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第六章辽夏金时期的金融资料
中国金融史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 周边有轮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 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 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 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3、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 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 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 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 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 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 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 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唐高祖改革币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 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 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 ,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 ,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基 本形状如铲,在此基础上变化多端,按具体形状又分若干种。它的演变大体可分 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 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但也标明重量的, 如“一两”、“十二朱”、“朱”、“两”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 。 刀币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是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如今 日之大刀。 环钱大概是由纺轮演变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圆形和方形,故有圆 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区别,内外边缘又有有轮廓和无轮廓两种。环钱多数都有文 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型。 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又称为“鬼脸钱”。 2、黄金、郢爰 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此时黄金作为货币, 还是称量货币,按重量行使,它有两个单位,一个是斤,一斤合16两;另一个是 镒,一镒合20两。 郢爰是楚国的货币。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理财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金融史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金融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中国金融史的任务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特点。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信用理论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币制,王莽的货币改制,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教学难点:王莽的货币改制第四部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官府赈贷与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教学难点: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第五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唐代的飞钱、便换,官营汇兑理论教学难点:飞钱,官营汇兑理论第六部分两宋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两宋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宋代的纸币,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纸币理论教学难点:宋代的纸币,铸币理论,纸币理论第七部分辽夏金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辽夏金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辽代的货币和信用,西夏的货币和信用,金代的货币和信用第八部分元代的金融教学内容:元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元代的纸币及其管理和通货膨胀,元代的信用机构,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教学难点:元代的通货膨胀,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第九部分明代的金融教学内容:明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明代的纸币、铜钱、白银,钱铺的兴起和汇兑的重现,货币流通思想教学难点:钱铺的兴起,货币流通思想第十部分清代前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清代前期的信用和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清前期的银两制度,铜钱的流通和银钱比价,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教学难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十一部分清代后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清代后期的货币、信用、金融思想以及清末金融风暴教学重点:两元并用,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第十二部分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和金融思想,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拓展教学重点:滥铸铜元和繁杂的纸币,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我国的国家银行、民族资本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思想教学难点:孙中山的金融思想,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三部分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教学重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法币政策的推行,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教学难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法币政策的推行第十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国统区的金融和法币的膨胀,沦陷区的金融,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教学重点: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整顿金融业,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教学难点: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第十五部分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教学重点:币制的最后崩溃,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新金融