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舜陵一小郑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板书课题)
[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
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
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学习《长征》这首诗,可采用“读——解——品——疑——诵”的方法。“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解”,结合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品味语言,评点诗歌中的佳词妙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画面,体会其中意境。“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
“诵”,反复诵读,背诵积累。
[评析: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注重学习诗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学诗歌。
(1)读通课文,感知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语手册、词典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学习心得,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评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的质量高,讨论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3)全班交流。
生:我知道了“磅”是一个多音字,除了文中的读音外,还有一个读音是“bànɡ”。
生:我读懂了“逶迤”的意思是山势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生:我理解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
[评析: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反映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关注。]
3.梳理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同学们学懂了许多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句总起句,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你能围绕这一总起句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值得探究的问题:(1)红军长征会碰到哪些困难?
(2)红军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
三、互动品味,体悟情感
1.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了万水千山,毛主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来进行描述,我们先来看看红军翻越了一些什么样的山。
(1)理解五岭山长,乌蒙山高。
师:读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山高路远。
师: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们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你从“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困难。
生:我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师:现在你大体领会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请你用上比喻词“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那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评析:教师再一次把作者语言通过叙述、简笔画还原成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师:毛主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呢?
生:“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语调稍低一些,语速稍慢一些;“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语调要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快一些。
生:“腾细浪”和“走泥丸”要读得轻一些。
[评析:文章虽是逐句朗读,但轻重缓急应有不同。“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读有读点”,这两句诗的读点应该就是“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因为这些词语突出了山的特点,反映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不怕险阻的精神。教师抓住这一点扎实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理解翻越雪山之难,体会乐观。
师:除了五岭和乌蒙山外,作者还写到了哪座山?
生:岷山。
师:这首诗写岷山的两句你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
生:“更喜”、“千里雪”、“尽开颜”,因为从千里雪可以看出翻越雪山之难,从“更喜”、“尽开颜”感受到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后一片欢腾的景象。
2.理解感悟红军不怕涉水。
师:翻山,红军不怕;涉水,红军也不怕。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写涉水的。诗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这一对反义词是“暖”和“寒”。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为什么给人“暖”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给人“寒”的感觉?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质疑往往过于集中,本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抓关系词质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1)听故事,感受“暖”。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冲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的体会是什么?
生:红军太棒了,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
生:“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
[评析:叶圣陶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本环节抓住词语,启发想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