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降维观测器的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控制

合集下载

基于观测器的受正弦扰动MIMO系统最优跟踪控制

基于观测器的受正弦扰动MIMO系统最优跟踪控制

≤ 2≤ … ≤ ≤ 丌, 幅值 f 和相位 ( i=1 ,
2 … ,) , P 可以为未知 , 但 ( =12 … ,) i ,, P 是可测量
的。
统 , 运行 中承受规则海浪力近似为正弦扰 动力等 。 在跟踪控 制工 程 中由于对 控制 精 度的要 求 越来 越 高, 如果用无扰动初值 问题 的最优跟踪控制方法 设计受扰 系统 , 得到的跟踪控制律不是最优 的 , 且设 计的控制律对外 部扰动影 响的鲁棒性 较差 , 以必 所
y £ = C () () x £
() 1
收稿 1 20 — -9 修改稿) 3期:071 2 (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0 7 0 3 ; 岛科 技大 6 54 2 ) 青 学科研启 动基金资助项 目
维普资讯
第 6期
(), ,取得极小值 。 t 使
在实 际应用 中, 控制 系统总是 在各种 外部干 扰
∈R ; ——外部 干扰 向量 , ∈R Y ; ——输 出向
量, Y∈R A B, , ; , C D——适 当维数 的常量矩 阵。
假 设 可 以表 示 为 :
Ⅱ1i(【t sn (l +妒1 J ) Ⅱ sn (2 +妒 ) 2i(【t 2 J () 2
维普资讯
过 程 控 制
化 自 化 仪 ,0 ,4 )2 1 工 动 及 表 273 6: —5 0 ( 1
C nr l n n t me t i h mia n u t o t d I s u ns n C e c lI d sr oa r y
基 于 观 测 器 的 受 正 弦 扰 动 MI MO 系 统 最 优 跟 踪 控 制
高德 欣 杨佩 佩 张文 武 , ,

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与虚拟调试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与虚拟调试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与虚拟调试关键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数控机床作为制造业的核心设备,其性能优化和调试过程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与虚拟调试关键技术,通过对数控机床的虚拟仿真和数据分析,实现对数控机床性能的优化和提升。

本文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应用背景。

然后,详细阐述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方法,包括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切削过程等多个领域的建模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虚拟调试技术在数控机床性能优化中的应用,包括虚拟调试环境的构建、调试过程的模拟以及调试结果的分析等。

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与虚拟调试关键技术中的难点问题,如多领域模型的融合、虚拟调试精度的提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总结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机床多领域建模与虚拟调试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数控机床的性能优化和调试过程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方法,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二、数字孪生技术概述数字孪生,作为一种前沿的技术理念,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数字孪生技术旨在通过构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和交互。

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与真实系统高度一致的虚拟模型,该模型能够实时反映物理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数控机床领域,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数控机床进行多领域建模,包括机械结构、控制系统、传感器等多个方面。

这种建模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建模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够方便地进行模型修改和优化。

虚拟调试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超周密车床振动操纵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超周密车床振动操纵

现代操纵理论基础上机实验报告之一基于降维观测器的超周密车床振动操纵院系自动操纵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航天学院自动化专业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强盛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6月16日一:降维观测器设计的工程背景简介在实验一中针对亚微米超周密车床的振动操纵系统,咱们采纳全状态反馈法设计了操纵规律。

可是在工程实践中,传感器一样只能测量基座和床身的位移信号,不能测量它们的速度及加速度信号,因尔后两个状态变量不能取得,换句话说全状态反馈很难真正实现。

为了解决那个问题,本实验设计一个降维(2维)状态观测器,用来解决状态变量 2x 、3x 的估量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全状态反馈操纵。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上机实验,使同窗们熟练把握:降维状态观测器的概念及设计原理;线性系统分离原理的内涵;进一步熟悉极点配置及状态反馈操纵律的设计进程;MATLAB 语言的应用三:闭环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闭环系统渐近稳固;降维观测器渐近稳固。

四:实际给定参数假设某一亚微米超周密车床隔振系统的各个参数为:01200N /m k =980N /A e k = kg 120=m 2.0=c Ω300=R H 95.0=L五:操纵系统的开环状态空间模型u x x x x x x⎥⎥⎥⎦⎤⎢⎢⎢⎣⎡+⎥⎥⎥⎦⎤⎢⎢⎢⎣⎡⎥⎥⎥⎦⎤⎢⎢⎢⎣⎡---=⎥⎥⎥⎥⎥⎦⎤⎢⎢⎢⎢⎢⎣⎡1008.3155.109.3157100010321.3.2.1[]⎥⎥⎥⎦⎤⎢⎢⎢⎣⎡-=321006.8x x x y 六:降维观测器方程的推导进程设⎥⎦⎤⎢⎣⎡=21l l L ,那么带入1222LA A -可得: ⎥⎦⎤⎢⎣⎡----=-8.3155.101211222l l LA A211212225.108.315)8.315(l l l LA A I +++++=+-λλλ (1) 将降维观测器极点配置在-180,-180,那么:32400360)'(2++=λλλf(2)(1)式与(2)式对应项系数相等,即: ⎩⎨⎧=++=+324005.108.3153608.315211l l l (3) 解(3)求得:⎩⎨⎧==14.184312.4421l l易知:u B y L x LA A x 21222)('++-=(4)将L 带入(4)式得:u y x x ⎥⎦⎤⎢⎣⎡+⎥⎦⎤⎢⎣⎡+⎥⎦⎤⎢⎣⎡---=1014.184312.44'8.31564.1844112.44'令:⎩⎨⎧-=-=Ly x z y L x z ''(5) 将(5)带入(4)式,可得:u x z ⎥⎦⎤⎢⎣⎡+⎥⎦⎤⎢⎣⎡---=108.31564.1844112.44u y z ⎥⎦⎤⎢⎣⎡+⎥⎦⎤⎢⎣⎡-+⎥⎦⎤⎢⎣⎡---=105.66356745.164778.31564.1844112.44七:基于降维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操纵律设计依如实验1已得出状态反馈操纵律为3218.1975.19341.11342x x x u +--=(6) 此刻应当改成'8.197'5.19341.11342321x x x u +--=)14.18431(8.197)2.44(5.19341.1134212111x z x z x +++--=121492.35488328.1975.1934x z z ++-=至此,整个闭环系统的方程能够写为:)492.35488328.1975.1934(1008.3155.109.3157100010121321.3.2.1x z z x x x x x x ++-⨯⎥⎥⎥⎦⎤⎢⎢⎢⎣⎡+⎥⎥⎥⎦⎤⎢⎢⎢⎣⎡⎥⎥⎥⎦⎤⎢⎢⎢⎣⎡---=⎥⎥⎥⎥⎥⎦⎤⎢⎢⎢⎢⎢⎣⎡)492.35488328.1975.1934(105.66356745.164778.31564.1844112.44121x z z y z z ++-⨯⎥⎦⎤⎢⎣⎡+⎥⎦⎤⎢⎣⎡-+⎥⎦⎤⎢⎣⎡---=八:闭环系统数字仿真给定初始条件:51(0)610m x -=⨯,52(0)210m/s x -=⨯,523(0)0.810m/s x -=-⨯,21(0) 1.810z -=⨯,2(0)6z =。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系统最优容错控制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系统最优容错控制
d sg e o d t c h y tm tt sa d t e s n o a l t t tt e s m e t e in d t ee tt e s se sau n h e s rfu tsae a h a i me,h e lzn h a l d - tusr aii gt e f u t e
YE Ru —o g L u n, AO Ha gyn o h n , I a G n —a J
( oeeo caol tcE gudrQnd oA rutrl nvrt,h n ogQn d o26 0 , hn C lg l fMeh ne ci n ne i a gi l a i syS a dn iga 6 19 C i e r g c u U ei a)
i d x T e s lt n h s p o e h s me h d t e smp e a d ef ci e n e , h i a i a rv d t i t o o b i l n f t . mu o e v
Ke r y wo ds:e s rf u t u me td r d c d o d ro s re ; pi lc n r l a l-oe a tc nr l s n o a l;a g n e e u e r e b e r o t v ma o to ;f u tt lr n o to
0 引 言
传 感器 是测量 仪器 、 智能 化仪 表 、 自动控 制 系统 以及计 算机信 息输 入 装 置 中的 敏感 元 件 , 感 器 的 传 好坏不 仅直接 关 系到 设 备 的运 行 状 态 , 而且 关 系 到 至关重 要 的安全 问题 。近 年 来 , 关传 感 器 的故 障 有
诊 断 和容错控 制 的研 究 已取得 了许 多研 究成 果 。文