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第十六部分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新中国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教学重点: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第十七部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十八部分“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和对金融工作的调整教学重点: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及其失误和造成的后果,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十九部分“文革”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教学重点:“文革”前、中、后期的金融政策,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教学难点:“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第二十部分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整顿金融事业教学重点: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指导思想的端正,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教学难点: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第二十一部分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育,改革发展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教学重点: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教学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十二部分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内容: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重点:“三平”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教学难点: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第二十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教学内容:台湾的金融、香港的金融、澳门的金融教学重点:台湾各时期的金融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澳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构造,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教学难点: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等,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重点讲解学习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作业讲评。
4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四部分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宋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一、宋辽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唐代国势强盛而经济思想却比较沉寂的情况适成鲜明的对照,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经济思想却是颇为丰富多彩的。
宋初承五代分裂割据的残局,不得不首先致力于削平群雄,恢复统一的活动,接着又同契丹展开几次大战。
在这种局面下,宋王朝在经济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时尚未能充分显露,因而也引不起人们的很大注意。
宋初几十年,经济思想仍是不够活跃的。
这种局面到北宋中叶仁宗时期开始改变,首先在经济思想领域激起波澜的就是李觏。
二、李觏的经济思想李觏,字泰伯,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
南城在盯江(即抚河)边,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盯江先生”。
李觏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一生困顿不得意,常自称“贱民”。
刚14岁,父亲就去世,“是时家破贫甚”,“勤苦竭尽,以免冻馁”。
直到32岁时,仍然是“乞钱为食,来往江湖,零丁孤苦”。
29岁和34岁时,两次应试不第,只好在家乡创办盯江书院,以教授为业,从学者常达数十百人。
在讲学的同时,潜心学习,埋头著述,声名日著,并渐渐受到一些有重要地位和声望的人物的器重。
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对他深为赏识;王安石在未掌权之前,也曾与他有交。
公元1050年,由于范仲淹的大力推荐,李觏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但这只是个虚衔,并未真正做官。
他获得这一职后,仍然居家讲学著述,不到朝廷供职。
公元1057年,又被召为太学说书。
次年,被授为“海门县主簿”,领这个职务的棒禄,但仍在太学供职,这时,他已50岁了。
公元1059年,代理主管太学工作二同年六月请假返乡迁葬祖母,旅途过于劳累,到家一病不起,八月就离开人世。
主要经济思想:李觏的经济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发行数量较少
天赞钱是最早的年号钱
南京最早使用铜钱,但多来自于宋 2.辽圣宗到天祚帝时期:中期以后货币制度确立
1089年,宋朝苏辙出使辽,辽国市场公私交易 使用送铜钱,是造成宋朝钱荒的原因之一。
三、白银 辽境内多产金银,且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白银 10万两,仁宗时增为20万两。
(三)私营高利贷和有关立法 金朝抵押放款盛行,土地、房屋、动 产直至人身都可以抵押。人身抵押使典质 者成为债务奴隶。太祖和太宗时曾为出卖 或典质自己的同姓人赎身。 高利贷的取息标准,金朝曾立法: “举财物者月利率不过三分,积久至倍则 止”。月利不超过3分。比南宋的规定降 低了1分。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宋钱流入
铜钱、铁钱、白银、交钞 三、高利贷活跃,基本形式有:
1.谷典:发生于商品货币经济薄弱的边远地区
2.钱贷:河西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繁荣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金朝历史简介 金朝的货币 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和信用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和信用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一、辽初经济落后且铜钱短缺,用布帛做货币 二、铸币分早期和中晚期
1.太祖天赞年间至辽景宗:早期萌芽和初步发展
发行数量较少
僧俗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力量, 占有大量土地并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义州静安寺 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静安寺 创建之初得到耶律昌允 与妻子施与的土地三千顷 懿德皇后给燕京大昊天寺 布施钱币达十三万缗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宋钱流入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流传甚 多。大样阔缘肥字,则不易得。”另有折三钱一种, 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后取消了交钞的 “以七年为一期,到期换新钞”的七年厘 革制度。从此交钞“收敛无术,出多入少, 民侵(渐)轻之”。走上了贬值之路。
到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朝的物价 至少上涨了200亿倍以上。而且,主要发生 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金末的恶性通货膨 胀,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金融自由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成为趋势。 中国古代金融的局限性如金融抑制,为现代 金融自由化提供了启示,如放松管制、鼓励 创新等。
