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共五篇)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的第9、10、12题。
【课程标准】: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目标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行为主体是学生、表述要有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同时写清方法、策略等突破措施,突破措施要力求明确、题:五年级《桥》
课标分析
(根据课标,明确本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和课外阅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
(依标扣本,明确教什么。做到教学内容梳理,覆盖课标的所有维度:知识体系建构,明确合理。)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从已学知识、将学习的知识、遇到的障碍和突破措施等方面分析。)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
如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整体知识体系进一步细化成若干明晰的知识点。
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
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做到合理、必要,有利于指 导学习活动的设计。如:“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白杨的生存环境”
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程度。并有相应的课堂检测 题来评价(根据需要)。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
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021/5/27
14
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
(3)解读与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和技术要领
❖ 设计和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首先能够准确地解读和分解课程标准。 ❖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往往是在一种理论层面,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2021/5/27
21
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
❖ 第三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认“行为动词”、“行 为条件”、“认知内容”。
❖ 第四步:依据学情,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 果),即学到什么程度。
❖ 第五步:设计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2021/5/27
10
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 课例: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 先看第一步: 如何找出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对应要求:【相关标准陈述】
2
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
二、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教学目标陈述不规范,主体错位 (2)把课程目标直接当成课堂教学目标,对内容标准细化不够 (3)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当作独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主题:聚焦课堂,关注教学,提高质量
(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任务:狠抓基于课标的备课、上课 狠抓基于课标的观课、议课 狠抓基于课标的考试、测评
目标:请组长们引领本校教师
流程:1. 共同交流; 2. 互相讨论; 3. 独立完成。
形式:做中学,学中做
目标达成:每人交一份标是教学活动所欲达到的结果状 态,是对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结果的一种预 期。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 细化。 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 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 由国家和课程专家研制的。 教学目标是由教师来制定的,它是教师 对国家课程标准、学科和社会的需求、学生 个性特点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 与测量等功能。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 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1.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以启发式指导,依据内容特点 选择。如口头作文法、视听法、交际 法、任务教学法、五步教学法、5P教 学法、趣味教学法、讲授法、翻译、 练习、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研究、分 级评价法等。
手段:主要是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 用设计。
2.使用教材构想
基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情确 定对教材内容处理的基本思路或 步骤。如:内容的取舍,知识呈 现方式的调整,教材的衔接,重 点问题的拓展,疑难问题的处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应该实现的发展学水平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个体差异学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要求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过程,在体验中学会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胡跃源一、教学目标的理解1、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准备是教师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成教学目标,并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预先规定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它是预设的最低要求,即教学效益的底线,但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是预设+生成的目标。
但这一底线如果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无目的”;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以评估的部分。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应该对课堂教学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有检测作用。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中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这一行为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其判断的标准是:能根据这一动词想出一个动作,如说出、算出、描述、背出、展示、绘制等。
2、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教学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
我们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
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单元/课时目标。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需要根据先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如图1所示,地理课程标准仅仅从宏观上规定了“课程目标”,从中观上选定了“课程内容”(包括“标准”与“活动建议”),缺少微观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但是,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把一条条上位的“标准”(也是“目标”)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便于操作、利于评价的课堂教学目标。
本文着重讨论“标准”的陈述方式,分解“标准”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
1、“标准”的陈述方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标准”(包括“活动建议”)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进行陈述的。
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取向的地理教学目标包括五个基本要素:1.1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阐明学习对象。
虽然“标准”省略了行为主体,但是我们应该明确每一条“标准”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如“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就应该表达为“学生能够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1.2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指向学习水平。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步规范了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的动词,主要包括“结果性目标”动词和“体验性目标”动词两大类,如表1所示。
结果性目标动词,强调“结果”,指向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外显行为的变化;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明确、具体,便于测量、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体验性目标动词,强调“体验”,指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部心理的变化;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如“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找出”这一行为动词就对应“了解”学习水平。
1.3 行为内容:行为内容是行为动词指向的对象,是地理学习的核心概念。
如“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就是行为动词“找出”所指向的核心概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
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术语解释
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 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 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 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理解或 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 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
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杨安鹏
2010年10月
报告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二、课程标准与课时教学目标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过程 五、认识与体会
一、为什么要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1.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需要。 逆向设计模式框架 (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式):
确立目标 导向目标 评估目标
一、为什么要基于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我们要到哪里去?(确立目标)
■学习结果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者分析
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评估目标) ■ 评估业绩表现
我们怎样到哪里去?(导向目标) ■学与教的过程
2. 学习目标设计是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前端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学习目标设计(确立学习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 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 ►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课时教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doc
课时教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基本框架上文所论,是就传统教案与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主要差异说的。
问题的实质在哪呢?就在于我们教师是基于教师经验/教科书来实施课程(教学)的,而不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那么,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该有怎样的面貌呢?崔允潦教授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中,介绍了O,Shea提供的课程模板\全部引用如下:1.课题:2.相关标准陈述:•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3.教学目标一一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4.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5.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下文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实验教材,就这一课程模板做教学设计上的粗略说明。
