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简答题 问题及答案
刑法学各章简答题

刑法学各章简答题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刑法的任务。
答:《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2.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
答:(1)扩大解释。
(2)缩小解释。
(3)当然解释。
(4)反对解释。
(5)补正解释。
(6)体系解释。
(7)历史解释。
(8)比较解释。
二、论述题1.论述刑法的性质。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这种特定性,使刑法成为特殊的法律。
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刑法则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法所保护的利益)。
但它同时具有不完整性。
首先,刑法并不是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其次,即使是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机关也可能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成文刑法总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这些强制方法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罚,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
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由于其他法律在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需要刑法保护,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为严厉,这就使得刑法实际上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
这既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所在,也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之一。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B2.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A.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结束B.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C.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计划阶段,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D.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没有区别答案:B二、判断题1. 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答案:正确2.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不包括非法占有的目的。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答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2. 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是什么?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李某正在盗窃自己的自行车。
张某为了制止李某的盗窃行为,用手中的钥匙链击打李某,导致李某轻伤。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因为张某是在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其防卫行为没有超出必要限度,因此不负刑事责任。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的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答案: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都是犯罪行为未能完成的状态,但二者有本质区别。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
而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未遂可能构成犯罪,但犯罪中止一般不构成犯罪,或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B. 行为人的年龄C. 被害人的同意D. 行为的违法性答案:A2. 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我国刑法只适用于我国领土范围内发生的犯罪B.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发生的犯罪,无论其在何处C.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我国公民实施的犯罪D.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外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但该犯罪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答案:C3.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正当防卫?A. 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将小偷打成重伤B. 乙在醉酒状态下,将酒瓶砸向正在抢劫的歹徒C. 丙在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丁对正在进行的非法拘禁行为进行反抗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 请解释刑法的空间效力。
答案:刑法的空间效力,即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和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效力: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发生的犯罪。
(2)国籍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普遍管辖效力:对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三、案例分析题甲(17岁)与乙(15岁)共同盗窃一辆摩托车。
甲在盗窃过程中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盗窃。
在盗窃过程中,被失主发现并报警。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甲在公共场合故意放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故意伤害罪C. 放火罪D. 盗窃罪答案:C3. 乙在没有得到车主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汽车开走,乙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侵占罪C. 诈骗罪D. 抢劫罪答案:A4.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重伤,丙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杀人罪D. 抢劫罪答案:B5. 丁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人,丁的行为:A. 构成故意伤害罪B. 构成过失伤害罪C. 不构成犯罪D. 构成故意杀人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意外D. 无罪答案:A, B2. 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持刀攻击时,反击致乙受伤B. 丙在看到丁偷窃他人财物时,将其制服C. 戊在被己追赶时,逃跑途中不慎将己撞倒D. 庚在被辛抢劫时,用随身携带的防身器械反击答案:A, D3.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私人财物D.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答案:A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视为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 B, D5.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故意用毒药毒死乙B. 丙在与丁争吵后,用棍棒将丁打死C. 戊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将己打死D. 庚在自卫过程中,不慎将辛打死答案:A, 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C2.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的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D. 为了报复他人答案:D3.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行为,是指?A.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C.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D. 犯罪行为已经既遂答案:C4.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死刑?A. 犯罪手段特别残忍B. 犯罪后果特别严重C. 犯罪人是未成年人D. 犯罪人是孕妇答案:C5. 我国刑法规定的“累犯”,是指?A. 犯罪后再次犯罪B. 犯罪后在五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在三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在一年内再次犯罪答案:B6.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规定的“犯罪集团”?A. 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B. 为了实施犯罪而临时纠集的一群人C. 有组织地进行犯罪活动的集团D. 以实施某种犯罪为主要活动的集团答案:B7. 我国刑法规定的“特别累犯”,是指?A. 犯罪后在五年内再次犯罪B.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C. 犯罪后在三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在一年内再次犯罪答案:B8. 我国刑法规定的“自首”,是指?A.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B. 犯罪后被抓获C. 犯罪后逃避司法机关追捕D. 犯罪后被他人举报答案:A9. 我国刑法规定的“立功”,是指?A.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B. 犯罪后揭发他人犯罪行为C. 犯罪后逃避司法机关追捕D. 犯罪后被他人举报答案:B10.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是指?A. 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后,暂时不执行B. 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后,立即执行C. 对犯罪分子不判处刑罚D. 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后,立即执行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的法律规定。
刑法司法考试历年简答题

