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一章 运动的描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一章 运动的描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s-t图,(a=0)匀变速直线运动特例自由落体(a=g)竖直上抛(a=g)v - t图规律,,第1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知识网络:知识点复习一、基本概念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

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参考系:假定不动的物体。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

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

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4、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 = 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1、图1-1-2是F-22A猛禽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考系,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F-22A猛禽战斗机B、地面上的房屋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D、F-22A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2、(xx湖北三校联考)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体,其体积比分子还小B、很长的火车一定不可以看做质点C、为正在参加吊环比赛的陈一冰打分时,裁判们可以把陈一冰看做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即可把物体看做质点3、湖中O点有一观察站,一小船从O点出发向东行驶4 km,又向北行驶3 km,则在O点的观察员对小船位置的报告最为精确的是()A、小船的位置变化了7 kmB、小船向东北方向运动了7 kmC、小船向东北方向运动了5 kmD、小船的位置在东偏北37方向,距离O点5 km处4、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v1+v2)/2B、C、 D 、加速度1、加速度(1)定义式:a=,单位是m/s2。

2017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运动的描述课件

2017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运动的描述课件

要点研析突破
2 .对参考系的理解和参考系的选取 (1)理解: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被选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 静止的. ③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性质时,必须首先选取参考系,选择不同的物体 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④当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要点研析突破

要点一
质点与参考系
1.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1)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科学的抽象,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 略次要因素,对实际物体进行的近似,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 在的. (2)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 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 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最新考纲提示 1.参考系、质点(Ⅰ) 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 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 式、图象(Ⅱ) 4.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 动
命题热点预测 1.高考主要考查对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准 确理解,要求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运动学公式解 决问题 2.自由落体(或类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类竖 直上抛)运动的处理 3.运动图象的研究和处理
四、位移和路程
位移 定义 区别 联系 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1)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 (2)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路程 表示质点运动轨迹的长 度 标量,没有方向
五、速度和速率
1.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Δ������ (2)公式:������ = ,单位:m/s.

(新课标)2017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参

(新课标)2017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参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考纲下载:1.参考系、质点(Ⅰ) 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 夯基提能1.参考系(1)定义:假定不动,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2)特性 ①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 ②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选同一参考系; ③差异性:选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描述可能不同。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3.位移(1)定义: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大小:初位置与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

(3)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4.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v =Δx Δt。

(3)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分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5.加速度(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 =Δv Δt。

(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巩固小练1.判断正误(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2)欣赏芭蕾舞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时,不能把芭蕾舞表演者看做质点。

(√)(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4)子弹击中目标的速度属于瞬时速度。

(√)(5)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6)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就增大。

(×)(7)甲的加速度a 甲=2 m/s 2,乙的加速度a 乙=-3 m/s 2,则知a 甲>a 乙。

(×)[位移和速度]2.[多选]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 点出发,分别沿ABC 和ADE 方向行走,经过一段时间后在F 点相遇(图中未画出)。

从出发到相遇的过程中,描述两人运动情况的物理量相同的是( )A.速度B.位移C.路程 D.平均速度解析:选BCD 运动过程中两人的速度方向不同,A错误;起点、终点都相同,说明位移相同,B正确;因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走的路程相同,C正确;根据平均速度公式,位移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

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章_运动的描述 第三课时 运动的图像

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章_运动的描述 第三课时 运动的图像

图1-3-9
解析 质点a从x0=5 m处,t0=0时出发, 质点b从x0=0处,t0=1 s时出发, 选项A正确、B错误; 0~3 s内,Δxa=(0-5) m=-5 m. Δxb=5 m-0=5 m,选项C正确; 因为b的斜率大于a的斜率, 所以b运动的速率大于a运动的速率,选项D错误. 答案 AC
解析
选项 A B
逐项分析如下:
诊 断 结 √ √
由图可知,甲从距原点x0处出发,乙由原 点出发,故两物体出发点相距x0
两图线都是倾斜直线,即两物体都做匀速 直线运动 甲开始计时就出发,乙在计时后t1时刻才 出发,故甲比乙早出发时间为t1
C

