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经济发展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经济发展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实施“****”战略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推动全区发展跨越提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要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宜居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互动发展,就要着力产城融合。

一、“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产城融合:产是指生产及相关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指城市;产城融合,即“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做到同步演进,将相关工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现代社会,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创造需求,双方的发展互为前提,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步调上也必须协调配合: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

二者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辨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 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活力。

二、当前***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城融合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

产城融合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来统领。

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和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割裂,工业园区和城区其他区域在空间和结构上“泾渭分明”。

在用地性质上,工业园区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辅以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基本没有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二)产业层次较低造成产业发展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

尽管***工业园区已正式升格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但实际上,园区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的工资标准还不高。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名词解释: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功能融合产城匹配城市规划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发展路径(1)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

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

产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镇化的弊端。

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意义,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3)兼顾国际化城市竞争。

国际化竞争格局是中国搞新型城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的重点转移。

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部智能发展核心城市长沙,有这样一个项目,深刻诠释了现代产城融合项目的标准。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作为长沙市政府与碧桂园联手打造的产城融合项目,着眼城市未来站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推动力,结合碧桂园·智慧城市的住宅、商业配套,在湘江新区再造一座花园式研发新城,助力城市升级,赋能产业转型,是中部产城融合的代表作,更是碧桂园第五代产城融合产品策略的重心作品。

整体规划上,项目规划人口5.5万人,总用地为1491.7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690.69公顷。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51.96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801.01公顷。

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7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08%;居住用地面积为131.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11%,分配科学合理,最大化平衡居住与产业的占比。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城融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产业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集约化、集聚化水平,推动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升城市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再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城市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提高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政策、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产城融合的发展,共同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政策推动背景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
产城融合的意义与作用
促进产业升级
产城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 型,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推动城市化进程
产城融合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可以实现产业与城市的 协调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 境等要素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 续发展。
2023-12-17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汇报人:可编辑
contents
目录
• 产城融合概述 •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 • 产城融合的实践探索 • 产城融合的未来展望
01
产城融合概述
产城融合的定义与内涵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在空间、功 能、要素、发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实现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
国外案例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韩国光 谷等。这些地区注重产业与城市规划 的协调,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
成功经验与启示
成功经验
成功的产城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推动产业和城市协同发展。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品质 和生活质量。
启示
产城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等先进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公 共服务、交通出行等领域的智能 化发展,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居
民生活质量。
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 产业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高产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城融合是指将传统的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无缝连接起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景城融合是指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景区。

而城乡深度融合则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产城融合的推进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传统的重工业产业链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新的产业领域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

景城融合的推进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

城市需要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人们居住、工作和旅游。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特点,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建设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乡深度融合的推进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加强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休闲度假或者养老。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支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之,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力度。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产城融合内涵

产城融合内涵

1.“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产城融合”中,要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之间的互促关系,既要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更要以城市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两者共同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经济问题探索》2013 年第5 期“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孔翔,杨帆》2.专家指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城镇在区块功能优化、生活配套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和品质文化塑造等软实力方面的综合表现。

-----<新华日报2015--以智慧产业为“芯”以智慧城市为“屏”产城融合,“刷”出一个全新常州>3.常州的产城融合,是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的升级相结合的双转型、双升级。

中低端产业支撑的城市是中低端城市,现在城市要升级,前提条件是产业要升级。

城市的本质不是简单以产值、人口、规模来衡定,应该看一个城市的产业水准、文化水准、人口素质及公共服务的水准。

---新华日报/2015 年/12 月/10 日/第004 版产城融合·新华传媒智库看常州④产城融合的一个可推广范例洪银兴著名经济学家。

》4.产城融合的综合改革目标清晰、简单,围绕增加城市内涵的产、城、人三个核心议题,穿透力就强。

-----新华日报/2015 年/12 月/11 日/第014 版《产城融合,增强综合改革穿透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5.产城融合是指在综合考虑城市承载力与产业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通过城市与产业的有序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城市服务水平,形成城市功能优化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的科学动态过程。

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布局和功能的统一、城市和产业的共生、居住和就业的融合、生产和服务的互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等方面。

产城融合是城市功能优化和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

《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刘欣英(经济问题)2016第8》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原理---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是指各因素驱动城市和产业在整个结构体系的协调运行原理,这种动力机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本文构建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模型,具体作用原理如图1 所示。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产城融合
当前中国面临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新型城镇化。

在传统的快速城镇化
模式下,往往出现城市和农村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对脱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型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产城融合的概念,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
调发展。

本文将对新型城镇化下的产城融合进行详细阐述。

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社会、人口等要素相互交流、融合和协调发展。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产业融入城市化进程;二是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
三是城市和农村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农村产业融入城市化进程。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往往将城市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而农
村则被忽视。

新型城镇化模式则提出了将农村产业纳入城市化进程的理念。

这要求通过优
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产业,使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并将其产业融入城市化进程中。

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机衔接。

城市和农村的深度融合。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了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城市和农村的深度融合。

这不仅包括在经济上的融合,还包括在
社会、人口等其他方面的融合。

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推动
城市和农村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社会方面,可以加强城乡社会服务的平衡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人口方面,可以推动人口流动的自由化,为农民
工等农村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产城融合概述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产业与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而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产业的支撑。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集聚和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产城融合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

在产城融合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需要创新合作模式,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产城融合共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产城融合,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长期繁荣。

