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
从生活入手的地理主题综合实践作业设计
从生活入手的地理主题综合实践作业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
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⒋确定工作计划:(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生活化问题探究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学生懂的,让学生自主讲;学生 一知半解的,引导学生讲;学生不懂的,引导学生加
以讨论。同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把自己整理的知识
网络利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如“三圈环流”与“热力
环流”两幅图,可以让学生上台作图,请学生自我评
价,最后由教师作简要小结。 四、回归生活。实现升华 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注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 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 等的融合。教学活动不再是将学生禁锢在教材之中 展开的知识接受性的活动,而是包含着探究、体验、 交往等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 构建的“生活化问题探究”复习课堂,不能以自主复 习、构建知识体系为终结,而是让知识同归生活,使 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 融人生活,并尝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 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 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学生会从中受 到启发教育,进而慢慢学会生活。 存复习“大气环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热力环 流原理、大气的温室效应、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对
而很多学习又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中 发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设计和日常生 活一样的情境与活动,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 点,擦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为其指明复习目标。 应该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教师必须根据每节 课的复习重点,巧选生活案例。开始可以用口述、多 媒体展示、采访学生等方式,生活案例可以是文字 材料,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段视频、一张图表等。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带有启发性内容,问题的 提出也可有多种方式,比如教师直接拟定、学生自主 设问、学生合作探究设问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复习 就有了方向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有 了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能调动起来。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要求及学生学 习新课后的反应,“大气环境”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 难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大气的温室效 应、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气压带 和风带的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 候的影响等。在复习时,笔者紧扣重点、难点设计了 一系列问题情境。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案例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案例由于新课程的改变,初中的地理课一周只有一课时,有一些学生感觉获得的地理知识远不够他所需要的,而且还需要学习更多身边的地理知识。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上过一个月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天去留心观察你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所看到的现象,如果和我们学习的地理相关,就在每次课的课前介绍给大家。
你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和他人合作完成,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不断提高你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你的自身特性,并在你的帮助下,全班同学的地理知识都有不断的提高和积累。
问题一出,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询问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比如:生活中有跟经纬网有关的地理现象吗?总觉得有很多书上的地理知识很抽象,很不好理解。
每个地理现象都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解释吗?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每次课只能有两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
刚开始,我以为学生会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和同学之间不是很了解等原因使前几次课参与的程度不高,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每次课上课前,都有很多的学生要求在这次课上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几节课下来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了。
由于我设置的作业范围非常的广,身边的很多小事都可成为学生的材料,而且没有形式的要求,所以学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可更多的发挥自己的特性。
课后分析时,我发现学生展示的材料来源很多:自己观察的身边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演讲、小品、相声、资料展示,还有很多同学加入了多媒体课件。
而且有很多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也可以自己或同其他的同学一组来积极的参与进来,而且表现的很出色。
每次课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而且越来越觉得地理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通过每次同学们的展示,都是全班同学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更使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
作为教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观察空间和一个自由的展示空间,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状态下有更多的收获。
生活化事例进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生活化事例进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生活化事例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些生活化事例进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1. 当地环境案例:教师可以选择当地的环境问题作为案例,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可以引入当地的水污染问题,通过展示水体被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污染的原因、对当地生态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旅游景点案例:教师可以选择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作为案例,通过讲解景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些景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规划案例:教师可以选择当地或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案例,教学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可以引入某个城市的扩张与发展,让学生了解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发展,避免城市问题的产生。
4. 自然灾害案例:教师可以选择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作为案例,通过讨论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和救灾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地理条件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选择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地震带和洪水区的分布规律。
5. 垃圾处理案例:教师可以选择当地或其他地区的垃圾处理案例,教学城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通过讨论垃圾产生的原因、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让学生了解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
6. 区域发展案例:教师可以选择某个地区的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到该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可以选择某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或者旅游业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地理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通过引入生活化事例进入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当地情况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有更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的案例分析与教改建议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的案例分析与教改建议一、案例分析在我所任教的高三地理课堂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总结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具体案例,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改建议。
1. 案例一: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一堂讲解自然灾害的课上,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述,而没有亲自实践或参观。
这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不深入,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案例二:缺乏实践环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传统教学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
例如,在学习农业时,学生只是通过教科书了解到了相关知识,但却没有机会去实地实践或观察,导致他们对农业的理解程度有限。
3. 案例三:缺乏跨学科融合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联系,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却很难做到跨学科融合。
例如,在讲解城市规划时,学生只关注地理因素,而忽视了历史、经济等学科的影响因素。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
二、教改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案例,我提出以下教改建议,以提升高三地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演习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加强实践环节将实践环节融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巩固知识。