D
甲、乙图线的斜率分别为负值和正值,表 明甲向负方向运动,乙向正方向运动,甲、 × 乙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v-t图象认识速度、加速度的方法
【变式2】
(2012· 山东新泰高三模拟)四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 度图象分别如图1-3-11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1-3-11
A.四个质点在第1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B.在第2秒末,质点(3)回到出发点 C.在第2秒内,质点(1)、(3)、(4)做加速运动 D.在第2秒末,质点(2)、(3)偏离出发点位移相同 解析 质点(1)在第1秒内向负方向运动,而其他三个质点 在第1秒内均向正方向运动,而平均速度是矢量,所以选项 A错误.质点(3)在前2秒内一直向正方向运动,不可能回到 出发点,选项B错误.第2秒内,质点(1)、(3)、(4)的速度 大小都在增大,选项C正确.前2秒内质点(2)、(3)都向正方 向运动,且第2秒末位移相同,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 CD
故选A、B、C. 答案 ABC
—从x-t图象上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1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目录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2)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2)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思想方法与技巧】 (3)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4)【基本概念、规律】 (4)【重要考点归纳】 (5)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5)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 (5)考点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5)【思想方法与技巧】 (6)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6)【基本概念、规律】 (6)【重要考点归纳】 (7)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7)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 (7)【思想方法与技巧】 (8)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8)巧解直线运动六法 (8)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9)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规律】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 【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x ∶∶x ∶∶…∶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 ∶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v =v t 2=v 0+v t 2,∶Δx =aT 2,∶∶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与a 的方向关系.2.∶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思想方法与技巧】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 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t/sx/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 a =a 1+a 2+a 33=13×⎝⎛⎭⎫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2 相互作用目录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 (3)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 (4)【思想方法与技巧】 (4)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4)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5)【基本概念、规律】 (5)【重要考点归纳】 (6)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 (6)考点二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6)【思想方法与技巧】 (7)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7)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7)【基本概念、规律】 (7)【重要考点归纳】 (8)考点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8)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9)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9)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 (9)【思想方法与技巧】 (10)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 (10)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0)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2)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规律】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 F 合=2F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高三物理一轮 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讲