(一)课题语文传统教案通常以要学习的课文(如《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为课题, 这是基于单篇课文教学的必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能否做些新探索,如“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让课题成为透视课时教案的“窗户”,清晰明确地陈述课时学习的目标。
(二)相关标准陈述时的内容/表现标准追问:关于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相关表述)是什么?格兰特•威金斯提出,教育标准大致分为二类:内容标准(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表现标准(学生的功课必须完成得怎么样)、任务(作业一设计)标准(什么是有价值、严谨的作业,学生应该能完成哪些任务)\作为课时教案,这一环节要做的就是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
然而,比较困难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清晰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同制订模块学程纲要、专题计划一样,语文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选择与年段基准、专题文选和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编者意图相关的条文尽可能明确地陈述。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5篇材料)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5篇材料)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开学第一周,市教研室王春锡主任召开了市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发展成长的会议。
这足可见王主任对于我们青年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非常感谢和珍惜王主任给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
这次会议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林荣凑的《课时教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会议上王主任让我们根据分好的小组各自学习。
我认真研读所发材料,圈划出重点和不理解的地方。
我知道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应符合三个条件: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其核心要素包括相关标准陈述、教学目标、评价活动方案、教学活动方案。
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分为:一、传统教案是基于教师经验/教科书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案是:1、基于课文而非课程标准的设计。
课程标准教学是“用教材教”以期待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应知”、“能做”。
2、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的错位。
教学目标按照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理解,应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目标,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这与我们远程研修时所学习的目标的制定那一模块的内容相契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学习目标,在表述时也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目标不同,再者,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这样不能明确的表达学生学习应达到的表现行为或结果。
3、教学重难点的形同虚设。
约翰·古德莱德认为,判断好的组织中心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应该鼓励学生实践期望的行为,二是应该鼓励学生同时实践多种行为。
注意行为主体是学生。
4、教学过程的教师中心主导。
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三个特征: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基本框架1、课题以往我们的传统教案都是以要学习的课文为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可根据课时变换课题,比如可以根据中心、主题、教学的重难点来确定课题。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将其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 学生能描述×××(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
3. 学生能总结本章节的关键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框架。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提高×××(具体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学会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课程主题)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本课程设计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围绕课本第三章“×××(主题)”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活动内容包括×××(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谈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例谈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摘要】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和成果。
课程标准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等。
制定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来进行,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
评估教学目标的方法可以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表现来进行。
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十分重要,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成。
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关联性、设计原则、方法、重要性、意义、结论、展望。
1. 引言1.1 介绍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教学目标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或目标。
引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标准可以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有序。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目的和预期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引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郑州第一章:课程标准概述1.1 课程标准的定义与作用1.2 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1.3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1.4 课程标准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原则2.1 教学目标的确立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2.4 教学评价的设计第三章: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4 教学目标的叙写规范第四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设计4.1 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4.2 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4.3 教学内容的序列化设计4.4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5.1 讲授法5.2 提问法5.3 讨论法5.4 小组合作学习法5.5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第六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设计6.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6.2 课程标准下的评价原则6.3 教学评价的工具与指标6.4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实施第七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7.1 教学计划的制定步骤7.2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7.3 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7.4 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实施第八章: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管理策略8.1 课堂管理的重要性8.3 课堂管理策略的实施8.4 应对常见课堂问题的策略第九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指导9.1 学生学习指导的原则与方法9.2 学习策略的培养与指导9.3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指导9.4 学生学习困难的干预与支持第十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10.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10.2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师知识结构10.3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10.4 教师反思与评价机制的建立第十一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案设计案例分析11.1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案例11.2 数学学科教案设计案例11.3 英语学科教案设计案例11.4 其他学科教案设计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12.1 教学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2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源开发策略12.3 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与评价12.4 教学资源的管理与维护第十三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13.1 校本课程的概念与特点13.2 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流程13.3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13.4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技术应用14.1 教育技术与课程标准的融合14.2 常见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14.3 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与原则14.4 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政策与实践趋势15.1 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15.2 课程标准在教育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15.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趋势15.4 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课程标准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包括课程标准的定义与作用、教案设计原则、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课堂管理策略、学生学习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胡跃源一、教学目标的理解1、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准备是教师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成教学目标,并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预先规定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它是预设的最低要求,即教学效益的底线,但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是预设+生成的目标。
但这一底线如果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无目的”;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以评估的部分。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应该对课堂教学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有检测作用。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中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这一行为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其判断的标准是:能根据这一动词想出一个动作,如说出、算出、描述、背出、展示、绘制等。
2、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教学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
我们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