线性时滞系统基于观测器的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器近似设计

线性时滞系统基于观测器的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器近似设计

线性时滞系统基于观测器的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器近似设计唐功友;李超;高洪伟
【期刊名称】《控制理论与应用》
【年(卷),期】2008(25)1
【摘要】研究线性时滞系统的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器近似设计过程.首先根据原系统最优输出跟踪控制问题构造了两个分别具有已知初始条件和终端条件的微分方程迭代序列,并证明它们一致收敛于原问题的最优解.然后通过对该解序列的有限次迭代,得到最优输出跟踪控制问题的一个近似解,进一步给出一个计算近似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律的算法.最后通过构造降维参考输入观测器解决了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器中前馈项的物理可实现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且易于实现.
【总页数】5页(P120-124)
【作者】唐功友;李超;高洪伟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13
【相关文献】
1.受扰非线性时滞系统近似最优跟踪控制 [J], 唐功友;胡乃平;赵艳东
2.基于观测器的控制时滞线性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 [J], 张城明;唐功友;白玫
3.采用观测器的双线性系统最优跟踪控制器设计 [J], 唐功友;赵艳东;胡乃平
4.基于观测器的受扰非线性系统近似最优跟踪控制 [J], 唐功友;高德欣;张宝琳
5.受正弦扰动的线性时滞系统的最优输出跟踪控制 [J], 唐功友;胡乃平;赵艳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制造平台微振动的H_2_H_混合控制_张春良

微制造平台微振动的H_2_H_混合控制_张春良

kai
m 2 x¨2+ (c1+ c2) x·2+ (k1+ k2) x2- c1 x·1- k1x1 (6)
= c2 x·0+ k2x0+ ka i
3 H2 H∞混合控制系统设计
微制造平台仿生隔振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为: x·= A x+ B 1w + B 2u
z1= C1x+ D 1u (7)
台上进行[1~ 2]。 微制造平台的精密隔振系统设计需要 考虑的环境微振动干扰是复杂的, 不仅有地面传来的 振动, 还有台面仪器设备的运动干扰等。大地脉动型地
果, 而且对低频和超低频扰力也能进行有效的隔离。然 而, 由于被动隔振装置的固有频率不能无限制地降低, 采用传统的被动隔振技术很难有效地隔离超低频振动
D 2= 1, Cy= [ 1 0 0 0 ], D y= [ 0 0 0 1 ]
由外部干扰输入 w 到被控输出 z= [ z1, z2 ]T 的闭
环传递函数为:
T z1w
T zw =
(8)
T z2w
H 2 H ∞混合控制可以表述为: 寻求输出反馈动态
控制器 u= Cy, 使得在满足‖T z1w ‖∞≤Χ的条件下, ‖
图 1 微制造平台隔振系统仿生设计原理图
2 微制造平台仿生隔振系统的结构模型
啄木鸟头部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 当它以约为音 速 1. 6 倍的速度敲啄树木时, 啄木鸟头部所要承受的 冲击力是其本身重量的 1500 倍, 但它的大脑似乎不受 丝毫损伤, 经生物科学家研究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构造 相当奇特, 除了强大的肌肉群、细密松软的骨骼之外, 在其坚韧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还存在一条狭窄的空 隙, 把经肌肉、骨骼吸收后的强烈震波减弱到安全限值 内, 这就是为什么啄木鸟频频啄击坚硬的树干而大脑 却不受任何伤害的主要原因[8], 如图 1 (a) 所示。通过对 具有良好隔振性能的啄木鸟头部构造和隔振机理的分 析, 利用仿生学原理建立了微制造平台隔振系统的结 构模型, 如图 1 (b) 所示。 在微制造平台底座与地面之 间放置被动隔振橡胶垫层 (对应于鸟类头部的外脑膜 外连接的软骨和肌肉群) , 从而使地面传来的各种中高 频扰力得到有效的隔离。 在微制造平台和平台底座之 间采用被动隔振与主动隔振相结合的混合隔振技术, 以空气弹簧作为被动隔振元件 (对应于鸟类头部外脑 膜和脑髓之间的空隙) , 以超磁致伸缩致动器作为主动 隔振元件 (对应于鸟类头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连接的 神经和肌肉) , 通过与检测系统一起构成闭环主动振动 控制系统, 可以有效地消除由平台底座传递过来的各 种频率范围的振动扰力, 即使对于被动隔振系统难以 消除的低频或超低频扰力, 也能进行有效地隔离。

亚微米数控车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亚微米数控车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亚微米数控车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王清明 博士研究生王清明 卢泽声 梁迎春 摘要 在分析亚微米超精密数控车床样机误差源的基础上,采用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辨识误差补偿量,建立了误差补偿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用的误差补偿策略是相当有效的。

关键词 误差避免 误差补偿 误差源辨识 神经网络建模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TG40收稿日期:1998—10—061 车床样机误差源分析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误差源包括机床的几何精度;加工工艺系统的力变形;加工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刀具的磨损等。

准确理解各项误差源的特点是进行有效误差补偿的关键。

实验是在HCM —I 型亚微米超精密数控车床样机(已通过国家鉴定)上进行的,在该车床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基于误差避免原则,在机床结构、组成零部件及环境控制等诸方面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但由于采用气浮主轴和气浮导轨,使机床的闭环刚度有所下降,超精密车削是在小切深、低进给速度和高切削速度的条件下进行的,切削力只有几百毫牛,虽然刚度有所下降,但是工艺系统的力变形仍然很小。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主要是车床样机的几何误差,共有21项。

在超精密加工中,由床的各个于机误差源中随机部分占一定比重,在线测量误差源合成后进行误差补偿是最有效的。

但在实际测量中发现,只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各项误差源中确定性部分是主要的。

X 溜板直线度误差实测结果(经过平滑处理)见图1,由图1可知,溜板的直线图1 X 溜板直线度误差度误差主要是由驱动丝杠引起的,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因此该车床的误差源是可预测的,用建模方法进行误差补偿是有效的。

考虑到主轴的转角误差和X 、Z 溜板运动垂直度误差不影响加工精度(由A z U 和B x U 包含),运动部件在非敏感方向上的误差源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小,因此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误差源有13项。

在车床鉴定过程中,实测结果表明,主轴的径向跳动误差D x (U )、偏摆误差B (U )和轴向窜动误差D z (U )与X 、Z 溜板直线度误差(0.20L m ~100mm )、偏摆误差相比较小,因此在误差补偿时,不单独考虑主轴回转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的神经网络控制

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的神经网络控制

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的神经网络控制盖玉先 董 申(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 哈尔滨150001)摘 要 提出了以空气弹簧作为被动隔振元件、神经网络控制的电磁作动器作为主动隔振元件的隔振系统,分析了以相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和绝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等作为反馈变量条件下的系统振动传递率,证明了主、被动隔振相结合的隔振系统用于超精密机床的有效性。

关键词 超精密车床,隔振,传递率,神经网络0 引言超精密加工技术于60年代初在美国首先兴起,当时因开发激光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红外线实验装置需要大型金属反射镜,因而急需开发反射镜的超精密加工技术,这是一项以国家和军方为主导研究的以单点金刚石车刀切削铝合金和无氧铜加工技术为起点的军需技术。

我国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超精密机床是实现超精密加工的关键,而环境振动又是影响超精密不加工精度的重要环境因素。

为了充分隔离基础振动对超精密机床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空气弹簧作为隔振元件进行振动隔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类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般在2Hz 左右。

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研制的HCMI 亚微米超精密车床的结构如图1(a)所示,该车床采用了被动隔振与主动隔振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技术,其中被动隔振元件为空气弹簧,主动隔振元件为神经网络控制器控制的电磁作动器。

超精密车床隔振系统可简化如图1(b)所示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图中m 为机床的质量,c 为空气弹簧的粘性阻尼系数,k 0为空气弹簧的刚度系数,G 为主动隔振系统作动器,x 、x 0分别为机床和基础的振动位移。

空气弹簧具有一般弹性支承的低通虑波特性,所以其主要作用是隔离较高频率的基础振动,并支承机床系统,上仍性能可靠、易于实现和成本低的特点;主动隔振系统具有高通滤波特性[1],其主要作用则是有效地隔离较低频率的基础振动。

