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里甲、老人、里社:明初的乡村统治
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
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传统国家乡村治理是指在古代国家制度下,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治理的方式和机制。
自古以来,乡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基,乡村治理一直是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之一。
在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运作逻辑。
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和运作逻辑两个方面探讨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历史脉络1. 封建社会时期的乡村治理在封建社会时期,乡村治理是由地方官员和地方豪绅进行的。
地方官员由朝廷派驻,具有行政和司法职能,负责统治和管理当地的乡村社会。
地方豪绅是乡村社会中的权力和资源支配者,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和家族关系控制着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
地方官员与地方豪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
2. 农民起义和土地改革运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农民起义和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起义是农民群体为了反抗封建地主压迫和剥削而进行的武装抗争活动,它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治理秩序,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土地改革运动是国家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它削弱了地方豪绅的地位和势力,使乡村治理出现了新的变革和调整。
3. 社会主义时期的乡村治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和乡村治理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乡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乡村人民公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公有制和集体化管理改变了乡村治理的方式和机制。
国家对农村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保障和帮助,全面提高了乡村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
二、运作逻辑1. 权力控制和资源调配乡村治理的运作逻辑是基于权力控制和资源调配的。
在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中,地方官员和地方豪绅是乡村社会的主要权力和资源控制者,他们通过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地方官员和地方豪绅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实现了权力的延续和资源的调配。
2. 社会秩序和权力平衡乡村治理的运作逻辑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力平衡。
2019年-【大学课件】里甲、老人、里社:明初的乡村统治-PPT精选文档
2020/9/30
docin/sundae_meng
9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六: 洪武十五年八月,諭禮部曰:“天下郡邑申明亭,書記犯罪者姓名, 昭示鄉里,以勸善懲惡。今有司概以雜犯小罪書之,使善良一時過 誤,為終身之累。雖欲改過自新,其路無由。爾等詳議之。”於是 禮部議:“自今犯十惡、奸盜、詐偽、干犯名義、有傷風俗及犯賊 至徒者,書於亭。其餘雜犯、公私過誤、非干風化者,悉皆除之, 以開良民自新之路。其有私毁亭舍,除所懸法令及塗抹姓名者,監 察御史按察司官以時按視,罪如律。”制曰:“可。”
2020/9/30
docin/sundae_meng
3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凡户三等:曰民、曰軍、曰匠。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 校尉,有力士、弓、舖兵。匠有厨役、裁縫、馬船之類。瀕海 有鹽竈。寺有僧,觀有道士。畢以其業著籍。人户以籍為斷, 禁數姓合户附籍。漏口、脫户,許自實。
2020/9/30
2020/9/30
docin/sundae_meng
10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礼部志稿》卷六十六: 旌善申明二亭紀錄 洪武十七年壬寅,命禮部錄有司官善政著聞者,揭於其鄉之旌善亭。刑 部錄内外諸司官之犯法罪狀明著者,揭於申明亭,以示勸戒。 振飭申明旌善亭 正統三年,户部廣西司主事張清言:“洪武間設立申明、旌善二亭,所 以勸懲善惡也。近年有司視為文具,廢弛不舉,将何以示勸懲?”廣西 樂平府知府唐復亦以為言。行在禮部會議,宜行天下府州縣修葺二亭, 復置板榜於内,如有為善為惡之人,備寫事跡,掲於亭,以勵風俗。上 命有司行之。
2020/9/30
docin/sundae_meng
8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3.1浙江]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
一定以后,不得更貌。
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
”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2.[2024江苏无锡期中]中国古代平民、奴婢的身份差异明确体现在户籍中。
战国至汉初的“户下奴(婢)”被当作特定财产,不计入主人户籍家内人口数和官府户口数。
魏晋之际,奴婢以“人”的身份著入户籍,与平民并列,被纳入官府的户口统计。
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府的赋役征派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加强C.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阻碍了封建经济持续发展3.[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
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乡村的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5.[2024福州一模]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
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按照其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
这一举措()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C.体现了明朝地方治理的灵活性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6.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