高三物理一轮 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讲

咐呼州鸣咏市呢岸学校2021<金学案>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那么该质点做( )A.来回往复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D.不能确解析:v一直为正值,故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C对,A、D错;由于各段对的斜率不同,故B错.答案:C2.某物体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下图,以下关于该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在2~4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4 s末离出发点最远C.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D.物体在0~4 s和在4~8 s内的位移相同解析:由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在0~2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4 s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误;物体在4 s时速度减为零,此时离出发点最远,选项B正确;4~6 s物体做反向加速直线运动,选项C错误;物体在0~4 s内通过的位移与4~8 s内的位移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选项D错误.答案:B3.(2021·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如右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这个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A.前5 s做的是匀速运动B.5 s~15 s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 m/s2C.15 s~20 s内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2 m/s2D.质点15 s末离出发点最远,20秒末回到出发点解析:由图象可知前5 s做的是匀速运动,A正确;5 s~15 s内做匀加速运动,但加速度为0.8 m/s2,B错误;15 s~20 s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为-(16/5)m/s2=-3.2 m/s2,C错误;质点在20 s末离出发点最远,质点一直做的是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D错误.答案:A4.如右图所示是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某同学根据图线得出以下分析结论:①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②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开始向正方向运动;③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④前4 s内,在t=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以上分析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C.只有②④ D.只有①解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即为速度方向,从图上可知物体在2 s前速度为负值,即物体向负方向运动;2 s 后速度为正值,即物体向正方向运动.故①是错误的,②是正确的.物体的位置要通过分析位移来确,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于速度—时间图线中对图线所包围的面积的代数和.由图可知前4 s内物体在2 s时有最大的负位移;虽然2 s后运动方向改为正方向,但它的位置仍在位置坐标值负值处(4 s末物体回到原点),故③是错误的,④是正确的.所以选项C对.答案:C5.某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知识后,绘出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a、速度v、位移x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假设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均为零,那么以下图象中表示该物体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象是( )解析:A项位移正负交替,说明物体做往复运动;B项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反向匀加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周而复始;C项表示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循环下去,物体始终单向运动,C正确,D项从面积判断物体速度有负值出现,不是单向运动.答案:C6.(2021·级高中)甲、乙两辆,同时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自西运动,开始时刻两车平齐,相对于地面的v-t图象如下图,关于它们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甲车中的乘客说,乙车先以速度v0向西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加速运动B.乙车中的乘客说,甲车先以速度v0向西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加速运动C.根据v-t图象可知,开始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距离先减小后增大,当乙车速度增大到v0时,两车恰好平齐D.根据v-t图象可知,开始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两车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当乙车速度增大到v0时,两车恰好平齐解析:甲车中的乘客以甲车为参考系,相当于甲车静止不动,乙车以初速度v0向西做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之后,再做加速运动,所以A正确;乙车中的乘客以乙车为参考系,相当于乙车静止不动,甲车以初速度v0做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之后,再向西做加速运动,所以B错误;以地面为参考系,当两车速度相时,距离最远,所以C、D错误.答案:A7.龟兔赛跑的故事流传至今,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象如下图,以下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选项是( )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发现落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位移x3处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解析:从图中看出,0~t1这段时间内,兔子没有运动,而乌龟在做匀速运动,所以A错;乌龟一直做匀速运动,兔子先静止后匀速再静止最后匀速,所以B错;在t4时刻以后,兔子的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大,所以C错误;在0~t5时间内,乌龟的位移比兔子的位移大,所以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即D正确.答案: D8.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据此判断四个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F:受力;x:位移)( )答案:B9.(2021·三校)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时间图象如下图.在0~t2时间内,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C.t2时刻两物体相遇D.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v1+v22解析:速度—时间图象中Ⅰ物体的斜率逐渐减小,即Ⅰ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Ⅰ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A 错误;在0~t1时间内,Ⅱ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Ⅰ物体的速度,所以两物体间距离不断增大,当两物体速度相时,两物体相距最远,B 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到t2时刻,Ⅰ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Ⅱ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两物体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 、D 错误. 答案: B10.如右图所示,以10 m/s 的速度匀速驶向路口,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 m处时,绿灯还有3 s 熄灭.而该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处,那么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可能是(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解析: 清楚地理解v -t 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A 、D 图中v -t 图象中“面积〞不于20 m ;B 中v -t 图象的“面积〞可能于20 m ;C 中v -t 图象的“面积〞正好于20 m .D 项正确,A 、B 、C 项错误. 答案: D11.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出发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右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 .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 s 末和6 s 末C .乙在头2 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s 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D .2 s 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解析: 由图象知,v 甲=2 m/s ,故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在0~2 s 内沿正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2~6 s 内沿正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的不是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A 错C 对.在2 s 末,甲物体的位移x 甲=2×2 m=4 m ,乙物体的位移x 乙=12×(2×4) m=4 m ,故两物体在2 s 末相遇.在6 s 末,甲物体的位移x 甲′=2×6 m=12 m ,乙物体的位移x 乙′=12×(6×4) m=12 m ,故两物体在6 s 末相遇,B 错.在0~6 s 内,甲、乙两物体始终沿规的正方向运动,D 错.答案: C二、非选择题12.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前去追赶,经过 s 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 以内.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解析: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那么t1=10 s =4 s ,x 货=(+4)×10 m=95 m ,x 警=12at21=12××42 m=20 m ,所以两车间的最大距离Δx=x 货-x 警=75 m.(2)v0=90 km/h =25 m/s ,当警车刚到达最大速度时,运动时间t2=25 s =10 sx 货′=(+10)×10 m=155 m ,x 警′=12at22=12××102 m=125 m 因为x 货′>x 警′,故此时警车尚未赶上货车,且此时两车距离Δx′=x 货′-x 警′=30 m警车到达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动,设再经过Δt 时间追赶上货车,那么Δt=Δx′v0-v=2 s 所以警车发动后要经过t =t2+Δt=12 s 才能追上货车.答案: (1)75 m (2)12 s。

第一章 第3讲 运动的图像 追击相遇问题(含答案详解)

第一章  第3讲   运动的图像   追击相遇问题(含答案详解)

