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实验设计
设计心理学 设计案例
战后重建
打字机:
在战后社会文化环境中,为了 迅速扫盲 ,尼佐利设计的 Lexikon 80(词典)毫无疑问是 超前的产品,它满足了意大利社 会经济的更高需求。
打字机 80 设计师: 马尔切罗•尼佐利 制造: Olivetti
大战的废墟上建成了一个工业大国,而它的设计在促进
言
国家繁荣富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意
大利的设计是杰出设计的同义词。
意大利的设计文化
(1)意大利的现代设计起步较晚 ,但二战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 界现代设计最具活力的地方,被 喻为 “设计的春天”、“现代文 艺复兴”。
(2)意大利设计体现了一种一致 性的设计文化,它融会于所有产 品如汽车、服装、办公用品,家 具等诸多领域,这种设计文化植 根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 术传统之中,反映了意大利民族 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VESPA 类型: 踏板小摩托车
设计师: 科拉迪诺•达斯卡尼奥 制造: Piaggio 设计: 1946
战后重建
脚凳MEZZADRO
Mezzadro 脚凳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椅 座和一根弯曲的镀铬的金属条组合在一起的产 物。这张椅子的灵感来自与农用机械的驾驶座 。当然不完全相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金属 支架的末端用山毛榉制成的底座,这样可以在 保证平衡的前提下增加弹性,以便使人更加舒 适。
战后重建
MIRELLA便携式缝韧机
1954年,尼佐利已为Necchi公司设计了缝纫 机Supernova BU(获金圆轨奖),在Mirella中, 他实现了对他的研究成果的完满综合,这一研究旨 在用设计来解答机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 Mirella诞生的年代中,女性的家庭劳作有所增加 ,传统的“裁缝”艺术越来越机械化。Mirella被 定义为“缝纫机的雕塑表现”。
第八章 单因素拉丁方设计
为2×2阶拉丁方,2×2阶拉丁方只有这两 个。 A B C B C A C A B 为3×3阶拉丁方。
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拉丁字母按自然顺序排 列的拉丁方,叫标准型拉丁方。3×3阶标准型 拉丁方只有上面介绍的1种,4×4阶标准型拉 丁方有4种,5×5阶标准型拉丁方有56种。若 变换标准型的行或列,可得到更多种的拉丁方。 在进行拉丁方设计时,可从上述多种拉丁 方中随机选择一种;或选择一种标准型,随机 改变其行列顺序后再使用。
第八章 单因素拉丁方设计
第一节 拉丁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 拉丁方实验设计
拉丁方设计是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 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的设 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 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 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 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 数。即拉丁方是一个含有n行、n列、把n个字母 分配给方格的管理方案,其中每个字母在每行、 每列中各出现一次,处理数等于行数和列数,且 实行双重局部控制的设计。
3) 无关变量(纵列)的总体平均数相等
H0 : 1 2 3 4
第二步:平方和及自由度的计算
SS总变异 = SS处理间 +SS处理内
= SS处理间 +(SSb+ SSc+SSe)
d f总变异 = d f处理间 + d f处理内
= d f A +(d f B + d f C +d fe)
F0.01(3 , 6)=9.78
方差分析结论表明:
实验中的自变量——啤酒品牌的效应在统 计上是极显著的,表明不同品牌的啤酒对于消 费者的确存在不同的差异; 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不同年龄段饮用者 区组B的效应统计上也是极显著的,说明来自 四个不同的人群对啤酒的口感和喜好有极其显 著的差异; 实验中的另一无关变量即饮用顺序的效应 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表明饮用顺序的不同并未 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第八章 配方试验设计
j 1
ˆ y 6.5 z1 5.5 z 2 7.5 z3 10 z1 z2 0.8 z1 z3 4.4 z 2 z3 0.833 7.32 x1 6.65 x2 8.33 x3 12.35 x1 x2 0.99 x1 x3 5.43 x2 x3
j 1 k j
m
b1 z1 b2 z 2 b3 z3 b12 z1 z 2 b13 z1 z3 b23 z 2 z3
8.2 单纯形配方设计
13
由1#试验得:b1 6.5 由2#试验得:b2 5.5 由3#试验得:b3 7.5 由4#试验得:
b1 b2 b12 8.5 2 2 4 b1 b3 b13 6.8 2 2 4 b2 b3 b23 5.4 2 2 4
8.2 单纯形配方设计
11
(4)最优配方的确定 根据回归方程以及有关约束条件,通过Excel中的“规 划求解”工具,可以预测最佳的试验指标值及其对应zj的 最佳取值,将其转换成自然变量,就可得到最优配方。 (5)回归方程的回代 如果各组分xj无约束,则不需要转换,如果各组分xj有下 界约束,需将y与zj的回归方程转换成y与xj的回归方程。 具体例子见书P148~149例9-1。
9
x1
z1
这里只介绍有下界约束的 单纯形格子点设计,因为此 时试验范围为原正规单纯形 内的一个规则单纯形(如右 图所示),所以仍可使用单 纯形设计。
a3
a2
z2
x2
a1
z3
x3
在选用单纯形格子点设计前,应将自然变量转化为规 范变量: xj aj zj m 1 a j
