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三(一)

合集下载

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探析

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探析

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探析认知语言学诞生后,不少学者从认知心理角度来解释修辞现象,成果基本集中在用认知心理理论解释某个辞格产生的心理机制或取得良好交际效果的可能性方面,但系统性不强。

本文试图用认知心理理论解释修辞现象,尤其是积极修辞现象,认为积极修辞是把图示和背景调试到最佳角度的过程和规律。

标签:修辞认知心理图示-背景调试修辞是为适应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它是对语言的有效运用。

修辞可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自认知语言学产生以来,学者把认知心理学理论引进修辞学,试图解释修辞过程的心理因素。

部分学者针对辞格的生成做出了心理学角度的阐释。

迄今为止,关于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分析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数量都不是很多,研究的体系性不强,深度也不够。

对于言语运用的最高级形式,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修辞研究继续深入下去,从认知心理和接受心理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总结出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一、言语修辞的认知心理支撑以往,修辞学界都是从自然语言角度给修辞下定义的,如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王希杰《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张静《实用现代汉语》:“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等。

从认知心理角度界定修辞尚未有学者涉足。

笔者认为,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修辞是调试心理图示和背景的活动过程,修辞规律是调试图示-背景过程中蕴含的方法技巧,修辞效果是图示与背景的角度和距离选择。

消极修辞力求达到文从字顺、平匀稳密的平实表达效果,积极修辞则力求达到新颖奇特、逸趣横生的华丽表达效果。

积极修辞的产生是建立在相应的消极修辞背景之上的图示突显。

积极修辞正是对图示和背景之间角度和距离的调试过程。

二、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积极修辞包括辞格和辞趣。

论修辞社会心理原则

论修辞社会心理原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论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陈汝东内容提要 本文在分析、总括修辞原则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修辞和修辞原则的社会属性,阐释了修辞行为与修辞动机、话语角色、社会政治、社会道德和社会审美心理的关系,提出了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

关键词 修辞行为 修辞动机 话语角色 社会道德 审美心理修辞原则或称修辞规律(或言语规律)在修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历来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古代就有“辞达说”、“文质兼备说”、“意辞相称说”等关于修辞原则的论述。

到了现代,人们相继提出了“修辞适应题旨情境说”、“修辞适应语境说”、“言语规律说”,以及“适切说”等修辞原则。

总括这方面的研究,人们关于修辞原则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修辞的内部原则:强调修辞过程中话语组织要符合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组织规律。

第二,修辞的外部原则:话语组织要同各种语境因素相适应。

(1)要同“题旨”,即思想内容相适应。

(2)要同言语目的、任务相适应。

(3)要同各种客观语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主观语境因素(交际双方的身份、修养、情感、情绪等)相适应。

但由于修辞观的差异,以及对修辞本质属性等因素认识上的局限,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语境内部结构的探讨,尚停留在例证式分类层次上,既没有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出发,理出一个有机的层次体系,也没有从各种语境因素与修辞的内在关系角度,概括出其内在的层次性。

第二,对语境与修辞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只是停留在阐述所列语境因素与修辞过程中话语的组织、结构、意义以及修辞效果的关系层次上,而没有揭示其作用机制和过程。

第三,修辞观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所提出的各种修辞原则缺乏系统性,各项原则内部缺乏科学的内在逻辑性。

例如有的认为修辞的原则就是“适切”,包括:第一,修辞切合内容;第二,修辞切合语境;第三,修辞切合语体。

“修辞切合内容”指的是话语组织与话语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修辞切合语境”是指话语与话语之外因素的关系,“修辞切合语体”指的是话语与语体之间的关系,而语体指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运用特点的总合,它本身就是语境的产物,切合了语境,也就切合了语体。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方法论价值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方法论价值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方法论价值作者:宋美谕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4期摘要: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成果,人类语言离不开各种修辞,而人们在利用修辞行使达意传情尽可能适切、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中就产生了修辞心理,修辞心理学正是对修辞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修辞心理学作为一门由修辞学和心理学交叉衍生出的独特科学,虽有吴礼权博士大体建立了其学科体系,但其后发展并不迅速,希望修辞心理学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修辞心理学;研究进展;方法论价值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53-02一、修辞心理学的概念内涵修辞与心理学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成果。

人类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修辞不仅与心理,而且与使用语言(修辞)的社会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人们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探寻修辞活动的心理机制,开辟了修辞研究的新领域。