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4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四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周朝,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看法,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
这反映出该时期(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国人的看法左右了国家的决策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调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给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
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
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限制C.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财政收入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想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
下表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详细职权。
据此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变更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5.下面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
清政府此举( )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东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技术实业学校天津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66年)、山海关铁路学堂(1896年)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须要B.违反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6.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当。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历史短文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历史短文中国古代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源远流长,自周之乡遂至明清保甲,辗转相承,代有兴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历史的短文: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乡遂制度。
周朝实行分封制,都城周围百里为郊,郊内设乡,郊外设遂,共有六乡六遂。
乡以乡大夫“掌其乡之政教禁令”,遂以遂大夫“掌其遂之政令”,乡遂以下设邑,规模一般不大,如“十室之邑”。
邑设里胥和邻长,逐渐形成了中央分封诸侯,诸侯管理地方,基层实行自治,上下相互制约的纵向关系,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奴隶制社会地方行政的结构雏形。
汉朝承袭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
里以下按什伍编制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
县以下除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外,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
另设游徼,掌捕盗贼。
乡下为里,设里正,或称为里老,里典。
汉朝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强调重农主义,故而置孝悌力田,以敦风俗。
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
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
明代基层组织,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
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负责地方民政、教化、赋税、争讼等事。
里长对贯彻官府的政策,维持基层社会秩序,调解争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下有益于民事,上有助于官司”。
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
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保长失职,族长可以向知县上呈弹劾;乡保决断地方事务也往往需要协同族长一道处理。
一图读懂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一图读懂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夏商周至隋初乡官制模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典型形态是乡里制度,乡官制是乡里制度早期的具体形态与模式。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当时,乡、党、邻、里是西周国都地区四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中乡这一级也是两千多年来经常沿用的行政区划形式。
春秋时期,乡、党、邻、里开始各有专名,如《论语》中的“互乡”“达巷党”等。
两汉时期的乡里制度,与现行的村民自治组织有一定相似之处,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村”的名称。
这一时期特别是后期的各种组织形式中,乡和里的作用凸现了出来,并成为了中国乡里制度的最为重要的两极。
隋初至北宋中期由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职役转变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至宋神宗时期,乡村治理是由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后,乡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
北宋中期到清朝职役制模式王安石变法之后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
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保甲制度。
乡村治理以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及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建立起来乡村自台政治。
