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5篇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5篇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1一、词语积累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如:为了北上抗日,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征。

2.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如:红军跨越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如: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常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

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5.磅礴:①(气势)盛大、雄伟。

如: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②(气势)充满。

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6.三军:①指陆军、海军、空军。

②对军队的统称。

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7.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如:他听医生说自己的病不难治好,终于开颜一笑。

二、近反义词近义词:长征--远征等闲--平常逶迤--蜿蜒开颜--高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反义词:难--易暖--寒细浪--巨澜等闲--非常三、难句讲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

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作者:贺万明矣长贵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年第11期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观,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本组课文,应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感受毛泽东的风采,激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1.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

(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

(板书课题)[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

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幼儿园《长征》教案

幼儿园《长征》教案

幼儿园《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
1.《长征》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长征》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让幼儿全面了解《长征》的详细内容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方法
1.观看多媒体影片。

2.集体探讨。

3.图画故事法。

五、教学流程
1. 字词解释(5分钟)
指导幼儿理解《长征》的基本概念,如:共产党、红军、长征等。

2. 观看多媒体影片(15分钟)
播放简短的《长征》影片,带领幼儿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及主人公
3. 集体探讨(25分钟)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提问,互相发表意见,让幼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内涵,了解《长征》背后的历史意义。

4. 图画故事法(15分钟)
通过图画故事法引导幼儿关注《长征》的情节,让幼儿可以更形象地理解《长征》的故事。

5. 总结(5分钟)
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对《长征》进行总结,让幼儿形成对《长征》全面、深入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1.此次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全面深入了解了《长征》的故事和历史含义,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该注意到幼儿记忆力和智力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多种表现方式,让幼儿可以更形象、生动地体验到《长征》的故事。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1)《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艰难的态度,领略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1.引入长征,并板书这两字。

2.你们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吗?(学生汇报)3.教师简介《七律?长征》这首诗的背景。

(板书:七律)并介绍什么是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 生齐读诗题。

4.听配乐诗朗诵。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齐读。

1.师导入: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2.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

(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做是平寻往往的事。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5 全班学生一起交流。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理解逶迤一词(课件出示:五岭图)换词理解。

并简介五岭的情况。

(2)用上述方法学习“乌蒙磅礴走泥丸”。

(3)指导朗读。

(4)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艰难?(5)但在红军眼里只无非是什么?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通过这强烈的对照,谈谈你的感受。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长征教学案例

长征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过程(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长征的基本路线、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3)分析《长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2)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长征》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3)运用审美鉴赏法,品味《长征》中的精彩片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介绍长征的背景,如国内外形势、党的状况等;(2)阐述长征的历史意义,如党的成熟、新中国的奠基等。

2. 长征的基本路线、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1)梳理长征的基本路线,明确重要节点;(2)讲述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等;(3)介绍长征中的主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长征的基本路线、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3)《长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深刻含义;(2)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长征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长征》与其他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敬仰和传承。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细节;(2)整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3)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长征》及相关作品;(2)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发言。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长征》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长征》。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长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长征》2. 相关图片:长征路线图、红军长征场景等。

3. 教学音频:长征相关歌曲、背景音乐等。

4. 教学视频:长征纪录片、相关电影片段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程。

(2)播放长征相关歌曲,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互相比对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汇。

3. 课堂讲解(1)讲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4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4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6【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

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

图片展示:运动健儿。

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教学教案

《长征》教学教案

《长征》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让学生掌握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

让学生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

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重要事件。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观看视频:播放有关长征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长征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

视频播放设备:播放有关长征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长征的地图,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讲解详细讲解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

通过观看视频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困苦和壮丽场景。

3.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思考长征对于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4 总结对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重要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强调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自信。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作业,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独立研究或小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赵巍英(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小)评析:马兰(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尤艳玲(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注:○表示利用电视光盘录像执教教师课堂实录,□表示电视录像中的课堂实录,∥表示执教教师暂停电视录像,△表示执教教师播放电视录像画面。

]一、课堂实录○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电视老师和几位学习伙伴,他们将和我们一起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电视老师和学习伙伴会给我们很多帮助,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听电视老师会给我们说些什么?△□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倔强的小红军吗?还记得草地上金光闪闪的鱼钩吗?还记得泸定桥头那场激烈的战斗吗?你们对长征有哪些了解?谁能说一说?□生:我在课外查找的资料: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等十一个省。

∥○生:(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师:看来我们同学在课下搜集了很多资料,让我们去听听学习伙伴还知道哪些?△□生:(学习伙伴汇报)□师:是的,长征这段经历一年时间,纵横十一个省,跨越二万余里的伟大征程,在我国现代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的历程,心潮起伏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长征》。

□○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一起看录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着那段激动人心的旋律,看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中。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红军战士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同走长征路。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也来读读书吧。