金融机构与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
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钱庄、 票号等,这些机构在当时发挥了重要 的金融中介作用。
业务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金融机构 不断创新业务,如钱庄的汇兑业务、 票号的异地存取等。这些创新满足了 当时社会的金融需求。
THANKS
02
缓解商业融资难题
金融业向商人提供贷款,缓解了 商业融资的难题,促进了商业的 创新和发展。
03
推动商业信用体系 建设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信用体 系逐渐完善,商业信誉成为商业 交易的重要保障。
对手工业的影响
促进手工业发展
金融业对手工业提供贷款支持,帮助手工业 者购买原材料、更新设备等,促进了手工业 的发展。
历史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史,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金融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探 究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为历史研究和经济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中国古代金融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 先秦至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金融活动、 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和金融思想等方 面,需要全面梳理各个时期的金融发 展状况。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金融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金融制度与机构 •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与实践 • 中国古代金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中国古代金融的局限性与现代启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古代金融史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业的 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为现代金融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的货币和信用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4.先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开展?5.先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二、本章需要识记的根本概念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三、考点第一节先时期的货币〔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生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稳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
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
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
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
先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局部货币职能的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
因为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根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时期的信用(一)什么是信用?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专题一:中国金融史PPT
二、秦至隋朝的信用
典执: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事业十分兴盛,寺庙成为财 富集中的重要场所,于是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 放款和质押放款。 公廨钱:隋朝时,国家重归统一,商业发达,信 用事业更加兴盛。放款除私人以外,还有政府机 关。政府放款是在各府县拨付一些钱,叫公廨钱, 可用于放贷取利,也可经营别的事业,收益作为 政府收入以供开支。公廨钱收息的办法,是以营 利为目的,不同于汉代的政府信用。
中国金融史学科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 中国经济历史
中国金融史
货 币 史
货 币 制 度
社 和会 信信 用用 机制 构度
其管 制理 度体 变制 迁及
货币发展演变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 秦朝的半两钱 汉武帝推出了五铢钱 唐高祖铸造通宝钱 宋朝的交子 明朝开始确立白银的货币地位 清朝不完整的平行本位货币 清末民国初年的银币 国民政府的法币、金圆券、银元券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币。
(二)信用和信用机构
先秦的信用主要是借贷。 春秋战国时代借贷已经盛行,孟尝君靠放债取息 以“豢养三千食客”。 汉代出现了借贷职业者——子钱家。汉代时期还 出现了政府信用——救济性贷款。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典质。 唐朝信用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汇兑和金银铺的 出现。明清开始出现了典当、钱庄、票号。 清末开始出现了近代银行。
交子:在公元1000年左右,成都16家商户制作纸 币代替铁钱流通、交易,称为交子,交子可以随 时在发行商号兑换现钱,私人发行的交子称为私 交子,政府发行的交子称为公交子。由政府发行 的交子每三年一届,届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 子。每届发行用铁钱充做发行准备,规定最高发 行限额。交子后又被称为钱引、关子。 称提之术:南宋会子贬值时,政府为维持其信用, 用金、银、出卖盐引、茶引、度牒、官诰等市场 通行的证券回笼会有这一系列纸币发行和流通的 管理办法。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综述
中国金融史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
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
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
“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
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中国金融史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出现以一种货币统一的趋势,这 些为货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货币 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一)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二)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 (三)商鞅的金生粟死论 (四)《管子》(战国部分)的货币理论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
王莽以“宜少近古”为宗旨在八年间接连进行了4次币制 改革
四、东汉的货币
东汉始建于建武元年(25),流的货币主要是各种类型 的五铢钱,可分为早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一、西汉的信用
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 1.政府振(赈)贷 2.私人信用
二、东汉的信用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第廿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 后 记
五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
政府和民间积极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
