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史概述
![中国园林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5d2a0a952ea551811a68771.png)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明 北
京
的
包括现在的
皇
故宫、中南
城
海和北海以
平
及景山等
面
图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1c456da5e518964bce847c8a.png)
中国古典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殷商时代出现的圃(是指栽种蔬菜的土地)、囿(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2、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生成期:殷、周、秦、汉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特点: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往往规模很大;2)园林功能由早期的狩猎、观赏、生产逐渐转化为游憩、观赏、通神、求仙;3)园林的总体规划较粗放,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造的境地。
“上林苑”。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特点:1)表现手法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其中建筑物作为一个造景要素;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粗放式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并以满足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3)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出现了私家园林。
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主要成就: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显示了泱泱大国气概。
隋洛阳西苑、唐临潼华清宫、唐九成宫。
2)私家园林所具有的清新雅致格调,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升华。
3)自然风景式寺庙园林兴起。
4)公共园林涌现。
成熟前期:宋代至清初时期(公元960~1736年)。
特点:1)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
3)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4)皇家、私家、寺院园林三大园林类型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即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韵。
成熟后期:清中末(公元1736~1911年)。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形成南方、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的局面。
3)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
演进脉络:1)园林的规模从大到小;2)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
3)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3d879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4.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一、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史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极富创意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代表有汉代的洛阳东园和唐代的芙蓉园。
这些皇家园林以山水为主题,追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通过建筑、水景和植物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这些园林也是皇帝展示自己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私家园林是富有人家为私人居所规划的精致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这些私家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意境曲折变化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美感和情趣。
私家园林中常常运用假山、水景、廊亭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园林逐渐兴起。
现代园林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园林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时,现代园林也开始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已经走上了一条既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转变,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魅力。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将不断发展、创新,继承下去,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6ae1aa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1.png)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展开全文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赞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说:“一切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有原型的话)。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也称赞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1、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的园林文化成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初的形式是“囿”或“苑囿”。
即圈出一块空地,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生长繁育,并挖池筑台,供帝王和大臣们狩猎和游乐。
此时的“圃”、“园”和“苑”、“囿”呈现不同的价值功能:前者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囿”“苑”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园林艺术虽然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但物质文明是它的基础,园林的建造和管理,必须依赖于蓄养、种植乃至建筑等物质生产技术。
商周时代的园林文化带有原始古朴的特点,基本上是天然状态的地形、地貌和自然风物,人工因素极少,具有浓厚的自然野趣。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园林开始有了成组的风景,即有土山又有池沼和台。
自然山水的主题开始萌芽,并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栽花种树,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在中国园林美的历程中,秦、汉以前是第一大阶段,而秦、汉的苑囿体现了第一阶段的最高成就。
秦统一中国后,在国都咸阳大兴宫室,以炫耀文治武功。
又在渭南建上林苑,置离宫别馆。
但一座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
阿房宫赋图汉代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表现之一是营建规模更加宏大。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_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_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33200fd15abe23492f4d8e.png)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_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中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先秦及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自然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早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