一般认为,修辞活动与心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修辞本身就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过程,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接受修辞成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有时是非常强烈的心理活动。

第二,修辞活动会受到修辞主体和修辞对象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

第三,修辞活动是修辞活动参与者心理互动的结果。

很多修辞方式都是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像比喻、移觉、比拟、夸张等许多修辞手法,无论修辞主体在修辞创造时还是修辞对象在接受时,都离不开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活动。

可以说,修辞心理是修辞话语生成或建构的重要动因。

要想对修辞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就必须了解蕴含其中的修辞心理,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建立了修辞学的分支——修辞心理学。

所谓修辞心理学应该是立足于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关注与修辞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旨在揭示对应的心理规律,其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修辞心理现象,其体系的基本构成至少应囊括三大部分:一是修辞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二是修辞个体心理、修辞群体心理各自的结构、功能、分类以及两种心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原则、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1]。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作者:王可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6期摘要:运用修辞是演讲的一个主要特点,演讲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演讲主体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水平,演讲艺术的魅力和鼓动性离不开对语言修辞的恰当运用。

在演讲修辞的运用过程中,演讲主体不能忽视听众的接受心理。

本文在分析定位演讲修辞核心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演讲修辞所应该建立起来的听众接受心理机制。

关键词: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心理机制演讲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言语表现形式,它以有声语言为载体。

在演讲过程中,要使听众受到德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洗礼,演讲者就必须正确分析并把握好听众的接受心理,突出修辞在演讲中的核心作用,增强言辞的表现力。

一、演讲的修辞核心因素演讲是一种综合性的演绎,它包括神态、肢体、情感、语言和声音的演绎。

这一点从许多国家进行领导人竞选时的演讲过程就不难看出。

演讲者往台上一亮相,观众会感觉到他的气质;演讲者一开口,观众能感受到他的底气;演讲者的着装,能让观众揣度出他的品位;演讲者的肢体语言的表现,能让观众了解到他的教养;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能让观众知道他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职业习惯;演讲者的演讲技巧,能让观众猜测出他的思维、逻辑和能力,至少是语言的驾驭能力;演讲者的声音,能让观众体会他的激情。

以上演讲诸要素中,演讲者的语言修辞技巧应是核心因素,在演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良好的形象气质和神态举止固然重要,但演讲毕竟不是模特选秀;丰富的演讲内容固然重要,但演讲毕竟不是报刊杂志。

作为口头语言艺术,如果不讲求修辞技巧,就会影响听众的有效接收,使其效果十分有限,更谈不上什么激发兴趣,满足需要以及改变态度了。

因此,演讲中只有更多地关注修辞技巧,才会使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达到最佳状态,形成一种境界,彰显演讲特质。

(一)修辞是实现演讲美感效应的载体艺术性是演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感、形象美感、音乐美感等方面。

小议比喻的心理机制

小议比喻的心理机制

这种 竹 时 神 经 联 系 的 泛 化
`
并不 能 准确反 映 出 事 物 之 间 的 相 似 性 和 事 理 之 间 的相 近 性
,
当你 选 用 适 当的 词 语 }冬 联 想结 果
并 在 对 事 物 ( 或 事 理 ) 不 断 思 索 中逐 渐 地把 握 了 它 们 之 问 的相 似 ( 或 相近 ) 关 系
, ,

客观 事 物反 映到 我 们 大脑 皮 层 中 激 活 了 另一 兴奋 点 似 性 的 关系 助 相 似 联想
具 体 事物
, , ,
,
形 成 一 个个 兴 奋点
,
事 物间 的关 系 便构成 兴 奋 点之 间
,
当 下 一 次激 活 了 其 中 某 一 兴 奋点 时
也就 是说

就 有可 能复 活 其暂 时 神 经 联 系
了把 人 整 死


批 判缺 点 的 目 的
,
好 象 医生 治 病 一 样
,
,
完全 是 为 了 救 人

,
而 不是 为
医生 治病 的 目的是 个 常识 性 的 间题
,
但是

揭 发错 误
揭 发错 误


批 判缺 点 的 目 的
,
却不 是 人 人

都 认识 清楚 或 有意 注 意 的


因此
,
表达 者 用 医生 治 病 的 目 的作 比

左达 者 还 得 对
,
首先
,
得检 汽 自 己 的 联 想 结 果 是否
:
符 合客 观 事 实
`

比 喻 最 初 是 无 意 联 想 的产 物

修辞手法及实践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及实践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及实践案例分析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式,它通过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以探讨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以突出其某种共同之处,以便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具象化、形象化,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下面以一则经典的比喻例子进行说明:《红楼梦》中描述贾母的身材时说道:“身躯魁梧,丰肌绿鬓,面如重枣,威风凛凛,宛若山岳。

