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项羽和刘邦,一对一世的冤家。

项羽才能出众,“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他的评价,而“霸王”一词,也是项羽的专称;而共同争霸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了。

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面对种种的差距,刘邦是怎么取胜的呢?从鸿门宴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一、项羽。

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不差。

他有蒲松龄笔下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决心,也有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

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判断,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是优柔寡断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体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面对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项羽本应该是“急击勿失”的,但他的犹豫,他做事的不干脆,使自己失去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同样对于樊哙,项羽也是优柔寡断的。

樊哙为了保护君主刘邦冲入军门,并且忍辱负重吃下生肉,在这之后,樊哙又当众说出项羽做法的错误。

他如此的高调,就是为了给刘邦时间逃走。

而项羽对待樊哙,却是“未有以应”。

同时,项羽也是傲慢的。

他的胜利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蒙蔽了他的双眼。

项羽为什么要攻打刘邦呢?因为他听说刘邦在关中称了王,把珍宝全部占为己有。

这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要攻打刘邦。

而范增的观点呢?他看到了刘邦的志向,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道路上的阻碍。

两人的认识不同,也造成了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急着杀掉刘邦,另一个是在听到刘邦进入关中“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认为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被刘邦虚假的讨好所蒙骗。

二、刘邦。

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也有努力的决心。

他以前贪图钱财,喜爱美女,但在进入关中以后,他清醒过来,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足见他的决心。

刘邦最可贵的在于他能屈能伸。

“立诛曹无伤”可以看出他的决绝,而在鸿门宴中面对项羽,他却是卑躬屈膝的。

刘邦带了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小心翼翼的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鸿门宴》人物比较

《鸿门宴》人物比较

《鸿门宴》人物比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

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

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将帅之比:上驷对上驷项羽其性格可用三个字概括:傲、直、仁。

其傲表现有四:一是接到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之密报,立即决定进攻,深层原因是他曾击败秦的主力,各路诸侯都已默认其“霸主”地位,而刘邦称王之举触犯了他的尊严;二是从宴饮坐向可明显看出其傲慢自大;三是席间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亦不表态,也是因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等语维护了他的尊严,深层原因是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四是对樊哙闯宴、斥责格外宽容,原因之一也是樊哙将他看得比怀王还高,有求赏之意,这也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

骄兵易败,有此四者,其决策失误之大,自不待言。

其直表现有三:一是一接到左司马密报即大怒,立即下令飨卒攻刘,对此举之得失毫不考虑;二是刘邦军门自谢,并言有小人离间,沛公话还未完,项羽已截口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便断送了功臣性命;三是沛公不辞而别,项王知后坦然受璧,置之坐上,丝毫不觉沛公离因,憨直之态,令人忍俊不禁,无怪亚父要剑撞玉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其仁表现亦有三:一是宴中范增数次举?i提醒,击刘于座,项王默然不应;二是项伯与沛公约为婚姻后进言于项羽,要善遇刘邦,项羽即许诺;三是沛公离去后项羽并未下令追击。

此举除无机心外,也与其天性中之“仁”有关。

刘邦其性格亦可用三字来概括:狠、变、谋。

坚决果断,冷峻狠毒,是刘邦的第一个特点。

沛公宴赴鸿门,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回营后即诛杀曹无伤,此狠之小者;此外,明时王象春诗《书项王庙壁》中有“鼎上杯羹弃翁姥”句,言项羽曾以烹刘父以挟,刘邦竟言要分一杯肉羹,此狠之大者。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涉及的主要人物共有8位,分别是刘邦、张良、樊哙、范增、项庄、项伯、曹无伤、项羽。

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错失了良机,也自然成就了刘邦日后的霸业。

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曹无伤:不忠不义
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

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你的地盘我做主——对《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探究

你的地盘我做主——对《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探究
2 0 1 3 一 O 4
治学之 法
你 的 弛 益 皲做 童
— —
对《 鸿 门宴》 中项羽形象 的探 究
文/ 罗 亚 娟