农具的改进与创新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农作物产 量。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1 2
生产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快速 发展。
行业分工的细化
手工业内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不断 提高。
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对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影响
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和交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和进步。
04
城市和乡村经济
城市经济的崛起
商业贸易的繁荣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城市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市场繁荣,商品 种类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手工业者,生产各种手工艺品、纺织品、金属 器皿等,推动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如道路、桥 梁、供水、排水等设施的建设。
乡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多样化,不仅种植粮食作物,还 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烟草等。
乡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
乡村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原材料,满足了城市居民 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乡村也为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 劳动力资源。
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城乡经济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密切。
05
社会经济政策与制度
土地制度的变革
均田制度的推行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政府推行均田制度,将无主荒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辽金元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农业生产。
这是因为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
不同朝代之间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但农业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
辽金时期,封建农业逐渐兴盛,农民也逐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朝廷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加强农田水利,鼓励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土地制度等。
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
其次,在经济政策中出现的金融体系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辽金元时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金融现象:但信用桎梏,其金融体系也逐渐兴盛。
这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是钱庄。
钱庄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金融机构,它提供了货币存储、兑换、贷款和转账等服务。
它使商人和农民能够更方便地进行交易和贷款。
钱庄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贸易的繁荣,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然而,尽管钱庄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金融家手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凸显。
此外,钱庄的运营和监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钱庄不正当地利用自己的地位,进行高利贷、掠夺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朝廷在当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和规范了钱庄的经营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
除了农业和金融体系外,辽金元时期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
其中之一是海上贸易的发展。
辽金元时期,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朝廷鼓励海上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兴起,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中国金融史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
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
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
“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
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经济
南宋
辽
西夏
冶铁采 用较为 先进的 竖式风 箱
金
矿冶业 具有一 定的规 模金代 耀州瓷 窑
元
黄道婆 传播技 术松江 成为棉 纺织业 中心景 德镇成 为全国 的制瓷 中心
南宋棉纺织 辽代的铁器 业的新成就 制作技术具 棉布开始取 有较高水平 代麻布成主 丝织业的空 要衣被原料 前发展辽代 明州、泉州、 具有民族特 广州为造船 色的瓷器 业中心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北宋
商业活动不 受时间与地 域的限制有 娱乐场所瓦 肆行会组织 进一步发展 农村集市成人口过 百万
辽
繁荣的商 业城市南 京边境有 互市贸易
西夏
繁荣商 业城市 凉州边 境互市
金
商业中心中 都商税成为 金国家财政 的重要来源 银币成为流 通的货币 互市
与朝鲜的经济联 系,边境设置榷 场与日本、波斯、 大食贸易
重大变化:从西北的陆路 归纳: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 转向了东南的海路 原因: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着力加强 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 友好往来;外贸伴随文化交流(东学西 鼓励 ;造船航海技术的 渐);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 提高 ;少数民族相继兴 起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 中断 ;阿拉伯人不断向 东开辟商路
金
迁汉人到 东北地区 开垦荒地 对我国东 北地区的 开发
元
重农政策 设大司农 司和颁发 《农桑辑 要》农作 物品种增 多 植棉 业畜牧业 特点:经济重心南移 特点:边疆地区得到长足开发,北方经济恢 完成,农作物新品种 复 引进,经济作物种植 扩大
手工业的发展
北宋