”这里通过将贾母的身材与山岳进行比喻,突出了她的威严和庄重,使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某种特点或现象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处理,以达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加夸张、戏剧化,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热情。

以下是一个实例:在《水浒传》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九纹龙作活计,活计九纹龙。

”这句话夸张地表达了九纹龙的神奇本领,通过反复强调“九纹龙”四个字,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记住了他的存在。

三、对比手法对比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明显的对照来突出它们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或思想。

下面是一个经典的对比案例: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通过对比他忠诚的朋友与背叛他的叔父之间的对比,以突出背叛的丑恶和忠诚的可贵。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背叛的危害性和忠诚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三种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比喻、夸张和对比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作家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塑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作品形象。

而这些形象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使作品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总之,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修辞手法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案例分析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针对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案例分析。

一、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比,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比喻通常采用类似"如同"、"好比"、"似乎"等词语进行引导。

案例一:他的笑容如同阳光穿透了乌云,照亮了整个房间。

分析:通过比喻手法,将他的笑容与阳光进行了类比,强调了他的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案例二:她心如蔓藤,紧紧缠绕。

分析:通过比喻手法,将她的心与蔓藤进行了类比,形象地描述了她内心的执着和纠结。

二、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使其更具生动性和感情色彩。

案例一:月亮低声呢喃,向大地诉说了万物的离愁别绪。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将月亮赋予了人的行为,强调了月亮似乎在诉说万物的离愁别绪,加强了对情感的描绘。

案例二:时间悄悄地溜走,匆匆忙忙地赶着未来的脚步。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将时间赋予了人的行为,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快速追逐。

三、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是通过重复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达到修辞的效果,使文章更加有力度和节奏感。

案例一:他奔跑、努力、拼搏,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分析:通过排比手法,将奔跑、努力、拼搏等词语进行并列,强调了他为实现梦想所做的种种努力。

案例二:颠簸过、摔倒过、流泪过,但他依然坚强地站了起来。

分析:通过排比手法,将颠簸过、摔倒过、流泪过等词语进行并列,突出了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不屈不挠。

四、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描述来达到修辞的目的,以增加表现力和感染力。

案例一:海浪如山般巨大,它带来的响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分析:通过夸张手法,将海浪的巨大和它带来的响声的震撼程度进行夸大,使场景更加生动有力。

案例二:他的笑声如雷霆,穿透了整个房间。

分析:通过夸张手法,将他的笑声比喻成雷霆,突出了他笑声的声音之大和穿透力。

修辞手法运用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运用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运用案例分析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以下两个案例来展示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案例一:《红楼梦》中的拟人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拟人手法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性格和行为,使其更具形象感和表现力。

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贾琏与薛蟠的争斗被戏曲化地描写,贾琏被比作神话中的英雄,他的拳脚动作被形容为“刚猛豪杰、仗义直言”,而薛蟠则被比作虫子或鼠辈,形容其“怯懦胆小、趾高气扬”。

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争斗场景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也深刻地展现了贾琏和薛蟠之间的人物性格差异。

案例二:《哈姆雷特》中的夸张手法《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莎士比亚在其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夸张手法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夸张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和比喻,使其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厌倦和绝望。

他说:“世界是一座无花果园,树上长满了古怪和丑恶的脸孔。

”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哈姆雷特对人性的失望和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等修辞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现实,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修辞手法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手段,对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作为修辞手法的常见运用方式,在《红楼梦》和《哈姆雷特》等经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通过通过拟人手法描写人物形象和夸张手法表达情感,作家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实,以及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作品更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环节,对于提高作品质量和传达内容至关重要。

修辞手法总结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总结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总结案例分析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总结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运用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出其特点或含义。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比喻来描绘黛玉的美丽,如“黛玉如玉,宛若寒梅吐蕊”、“黛玉眼如秋波,娇羞欲滴”,这些比喻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黛玉的美貌和娇柔。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使其具有人的特点和行为能力。