答案 12 m/s 3 m/s2
图16
(2)若A、B两车不会相撞,则A车司机 发现B车时(t=0)两车的距离x0应满足 什么条件?
答案 x0>36 m 解析 两车的速度达到相等时,两车的距离达到最小,对应于v-t图象的t2=5 s 时刻,此时两车已发生的相对位移为梯形的面积, 则 x=12vB(t1+t2) 代入数据解得x=36 m 因此,若A、B两车不会相撞,则两车的距离x0应满足条件:x0>36 m.
3.特别提醒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 停止运动. 4.三种方法 (1)临界法: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 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若追不上则在 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 (2)函数法:设两物体在t时刻相遇,然后根据位移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 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 正实数解,说明这两个物体能相遇.
A.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2c b
B.t=0时,质点的初速度大小为c
C.t=到t=b这段时间质点的平均速度为0
√D.t=0到t=b这段时间质点的路程为
bc 4
图10
变式3 (2019·安徽省巢湖市调研)如图11所示为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的物体 的加速度—时间图象,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t=6 s时,速度为0
位移-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比乙运动得快
B.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 m
√C.在前25 s内,两物体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D.在前25 s内,两物体位移大小相等 图2
自测2 (2018·广东省湛江市第二次模拟)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利用速度传感器研究某一物体以初速度1 m/s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 规律,并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前4 s内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3所 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1 s末速度方向改变 B.物体在3 s末加速度方向改变

第1章 第3讲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第1章 第3讲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3) 包 围 面 积 的 意 义 : 图 像 和 时 间 轴 所 围 的 面 积 , 表 示 物 体 的 ___速__度__变__化__量___。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知识点2 追及相遇问题
1.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___同__一___位置,且后者速 度一定大于等于前者速度。 (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___相__等___时,两者相距 最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3.a-t图像 (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___加__速__度___随__时__间____变 化的规律。
(2) 图 像 斜 率 的 意 义 : 图 线 上 某 点 切 线 的 斜 率 表 示 该 点 加 速 度 的 ___变__化__率___。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5.两条v-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 ×)
6.两条x-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 √)
7.相向运动的物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二者之距
时即相遇。
( √)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二、对点激活
1.(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高三模拟)公路上行驶的甲乙两辆汽车的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物理
返回导航
2.(2021·河北唐山市高三模拟)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又
称自动道路缴费系统,该系统的推行,有效的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拥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以地球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质点是一种经过抽象而得的理想化模型。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为质点。

4.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为tsv =,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5.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为tv v a t 0-=。

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6.分清一些常易混淆的概念7.理解平均速度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有严格的定义,一般地说,它并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比如,一个质点以10m/s 的速度匀速走完前一半路程,接着又以15m/s 的速度匀速走完后一半路程,则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212/()1015s v m s s s ==+,而不是12.5m/s 。

二、例题【例1】2008年8月16日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以9秒69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再创速度极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博尔特在飞奔的100米中,可以看作质点B.教练为了分析其动作要领,可以将其看作质点C.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均不能把博尔特看作质点D.是否能将博尔特看作质点,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解析】博尔特在飞奔的100米中,我们关心的是他的名次,无需关注其动作的细节,可看作质点。

教练为了分析其动作要领时,如果作为质点,则其摆臂、提腿等动作细节将被掩盖,无法研究,所以就不能看作质点。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线运动 第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线运动 第

