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高校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比较中美高校德育途径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德育途径比较在德育途径方面,中美高校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中美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无论是中美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美高校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注重学术的发展,还注重学生的精神素质、体育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中美高校都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美高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在美国,德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德育课程和活动。
而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德育工作相对薄弱。
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也有一些差异。
在美国,高校德育注重个人发展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中国的高校德育则更加注重规范和纪律教育,强调学生的遵守和服从。
二、启示探析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我们应该加大对德育的重视,推进德育方法的创新,加强与社会的联动,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较及启⽰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较及启⽰ 论⽂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主义⽐较及启⽰ 论⽂摘要:在道德价值观中,整体主义与个⼈主义是中西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本位意识将会增强。
本⽂主要分析了⼆者的区别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道德是通过道德主体的内⼼感悟⾃觉地实⾏善恶价值取向。
中国与西⽅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关系不完全⼀样,⼆者的道德价值观差异明显,但仍有⼀定的相似。
⾸先,在阶级社会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有阶级性的,教育⽅法也⾃然会被打上阶级烙印,所以,⼆者道德教育理念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次,⼆者都倡导⼈道主义思想,⽐如欧洲⽂艺复兴时代的反对神权思想,要求“尊重⼈”的思想,以及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命时期的“⾃由、平等”的思想,这与孔⼦的“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论语·学⽽》)以及“仁者,⼈也,亲亲为⼤,义者,宜也,尊贤为⼤”(《中庸·治国》)的⼈道主义思想并⽆多⼤的区别。
西⽅道德价值观的核⼼是个⼈主义,⽽中国道德价值观的核⼼是整体主义。
个⼈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的,强调个⼈⾃由及个⼈⾃主与尊严,不受外来的约束。
在权利中,⾃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国家的⾰命就是保护个⼈的⾃由平等权利。
⾃由平等既是个⼈主义的核⼼内容,也是西⽅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
同时,个⼈主义的发展也为国家政治权⼒⽆节制、⽆休⽌的发展与膨胀提供机会。
⼆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 i.强调个⼈价值与强调整体价值个⼈主义推⾏个⼈⾄上,以⾃我为中⼼,突出个⼈的⾃由与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独⽴的思想。
w同时,强调⾃我是价值主体,离开⾃我就谈不上什么价值,⾃我是实现价值的主体。
对于每⼀个具有独⽴⼈格与特定利益的正常⼈来说,最符合他个⼈利益的就是允许他们以最⼤限度的⾃由来选择⾃⼰的⽬标和达到⽬标所⽤的⽅式或⼿段,并在不违背现⾏法规与他⼈利益的前提下,付诸⾏动。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
中美两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进而互相借鉴,推动各自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并探析其中的启示。
一、德育理念比较1. 中美德育理念的异同在德育理念方面,中美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即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美两国在德育理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讲究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和认同,强调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主发展。
而中国高校更注重集体主义,注重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规范意识,倡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启示中美德育理念的比较启示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公民。
在德育目标方面,中美高校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即都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美国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承担责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
中美德育目标的比较启示我们,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要根据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教育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使其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在德育途径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和才能。
中美高校德育比较与思考
中美高校德育比较与思考【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教育外部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以期吸收借鉴美国高校德育中的精华,弥补我国高校德育的不足。
【关键词】高校德育我国美国比较一、德育目标比较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德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所明确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经济发达,民众民主思想基础较深厚,阶级统治地位相对稳定,有对外输出和扩张的条件和优势。
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其德育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德育,使学生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
因此可以说,美国德育的目标宗旨就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差异点在于:美国学校德育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为基本点,整个社会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的等同性,是一种“大众型”目标;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是比社会更本质、更中心的存在,其德育目标就更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它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要求隐寓于爱国和守法之中,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是社会政治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应负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德育内容之比较(一)美国高校德育内容首先,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倡导从个体立场看人生,看人际关系,看道德准则,突出个体的自立,这是因为美国高校德育指导思想是服从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其目的是鼓励个人自立、竞争,使人走出依赖性,发展独立性。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比较和探析变得愈发重要。
中美两国在教育体系、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因此高校德育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高校德育途径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启示与价值。