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御花园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f6a7a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2.png)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0439d0b14e852458fb57df.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84ebc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a.png)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引言古代中国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皇家园林,后逐渐发展演化为民间园林艺术。
这些园林以其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历史发展1. 皇家园林时代古代中国皇宫园林开端于周朝,后来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而不断发展。
皇家园林通常由宫殿、花园、建筑物、水景和山景等组成,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富丽堂皇的壮丽气派。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扬州的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等。
2. 文人园林时代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演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园林多由士人、文人或贵族建造,注重以意境和文化内涵来营造园林氛围。
代表作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以及扬州的个园、耦园等。
3. 民间园林时代民间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艺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这些园林多由民间富商或地方政府所建,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代表作有苏州的狮子林、缘园,以及扬州的何园、五台山等。
二、艺术特点1. 融合自然与人文中国古典园林以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点。
通过布局合理的水景、山石、植被、建筑等要素,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与人文艺术相互辉映。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有池塘、假山、廊桥、亭台、楼阁等。
2. 追求意境与情感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
园林的设计常以传统诗词、画作和文学典故为灵感来源,通过景观、布局和装饰等手法来表达园主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
三、主要表现方式1. 三维空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和组合,以及水、山、建筑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这种三维空间表现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园林与人的互动性。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49ff740b6c175f0e7cd13788.png)
一、发展简史(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6ff4a3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0.png)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古代园林时期我国古代园林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园林主要是贵族、皇帝的玩乐之地,如周代鲁国的芷池、汉代西汉的乐园、唐代长安城内的花园等。
在唐朝,玄宗时期的麟德殿、泰华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高峰。
二、宋代园林时期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园林主要分为两类: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
其中,宫廷园林多由皇帝下令修建,如南京的钟山、扬州之瘦西湖等。
而私家园林则由一些富家豪门建造,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三、明清园林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园林发展进入了又一新阶段。
明代早期,园林主要分为宫内园林和官家园林两类,如紫禁城的景山公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到了清代,私家园林的建设达到了鼎盛期。
著名的园林有杭州的西湖、苏州的拙政园、重庆的园博园等。
四、现代园林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园林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早期的现代园林主要以公园、广场、绿地为主,如北京的天坛公园、上海的人民广场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园林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各种主题公园、景区、庭院式社区成为新的建设热点。
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昆明的滇池风景区、杭州的千岛湖等。
五、未来园林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园林建设正面临大规模的转型与更新,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可从多维度来看:1.节约资源、环保、低碳趋势。
未来园林建设需要着重突出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低碳环保等特性。
2.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未来的园林建设,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实现从设施管理到用户需求精准匹配、从菜单选项到语音导览的智能化。
3.探索多元化、全周期服务的道路。
未来园林不能只是静态的景点,应该尝试与旅游、教育、社区、精神文化相结合,发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
同时,园林的建设应该关注全周期服务,从设计、建设、管理及养护等全链条角度,提供高品质的持续服务。
在未来,中国的园林建设将会更加多样化、化、创新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b1aa9dab3169a4517623a373.png)
比,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 (1)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一)先秦—汉:
仿,奇
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 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养白鹦鹉、紫鸳鸯。。奇兽怪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 激水为波潮。其中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壳,延漫林池。奇树 异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咎不 中 能遍也。”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
间。不受当时之贵,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凌霄
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仲长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要素处理: (2)理水 A.池面处理: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5、要素处理: (2)理水 B.划分水面的方法:桥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5、要素处理: (2)理水 C.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
(三)宋代—抽象自然 2、赏石