主被动相结合可有效地隔离整个频率范围内的振动。

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综述

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综述

第38卷第3期2021年3月机㊀㊀电㊀㊀工㊀㊀程Journalof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eeringVol.38No.3Mar.2021收稿日期:2020-06-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0501003)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772185㊁61803258)ꎻ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20QA1403900)ꎻ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ZR1474000)ꎻ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扬帆项目(20YF1417400)作者简介:易思成(1988-)ꎬ男ꎬ湖北随州人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振动主动控制㊁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ꎮE ̄mail:yischolar@126.com通信联系人:杨斌堂ꎬ男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E ̄mail:btyang@sjtu.edu.cnDOI:10.3969/j.issn.1001-4551.2021.03.001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综述∗易思成1ꎬ2ꎬ3ꎬ王金海3ꎬ刘志刚3ꎬ张㊀泉1ꎬ杨斌堂2∗ꎬ孟㊀光2(1.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ꎬ上海200444ꎻ2.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ꎬ上海200240ꎻ3.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ꎬ上海201109)摘要:为降低外界微米至纳米范围微振动干扰对精密装置的影响ꎬ并提高精密装置的运行精度ꎬ研制了微振动隔振平台ꎬ并将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应用于隔振系统中ꎮ在明确了微振动定义的基础上ꎬ阐述了精密仪器所允许的振源速度标准ꎻ基于隔振理论ꎬ总结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微振动隔振系统的结构特点ꎻ在此基础上ꎬ对主动隔振系统中的驱动器进行了总结ꎻ考虑到系统的动力学和驱动特性ꎬ对结构和驱动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论述ꎻ基于隔振率㊁隔振稳定性等指标ꎬ对反馈㊁前馈㊁复合和新型振动主动控制方法进行了评价ꎻ通过对传感驱动一体化㊁振动能量回收㊁智能控制技术的分析ꎬ预测了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ꎮ研究成果表明:相比于被动隔振ꎬ主动隔振技术具有灵活㊁高效等优点ꎬ基于智能材料(如压电㊁磁致伸缩)的新型微振动隔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ꎬ相应的迟滞建模和补偿控制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ꎮ关键词:微振动ꎻ主动控制ꎻ智能材料ꎻ驱动器ꎻ系统建模ꎻ迟滞中图分类号:TH707ꎻTH113.1ꎻTB535.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51(2021)03-0265-11ReviewofactivemicrovibrationisolationsystemYISi ̄cheng1ꎬ2ꎬ3ꎬWANGJin ̄hai3ꎬLIUZhi ̄gang3ꎬZHANGQuan1ꎬYANGBin ̄tang2ꎬMENGGuang2(1.SchoolofMechatronicEngineeringandAutomationꎬShanghaiUniversityꎬShanghai200444ꎬChinaꎻ2.StateKeyLaboratoryofMechanicalSystemandVibrationꎬ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ꎬShanghai200240ꎬChinaꎻ3.ShanghaiAerospaceControlTechnologyInstituteꎬShanghai201109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reducetheimpactofexternalmicrovibrationinterferenceonprecisiondeviceandimprovetheoperationaccuracyofpre ̄cisiondeviceꎬtheactivemicrovibrationisolationsystemwasdevelopedꎬandtheactivevibrationcontroltechnologywasutilizedinthevibra ̄tionisolationsystem.Thedefinitionofmicrovibrationwasclarified.Thecriterionofpermittedvibrationsourcespeedforprecisioninstrumentswasexplained.Basedonthetheoryofvibrationisolationꎬ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single ̄degree ̄of ̄freedomandmulti ̄degree ̄of ̄free ̄dommicrovibrationisolationsystemsweresummarized.Onthisbasisꎬtheactuatorsintheactivevibrationisolationsystemweresummarized.Accountingforthedynamicsandactuatorcharacteristicsofthesystemꎬthemodelingmethodsofthestructureandtheactuatorweredis ̄cussed.Theactivevibrationcontrolmethodsꎬincludingfeedbackꎬfeedforwardꎬhybridandtheadvancedꎬwereevaluatedbasedontheinde ̄xesofvibrationisolationratioandstability.Throughtheanalysisofactuator ̄sensorintegrationꎬvibrationenergyharvestꎬandintelligentcon ̄troltechnologyꎬ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activemicrovibrationisolationsystemwaspredicted.Previousstudiesresultsshowthatcom ̄paringwithpassivevibrationisolationꎬactivevibrationisolationtechnologyisbetterintermsofflexibilityandefficiency.Particularlyꎬnovelmicrovibrationisolationsystemsbasedonsmartmaterials(suchaspiezoelectricandmagnetostrictive)arewidelyused.Thehysteresismod ̄elingandcompensationcontrolmethodsofthesmartmaterial ̄basedmicrovibrationisolationsystemareextensivelystudiedinthisfield.Keywords:microvibrationꎻactivecontrolꎻsmartmaterialꎻactuatorꎻsystemmodelingꎻhysteresis0㊀引㊀言精密加工和测量㊁空间遥感和观测等技术的发展对机械装置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一般需要达到微纳尺度ꎮ然而ꎬ外部环境或者装置内部的微幅振动会造成超精密机床[1]㊁坐标测量仪[2]㊁光学显微镜[3]等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严重下降ꎮ在航天器上ꎬ斯特林制冷机㊁反作用飞轮㊁太阳能帆板的驱动机构等装置容易产生随机和谐波扰动ꎬ影响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定位和指向精度ꎮ对此ꎬ应该采用主动或者被动振动控制方法ꎬ尽可能消除或隔离机械系统外在与内在的各种干扰ꎬ使系统高效稳定地运行ꎬ以增强机械系统对微振动的抗干扰能力[4]ꎮ和其他主动控制系统类似ꎬ主动隔振系统由被控对象㊁驱动器㊁控制器等环节等组成ꎬ各环节相互关联ꎬ共同决定了系统的执行精度和运动特性ꎮ因此ꎬ有必要全面总结和分析主动隔振系统关键组成部分的研究成果ꎬ为研制新型高精密隔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ꎮ当前ꎬ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采用智能材料驱动器(典型的有压电和磁致伸缩式)作为微振动隔振系统的执行单元ꎮ然而ꎬ智能材料的迟滞给隔振系统的控制和实现带来了挑战ꎬ如何对微振动隔振系统的迟滞进行表征和控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ꎮ笔者在微振动隔离系统的设计和实现㊁迟滞系统的建模和补偿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ꎬ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 ̄8]ꎮ基于上述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ꎬ本文围绕微振动隔离标准㊁隔振系统的构型设计㊁驱动器的选择与设计㊁系统模型的建立㊁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等内容对微振动主动隔振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ꎬ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ꎮ1㊀微振动及其隔离标准微振动通常指的是频率集中在1Hz~1kHz的微米或者亚微米幅度的机械振动或者干扰[9]ꎮ不同性能和用途的精密仪器对所允许干扰的幅度和带宽不同ꎬ需要设定一套标准评价微振动隔离是否有效ꎮ精密仪器所允许的振源速度标准如图1所示ꎮ由图1可知:在ISO(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 ̄zation)准则的基础上引入振动标准曲线(vibrationcri ̄terionꎬVC)ꎬ描述一定带宽范围内不同工况下微振动允许值ꎬ图的横轴为三分之一倍频程ꎬ纵轴为速度均方根[10]ꎻ从VC ̄A到VC ̄E准则ꎬ振动允许值越来越小ꎬ图1㊀精密仪器所允许的振源速度标准曲线其中VC ̄A准则应用于光学显微镜ꎬ而VC ̄E准则适用于长距离㊁微小目标的激光跟踪定位系统ꎮ2㊀隔振系统的构型设计2.1㊀单轴隔振系统单轴隔振系统可用于抑制单方向的微振动干扰ꎬ主要分为直接主动式和主被动一体式ꎮ直接主动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驱动器产生的作动力抵消微振动源引起的干扰力[11ꎬ12]ꎮ主被动一体微振动隔振系统的原理简图以及频域内振动传递率曲线[13]如图2所示ꎮ图2㊀单轴隔振系统及振动传递率c 被动阻尼ꎻk 被动刚度ꎻfa 主动力其中:被动刚度用于抑制中高频振动干扰ꎬ主动力用于隔离低频振动干扰[14 ̄16]ꎮ2.2㊀多轴隔振系统为解决多维微振动干扰的问题ꎬ研究人员开发了能实现空间多维运动的多轴隔振系统ꎮ平台大多基于并联结构[17]ꎮ在多个驱动器的共同作用下ꎬ传递到负载平台的多维干扰能被隔离ꎮ例如3轴微振动隔离平台用于隔离两个转动和一个平动干扰[18]ꎬ或者3个移动干扰[19]ꎻ6轴微振动隔离平台用于隔离空间任意方向的干扰ꎬ最为典型的是 立方体 构型的Stewart隔振系统ꎮStewart的示意图及几何构型如图3所示ꎮ该平台由6个驱动器组成ꎬ整体结构紧凑ꎬ输出精度高㊁承载能力强㊁动态特性好[20]ꎮ662 机㊀㊀电㊀㊀工㊀㊀程第38卷图3㊀立方体构型Stewart平台ABU等[21]设计的Stewart隔振平台如图4所示ꎮ图4㊀ABU等设计的Stewart隔振平台该平台的每条支链由1个音圈电机和1个力传感器组成ꎬ12个加速度传感器分两组布置在基座和动平台上ꎮ3 驱动器的设计与选择尽管利用具有高精密性能的传统驱动器(如液压㊁气压或者电磁式)可以实现微振动干扰的控制ꎬ然而传统驱动装置复杂的结构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ꎮ随着材料㊁生物㊁化学等学科和机械学科的交叉发展ꎬ基于智能材料的微振动隔振系统已成为当前技术研究的热点ꎮ典型的智能材料有压电㊁超磁致伸缩㊁记忆合金㊁磁流变/电流变㊁高分子聚合物等ꎮ智能材料驱动器能够克服传统驱动器结构中间隙㊁摩擦㊁磨损等的不利影响ꎬ提升系统的精度㊁可靠性和响应速度ꎮ下面主要对静电㊁电磁㊁压电㊁超磁致伸缩㊁高分子聚合物驱动器在微振动隔振领域的应用进行阐述:(1)静电为解决陀螺仪对外界高频振动敏感的问题ꎬDEAN等[22]在平行静电极板的基础上开发了结构精巧㊁驱动传感集成度高的陀螺仪隔振装置ꎮ该隔振装置集成了静电式速度传感器㊁静电驱动器和反馈电路ꎮ无反馈控制时ꎬ隔振装置的品质因子为150dBꎻ而应用反馈控制后ꎬ隔振装置的品质因子减小到60dBꎮ(2)电磁电磁式驱动器的输出力是交变磁场中线圈和永磁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洛伦兹力ꎮ电磁驱动器在振动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ꎬ其优点在于成本低㊁带宽大㊁容易控制ꎮ音圈电机(voicecoilactuatorꎬVCA)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电磁式驱动器ꎬ具有结构简单㊁体积小㊁响应快等优点ꎮPREUMONT[23]研制了行程为ʃ0.7mm的音圈电机式微振动隔振系统ꎮ在音圈电机中ꎬ有一类刚度小㊁能有效隔离高频微振动干扰的 软驱动器 ꎮ在Honeywell公司研制的振动隔离和抑制系统(vibra ̄tionisolationandsuppressionsystemꎬVISS)ꎬ其音圈驱动器的截止频率低至1Hz[24]ꎮ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电磁式隔振方法ꎬ具有可靠性高㊁使用寿命长等优点ꎮHOQUE等[25]在传统隔振系统中引入磁悬浮隔振技术ꎬ采用主动控制策略实时调节磁悬浮的悬浮力ꎮ(3)压电压电驱动器具有响应快㊁输出精度高㊁易加工等优点[26]ꎮPETITJEAN等[27]设计了由压电驱动器㊁力传感器和被动隔振单元组成的主被动一体式单自由度隔振系统ꎮ为解决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振动控制问题ꎬVAILLON等[28]介绍了一种压电叠堆式的主动隔振单元ꎬ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隔振单元ꎬ由动量轮产生的谐波微振动干扰减小了30dB~40dBꎮ为隔离较大幅值的微振动干扰ꎬBADEL等[29]设计了带有放大机构的压电驱动器ꎬ并提出了迟滞补偿和PI反馈复合控制方法ꎮGARCIABONITO等[30]设计了一种用于振动控制的带有液压放大机构的压电驱动器ꎮ(4)超磁致伸缩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magnetostrictivematerialꎬGMM)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会产生应变和应力ꎬ例如含有稀土元素Terfenol ̄D合金的磁致伸缩系数可达1500ˑ10-6到2000ˑ10-6ꎬ其最大伸缩量是常规磁致伸缩材料的数十倍ꎮZHANG等[31]依据啄木鸟头部结构设计了仿生式主动隔振系统ꎬ该系统由大功率磁致伸缩驱动器㊁空气弹簧㊁基座以及橡胶层等组成ꎮ需要说明的是ꎬ由于音圈电机㊁压电驱动器和磁致伸缩驱动器的结构紧凑ꎬ它们一般被用作多自由度微振动隔振系统的主动单元ꎮ(5)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又称高分子化合物ꎬ是一类能将光㊁电或磁等物理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新型智能材料ꎬ常见的有介电弹性体和压电聚合物ꎮ介电弹性体(dielectricelas ̄tomerꎬDE)是电活性聚合物的一种ꎬ其优点在于应变762第3期易思成ꎬ等: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综述大㊁能量密度高㊁效率高㊁响应快且加工制造方便等ꎮSARBAN等[32]详细描述了管状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研制过程ꎬ设计了自适应前馈控制器ꎬ并将其用于微振动控制ꎮ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ꎬ可使5Hz和10Hz的单频微振动干扰能分别减小66dB和23dBꎮ(6)驱动器的性能比较虽然驱动器的形态多样㊁原理不同ꎬ但可利用一些性能指标来衡量和评估它们的使用性能ꎮ归纳起来ꎬ这些指标大致分为3类:几何和物理参数(如运动形式㊁体积㊁质量等)㊁静态参数(如行程㊁最大驱动力㊁刚度㊁精度㊁效率等)㊁动态参数(如固有频率㊁带宽㊁被动阻尼等)ꎮ根据任务需求和应用场合的不同ꎬ设计或选用符合要求的驱动器是研制主动微振动隔振系统的重要环节ꎮ在主动隔振系统中ꎬ驱动器输出性能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是其作动行程必须大于等于外界微振动激励的位移[33]ꎮ典型驱动器的行程和最大输出力如图5所示ꎮ图5㊀驱动器的静态输出特性比较图5中包括压电驱动器[34ꎬ35]㊁磁致伸缩驱动器㊁音圈电机[36ꎬ37]㊁高分子聚合物[38]㊁静电驱动器[39ꎬ40]ꎮ由图5可知:压电驱动器和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可用于抑制大负载的低幅振动ꎻ音圈电机能隔离幅度较大的振动并具有较强的带载能力ꎻ静电驱动器的输出功率较小ꎻ介电弹性体驱动器能对幅度较大的微振动进行抑制ꎬ但静态输出力不大ꎮ除了行程和最大输出力等静态性能外ꎬ隔振系统自身的固有频率也是重点分析的对象ꎮ一般而言ꎬ压电和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固有频率较高ꎬ而电磁㊁静电和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固有频率适中ꎮ4㊀系统模型的建立4.1㊀结构动力学建模一般利用集中参数模型对隔振系统进行描述ꎬ该模型由集中质量㊁集中刚度和集中阻尼组成ꎬ分布载荷等效在集中质量上ꎮ有限元模型也是隔振系统的常用建模方法之一ꎬ可使用有限元商业软件对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ꎮ需要说明的是ꎬ有限元模型计算量大ꎬ如要进一步应用于主动控制ꎬ必须对原始模型进行缩减ꎮ针对集中参数模型或有限元模型ꎬ通过动力学建模方法可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41]ꎮ常见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如图6所示ꎮ动力学建模方法常规方法凯恩方程拉格朗日方程Hamilton法牛顿欧拉法ìîíïïïï特殊方法传递矩阵法阻阬法传递函数法{ìîíïïïï图6㊀动力学建模方法LIU等[42]根据牛顿 ̄欧拉法建立了8支链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ꎬ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结构参数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ꎮ振动传递率是微振动隔振系统重要的性能评价指标ꎬ其定义为隔振后运动或力的幅值与隔振前的比值ꎬ通常表示为频谱函数ꎮ微振动隔离平台传递率的求解方法包括传递矩阵法㊁阻抗法㊁频响函数综合法ꎮPREUMON等[43]利用传递矩阵对Stewart隔振平台的底座和上平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表征ꎬ根据Forbenius范数ꎬ将多自由度系统的传递矩阵等效为单自由度形式的传递矩阵ꎬ进而求得振动传递率ꎮ针对主被动一体的隔振系统ꎬKIM等[44]利用阻抗矩阵定量描述系统的物理特性ꎬ接着将阻抗矩阵转化为状态方程ꎬ为设计反馈控制器提供了理论支持ꎮ传递函数在微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ꎮYEN等[45]建立了多自由度压电式主动隔振装置的传递函数ꎬ利用解耦策略对传递函数矩阵进行了对角化ꎬ通过实验验证了变换模型的有效性ꎬ最后设计了离散式的滑模控制器ꎮ需要说明的是ꎬ隔振系统的基座是微振动干扰的直接受体ꎬ当基座相对于平台的柔性较大时ꎬ需要将柔性变形引入系统的结构动力学方程[46]ꎮ4.2㊀驱动器迟滞建模驱动器是微振动隔振系统中产生力和运动的单元ꎮ在对隔振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进行分析时ꎬ应当考虑驱动器的输出特性ꎮ驱动器将其他形式的能量862 机㊀㊀电㊀㊀工㊀㊀程第38卷转化为机械能ꎬ因此基于能量的转换㊁调控和传递的过程ꎬ可对驱动器进行多物理场建模ꎮ例如ꎬ利用静电能和机械能的转换对静电式驱动器进行建模ꎬ利用电场能和机械能的转换对压电式驱动器进行建模ꎮ接下来ꎬ将对智能材料驱动器的建模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ꎮ在小位移条件下ꎬ智能材料驱动器的位移输出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ꎬ此时可利用材料的线性本构方程建立驱动器的输入输出模型ꎮ压电材料和磁致伸缩材料的本构关系具有相似性ꎮKAMESH等[47]利用本构方程建立了集成传感单元的压电作动器的多场耦合模型ꎮ虽然基于智能材料的驱动器在主动微振动控制中应用广泛ꎬ但在大变形条件下ꎬ材料的迟滞非线性对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挑战ꎮ迟滞指的是材料具有记忆性ꎬ当输入作用于系统时ꎬ它的输出表现为一定的滞后ꎮ为预测系统输出或补偿迟滞非线性ꎬ研究人员对迟滞进行了理论建模ꎬ例如物理法㊁唯象法等ꎬ前者根据驱动器的物理机理进行建模ꎬ后者根据驱动器输入输出的几何关系进行建模ꎮ常见的迟滞建模方法如图7所示ꎮ迟滞建模物理法JilesAtherton木构模型能量模型{唯象法基于微分方程Duhem模型BoucWen模型{基于算子运算Preisach模型Krasnosel skiiPokrovskii(KP)模型Prandtllshlinskii(PI)模型MaxwellSlip模型ìîíïïïïïïìîíïïïï其他方法多项式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模糊模型{ìîíïïïïïïïïïïïïïï图7㊀迟滞建模方法限于篇幅ꎬ文中只对微振动主动控制研究中常用的几种迟滞建模方法进行综述:(1)Jiles ̄Atherton模型Jiles ̄Atherton(J ̄A)模型主要用于磁致伸缩驱动器的建模ꎮ早期的J ̄A模型是一种基于能量的静态磁滞模型ꎮ后来JILES和SABLIK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充和修正ꎬ使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描述磁化强度和磁致伸缩的耦合效应ꎬ极大地扩展了J ̄A模型的使用范围[48]ꎮ(2)Bouc ̄Wen模型BOUC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一种迟滞的半物理建模方法ꎬWEN在1976年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ꎬ形成了Bouc ̄Wen模型[49ꎬ50]ꎮ广义的Bouc ̄Wen模型的表达式如下:dzdt=Advdt-βdvdt|z|n-αdvdt|z|n-1z(1)式中:v 迟滞系统的输入ꎻz 迟滞系统的状态变量ꎻAꎬβꎬα 描述迟滞环的形状参数ꎮ在压电驱动器中ꎬ通常认为n=1ꎮZHANG等[51]将线性本构方程和式(1)所示的Bouc ̄Wen模型结合ꎬ构建了磁致伸缩驱动器的非线性本构模型ꎬ并通过实验证明ꎬ利用该模型能有效拟合驱动器的迟滞曲线ꎮ(3)Preisach模型Preisach模型是一种经典的迟滞算子模型ꎮ连续形式的Preisach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y(t)=ʏʏαȡβγαβ[u(t)]P(αꎬβ)dαdβ(2)式中:u(t) 模型的输入ꎻy(t) 模型的输出ꎻγαβ[u(t)] 矩形算子ꎻP(αꎬβ) 权函数ꎻαꎬβ 描述矩形算子形状的参数ꎮ根据输入信号方向的不同ꎬ矩形算子γαβ的取值为-1或1ꎮPASCO等[52]对比了基于线性本构方程和基于Preisach模型的压电驱动器的迟滞建模方法ꎬ发现后者的建模精度更高ꎮ(4)PrandtlIshilinskii模型PrandtlIshilinskii(PI)模型是由Preisach模型发展而来的ꎬ它的基本元素为Play算子(间隙算子)或者Stop算子ꎮPlay算子的表达式如下:fr[v](t)=max{v(t)-rꎬmin{v(t)+rꎬfr(t-)}}ꎬt>0max{v(0)-rꎬmin{v(t)+rꎬfr(0)}}ꎬt>0{(3)Stop算子的表达式如下:er[v](t)=min{rꎬmax{-rꎬv(t)-v(t-)+er(t-)}}ꎬt>0min{rꎬmax{-rꎬv(t)-v(0)+er(0)}}ꎬt=0{(4)式中:v(t) 算子的输入ꎻfr(t) Play算子的输出ꎻer(t) Stop算子的输出ꎻfr(0) Play算子的初始输出ꎻer(0) Play算子的初始输出ꎻr 描述算子形状的参数(也称为阈值)ꎻt- 当前时间的前一时刻ꎮPlay算子和Stop算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r[v](t)+er[v](t)=v(t)(5)在分段单调连续输入函数作用下ꎬ基于Play算子962第3期易思成ꎬ等: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综述的PI模型可以表示为:y[v](t)=qv(t)+ʏR0p(r)fr[v](t)dr(6)式中:p(r) 密度函数(由实验测得的系统输入输出数据辨识得到)ꎻq 大于零的常数ꎮ当阈值r较大时ꎬPI模型的输出衰减较快ꎬ为方便计算ꎬR通常取为ɕꎮ相比于Preisach算子ꎬPI算子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㊁逆算子有解析解㊁便于实时控制ꎮKUHNEN[53]推导并分析了PI算子的逆模型ꎬ并通过逆算子的补偿实现了磁致伸缩驱动器的精密定位ꎮ尽管PI算子有以上优点ꎬ但是它无法表征非对称迟滞环ꎬ对此研究人员提出改进的PI算子来解决该问题[54ꎬ55]ꎮ笔者[56]利用多项式改进的PI模型ꎬ对磁致伸缩微振动隔振平台中的驱动器进行了迟滞建模ꎮ(5)迟滞率相关改进模型上述提到的物理或者唯象建模方法只对静态迟滞现象是有效的ꎮ当迟滞系统输入信号的频率增大时ꎬ原有静态迟滞模型无法描述迟滞系统的动态效应ꎮ因此ꎬ一些学者对率相关迟滞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ꎮ综上所述ꎬ迟滞物理模型对驱动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ꎬ但这类模型比较复杂且精度有限ꎮ而迟滞唯象模型是以实验数据为基础ꎬ能较为精确地对驱动器迟滞环的形状进行描述ꎬ同时利用迟滞唯象模型还可设计基于迟滞逆的前馈控制器ꎮ5㊀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微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包括反馈控制㊁前馈控制㊁反馈和前馈结合的复合控制等ꎮ针对控制目标(微振动)和控制对象(微振动隔振系统)的特点ꎬ研究人员也设计了一些新型控制器ꎮ5.1㊀反馈控制方法利用PID控制可抑制微振动干扰引起的系统响应ꎮ欲使PID控制效果更优ꎬ需增大控制环节的增益ꎬ但这会引起控制器失稳ꎮ为此ꎬJAENSCH等[57]对隔振系统的机械结构进行了改进ꎬ提高了系统运动稳定性ꎬ同时探究了高增益(特别是高积分增益)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ꎬ为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在主动微振动控制中ꎬ常见的反馈量包括加速度㊁速度㊁位移或者力ꎮ 天棚阻尼 