中美两国的高校德育途径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差异:1. 教育理念中美高校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异。
在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由探究”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向。
而在中国,重视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老师在教育中扮演较为主导的角色,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
2. 课外活动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在中国的高校,由于重视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的开展相对较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对不足。
3. 德育课程美国高校设置德育课程,如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伦理学课程等,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而在中国,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4. 学生管理中美两国的高校对学生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学生的行为较为宽松,鼓励学生通过自治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而中国高校则更倾向于严格管理,学生的行为受到更多的约束和规范。
二、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启示美国高校的自由探究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逐步引入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多样化德育途径美国的德育课程多样化丰富,可以在中国高校逐步引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伦理学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高校可以学习美国高校的自我管理和自治组织经验,适当松绑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发,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发挥联想、迁移、类比等形象思维方法去对音乐形象的诠释甚至进一步的再以具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内心深处的形象记忆,从而取得对音乐更深刻的理解和逐步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将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理解融合一体,达到真正的艺术学习目的。
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音乐本身的特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特征在视觉因素的介入下更为得以扩展。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这些特性,也成为我们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和方法的基础,相信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音乐教育改革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肖殷平#谈音乐教学中的视听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第五期$"阎春#视觉与音乐欣赏教学#音乐天地,$%%&第六期[责任编辑:文哲]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孙"林"许振红"赵"林(辽宁行政学院,辽宁沈阳!!%!’!)""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兰普顿教授说:“有几个因素显示,中国将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拥有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储蓄金,中国正在改善高等教育系统等等。
$%年后中国虽然在军事上比美国还要稍逊一筹,但将在经济和人才上成为美国最强劲的对手”实践证明,经济和军事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最直接的前沿阵地就是高等学校。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为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限于国内的传统模式,需要跨出国门面向世界,以大德育的视野来研究探讨我国当今的德育教育改革,促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更加主动地进行人才交流与合作。
这可能也是我们进行中西方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的目的。
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笔者对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提出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改进建议。
标签:高校教育道德教育比较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魅力的公民。
实现前者可以通过学校专业传授式教育来完成,实现后者则方法各异,也不是朝夕之事。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中西方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各自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通过对中西方高校德育现状差异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呈显性化、单一性和政治化的特点,而西方高校则呈隐性化、多样性和宗教化的特点。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国情,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1.显性化和隐性化。
在我国,对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表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内容基于目标,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教学内容全面,也包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明确的高校德育体系。
完成这些课程的途径主要是以老师讲述为主,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道德观意义和人格内涵。
这种带显性化特征的道德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界限分明。
在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很少有统一明确的表述,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道德教育内容。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
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中国则不然。
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
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
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
…
…
一
一
中
校 道德教 育比较 及 启 示
理工 学院信 息科学与工程分院 林建英 于 欣
【 摘 要】 者 对 中 西 方 高 校 道 德 教 育 的 不 同特 点 进 行 了 比 较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论 述 了西 方 高 校 道 德 教 育 模 笔 式 对 我 国 高校 道 德 教 育 的 启 示 ,提 出 了我 国 高 校 道 德 教 育 的 改 进 建议 。 【 键词】 关 高校 教 育 道 德 教 育 比较 高 校 教 育 的 目标 不 仅 是 为 社 会 培 养 和 输 送 有 一 . 主 义 理 论 课 和 思 想 品德 课 是 实 施 德 育 教 育 和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主 渠 道 和 主 阵 地 ,它 教 学 内 容 全 面 ,也 包
情 ,那是 最基本 的 。他 必须 获得对美 和道 德上 的善
有 鲜 明 的 辨 别 力 。 否 则 , 他 一 一 连 同 他 的 专 业 知 识 一 一 就 更 像 一 只 受 过 很 好 训 练 的 狗 , 而 不 像 一 个 和 谐 发 展 的 人 。 ” 中西 方 高 校 对 学 生 的道 德 教 育 有 着 各 自的 方 法 和 经 验 ,通 过 两 者 对 比 ,我 们 可 从 中 得到一些启示 。
的 目标 有着 明确 的表述 ,国家教委颁 布 的 《 国普 中
通 高 等 学 校 德 育 大 纲 》指 出 :高 校 的 根 本 任 务 是 培
穿整个 教育过 程 ,但 在教 育 的内容 和途 径上 ,各 阶
段 皆 有 所 不 同 。 从 道 德 教 育 各 阶 段 来看 ,我 国 的 德