米芾:“漏、透、瘦、皱”四字相石法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顺序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25e679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8.png)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顺序一、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
二、汉代园林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起点。
汉代园林以汉武帝所建的汉阳陵为代表,其特点是建筑布局简洁明快,注重自然山水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三、唐代园林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园林以花园为主,注重花卉的栽种和观赏,同时也融入了汉代园林的特点。
唐代园林以唐明皇的花园和杨贵妃的园林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四、宋代园林的创新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布局和景观的营造,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曲径通幽、水石相映的特点,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五、明代园林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
明代园林以紫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注重宫廷园林的建设。
明代园林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宫廷气派和建筑装饰的精美,体现了明代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富丽堂皇的风貌。
六、清代园林的继承与创新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清代园林在继承前代园林的基础上,注重山水的塑造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以颐和园和圆明园为代表。
清代园林以其宏伟壮丽、雄奇秀美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七、现代园林的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园林开始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现代园林的设计更加注重科技与生态的融合,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同时,现代园林也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园林艺术。
八、结语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
今天,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在于对现代人们审美追求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3449458ad02de80d4d84013.png)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布时间:2006-4-14 14:37:00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代开始。
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特色。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
“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
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
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
中国的古代园林
![中国的古代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4ede93350912a216147929c3.png)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 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 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 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 的豫园等。
3.寺院园林
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又必须满 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 用水;二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三是地势向阳 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但凡具备这三 个条件的地段也就是风景比较好的部位,寺观 建筑也就必然会以风景建筑的面貌出现。
白莲社
白莲社:也称莲社。慧远与慧永等十八人结 社于庐山东林寺,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 社”。当时陈郡谢灵运恃才傲物,少所推重,一 见远公,肃然心服,为鑿东西二池种白莲,求入 净社,远以灵运心杂不许。
大明寺
大明寺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 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 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 (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 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 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塔高 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 并称。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 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 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 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 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 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 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 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c885a70f524ccbff0218463.png)
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
它经历了5 个发展阶段: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仿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
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大量经营邑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呎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
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
造园法则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和造园艺术家。
西周素朴的囿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
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
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西汉山水建筑园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
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5461b48cc17552706220803.png)
中国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d3ea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c.png)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和成熟后期。
1.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以囿和苑的形式出现,最初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因此也叫游囿。