例如在古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通过将春水拟人化,赋予其听雨眠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春水的安静和宁静。

三、排比排比是将相同或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排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例如在马克·安东尼的演说《朋友、罗马人、同胞们》中,他说到:“我来为凯撒而演讲,不是夸大我们所知道的优点,而是要如实尽力地表达”、“我们都来表彰凯撒,他已经完成了他为国家所做的事情”,这些排比修辞使整个演说充满了力量感和感染力。

四、夸张夸张是为了增强修辞效果,对事物进行过度夸大或缩小。

在《西游记》中,各种夸张的描写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幽默和想象力。

比如描写孙悟空的形象时,常用“万里长空尽揽回眸”、“人间乃是孙笑话”的夸张词语来形容他的强大和聪明。

五、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共性。

在李白的诗《静夜思》中,通过对比夜空的寂静和自身的孤独感,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思绪万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对比夜空和自己的心境,诗人的故乡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远。

六、反问反问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提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强调某种情感。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写到:“我为什么这样觉得?你们替我想想!”这种反问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困惑和不满情绪,又让读者思考和共鸣。

小学生作文写作中的修辞与表达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法

小学生作文写作中的修辞与表达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法

小学生作文写作中的修辞与表达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法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然而,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修辞和表达问题。

本文将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修辞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1.过度使用比喻和夸张小学生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常常过度使用比喻和夸张,导致文章显得不够真实和自然。

解决方法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用细腻的语言来描绘事物。

2.词语重复和低级重复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相同的词汇进行表达,造成作文平淡乏味。

解决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使用丰富多样的词语和词组。

3.个人陈述和主观感受过多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过于强调个人陈述和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描述和论述。

解决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使作文更加全面和有说服力。

二、表达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1.句子结构单一和乏味小学生在组织句子时,往往句子结构单一,缺乏变化,显得乏味。

解决方法是引导学生使用并练习不同的句式,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使文辞更加生动。

2.语法错误和语序混乱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会出现语法错误和语序混乱的问题,影响了句子的通顺和表达效果。

解决方法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好文章,提高语感。

3.缺乏过渡句和连词小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没有运用过渡句和连词,导致段落之间过于突兀,篇章结构不流畅。

解决方法是教授学生运用适当的过渡句和连词,使文章段落之间有机衔接,逻辑清晰。

4.篇幅不足和逻辑跳跃小学生在写作时,有时会不能很好地展开内容,导致篇幅不足或逻辑跳跃。

解决方法是让学生事先进行思路整理,确定好主题和要点,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论述,以展开文章。

结语在小学生作文写作中,修辞与表达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多读好文章,多进行练习和模仿。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方法论价值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方法论价值
实验技术
实验技术是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包括眼动实验、ERP实验、行为实验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修辞现象的内在机制。
计算模拟技术
计算模拟技术是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手段,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修辞现象的 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为深入研究修辞现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修辞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多元化的研究趋势不仅促进了修辞心理学的发展,也有利于 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修辞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趋势
实证研究在修辞心理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研究者运用实 验、问卷、观察等实证方法揭示修辞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趋势提高了修辞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也为 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06
修辞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促进有效沟通
运用修辞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提 高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课堂氛围
通过修辞心理学的理论,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和 认知状态,营造更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证研究方法是修辞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通过对修辞现象的定量或定性研究,得出 可靠的结论。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梳理出修辞现象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和发 展趋势。
修辞心理学的研究技术
语料库分析技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料库分析技术是修辞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分析,揭示 修辞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修辞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修辞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提高人们的交流效果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修辞手法运用案例解析大全

修辞手法运用案例解析大全

修辞手法运用案例解析大全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通过变换语言表达的方式,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受性。

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解析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观点。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这句话通过将她的笑容与阳光进行比较,强调了她笑得非常灿烂。

二、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就像在向我们打招呼一样。

"这句话中,树叶被赋予了人类的行为,增强了读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三、排比排比是将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重复和对比来增加修辞效果。

比如:"他勤奋、聪明、善良,是个全才。

"这句话通过重复的使用形容词,进一步夸大了主语的优点。

四、借代借代是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类比或者隐喻的意义。

比如:"月亮低低地挂在天空中,像一只黄金灯笼一样。

"这句话中,月亮被借代为“黄金灯笼”,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将月亮的形象与灯笼联系起来,进一步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