例如,在学习农业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田、参与农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农业的过程和挑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讲解城市规划时,可以引入历史、经济、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口分布时,可以引入一个虚拟的城市,让学生以市民的身份进行人口规划,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地理第九章案例分析
六年级地理第九章案例分析地理第九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窗口。
深圳的城市化进程引人注目,这使其成为进行地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理想对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深圳的城市化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深圳的城市化进程堪称中国城市化的缩影。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一个小渔村,经济相对落后。
然而,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吸引,深圳开始吸引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
随着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基础也逐渐壮大,城市化进程逐步展开。
二、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深圳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例如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这些政策为深圳的城市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经济因素:深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香港,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深圳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门户。
同时,深圳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3.人口流动:随着深圳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三、问题分析1.土地浪费:深圳的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农田和自然资源被用于城市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2.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3.社会矛盾:城市化过程中,深圳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贫富分化、社会治安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矛盾。
案例二: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冰川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日趋加剧。
本文将探讨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及相应问题。
一、影响范围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十分广泛。
首先,冰川融化导致水资源供应减少,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受到直接影响。
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案例
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案例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应用。
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解决现实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和价值。
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案例 1:森林保护与管理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知识在森林保护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H3 林火风险评估林火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学家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森林的植被类型、干旱程度和地形条件等信息,评估不同地区的林火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火措施。
•H3 森林病虫害防治地理知识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农业专家确定森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气候、土壤、植被和害虫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可以制定精确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的损害。
•H3 生态恢复规划在破坏严重的森林地区,地理学家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植被恢复等信息,制定合理的生态恢复规划,帮助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
案例 2: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愈发重要。
地理知识在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H3 交通规划与优化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理学家可以利用交通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城市的交通流量和瓶颈,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H3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理学家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和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趋势,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出改进土地利用的建议。
•H3 能源资源管理能源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理知识可以帮助科学家和政府决策者确定能源资源的分布和潜力,评估不同能源开发方式的环境影响,制定合理的能源规划和管理策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观察我身边的月亮一、地理实践活动目的与意义:地理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
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活动课旨在利用课本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研讨、分析、说明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新教学大纲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始终。
月球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
月相变化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天体现象,我们计量时间的尺度如我国的农历月,就是依据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而制定的。
通过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农历和月相之间的关系;通过“月相观察及分析;这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及技能。
二、地理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地理活动课适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地理活动课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
所以在活动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出好的建议,但不能强迫学生必须听从自己的建议或意见。
教师要把讨论、发言、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另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熟悉学生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提出的不同课题,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支持,创造学生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一、地理活动课的教学目标1. 使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2.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地理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
地理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相互作用和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地理学科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布局,以及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运用地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以某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例。
通过地理调查和交通流分析,可以确定交通瓶颈和高峰期,进而提出改善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议。
地理学还可以帮助合理规划道路、建筑和绿化空间的位置,提高城市的通行效率和环境质量。
另外,土地利用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地理学家通过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的评估,为城市的土地分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通过分析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可以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资源。
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地理学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研究地质、气候、地形等因素,地理学家能够识别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评估不同自然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范围。
例如,地理学在地震风险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地震活动的历史记录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地震活动区域,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中的抗震设计和建筑物的选址。
地理学还可以帮助制定防洪和防风灾害的策略。
通过分析气候和河流的特征,可以确定不同区域的洪水和风暴潮的风险程度。
在城市和农村区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设防洪堤坝、加强排水系统、植被恢复等,减轻灾害的损失。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自然环境的特征、变化和影响。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理学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地理学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风景这边独好!(一)发掘地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任何知识中都蕴涵着问题, 不过, 有些问题比较明显, 可一眼看出。
比方说地理教材中或课后“活动”中设计的“显性问题”等。
而对于某些“隐性问题”, 或者说我们的地理生活中的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地理知识,虽然是“耳闻目睹”“耳熟能详”却未必知晓,或者是“熟视无睹”的。
这里的发掘问题主要是能揭示“隐性问题”, 从看似没有问题的有关知识中发掘出潜在的问题,从而为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趟出一条可爱的“小路”,路虽然“小”,却“曲径通幽处”,别有一番洞天哩。