汉朝起称苑,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贵族的宫苑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佛教、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兴盛,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设计愈发精致,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中央集权逐渐健全,思想基础上形成以儒家为主导,儒释道互补共尊的体系,中国园林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4.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这个时期的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园林的发展由盛年期升华为富有创造进取精神的成熟时期。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
同时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这个时期的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了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另一方面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出现衰颓倾向。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阶段—中唐至北宋、南宋时期的园林(壶中天地的境界)
宋徽宗是达到顶峰,其所营造艮岳
中唐,追求所谓“咫尺重深”,“以小见大”,“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瀛”,这就是“壶中天地”的境界,成了园林最普通、最基本的艺术追求
精深阶段—明清时期的园林(芥子纳须弥的境界)
可园
位于东莞城西博夏村
余荫山房
位于番禹南村镇
梁园
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
园主是梁家叔侄四人,故称梁园
为四大园林之首。主要有群星草堂、刺史家庙、荷香小榭、秋爽轩、日盛书屋、船厅、个轩、石舫、韵桥等建筑构成。
中西园林比较
中
西
理念
中国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园林热衷于对“壶中天地”境界、“芥子纳须弥”境界的追求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
实例
特点
著作
渊源阶段—上古时代的园林(囿的产生)
《诗经·灵台》可以作为囿的产生的重要佐证。
萌芽阶段—西周、东周时代的园林(具备园林组成要素)
上古时代的灵台、灵沼、辟雍,主要用于娱神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
生成阶段—秦汉时代的园林(宫苑式园林的诞生)
“上林苑”其遗址在西安城
,出现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特点
按占有者身份分
皇家园林(黄帝其身份和权力至高无上)
规模宏大
多真山真水
建筑体型高大
富丽堂皇
私家园林(宗室外戚、王公贵族、官吏富商,其权利不如黄帝)
规模较小
常用假山假水
建筑体型小巧玲珑
淡雅素净
寺观园林(宗教园林)
包括儒家学宫、书院、纪念性祠堂、佛寺园林、道观园林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北方园林(黄河类型园林)尤以北京为代表
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
又称承德离宫,或称热河行宫。
康熙四十二年始建,竣工于乾隆五十七年,总面积564万平方米,建筑物有110余处
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皇家花园。
中国现存的著名江南古代园林
地区
园林
地址
历史
得名
特点
价值/景点/趣闻
苏州园林
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内三元坊内
北宋时建亭
《孟子》中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此而命名为“沧浪亭”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好友修禊。
是我国园林中最具盛名的书法圣地。
沈园
位于扬州市区东南角
为南宋时名园。
因送到大诗人陆游和前妻唐琬在此邂逅,并在此园壁作下千古流传的情诗而闻名于世。
中国现存的著名北方古代园林(建于清朝)
园林
地址
得名
景点
清晖园
位于顺德县大良镇内
取名“清晖”,是园主以和煦温暖阳光,比喻父母的养育之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规则式园林(几何式园林、整体式园林或建筑式园林)
以建筑严谨均衡的几何图形的空间布局,作为风景园林的表现主题。这种园林源于西方
混合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和规则式园林的结合或融合,这是中西方园林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国现存的著名北方古代园林
园林
地址
历史
景点
价值
北京颐和园
位于北京海淀区
原为完颜亮行宫,乾隆时改为清漪园。咸丰时为英法联军所毁。光绪时重建为颐和园。
园内有历代书法家石刻三百余方,称“留院法帖”。
无锡园林
寄畅园
位于无锡市西郊惠山东麓
明代万历年间改称寄畅园
借王羲之兰亭修禊时所作诗句,“三春其群品,寄畅在所因”而得名。
运用各种造园艺术,体现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其借景惠山成为造景借景一范例。
北京的颐和园内仿建惠山园(今谐趣园)。
扬州园林
个园
位于扬州市东关街
元为清寿芝园故址,著名画家石涛设计。后被盐商黄应泰购置修建。
园以竹闻名
何园
绍兴市延安路洋河弄3号
一名寄啸山庄
清道台何芷舠扩建故名何园
是扬州古园林中最晚却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
西园
位于大明寺平山堂之西
原名芳圃,建于清朝
此园既有古典园林特点,又有山林野趣。
园内有天下第五泉
绍兴园林
兰亭
位于绍兴市西南兰渚山麓
可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个活动区域。主要景点有:昆明湖、万寿山、仁寿殿、排云殿、佛香阁、谐趣园等。
有“博物馆公园”之称。
北京北海公园
位于北京西城区故宫西北
原名为大宁宫,为金灭辽后所建。元建大都后成为帝都禁苑。
全园以琼岛为中心,主要景点有:太液池、琼华岛、白塔、漪澜堂、静心斋、九龙壁等。
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皇家花园。
西方经文艺复兴后强调人文主义的理念
西方园林强调人对自然控制、改造
美学原则
中国园林强调绘画原则
西方园林强调建筑原则
造型艺术
中国园林式一种山水自然式园林
西方园林是一种几何规则式园林,整齐一律,均衡对称,通过人工美追求几何形美
布局
中国园林则因自然地域;曲径通幽,道路、廊路,体现自然美
西方园林总体布局有强烈的对称轴线;道路大多是直线形,形成矩形或放射形交叉。
转折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自然式园林奠定基础)
士人园林
士人园林的特点:
以山水,植物等的自然形态为主导而构建园林景观体系
纡徐委曲的空间造型
诗歌、绘画等士人艺术与园林艺术的紧密融合
崇尚自然的构建格局和造景手段初步形成
成熟阶段—隋、初盛唐时期的园林(体系格局已成熟)
唐大明宫残高至今还有15.6米以上
园林范围大
建筑富丽堂皇
缺少常绿树木
风格粗犷而秀丽媚美不足
江南园林(扬子江类型园林或长江类型园林)尤以苏州为代表
园林范围小
建筑精美工致
多常绿植物
风格明媚秀丽
景致曲折幽深
岭南园林(珠江类型园林)
颇具热带风光,为适应气候,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按艺术风格分
自然式园林(自然山水园林或自然风景式园林)
以自然风景为主流,配以适当建筑,这种园林起源于中国
清漪园(后之颐和园),安排了“须弥灵境”,“四大部洲”等景区
“西方佛界”(小西天、观音殿、西方梵境、万佛楼)
“皇家庭院”,“士人隐逸之山林,
明清之苏州园林,上海豫园
“芥子纳须弥”,成了明清园林所追求地和营造的最高境界
明代计成所撰《园冶》,这是一部从规则与设计的角度,论述造园的理论性专著。
园林的分类
分类
其特点以水景、山林野趣取胜。
主要景点有沧浪亭、明道祠、看山楼、藕香水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
狮子林
位于苏州阊门外
始建于元朝
因园中怪石如狮子状,又因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布局东南多假山,西北多流水,以假山著称。
院内有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还有文天祥的《梅花诗》。
留园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
原为晚唐诗人陆龟蒙住宅。元时作大宏寺。明御史改建为宅园。
据晋潘岳《闲居赋》所述“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语句,取园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
位于苏州园林路
原系明嘉靖时徐泰时东园。
清刘恕在此基础上筑寒碧山庄,也称刘园。后因刘与留谐音,故改名留院。
园内布局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景色为主,东部以建筑院落为主,西部是土阜枫林,北部是桃园等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