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 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 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增加。
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
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 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上,即A点。
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
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 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 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
P1
A MC
B
P2
AC
D2
MR1
D1 MR2
图 4-1
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
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 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 制在Q1,价格为P1 ;
(一)产品异质论 1.产品差异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 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 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 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 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 本原因。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
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 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Q6 Q5 Q4 Q3 Q2 Q1 O
产品质量
R
YB YA
平均收入
图 4-3
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
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 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 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 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 需求的水平。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国际贸易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国际贸易的发展日益迅速,伴随这一发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最基本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各国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流时,利润会最大化,因为这使得全球生产的效率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国际贸易是有益于所有参与者的,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特定产品的出口取得贸易优势。
二、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詹姆斯·梅德和贝尔纳德·兰纳。
这一学派认为,国际贸易的规模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如工资水平、产品价格和生产效率等。
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是追求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由迈克尔·波特和肯尼斯·格林提出。
该理论强调企业如何通过采取不同的战略,如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的盈利能力。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战略来获得优势。
四、贸易理论的计量分析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计量分析在权衡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量分析的目标是揭示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如生产率、资本价格和贸易壁垒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五、区域贸易理论区域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该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等都可以影响贸易区域的形成。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即贸易自由化的区域化。
对于小国来说,加入贸易区域更容易获得有利贸易条件,因为它们可以利用该区域内的资源和产能。
总之,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进化和完善。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20世纪70年末,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第一阶段:创新领先国家出口
第二阶段:技术扩散,跟随者出口
第三阶段:技术停滞,发展中国家出口
产品创新阶段 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在该阶段上,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发,而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 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成熟阶段 所需的主要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在该阶段上,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拥有生产的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①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款式、规格、商标、牌号、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②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能由于付款条件、交货时间、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原因而被视为异质产品。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由于规模经济,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并产生国际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扩大。 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产业集聚,即出现扎堆现象,这样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生产/出口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和概括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这些新的贸易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问题、产品差别和需求偏好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问题、市场结构性差别对贸易模式的影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和生产区位问题。
这些假定前提的变形和扩展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丰富。
第一节贸易理论的动态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原料生命周期理论一、动态化贸易理论对早期贸易理论的扩展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同的特点:(TTM: Time, Technology,Many Countries)1、引入时间因素:Time 传统贸易理论——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是典型的动态化的贸易理论,他们把时间因素纳入了贸易模式的分析,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动态化扩展。
2、技术作为贸易的直接原因之一:Technology 传统贸易理论把技术差异看成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比较成本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在承认这种观点的同时,还把技术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之一,提出了比较技术优势的问题。
尤其是根据技术变革的时间差异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变革和国际贸易区位的变化,这就增强了贸易理论对未来贸易格局的预测能力。
3、贸易在多国之间发生:Many Countries 传统2×2×2模型,而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放松了这个假定,使贸易在多国间发生。
二、新技术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A 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和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就具有比较优势,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2. 国内优势理论:国内优势理论是由贸易学家希厄尔·欧林(Heckscher-Ohlin)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如果该国家对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拥有较高的比例,那么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
国内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要素流动和贸易模式。
3.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代表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扩展。
詹姆斯·量化和保罗·克鲁格曼是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可以由许多因素推动,包括规模经济、差异化产品、增长路径依赖等。
该理论强调了技术、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4. 战略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策略选择进行研究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非价格竞争,例如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