刑法司法考试历年简答题案例一:1、简述不作为犯罪行为的3个构成条件以及确定义务来源的三个方面。
答案: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不可缺少的要素。
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刑法中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这两大类。
所谓作为、就是指行为人用积极的动作来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所谓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行某种行为,消极地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
刑法上的不作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这是构成不作为危害行为的前提。
不作为中特定义务的来源包括: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
2、简述一般自首、特别的自首概念及成立条件、答: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
其中,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67条第l款的规定,成立一般自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自动投案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刑法学题库简答题练习题

刑法-题库1、决定行为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于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的社会关系。
二是决定于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使用不使用捶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危害性。
三是决定于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如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故意还是过失,有预谋或没预谋;动机、目的的卑劣程度;偶尔犯罪还是累犯、惯犯。
这些情况在社会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它对社会危害性程度也是起制约作用的。
2、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答案: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
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抽或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在于: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仅从犯罪对象分析某一案件,并不能辨明其犯罪性质。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3、简述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案: (1)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对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区分:①无刑事责任时期,12周岁以下的。
②相对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只对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③减轻刑事责任时期,满12 周岁不满18周岁的。
④满16周岁的,完全刑事责任时期。
(3)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法硕刑法简答题汇总

法硕刑法简答题汇总1.法律刑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法律刑罚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定性:刑罚必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据,不能随意乱加刑罚;(2) 等级性:刑罚应当根据犯罪的严重性进行相应的量刑等级划分;(3) 平等性:法律刑罚适用时应当一视同仁,不分种族、性别、地域等身份差异;(4) 人权保护性:法律刑罚的适用应当尽量保护犯罪人的人权,避免虐待和不人道的惩罚;(5) 合法性:法律刑罚的适用必须符合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且必须以正当程序进行;(6) 目的性:法律刑罚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和促进犯罪人的改造。
2.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是什么?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罚应当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据,不得随意乱加刑罚。
具体来说,罪刑法定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罪行和刑罚必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准;(2) 罪行和刑罚应当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3) 罪行和刑罚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民能够明确依法行事;(4) 若罪行和刑罚尚未明文规定,不能追溯既往;(5) 刑法解释、法律司法解释等权威解释对罪刑的解释必须合法。
3.法定刑和裁量刑有什么区别?法定刑和裁量刑是刑法上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性:法定刑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刑罚种类和量刑范围,裁量刑是法官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自行决定的刑罚幅度;(2) 可变性:法定刑在法律中是固定的,不会因具体情况而改变;裁量刑因犯罪的具体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裁量范围会有一定的变动;(3) 法律效力:法定刑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具有约束性;裁量刑的效力较低,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4) 适用范围:法定刑适用于普通刑事案件,裁量刑适用于特殊情形下的刑事案件。
4.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能力有什么区别?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员在法律上承担刑罚的能力和义务;而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个人具备刑事责任的法律能力。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定义不同:刑事责任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承担刑罚的主体,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在法律上具备犯罪前置条件和犯罪后果愈加能力的能力;(2) 适用范围不同:刑事责任是广义上的,涵盖所有犯罪人员;刑事责任能力是狭义上的,仅适用于个别案件中判断犯罪人员是否具备刑事责任的能力;(3) 程度不同:刑事责任是二元的,即是否具备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是多元的,包括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
刑法简答题