峙对市爱惜阳光实验学校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随堂反应]1.(多项选择)如下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解析:由x-t图象中直线a和曲线b的斜率及变化可知a一直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b先沿正方向做速度越来越小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以后再沿负方向做速度越来越大的变速直线运动,其中t1时刻b车追上a车,t2时刻a、b两车又处于同一位置,A错误,B正确;t1到t2时间内a一直做匀速运动,b 先减速后反向加速,C正确,D错误.答案:BC2.(多项选择)甲、乙两物体在t=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轴运动,其v-t图象如下图,那么( )A.甲、乙在t=0到t=1 s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B.乙在t=0到t=7 s之间的位移为零C.甲在t=0到t=4 s之间做往复运动D.甲、乙在t=6 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解析:在t=0到t=1 s之间,甲沿正方向运动,而乙先沿负方向运动,再沿正方向运动,A错误;在t=0到t=7 s之间,乙在t上方所围面积与下方所围面积相,那么乙在t=0到t=7 s之间的位移为零,B正确;甲在t=0到t =4 s之间速度是正值,那么甲一直沿正方向运动,C错误;甲、乙在t=6 s 时的加速度方向都与正方向相反,D正确.答案:BD3.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下图,由图可知( )A.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B.t=20 s时,乙追上了甲C.在t=20 s之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20 s之后,乙比甲运动快D.由于乙在t=10 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 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的最大距离解析:从题图中看到开始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但是乙做匀加速运动,最终是可以追上甲的,选项A错误;t=20 s时,速度图象中甲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于乙的,即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乙没有追上甲,选项B错误;在t=20 s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在t=20 s之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选项C 正确;乙在追上甲之前,当它们速度相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对的时刻为t =20 s ,选项D 错误. 答案:C4.(2021·高考卷)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 -t 图象如下图.求:(1)摩托车在0~20 s 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 ; (2)摩托车在0~75 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v .解析:(1)加速度a =v -v 0t由v -t 图象并代入数据得a = m/s 2(2)设20 s 时速度为v m,0~20 s 的位移s 1=0+v m2t 120~45 s 的位移s 2=v m t 245~75 s 的位移s 3=v m +02t 30~75 s 这段时间的总位移s =s 1+s 2+s 30~75 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s t 1+t 2+t 3代入数据得v =20 m/s 答案:(1) m/s 2(2)20 m/s5.如下图,公路上一辆正以v 1=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至A 点时,一人为了搭车,从距公路30 m 的C 处开始以v 2=3 m/s 的速度正对着公路匀速跑去,司机见状刹车,做匀减速运动,结果车和人同时到达B 点停下.A 、B 间的距离x AB =100 m .问:(1)在距A 多远处开始刹车? (2)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解析:(1)设人从C 到B 用时为t . 根据x BC =v 2t 得t =10 s在这一时间段内,由A 开始先做匀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最终停在B 点,设车从A 经时间t 1开始刹车,那么有v 1t 1+(t -t 1)×v 12=x AB代入数据解得t 1=203s所以开始刹车时到A 的距离x 1=v 1t 1=80 m (2)刹车后的加速度a =v 1t -t 1=3.6 m/s 2.答案:(1)80 m (2) m/s 2[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如下图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关于这个质点在4 s 内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质点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B .4 s 内通过的路程为4 m ,而位移为零C .4 s 末质点离出发点最远D .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解析:图象的斜率不变,因此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t =2 s 时,物体速度减为零,然后物体反向加速运动,t =4 s 时,回到起始点,由题图可知物体所经历的路程为L =2×2+02×2 m=4 m ,位移为零,故A 、C 、D 错误,B 正确.答案:B2.甲、乙两质点在一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下图,3 s 末两质点在途中相遇,那么两质点出发点间的距离是( ) A .甲在乙之前2 m B .乙在甲之前2 m C .乙在甲之前4 mD .甲在乙之前4 m解析:甲、乙两质点3 s 末在途中相遇时,各自的位移分别为2 m 和6 m ,因此两质点出发点间的距离是甲在乙之前4 m. 答案:D3.一质点沿x 轴做直线运动,其v -t 图象如下图.质点在t =0时位于x =5 m 处,开始沿x 轴正向运动.当t =8 s 时,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为( ) A .x =3 m B .x =8 m C .x =9 mD .x =14 m解析:此题考查v -t 图象. v -t 图线与t 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即位移为x 1-x 2=3 m ,由于初始坐标是5 m ,所以t =8 s 时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为x =3m +5 m =8 m ,因此B 正确. 答案:B4.