战略贸易理论强调了企业间的竞争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在深入分析这些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内容:- 不同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而国内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战略贸易理论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这些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不同方面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 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供应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供应链的概念逐渐变得重要。
全球价值链指的是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协调生产活动的方式,而国际供应链则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概念对于解释国际贸易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3)
22.10.2020
h
4
International Trade
第1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 产品,同质产品在价格、品质、效用上基本相 同,对于同质产品间的贸易,首先是运输的原 因,消费者希望能就近获得供应,于是就会发 生就近进口或出口;其次是由于一些产品的季 节性特点和各国生产季节的差异,这会导致一 个国家对这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显著特征: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增长, 成为国际贸易主流; (2)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在 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类似的工业品。
(3)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
22.10.2020
h
2
International Trade第1Fra bibliotek 产业内贸易理论
h
13
International Trade
第3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发达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非常 相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需求结 构和需求偏好差别大,发达国家的贸易量要 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
22.10.2020
h
14
International Trade
第4节 技术差距理论
22.10.2020
h
8
International Trade
第2节 规模经济理论
1979年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规模报酬理论引入国际贸 易分析中,从理论上对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 品的“双向贸易”做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22.10.2020
h
9
International Trade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 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较近的 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 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 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 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 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 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 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 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 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 知识密集型产品与传统的有形商品的不同之处:
•
●价格需求弹性较高
•
●价值增值效应非常显著
•
●使国家间比较优势动态化,由比较优
势向竞争优势方向转化。
• 3. FDI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 4. 电子商务引发了国际贸易手段的革命
5.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继续在 国际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且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 重迅速上升。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
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 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 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 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 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 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 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 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 泛,比重较大。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引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范畴,着重探讨全球贸易的运作机制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三个方面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从而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较低成本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可以增加各国的经济福利。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物品,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国际贸易的互补性,通过贸易,各国可以相互补充彼此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假设贸易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忽略了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情况。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某些国家在相对劣势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的现象。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学者们逐渐提出了新的理论。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扩展,由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艾琳·克罗斯提出。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垄断力量有关。
根据新贸易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基于资源配置差异,而是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差异,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也不同。
通过贸易,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生产者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本。
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力量对贸易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垄断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进口代理商、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集群等新的概念,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新贸易理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兴起。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到70年代,意大利的瓷砖工业日渐成熟。二 战之后形成的国内需求旺盛期逐渐过去,大 量的瓷砖公司开始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于 是转而开始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北美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与西班牙和德国的竞争对手 们相比,萨索罗地区的产品更就竞争力,这 种优势源于高生产率、低成本、优良设计和 意大利在流行式样方面的声誉。结果,到90 年代初,意大利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 是其竞争对手西班牙的两倍。
第二节 相互倾销国际贸易理论
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定价
垄断竞争 价格 AC Pm MC MR Qm D
、倾销与对外贸易
• 倾销的概念:
不完全竞争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 额以后,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 销售商品。
• 倾销的基本条件:
该行业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 市场必须是分割的,无出口返内销的产品; 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 不同。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 •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技术与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一)规模经济 1.概念: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 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 益少。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 2.类型:
• 意大利瓷砖生产的成本也较低。在萨索罗 地区,瓷砖制造商必须为争取到零售渠道, 不断地在技术、设计和分销渠道方面展开 激烈地竞争。往往在几周之内即会出现一 些创新,而这些创新又很快被竞争对手所 模仿。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 地努力改进。 • 随着瓷砖工业在萨索洛地区的发展,当地 瓷砖公司的一些技术人员开始离开原公司、 开办自己的加工设备制造企业。
五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一般而言,垄断竞争行业中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内部规 模经济。为简便起见,假设垄断竞争行业的所有企业是对称的,即各 企业在需求和成本等方面是相同的。这个假设可以让我们无需考虑每 个企业之情况,只关注整个行业状况,进而确定企业数量与典型企业 的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垄断竞争市场均衡时的 企业数量和产品价格。
