自商汤兴邦,至周文武王,虽历经数百年,国力强盛,然皆因贤君明主,以史为鉴,勤政爱民,故能长治久安。
及至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乱频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一代明君,虽欲以史为镜,然而世道浇漓,人心不古,战火纷飞,民生凋敝。
是以孔子感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此乃史之鉴,使人警醒,反思社会之弊端。
秦皇汉武,雄才大略,开创帝业。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皆因忽视史鉴,导致国运衰落。
是以史学家司马迁曰:“史者,所以明得失,示来者。
”此乃提醒后人,不可忘本,须以史为镜,明得失,正得失。
唐宋之际,国家强盛,文化繁荣。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知得失,故能开创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虽出身将门,然能以史为鉴,知人善任,使国家强盛,文化繁荣。
此乃史之镜,照出贤君明主,使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明清之际,国势渐衰。
明成祖朱棣篡位,导致朝政混乱。
清初,虽然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励精图治,然而忽视史鉴,导致国力衰微,民生凋敝。
此乃史之鉴,使人警醒,不可忘本,须以史为镜,知兴替。
今之世,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若不以史为镜,必将重蹈覆辙。
是以,吾辈当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奋发向前,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夫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盖因史之鉴,既可照出世间万物之兴衰,亦能启迪智慧,使人警醒。
吾辈当以史为鉴,明得失,正得失,奋发向前,共创辉煌。
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国家,不负人民。
以史为鉴,鉴古论今
以史为鉴,鉴古论今
古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因此,若以史为鉴,便可明了现今世事所缺为何,从而中得到充实和提升。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结交四方豪杰,带领军队,最终驱除了元朝蒙古族,建立了明朝大业,建立的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维护朱家的长久统治,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把大权都揽到自己身上,更是屡兴大狱,导致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但是太祖自身确实做到从严律己、罚不避亲、弘扬清正、倡导廉政,官场风气逐渐清明。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他虽然夺自己的侄子的皇位,但他果断的削藩,迁都北京;尊儒纳士,编纂书籍;平定安南,五征漠北;疏通南北漕运,遣使七下西洋,以宣大明国威仁宣之朝,尚能明“民可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使民心稳固。
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却宠信宦官,朝纲混乱,明朝便很快的衰败下来,最后致使满族入侵,灭了明朝,百年大业毁于一旦。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鉴古知今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连同近代百年的屈辱史, 都融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肌肤血肉、神智心魂之中。五千年 的文明史让我们骄傲自豪,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使我们发愤 图强。历史的血污和耻辱不会逝去,它只会越来越清晰地 提醒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1、阅读下则材料,搜集资料,谈谈你的感悟。
相反,日本恰在同年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富国强 兵之路
在光绪朝,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 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
当世界资产阶级变革方兴未艾,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时 ,清朝却闭关锁国,由于制度等原因,没有做实质性的改 革,以不变应万变。《清史稿》论曰:大清帝国“因循废 堕,可谓极矣!”清朝皇室,自残自戕,堵塞鼎新道路, 错过维新机会。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 ,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 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 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人民流离失所
日本海军陆战队抢先开进中国,他们后来成了联军主力
参战的美国军舰“马拉卡西”号
参战的英国军舰“森特隆”号
参战法国军舰“登特里卡斯特”号
俄法联军用大炮向东便门抵近射击,揭开了联军攻城 的序幕。东便门的箭楼被炸得面目全非。
日军集中几十门大炮,轰击朝阳门,摧毁箭楼,攻入 城内。清政府10万守兵溃散。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历史是我们研究任何问题的起点,是我们根本无法回 避的。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 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 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 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 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因而,读史既需要解读往事,又要 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历史洞察力。 因此,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是读史的 关键所在。
以史为镜 知往鉴今
以史为镜知往鉴今——跟着毛主席读史毛主席曾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后人正是在继承前人、跟随历史的脚步向前发展的。
跟着毛主席读史鉴史的指引,我这个称不上是爱读书的人,也懂得了知往鉴今、古为今用的道理。
《贞观政要〃论任贤》里记载,唐太宗尝谓侍臣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也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
依此可见,古今中外之人对历史的警省作用有着共同的感知和体会。
读历史的人并不是守旧的人。
大凡读的都是过往的历史,想的却是当下及今后的事,或为治国平天下,或为修身齐家。
正如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讲到自己盛年博学时,就是读经史子集以“探求治天下之大道”。
历史是无可穷尽的精神宝藏,无论以什么方式探求就里,它都能予人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毛主席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但不可否认,身经百战的他,用兵如神,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军事家、战略家。
这既得益于峥嵘岁月里他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与他喜欢历史的精神志趣有着莫大的关联。
他对史书上记载的各种战例钻研很深,并与自己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紧密联系起来,为现实斗争服务。
