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劳死概念

过劳一词最早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国外人认为精神和身体是分开的,就是精神疾病很难通过药物来控制,但是中医认为七情之伤,这是对于疾病是有影响的,对于一些疾病是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的)用来描述那些躯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行为严重耗竭失常的病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尽享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人们为了获取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

临床医学上目前还没有过劳死的说法,一般认为过劳死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它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职业病。过劳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学者将该种碎死现象命名为“过劳死”,并对其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人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

日本一直是过劳死的重灾区,据统计在日本每年至少有1万人过劳猝死,其中大多数是30~ 50 岁的男性。在美国,被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过劳死亦与艾滋病齐名,被视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过劳死现象正慢慢逼近中国,而且逐渐呈现出向年轻化、低龄化蔓延的严重态势。

国家体改委专项调查,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 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上海社科院“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寿命10 年降5 岁。研究显示,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现代人工作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亚健康引起的,更有甚者还出现碎死现象。川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国的精英群体普遍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危机,抑郁、焦虑、失眠、强迫等症状与城市精英层的生存特质不谋而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甚至出现大量精英过劳死的案例。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在google 网和baidu 网上搜索了从1990 年至2006年1月有媒体报道或有记载的“过劳死”个案,总共有102名之多。我国发生过劳猝死比较著名的人士有单亮、王均瑶、萧亮中、焦连伟、高文焕、何勇、高秀敏、李朝阳、谢光富、孙德棣、任海华、丁艾梅、南民等13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2岁,最大的也不过48岁。他们的过早离去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由此,不难看出“过劳死”现象已经成为危害现代人的一大生命隐患。

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国家。对此,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经调查研究发现,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为中国过劳死的优势群体。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根源。其客观原因主要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而长期的“五不一干”即不看病,不检查,不休假,不疗养,睡不足,带病干是形成过劳死的主观原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用什么来拯救过劳死? 除了规范竞争、提倡合作、缓解社会压力、实现社会正义、立法干预、建立完善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将过劳死等职业相关疾病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等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治未病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