如下图,A 、B 两物体相距x =7 m ,物体A 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的速度v B =10 m/s ,只在摩擦力作用下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2 m/s 2,那么物体A 追上物体B 所用的时间为( )A .7 sB .8 sC .9 sD .10 s 解析:设物体B 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t 1,有t 1=v Ba=5 s ,在t 1=5 s 的时间内,物体B 的位移为x B 1=25 m ,物体A 的位移为x A 1=20 m ,由于x A 1<x B 1+x ,故物体A 未追上物体B ;5 s 后,物体B 静止不动,此时A 、B 相距Δx =x +x B 1-x A 1=12 m ,还需t 2=Δxv A=3 s 物体A 才能追上物体B ,故物体A 追上物体B 的总时间为t =t 1+t 2=8 s ,选项B 正确.答案:B5.正在以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在它的正前方x 处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立即关闭油门做a =-6 m/s 2的匀变速运动.假设恰好碰不上自行车,那么x 的大小为( ) A .9.67 m B .3.33 m C .3 m D .7 m解析:设经过t 时间的速度和自行车速度相同,解得t =v -v 0a=1 s ,t 时间内的位移x 1=v 0+v2t =7 m ,自行车的位移x 2=vt =4 m ,求得x =x 1-x 2=3 m ,所以选C. 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道路上,一前一后相距x =4 m ,乙车在前,甲车在后.某时刻两车同时开始运动,两车运动的x -t 图象如下图,那么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 .乙车做曲线运动,甲车做直线运动B .甲车先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C .乙车的速度不断增大D .两车相遇两次解析:乙车的x -t 图象虽为曲线,但这不是运动轨迹,且图象只能表示正反两个方向的运动,A 错误.由题图可知,两车的运动方向与规的正方向相反,甲车在前6 s 内做匀速运动,以后处于静止状态,B 错误.乙车图象的倾斜程度逐渐增大,说明其速度逐渐增大,C 正确.在x -t 图象中,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车相遇,故两车相遇两次,D 正确. 答案:CD7.某跳伞运发动从悬停在高空的直升机上跳下,他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在空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 -t 图象如下图,那么以下关于他的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 .0~10 s 内加速度向下,10~15 s 内加速度向上B .0~10 s 、10~15 s 内都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速运动C .0~10 s 内下落的距离大于100 mD .10~15 s 内下落的距离大于75 m解析:由图象可知0~10 s 的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逐渐减小,10~15 s 的加速度方向向上,大小也逐渐减小,那么A 、B 正确.由图象的面积可得,0~10 s 的位移大于100 m,10~15 s 的位移小于75 m ,那么C 正确,D 错误. 答案:ABC8.如下图,以10 m/s 的速度匀速驶向路口,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 m 处时,绿灯还有3 s熄灭.而该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上,那么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可能是( )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A、D图中v-t图象的“面积〞均小于20 m,A、D错误.B中v-t图象的“面积〞可能于20 m,B正确.C中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正好于20 m,C正确.答案:BC9.酒后驾驶存在许多平安隐患,原因在于酒后驾驶员的反时间变长.反时间是指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思考距离/m 制动距离/m速度/(m·s-1) 正常酒后正常酒后15 15.0 2 30.020 10.0 20.0 3 425 1 25.0 5 x分析上表可知,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驾驶员酒后反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B.当以20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4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平安停车C.以15 m/s的速度行驶时,制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D.表中x为6解析:反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故从表中数据得到,多出的反时间为Δt=Δxv=15-15s=0.5 s,故A正确;当以20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4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的制动距离为4 m,大于40 m,故不能平安停车,故B正确;制动时,加速度大小为a=v22x=1522×30-15m/s2= m/s2,故C错误;此时思考距离增加Δx=25 m-1 m=1 m,故x=5 m+1 m=6 m,故D正确.答案:ABD三、非选择题10.酒后驾车严重威胁公众交通平安.假设将驾驶员从视觉感知前方危险到开始制动的时间称为反时间,将反时间和制动时间内行驶的总距离称为感知制动距离.研究发现,反时间和感知制动距离在驾驶员饮酒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一驾驶员正常驾车和酒后驾车时,感知前方危险后运动v-t图线分别如图甲、乙所示.求:(1)正常驾驶时的感知制动距离x;(2)酒后驾驶时的感知制动距离比正常驾驶时增加的距离Δx.解析:(1)设驾驶员饮酒前、后的反时间分别为t1、t2,由图象可得t1=0.5 s,t2= s,减速时间为t3=4.0 s,初速度v0=30 m/s,由图线可得x =v 0t 1+v 0+02t 3,解得x =75 m.(2)Δx =v 0(t 2-t 1)=30×(-0.5) m =30 m.答案:(1)75 m (2)30 m11.现有一辆摩托车先由静止开始以2.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后以最大行驶速度25 m/s 匀速行驶,追赶前方以15 m/s 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的卡车.摩托车开始运动时与卡车的距离为200 m ,那么: (1)追上卡车前二者相隔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摩托车经过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卡车?解析:(1)由题意得摩托车匀加速运动最长时间:t 1=v ma=10 s此过程的位移:x 1=v 2m2a=125 m <x 0=200 m所以摩托车在到达最大速度之前没有追上卡车.在追上卡车前当二者速度相时相距最大,设从开始经过t 2时间速度相,最大间距为x m ,那么v =at 2解得t 2=va=6 s最大间距x m =(x 0+vt 2)-12at 22=245 m(2)设从开始经过t 时间摩托车追上卡车,那么有v 2m2a+v m (t -t 1)=x 0+vt 解得t =3 s.答案:(1)245 m (2)3 s12.甲、乙两辆车在同一直轨道上向右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为v 1=16 m/s ,乙车的速度为v 2=12 m/s ,乙车在甲车的前面.