要: 鸿 门宴上 , 当范增再三示意项羽对刘邦下手时, 项羽“ 漠 然不应” 。愤怒的范增命项庄借 舞剑 击杀沛公 , 项伯 即刻拔剑起舞 ,
以身翼蔽, 项 羽丝毫没有反应。危 急时刻樊哙闯入军 门准备 与沛公 同命 , 项 羽对这位不速之客竟然赐酒赐 肉赏坐。沛公起如厕 , 项 羽使
只剩 二十八人 时 , 项 羽还能 突 围 、 斩将 、 刈旗 , 冲入敌 阵斩首 百余 级 。这才是他的舞台 , 他是勇武的化身 。
项羽 长于勇武 , 斗勇时 的项 羽是鲜活 的、 生动 的 , 斗智时 的项
之 中保全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的夏侯婴 、 击破钟离 昧的靳 强 、 能替 刘 邦诈 降而死 的纪信 , 事实 证 明他 们既有 “ 与之 同命 ” 的决心 , 又 有
他第一 反应 是找张 良谋划 , 审时度势后定 好了委曲求全 的对策 。 接
再 看项羽 , 当项羽得 到“ 沛公 欲王关 中” 的密报 时大怒日 : “ 旦
着刘邦靠 “ 奉卮酒 , 约 为婚姻 ” 拉拢了项伯 , 使得项 羽一 方有 了不同 i 1 : 飨士卒 , 为击 破沛公军 !” 此时 的项羽充分展示 出了他杀卿子冠 的声音 , 起到 了分化瓦解敌人的作用。然后他 主动亲赴鸿 门谢罪 , 军宋义 , 领 导巨鹿之 战取得胜利时 的勇武 、 决断。后来当刘邦召集 用座位表示 出 自己坚决服从项羽 的领导 ,既安敌之心 ,又骄敌之 五个诸侯 国五十六万人 围攻楚国时 ,项羽以三万人杀得刘邦人仰 志 。而且此次 随行人员 , 文有“ 运筹策帷帐之 中, 决 胜于千里之外 ” 马翻 , 此后 又把刘邦 围困在荥 阳一年之久 。即使在垓下突 围, 身边 的张 良, 武有楚汉斗争期间仅次于项 羽的勇将兼妹 夫樊哙 、 于乱 军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人物形象:优柔寡断、率直粗犷、不善用人、骄傲自大、自矜功伐。

比如,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的话,宴会上排座次,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等。

鸿门宴项羽形象①应涉及的几点内容: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项羽综合评述项羽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

项羽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会狂暴如虎,憎恨时会大肆屠杀敌方军民,还有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的行为都给人残暴的印象。

同时,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

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

确实,项羽能使人感到他伟岸的灵魂。

但是,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气。

这种孩子气,使他有时勇敢,有时表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

但是,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无法控制。

项羽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而且,"项羽好勇","以勇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因此,"项羽认为有功的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勇将,对在后方做坚强后盾者的功劳不屑一顾"。

所以"他的论功行赏,常常招致混乱和反叛,或是使人对他灰心失望"。

项羽的性格也是失败的主要,他性格最大优点自信,最大缺点也是自信乃至于是自负,目中无人,骄横跋扈,自恃勇猛盖世把天下群雄都不放在眼里,同时他残暴,多疑,也使他最后兵败垓下兵败,自刎于乌江。

《鸿门宴》人物形象解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解析

• 人们大概都熟悉张良拾履的故事。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 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 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 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 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 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 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 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 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 我。”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 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公元前197年,陈稀反汉,自立为王。次 年,张良跟随刘邦出兵,消灭了陈稀。这 年正月,刘邦的妻子吕后杀韩信,三月杀 彭越;七月,英布反汉,第二年败死。张 良看到这种情况,便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他说:“我的祖先是韩国宰相、韩国亡后, 我舍去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我只有三 寸之舌,就封万户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 已达到极点了。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我 想学道去。”后来,张良学道8年后去世。
刘邦——从浪子到皇帝
•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 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 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 他人为己所用。 •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 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 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 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 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 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史记•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使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他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对于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作者寥寥几笔就交待清楚。

破关而入,攻城守战,均一笔带过,突出项羽的一怒。

鸿门宴中,繁琐礼仪,推杯换盏都舍去不写,而专抓住范增的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私逃几个环节加以渲染,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鸿门宴中,盖世英雄项羽的表现坦率而少谋略,既没有钜鹿之战的豪气,也缺少后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显得优柔寡断,则愎自用。

钜鹿之战把项羽的地位推向顶峰,唯我独尊。

所以他不顾当初的约定,听到刘邦已入关中后,勃然大怒,破关而入,直指刘邦兴师问罪。

刘邦的假意奉承,又让他立刻心软了下来,不但轻易相信了刘邦的话,而且胸无城府地把告密人坦率告之,导致曹无伤枉送性命。

在他的眼中,曹无伤本来就无足轻重,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这种盲目的自高自大害得他后来孤单无助,四面楚歌,许多原来对他抱有希望的人都离他而去,比如韩信、范增。

在战场上,项羽神勇异常,气魄惊天撼地,但是在政治斗争上,幼稚天真。

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只想着为楚报复暴秦,坑杀秦兵,火烧秦宫,大封诸侯,快意恩仇,然后衣锦还乡。