比如,1936年,他基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从《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中获得战略防御的启示,通过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号召和教育党的军队采取取信于民的战前政治准备、“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利用“彼竭我盈”、“辙乱旗靡”的反攻和追击时机,从而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毛主席一直注重用历史教训为全党敲响警钟,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1944年春天,在中国抗战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候,郭沫若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失败三百周年而写的长篇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主席明确要求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教育全党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告诫党员干部“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借古观今,以史为鉴知进退作文
借古观今,以史为鉴知进退作文历史,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静静地立在那里,反射着过去的种种。
当我们站在这面镜子前,仔细端详,就能从那些古老的影像中,看到前人的足迹,学到他们的智慧,从而明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该如何前进,何时后退。
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帝王。
在他登基之初,天下刚刚从隋末的战乱中恢复,百废待兴。
但他没有盲目地追求快速发展,而是虚心纳谏,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他深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
他重用魏征等贤臣,每当自己有不当之处,魏征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而李世民也能放下帝王的威严,虚心接受批评。
正是因为他能以史为鉴,明白前朝灭亡的教训,不滥用民力,才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修建一座宫殿,以彰显大唐的国威。
但当他看到隋朝杨广因为大兴土木而导致民不聊生,最终亡国的历史时,他果断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对大臣们说:“朕每思及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恐重蹈隋之覆辙。
” 就这样,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把精力放在了发展民生上,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再说说唐玄宗李隆基,他早年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开创了开元盛世。
但到了后期,他却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任用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腐败,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这就像是一个鲜明的警示灯,告诉我们在成功和繁荣面前,不能迷失自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进退。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许多古代的文物和典籍。
我站在一幅描绘古代战争的画卷前,久久凝视。
画面中,战士们奋勇杀敌,硝烟弥漫。
但战争的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百姓流离失所。
我不禁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战争”,可能是职场上的竞争,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这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蛮干,要学会审时度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曾经在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项目。
以古为镜,以史为鉴——《二十四史》经典佳句
以古为镜,以史为鉴——《二十四史》经典佳句《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
将其中经典名句撷取30句分享品读。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6、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7、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鉴古观今 翻出新意[doc文档]
鉴古观今翻出新意——作文内容创新例谈之一:从历史中找素材古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古事,可以观照今人的言行,可以从中找到某种人生经验和某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许多知名作家已经在为我们开辟这条鉴古观今的道路了。
余秋雨用一部《文化苦旅》,把视角深入到历史的各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李存葆用一篇《祖槐》,带领人们走进历史,去探索祖先的根源。
再将目光往前推移,我们可以看见鲁迅,他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近乎荒诞的叙述中融入了现代人的理念,开辟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另一个天地。
再往上追溯到元明清,那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时代,作家或说书艺人用他们的想像力为我们后人奉献了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杨家将》等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演义,这些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我们中学生固然不可能有作家那样的大思维、大手笔,但完全可以沿着作家为我们指明的道路去探索,去创新。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中学生已经在行动了,他们用从历史中挖掘出的题材去写作,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内容,给死气沉沉的高考作文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这类作文的滥觞是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中的优秀作文《赤兔之死》(江苏考生)。
赤兔之死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凛然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马忠所得。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马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作文 历史入镜 知往鉴今
作文历史入镜知往鉴今
哎呀呀,大家知道不,历史就像一面超级大镜子呀!它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发生的好多好多事情呢。
我们可以从历史里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啥好玩的故事。
就像我们看故事书一样,只不过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哟!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场面得多壮观呀!还有三国时期那些英雄好汉们,关羽呀,张飞呀,他们的故事多精彩呀!
我们了解历史,不只是为了知道过去,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学到好多道理呢。
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历史就是前面的人留下的脚印,我们跟着走,就不容易摔倒啦。
比如说,看到古代的一些国家因为不团结被别的国家打败了,我们就知道团结有多重要啦,对不对?