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振动控制方法ꎬ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被隔对象的绝对速度设计微振动反馈控制器ꎮYOSHIOKA等[58]通过位移反馈和绝对速度反馈对6自由度隔振系统进行了控制ꎮ基于力传感的反馈在微振动控制中应用广泛[59]ꎬ主要原因在于:(1)即使基座或敏感负载存在柔性ꎬ利用基于力传感的反馈控制也能保证隔振系统的稳定性ꎻ(2)微重力环境中低频加速度较难检测ꎬ此时可采用力传感进行闭环控制ꎮGENG等[60]利用局部力反馈控制器调节驱动器的等效阻抗ꎬ使之与隔振系统的机械阻抗相等ꎬ从而最大程度地抑制了微振动干扰ꎮ在其他一些应用场合中ꎬ载荷的振动对基座的影响也应该予以考虑ꎮHAUGE等[61]对这些影响进行了分析ꎬ发现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多轴隔振系统的耦合效应ꎬ并利用改进的控制器提升了6轴隔振系统的工作性能ꎮ5.2㊀前馈控制方法对于反馈控制ꎬ构造主动控制律仅需隔振系统的输出信号ꎮ若微振动干扰信号已知且是确定的ꎬ那么可以利用该先验知识设计前馈控制器ꎮ由于微振动干扰信号和振动传递通道的参数是时变的ꎬ在工程应用中ꎬ常采用自适应前馈方法补偿振动传递通道的时变动态ꎮ最为典型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是基于有限脉冲响应(finiteimpulseresponsesꎬFIR)的滤波x最小均方控制器(filtered ̄xleastmeansquareꎬFxLMS)[62]ꎮFxLMS算法的基本框图如图8所示ꎮ图8㊀FxLMS控制算法的框图P 初级通道ꎻS 次级通道ꎻC 控制器ꎻ^V 次级通道的辨识模型ꎻe(n) 隔振系统的输出信号ꎮ其中:Cꎬ^V 用FIR滤波器予以表示ꎮ在此基础上ꎬ也衍生出了一些其他形式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ꎬ例如基于无限脉冲响应(InfiniteimpulseresponseꎬIIR)的滤波μ最小均方(filtered ̄μleastmeansquareꎬFuLMS)控制器ꎬ基于FIR的滤波ϵ最小均方(filtered ̄ϵleastmeansquareꎬFϵLMS)控制器[63]ꎮ笔者[64]对传统的FxNLMS算法进行了改进ꎬ依据多项式改进PI模型ꎬ对磁致伸缩微振动隔振系统的非对称迟滞进行了补偿控制ꎮ5.3㊀复合控制方法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各有优缺点ꎮ为提高微振动072 机㊀㊀电㊀㊀工㊀㊀程第38卷隔振系统的性能ꎬ研究人员提出了反馈与前馈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ꎮ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特性比较如表1所示ꎮ表1㊀振动反馈和前馈控制的比较方法优点缺点反馈(主动阻尼)(1)不需要进行建模ꎻ(2)配对控制时能保证系统稳定性ꎮ(1)仅对共振频率处的微振动干扰控制效果较好ꎮ反馈(基于模型)(1)能有效抑制低于系统截止频率的所有干扰ꎮ(1)隔振带宽受到限制ꎻ(2)高于截止频率的所有干扰被放大ꎻ(3)容易出现频率泄露的现象ꎮ前馈(1)对窄带微振动干扰的控制效果好ꎻ(2)隔振频带宽ꎮ(1)需要已知微振动干扰ꎻ(2)大量的实时运算ꎬ对硬件要求高ꎮ㊀㊀笔者[65]利用PI反馈和FIR前馈复合控制对噪声干扰下的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yꎬAFM)的探针振动进行了主动控制ꎬ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器能有效减少窄带和宽带噪声导致的AFM扫描图像的条纹和畸变ꎮWANG等[66]利用力反馈和自适应前馈协同控制对多维微振动进行了主动控制ꎮ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自适应前馈控制器能对多频简谐干扰进行抑制ꎻ而利用基于主动阻尼的力反馈控制器能对有限宽带内的随机微振动干扰进行抑制ꎮ5.4㊀新型控制方法由于主动隔振系统的模型复杂㊁具有多个控制目标以及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ꎬ在某些情况下ꎬ利用传统控制方法无法实现预期的微振动隔离效果ꎬ因此人们对新型控制方法[67]进行了探索和研究ꎬ例如鲁棒控制㊁自适应控制㊁预测控制㊁模糊控制㊁滑模控制等ꎮ若隔振系统有模型不确定性ꎬ或者存在外部扰动ꎬ则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可能出现不稳定ꎮ对此ꎬ研究人员基于鲁棒理论设计了具有鲁棒稳定性的控制器ꎮ控制器的结构框图如图9所示ꎮ图9㊀模型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控制Δ 模型不确定性ꎻK 控制器ꎻw 外界干扰ꎻu 控制输入ꎻv 反馈信号ꎻz 系统输出针对系统模型不确定性㊁多控制目标ꎬOOMEN等[68]设计了基于Hɕ范数在线估计的鲁棒控制器ꎬ对多维微振动干扰进行抑制ꎮ根据鲁棒控制理论ꎬ利用H2控制可以保证系统的名义性能ꎬ利用Hɕ控制可以提高系统在参数不确定或高频模态未建模时的鲁棒稳定性ꎮMELEIS等[69]设计了H2/Hɕ复合控制器ꎬ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其在微重力隔振系统上的有效性ꎮ为提高控制器的实时性ꎬ对H2/Hɕ控制器进行了降阶处理ꎮ除了H2和Hɕ控制外ꎬμ综合控制也在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中得到了应用ꎮμ综合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对隔振系统的结构奇异值进行最优化ꎬ这样即使隔振系统的刚度和阻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ꎬ隔振系统仍具有良好的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ꎮ当隔振系统的模型参数或者周围环境特征缓慢变化时ꎬ利用自适应算法调节控制器的参数ꎬ能实现微振动的有效控制ꎮZUO等[70]提出了自适应模型趋近控制方法ꎬ不同于传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ꎬ它的控制目标是模型的状态变量而不是跟踪误差ꎬ控制器中的参考模型是5.1节中提到的 天棚模型 ꎮ考虑到柔性梁在旋转过程中弹性模量和转动惯量会发生变化ꎬLI等[71]设计了一种输出力矩能自动调节的自适应控制器ꎮ鲁棒自适应控制器结合了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优点ꎬ既能应对隔振系统的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问题ꎬ又能解决系统中未知的非线性问题ꎮSUN等[72ꎬ73]将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应用于电液驱动的主动悬置系统ꎮ考虑到主动悬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效负载的质量会发生变化ꎬLI等[74]利用Takagi–Sugeno模糊方法建立了系统的模糊模型ꎬ当系统的载荷质量变化时ꎬ该模型的输出也会随之变化ꎻ在模糊模型的基础上ꎬ作者设计了滑模控制器ꎬ使得系统的状态变量在特定的滑模平面上变化ꎮ6㊀研究展望6.1㊀驱动传感一体式隔振系统在一些应用场合中ꎬ受到结构尺寸的限制以及使用环境的影响ꎬ驱动器不能较好地和外部传感器兼容ꎮ基于自传感技术的微振动隔振平台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ꎮ这种技术在反馈量易自检的驱动器中比较常见ꎬ如静电㊁压电[75 ̄77]和电力[78]驱动器ꎮ基于MEMS的驱动传感一体化隔振系统具有体积小㊁功率密度高等优点ꎬ应用前景广泛ꎮ6.2㊀振动能量回收微振动的主动控制是通过驱动器主动耗散微振动172 第3期易思成ꎬ等: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综述。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起重机吊重防摇系统研究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起重机吊重防摇系统研究
l a S s n y b t n a e o z r ,t e oh rs ae v ra ls h v a o a l y a c c a a t rsi . o d’ wi g ma e at u t d t e o h t e tt a ib e a e fv r b e d n mi h r c e it e c
KEYW ORDS:Ov r e d o a ty c a e e h a r g n r r n ;L a S a t o d’ n i— s n wi g;S a e f e b c o to ;Re u e i n in t t e d a k c n r l d c d d me so
Lo d An i— wi g S se o e h a a e a t -s n y t m fOv r e d Cr n
a a r a nd G nt y Cr ne Bas d o Re e n duc d Di e i n O bs r e e m nso evr
r s l h w t a l sa e v ra l s r c n tu tv ro a e e i n t d sa tn r m t e o s r a in;t e e u t s o h ta l tt a i b e ’ e o s r c i e e r r c n b l s s mi a e t ri g f h b e t o v o h
( .西南交通 大学机 械工程研究所 , 1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l 2 .南通 纺织职业技术学 院, 江苏 南通 26 0 ) 2 0 1 摘要 : 对直流 电压控制桥门式起 重机小车驱动 电机的小车 吊重动力学 系统 , 设置 降维观测器 , 用小车位置 和速度信 息对摆 角、 摆角角速度和驱动力进行估计 , 而解决 了工程实际 中这些状态变量 不易直接测得 的问题。 了防止 吊重摇 摆 , 从 为 采用全