□○生:(读词语“磅礴、泥丸、岷山”,识记本课生字“丸、礴、岷”)□师:同学们,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有两个不明白的地方。

第一个是红军经过的“五岭”是哪“五岭”?还有一个是岷山在什么地方?○生:我不明白“三军”是什么意思?○师:让我们认真听一听学习伙伴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记下来。

《长征》教学案例:如何通过课程引导学生珍爱和平

《长征》教学案例:如何通过课程引导学生珍爱和平

《长征》教学案例:如何通过课程引导学生珍爱和平一、选题背景《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许多革命精神和人文关怀都可以在这个历史事件中得到体现。

由于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珍爱和平的意识也日益重要。

为了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我们将以《长征》为例,介绍如何通过课程引导学生珍爱和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理解革命胜利的多重因素。

3. 引发学生对于和平的深刻思考,在历史事件中寻找和平的重要性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珍爱和平,努力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付出。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通过影像资料和真实场景还原《长征》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革命胜利的多种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人性故事,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个体人物的鲜活形象,从而更加深刻理解革命的复杂性和深远意义。

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的比较,共同探讨和平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思考个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与义务。

4. 运用形象化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和平与安全将带来的幸福和稳定的状态。

5. 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珍爱和平,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估1. 学生通过团队讨论和思维碰撞,对于历史事件和和平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2.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珍爱和平的观念,积极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3. 课堂评估与小组讨论,教师对每个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帮助学生定位课程知识和自我发展目标。

五、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和策略,学生将从《长征》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理解历史中珍爱和平的重要意义,并对实际生活中珍爱和平行动的必要性做出更深刻的思考。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长征人教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长征人教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学习、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诗歌朗诵、故事分享、话题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长征》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认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2.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品味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培养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
2.强调长征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财富。
3.鼓励学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五)作业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关于长征的故事、图片等资料,下节课分享,以巩固课堂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在我心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长征》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认识到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勇敢面对、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家长辅助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长征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长征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多元化评价:教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1.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作业评价: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1.以长征为主题,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
3.设计具有情境性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深入体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精神。
(二)问题导向
3.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长征项目式教学案例

长征项目式教学案例

长征项目式教学案例长征项目式教学案例一、项目简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探究,让学生们了解并尊重我国革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受中国民族精神的力量,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二、项目目标1.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背景、始末和影响;2.把握长征精神,体会革命战争的严峻性和艰苦性,了解红军长征的探索和创新;3.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真假、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项目内容1.第一阶段:资料收集和策划学生们首先要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资源。

收集的资料可以是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图片、音视频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要分组策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如“红军长征中的策略与战术”、“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等。

2.第二阶段:资料分析和研究在策划好各自的研究方向后,学生们将开始集中时间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每个小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的负责方向,向团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讨论和研究。

3.第三阶段:项目展示和总结在完成各自的研究后,小组成员将结合资料和团队成员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展示。

展示形式可以是以课件或PPT的形式,或者是由学生们扮演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要能严谨、生动、深入地向观众介绍自己策划和研究的主题。

四、实施过程(以“红军长征中的策略与战术”为例)1.分组策划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

然后由每个小组自行策划研究方向,确定所要研究的主题和选题思路。

2.资料收集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书籍、文献、图片、音视频等。

3.资料分析和研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选题,共同分享和分析收集到的资料,探讨相关的问题,并总结自己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

4.项目展示每个小组按照选题方向以PPT形式进行展示。

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

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

以读代讲读中悟情——《长征》课堂实录
及评析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长征》课堂中的实录: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长征》这本书,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历的书籍。

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大家可以看到封面上有许多士兵在行军的画面,这是什么情景呢?
学生:是长征中的红军。

教师:没错,这是红军长征中的画面。

那么,什么是长征呢?为什么红军要进行长征?
学生:是因为敌人追逐红军,红军要逃跑。

教师:是的,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是因为敌人的追杀。

那么,这次长征对中国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长征让红军赢得了胜利,也让红军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教师:没错,长征让红军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也让他们在中国革命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同时,长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精神。

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征》,教师通过封面图片引导学生们了解书籍的主题和背景。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们逐步了解长征的起因和影响。

最后,教师强调长征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懂得尊重历史,珍惜今天。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简单明了,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教师也强调了历史的
重要性和珍贵性,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对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长征》教学案例以及自我分析.doc

《长征》教学案例以及自我分析.doc

《长征》教学案例以及自我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分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第一步收集资料了解背景感知长征(多媒体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谁知道这些红色的箭头代表什么?生:代表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大家一块分享吗?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上台指图介绍)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长驱25000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认识长征,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也为理解这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境感受长征精神师:为了使同学们对发生在65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壮举一长征有所了解,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可以边看边议论。

《长征》案例与反思

《长征》案例与反思

《长征》教学案例及反思案例描述:学习目标:1、能够读懂并翻译诗歌。

2、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学习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由一组长征图片导入新课,接着安排四个朗读的环节第一个朗读环节:结合页下注释,能大声的把诗歌读通顺,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写内容。