他 的专 业课程 中,倡 导 多渠道 、全方 位渗透 ,达到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德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美高校在德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两国的德育途径各有特点,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下面将对中美高校德育途径进行比较,并探析其中的启示。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的培养;而美国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价值观的构建。
这表明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两国高校注重点不同但相得益彰,中美高校可以相互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美国高校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注重通过道德教育课程、班会活动、思想道德讲座等途径进行德育教育;而美国高校更注重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两国高校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借鉴彼此的经验。
中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美国高校可以借鉴中国高校的思想道德讲座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高校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术表现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而美国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果的评估。
两国高校在评价机制方面的差异可以相互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更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评估,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美国高校可以更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资源投入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德育教育的投入相对有限;而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投入较为充足,注重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中西学校德育方法比较及启示
中西学校德育方法比较及启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出。
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国际视野,研究与借鉴西方学校德育方法的有益成份,以我国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为现实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把传统方法、借鉴方法、创新方法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方法;比较研究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跋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却误人歧途的人”。
正确的方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胜过偏离方向的一切徒劳无获的努力。
中西学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德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并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和验证将其优秀经验充实到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来,结合我国德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与创新,从而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我国学校实施的主要德育方法与途径我国的德育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以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任务和培育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为其最高准则、以符合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为其科学性依据的。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国学校已创建了比较系统科学的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就是向受教育者实行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通过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德育最主要的方法。
(二)实践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是非常基本的德育途径之一。
实践方式主要有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勤工助学等。
(三)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是通过榜样的示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的方法。
它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之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沈苗摘要: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中美两国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状态。
本文通过比较两国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课程与内容、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等的差异,可以为中国道德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比较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个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在德育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中美的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差异,借鉴美国道德教育经验,不断增进我国道德教育实效。
一、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目标之比较儒家学说的人伦道德一直是我国道德教育的核心。
从“仁爱”、“博爱”,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五爱”精神,以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了我国的道德标准和尺度。
在西方文化中个性解放是积淀最深的东西,因此,美国强调个性的独立,强调个体的地位和尊严,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追求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念。
尽管两国德育目标的性质不相同,但他们都要求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独立的人。
二、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内容的比较全面规划,制定统一课程是中国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与政治理论课来进行,而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及公民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政治性和规范性。
而美国虽然政策上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理论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上给学校充分的自由去实施。
在公立学校中道德教育课是融合在地理、历史、等社会学科里,而在公民学校里则开设伦理学、道德价值课等课程。
三、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的比较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用直接的方法,其包括榜样示范、行为规范训练等向学生传授关于道德方面的观念,重视灌输道德理论知识,让学生打下固的道德基础知识。
而美国除了传递道德规范外也要求学生学习怎样对道德进行选择与决断,其兼用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摘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比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历史背景、目标、实施方式、特点等方面,发现两者在德育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学校德育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中西方在具体的实施方式和特点上有所不同。
中西方学校德育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中西方学校德育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有助于培养全球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共赢局面。