精密加工中的微米级控制技术研究

精密加工中的微米级控制技术研究

精密加工中的微米级控制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米级控制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精密加工领域。

微米级控制技术通过对微米级尺度下的运动、形态和材料变化进行精确控制,可以实现材料加工的高精度、高效率和高质量。

本文将结合当前精密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就微米级控制技术在精密加工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微米级控制技术的基础微米级控制技术主要运用于纳米及微米级尺度范围内的运动学与力学控制,并且需要考虑到相对应的力学、热学、电学等学科的知识。

它的控制范围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振动频率、振动幅度、转角、各向异性变形、温度等多种参数,同时还要考虑到动态复杂的加工环境和工件材料的物性。

在微米级控制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学和力学控制。

对于运动学控制来说,最关键的是运动位置的监测和测量。

因此,目前已经有许多基于激光干涉仪、光栅编码器、电容式传感器、双光束干涉仪等技术的高精度运动位置监测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对于力学控制来说,最关键的是实现对加工力的微观精调,以保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因此,各种高精度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被广泛应用于微米级控制技术中。

三、微米级控制技术在精密加工中的应用目前,微米级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精密加工过程中的必备工具,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超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是指对高要求零部件进行加工,在微米级尺度下达到高精度的加工质量。

微米级控制技术在超精密加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微米级加工精度的实现、复杂工件的加工难度和加工速度的提升。

在微米级控制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的高速加工和化学加工可以得到更加精细和复杂的形态,同时加工过程中的误差也被减少到最小。

2. 精密成形加工精密成形加工是指在原材料中通过某一形式特定切削过程,最终得到对应的零部件。

微米级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加工刀具最优平衡的调整,更好地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一种基于降维区间观测器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降维区间观测器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降维区间观测器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晓玲,苏厚胜,钱娟,蒋国平
申请号:CN202011143197.6
申请日:20201023
公开号:CN112379592A
公开日:
202102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降维区间观测器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于由多个智能体构成的智能体系统中存在时间变化的区间不确定的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矩阵,对系统矩阵A,B,C作龙伯格降维分解得到相应子系统的对应矩阵;设计系统的降维区间观测器;设计多智能体系统的“架构”;设计分布式的控制算法,并给出系统实现鲁棒一致性的条件。

本发明将区间观测器从单个系统扩展到多智能体系统,同时解决了具有时变区间不确定性的网络多智能体系统的状态估计和协调控制问题。

申请人:南京邮电大学
地址:210003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6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张婧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降维状态观测器的两种设计方法及算例

降维状态观测器的两种设计方法及算例

降维状态观测器的两种设计方法及算例
张文;齐晓慧
【期刊名称】《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7)003
【摘要】降维状态观测器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观测器,它使采用状态反馈构成闭环系统的物理实现成为可能.降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很多,笔者在一种常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对应的另一种设计方法,这将使降维观测器设计考虑的情况更全面,为使用方便,针对这两种方法给出了算例.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张文;齐晓慧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与信息系,江苏,镇江,212003;军械工程学院光学与电子工程系,河北,石家庄,0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3
【相关文献】
1.捷联惯导系统中卡尔曼滤波器的降维状态观测器设计 [J], 施闻明;徐彬;陈利敏
2.利用降维状态观测器离散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 [J], 刘志东;刘丽华
3.基于降维状态观测器的最优拥塞控制研究 [J], 韩存武;刁奇常;舒瑞;毕松;刘蕾;庞中华
4.基于降维状态观测器的轮轨力估计方法研究 [J], 李洲;郑树彬;柴晓冬
5.时滞系统的降维状态预测观测器及预测控制器设计 [J], 唐功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一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设计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一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上机实验报告之一亚微米超精密车床振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设计院系:专业:自动化姓名:班号:指导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x月x日一、系统的工程背景及物理描述超精密机床是实现超精密加工的关键设备,而环境振动又是影响超精密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

为了充分隔离基础振动对超精密机床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空气弹簧作为隔振元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属于被动隔振,这类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般在 2Hz 左右。

这种被动隔振方法难以满足超精密加工对隔振系统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被动隔振和主动隔振控制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技术。

其中,主动隔振控制系统采用状态空间法设计。

图1 车床简化模型图图 1 表示了亚微米超精密车床隔振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其中被动隔振元件为空气弹簧,主动隔振元件为采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电磁作动器。

此为一个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空气弹簧具有一般弹性支承的低通滤波特性,其主要作用是隔离较高频率的基础振动,并支承机床系统。

主动隔振系统具有高通滤波特性,其主要作用是有效地隔离较低频率的基础振动。

主、被动隔振系统相结合可有效地隔离整个频率范围内的振动。

经物理过程分析得出床身质量的运动方程为:0p a msF F ++= (1)p F ——空气弹簧所产生的被动控制力;a F ——作动器所产生的主动控制力。

假设空气弹簧内为绝热过程,则被动控制力可以表示为:0{1[/()]}n p r r r e e F cyk y p V V A y A =++-+ (2) r V ——标准压力下的空气弹簧体积; 0y s s =-——相对位移(被控制量); r p ——空气弹簧的参考压力;r A ——参考压力下单一弹簧的面积; 4e r A A =——参考压力下空气弹簧的总面积;n ——绝热系数。

电磁作动器的主动控制力与电枢电流、磁场的磁通量密度及永久磁铁和电磁铁之间的间隙面积有关,这一关系具有强非线性。

(参考资料)降维状态观测器课件

(参考资料)降维状态观测器课件

总结
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特性
维数增加:引入观测器增加了系统维数;
dim(KB ) dim(0 ) dim(OB )
特征值分离性:包含观测器的反馈系统的特征值集合具有
分离性 (KB ) {(K ), (OB )} i ( A BK);i (F)
分离原理:独立地分别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律和状态观测器 (引入观测器不影响由状态反馈所配置的特征值,也不影 响已设好的观测器的特征值)
方案2的降维状态观测器结构图
6.14 Kx―函数观测器
Kx―函数观测器
基本思想
有时重构状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状态的某种组合如 Kx 的估计。 直接重构 Kx可能使观测器的维数较降维状态观测器的维数更低。
问题描述
给定线性系统
x :n 维 u :p 维 y :q维
:
x& y
Ax Bu, Cx, Kx
kxkxkxkxkxkx函数观测器组成结构图615615615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615具有观测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和具有补偿器输出反馈系统的等价性615具有观测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和具有补偿器输出反馈系统的等价性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特性维数增加
6.13 降维状态观测器
降维观测器
基本思想(降维观测器在结构上比全维观测器简单)
x(0) x0
寻找观测器
z : m 维, 观测器维数m<n w:r维
z& Fz Gy Hu, ob : w Mz Ny
z(0) z0
K rn
使得 lim(w(t) Kx(t)) 0 t
Kx―函数观测器的条件
结论 对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被观测系统,线性时不变系统
可成为Kx-函数观测器即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超精密磨床系统振动监控及平衡技术研究

超精密磨床系统振动监控及平衡技术研究

超精密磨床系统振动监控及平衡技术研究
王振忠;郑琳;郭隐彪
【期刊名称】《机电技术》
【年(卷),期】2003(26)B09
【摘要】针对高精度磨削加工中磨床系统振动监控及主轴、砂轮平衡的需要,提出基于虚拟仪器设计的振动信号采集及分析系统。

该系统由单片机的信号采集单元和上位计算机处理系统组成,具有加工状态实时监控、信号采集存储、信号分析处理、平衡计算、控制输出等功能。

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总页数】4页(P128-131)
【作者】王振忠;郑琳;郭隐彪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58
【相关文献】
1.超精密磨床振动和温度无线监测系统研究
2.超精密立式磨床Z轴振动案例分析
3.超精密磨床多信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基于LabVIEW的超精密磨床嵌入式监控系统
5.超精密立式磨床Z轴振动案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精密机床主轴回转误差在线测试与评价技术