比如,丹阳地方方言可能是镇江地区最难听懂的地方方言,这些方言的由来、分布、特点等,怎么去认识它们,就为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个课题。
于是,我们就利用学生周末的时间,结合地理必修三中“地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方言土语分布情况,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交流,并报请学校教务处申请确立了一个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丹阳方言的由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我们最后发现:丹阳方言是佛教和吴音的产物。
还比如,在丹阳,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千张豆腐”却叫做“百叶”,这是为什么?还有如:丹阳大麦粥的传说、由来、发展及变迁。
丹阳“啷当调”的发展、变化。
丹阳段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与变迁等等,不一而足,探究起来,学生们是兴趣盎然,收获颇多。
最后,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把我们的探究成果编辑成册,形成颇具地方色彩的校本教材,如《丹阳大麦粥》《丹阳百叶》《丹阳啷当调》《丹阳大运河史话》《丹阳“十三陵”》《丹阳石像》《丹阳的“桥”》等等,在学校申报四星级高中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辐射作用。
此外,我们地理教研组的各位教师还和学生一起,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诸如“在操场上跑步时为什么是逆时针运动的?”“我国的汽车、行人为什么靠右侧行驶(行走)?”“火车为什么靠左行驶?”“夏天,教室里的黑板上为什么会出汗?”“夏天里,卫生间里的瓷砖为什么会出汗?水管、水缸为什么会穿裙子?”“为什么北半球多数人的右鞋后跟磨损的特别厉害?”“东虹日头西虹雨是怎么回事儿?”“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有梅雨和伏旱?”“教室里布置什么花卉好?”等等。
幼儿园地理探秘:远方的山脉教学案例
幼儿园地理探秘:远方的山脉教学案例1.概述在幼儿园教学中,地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地理教育,孩子们可以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更加生动地了解地理知识,成为了许多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远方的山脉”为主题,探讨如何利用山脉这一地理要素进行幼儿园地理教学。
2. 教学案例共享2.1 山脉的引入在一堂幼儿园地理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模型引入山脉这一地理要素。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搭建立体模型的形式,来展示山脉的雄伟、壮美和神秘,让孩子们对山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它们像一条巨龙般蜿蜒而行,守护着我们的地球,它们叫做山脉”。
2.2 山脉的特点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课件或者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山脉的特点。
可以从山脉的起伏、高度、气候、植被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孩子们对山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例如可以说:“山脉高耸入云,有的山峰还会挂着白雪,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还有一些奇花异草在那里生长……”2.3 山脉的故事除了介绍山脉的特点,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山脉。
可以选择一些与山脉相关的神话故事、动物故事或者探险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山脉的神秘和壮美。
例如可以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的探险家登上了那座连绵的山脉……”3.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而言,山脉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雄伟壮丽,充满了神奇和魅力。
在幼儿园地理教育中,利用山脉这一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在想象中走进山脉,感受它的美丽和神秘,这对于他们的地理学习和生活体验都是非常有益的。
4.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地理教学中,利用山脉这一地理要素进行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人类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地球的形成与结构、气候和气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解答一些初中地理常见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1. 什么是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组成,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部分,它由固态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逐渐降低。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大陆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海洋壳主要由重石质和镁质岩石组成。
案例分析:地球结构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是由地壳快速释放能量造成的,这种能量释放通常发生在地壳板块之间的断层带。
火山活动也与地球的结构密切相关,主要是由地幔热对地壳的熔化和喷发产生的。
2. 气候和气象有什么区别?气候和气象是与大气和天气相关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尺度上的天气模式和统计信息。
它包括降水、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趋势。
气候通常用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来描述,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并对天气进行预测的科学。
它关注短期时间尺度上的天气变化,如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天气情况。
气象研究包括观测和测量天气现象,使用气象仪器和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制定气象预报。
案例分析: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长期的气候观测数据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温暖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3.1 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破坏了许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对区域发展的思考。
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往往过于理论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生活化地理教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定义、实践方法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定义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指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践方法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
例如,在讲解城市交通规划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地理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湖泊进行考察,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并探讨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3.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代表性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融入跨学科知识,拓宽视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讲解农业地理时,可以引入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有所收获。
初中地理课例展示,分享,交流怎么写
初中地理课例展示,共享,交流怎么写?一、介绍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多个方面。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地理教学的案例展示1. 案例一:《地球的动力》在地球的动力这一主题中,可以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力来探究白昼和黑夜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
教师可以借助模型或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地球运动带来的现象。
2. 案例二:《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在城市化与人口迁移这一主题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讨论城市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通过数据和实例来展示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人口的迁徙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三、地理教学的案例共享1. 共享一:《地球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共享一些现实中的地理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环保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共享二:《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共享一些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例如利用地形地势进行旅游开发、针对地理环境进行农业种植等。
通过这些案例共享,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地理教学的案例交流1. 交流一:《地理现象的个人见解》在地理教学的案例交流中,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理现象进行探讨。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共享对该地理现象的观察和个人见解,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2. 交流二:《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针对某一地理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思考和交流。
初中地理地球科学案例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科学案例1. 引言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组成、演化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球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气候系统、水资源、土壤和植被等方面。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地球科学知识的教学。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赤道略微膨胀,两极稍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卫星图片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如观察地球的影子、日月星辰的运行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2 案例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具演示地球的运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星空的变化等自然现象,进一步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
2.3 案例三:地球的构造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和地核则位于地壳之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震波传播图等教具,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火山地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构造的特点。