j 1
8.2 单纯形配方设计
Ch8-Experimental-Design
第八章:实验设计的例子(Experimental Design Examples)黄炽森引言在前几章我们介绍了关于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及建立可接受的测量工具的步骤和所需的证据。
本章的目的是介绍与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s)相关的研究方法,我们会先重复实验设计的定义,然后简介实验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及针对实验设计的常用的统计分析工具,最后我们会讨论几个实验设计的研究例子。
实验设计的定义及要注意的重点在第三章中,我们曾指出实验(Experiment)和准实验(Quasi-Experiment)设计的定义:「真的实验,要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可控制我们要研究的原因(即X;自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或称为实验的情景(Experimental conditions),例如我们在研究某一新报酬制度(X)对员工生产力(Y;即依变项;Dependent variable)的影响时,如果我们可以设计新的报酬制度及保留原来的报酬制度以作比较,这便是可控制要研究的原因。
第二个是能随机分派实验的对象(Random assignment),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一般是个人,小组或整个机构。
用同一个例子,即某一新报酬制度(X)对员工生产力(Y)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对象便是员工(个人),如果我们可以把员工完全随机地分派到新旧两个报酬制度之中,然后观察﹑测量及比较他们的生产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实验。
」「不过,在进行研究中,我们不一定能随机分派实验的对象,例如虽然我们可以设计新的报酬制度来与旧的比较,企业不一定容许我们把他的员工随机分派。
这种祗有控制实验情景,而没有随机分派实验对象的研究设计,我们称为准实验(Quasi-Experiment),它提供了X与Y的共变及X先Y后的次序,但却不能完全排除其它也可能影响Y的因素,因此,在准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很多时会尽量考虑或甚至是测量了其它可能影响Y的因素(例如在进行研究前员工的生产力及他们的聪明才智),以逻辑推理或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排除这些因素的可能性。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八章例题及课后习题答案doc资料
0
428
0 1.162084
492
0 1.162084
512
0
0
509
0
0
Signific ance F
7.93E-05
Lower Upper 下限 上限
95%
95% 95.0% 95.0%
465.4405 471.5595 465.4405 471.5595
5.242078 12.93644 5.242078 12.93644
0.002795085 2.593838854 0.122018
例8-2
回归方程: 由该回归方程 中偏回归系数 绝对值的大 小,可以得到 各因素和交互 作用的主次顺 序为:
y=0.50475+0.00 975z1+0.03375z 2+0.00475z1z20.00575z3+0.00 725z1z3
0 0 -41.73590203
y=468.5+9.09z1 -26.56z2+z3
标准误差
t Stat P-value
1.10193312 425.1619191 1.84E-10
1.385649972 6.55956341 0.002794
1.385649972 -19.17042163 4.36E-05
SS 0.0091125
0.001626 0.0108635
MS
F
0.0091125 33.62546
0.000271
试验号
z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z2 1 1 1 1 -1 -1 -1 -1 0 0 0
z3 1 1 -1 -1 1 1 -1 -1 0 0 0
第八章 单因素拉丁方设计
第三节 拉丁方设计的优缺点 (一)拉丁方设计的主要优点
1、精确性高
拉丁方设计在不增加实验单位的情况下,
比随机单位组设计多设置了一个区组因素,能
将横行和直列两个单位组间的变异从实验误差
中分离出来,因而实验误差比随机区组设计小,
实验的精确性比随机区组设计高。 2、实验结果的分析简便
(二)拉丁方设计的主要缺点
b4
∑
a2
9 48
a3
15 44
a4
19 48
a1
12 52
a1 35
a2 31
a3 56
a4 70
第一步:作统计假设
1) 处理水平总体平均数相等
H0 : 1 2 3 4
2) 无关变量(横行)的总体平均数相等
H0 : 1 2 3 4
五、实验工具
拉丁方格 标准型拉丁方 拉丁方块随机化
(一) 拉丁方 以 n 个 拉 丁 字 母 A, B, C……,为元素,列出一个 n阶方阵,若这 n个 拉丁方字母在这 n 阶方阵的每一行、 每一列都 出现、且只出现一次,则称该 n阶方阵 为n×n 阶 拉 丁方。
例如: A B B A B A A B
3) 无关变量(纵列)的总体平均数相等
H0 : 1 2 3 4
第二步:平方和及自由度的计算
SS总变异 = SS处理间 +SS处理内
= SS处理间 +(SSb+ SSc+ d f处理内
= d f A +(d f B + d f C +d fe)
在选定拉丁方之后,若是非标准型,则可 直接由拉丁方中的字母获得实验设计。若是标 准型拉丁方,还应按下列要求对直列、横行和 实验处理的顺序进行随机排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八章 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0
实验基础梳理
实验热点突破
高考模拟演练
@《创新设计》
图11 ①将下述实验过程充完整。
a.选择器材,滑动变阻器R′应该选取________(选填“R1”或“R2”); b.连接好电路,R′的滑片应调到________(选填“a”或“b”)端;