这个时期封建专制更加强化,地方乡里自治的色彩日趋淡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具自治模型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初具自治模型,孙中山本人对“自治”的理解虽然仅限于县治,并未涉及到村民自治,但他对地方自治确实非常重视。
民国初期,诞生了河北省定县翟城村这样的“自治模范村”。
有学者认为,“谈乡村自治者,必自翟城村始”。
这一时期真正的乡村民主不在于“朝”,而在于“野”,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建立了各种农会、苏维埃政权等农民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地区实行人民公社模式的“三级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
“老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从《教民榜文》看明代的乡治方略
Historical Reference“老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摘 要】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晚年颁布了《教民榜文》,作为乡村治理的法令,其主要指导思想是,依靠乡村精英,集体治理乡村,让乡村生活符合百姓的需要与朝廷所希望的秩序要求。
在乡里选择多名50岁以上,有道德名望、办事公正,具有调解、裁决能力者,担当“老人”角色,负责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日常纠纷事务的裁决处理;同时“老人”还兼有伦理教化、经济社会生活组织协调、政府所需赋税的催缴、外来人口的清查等职责。
重视树立乡里“老人”的权威,将乡里地方交给“老人”自治是明朝《教民榜文》的根本宗旨,这种将乡里地方管理交给长老的“老人”制度,曾经在乡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民榜文 明太祖 老人 基层社会治理在传统的帝国时代,王朝统治者为了征集徭役税收、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向来重视基层社会的管理与治理,先秦即有什伍制度,秦汉里社、唐宋时期的乡社、元朝村社、明朝的里甲,至清朝的保甲,都是县以下非政府官僚体制的延伸与乡村自治结合的管理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苦,他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胜出,建立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率先垂范,以节俭清廉风格治政。
由于其出身的原因,朱元璋对政府官吏持不信任的态度,在明朝初年,他采取肃贪与薄俸制度,对官吏系统严加管制。
同时他认为基层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是官吏“贪赃坏法,倒持仁义”,1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在继承传统的里老教化的乡治模式基础上,2施行了更完备的乡村治理措施,更加重视乡里自治,严禁官吏插手乡村的日常事务。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从《教民榜文》看明代的乡治方略明太祖钦定《教民榜文》,皇明制书明万历七年张卤刻本。
引自《古代乡约及乡治法律文献十种》,第一册。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下面所引均载本书第89~125页,不再一一出注。
贺科伟:《移风易俗与秦汉社会》第二章“秦汉移风易俗制度的建构”,有相关论述,可供参考。
传 用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课标]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 臣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靖难” 的旗号,在1399年起兵下争夺皇位。 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生于 元至正二十年 (1360年),死于明 永乐二十二年 (1424年),是明太 祖(朱元璋)第四 子。年号“永乐”
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 告终。 朱棣夺得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
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 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同时,他继续 推行削藩政策,以加强君权。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
2、迁都北京 3、明成祖强化君权
小结:明朝君权的加强
布政局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地方
1368年初,朱元 璋在应天(南京) 称皇帝, 建明朝,年号洪 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 祖。 同年秋天,攻占 大都,灭元。
明太祖 (1368-1398 年在位)
2、加强君权的措施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 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 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 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安徽民谣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红巾军起义的发展过程
刘福通
朱元璋
徐寿辉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刘福通 红巾军打的晕头转向的时机, 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收 李善长、刘基、朱升充当谋士, 并采纳朱升 “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 的建议,实力不断壮 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_新人教版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 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 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顾炎武把明清的八股取士和历史上的哪一事 件相比? 秦始皇焚书坑儒 2、八股取士对统治者加强君权有什么作用? 培养了许多忠诚的官员 3、八股取士对社会有哪些危害? 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阻碍了社会文化的 发展等等
明 太 祖 加 强 君 权
目的: 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3、八股取士 特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 不准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体分成八个部分。
1、改革行政机构 皇帝
中 央
地 方
丞相
六部 行中书省 都 布 按