片刻,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读书声音大了,也读得流畅了。

接着,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基本能说出诗歌的内容。

第二朗读环节:再有感情的读诗歌,并且思考:这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

学生边有感情的朗读边概括,并用笔在书上做好笔记。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归纳出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这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五幅“征难图”,并请学生任选一幅谈谈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从诗歌及画面中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并从所谈的感受中体现了出来。

第三朗读环节:读诗歌,用相应的符号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书上标注,这时学生边小声朗读边在书上标注,标好以后,先不作交流,教师播放磁带录音,学生跟着磁带边朗读边标注,接着学生交流。

学生修改自己的标注,然后跟着录音有感情、有节奏、有重音的朗读诗歌。

这时,学生的朗读比前面已有很大的进步。

关掉录音,学生能够自己朗读。

并且请几个读得好的同学起来朗读。

最后大家齐读。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激情已经迸发出来,朗读中充满了激情。

第四朗读环节:四读诗歌,思考:在这首诗歌中,我们体会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这首诗歌体现了红军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最后,这堂课在《七律长征》的录音朗读中结束。

教学反思:1、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品味。

在这一节课中,朗读贯穿始终。

有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有跟录音朗读,有学生的个别朗读,有集体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舜陵一小郑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1.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

(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

(板书课题)[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

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长征》这首诗,可采用“读——解——品——疑——诵”的方法。

“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解”,结合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品”,品味语言,评点诗歌中的佳词妙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画面,体会其中意境。

“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

“诵”,反复诵读,背诵积累。

[评析: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师注重学习诗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学诗歌。

(1)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语手册、词典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学习心得,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评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的质量高,讨论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全班交流。

生:我知道了“磅”是一个多音字,除了文中的读音外,还有一个读音是“bànɡ”。

生:我读懂了“逶迤”的意思是山势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生:我理解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评析: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反映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关注。

]3.梳理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同学们学懂了许多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句总起句,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你能围绕这一总起句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值得探究的问题:(1)红军长征会碰到哪些困难?(2)红军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三、互动品味,体悟情感1.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了万水千山,毛主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来进行描述,我们先来看看红军翻越了一些什么样的山。

(1)理解五岭山长,乌蒙山高。

师:读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山高路远。

师: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们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你从“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困难。

生:我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师:现在你大体领会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请你用上比喻词“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那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评析:教师再一次把作者语言通过叙述、简笔画还原成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师:毛主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呢?生:“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语调稍低一些,语速稍慢一些;“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语调要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快一些。

生:“腾细浪”和“走泥丸”要读得轻一些。

[评析:文章虽是逐句朗读,但轻重缓急应有不同。

“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读有读点”,这两句诗的读点应该就是“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因为这些词语突出了山的特点,反映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不怕险阻的精神。

教师抓住这一点扎实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理解翻越雪山之难,体会乐观。

师:除了五岭和乌蒙山外,作者还写到了哪座山?生:岷山。

师:这首诗写岷山的两句你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生:“更喜”、“千里雪”、“尽开颜”,因为从千里雪可以看出翻越雪山之难,从“更喜”、“尽开颜”感受到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后一片欢腾的景象。

2.理解感悟红军不怕涉水。

师:翻山,红军不怕;涉水,红军也不怕。

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写涉水的。

诗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这一对反义词是“暖”和“寒”。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为什么给人“暖”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给人“寒”的感觉?[评析:在语文教学中,质疑往往过于集中,本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抓关系词质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1)听故事,感受“暖”。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

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

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冲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的体会是什么?生:红军太棒了,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

生:“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

[评析:叶圣陶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本环节抓住词语,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听故事,想画面,进入文本情境,领悟文本情感。

](2)回忆课文,体会“寒”。

师: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回忆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你有什么感受?生:太险了,心惊胆战。

师:“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进一步突出了难。

3.指导朗读总起句,以读悟情。

师:学到这里,我们好像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峰顶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现在,你想怎样把一、二句读好呢?生:要读出豪迈、蔑视的语气。

四、诵读积累,升华情感1.指导感情朗读。

是啊,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细小的波浪,就像滚动着的小泥球;泸定桥虽险,却照样“飞夺”,你能通过朗诵把红军战士的这种豪迈气概表达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2.练习背诵。

《长征》一诗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

请同学们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3.媒体播放歌曲,学唱《长征》。

[评析:朗诵着激扬的文字,使情感得到喷发。

古人云:“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学唱《长征》,更使如火的豪情,在歌声中沸腾澎湃。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1.激情总结。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用多媒体出示,先自读,然后师生齐读。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同时也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失败;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革命的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2.课外延伸。

课后,请大家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长征这一伟大事件。

[评析:这里的课外延伸,结合课文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