❖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相当的竞争。 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存在短期利润,则会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从 而造成对原有产品的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直至没有。这时 新的企业停止进入。另一方面,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内亏损,一 些企业就会逐渐退出从而造成对剩下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亏 损减少直至没有。这时就不再有企业愿意退出。总之,垄断竞争企业 的长期竞争会造成该行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
2、产业内贸易的一个数字案例 1995年美国出口了231亿美元的计算机,进
口了354亿美元的计算机,计算机净贸易额或产 业间贸易额为123亿美元,产业内贸易额为462 美元,计算机产业内贸易占 美国计算机贸易总额585亿美元的79%。
3、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
3、现代国贸理论和传统国贸理论之关系 (1)区别:解释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不同 (2)联系:
两国同种商品生产函数(技术)相同 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二 产业内贸易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概念 (1)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2)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前两章表明,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国家之间 存在比较成本优势和劣势,而这种比较成本的差异性既可 源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古典贸易理论),也可 源于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新古典贸易理论)。但是这两种 理论不能较好地解释那些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 化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 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试图解释以上现象。由于这些理论 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故称 之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保罗·克鲁格曼创 建的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之上的新贸易理 论。另外,也从需求视角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 21世纪初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框架的贸易模型又有了新的 发展,人们称之为新新贸易理论,本章将给予简单介绍。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结论
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从生产厂商的角度看: 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整个社会福利看,贸易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 而带来更多的满足。
结论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模型假设: 1.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2.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其他条件相同。 3.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在封闭条件下,由于A国国内市场规模小于B国, 所以Na<Nb Qa<Qb Pa>Pb 那么,开放之后,在该行业上A国会因价格高成为进口国, B国会因价格低成为出口国吗?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规模经济会导致另外一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
P
E PE=AC
LAC
MC
MR
D
Q
图4-5 封闭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图中封闭经济中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为LAC曲线逐渐降低,
垄断竞争表现为企业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封闭经济中,
长期竞争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表现为在均衡点E,LAC与 D相切。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条件:
1 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
市场规模
2.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说来,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 模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 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 (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生产规模 收益不变的产品(Y)。
对理论的总结
专业供应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贸易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较为频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向。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于有效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19世纪戴维・里卡多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成本比对方国家低,那么就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将生产的剩余商品出口到对方国家。
比较优势理论则进一步指出,虽然一方可能在多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存在绝对优势,但是另一方在某商品生产上的成本较低,因此两国都可通过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来实现互惠互利的贸易。
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典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但是在20世纪逐渐被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代替。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竞争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下,通过自由贸易可实现所有国家的福利最大化。
新古典理论认为,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会趋于全球一致,生产和流通效率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等问题,自由贸易并不能完全达到福利最优状态。
三、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国际贸易涉及到同时跨越多个国家的生产、流通和资源配置,因此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成为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
国际投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实现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两国之间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更高收益,但是跨国投资也存在管理和监管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跨国公司理论则强调了跨国公司作为多国经济实体,其战略决策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都需要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和政策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四、现代货币体系和贸易政策理论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支撑,因此现代货币体系和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成为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依据。
现代货币理论主要强调了国际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币值方面的调控、利率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都将对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0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定义及分类
1.定义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开展 的贸易,并且相互贸易的是同一部门或类别 的制成品。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 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 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 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 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 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3.微型面包车行业 IIT 1 700 200 1 500 44.44%
700 200 900
4.电影电视行业
IIT 1 300 97 1 203 48.87% 300 97 397
三、发展及特征
1.发展 (1)大多数国家IIT上升; (2)发达国家IIT较高; (3)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IIT较低。 2.特征 (1)一国经济、技术越发达,其制造业产业
1987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1999
81.1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发展中 1970 国家 印度 22.3 巴西 19.1 黑西哥 29.7 土耳其 16.5 泰国 5.2 韩国 19.4 阿根廷 22.1 新加坡 44.2 平均 22.3
β 高消费档次
品质等级
P 人均消费
C
α 低消费档次
B A
I1
I2
Y 人均收入
问题: 为什么高科技产品总是首先在发达
国家出现?
提示:
从需求和供给 两个方面来回答
(四)评价
贡献: 1.很好的揭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X、Y产品的单位 价格(成本)为:
❖ PAX=LX·wA+KX·rA ❖ PAY=LY·wA+KY·ra ❖ PBX=LX·wB+KX·rB ❖ PBY=LY·wB+KY·rB
❖ PAX=LX·wA(1+SX/QA) ❖ PAY=LY·wA(1+SY/QA) ❖ PBX=LX·wB (1+SX/QB
一是实物单位衡量法,即以各国可利用 的资本数量总和与劳动数量总和之比的
大小来衡量。 (从供给计算人均资本)
假设A国拥有的资本、劳动总量为TKA、 TLA, B国拥有的资本、劳动总量为TKB、 TLB,
则TKA/TLA或TKB/TLB称为要素丰裕度。 如果TKA/TLA > TKB/TLB ,则称A国为资本丰 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
❖ 要素禀赋理论对此进行了扩展和补充。以要素
的生产率一致为出发点,力图从要素禀赋差异
的角度对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分析时,除
了劳动,又引入了资本。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产生的原因,也易于解释。
17
一、 H-O模型的基本假设
❖ 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 两种产品,即2×2×2的模型
❖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 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 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同质生产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32
(二) H-O-S定理的经济学解释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条件下,A国商品X(劳动密集型) 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因为A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其 工资率较低。当A国分工生产X并减少Y(资本密集 型产品)时,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提 高工资率,同时,对资本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 利息率。而在B国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反,因此,贸易 倾向于缩小两国间的工资与利率的差距。
国家或地区 瑞士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德国
50,116
加拿大
42,745
澳大利亚
37,854
日本
36,480
法国
35,600
美国
34,705
意大利
31,640
台湾地区
25,722
英国
21,453
韩国
17,995
墨西哥
12,900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1l1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2
一、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线是指在 技术水平不变的 条件下,可以生 产相同产量的两 种生产要素各种 组合点的连线。
K
K1
A(K1,L1)
K2
B(K2,L2)
X1
L1
L2
L
图2-1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MRTS)的等产量曲线
3
两种特殊的等产量曲线
K
K
A(K1,L1)
K1
K2
B(K2,L2) X1
K1
21
三、H-O模型的基本内容
❖ (一)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要素的自 Nhomakorabea要素
要素的相对丰 要素相对价
然禀赋
供给
饶程度
格差
生产成本 差异
商品价格 差异
贸易发生
22
(二) H-O模型的简单数学公式推导
❖ 假设: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 产品;A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B劳动相对 丰富的国家;L为劳动投入系数,K为资本投 入系数;S为资本劳动比,S=K/L,P为商品 价格,Q为要素价格比,Q=w/r
A(K1,L1)
K2 E
B(K2,L2) X1
L1 L2
L
L1 L2
L
图2-2 MRTS不变的等产量曲线 图2-3 MRTS为0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两种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相互替代,则等
产量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如图2.2所示; 如果两种生产要素完全不能相互替代,则等产量线
要么平行于横轴,要么平行于纵轴,如图2.3所示。 4
❖ 3、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充分流动,在国际间 完全不能流动
18
❖ 4、两个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素禀赋 的差异,一个是劳动丰富的国家,一个 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 5、在两种产品中,其中一个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另一个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 6、不存在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 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规模效益、贸 易壁垒等
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延伸 第四节 对H-O模型的经验检验 第五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六节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 先引入几个重要概念:
等产量曲线 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一、生产要素价格均等
化理论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
谬而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础上,
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命题,
并对此进行了论证。由于它是
H-O定理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
H-O-S定理。
Paul A. Samuelson, 1915
31
(一) 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要素密集度的图示
K
QX2 (K/L) X Qx1
(w/r)1 (K/L) Y
K
(K/L)X
QX2
QX1
(w/r)2 (K/L)Y
QY2 QY1
L
图2-5 A国商品X和Y的要素密集度
QY1
QY2
L
图2-5 B国商品X和Y的要素密集度
A国劳动的相对价格为(w/r)1,B国劳动的相对价格
为(w/r)2,但是在两国均有 : (K/L)X> (K/L)Y,因此,
❖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 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 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 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20
❖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 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 工资)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 等化趋势。
❖ 4、这一理论中还有雷布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和斯托尔珀— 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16
李嘉图模型的不足
❖ 李嘉图模型假定了各国相对优势差异(单一要素 生产率或要素生产率差异),但没有解释各国相 对优势的原因(即为何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 较他国效率更高?)。
❖ 李嘉图模型没有说明贸易后增加的利益如何分 配。
❖ 李嘉图模型没有说明贸易后不同国家之间同质 生产要素价格(收益)的变化。
6
二是相对要素价格衡量法,即以生 产要素相对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一
国资源禀赋的标准。 (从供求计算 利率/工资,即 r/w)
假设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
间价格的比率(r/w)小于A国的这
一比率,我们就说 B国是资本丰裕的, A国是劳动丰裕的。
7
(2)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 因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 KY/LY>KX/LX,,即SY>SX, SY-SX>0
25
(三)H-O 定理的几何说明
Y
(PX/PY)B
B
B国商品X的相 对价格
Y
A国商品X的 相对价格
Ⅱ
A
Ⅰ
(PX/PY)A
B’ B
G
贸易后商品X的国 际均衡相对价格
E=E’
A
A’
F
(PX/PY)*
❖ 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 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 须考虑的。
❖ 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 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 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 典型案例
28
(三)对H-O模型的评价
1.要素禀赋理论贡献 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
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 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 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29
2.局限性
❖ (1)自然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必 要条件,并非是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 (2)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 多实际存在的情况
❖ (3)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 视
❖ (4)不涉及经济关系的探讨
30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延伸
33
1、要素相对价格的均等化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证明
34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PX/PY
(PX/PY)B (PX/PY)*
B E
(PX/PY)A A
(w/r)1 (w/r)*(w/r)2
w/r
图2-8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
A国分工生产X,提高了劳动的相对需求,导致A国的w/r 上升;B国分工生产Y,提高了资本的相对需求,导致B国的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 (一)H-O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
H-O模型建立在比较优势说的基础上,强调 国际贸易产生的差异,其理论与要素流动的 假设基本一致
❖ 差异:
1、生产要素的数量 2、国内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能否应
用于国际商品交换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7
(二)H-O模型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