五、修辞问答修辞问答是通过提出问题并且回答的方式,以达到强调某个观点或者加深读者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比如:"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金钱、权力还是爱与被爱?"这种修辞问答的方式,既增加了文章的互动性,又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六、比较与对照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或者相似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

比如:"他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而她的笑声像小猫一样悦耳。

"这句话通过对比他和她的笑声,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两者的差异。

修辞心理学论略

修辞心理学论略

修辞心理学论略修辞心理学论略(注:本文是笹川良一基金课题项目《修辞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之一部分,先行发表出来,以求教海内方家。

)【作者】吴礼权【作者简介】吴礼权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副教授【内容提要】修辞学的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研究成就亦较大。

但目前修辞学界还囿于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描写总结的旧有模式,而对修辞诸现象生成的深层心理因由的探讨则少有关注。

为了使修辞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我们必须实现修辞学研究从说明“当然”到阐释其“所以然”的转变,也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修辞心理学体系。

为此,本文就修辞心理学体系建构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并勾勒了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何为修辞心理学由于目前我们尚未见有修辞心理学的论著发表或出版,因此对于这一新建学科的所要涉及的必要的有关术语,我们有必要先行加以界定。

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求使达意传情尽可能适切、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

众所周知,语言和所有的语言材料都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

但是,同样的一种语言,同样的语言材料,不同的调配方式则能产生出大不相同的表达效果。

比方说,在汉语中,一般中国人的个人语汇库都会有“发展”、“发达”、“落后”、“不”、“欠”、“中”、“国家”等常用词。

假设让我们用以上所给定的七个词来评价一个国家,有些人可能会调配出如“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等词组,也有些人可能会调配出诸如“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词组。

这些词组,前三个是有贬义色彩的,假设以之来评价欲与我们友好的国家,那肯定表达效果不好,是要伤害对方感情的,有碍两国交好,会导致外交失利的。

而若我们用“发展中国家”这一词组来评价对方国家,则对方是乐于接受的。

因为“发展中国家”与前三个词组所表达的意思,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但这一词组给人的感觉是友好的,是带有褒义的,是说对方国家目前虽算不上发达,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是有发展潜力的,言语中包含了友好的祝愿,自然就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外交活动中就会赢得胜利。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运用修辞是演讲的一个主要特点,演讲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演讲主体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水平,演讲艺术的魅力和鼓动性离不开对语言修辞的恰当运用。

在演讲修辞的运用过程中,演讲主体不能忽视听众的接受心理。

本文在分析定位演讲修辞核心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演讲修辞所应该建立起来的听众接受心理机制。

标签: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心理机制演讲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言语表现形式,它以有声语言为载体。

在演讲过程中,要使听众受到德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洗礼,演讲者就必须正确分析并把握好听众的接受心理,突出修辞在演讲中的核心作用,增强言辞的表现力。

一、演讲的修辞核心因素演讲是一种综合性的演绎,它包括神态、肢体、情感、语言和声音的演绎。

这一点从许多国家进行领导人竞选时的演讲过程就不难看出。

演讲者往台上一亮相,观众会感觉到他的气质;演讲者一开口,观众能感受到他的底气;演讲者的着装,能让观众揣度出他的品位;演讲者的肢体语言的表现,能让观众了解到他的教养;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能让观众知道他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职业习惯;演讲者的演讲技巧,能让观众猜测出他的思维、逻辑和能力,至少是语言的驾驭能力;演讲者的声音,能让观众体会他的激情。

以上演讲诸要素中,演讲者的语言修辞技巧应是核心因素,在演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良好的形象气质和神态举止固然重要,但演讲毕竟不是模特选秀;丰富的演讲内容固然重要,但演讲毕竟不是报刊杂志。

作为口头语言艺术,如果不讲求修辞技巧,就会影响听众的有效接收,使其效果十分有限,更谈不上什么激发兴趣,满足需要以及改变态度了。

因此,演讲中只有更多地关注修辞技巧,才会使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达到最佳状态,形成一种境界,彰显演讲特质。

(一)修辞是实现演讲美感效应的载体艺术性是演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感、形象美感、音乐美感等方面。