我们班上次搞活动,大家一起完成一个任务。
一开始都各干各的,结果啥都没弄好。
后来我们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团结的故事,就赶紧一起商量,互相帮忙,最后不就成功了嘛!这就是历史教给我们的呀。
而且呀,历史还能让我们知道以前的人犯过什么错,我们就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啦。
就像有个大宝藏,里面都是智慧呢!我们可不能浪费这个宝藏呀。
历史真的好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好好去了解它,从里面找到那些宝贵的东西,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好呀!所以呀,大家都要重视历史哟!。
由古贯今 以史为鉴
由古贯今以史为鉴历史是人类的经验宝库,是我们从过去获得智慧的一面镜子。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中汲取教训,为我们的未来指明方向。
正是通过由古贯今,我们才能以史为鉴,不断进步。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忘记过去的艰辛和失败,才能更好地抵御未来的艰难和困境。
一个人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到现代的科技革命,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视野。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它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传承和发扬文明的火种。
历史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根源,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瑰宝,是我们的智力资源。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人类文明的进步之路。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创新和进取,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人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古贯今,以史为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反思和审视。
历史是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话题,它记录着人类的成长和进步,也记录着我们的错误和教训。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不断改进自己,为我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预测未来。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创新和进取,不断改进自己,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挑战。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史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和镜子。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研读历史,认识到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荣耀,从而汲取教训,坚守正确的政绩观。
从简单的功利主义出发,到深入的人文关怀,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历史作为鉴戒历史作为鉴戒,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很多国家和政治家因为没有正确的政绩观,而导致国家的倒退和人民的苦难。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治国者因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政绩,而忽视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结果往往是国家内乱、民不聊生。
另外,历史上的一些错误决策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比如某些国家在战争中的冒险行为,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痛苦。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分析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以免再次犯错误。
二、历史作为师范历史作为师范,可以给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英明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明君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统治者都是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我们可以从这些英明的统治者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政绩经验,指引我们在治理国家时不偏不倚,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三、历史作为镜子历史作为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不断完善思想和行为。
通过研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绩观念和实践,借此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政绩观念是否正确,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政绩观,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历史作为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政绩观,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总结回顾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和意义。
鉴古观今作文素材
鉴古观今作文素材
我翻看发暗的史书,恍如见秦始皇一统六国时的雄壮,也感应到汉武帝开疆扩土时的豪放不羁。
而现在,历史的风云变幻,王朝更替,下了的是一片废墟,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是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
月光如水,飘飞在窗台上,我瞧着夜空,思绪飘向远方。
遥想当年,唐朝的繁荣昌盛,诗歌的盛世,立时让人心生向往。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结果应该要走入衰落。
历史的画卷,立时倾诉衷肠着兴衰新旧更替的道理。
镜鉴前人,才能好地趋势展望2021。
我拿起笔,他留记录下历史的碎片,也资料留下记录下时代的脉搏。
古人云:“以史明鉴,这个可以不知兴替。
”纵看历史长河,几个曾经的的无比辉煌灿烂的文明,到了后来都化成一道了尘埃。
我望着窗外,一轮红日悄无声息涌起,朝霞映上了半个天空。
新的一天正准备了,透着着希望与挑战。
历史的脚步从未都还没有忽然开始,时代的潮流永不停止。
我们要去吸纳历史的智慧,以古为镜,开创更加更好的未来。
我将几个个感悟,融入虚空其中文字,化为了一道一篇篇令人动容的作文。
只是希望我的文字,也能讯息传达历史的温度,燃尽人们的爱国情怀。
以史为镜照亮前路
以史为镜照亮前路咱们都说,历史这玩意儿,就像是那面磨得发亮的铜镜,照着过去,也映着未来。
别看它平时不言不语,可一旦你静下心来,细细打量,嘿,那里面藏着的故事和智慧,简直比大海还深,比星星还多。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坐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摇着那把老蒲扇,给我讲古。
他说,历史啊,就像是那盘不完的棋局,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我那时候小,听不懂那些大道理,只觉得爷爷讲的故事好玩,什么刘邦项羽争天下,什么诸葛亮空城计,听得我那是津津有味,恨不得自己也穿越回去,当个英雄好汉。
长大后才明白,爷爷的话里藏着的深意。