当两车相距L =6 m 时,两车同时开始刹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a 1=2 m/s 2的加速度刹车,6 s 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 2=1 m/s 2.求: (1)从两车刹车开始计时,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的时间;(2)两车相遇的次数;(3)两车速度相的时间.解析:(1)在甲减速时,设经时间t 相遇,甲和乙的位移分别为x 1、x 2,那么有 x 1=v 1t -12a 1t 2,x 2=v 2t -12a 2t 2,x 1=x 2+L联立解得t 1=2 s ,t 2=6 s即在甲车减速时,相遇两次,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t 1=2 s(2)当t 2=6 s 时,甲车的速度为v 1′=v 1-a 1t 2=4 m/s ,乙车的速度为v 2′=v 2-a 2t 2=6 m/s ,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但乙车做减速运动,设再经Δt甲追上乙,有v 1′Δt =v 2′Δt -12a 2Δt 2解得Δt =4 s此时乙仍在做减速运动,此解成立综合以上分析知,甲、乙两车共相遇3次. (3)第一次速度相的时间为t 3,有v 1-a 1t 3=v 2-a 2t 3解得t 3=4 s甲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4 m/s ,第二次速度相的时间为t 4,有v 1′=v 2-a 2t 4 解得t 4=8 s答案:(1)2 s (2)3次 (3)4 s 和8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考点二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1.追及和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 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过程 示意图得到.
考点二
试题
解析
2.(2016· 巢湖联考)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 (1) 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
NO.1 梳理主干
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 10 m/s 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 定前去追赶,经过 2 s 后警车发动起来, 并以 2 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试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 两车间的最 大距离是多少? (2)若警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vm=12 m/s, 达到最大速度后以该速度匀速运动,则警 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时刻 1 物体开始折返,t4 时刻 4 物体开始做减速 运动,但没有折返,故 D 错.
考点一
试题
解析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2.(2015· 高考广东卷)甲、乙两人同时同地 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 1 h 内的位 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B )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考点三
试题
解析
2 3
NO.1 梳理主干
牢固记忆
1.(多选)甲、乙两质点从同一位置出发,沿 同一直线路面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 所示. 对这两质点在 0~3 s 内运动的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由题图可知, 甲的加速度 a 甲=-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的加 速度 a 乙=0.5 m/s2,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C 错误;开始时甲速度大, 甲在前,乙追甲的过程中,t=1 s 前两者距离在增大,t=1 s 时,两 者速度相等,甲、乙两质点距离最 大,故 B 正确;t=2 s 时,分别求
考点二
反思提升
求解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1)解题思路 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 →列位移方程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2)两点解题技巧
考点三
运动图象在追及、相遇问题中的应用
NO.1 梳理主干
牢固记忆
近几年的高考追及、相遇类问题常以 vt 图象的形式考查,因为 图象描述两物理量关系时,比较直观、形象且信息量大,体现了 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考点一
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x-t图象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v-t图象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
线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速度 无实际意义 表示初位置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 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考点一
试题
解析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3. 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 v1+v2 驶.在 t=0 到 t=t1 的时间内,它们的 v-t 律, v = 2 ,由所给 v-t 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 ) v1+v2
图象可知, v 甲> 2 ,v v1+v2 , 所以汽车甲的平 乙< 2 均速度比乙的大, A 正确, B 错误. v-t 图线与时间轴所 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故甲的 位移大于乙的位移, C 错 误. v-t 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 示加速度大小,由图象知, 甲、乙的加速度均逐渐减 小,D 错误.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率为负,物体也不一做减速运动.
考点二
追及、相遇问题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概述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所以两物体之间的 距离 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 遇或避免相碰等问题.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位移大小