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单元/课时目标。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需要根据先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角的初步认识一、本单元课标解读学科体系的建构: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结合生活情境能快速的辨认角。
社会生活应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他模块的关联与地位: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的深广度: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离不开角。
因此,也可以说,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在具体编排上,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拼角、折角、比角等)加深学生对角额认识。
在知识的层次上,从由共性的角度(角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认识角,再到由分类的角度认识角,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的度量及其他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单元编排特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整合进“角的初步认识”中在实验教材中,“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只包括认识角和直角的内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修订后的教材对部分内容的编排进行了调整。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散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夏季散文诗。
它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课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童真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内心体验,激发想象。
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训练。
课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现了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学习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1.通过结合课文的词句、创设情境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体会他们在一起的快乐;背诵课文。
3.说话训练,尝试表达自己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评价设计(检测这些目标的评价活动方案)1、针对目标:识字方法:(1)根据形旁识字。
如,草字头跟植物有关(荷);王字旁跟珠宝玉器有关(珠);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摇);竹字头跟竹子有关(篮);(2)背诵古诗识字。
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做游戏识字。
根据老师出示的字卡做动作:“停” “摇”“蹲”。
2、针对目标2:四个人一小组,把你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同组的小伙伴听吧。
让大伙帮你提提意见。
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学习小水珠部分。
3、针对目标3:拓展练习: 圆圆的荷叶绿的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快乐,它们都很感激荷叶,它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荷叶又会对它们说什么呢? 美丽的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呢?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张慧龙一、课程标准与课时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意义及作用(1)课程标准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②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③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正统性。
2. 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
(1)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
(2)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内,根据内容标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①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并且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学习目标。
②把握课标,贯彻三维目标基础目标:知识与技能——节节落实(一种积累)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全程贯之(一种养成)终极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到渠成(一种体悟)三维目标的关注点课堂教学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关注关注基本知识体验与感悟兴趣与态度基本技能探究与实践方法与实践……合作与交流领悟与认同…………(3)理解教学目标①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后获得的学习结果/行为变化,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
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质量标准,他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在“课程”“学段”“单元”或“课”的教学方案中按目标结构的领域来分项陈述。
但应注意:课程目标不是学习(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不能等同与课程目标。
(4)学习目标设计的依据根本依据——课程标准重要依据——教科书必要依据——学习者的特征辅助依据——教学条件学习目标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对所学内容的心理认同程度分析学校情况、社区课程资源和所占有的相关资料(5)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说,课程标准是一种特殊的目标体系,一般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内容标准划定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领域。
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与教学目标差不多,主要是由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名词)构成。
比如“能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至少包含两类基本行为:第一,教师要根据年段的内容标准,结合学校所选择的教材、学生状况等多种因素,发展出适合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
第二,教师还要进一步考虑,学生达成学习结果后是怎样的状态,将会出现哪些行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有怎样的不同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表现标准。
①开展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工作,深入认识课程标准所引发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变化;②对照课标、教材,尝试对“具体标准、内容标准”进行细化;(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体现了编者对标准的理解。
)③比较同一条“标准”下,不同版本教材所呈现知识的相同与差异之处,从相同处寻求其“标准”的最基本要求,从差异处把握其最高、最低的限度(不同编者对标准的理解有差异)。
④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1.目标编制的核心是目标的表述问题。
能否科学、精确地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
2.克服目标含糊性的目标陈述技术。
传统教学目标是用含糊的术语如“知道、了解、理解、热爱、欣赏”等词语陈述的。
为了增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在教学目标陈述时需要克服目标的含糊性,目前一致公认可以采用行为目标、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教学目标表述方法来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
3.行为目标陈述技术。
(链接四)行为目标陈述技术.doc马杰(R.F.Mager)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行为目标三要素:“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和“标准”的表述。
所谓行为指的是人们能够观察,即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行动和动作。
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术语表述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做”,也称“行为目标”。
它要求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能知道学生能做什么”。
关注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将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称之为: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属于对象的表述),前文谈到,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虽然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有时可能省略行为主体,但目标指向的必须是学生。
如“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省略了主体,但教学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点是明确的。
(2)行为动词——可测量。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属于行为的表述),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
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
含义明确的动词如“描述”、“说出”、“辨别”、“观察”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
上文谈到,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行为指向要明确。
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术语解释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行为表述方法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我们通常在行为动词后面加上宾语形成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3)行为条件—为了便于评价而设置的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属于条件的表述),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
也指明了在何种状况下对教学活动进行评定。
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说出……”;“通过……,体会……的含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4)表现程度(属于标准的表述)—最低要求表现程度也叫行为标准,指预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
行为标准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优良性、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准确无误”;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90%的学生”。
案例例1.通过实际测量(行为条件),所有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准确地(表现程度、行为标准)说出(行为动词)人体的正常温度。
例2.在探究前(行为条件),一般学生(行为主体)都能够(表现程度、行为标准)拟订(行为动词)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例3: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象A行为主体),在观察实际的云或观看云的图片时候(条件C行为条件),应该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标记出来(行为B行为动词),并且至少有80%的标记是正确的(标准D行为标准)。
例4:中文系的学生(对象A),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条件C),能比较两种古代文化的差异(行为B),至少举例每种文化的五个特征(标准D)。
例 5.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例 6.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条件),每个实验小组(主体)能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行为),填写出实验报告(程度)。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表述都一定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描述行为的动宾短语(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成分。
案例: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例1. 在获得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方法(核心概念)。
例2.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行为条件),获得(行为动词)发现成功的愉悦体验,领略物理理论的和谐(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