c.断开S2,闭合S1,调节R′,使电流表G满偏; d.保持R′不变,闭合S2,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当R=10 Ω 时,电流表G的示数为 20 mA; ②如果认为闭合S2前后干路上电流不变,则电流表G的内阻Rg=________Ω。
@《创新设计》
图5
12
实验基础梳理
实验热点突破
高考模拟演练
@《创新设计》
解析 (1)由图5可知,电流最大为300 mA,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和准确,电流表 应选择A;电源的电动势约为6 V,故电压表应选择6 V量程的C。 (4)由 U=E-Ir 可知,Rx 接在 A、B 之间时图象的斜率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则 可知内阻为 r=ΔΔUI =60-.33 Ω=10 Ω;将 Rx 改接在 B 、C 之间时等效内阻为 Rx +r=k,解得 Rx=k-r。 答案 (1)A C (4)10 k-r
@《创新设计》
U1 =Er ·R1+E1
16
图8
实验基础梳理
实验热点突破
高考模拟演练
@《创新设计》
【例2】 (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三调研)如图9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测量电池组的电动
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图,已知电池组的电动势约3 V,内阻约2 Ω。现提供的器材
如下: A.电池组
B.电压表V1(量程0~10 V,内阻约10 000 Ω) C.电压表V2(量程0~3 V,内阻约10 000 Ω) D.电阻箱R(0~99.9 Ω)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五、样本
一般根据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来确定。精确度越高,样 本容量越大。但如果样本过大,则增加实验上的困难,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样本容量的确定可按着以下 规则来进行:控制严密的实验样本可小一些,反之应 大一些;抽样误差大的,样本含量应大一些,反之则 小一些;第一轮实验样本含量可小一些,第二轮、第 三轮实验样本含量应逐渐增大;实验室实验样本含量 可 小 一 些 ( 10 以 上 就 可 以 了 ) , 自 然 实 验 应 大 一 些 (至少要在30以上)。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
• 教育实验法概述 • 教育实验的类型 •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教育实验设计 • 教育实验的操作 •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 实验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含义 (一)广义教育实验法 泛指一切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来自于实验教育学派 (二)狭义教育实验法 通过探索性的工作安排来检验某种教育思想与预期结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方法论 2. 单项实验
整体实验(综合实验) 无中生有—— 3. 思想实验 4. 建构性实验 5. 国内外其他提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四、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
• 实际性 • 精确性 • 灵活性 • 简单性
第五节 教育实验法的操作
一、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分析变量——选择样本——制定实 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结构:
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理统计PPT(第八章 正交实验设计)
15
即对于在 A1下的四次试验和 A下2 的四次试验来说,
虽然其它条件(B、C、D)在变动,但这种变动是
“平等的”,所以 A和1 A2之间差异反映了A的两
个水平的不同,由于
A1 A2 91.5 89.5 2 0
所以说因子A 取 A1 时平均收率较高。 同样可以比较因子B、C、D的两个水平的好坏, 各项计算都可以在正交表上进行,十分简便。
6
多因子试验的分类。 在考查A,B,C,D,…等n个因子对指标y的
作用时,若每个因子都取两个水平,则称为 2 n
因子试验问题。
若被考查的n个因子都取三个水平,则称为 3n
因子试验问题。
若被考查的因子有n+m个,其中,其中n个因子
取两水平,m个因子取三水平,则称为 2n 3m
因子试验问题。
7
§8.2 正交表
正交表是试验设计中合理安排试验,并对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的主要工具。
正交表用符号 Lp (nm ) 表示。
“ L ”代表正交表, “ p ”表示表中的行数,即要作的试验次数, “ m ”表示表中有m列,即最多允许安排的因 子个数, “ n ”表示水平数。
可以证明:n,m,p满足 m(n 1) p 1
A×C B×C D
试验
结果
yi
1
2
3
4
5
6
7
1
1
1
1
1
1
1
86
1
1
1
2
2
2
2
16
表头 A
B
C
D
试验
设计
结果
列号
试验 1
2
3
4
试验优化设计-第八章(2013)
p
p
p
2 j
z
j 1
p
j
1
ˆ y
b
j 1
p
j
x j bhj xh x j
h j
ˆ a0 a j z j ahj zh z j a jj z y
j 1 j h j 1
p
p
p
2 j
ˆ y
b x b
j j j 1 h j
正交(比率设计) 混料D最优 混料旋转设计
5、追求优良设计
§3 单形重心设计
一、单形:顶点数与坐标空间维数相等的凸图形
正三角形,正四面体形,p 维单形即(p-1)维单纯形。
单形 单纯形 相同点 多维空间的凸图形 多维空间的凸图形 ①顶点数与坐标维 ①顶点数仅比空间 数相等 维数多一
不同点
ns p
第八章 混料回归设计
§1 混料试验
一、混料
定义:是指若干种不同成分的混合或合成。