刑法简答题1、简述罪刑法定基本内容和体现。
答:罪刑法定的基本内容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
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
罪行法定的原则:(1)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刑罚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
(2)在刑事司法上,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处刑。
2、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和体现。
答:基本内容:(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
(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体现:(1)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体现了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
(2)刑法总则规定了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
”体现了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
(3)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和缓刑;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体现了刑罚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答:(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4、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遗失物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法中关于犯罪的主观方面,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A. 故意犯罪B. 过失犯罪C. 无过错犯罪D. 间接故意犯罪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2.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在量刑上没有区别。
(错误)3. 犯罪中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采取制止行为,造成侵害者损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什么是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答案: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达到了犯罪构成要件的全部要求。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构成要件的全部要求。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日,甲在公园内发现一名小孩在玩耍时不慎落水,甲见状立即跳入水中将小孩救起。
在救助过程中,甲不慎将小孩的手表弄丢。
事后,小孩的家长要求甲赔偿手表损失。
问题:甲是否需要对手表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答案:根据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目的是为了救助落水的小孩,保护小孩的人身安全。
在正当防卫过程中,甲不慎将手表弄丢,属于正当防卫过程中的意外损失,甲不需要对手表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如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
刑法规定,犯罪预备行为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以比照犯罪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共40分)1. 制定和修改刑法的原则有哪些?(8分)答案:制定和修改刑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刑法的法制性原则:刑法的制定必须依照法律程序,经过合法的立法机关采取正式的法律形式,确保刑法的实施和运用具有法律效力。
(2)刑法的实效性原则:刑法必须能够对犯罪行为起到威慑、预防和制裁的作用,确保刑法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刑法的适用性原则:刑法的内容和规定必须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刑法的公正性原则:刑法的制定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刑法的适用不受个人、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干扰。
(5)刑法的协调性原则:刑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要相互协调和配合,确保刑法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得到正确、全面的运用。
2. 刑法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8分)答案:刑法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刑法总则:包括刑法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规定,为刑法的具体应用提供指导。
(2)罪刑法定原则: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要求刑罚的适用必须在法律的明文规定下进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各类犯罪罪名和构成要件:对各类犯罪行为的名称、构成要件和相关制度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济犯罪、暴力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等。
(4)刑罚和刑事责任制度:规定刑罚的种类、幅度和适用条件,明确刑事责任的指责对象和承担方式。
(5)刑事审判程序和判决执行制度:对刑事审判的程序和程序保障措施进行规定,确保刑法的适用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3. 什么是累犯制度?累犯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8分)答案:累犯制度是刑法中的一项制度,指的是对于已经有一次以上犯罪前科的人,对其再次犯罪时加重刑罚的规定。
累犯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威慑犯罪的发生:累犯制度对于已经有犯罪前科的人,通过提高刑罚幅度,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减少再次犯罪率,维护社会治安。
刑法简答题

9、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取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并在一定范围内肩采取普遍管辖原则的结合型刑事管辖体制。1、属地原则(也称为领土原则)。2、属人原则(也称国籍原则)。3、保护原则(也称安全原则)。4、普遍管辖原则。5、独立行使刑事管辖的主权原则,兼顾“一罪不二罚”的原则。
(1)当时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能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现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2)当时的刑法认为是犯罪,但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应适用现行刑法,现行刑法具有溯及力。(3)当时的刑法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行刑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即“从旧”。但如果当时的刑法处刑比现行刑法要重,则适用现行刑法。此即从轻原则。(4)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的,该判决继续有效。
18、什么是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它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犯罪的不作为?
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危害行为是在法律上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认为,作为犯罪的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具有刑事违法性。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危害行为的价值评价特征,也称为危害行为的社会性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犯罪。这种危害性在法律上表现为违反刑法规范性。因此,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等都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刑法简答题

简答题第十五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简述分裂国家罪的构成特征。
答: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统一。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2.简述武装叛乱、暴乱罪构成特征。
答:武装叛乱、暴乱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暴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中国人、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均能实施本罪。
(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第十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特征。
答: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的行为。
本类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类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2)本类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类罪中的故意犯罪,只有行为对公共安全形成威胁才可构成,而本类罪中的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才能构成。
(3)本类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重大飞行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少数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4)本类罪的主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
2.简述放火罪的概念与特征答: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放火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特殊主观方的是()。
A. 故意B. 过失C. 故意和过失D. 直接故意正确答案:D2.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A. 客观要件B. 主观要件C. 结果要件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3. 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罪的行为客观上要求()。
A. 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B. 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C. 违背法定程序D. 惩罚犯罪分子正确答案:B4.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客观要件包括()。
A.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B. 未经许可C. 惩罚犯罪分子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5.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
A. 主刑B. 附加刑C. 剥夺政治权利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主观故意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但仍然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或疏于管理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措施,致使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2. 简述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包括: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未经许可。
主观要件是犯罪人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并有意实施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
3. 什么是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人。
犯罪人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4. 简述犯罪的刑罚种类。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人直接施加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死刑等。
附加刑是在主刑之外对犯罪人的其他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如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等。
5.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刑法试题答案