同样,只有利用好修辞、才能使演讲文本语言产生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形象、戏剧般的冲突和诗歌般的激情,引人入胜;同样只有利用好修辞才能使演讲主体随文本思想感情的起伏,恰当调整语调诸要素,做到抑扬顿挫,变化有致。

修辞与心理随谈

修辞与心理随谈

修辞与心理随谈
周均美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83()1
【摘要】修辞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传情达意更为贴切、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可见修辞的出发点也是人的心理需要,其效果也必然要体现在
人的心理上。

修辞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心理活动,主要是感知、记忆、联想和想象。

修辞是借助语词来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一种方法。

人脑与其它动物的脑子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人不仅有由具体条件刺激所形成的第一信号系统,还有一般动物没有的
由语词条件刺激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它建立在具体条件刺激物的基础上。

因此文
学和语词对于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现实的条件刺激,但其广阔和丰富,都是任何具体条件刺激物所不及的。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修辞;大脑皮层;修辞手法
【作者】周均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 [J], 王岩
2.对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 [J], 段曹林;冯广艺
3.论夸张修辞的心理原型——心理与修辞研究之三 [J], 闾海燕
4.是修辞方式,还是心理基础──也谈通感 [J], 邓明灿
5.是心理现象,还是修辞方式——也谈移觉修辞格 [J], 段会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辞手法的研究范文

修辞手法的研究范文

修辞手法的研究范文
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用于强化表达的效果,增加语言的美感和感染力。

它在文学、修辞学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语言的原理和演化过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实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修辞格手法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类,它包括了反复手法、夸张手法、对比手法、排比手法等等。

反复手法就是通过多次重复同样的文字或者句子,来强调其中的意义或情感。

如“重复三遍,再重复三遍,直到你明白为止”。

夸张手法则是通过夸大和放大语言的表达,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如“他长得高得不得了,简直是一座山”。

对比手法是通过对比两个或者多个事物的差异,突出其中的对立和矛盾。

如“江山如画,人如梦”,较为明显地展现了自然和人类的不同特征。

排比手法是指将一系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使得整体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邦宁民治、民惟邦实”。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改变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强化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比喻手法、修辞格手法和修辞语病三大类,每种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通过研究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奥秘,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带有修辞的心理描写作文

带有修辞的心理描写作文

带有修辞的心理描写作文冬天刚过去,春天就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大地,到处都相约好似的,换上春装.今天,我约了几位小伙伴去欣赏家乡春天的田野.我们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来了阵阵春风,觉得舒服极了.因为春天不像冬天那样寒风刺骨,只略带着寒意.你瞧,脚下沉睡了一冬天的小草,此时已苏醒了,倔强地把头伸出了地面.虽然只见一点嫩绿,却充满了生机.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的洒在田埂上.翠绿欲滴的蚕豆苗整齐的立在田埂旁.我举目望去,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庄稼.金黄的油菜花儿开的正旺,辛勤的小蜜蜂,一会儿飞到这说些悄悄话,一会儿又飞到哪儿吻一吻.还有这一片,那一片,绿得发亮的红花草,自然地绣上了几朵小紫花,好看极了.正在拨节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的铺在田野上.看到此景,我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年之际在于春.啊,这是农民辛勤耕耘的希望.我喜欢家乡春天的田野.它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于是我高兴的对伙伴们说:”可惜我不是画家,否则我将用彩笔画下这家乡迷人的田野,让它永远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爱心是一首动听的歌谣,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爱心是一眼潺潺流动的泉水,使饥渴的行人感到人生旅途的甘甜;爱心是一首优扬动听的歌谣,使踽踽独行的人感到人生的美好;爱心是一股流淌在心头的泉水,使沉浸在痛苦中的人们感到人间的甘甜;爱心是一曲回荡在耳边的歌谣,使孤独的人们感到人间的温暧;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心理学硕士论文中的修辞与语言表达技巧

心理学硕士论文中的修辞与语言表达技巧

心理学硕士论文中的修辞与语言表达技巧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学硕士论文的撰写来说,修辞与语言表达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辞技巧能够使论文更有说服力、更富有表达力,而恰当的语言表达则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论文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硕士论文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建议。

一、修辞技巧1. 比喻和类比:在心理学论文中使用比喻和类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你可以将人的记忆能力比作计算机的存储器,在论文中使用这样的比喻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你的观点。

2. 排比和对比:通过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可以对比出不同现象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如,在研究人格特质的论文中,你可以列举几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并对比它们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种人格类型的特点。