2.4 案例四: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的总称,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教师可以通过地形图、地貌模型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地表形态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如攀登山脉、穿越河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5 案例五: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由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要素组成。
教师可以通过气候模型、气象图表等教具,向学生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如测定气温、降水量等,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的实际应用。
2.6 案例六:水资源水资源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初中地理实践案例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实践案例知识点梳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实践案例的运用也是学生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关键。
通过实践案例,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并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对初中地理实践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地貌与水体案例知识点1. 地壳运动案例:例如鄂尔多斯高原地震活动频繁,解释了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2. 水体案例:例如长江三峡水库建设,让学生了解水库的作用、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3. 湖泊案例:例如太湖水质污染,学生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二、天气与气候案例知识点1. 暴雨案例:例如北京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善等方面。
2. 高温案例: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热浪袭击事件,让学生了解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气候变化案例:例如北极冰川融化加剧,学生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平面、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三、人口与城市案例知识点1. 人口难题案例:例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让学生了解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对策。
2. 城市化案例:例如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城市规划、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角度进行分析。
3. 城市发展案例:例如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学生可以了解特区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四、生态与环境案例知识点1. 砂漠化案例:例如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和荒漠化问题,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和对策。
2. 森林资源案例:例如亚马孙雨林保护问题,学生可以了解森林资源的意义和保护策略。
3. 环境污染案例:例如中国大气污染问题,学生可以从工业发展、能源结构和政策方面进行分析。
五、区域与国家案例知识点1. 区域发展案例:例如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了解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
2. 国家资源案例:例如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可以了解资源战略和能源安全等问题。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现在的高中地理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而且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学与高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下面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案例来进行教学分析,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学习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案例一: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1.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是什么?2.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3.讨论分析:(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4.结论:(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
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
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依据的是太阳的视运动轨迹这个知识点。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因为江浙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增大,可以调节当地的小气候。
案例二:双龙大道交通状况分析:从胜太路口至天元路口的双龙大道,长期以来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1.提出问题:双龙大道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2.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等。
3.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4.讨论分析:(1)双龙大道交通堵塞的原因?(2)南京市城市道路网与双龙大道交通状况的关系?(3)改善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双龙大道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5.结论:(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初中地理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地理是一门研究土地、环境、人类居住地和资源利用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并学习地理知识,掌握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
本文将回答一些初中地理问题,并分析一些相关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问题一:什么是地理?回答: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地球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
它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主要方向。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如气候、地形、生态等。
案例分析:某城市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很多农村居民纷纷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城市化现象属于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考虑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就业机会等因素。
问题二:地球的四个圈层是什么?回答:地球可以分为大气圈、地壳圈、水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
大气圈指的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层,包括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地壳圈指的是地球的外部岩石层;水圈指的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生物的生活空间,包括陆地和水域。
案例分析:某地区近年来连续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考虑水圈的问题,包括该地区的降水量、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等因素。
问题三:什么是气候?回答:气候是一段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的总体表现。
它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经度、纬度、海洋流、地形等。
气候通常按照降水量和温度等因素来分类,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案例分析:某国家近年来遭受了多个强热带风暴的袭击,导致洪灾和土地荒漠化。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状况,包括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频率和分布等方面。
问题四: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回答: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追求长期的平衡与可持续性。
案例分析:某地区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
它们包括:⑴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⑵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⑶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⑷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⑸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⑹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⑺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⑻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⑼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案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片断新课导入:教师从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及任教的学校开始,然后设计一模仿性活动:“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请你绘制——幅图并标明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好吗?过程探究:1.学生自己绘制学校平面单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
它们包括:
⑴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⑵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⑶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⑷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⑸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⑹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⑺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⑻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⑼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案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片断
新课导入:
教师从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及任教的学校开始,然后设计一模仿性活动:“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请你绘制——幅图并标明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好吗?