【关键词】德育重要性、中西方学校、比较、启示、历史背景、目标、实施方式、特点、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合作、全球教育、发展。
1. 引言1.1 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塑造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合格之人、道德之人的重要手段。
道德品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境遇,一个人无论才华再高,知识再渊博,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道德败坏,最终也难以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道德情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能够关爱他人,积极投身社会事业,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中西方学校也正是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品德高尚、道德卓越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意义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1. 引言1.1 概述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德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两国在德育方面各有特色,值得比较和借鉴。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分析中美高校德育方法的差异,评估中美高校德育效果的对比,探讨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启示以及借鉴中美高校德育实践经验。
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下的差异,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深入探讨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比较和启示,我们可以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比较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比较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中美两国的高校德育工作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德育目标方面,中美高校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而中国高校则更加注重传统的道德品质培养,强调学生的忠诚、正直和责任感。
在德育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中美高校也存在不同的做法。
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而中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和规范性,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美高校在德育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也造就了不同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对比中美高校的德育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理念和实践,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2 中美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分析在中美高校的德育方法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美高校在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上。
在美国,高校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异同分析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异同分析及启示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就一直存在着差异,其中关于学校道德教育也不例外。
分析此类差异,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两个主要方面入手。
同时,本文也将探究两种文化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与发展启示。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文化以“自古约法三章”为基础,认为举止要求应当服从礼、义、仁,追求高尚境界,要求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家风、儒家伦理道德,注重学生品行修养的培养。
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的神学概念为基础,强调因果报应,重视遵守律法,像“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以及“克制自我”等。
这两种文化的差别在具体的学校道德教育中也得到体现,中国学校讲究的是行为的规范性,而西方学校更希望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有自我理解和思考。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群体主义,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是让人们满足社会期望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只要让学生记住规则,而不必深入其理解。
而西方文化则追求自由,认为在坚持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还要尊重个人行为的自由性,因此学校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道德问题,并让学生有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
最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的学校也开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例如,有些学校通过开展模拟案例分析环节,以及组织课外文娱活动来教育学生,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以更贴近生活、更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在学生的基础上培养自主性的道德判断能力。
因此,在融合两种不同文化的语境中,学校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和追求自由的理论之间取得平衡,确保学生既能认识道德问题,又能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行动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自我的机会。
总而言之,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诸如概念、方法以及目标等等。
面对中西文化的融合,学校应做出相应的变革,让学生既能掌握道德规范,又能有自主性的道德理解,从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中西方高校德育内容比较及启示
现今 世界 正处 于大发 展 大变革 时期 , 会各 个领 域都 发生 着 社 深刻 的变 化 , 在多元 化 的价值 观念 和信 息化 新 载体广 泛运 用 的影 响下 ,高校学 生接 收信 息 的渠道更 加 开 阔、内容更 加广 泛 , 想 思 更具 独立性 、选择性 、多变 性 和差 异性 , 高校 德育 提 出了新 的 对 要求 。而西 方发 达 国家都 高度 重视 高等 学校 德育 的改 革 与发展 , 取得 了许多 成果 和经 验 。因此 ,比较 中西方 高等学 校德 育 内容 的 异 同 , 析查 找优势 和 不足 ,吸收借 鉴 国外德 育 内容 的经验 , 分 对 进一 步加强 和完 善我 国高 等学 校德 育 内容体 系具有 重要 作用 。 我 国与 西方发 达 国家 高等学 校德 育 内容概 要
演或 欣 赏 ,培养孩 子基 本 的社交 能力 ,如 能倾 听他人 的演 唱 、演 奏等 。通过 音乐游 戏 、戏 剧表 演等 ,培养 孩子 的直 觉 能力 。通 过 歌 唱 、音乐游 戏体 态律 动 、戏 剧表 演等 集体 活动 , 解他 人 的能 理 力 以及 合作 精神 。④身 体运 动智 能 : 通过 律 动 、表 演 唱 、游戏 和 舞蹈 , 培养孩子大肌肉动作的灵活性。通过小型打击乐器、制造 道具 、乐器 ,培 养孩 子小 肌 肉动作 的灵 活性 。⑤ 视觉 空 间智能 : 通 过学 习乐 器提 高孩 子 的空 问 智能 。 他们 大脑 中形成 图 画和想 在 象 , 能够将 大脑 中想 象 的 内容制作 成 型 。 过绘 画 和音乐 结合 并 通 的活动 ,培养 孩子 的视 觉记忆 力 、联 想 能力 。通 过戏 剧 、歌 舞等 活 动 ,提高 孩子 的空 间分 配技 能 。⑥ 数据 逻辑智 能 : 过学 习使 通 用 乐器 , 高清 晰 、 判性 的思 考能 力 。 过律 动 、 曲等 活动 , 提 批 通 歌 自然获得 均分 与序 列规 律 、比率 、结 构关 系 、次 序 。通 过学 会音
由中西方德育的对比探索我国高校德育模式
近些年 来 , 国高校德育 工作在 探索 中实 践 , 我 取得 了一
李 可
( 大庆石 油 学院 , 黑龙 江 大庆 13 1 ) 5 3 8
[ 关键词 ] 高校德育 ; 探讨 [ 摘 要] 本文在理性分析我 国高校德 育 深层 矛盾的基 础上 , 借鉴 西方德 育发 展过程 及走 向 , 出切 实可行 的 提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 8- 6 8 20 )4— 16- 3 10 23 ( 0 8 0 0 6 0 德育模式 , 即实践—— 学 习— —接 受与批判——发展—— 再学习—— 再 实践的模 式。 [ 中图分 类号 ] 6 1 G 3