例:1°材料:由铁、镍、铜和铬四种元素组成的不锈 钢,由镁,硝酸钠、硝酸锶和固定剂组成的闪光剂; 2°食品工业:吃喝; 3°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粘接剂; 4°能源: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燃料;
5°工厂中不同品种,不同合格率的产品总体,不同 型号,不同完好率的设备总体; 6°资金、人员、材料、设备的分配问题。
j i
(x j , N )
(z j , N )
X1
X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 2 3 4
5
6 7
1 0 0 1 0 0.2 0.6 0 0 1 0.2 0.4 1/2 1/2 0 0.3 0.5 1/2 0 1/2 0.4 0.4 0 1/2 1/2 0.2 0.5 1/3 1/3 1/3 0.27 0.47
卫生统计学2
第八章 实验设计学习要点1.实验性研究的3个要素:处理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应。
2.实验性研究的3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和重复原则。
3.完全随机设计的随机化实现。
4.配对设计中的配对条件选择。
5.随机区组设计的随机化实现。
6.了解交叉设计的特点和特征。
7.了解析因设计对研究对象的要求和优缺点。
8.了解样本含量的估计所涉及的信息。
9.了解临床试验的特殊性。
习题一、是非题1.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设置排除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样本中的个体的同质性。
因此,排除标准项目应尽量多些,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2.随机区组设计能匹配混杂因素,但不宜匹配过多,否则样本的代表性会产生问题。
( )3.正确估算样本含量既可以节约资源,也可防止因样本含量过少,出现“假阴性”。
( )4.为了解某种新感冒药的疗效,对照使用安慰剂,从伦理学角度考虑可采用交叉设计进行研究。
()5.如果是作总体参数的估计,计算所需样本含量的必备条件中,可以不考虑的是容许误差。
()二、选择题1.实验设计要求效应指标应满足精确性,即准确度和精密度。
准确度指观察值与实际值接近的程度,其差值属 ;精密度指观察值与其均数的接近程度,其差值属于 。
A.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B.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C.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D.系统误差 系统误并2.作假设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的计算必备条件是 。
A.S a ,1,,βδ-B. S a ,,δC. βδ-1,,aD. 以上都不对3.采用配对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样本含量B.减少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C.提高统计检验的功效D.有利于统计分析4.已知A 、B 、C 都是3水平因素,且根据预试验得知:A ×B 、B ×C 不可忽视。
若希望试验次数尽可能少一些,试验设计时最好选择 。
A.拉丁方设计B.正交设计C.析因设计 C.交叉设计5.下列研究设计类型中既能全面均衡地分析各因素的不同水平的效应,又能获得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的是。
第八章 实验九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2025高三总复习 物理(新高考)
实验九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一、实验目的1.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探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电量及能量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与器材1.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如图所示,电流表可以测量电容器的充电或放电电流大小,电压表可以测量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
(1)充电:开关S接1,电源给电容器充电,使电容器的两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如图甲所示。
学生用书第171页(2)放电:开关S接2,用导线将充好电的电容器的两极板相连,使两极板的异种电荷中和,如图乙所示。
(3)电容器充、放电时的能量转化:充电过程电容器储存了电能。
放电过程电容器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实验器材:直流电源、电阻、电容器、电流表(或电流传感器和计算机)、电压表、单刀双掷开关、导线。
3.实验拓展:用电流传感器(代替电流表)与计算机相连可以直接测出电容器的放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
三、实验步骤与操作1.按照上面的电路图,把直流电源、电阻、电容器、电流表、电压表以及单刀双掷开关组装成实验电路。
2.观察电容器的充电过程:把开关S接1,此时电源给电容器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可以看到电压表示数迅速增大,随后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表示电容器两极板具有一定的电势差。
通过观察电流表可以知道,充电时电流由电源的正极流向电容器的正极板;同时,电流从电容器的负极板流向电源的负极。
随着两极板之间电势差的增大,充电电流逐渐减小至0,此时电容器两极板带有一定的等量异种电荷。
即使断开电源,两极板上电荷由于相互吸引仍然被保存在电容器中。