历史不只是故事,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时刻提醒着我们,别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
你看那秦始皇,一统六国,威风凛凛,结果因为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最后二世而亡。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得有个度,得讲良心嘛。
再说说那唐朝,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国家昌盛,百姓安乐。
为啥他能做到?还不是因为人家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拥戴他。
这就像咱们现在,不管干啥,得先把人心放正,别总想着自己捞好处,得想想别人。
还有宋朝的岳飞,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精忠报国,打得金兵屁滚尿流。
可惜啊,最后却被秦桧那帮人给害了。
这事儿告诉我们,做人得讲原则,得有骨气,别为了点小利益,就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信仰。
岳飞虽然没了,但他的精神,却像那棵老松树,风吹雨打都不倒,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历史这面镜子,还特别会“变脸”。
有时候,它笑眯眯的,给你讲着那些美好的事儿,比如唐朝的诗歌,宋朝的宋词,那是多么璀璨的文化啊,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
可有时候,它又板着脸,告诉你那些残忍的真相,比如战争、饥荒、瘟疫,让人一看就心惊胆战。
但不管它怎么变,咱们都得学着去看,去悟。
因为只有这样,咱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就拿咱们现在来说吧,科技发达了,生活方便了,可人心却越来越复杂了。
这时候,咱们就更得学学历史,看看那些古人是怎么处理复杂问题的。
他们可能没有咱们这么多高科技,但他们有智慧,有勇气,有决心。
观史启智开眼看世界材料作文
观史启智开眼看世界材料作文观史启智,以史为镜。
纵观历朝历代,每个王朝都有它辉煌灿烂的过去和令后人无限遐思的未来。
回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在这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令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东西。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再到今天人尽皆知的《清明上河图》,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并且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还能够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心态实属难得!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们能够创造出如此璀璨夺目的成就。
所谓历史,便是把过去的事情作为标本放入现在,然后让后人进行分析研究;而作为教育的功能更加是通过历史教科书向孩子们灌输思想。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
只要善于利用好历史资源,就一定能够受益匪浅!细细想来,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中国古人深刻的哲学思维——辨证唯物主义,即承认矛盾、揭示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辩证法。
虽然有些概念听起来很抽象,但却需要从具体的例子中去理解领悟。
比如:中国人讲求和谐,就像太极八卦,阴阳调和、刚柔并济,有些相反的方面既互补又排斥,两种力量平衡着,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我觉得这与古人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也可以称之为儒家思想或者中庸之道吧!就像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诚如斯言,我们不必将古人探索宇宙万物背后规律的艰辛劳苦想象的过于复杂。
现在的中小学课程大部分仍旧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提倡素质教育。
可以想见,倘若让学生坐在草地上静静品味诗句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话,那势必就是另外一番光景。
现在,可爱的孩子们早已厌倦了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干扰。
而阅读经典名著,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更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价值观。
含英咀华 鉴古观今——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拓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儒道互补、文史兼具的独特形式,为无数知识分子建构了一个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安顿灵魂的场所,也造就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道法自然的民族心理。
品鉴诸子学说,领略史传经典,追溯文明之光,体悟前人智慧,培养理性精神,不仅能让我们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激发我们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之情。
更重要的是,站在浩浩历史长河中,我们能以史为镜,鉴古观今,烛照当下世界。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置了『文明之光』文言单元,共选取五篇经典文章,涉及儒道两大思想流派,囊括了语录体散文、对话体论说文、寓言说理文、历史散文、史传文等不同的文学形式。
这五篇文章,思想内容上,有的以思辨性见长,有的以人物辞令出彩,有的以人物描写取胜;语言表达上,有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有的充满想象、瑰丽美妙,有的朴实明净、意味隽永。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整体把握这些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含英咀华,知往鉴今。
同时,我们还将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提升大家的写作素养。
含英咀华——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拓展鉴古观今北京市丰台区“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 王俊杰 李盼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 刘亚勤北京市第十中学 苗典典微信扫一扫进入读写加油站(第十七辑) 快速提升写作水平轻松获取作文高分之妙,一至于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是在赵国危在旦夕、群臣强谏无效、赵太后盛怒之时进行的。
为达劝谏目的,触龙见赵太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由“病足”谈起,消除太后的戒备,平息其盛怒,话语体贴入微,以退为进,终劝说成功。
3. 理利结合,引起共鸣。
辩士们游说要达到持久效果,就离不开理性的分析。
他们的语言皆能直抵人的内心,切中对方利益需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古代辩士的劝说无不抓住君侯重利的心理,以利引之,以理导之,实现游说目的。
如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紧扣利与弊为秦穆公进行层层理性分析,正是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击中了秦穆公内心深处的利益权衡。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PPT59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以Fra bibliotek为鉴,鉴古知今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鉴古观今,以史为镜
鉴古观今,以史为镜
张卫红
【期刊名称】《中学课程资源》
【年(卷),期】2014(0)7