3. 引用和举例:在心理学论文中,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或者提供实际案例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

通过引用来自权威学术期刊的研究结果或者重要心理学家的理论,你能够向读者展示你的论点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加强了你的研究的可信度。

二、语言表达技巧1. 清晰和简洁的语言:使用清晰和简洁的语言是心理学论文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冗长的描述,保持句子简练明了,能够使读者更轻松地理解你的观点。

2. 使用学术词汇和专业术语: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因此在论文中使用正确的学术词汇和专业术语显得尤为重要。

确保你理解这些术语的精确含义,并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它们,这样能够使你的论文更加准确且专业。

3. 编写良好的段落和过渡:在心理学论文中,组织良好的段落和恰当的过渡能够使你的论文结构更清晰,读者更容易跟随你的论证思路。

每个段落应该包含一个主题,并通过恰当的过渡词语使段落之间的关系更加流畅。

三、写作建议1. 在写作之前做好详细的研究和计划:在开始写心理学硕士论文之前,进行详细的文献研究和资料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对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

对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

对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段曹林;冯广艺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3)003
【摘要】修辞心理学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决修辞活动中存在的各类心
理问题,对于修辞学的深度拓展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这一研究领域相对滞后的现状在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诸多修辞问题研究的深度和认识的科学性,有鉴于此,本文在评
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修辞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对象范围、体系建构、研究
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段曹林;冯广艺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修辞学就该这样研究——评童山东、吴礼权《阐释修辞论》 [J], 高万云
2.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继往开来的里程碑--评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订版)[J], 马庆株;鄢文龙
3.也谈列锦修辞
——兼与吴礼权先生商榷 [J], 彭再新
4.修辞学园地中一朵夺目的奇葩——评吴礼权《中国修辞哲学史》 [J], 李济中
5.简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 [J], 冯广艺;段曹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三(一)
论文关键词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元语言评改话语理解认知语境
论文提要朱德熙《评改两篇说明文》以元语言的形式描述了某些修辞心理过程。

以朱德熙《评改两篇说明文》为例,可以探讨基于语境的话语感知过程、基于语境的话语理解过程、基于推理的话语理解过程。

张春泉《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以中国宪法(序言)部分文本的起草和修改为例》(2007:127—130)、《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一——以蒋孔阳(书房题名未遂记)为例》(2002:18—19)和《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二——以鲁国尧(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为例》(2005:62—64)分别从宏观、常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修辞的过程性、研究修辞心理的材料、方法以及修辞心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本文选取朱德熙《评改两篇说明文》关于修改动因的描述作为材料,探讨基于语境的话语感知和话语理解过程以及基于推理的话语理解过程。

1文章评改:本文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主要取自朱德熙《评改两篇说明文》(以下简称《评改》),该文收于《朱德熙文集》(第4卷)。

朱德熙(1999:247)《评改》开头指出,“这是报纸上发表过的两篇说明文。

题材类似,毛病也差不多。

这两篇文章曾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石新春和张雪森两位同志分别评改过。

现在把他们两位的评改略加调整补充,拿来作为讲座的材料。

”可见,《评改》是多主体材料,讨论的主要是文章修改问题。

文章修改是一种修辞活动,是修辞过程的延续,诚如秦牧(1992:3)在倪宝元《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的序言《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本领》中所指出的,“比较成熟的作者,文章写成之后,修改往往也包含了进一步的修辞。

”倪宝元(1992:15)则进一步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觉得‘修改’和‘修辞’在材料、方法、目的等方面都有相通、相同、甚至相等之处,把‘修改’归属在‘修辞’下面来进行研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定修改也是修辞。

”(倪宝元,1992:14)修改必然受制于特定的修辞心理过程。

朱德熙十分注重文章的修改。

他指出:“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也就是反复修改的过程。

”(朱德熙,1999:304)具体说来,“写文章之前要好好考虑,考虑好了再动笔。

可是写的时候却要大胆,不能有顾虑。

写完了必须仔细修改。

修改的时候要严格、认真,不能满不在乎。

”(朱德熙,1999:181)“严格、认真,不能满不在乎”的修改不能不受修辞心理的制导。

修改至少有两种情形:其一,同一个主体的修改;其二,不同主体的修改。

第一种情形,倪宝元等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第二种情形的心理动因,即评改者作为新的修辞主体修改原有言语作品的心理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评改者”既是接受者又是表达者,评改者的这一双重角色较为充分地说明了话语接受对于话语表达的影响。