他斗不过刘邦。

刘邦也不轻易相信别人,当张良向他告知项伯带来的消息时,他怀疑张良,但马上又转变了态度,对项伯卑辞恭貌,和张良一样的与之称兄道弟,既拉拢项伯为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也感动了张良,让他们在宴会斗争中时刻保护着他。

刘邦是虚伪奸诈,善于委过于人的。

做关中王是他的梦想,一旦得以实现,他便有些得意忘形,真的去做准备了。

当形势不利,危难当头之际,又立刻翻脸不认人,推出替罪羊来。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了项羽、刘邦二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围绕开。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比较和分析的两组人物形象。

第一组:久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利,王朝;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同样都是主帅,行,但自矜伐功、刚愎自用;但他知人善任、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人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之。

”得到消息后,项羽勃然大怒,公军。

这暴露出项羽意气用事、独断专行、没有远见的弱点。

作为一名主帅,报,他不与自己的谋臣细细商量谋划,勇。

再看刘邦,己时,伯的交情之后,信息,礼贤下士,对项伯百般恭维、讨好和拉拢,“寿,约为婚姻”,其在项羽面前辩解。

可见,应变,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上,刘邦一见到项羽,低,又是道歉,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善辩,后感到非常满意,心中的怒气和疑虑已消减了一大半,密者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可见,项羽的城府远不及刘邦,防范意识薄弱,处事也是全凭自己一时的心情。

后来,范增“数目项王,举锁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而刘邦则是听取各方的意见,知人善任,一步步化解危机,离开了鸿门宴席。

第二组:急躁易怒的范增与临危不乱的张良范增和张良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都是各自主帅的谋臣。

在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博弈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范增深谋远虑,为项羽细细谋划,可谓尽职尽责。

但是他的性格过于刚烈,且急躁易怒,导致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

张良有勇有谋,又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刘邦的信任。

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跟随项羽征战多年,却并不了解他,未曾预料到项羽会因为项伯的劝说和刘邦的恭维而改变心意,一再错过刺杀刘邦的良机。

这说明项羽对范增并没有那么信任。

而张良足够了解刘邦,知道他一贯是用人不疑,因此将这一绝密消息告知了他,从容地帮他分析目前的局势,还将重要的人物项伯引荐给了他。

范增看透了刘邦的野心,自然也明白此次宴会的重要性,但是他对刺杀工作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对人员的安排也不恰当。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节选了《鸿门宴》一文。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刘邦两个中心人物的性格,为两人以后的命运谱写了前奏曲。

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帮助同学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豹,看出楚汉之争刘胜项败的必然结果,充分理解养成良好性格的重要性。

在观看秦始皇出巡场面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虽然英勇善战、威猛无敌,但他的性格有明显的缺陷。

鸿门宴中便暴露出头脑简单、寡谋轻信、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鸿门宴”以前。

秦的主力被项羽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项羽。

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但刘邦先破咸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面对军情密报,本应与谋士细商对策,全盘应对。

但项羽却勃然大怒,一人独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他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性格暴露无遗。

鸿门宴上,当刘邦向项羽道歉时,项羽毫无顾虑地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致使曹无伤被杀,自己失去了一条宝贵的军事机密来源渠道。

项羽的头脑简单,处事草率,缺乏政治远见可见一斑。

本来项羽手下第一谋士范增已为项羽定下了除掉刘邦的妙计,但项伯为刘邦的几句说情,就使得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

范增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抓住机会,锄掉刘邦,而项羽“默然不应”。

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导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项伯却拔剑与项庄对舞,庇护刘邦。

项羽又坐视不管,失掉了杀掉刘邦的绝好机会。

之后,樊哙撞倒守门军士。

闯入军帐,项羽非但没有追究樊哙未得军令贸然闯帐之罪,在樊哙的一通指责之后。

反而赐酒、赐肉,一番赞赏之意,早把范增除刘邦的谆谆忠言抛到脑后。

使刘邦借机逃离宴席,安然无恙的回到自己的军营。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资料合集目录一、《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二、老通宝人物形象分析茅盾小说《春蚕》新解三、《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四、纯粹之爱与悲美之情:电影《情书》的镜头风格和人物形象分析五、中日动漫与游戏中的三国人物形象分析六、《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人物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鸿门宴》和《垓下之战》是两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剧作,其中塑造的项羽形象深入人心。

通过对其在两部剧作中的行为和言语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项羽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项羽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在两部剧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勇猛果敢,拥有强大的武力,能带领士兵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同时,他也有着宏大的志向,想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然而,这种英勇和豪情也让他变得骄横气盛,缺乏耐心和智慧去应对复杂的情况。