【摘要】"以史为镜"历史学习方法的提出意在通过学习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达到鉴古观今、资政育人的目的。
本文以唐代的历史事件为线索,逐步探讨历史是如何用自己的脉络来向后人传达信息的。
【总页数】2页(P58-59)
【关键词】鉴古;观今;以史;为镜
【作者】张卫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鉴古知今追本溯源——中国地图编辑史初探 [J], 范俊劼
2.鉴古以知今——观念史意义上的管理思想 [J], 闻华
3.鉴古知今隐显互见——评《中国艺术市场史专题研究》 [J], 宋长江;;
4.鉴古知今隐显互见--评《中国艺术市场史专题研究》 [J], 宋长江
5.鉴古知今创新发展-《鉴史》栏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以史为鉴,以古为今,你能举例说明吗
如何以史为鉴,以古为今,你能举例说明吗毛主席很注意吸取历史经验,他读了很多史书,每一个斗争阶段,他都比较历史上曾经的成亡兴衰,从而以史为鉴,免重蹈覆辙,在这里我说几个典型的例子。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候,毛主席指挥了一场比现在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更精彩绝伦、更惊险 ... 的战争大片,把一百多万大军玩于鼓掌之间,中间最危险的一幕莫过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没有如蒋介石预期的成为“石达开第二”,而是成功甩掉百万追兵的大尾巴,完成战略大转移。
在国共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没有成为“梁山好汉第二”。
当时,红军被整编为第八路军,毛主席坚持了党对这些有限的“枪”的领导权,而且为了让这股革命的有生力量不被 ... 利用而成为炮灰,他让部队到敌人的后方而不是 ... 的后方去开展游击战,组织民兵和游击队,发展和壮大队伍,并在“持久战”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消灭敌人,这样既完成自己的民族责任的历史使命,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人抗日救亡的决心,同时又避免了被国民政府所左右、蚕食和屠杀。
而项英没能明白主席的良苦用心,在皖南事变中就跌了跟头,可悲可叹!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发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号召,没有做“楚霸王第二”。
如果划江而治,天下又将怎样呢?历史不能猜测,但蒋介石在逃亡大陆之前,已经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并嘱咐蒋经国到台湾省之后实施。
历史不能重复,却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以史为鉴,这是伟人的伟大之处。
那么,“文化大革命”又是哪一出历史呢?这不是简单的历史,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现象,也是夏朝至今的历史轮痕,历次朝代更替的经验教训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早就在思考这个困扰世界几千年的大课题,怎样避免“朝代更迭”?怎样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怎样防止党的干部腐化变质?怎样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毛主席不想做“李自成第二”,同时,他有更大目标和期望。
以史鉴文言文翻译
夫天下之兴衰,国家之盛衰,皆由史而鉴之。
故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古之圣贤,多读史书,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故能兴邦立国,传之久远。
史者,国家之宝鉴也。
自黄帝以来,历朝历代,皆有史官记载,载录兴衰成败之由。
是以史书者,亦为国家之明镜也。
吾辈宜以史为鉴,明兴替之由,知成败之因,从而奋发向前,以谋国家之昌盛。
昔者夏、商、周,历三代之盛,然而皆因君王无道,百姓涂炭,终至灭亡。
是以《尚书》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之君王,鉴夏之兴衰,故能兴殷而亡夏。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秦皇汉武,一代雄主,然秦之暴政,汉之奢侈,皆因君王不修德行,不恤民生,故致国破民亡。
是以《史记》有云:“秦之失,政也;汉之失,奢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然其初年,纳谏如流,晚年则纳谏甚少,以致国势渐衰。
是以《资治通鉴》有云:“唐之失,后嗣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宋太祖赵匡胤,一代英主,然其晚年,偏信谗言,以致国势日衰。
是以《宋史》有云:“宋之失,信谗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明成祖朱棣,一代英主,然其晚年,好大喜功,荒废朝政,以致国势渐衰。
是以《明史》有云:“明之失,功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清康熙帝,一代圣君,然其晚年,沉湎酒色,不修德行,以致国势日衰。
是以《清史稿》有云:“清之失,酒色也。
”此乃以史为鉴之例也。
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由,可以明成败之因。
吾辈宜读史书,鉴古知今,奋发向前,以谋国家之昌盛。
是以史者,国家之宝鉴也,吾辈宜珍视之。
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之风云变幻,吾辈更应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奋发向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愿我国昌盛,吾辈当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以不负先辈之期望,以展我国之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古观今,以史为镜
唐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漫漫五千年的历史,有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有安居乐业的太平岁月,有饱含血泪的战争年代,在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说也说不完的传奇,有讲也讲不尽的故事。
当我们回首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正如一面镜子,缄默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其中的镜像。
一、以史为镜,挖掘民族精神
“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凝聚于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之中,浓缩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回首唐代的辉煌,我们总能找到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1.铺陈材料,充分体悟
民族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仅仅通过口头表述,学生难以真正地从唐代的历史发展中体悟到民族精神的内涵。
必须通过具体、直观的材料呈现,才能使学生对唐代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感知民族精神的积淀,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高度认同,不遗余力地、自觉地去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良好品质,这一良好品质在
唐朝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上到君主,下到平民,这一段历史承载着和平的分量,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骄傲的“盛世”。
从对内政策上来看,唐太宗李世民减轻刑罚和赋税,极其注重民生问题,满足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梦;从对外政策上来看,唐太宗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彰显大国的风范,兼容并蓄地处理民族问题,为百姓生活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材料来拓展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热爱和平”的抽象概念有直观的体会。