面 的。尤其是德 育观念 、 内容 、 过程及模式等方 面 , 还有待进
一
步探讨 。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断, 在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 中做 出取舍 。因此 , 无论利 己主 “ 义还是 自我牺牲 , 是一 定条 件下 自我 实现 的一 种 必 要形 都 式 ”2。所 以现在德育 工作 者在尝试 实践人 性化 的德育 , L 力 求通过 丰富多彩 的形式 实现德育的效果 。
种压抑 、 泯灭 自我 的训 练。因此许 多 人形 成 了双 面人格 , 作
工作是 和学生 的年 龄、 理实 际, 心 知识 、 维 、 思 意识 发展 水平 紧密联 系的 , 如果 将学生成人化 , 取高 调宣讲、 向灌 输 的 采 单
谈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
谈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
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
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
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
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
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
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
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
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
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
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
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新闻论文发表/xinwenlunwenfabiao/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西方德育方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灌输”和“因材施教”是中西方都共同采用的德育方法,然而却对德育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德育方法中“灌输”和“因材施教”的比较,来分析当代中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德育改革提供思路。
标签:中西方;德育方法;灌输;因材施教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调整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教育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由于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这就使得中西方的德育方法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西方德育方法中关于“灌输”的比较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采用了“灌输”这一道德教育的方法。
只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中,“灌输”在德育中所占的地位有所不同。
1、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识到“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古希腊教育家安提西尼认为:“如果在青年人的灵魂中灌输高尚的教育,那么开出来的花朵也就能耐久,不为雨水和干早所摧毁。
”[1]进入中世纪以后,宗教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灌输”教育法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向学生灌输宗教教义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深入人心,教育学家们开始对“灌输”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认为“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要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反对“灌输”的教育方法。
之后,“灌输”在西方道德教育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2、中国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我国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将道德教育作为教化和灌输其政治要求的重要工具。
比如大家熟知的三纲五常就是被长期灌输的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深受苏联影响,在德育方法上以列宁倡导的“灌输”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摘要:中西方在道德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从传统到现代均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
尽管中西方道德本位与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都有一种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在德育观念与方法上呈现一种整合发展的趋势。
挖掘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德育中积极的思想,同时借鉴西方德育进步的思想,无疑是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目前,高校德育的创新点主要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内容选择的现代性;注重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西方道德教育观;比较;高校德育;创新点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政治与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无论在道德伦理思想,还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都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
比较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观的异同与整合发展趋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发现教育规律,推进当今高校德育的创新。
一、中西方道德与伦理思想的比较这方面专家讨论很多,本文仅谈两个关键的不同点。
1.以群体为本位与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传统的伦理与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家国一统的基础上的,宗法等级制度延续了几千年。
《丧服小记》中有“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的规定;“三纲五常”更明确规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以家国(群体)为本位的道德核心价值观。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显示了这种精神。
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提倡“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
西方则相反,个体本位是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核心。
西方的伦理思想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奴隶民主制时代。
早期的智者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尺度”的命题,认为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作为行为规范的标准。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出:“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更加强化了西方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个人权利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近代笛卡儿从“我思”出发建立了主体性形而上学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道德和价值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被当做一切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1]。
2.以“仁爱”为核心与以利益为核心基于道德本位的不同,伦理标准也就不同。
中国传统道德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春秋时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以“仁爱”为核心、以“尊尊”为道德规范的伦理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思想道德规范。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传统观念历来主张“和为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承认等级次序的差别,把“中庸之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讲求谦敬礼让,追求人际和谐。