矿冶业:煤大 量开采在生活 与冶炼中的重 要作用 丝织 业:两浙与四 川两大中心 制瓷业:五大 名窑造船业: 造船技术的进 步 有隔离仓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第一节绪论一、中国金融史的概念与任务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二、金融制度的古今差异货币制度、信用制度三、中国古代金融的特点货币、信用四、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1.官营的金融理论2.优秀的金融理论3.民族的金融理论五、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1.分期2.评介3.式微原因第二节先秦——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一、先秦货币:1.商、西周时期的货币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信用:1.种类和形式2.春秋战国时期高利贷的盛行金融理论:1.货币理论2.信用理论二、秦汉货币:1.秦始皇统一币制2.西汉的币制3.王莽的货币改制4.东汉的货币信用:秦代、西汉、东汉金融理论:1.西汉的货币信用理论2.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三、三国魏晋南北朝货币:1.金属铸币的流通2.实物货币的盛行3.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信用:1.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2.寺院经济与质库3.寺院外的高利贷金融理论:1.钱神论2.废钱用谷帛之争3.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第三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金融一、隋唐五代货币:1.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2.唐代的货币3.五代十国的货币信用:1.隋朝的公廨钱2.唐代的信用3.唐代的飞钱、便换金融理论:1.禁贮钱理论2.官营汇兑理论3.其他金融理论二、两宋货币:1.宋代的金属货币流通2.宋代的纸币信用:1.高利贷资本的活跃及其作用2.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3.商业信用金融理论:1.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2.纸币理论3.围绕官营借贷的争论第四节辽夏金——元时期的金融一、辽代:货币与信用二、西夏:货币与信用三、金代:货币与信用四、元货币:1.元代的纸币2.元代纸币的管理3.元代的通货膨胀4.元代的金属货币及贝、盐币5.元代钞币的流出信用:1.元代的信用机构2.元代的高利贷金融思想:1.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2.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3.货币基本理论认识第五节明代——清代前期的金融一、明代货币:1.明代的纸币、铜钱和白银信用:1.明代信用的一般形式2.钱铺的兴起3.汇兑的重现金融思想:1.货币基础理论2.货币流通思想二、清代前期货币:1.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a、清前期的银两制度b、白银的供需2.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a、制钱的铸造b、清前期铜钱的流通c、清前期的银钱比价信用:1.信用一般之形式2.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理论:1.清前期关于银荒的争论2.对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六节清代后期——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一、清代后期货币:1.两元并用2.制钱铜元3.各种纸币信用:1.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2.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3.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清末的金融风潮:1.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2.贴票风潮3.橡皮股票风潮金融思想:1.洋务运动时期2.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二、北洋政府1、货币流通情况①持续的两元并用②滥铸铜元③繁杂的纸币2、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①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②中外合资银行③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3、我国金融业的发展①国家银行②民族资本银行③地方银行④传统的金融机构4、金融市场的拓展①拆借市场②证券市场③贴现市场④黄金、白银市场⑤保险市场5、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思想①孙中山的金融思想②朱执信的纸币兑换品论③廖仲恺的货物本位论④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七节南京政府时期的金融一、政府初期(1928-1937年)1、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①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②兼并与控制国内银行机构2、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①民族资本银行业继续发展②传统金融业的衰落③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3、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①废两改元的实现②法币政策的推行4、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①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②争夺中国货币支配权5、革命根据地的金融①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②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③革命根据地的货币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1、国统区的金融①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②“四联总处”的设置③整顿金融业④战时金融业的变化2、法币的膨胀①法币膨胀②物价上涨及其对策3、沦陷区的金融①伪满时期的东北殖民化金融②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4、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①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建立②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三、终结时期(1945-1949年)1、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①接收敌伪金融资产②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2、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①管制法令的出台②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③金融投机猖獗、资本转移外逃3、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①外国在华银行的变化②外国银行和资本从中国大陆撤退4、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①金圆券取代法币②币制的最后崩溃5、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①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②货币斗争的胜利③城市金融管理的起步④新金融体系的建立6、金融思想①国民党政权经济官僚的金融主张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金融理论第八节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①独具特色的建设之路②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③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④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2、人民币制度的建立①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②肃清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货币③收回各解放区的货币④禁止金银、外币流通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①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②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信用与保险的支持③建立新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示范教案
《辽宋夏金的经济与社会》教学方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子目,讲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