1.2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重要性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城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产城融合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整合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划,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等问题,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产城融合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我国产城融合现状分析我国产城融合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城融合的进程不够顺利,城市与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产城融合方面好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产城融合方面好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产城融合方面好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融合产业与城市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工业常常是分开的,城市是居住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而工业区则是专门用于生产和加工的地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传统的城市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城市中的工业区域往往成为废弃和滞销的土地,而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

产城融合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通过将工业园区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将工业区域重新利用为居住区、商业中心或公共设施,使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和高效。

同时,产城融合也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然而,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产城融合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调,涉及到土地规划、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其次,产城融合需要有效的政策和规划支持,为各类产业提供合适的土地、税收和资金政策等扶持措施,以吸引和促进产业的发展。

最后,产城融合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进一步加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城市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然而,产城融合也需要克服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应注重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合作机制,为产城融合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与未来趋势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与未来趋势
02
产城融合的内涵包括产业与城市 的互动、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产 业与城市的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背景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
增加。
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升级的需求,使得产城融合成为
一种必然趋势。
产城融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 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产城融合重要性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
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产城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促进产业和 城市协调发展。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产城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对产城融合发展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保障 市场公平竞争。
03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在产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充 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04
社会参与和合作:产城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推 动产城融合发展。
存在问题与挑战
存在问题
产业布局不合理:一些地区的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产城融合 难以实现。
城市功能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城市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 求。
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关于产城融合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 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0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创新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 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城融合将 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
高城市和产业的运行效率。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产城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重要 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和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加高效 、便捷的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什么意思

产城融合什么意思

产城融合什么意思
产城融合什么意思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

产城融合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产城融合规划是指将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的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面就产城融合规划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做一个简要探讨。

产城融合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方面,产城融合规划可以将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整合和优化,推动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品质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城融合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将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施产城融合规划的策略有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产城融合规划体系。

这包括制定产城融合规划的纲要和指导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推动产城融合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融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改善交通运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物流和信息流畅性,为产城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通过划定产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界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平衡。

此外,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化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双赢。

最后,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如减税、补贴、优惠政策等,吸引和扶持优质产业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提供金融支持和风险投资,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产城融合规划是推动城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政策和金融支持,可以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产城融合解读上

产城融合解读上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背景解读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上海的卫星商务城,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在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促进商业、居住、教育等生活配套的改善,产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协同发展,共筑产城一体化;二、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发展阶段空间动态园区发展动力园区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因素要素集聚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基本脱离;纯产业区,空间上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低成本导向:低成本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但要素配置效率低功能:加工型,单一产品制造、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廉价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产业主导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相对脱离串珠式;纯产业区,空间上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布局产业链导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关联产业集聚功能:关联性产品制造;产业:资本密集型、外向型产业,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研发主要靠外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创新突破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互动;产业社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空间上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创新文化:研发和创新吸引企业集聚, 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功能:研发复合;产业: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高素质人才、良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一体阶段园城空间关系:产城融合;综合新城,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城优势互补、互促发展,高势能优势功能:城市复合产业、人气、文化、资本;产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本金三、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一产业结构的融合产业结构的融合是指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主导产业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既要配备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配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二空间结构的融合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功能区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系统;产城融合将产业的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作为彼此联系的网络空间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达到让居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的目的;三社会结构的融合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的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匹配,并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相协调;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导致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的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基础;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人群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契合的,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构成的产业园区社会管理架构,形成园区与母城一体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系统与行政管理体系;总体概况科学城的原计划人口为22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10万人,周边都市区12万人;现今人口,到1988年底,科学城人口为18.8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6.5万,都市周边12.3万,其中有科学研究人员13000人;而拟定未来2030年人口达到35万,其中研究学园地区10万,周边开发区25万;发展历程项目规划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筑波中心大楼中心标志性建筑有筑波中心大楼、筑波会展中心、筑波公共图书馆、筑波文化中心、筑波艺术博物馆等;项目成功因素1、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 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1973 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 月1 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亩,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2、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更是名闻遐迩;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筑波科学城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就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是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并且一直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目标,经过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筑波科学城现有绿地面积1031 8.47hm ,人均绿地水平达到59 58 hm ,成为世人所公认的生态型科学城;4、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日本政府在筑波举办世博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该市作为“筑波科学城”的声誉,使筑波成为国际级高科技研究中心;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座新兴城市,为世博会而建造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该市发挥潜能,逐步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

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

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

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 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高技术产业人群比例增加, 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收人层次逐渐拉开,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 建设了工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

这个时期尽管产生了一定的配套服务, 但是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第三阶段: 成熟期。

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由一个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

开发区的发展由最初依赖政策优势转向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个时期资本也由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追求效率, 由工业主导转变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规模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 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

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结构复杂化, 出现各个层次不同功能的需求, 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 配套能级不断增加,这个时期是
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时期, 其核心是关注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的匹配, 关注资本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匹配。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功能上经历了纯工业到工业和配套功能,再到综合新城的发展历程; 空间上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 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 再到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

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 由注重功能分区、注重产业结构, 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2、功能融合。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 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 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

同时, 全球工业发展历程表明,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 制造业是产业主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 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

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 开发区也将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从产业发展与空间的关系来看, 不同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用地空间需求较大, 而且要求用地较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 收人较低;创新研发类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空间较为灵活, 就业人群以高素质人群为主, 收人较高,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
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

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 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融合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 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

3、结构匹配。

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 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 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

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 而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 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 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 第一产业逐步减少, 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

但是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 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 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 才能促进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