3.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把开关S接2,电容器对电阻R放电。
观察电流表可以知道,放电电流由电容器的正极板经过电阻R流向电容器的负极板,正、负电荷中和。
此时两极板所带的电荷量减小,电势差减小,放电电流也减小,最后两极板电势差以及放电电流都等于0。
4.实验拓展:把电流表、电压表换成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电路如图所示。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 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 练习题答案8.10123411234:0:,,,0=0.01SPSS H H ααααααααα====至少有一个不等于用进行方差分析,表8.1-1填装量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因变量: 填装量 源 III 型平方和df均方F Sig.偏 Eta 方非中心 参数观测到的幂b校正模型 .007a3 .002 10.098 .001 .669 30.295 .919 截距 295.7791 295.7791266416.430.000 1.000 1266416.4301.000 机器 .007 3 .002 10.098.001.66930.295.919误差 .004 15 .000总计 304.17119 校正的总计.01118a. R 方 = .669(调整 R 方 = .603)b. 使用 alpha 的计算结果 = .01由表8.1-1得:p=0.001<0.01,拒绝原假设,i 0α不全为,表明不同机器对装填量有显著影响。
8.201231123:0:,,0=0.05SPSS H H ααααααα===至少有一个不等于用进行方差分析,表8.2-1满意度评分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因变量: 评分 源III 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校正模型 29.610a2 14.805 11.756 .001 截距 975.156 1 975.156 774.324 .000 管理者 29.610 2 14.805 11.756.001误差 18.890 15 1.259总计 1061.000 18 校正的总计48.50017a. R 方 = .611(调整 R 方 = .559)由表8.2-1得:p=0.001<0.05,拒绝原假设,i 0α不全为,表明管理者水平不同会导致评分的显著差异。
8.301231123:0:,,0=0.05SPSS H H ααααααα===至少有一个不等于用进行方差分析,表8.3-1电池寿命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因变量: 电池寿命 源III 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 偏 Eta 方 非中心 参数 观测到的幂b校正模型 615.600a2 307.800 17.068 .000 .740 34.137 .997 截距 22815.000 1 22815.000 1265.157 .000 .991 1265.157 1.000 企业 615.600 2 307.800 17.068.000.74034.137.997误差 216.400 12 18.033总计 23647.000 15 校正的总计832.00014a. R 方 = .740(调整 R 方 = .697)b. 使用 alpha 的计算结果 = .05由表8.2-1得:p=0.001<0.05,拒绝原假设,i 0α不全为,表明3个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设计与田口方法
第三节 多因素试验设计
19
如果试验安排得当,就能使试验的次数少,各种因素 状态之间的关系考虑周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 试验中考察两个以上因素时,则可选用多因素试验设 计方法 。
20
一、正交试验的基本方法
正交试验是一种科学安排和分析试验的方法。它是利 用“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正交性原理,从 大量的试验点中挑出适量的、具有代表性、典型的试 验点以解决多因素问题的试验方法。
如何兼顾各个指标,寻找出符合每个指标要求的生产条件, 这就是多指标试验所要研究的问题。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综合平衡法和综合评分法。
28
(一)综合平衡法
应用综合平衡法时,试验安排的步骤和单指标试验一 样,只是分析的时候先对各个指标分别进行分析,找 出适合各个指标的较优试验方案,然后再进行综合平 衡,找出兼顾各个指标都尽可能好的试验方案。
介质成分等。 3.水平:因素在试验中所处的状态和条件的变化可能
引起指标的波动,把因素变化的各种状态和条件称 为因素的水平。 一个因素往往要考察几个水平,如采用不同的淬火 温度、不同的冷却速度等。
23
(三)正交表的格式与特点
正交表记号涵义
24
(四)正交表安排试验的步骤
1.明确试验目的,确定指标。 2.制定因素水平表。 3.选正交表、排表头。 4.排列试验条件。 5.按试验方案进行试验。
随后,Yates,R. C. Bose,O. Kempthome,W. G. Cochran,D. R. Cox和G. E. P. Box对试验设计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该分 支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在应用上日趋广泛。
20世纪60年代,日本质量管理和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 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为试验设计的更广泛使用做出了巨 大贡献。于是试验设计方法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质 量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章 4 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业设计方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定律的内容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同时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简答题:(1)解释什么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请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什么情况下机械能守恒?请列出至少三种情况。