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刘邦先破咸阳而大怒,欲击破刘邦军。

然而,在面对刘邦的示弱和谦卑时,他却没有察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反而被对方的忍辱负重所蒙蔽。

这表现出了项羽在处理复杂情况时的不足。

相比之下,刘邦的谦卑和忍耐则展现出了他的大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英勇形象再次得到展现。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能够带领士兵冲锋陷阵。

然而,他的骄傲自大和冲动也再次成为他的弱点。

在面对挫折时,他无法忍受失败的打击,甚至因为自己的战败而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悲壮自刎。

从这两部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

他既有着英勇无畏、豪情壮志的一面,也有着骄傲自大、冲动无谋的一面。

这种矛盾性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他的英勇和豪情令人赞叹,但他的骄傲和冲动也让人惋惜。

在处理复杂情况时,他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应对,这使得他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中失去了机会。

然而,他的英勇形象和豪情壮志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比较项羽和刘邦时,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坚韧不拔和忍耐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鸿门宴项羽、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鸿门宴项羽、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刘邦、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去探讨人物形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自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用现代观念来评价历史人物,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教学过程:导语引入:“成者为王败者寇”,项羽与刘邦一败一胜,与其性格有无必然联系呢?那我们今天再次进入《鸿门宴》中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

一、分析人物形象(一)刘邦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已留预习,学生直接说,教师补充)刘邦的语言:1.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用人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性格:有心机3. 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4.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性格:善于应变5.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6.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8.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9.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性格:思虑周全细节: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性格:机敏过人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性格:有胆识3. 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4.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性格:善于应变5. 乃令张良留谢。

性格:思虑周全6.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性格:果断10.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性格:行事果断对比:张良对他的忠诚:知人善任(板书)总结:优点---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能曲能伸、当机立断、从谏如流缺点---自私自利、工于心计、狡诈多端那么作者是怎样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1.细节刻画2.语言描写(对话、独白)3.对比(二)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秋功过我来说
——解读《鸿门宴》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故事情节发展及相关矛盾冲突,参考自己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进行人物形象(项羽)分析。

活动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三、活动过程:
(一)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悲剧的英雄代表,作为一个 “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被他的英勇善战、霸气之气折服,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鸿门宴》中的项羽人物形象。

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写手法、典型环境、故事情节。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
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
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
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
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其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司马迁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在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上,为我们塑造了两组对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以刘邦为首的刘邦集团和以项羽为首的项羽集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以及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1、各小组选一个记录人,该记录人记录讨论结果,并到黑板上填表。

2、可以参考手头的参考资料,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东西。

3、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讨论结果,写上小组组别,看哪些小组又快又好,其他没有没有板书的小组进行补充。

4、结合课文相关情节分析:
(1)、听到密报和劝说 ——大怒;听到项伯说情 ——答应“善遇”刘邦(匹夫之勇,有妇人之仁。


(2)、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 ——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翼蔽——熟视无睹(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


(3)、樊哙闯帐怒目而视 ——反称壮士,赐酒赐坐;刘邦逃后张良奉璧 ——安然受璧,处之泰然(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自矜功伐、豪爽直率的一芥武夫。


项羽
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鸿门宴虽然是楚汉战争的序幕,但已经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三)、教师小结课时。

鸿门宴上,刘邦全身而退,项羽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鸿门宴后不久,项羽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18路诸侯,刘邦被
封为汉王,都城南郑。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向东进攻项羽,多次被项羽打败,但屡败
屡战,公元前204年初,刘邦被困荥阳,项羽在范增的劝说下急攻荥阳,刘邦手下谋士陈平采用离间计,令项羽以为范曾与汉军勾结,
削其兵权,范增大怒,告老还乡,病死在徐州。

刘邦化险为夷。

范增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形成了足以和项羽
抗衡的力量,12月在垓下包围项羽,项羽四面楚歌,兵败乌江,走
投无路,拔剑自刎,临死前还不反思自己的失败的真正原因,大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项羽是我国史
料记载的最强猛将,他曾经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三万杂牌军,打败秦将章邯的四十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他曾经在楚汉战争中,
以三万骑兵,在彭城歼灭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在战争史上屡创奇迹。

但是,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战败了,楚汉战争,鸿门宴是序幕,鸿门宴上项羽给了刘邦生存的机会,于是给了刘邦一统天下,建立
强大汉朝的机会,在垓下,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
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他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项羽应该在临死前说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一个
很好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把握,等到失败后,才后悔
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如果老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刘邦说三个字‘我该杀了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时间的话,我
希望是 ‘我早该杀了你’”。

(四)、板书
项羽
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五)、作业:结合这次新冠疫情,谈谈你的英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