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符合的哲学原理是( C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B)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4.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5.“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C)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二、多选题1.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 B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看法是(D)A.物质观B.联系观C.发展观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B)A.改造主观世界 B .改造客观世界 C .改造心里世界 D .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以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此能够解说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类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指出了( C)A.实践是认识的根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查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独一标准5.查验认识的真谛性,就是要查验认识能否同( D)A.已有的理论相切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谛相切合C.党的路线、目标、政策相切合 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切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A.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以穷尽真谛,而只好在实践中开拓认识真谛的道路,这说明( C)A. 真谛拥有客观性B. 真谛拥有绝对性C.真谛拥有相对性 D. 真谛拥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致同来的基础是( A)A.实践 B .理论 C .本质 D .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腾是指( B)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错误的根本差别是(D)A.真谛是绝对的,错误是相对的B.真谛的实用的,错误是有害的C.真谛是客观的,错误是主观的D.真谛是对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是对事物的扭曲反应11.宋朝诗人陆游在诗《冬夜念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重申( C)A.念书不可以获取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 D)A.绝对精神C.人D B.人的意识.拥有思想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 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 A)A.各样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样因素的总和C.组成事物全部因素的总和D.授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想能否拥有真谛性,这其实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复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选题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0.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11.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2.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 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 •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 人与人的关系C 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 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 改造世界 C 创立科学理论 D 改造客观规律6 .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 •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 •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B 知觉C表象 D 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1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 实践比理论重要1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仃.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第六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2.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党的领导C ) D. D. B. D. B.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改良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列宁 D.4.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A. 马克思B. 恩格斯C. 5.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 列宁说,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 说,( B ) A. 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 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辨析题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
(1)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2)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错误。
①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它包含主观精神,但不是纯主观精神,因此主体不等于主观。
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因此,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二、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结合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起来的。
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15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 B知觉C表象 D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D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9.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20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23.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24.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C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2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C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7.."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28.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29.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二、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3.<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4.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A CD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5.感性认识是(AB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6.理性认识是(ABD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7.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AB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8.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CD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CD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BD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11.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ABCD )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B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C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13.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AB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14.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ABC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16.“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AC)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C有用就是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1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ACD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ABCD)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19.相对真理是指(AB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ABC)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21.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AB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22.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ACD)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23.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