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
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着联系性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了解该时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并且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辽、西夏、金及两宋政权的地理位置与存续时间2.通过史料实证,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难点:社会的变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夫妻对坐宴饮图》图片及文本材料。
《夫妻对坐宴饮图》是自河南宋墓的壁画,场景是夫妻对坐宴饮,并侧身观看乐舞表演,身后有侍者手捧食具站立,反映宋朝富裕家庭的生活。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宋时期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北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有显著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
中国学者陈寅恪、邓广铭在《〈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以上这些材料都涉及到了一个朝代——宋朝。
究竟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才让中外名人如此向往呢?(设计意图)通过宋代《夫妻对坐宴饮图》及史料,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宋朝经济的发展,利于学生回归历史,理解历史,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历史的魅力和韵味,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历史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后取消了交钞的 “以七年为一期,到期换新钞”的七年厘 革制度。从此交钞“收敛无术,出多入少, 民侵(渐)轻之”。走上了贬值之路。
▪ 到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朝的物价 至少上涨了200亿倍以上。而且,主要发生 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金末的恶性通货膨 胀,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三、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的赈贷 ▪ 金朝随着国土的开拓,实行了移民政策。
天辅七年(1123年),太祖下诏所在有司 对前后起迁的民户深加存恤,“衣食不足 者,官赈贷之”。同年太宗即位,改元天 会。十二月,免除民间的贷息。熙宗皇统 四年(1144年),立借贷饥民酬赏格,对 赈贷饥民的富户实行奖励政策。
▪ “金代承安宝锭”是据今815年 前金朝(女真族)所使用白银货 币,而“承安宝锭”之珍贵,在 于它是中国史上首先发行官方银 锭,也是中国史上首次为解决 “通货膨胀”问题所产生的法定 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 重要之地位,加上流通时间短, 铸量极为稀少,以致其于1985 在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首次 现世时,即引起了钱币界的轰动。
懿德皇后给燕京大昊天寺 布施钱币达十三万缗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 一、实物货币 ▪ 二、金属货币 ▪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 宋钱流入 ▪ 铜钱、铁钱、白银、交钞 ▪ 三、高利贷活跃,基本形式有: ▪ 1.谷典:发生于商品货币经济薄弱的边远地区 ▪ 2.钱贷:河西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繁荣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海陵王完 颜亮正隆二年(1157)设监铸行正隆元宝钱, 是金朝的铸钱之始。其实早在贞元二年 (1154),就开始设置交钞库,以管理印制、 兑换交钞事务,交钞与铜钱并行。这种二元的 货币制度,贯穿了金政权的始终。金朝的铸币 钱文都用汉字,因为掠取了北宋遗留在陕西的 铸钱作坊和铸币工匠,所以铸钱的技术水平很 高,文字清晰俊美,范型规整,好郭深严,铜 质精良,整体风格与北宋一脉相承。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 金朝历史简介 ▪ 金朝朝简介
金(1115年-1234 年),或称大金、金国、 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 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 的一个政权,全盛时: 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 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 地区;西边接壤西夏; 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 与南宋交界,1234年灭 于蒙宋联盟
(二)官营质库——流泉务
▪ 世宗大定十三年,因当时民间典质“利息重 者至五七分,或以利为本。小民苦之”,世宗决 定设立官营质库,“十中取一为息,以助官史癝 给之费”。既可以降低利息,又可以增加收入。 于是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今天河北正定) 等处设质典库,定名为“流泉务”。
▪ 流泉务放款的标准是相当于质物价格的七成。 月息一分,不到一月的按息算。抵押期为两年零 一个月为限,超过期限的下架出卖。典质时,要 在帖子(当票)上写明质物人的姓名,质物的名 色,金银的等级分两,以及典质日期,质钱数和 下架年月等。质物遗失,除由经办人赔偿原借官 本及利息入官外,还由库子按质物的上等价赔偿 给质物人,旧物亦按新物赔偿。
泰和通宝
▪ 泰和通宝则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仅能推 定铸于泰和年间。泰和通宝钱文为瘦金体,顺 读,素背。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四种。 形制和币值上整体效法宋徽宗大观通宝。同时 铸量稀少,均比泰和重宝珍贵,折十钱更是极 为罕见。据说民国时期,折十钱仅有陶心如和 一个赵姓泉家各藏一枚。
金代承安宝锭
中国金融史
主讲:范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和信用 ▪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和信用 ▪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 一、辽初经济落后且铜钱短缺,用布帛做货币 ▪ 二、铸币分早期和中晚期 ▪ 1.太祖天赞年间至辽景宗:早期萌芽和初步发展 ▪ 发行数量较少 ▪ 天赞钱是最早的年号钱 ▪ 南京最早使用铜钱,但多来自于宋 ▪ 2.辽圣宗到天祚帝时期:中期以后货币制度确立
▪ 金建国时,女真族还处于物物交换时期。受中原 地区的影响,迅速向货币经济转化。金朝的货币 主要由铜钱、白银和纸币组成。铜钱数量不足, 白银的流通扩大,而铜钱的不足是促进白银货币 化的一个因素。金朝有得自宋朝的大量白银,有 利于白银的货币化。纸币初期稳定,后来不断贬 值,造成了中国古代最严重的一次恶性通货膨胀。 在建国初是40余年间,金朝用辽、宋旧钱。其间 曾扶植刘豫建立齐伪政权,刘豫铸通钱和发行纸 币。铜钱为年号钱,小平为元宝,折二为通宝。 折三为重宝。纸币为交子,从一贯到一百贯,以 八年为界。
▪ 1089年,宋朝苏辙出使辽,辽国市场公私交易 使用送铜钱,是造成宋朝钱荒的原因之一。
▪ 三、白银 ▪ 辽境内多产金银,且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白银
10万两,仁宗时增为20万两。 ▪ 四、信用:寺院经济 ▪ 僧俗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力量,
占有大量土地并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 义州静安寺 ▪ 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静安寺 ▪ 创建之初得到耶律昌允 与妻子施与的土地三千顷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流传甚 多。大样阔缘肥字,则不易得。”另有折三钱一种, 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三)私营高利贷和有关立法
▪ 金朝抵押放款盛行,土地、房屋、动 产直至人身都可以抵押。人身抵押使典质 者成为债务奴隶。太祖和太宗时曾为出卖 或典质自己的同姓人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