刑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A. 明知并希望发生某种结果B. 明知并放任发生某种结果C. 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对行为后果不关心答案:B2.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答案:C3.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C4.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直接参与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B. 共同犯罪中,主犯是指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共同犯罪中,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D.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但不需要对犯罪结果负责答案:D5.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或集体重大损失D.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执殴打他人致轻伤B. 酒后驾车不慎撞伤行人C. 医生因疏忽大意给病人造成重伤D. 因误会推搡他人导致其摔倒受伤答案:A、C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B. 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取得显著效果的C. 犯罪分子自愿认罪认罚的D. 犯罪后主动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的答案:A、B、C、D三、判断题1.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构成未遂犯。
()答案:正确2. 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再次故意犯罪的,应当认定为累犯。
()答案:错误3. 盗窃罪的客体必须是有形的财物。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详解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罪刑法定原则,其核心含义是什么?A.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B. 法律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可以酌情定罪处罚C.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可以酌情定罪处罚D. 法律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答案:A2. 以下哪个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使用暴力导致他人死亡B. 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死亡C. 故意投毒导致他人死亡D. 故意放火导致他人死亡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预备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2. 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行为,思想犯不构成犯罪。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但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张三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有人正在盗窃他的自行车。
张三随即拿起路边的砖头,向盗窃者投掷,结果导致盗窃者头部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请分析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为什么?答案:张三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因为张三在发现自行车被盗时,采取了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且其行为是为了保护本人的财产权利。
然而,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如果张三的行为被认为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他可能需要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刑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占用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进入他人住宅答案:C2. 犯罪的主观方面通常包括哪些要素?A.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B. 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C. 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D. 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答案:A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打时,反击乙造成乙轻伤B. 甲在被乙打时,反击乙造成乙重伤C. 甲在被乙打时,使用枪支反击乙D. 甲在被乙打时,未反击,但报警答案:A4.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因误会将乙误认为丙,将乙杀害B. 甲因报复将乙杀害C. 甲在自卫过程中将乙杀害D. 甲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依法将乙击毙答案:B5.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犯罪中止?A. 甲计划抢劫乙,但在实施过程中放弃B. 甲计划抢劫乙,但在实施过程中被抓获C. 甲计划抢劫乙,但在实施过程中被乙发现D. 甲计划抢劫乙,但在实施过程中被警察制止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答案:ABC7.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犯罪后有悔改表现C. 犯罪人是未成年人D. 犯罪人是老年人答案:ABC8.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甲因争执将乙打成轻伤B. 甲因争执将乙打成重伤C. 甲在自卫过程中将乙打成轻伤D. 甲在自卫过程中将乙打成重伤答案:AB9.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职务侵占罪?A. 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司财物B. 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司资金C. 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答案:AB10.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受贿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刑法简答题

刑原则的制约与校正。
四、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怎样?
答: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于什么
人有效。它解决的是国家的刑事管辖权问题。
(一)我国刑法的地域效力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
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我国领域由领土、
1 / 6
一、刑法的基本特征怎样?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作为正
当、合理的刑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刑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刑法以刑罚为制裁犯罪的手段。
3、保护客体的广泛性
刑法保护广泛之社会关系中的最为重要的合法利益。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
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给国家、社会或者个人利
益造成实际损害或者有造成实际损害的危险的属性。
2、犯罪是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依
法应受刑罚惩罚性。依法应受刑罚惩罚,表明行为违反
刑事禁令或者刑事命令,应当受到刑罚惩罚。
犯罪的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缺一
3、主客观统一性
主客观相统一,是指行为同时具备犯罪构成的客观
要件与主观要件,主客观内容同时发生且内容一致。
八、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答:犯罪概念是犯罪的高度抽象,犯罪构成则是犯罪概
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之间形成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1、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包含的内容是同一的。
和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的人权保障功能,又
刑法小测试题及答案