如教师可以在文成公主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的基础上,再提供补充材料:唐太宗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给了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另一个妹妹九江公主嫁与在朝为官的突厥酋长执失思力;吐谷浑可汗诺易钵入朝,唐太宗又把弘化公主嫁给他。
学生通过材料来分析唐太宗的为人处世,体会唐太宗“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的宽广胸襟和热爱和平并付诸实践的崇高精神。
2.鉴古观今,以明得失
追溯历史的发展轨迹是鉴古观今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横向比较古今不同时代的文明差异,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历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措施,重新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在进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深入挖掘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勤俭品质。
唐太宗经历了隋末的动荡,深知
骄奢淫逸带来的危害,因此常常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教诲太子要勤俭节约。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唐太宗教子的小故事,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浪费的陋习。
食堂中的剩饭剩菜大量地被倒进垃圾桶中,酒店的餐桌上大量食物剩余……学生通过观察现在社会当中的普遍现象,结合史实分析,可以深刻总结现代人价值观“错位”的问题。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历史事实来说明“浪费”的危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提出解决措施。
3.以史为镜,感受文化传承
唐代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从精美的瓷器到精巧的纺织品,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印刷术、火药到巧夺天工的赵州桥,从千古吟诵的唐诗到“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壁画,唐代在手工业、科技、建筑、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以史为镜,教师引领学生紧跟文化发展的步伐,感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
4.追根溯源,感知文化变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文化的根扎于历史的脉络之中。
追本溯源可以感知文化发展的进程,充分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并整理印刷术的发展线
索。
学生通过阅读和归纳总结,掌握了印刷术的发展过程,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另外,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一次传统的印刷术,掌握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由衷地产生对我国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深入生活,寻找文化痕迹
唐代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当今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寻根”寻找的是历史的根、文化的根、民族的根,而这些根就藏于我们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考察生活中的习俗,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寻找文化的根源,列出哪些习俗是从唐代开始的。
在学完唐代的全部历史事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寻根”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观察生活中存在哪些特殊的习俗,并搜集有关的文字史料加以佐证。
可以在班级之间开展有关习俗的展览活动,展示学生在活动期间的收获和成果。
如,据传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
学生搜集到关于这个传说的记载:“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
唐诗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诗歌高度发达的朝代,唐朝
出现了大量的杰出诗人,唐诗编织了一个美丽而真实的文学梦,充实了我们如诗的生活。
教师可以在班内举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体验诗歌创作过程,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以史为镜,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时间会给人最公正的评价”,拨开时间的迷雾,窥见历史的真实。
在人才辈出的唐代,富有争议的人物很多,如极负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却因晚年的骄傲自满使得人生抹上了污点,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用尽手段,登上皇位,并开启了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他们的功过,如何正确地评价他们的一生呢?历史的黑纸白字会告诉我们答案。
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历史,站在宏观的角度来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所取得的成绩和所犯的过错。
功是功,过是过,面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学生必须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评价原则,全面地分析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以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在评价武则天时,我们既要看到她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也要看到她极强的治国天赋。
学生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史实来论证说明,如武则天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但她又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在她在位期间,人口得以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统治的时期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在权衡功过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对历
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四、结语
透过浅显的表层,抓住其本质,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历史毅然地伫立着,每一道痕迹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以史为镜”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生活实际对其进行深刻的总结,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然后应用于生活和学习,达到明是非、知荣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