②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 正方向;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 负方向.
考点一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1.应用运动图象的三点注意 (1)无论是 x-t 图象还是 v-t 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t 图象和 v-t 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t 图象和 v-t 图象的形状由 x 与 t、v 与 t 的函数关系决定.
考点二
试题
解析
2.(2016· 巢湖联考)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
NO.1 梳理主干
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 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 定前去追赶,经过 2 s 后警车发动起来, 并以 2 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试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 两车间的最 大距离是多少? (2)若警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vm=12 m/s, 达到最大速度后以该速度匀速运动,则警 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1)100 m (2)66 m
解析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1)对甲车速度由20 m/s减速至6 m/s 2 2 v甲 -v0 过程中的位移x1= =91 m 2a甲 x2=x0+x1=100 m 即甲车司机需在离收费站窗口至少 100 m处开始刹车 (2)设甲刹车后经时间t,甲、乙两车 速度相同,由运动学公式得:v乙- a乙(t-t0)=v甲-a甲t 解得t=8 s 相同速度v=v甲-a甲t=4 m/s<6 m/s,即v=6 m/s的共同速度为不相 撞的临界条件 乙车从34 m/s减速至6 m/s的过程中 2 2 v乙 -v0 的位移为x3=v乙t0+ =157 m 2a乙 所以要满足条件甲、乙的距离至少 为x=x3-x1=66 m.
表示加速度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 位移 表示初速度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 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斜率 面积 纵截距 特殊点
考点一
试题
解析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1.在如图所示的 x-t 图象和 v-t 图象中, 图线 1 表示的是变速直 给出的四条曲线 1、2、3、4 代表四个不 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 线运动,A 错.x-t 图线 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 的斜率表示速度,B 正
(3)两种特殊的 x-t 图象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 x-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②若 x-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 状态.
考点一
2.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 (1)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 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
考点二
2.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
NO.1 梳理主干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 位置,且后者速度 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 相等 时,两者相距 最近.
3.相遇问题的两类情况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 相遇 . (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 体间的距离时即 相遇 .
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考点一
对运动学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NO.1 梳理主干
1.直线运动的 x-t 图象 (1)物理意义: 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 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
速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 速度的方向 .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2)28 s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2)当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 运动时间 vm 12 t2= a = s=6 s 2 此时货车位移 x 货′=v 货 t′= 10×(2+6) m=80 m 1 2 1 警 车 位 移 x 警 ′ = at 2 = 2 2 ×2×62 m=36 m 因为 x 货′>x 警′,故此时警车 尚未赶上货车, 且此时两车距离 Δx′=x 货′-x 警′=44 m 警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 动,设再用时 t3 追上,则 vmt3=Δx′+v 货 t3 解得 t3=22 s 警车发动后追上货车所需时间 t 总=t2+t3=28 s.
加速度的大小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
加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 v-t 图象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与横轴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平行 的直线. 倾斜 的直线.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 (4)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
(1)45 m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们间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 动后经过 t1 时间两车的速度 v警 10 相等,则 t1= a = s=5 s 2 此时货车位移 x 货=v 货 t= 10×(2+5) m=70 m 1 1 警 车 位 移 x 警 = at 2 = 2 1 2 ×2×52 m=25 m 所以两车间的最大距离 Δx =x 货-x 警=45 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v1+v2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2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 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考点一
反思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