政 司 察 司
殿阁大学士
司
宰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杀掉宰相胡惟庸
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殿阁大学士久备 顾问。帝方自操 威柄,学士鲜所 参决。”
殿阁大学士
5、阅读下列史料,请回答: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 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 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 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所说的机构变化有什么作用?
科举制度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 发明,你对科举制有多少了解?你 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就我们当今的考试制度,你有 什么话要说?
拓展归纳
雏 形
隋文帝
正式形成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完善
唐太宗Biblioteka 僵化明清分科考试
武则天
唐玄宗
八股取士
回顾学过的知识,大家还知道哪些 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他们又采取 了什么措施?
明朝乡村管理制度
明朝乡村管理制度一、政治制度明朝时期乡村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乡村自治”,明初为了确立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进一步掩盖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但在农村地区却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自治制度。
乡村自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中一个比较特殊、比较先进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乡村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政治制度在明代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乡村政治管理体制明朝乡村政治管理主要是依靠地方官员,如乡绅、保甲等。
乡绅是地方政治的骨干,有地方户口的乡绅,就是乡邻中的重要人物,其地位尊贵,乡绅的产生、身份、资历、待遇、责任、权利等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这一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联系的。
明代乡村有镇保法,明初,由于战乱频仍,民众生活苦难,村民不堪重负,导致许多农民纷纷逃入深山老林。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使农业得以发展,明太祖下令吏民合力组织镇公保甲。
镇对军事,公对民政,保负保障安全,甲维护社会秩序。
(二)乡村官制明代乡村政治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乡”,乡一般由乡官(乡绅)管理。
除了乡布监、巡操、令等官吏,还设立了常设的乡官,如乡丞等。
(三)乡村选举制度明代乡村政治管理一般采取推举官员制度,乡公一般是由四方推举产生,多半由农民连名举荐。
推荐上级官员,集体推荐下级官员。
(四)乡村自治范围明代乡村自治权力的范围包括新任用官员的考核,发动土民徭役,在部分地区,乡级政事由乡绅排定,乡绅配掌政权。
(五)乡村治安保卫制度乡村治安保卫制度主要包括乡绅执法,保甲保民等。
管理农村治安、打击盗贼成了农民的家常便饭。
乡绅、保甲是依靠农村宏大的人力和物力。
与这些制度密切相关的,还有乡村人民的自发性治安保卫行动。
这种治安保卫制度的运行,极大地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的权利。
以上是明代乡村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一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为当时乡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制度明代乡村经济制度也有其特点。
明代乡村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制度明代土地制度主要包括耕地制度、田制、地公制度等。
明朝 编里制度
明朝编里制度
明朝的编里制度,即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
明初,明太祖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目的是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
在里甲的编制方法上,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
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
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在编组里甲时,为了维护“都”这种原有的乡村区划的完整性,洪武二十四年(1391)第二次攒造黄册时,规定组编里甲时应保持原有的乡村区划。
比如一都有600户,将550户编为5里,剩下的50户则分派于本都,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
对于年老、残疾、10岁以下的幼童、寡妇以及外郡寄庄人户,则仍编为畸零户。
这样,110户之外的人户,便区分为须承担差役的“带管户”和不负担差役的“畸零户”两类。
除了里长以外,为了教化的目的,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
各里的里老人之职,负责教化、劝农以及对民间轻微案件的审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明朝编里制度的信息,可查阅史书或咨询史学专家。
明朝村社制度
明朝村社制度
明代的主要乡村管理体制,就是当时的里甲制度。
里甲制度是在前代的乡里制度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之后的一种地方基层政权的管理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当中,里甲制度是与明代社会特点紧密相连的一种乡村管理体制。
相比其他朝代的乡里制度,明代里甲制度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其基础比较稳定,以及具有一种综合性的优势,比较适应建国之初的明王朝运用。
以十年编审制度为基础的里甲制度,更能够发挥巩固基础作用
里甲制度设定了十年编审制度,这就为户籍的随时查看提供了保障,而朝廷直接掌管的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也为之后农村的户籍管理提供了比较牢靠的基础。
黄册,也就是明代的户籍,但所有的户籍都会编制在里甲当中,就可以实现严密的控制作用。
在这种管理体系之下,所有的的户籍都被牢牢掌控在官府当中,一切的赋税徭役、事务情况都可以直接根据黄册和里甲来进行管理,这也体现了里甲制度与黄册制度结合的一种严密性。
结合了黄册和鱼鳞图册的里甲制度,实际上也为政府的各项乡村管理工作起了很大的助力,更能方便政府统治基础的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甲、老人与里社
一、里甲制 1、户帖 《明史》卷七十七: [洪武三年(1370)]太祖籍天下户