如果把“语言”分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两个层面,则本文所选取的材料与笔者此前有关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的材料均主要为元语言。

2基于语境的话语感知过程
朱德熙《评改两篇说明文》通过元语言对于原文改动理据的说明,有助于人们了解基于语境的话语感知过程。

话语感知过程是对于话语的某种整体感知活动,修辞过程离不开话语感知。

朱文中某些关于评改动因的描述即为显例。

为了表述的方便,以下诸例中,均先给出被修改的原文,然后讨论其修改动因。

例如:
原文:番茄含有较多矿物质和很丰富的维生素甲、乙、丙和维生素丁原。

朱德熙(1999:251)认为,“这句话用了两个‘和’字,层次既不清楚,念起来也别扭。

不如把原句拆成两句,说:‘番茄含有较多的矿物质,维生素甲、乙、丙和维生素丁原也很丰富。

”“这句话用了两个‘和’字”显示的是“和”的语境分布,“把原句拆成两句”也是对于上下文语境的重新建构,“念起
来”“别扭”无疑是一种话语感知过程,这一过程与语境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上,朱德熙也是十分重视话语感知的。

他十分注重语言的整体感觉(感知),注重“念”和“听”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朱先生(1999:180)曾指出,“一句话通不通,顺不顺,就不一定看得出来,得念一念才能听得出来。

为什么‘念’和‘看’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说起来也简单,作文和说话基本上是一回事,口里说的是话,写下来就是‘文’。

”“念”和“听”的过程是原文修辞过程的必要的延续。

并且,这种“念”和“听”的感知与修辞效果的检验密切相关。

“欣赏别人的文章,光看不念,不容易体会它的好处,检查自己的文章,光看不念,也不容易发现毛病。

”(朱德熙,1999:180)“念”和“听”是需要语感的,“说‘看两遍’,我的体会就是‘念两遍’,最好念出声来。

这样做是为了把文章跟口语结合起来,用我们对口语的感性知识去衡量纸上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通,是不是顺。

”(朱德熙,1999:3073)其中,“念两遍”即是一种话语感知过程。

3基于语境的话语理解过程
不妨说,“感知”主要是对语言能指形式的认知过程,而“理解”则主要是对话语所指(语义内容)的认知过程。

《评改》用较为典型的元语言描述了基于语境的话语理解过程。

例如:
原文:更主要的是它含有一种超于任何蔬菜的养分——胡萝卜素。

这种黄色色素在许多植物体中都有,但以胡萝卜中的含量最多。

并且在一百二三十年以前,人们就是从胡萝卜中首先发现了这种色素,所以一直称为胡萝卜素。

朱德熙(1999:260—261)认为,“原文先说明胡萝卜里含有胡萝卜素,再说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比其它植物的含量高,最后才说明胡萝卜素得名的由来。

胡萝卜素是什么东西,一般读者不见得知道,应该在提到胡萝卜之后,立即说明它得名的由来。

采取这个写法,当读者看到‘因为这种色素最早是在胡萝卜里发现的,所以叫做胡萝卜素’一句时,就知道含有胡萝卜素的植物不止胡萝卜一种,因此下文接着说‘别类植物也有含胡萝卜素的,但是含量都不如胡萝卜高’,就显得顺理成章,一点也不突兀。

”这里“先说明”、“再说”、“最后才说明”、“下文接着说”主要是就语境而言的,文章评改之所以要调整上下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一般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以上是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话语理解过程。

朱德熙《评改》也描述了基于认知语境的话语理解过程。

例如:
原文:“番茄到欧洲大陆之后,就在比利时、英国等花园中定居下来”。

朱德熙(199:248)认为:“‘大陆’两字要删去,因为下面说的英国虽然是欧洲国家,却不在大陆上。

‘在比利时、英国等花园中’,这么说,好像比利时和英国都不是国家,而是花园了。

如果要保留原文的说法,就得把‘等’字改为‘的’字。

(‘花园’前边最好加上‘一些’。

)‘定居’是比喻的说法,得加上引号。

”评改者的分析涉及地理、历史知识,也涉及句法、语义和语用知识。

无疑,这属于认知语境的范畴,评改者改动的动因仍然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

又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