超精密机床主轴回转误差在线测试与评价技术

测 试 结果表 明 : 该 机床 主轴工 作转速 下 的径 向同步误 差 为 4 0 5 a m, 径 向异步 误差 为 6 6 a m; 轴 向同
步误差 为 5 9 a m, 轴 向异步 误差 为 5 4 n m。能够 实现 超精密 机 床主 轴 回转 误差 的 纳米 级在 线 测试 。 对 于超 精密 光学加 工表 面的 误差溯 源和 机床主 轴性 能分 析具有 重要 意义 。
t a n e o u s l y .S e c o n d l y,t h e s e pa r a t i o n o f i n t e fe r r e n c e s i g na l s f r o m d i s p l a c e me nt s e n s o r s h a s b e e n c a r r i e d
摘 要 :为 了实现对超 精密 机床 主轴 回转误 差 的在 线 测试 与 评价 , 建 立 了纳米 级在 线 测试 与评 价 系统 。对 该 系统所 采 用的测 试仪器 、 干 扰抑 制、 数 据 处理 与 指 标评 价 方 法进 行研 究。首 先 。 在 某 台超 精 密切 削机床 上搭 建 了由 5个 电容传 感器 组成 的 5通 道 测试 模 块 。接 着 , 以 多通 道 高速 数 据 采集 模块 实 现 多通 道位 移数据 模拟 量 的高速 采集 。然后 , 对 采集 的信 号进 行必 要 的干 扰 信 号分 离 。最后 , 将5 通 道位 移数 据转换 为易 于理解 的轴 向误 差和径 向误 差数 据 , 并按 照 同步误 差和 异 步误 差进 行 分 离。
t e r f e r e n c e c o n t r o l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g,e v a l u a t i o n me t ho ds a n d e t c .a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Fi r s t l y,a iv f e—c ha n— n e l mo d u l e c o n s i s t e d o f i f v e c a p a c i t a n c e s e n s o r s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o n a n u l t r a p r e c i s i o n c u t t i n g ma c h i n e.Al l t h e iv f e c h a nn e l s o f t h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e n s o r s a r e s a mp l e d v i a a h i g h s pe e d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s y s t e m s i mu 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上机实验报告之二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亚微米超精密车床
振动控制
院系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自动化
姓名
班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年5月31日
一、 工程背景介绍
在实验一中针对亚微米超精密车床的振动控制系统,我们采用全状态反馈法设计了控制规律。

但是在工程实践中,传感器一般只能测量基座和床身的位移信号,不能测量它们的速度及加速度信号,所以后两个状态变量不能获得,换句话说全状态反馈很难真正实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验设计一个降维(2维)状态观测器,用来解决状态变量、的估计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全状态反馈控制。

二、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上机实验,使同学们熟练掌握:
1. 降维状态观测器的概念及设计原理;
2. 线性系统分离原理的内涵;
3. 进一步熟悉极点配置及状态反馈控制律的设计过程;
4. MATLAB 语言的应用。

三、 性能指标
1. 闭环系统渐近稳定;
2. 降维观测器渐近稳定。

四、 系统给定实际参数
假设某一亚微米超精密车床隔振系统的各个参数为:
01200N /m k =
,980N /A e k =,kg 120=m ,2.0=c ,Ω300=R ,H 95.0=L 。

五、 车床振动系统的开环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由实验1并结合系统给定实际参数,选取状态变量:
1x y =,2x y =,3x y =
已经推得系统开环状态空间模型为:
u x x x x x x ⎥⎥⎥⎦⎤⎢⎢⎢⎣⎡-+⎥⎥⎥⎦⎤⎢⎢⎢⎣⎡⎥⎥⎥⎦⎤⎢⎢⎢⎣⎡---=⎥⎥⎥⎥⎥⎦

⎢⎢⎢⎢⎢⎣⎡6.8008.3155.109.3157100010321.3.2.1
[]⎥⎥⎥⎦⎤⎢⎢⎢⎣⎡=321001x x x y 然后,可以求得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328.6()122235215200
G s s s s -=
+++这样,就得到了系统的开环状态模型。

状态反馈控制律为K=[1400, 270, -22.54 ]T 。

这样,闭环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11.22.33123010000101520023521228.6(100)x x x x r
x x x y x x ⎛⎫ ⎪⎛⎫⎛⎫⎛⎫ ⎪ ⎪⎪ ⎪=+ ⎪ ⎪⎪ ⎪ ⎪⎪ ⎪ ⎪---⎝
⎭⎝⎭⎝⎭ ⎪⎝⎭
⎛⎫ ⎪= ⎪ ⎪⎝⎭。

由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可见系统输出只含有状态变量x1,状态变量x2,x3是不可测的,为此要实现状态反馈的设计,必须设计一个二维的状态观测器来实现状态反馈。

六、 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由系统开环状态空间表达式,定x2,x3为所设计的状态观测器所要观测的状态变量。

系统的状态方程和特征方程不需要进行变换。

对开环系统的A 矩阵进行分割,得到B1=[0],B2=[0 -8.6]T ,A11=[0],A12=[1 0],A21=[0 -3157.9]T ,
0122-10.5315.8A ⎡⎤=⎢⎥-⎣⎦。

不妨设,观测器的矩阵L=[L1 L2]T ,选定观测器的特征根为-2.5和-318.5。

这样,观测器的矩阵A22-L*A12的特征根为-2.5和-318.5。

求解A22-L*A12的特征方程,有()22315.8110.50s L s L ++-=,相应的特征方程
应为2321796.250s s ++=,这样根据对应系数相等,可以求得:
L1=5.2,L2=-75.8。

然后,设计降维变量观测器Z :
()()()()221222122111215.21102.84065.3315.8235988.6z A LA z A LA L A LA y B LB u
z y u ∙=-+-+-+-⎡⎤⎣⎦--⎛⎫⎛⎫⎛⎫=++ ⎪ ⎪ ⎪--⎝⎭⎝⎭⎝⎭
然后,进行状态重构,有
1001005.2010 5.21075.800175.801x y z y y z ∧
⎛⎫⎛⎫⎛⎫⎛⎫⎛⎫⎛⎫ ⎪ ⎪ ⎪ ⎪=++=+ ⎪ ⎪ ⎪ ⎪ ⎪ ⎪-⎝⎭⎝⎭ ⎪ ⎪ ⎪ ⎪-⎝⎭⎝⎭⎝⎭⎝⎭。

这样,就设计出了降维状态观测器。

七、 基于降维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律设计
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的基本原理如上图所示,由于现实系统中某些状态变量的不可测量性,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动态系统作为状态反馈的输入。

所以,就有了全维观测器和降维观测器。

并且直接反馈部分的极点和观测器部分的极点是相互独立的,由观测器构成的状态反馈系统和状态直接反馈系统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矩阵,直接反馈矩阵可以直接应用实验一的中得到的结果。

按照实验的要求,状态反馈控制律的极点配置同实验一,也就是说,状态反馈矩阵为K=[1400, 270, -22.54 ]T 。

并且,由上文可以算出,观测器的加速矩阵L=[5.2 -75.8]T 。

八、 闭环系统数字仿真的MATLAB 编程
编写matlab 程序如下:
命名为xy1.m 的M 文件如下:
function dx=xy1(t,x)
u=1400*x(1)+270*x(2)-22.54*x(3);
dx(1)=x(2);
dx(2)=x(3);
dx(3)=-3157.9*x(1)-10.5*x(2)-315.79*x(3)-8.6*u;
dx(4)=-5.2*x(4)+x(5)-102.84*x(1);
dx(5)=65.3*x(4)-315.8*x(5)-23598*x(1)-8.6*u;
dx=[dx(1);dx(2);dx(3);dx(4);dx(5)];
命名为xy2.m的脚本文件如下:
[t,f]=ode45('xy1',[0 5],[-1 2 -1 3 0.5]);
figure
plot(t,f(:,1));grid
title('输出');
xlabel('t');ylabel('y');
figure
plot(t,f(:,2),t,5.2*f(:,1)+f(:,4));grid
figure
plot(t,f(:,3),t,-75.8*f(:,1)+f(:,5));grid
得到的结果如下。

输出y(即x1)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本次实验要求闭环系统渐进稳定,设计的状态反馈矩阵和观测器矩阵满足要求的。

系统的状态变量X2和观测器的变量
2x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系统的状态变量X2和观测器的变量∧
2x 在1.5秒时重合,观测器成功观测X2。

系统的状态变量X3和观测器的变量∧3x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系统的状态变量X3和观测器的变量∧
3x 在0.5秒时重合,观测器成功观测X3。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降维观测器是渐进稳定的。

因此,状态反馈矩阵和观测器矩阵满足要求。

九、实验结论及心得
降维观测器可以有效的解决状态变量无法观测的问题,通过观测器设计状态反馈矩阵可以使状态变量收敛到零点,并且可以使观测变量趋近状态变量。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降维观测器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自己设计状态反馈矩阵的能力,对控制系统设计有了更直观明了的认识。

同时,与实验一结合,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整体化的认识,对矩阵特征值有了本质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在Mat lab中M文件编程与Simulink仿真的区别。

最后,感谢老师对实验的精心设计,让我们能够在与实践结合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