口,置户帖户籍,具書名、嵗、居
地。籍上户部,帖給之民。有司嵗 計其登耗以聞。及郊祀,中書省以
户籍陳壇下,薦之天,祭畢而藏之。
左图:祁门县江寿户帖
2018/11/2 1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2、里甲黄册 《明史》卷七十七:
2018/11/2 4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粱方仲:《明代粮长制度》:
粮长制度首先是于洪武四年实行
的,经历了从宣德年间的永充制至 正德以后的轮充制、朋充制的变化; “粮长制度,最初施行于浙江及南 直隶,其后更推广至于湖广、江 西、福建等省。” 何炳棣:编制鱼鳞册的问题
2018/11/2
5
第十五讲
號,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為册,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册。先是, 詔天下編黄册,以户為主,詳具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之數,為四柱
式。而魚鱗圖册以土田為主,諸原坂、墳衍、下隰、沃瘠、沙鹵之别畢
具。魚鱗册為經,土田之訟質焉;黄册為緯,賦役之法定焉。凡質賣田 土,備書稅糧科則,官為籍記之,母令産去稅存,以為民害。
2018/11/2
6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同上: 役法定於洪武元年。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及頃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 工夫。尋編應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饒州、南康三府均工夫圖册。每 歳農隙赴京,供役三十日遣歸。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 一石資其用。非佃人而計畝出夫者,畝資米二升五合。迨造黄册成,以 一百十戸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戸為三等,五歳均役, 十歳一更造。一歳中諸色雜目應役者,編第均之,銀、力從所便,曰均 徭。他雜役,曰雜泛。凡祇應、禁子、弓兵,悉僉市民,毋役糧戸。額 外科一錢,役一夫者,罪流徙。
洪武十四年(1381),詔天下編賦役黄冊,以一百十户為一里,推丁糧
多者十户為長,餘百户為十甲,甲凡十人。嵗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 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後以丁糧多寡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
坊,近城曰廂,鄉都曰里,里編為册,册首總為一圖,鰥寡孤獨不任役
者,附十甲後為畸零,僧道給度牒有田者編册如民科,無田者亦為畸零。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糧增減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
2018/11/2
8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六: 洪武十五年八月,諭禮部曰:“天下郡邑申明亭,書記犯罪者姓名, 昭示鄉里,以勸善懲惡。今有司概以雜犯小罪書之,使善良一時過 誤,為終身之累。雖欲改過自新,其路無由。爾等詳議之。”於是 禮部議:“自今犯十惡、奸盜、詐偽、干犯名義、有傷風俗及犯賊 至徒者,書於亭。其餘雜犯、公私過誤、非干風化者,悉皆除之, 以開良民自新之路。其有私毁亭舍,除所懸法令及塗抹姓名者,監 察御史按察司官以時按視,罪如律。”制曰:“可。”
里甲、老人与里社
4、里甲的职能 《明史》卷七十八: 即位之初,定賦役法,一以黄册為準。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 租曰夏税,曰秋糧,凡二等。夏税無過八月,秋糧無過明年二月。丁曰
成丁,曰未成丁,凡二等。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
成丁而役,六十而免。又有職役優免者。役曰里甲,曰均徭,曰雜泛, 凡三等。以戸計曰甲役,以丁計曰徭役,上命非時曰雜役,皆有力役, 有雇役。府州縣驗册丁口多寡,事産厚薄,以均適其力。
二、里老人与申明亭 《明史》卷七十七:
[洪武间]里設老人,選年髙為衆所服者導民
善,平鄉里爭訟。
《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六: [洪武]五年二月,建申明亭。帝以田野之民, 不知禁令,往往誤犯刑憲,命有司於内外府 州縣及鄉之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 婺源县李坑村申明亭 有犯者,書其過名,榜於亭上使人有所懲戒。
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紙,故謂之黄册,年終進
呈,送後湖東西二庫庋藏之。 里甲制与地方基层组织之关系(都、村)
2018/11/2 2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凡户三等:曰民、曰軍、曰匠。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 校尉,有力士、弓、舖兵。匠有厨役、裁縫、馬船之類。瀕海 有鹽竈。寺有僧,觀有道士。畢以其業著籍。人户以籍為斷, 禁數姓合户附籍。漏口、脫户,許自實。
做好人,不公不法,刻剥小民。加一老人,反生一害。本縣今日省令,各里里長排 年地方人,推選實是年高有徳之人充當斯任,照舊同里長聴各里訟。本縣隆禮相待, 不敢如前輕視爾等。爾等身為老人,須慎自愛惜,不可妄取小民一分一釐,一升一 合,公直存心,均平處事,捧聖諭“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 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六事,朝夕為爾里内之人勸諭,必使遵行。凡一里之人,誰 善誰惡,誰貧誰富,誰困苦,誰强梁,誰戸是虚糧虚丁,誰戸是漏丁飛詭,縣官逺 而不能察,爾等近而知之真者,一以公心直言為縣官告,使縣官刑賞不差,政事恰 當,是爾等能稱斯任也。如或不然,是加一老人,生一大害也,律有明條,本縣必 不爾貸。
2018/11/2
3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3、粮长制度与鱼鳞图册 《明史》卷七十七:
元季喪亂,版籍多亡,田賦無凖。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鑄等百六十四人
覈浙西田畝,定其賦稅,復命户部覈實天下土田,而兩浙富民,畏避徭 役,大率以田産寄他户,謂之鐵脚詭寄。洪武二十年(1387),命國子
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隨糧定區,區設糧長四人,量度田畝方圓,次以字
樂平府知府唐復亦以為言。行在禮部會議,宜行天下府州縣修葺二亭,
復置板榜於内,如有為善為惡之人,備寫事跡,掲於亭,以勵風俗。上 命有司行之。
2018/11/2
10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海瑞:《备忘集》卷五,《諭老人》: 贛州府興國縣為推選老人事。欽奉聖制,老人、里長聴各里之訟於申明亭,老人原
非輕任。近日府縣官奉行不謹,不加禮貌,遂至身充里老之人,亦自輕賤,不肯學
2018/11/2
9
第十五讲
里甲、老人与里社
《礼部志稿》卷六十六: 旌善申明二亭紀錄 洪武十七年壬寅,命禮部錄有司官善政著聞者,揭於其鄉之旌善亭。刑 部錄内外諸司官之犯法罪狀明著者,揭於申明亭,以示勸戒。
振飭申明旌善亭
正統三年,户部廣西司主事張清言:“洪武間設立申明、旌善二亭,所 以勸懲善惡也。近年有司視為文具,廢弛不舉,将何以示勸懲?”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