(3)请阐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2. 计算题:(1)假设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速度v匀速运动,试求其动能和重力势能。
(2)假设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斜面的倾斜角为θ,试求小球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
如果小球在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其机械能如何变化?(3)若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落地时动能为E,求其下落的高度。
三、作业要求1. 简答题部分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尽量用物理语言描述;2. 计算题部分需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包括公式和计算结果;3. 完成作业后请将答案交由老师批改,以获得反馈和指导。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答案准确性、解题思路的合理性、对定律的理解程度;2. 反馈方式:老师评语、课堂讲解、个别指导。
五、作业反馈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请及时与老师沟通,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具体来说,对于简答题部分,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对于计算题部分,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列出正确的物理公式,并准确计算出结果。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请及时与老师沟通,老师会给予指导和帮助。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1. 深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2. 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 5 实验_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业设计方案
《实验_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3.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指导手册,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铁架台等;(2)根据实验步骤,安装和调整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数据分析:(1)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检查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规律;(2)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
3. 报告撰写:(1)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2)报告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经验。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指导手册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数据分析要真实、客观,对误差原因的分析要合理;3. 实验报告要清晰、准确地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结论要明确。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1)实验操作是否正确、熟练;(2)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合理;(3)报告撰写是否清晰、准确。
2. 评价方式:(1)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报告进行评分;(2)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缺点;(3)小组互评: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价,共同学习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教师、自评和互评结果,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和评分结果,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3. 班级内可以组织经验分享会,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复习并深化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3. 培养独立思考、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