过程探究:
1.学生自己绘制学校平面单图。
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取两位同:举绘制的学校平面草图进行展示,并抽问评议(提问探究、师生共同参与)。
⑴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草图的?
⑵你绘制这张平面草图采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
⑶图上的符号分别代表了什么?
⑷简单描述一下你所在学校的方位特点,等等。
2.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大家分小组观察(投影),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修改完善抽样展示的两位同学绘的平面草图,并初步掌握—幅地图需具备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引导学习进行知识拓展,了解地图上方向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以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相互换算,并设计几个实例进行实际运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看一看、描一描、记一记”的活动,熟悉常用的图例(为以后阅读常用地图打好基础)。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之一,掌握好阅读、绘制地图的方法是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生活中有用的技能,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听、看、说、动手、动脑,不仅培养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合作意识,而且在活动中让学习者充分展示自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
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除了生活方面(应该说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然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对终身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
⑴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习,既能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又能获得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读图技能。
这些知识技能与相邻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技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⑵学会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
在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地理思维严格遵循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符合的逻辑规则。
学会收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学会地理思维,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地理课程不仅提供地理科学知识,而且能学到地理科学的精神、态度、习惯与方法,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包括: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处理与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领会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表达出来的能力;把地理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下灵活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能力;对有关决策进行评价,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的能力等。
地理研究
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今后从事与地理有关的科学研究,还是对将来进行的其他研究,均是终身受益的。
⑷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其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习把树立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可以使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⑸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全球意识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思维跨世纪的新思维,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接受。
显然,地理学科为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
地理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⑹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而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
”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
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感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案例】“来自巴西的启示”教学片段
1.关于“热带雨林开发”的开放性讨论。
学生A:我支持农民,并不是我支持砍伐,因为我认为对人类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巴西热带雨林的当地居民是为了生存才砍伐树木,我可以理解,但同时我也知道过多砍伐树木会对环境保护不利。
教师:这位同学山、感情上是同情农民,从理智上他是支持环保人员。
同学们有这样的体会吗?
(学生纷纷赞同)
学生B:我从电视上看到,人们总认为热带雨林的土壤—定很肥沃,所以盲目地砍伐森林开辟耕地,其实这只是个误导(学生开始小声议论)。
在热带雨林地区,因为植物生长太过茂盛,导致有机物还未渗透到土壤中就已被植物所吸收,实际上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肥沃。
教师:所以当地农民在这里种了几年的作物,土壤就丧失了肥力,农民只好有去其它地方积极毁林开荒,同学们可以想像这是对森林多大的浪费!感谢这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个被忽略的事实,说明他很注意从课外汲取知识。
(掌声鼓励)
学生C: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开发商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支持开发商的工作。
但我也认为开发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如果把环保与开发结合在一起就好了(全班自发地热烈鼓掌)
教师(赞同):对,这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并没有采取以往的辩论赛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开发好”还是“保护好”的争论上,而设计开放性的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均予以肯定,这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2.知识拓展与本国国情的联系。
学生D:我认为要发展经济,不砍树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边砍树边种植。
学生E:我建议利用森林发展旅游业。
学生F:也可以多发展其它部门,比如巴西的矿产,农产都很丰富,没必要老是把眼光盯在热带雨林上。
教师:对,这些都是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有效措施。
学生G:我觉得我们应少用一次性筷子,或者像日本那样进口别国的,就不要再砍本国的树了。
(全班大笑)
学生H(马上站起来):我反对这种观点。
因为这样虽然保护了我国的森林,但别国没有树木了,一样対世界环境造成影响。
教师(非常赞赏):这位同学很有全球意识,说得相当好!(全班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