而西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的是理智和利益关系,其伦理思想集中表现为不断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认为在社会中个人具有最高价值。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强调个人利益、现世幸福、理性自律,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的名言,就深刻反映了这种伦理的原则。
近代随着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即以满足、发展个人利益作为伦理价值的主要标准,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公平的,允许“优胜劣汰”,人与人之间利益边界清晰,重竞争重法制。
尽管也有思想家提出过“中庸、和谐”的思想,但—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利益为核心、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这是由资本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二、中西方道德教育的比较中国几千年来把道德伦理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历来重视道德教育。
西方在道德教育上也经历了多重反复。
中西方在道德教育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
1.德育目标:“学为圣贤”与品格教育中国传统社会提出的是“学为圣贤”,取法乎上的德育目标[2]。
儒家认为,“圣贤”是最合乎人性本质的道德人格,《中庸》对“圣人”作了详细描述,赋予圣贤人格以得道与超凡的智慧与品德。
由于圣贤人格的无比优越,使之成为人们模仿、追求的偶像。
而且儒家在推崇“圣人”的同时,又充分论证了“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至之”可以趋近的观点,使“圣人”既具有教化民众功能,又具有提升人格功能。
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
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西方的德育目标变化比较大。
古希腊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四种美德,柏拉图与苏格拉底都认为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一切品德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品德,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15世纪末文艺复兴开始了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出現了各种道德教育流派。
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品格教育盛行一时,目的在于以传统价值来培养个人的完善品格,抵制新时代的各种诱惑。
品格教育也被后人称为“美德袋教育”,其内容是一套精心选择的行为规范,后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渐渐衰落。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美国等西方国家掀起了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潮并成为西方教育的主流,价值澄清学派随即产生。
但由于忽略了道德内容和道德行为的指导,最终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无政府主义。
面对自由选择道德教育无效,品格教育再次应运而生。
可见西方德育经历了多重反复。
但无论中西方,都在追求人格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2.德育模式:情感对话,“乐教”与情境感染中国古代教育多以私塾、书院为载体,因此自孔子始,师生之间的濡染对话便成为传统德育的主要模式。
此种对话模式的有效性在《论语》和后世思想家的著作中均有大量写实性描述[1]。
孔子还一向提倡“乐教”,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孟子也强调教育应当有“时雨化之”(《孟子·尽心上》);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乐教”的思想。
儒家倡导的这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情感德育模式和对话模式一直影响至今。
与此相类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主要应通过开展讨论、组织活动来进行,他将其称之为“助产术”或对话法。
柏拉图则强调要通过环境的影响,音乐、文字的感染,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来形成人们理性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也重视通过体育和音乐来进行道德教育,认为体育和音乐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古希腊思想家们的这些思想,对后来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20世纪后期西方品格教育的回潮并不是对原“美德袋”灌输方式的简单重复,而在于转变为从主体性的方法论视角来研究德育模式。
西方现代德育理念非常关注对学生自我成长动机的激励以及教育环境的塑造,提倡通过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投入来达到德育目的。
可见在德育模式上,中西方的共同点大于差异。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唤起人们对生命中善与幸福的追求,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所以要改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兼顾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不仅要考虑社会性,更要考虑学生主体性,真正以生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自身发展,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相统一,促进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
这与儒家“仁爱”思想和注重人格的不断提升是完全一致的。
2.注重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和现代性既要注意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民族精神、遵纪守法、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情感等方面全面考虑教育内容,又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体现社会性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他们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和卓有成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尤其要注重现代道德精神教育,比如主体意识、社会公平意识、社会公益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等的教育。
3.注重教育的无意识性与渗透性人都具有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德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激发与引导,这需要情感与环境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所以无意识性与渗透性的德育模式值得推广。
要通过各种隐性教育环节,以情感人,以境“化”人,使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行为的养成。
4.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这就要重视道德实践活动,在开展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体验教育、磨炼教育、实践教育和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去直接感悟生活的价值性,以实现道德个体对于价值真理和道德原则的真正理解。
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的实践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与人生的价值,重新定位了道德与价值观念。
同时要注重把德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职业道德与情感,以更好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白萍.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基于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比较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2]檀传宝.论儒家德育思想的三大特色与优势[J].教育研究,2002(8).[3]龚志宏.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探索,2006(2).[4]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5]刘放桐.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变更[J].天津社会科学,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