刑法小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2.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A. 犯罪的动机B. 犯罪的行为C. 犯罪的目的D. 犯罪的结果3. 刑法中的“故意”是指: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C.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持怀疑态度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完全无知4.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打时,拿起石头反击,造成乙轻伤B. 甲在被乙追打时,拿起石头反击,造成乙重伤C. 甲在被乙追打时,拿起石头反击,造成乙死亡D. 甲在被乙追打时,拿起石头反击,但乙并未受伤5. 我国刑法规定的“从重处罚”是指:A. 对犯罪行为进行加重处罚B. 对犯罪行为进行减轻处罚C. 对犯罪行为进行普通处罚D. 对犯罪行为不予处罚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犯罪?A. 贪污公款B. 受贿C. 故意杀人D. 虐待家庭成员7.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8.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得已而伤害他人B. 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得已而损害他人财产C. 为了保护他人生命,不得已而损害他人财产D.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不得已而损害他人财产9.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于:A. 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人B. 犯罪情节较重的犯罪人C.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人D. 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人10.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B. 两人以上分别实施犯罪行为,但互不知情C. 两人以上事先通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D. 两人以上分别实施犯罪行为,但事先没有通谋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相互独立的,没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简答题
1.简述刑罚的功能。
(1)对犯罪人的功能:剥夺功能、惩罚功能、教育改造功能(2)对被害人的功能:安抚功能(3)对社会的功能:威慑功能、教育鼓励功能2.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2)本罪的客观方面,变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街区公私财物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管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3.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的法定分类及其含义
分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公共犯罪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是胁从犯。
教唆犯:教唆犯是故意徐偶是他人实行犯罪的人。
4.我国刑法理论上,处断的一罪包括哪些情形。
我国刑法上处断的一罪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
5. 简述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剥夺政治权利里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
内容: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而权力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
权利 6. 简述不作为的
概念及成立条件概念:不作
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
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
行为。
成立条件:(1)行为
人员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
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
为的前提条件。
(2)行为人
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
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
件。
(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
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
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7.简
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
故意的异同。
同:犯罪的过
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
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是希
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异;(1)
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间接
故意的心里对可能性转化
为现实性。
并未发生错误的
认识和估计,不是认为这种
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性即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
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
观结果之间并未产生错误,
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
过于
自信的过失心理则不同,具
有这种心理者虽然也预见
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
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和
某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
时,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即他对
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客观事
实发生了错误认识。
(2)意
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间接
故意的行为人虽不希望结
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
斥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也
就不会凭借什么条件和采
取什么措施,去防止危害结
果的发生而是听之任之,放
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
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希
望危害结果不要发生,而且
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即排斥,反对危害结果的发
生。
8.简述刑事责任的特
征。
(1)刑事责任是刑事法
律规定的一种负担;(2)刑
事责任因实施犯罪行为而
产生;(3)刑事责任以刑事
惩罚活单纯否定性法律评
价为内容;(4)刑事责任只
能由犯罪人来承担;(5)刑
事责任由代表国家的司法
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
9.简述自动停止犯罪的犯
罪中止的概念及特征。
概
念: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
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
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
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
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特
征:时空性、自动性、彻底
性10.简述牵连犯的概念
及要件。
概念:牵连犯,是
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
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
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要件:(1)牵连犯是以实施
一个犯罪为目的;(2)牵连
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行
为;(3)牵连犯的数个行为
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
(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
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11.简
述犯罪客体及其分类。
概
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
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
的社会关系。
分类:犯罪的
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12.简述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义务上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13.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及成立条件概念:共同犯罪时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成立条件:(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2)共同的犯罪行为;(3)共同的犯罪故意14. 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有哪些?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有以下四种方式:1定罪判刑方式2定罪免刑方式3消灭处理方式4转移处理方式15.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区别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条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条件。
(3)任何犯罪都会是犯罪客体受到伤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16.简述假释的适用条件。
一、假释适用的对象假释的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但对累犯和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二、假释适用的限制条件: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已经执行了一部分刑罚,这是适用假释的前提条件。
三、假释适用的实质条件: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
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和
最关键性条件17.简述主
刑的种类主刑是一类刑罚
方法,具体包括管制、拘役、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五种。
18. 犯罪预备的概念
及特征。
概念:犯罪预备形
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
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
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
的犯罪停止形态。
特征:一、
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1)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
的预备行为(2)行为人尚
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二、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
(1)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
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
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
罪(2)犯罪在实行行为尚
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
上看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的,即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
外的的原因所致。
19.简述
刑法溯及力的主要原则刑
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
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
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
为是否使用的为题,。
主要
原则:从旧原则,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
轻原则。
20.简述刑罚与其
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刑
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主
要表现为:1适用根据不同
2适用机关不同3适用对象
不同4严厉程度不同5法律
后果不同21.简述犯罪未
遂的概念及特征概念:已经
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
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
逞的,是犯罪未遂。
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3
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致22. 简述犯罪既遂的
概念及类型概念:犯罪既
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
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
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类型:
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
接故意2行为人必须已经
着手实行犯罪3行为人的
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
本构成的全部要件23.简
述管制的概念及特点概念:
管制是对犯罪贩子不予关
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
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
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特点: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2限
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3
对犯罪分子自由的限制具
有一定的期限4由公安机
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
24.简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
任年龄阶段的划分三个阶
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
龄阶段,不满十四周岁—概
不追究刑事责任。
2相对负
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
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
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
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
十六周岁的人。
25.简述结
果加重犯的概念及要件概
念:结果加重犯,也成加重
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
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
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
果,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
的犯罪形态。
要件:1实施
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2产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3刑法规定了比基本犯罪较重的刑罚26. 简述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2)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3)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