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 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 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 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 看得很。 看得很。 ——叶圣陶 叶圣陶
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 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 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 了叶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 说 “__________________。”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 的面, 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 受到他的认真、 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 温暖,如春风拂面。 温暖,如春风拂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肖复兴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词语的意思。 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一篇 推荐 愣住 眼帘 删掉 动词 规范 燥热 握手 融洽 黄昏 客厅 模模糊糊
余晖
楷模
默读课文1——5自然段, 自然段, 默读课文 自然段 想一想,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 想一想,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 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什么?又是从哪 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 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在课文中 划一划。 划一划。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 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 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 事上深受感动, 这则短短的评语, 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 的信心。 的信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答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答案【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作业(答案)】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段,回答问题。
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糊”字用音序查字法查,用部首查字法查,在字典有三种解释:a、粘b、粥c、不清楚。
在文中的意思应选。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荣幸、幸运)非凡(出众、杰出)楷模(榜样)3、“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指;“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指对文一丝不苟。
5、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指重大,“意义非凡”的原因是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并和“我”亲切交谈,“我”感受到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使“我”受益匪浅。
6、“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句话不仅写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爬山虎的绿代表着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激励着我前进。
7、对于写好作文,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写好作文要做到事例加感受,事例做到具体真实,用词要准确、语句要规范,完成后要认真修改。
十、课外阅读。
找海龟“妈妈,我的小海龟跑掉了。
我到处找都没找到它。
”六岁的小伊芙急切地对妈妈说。
她的妈妈,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正坐在地板上,身边尽是书。
“伊芙,你在哪里跟小海龟玩的?”“院子里,”小女孩说,“小猫要惹它,它藏起来了。
”妈妈站起来,拉住女儿的手:“走,带我到丢失海龟的地方去看看。
”伊芙把妈妈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
“就在这里,”她说,“嗬,可怜的小海龟。
”“你没有见到它有多久了?”“五分钟吧。
”小女孩回答。
“那么,它不会走出五米远的。
你就在离这里半径五米的圆圈里仔细找找看。
”伊芙双膝跪下,翻开厚厚的落叶,拨开密密的草丛,不久就在妈妈指定的范围找到了小海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与比喻手法,使文 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朴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 修辞手法,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05
课文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影响
课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价值观,如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勤奋学习等。
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 环境。
作者思想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 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之情。
VS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遵循 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 生。
对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部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 的童年故事。
《绿野仙踪》
一部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 野。
THANKS
感谢观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6年,当时作者已经年过半百,回忆起自己40多 年前在北京读中学时,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的往事,感 慨万千。
课文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的故事,表达了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在写作 上的影响。
传统文化意象的运用
作者运用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元素,如爬山虎、小院子等,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地域文化元素的呈现
北京地域文化的描绘
课文中通过对北京的地貌、气候、建筑等元 素的描绘,表现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风情的展示
作者通过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地方 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_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针对__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__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
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1912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
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
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
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
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
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在130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李翠环我评价的是李永侠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的教学,李老师这堂课亮点较多,我就几点来谈一谈,1、导入环节,明确文体。
李老师在导入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拿《爬山虎的脚》和本课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爬山虎的脚》是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写事情。
帮助学生明确文体是叙事文章,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2、从文入手,理清脉络。
把握主要内容。
四年级学生有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初读课文时,李老师以填空的方式来概括全文,理清课文讲了两件事。
3夯实目标。
文章围绕两个思路,一是作文的修改方法,二是从叶老先生修改作文中感受到叶老先生的一丝不苟认真的精神,课堂上层层深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抓住主要事件,走进文本。
在观课的同时,个人小小的建议:教师评价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好的评价能有效调控课堂。
这节课,如果教师能将评价的对象再全面些,除了对个人的评价,还增加对小组、对整体的评价;如果能将评价的形式再丰富些,除了口头评价、大拇指评价,还增加黑板上显性的加分、加星、晋级等评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小组合作会更积极、更有深度。
总之,李老师稳扎稳打的教学风格,经验丰富的方法引领都是我要学习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9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9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1我家窗前,是一面满是爬山虎的墙。
它是绿的那么耀眼,密的那么紧簇。
放学回家时,每次都会路过那里。
它是那么壮观、魁梧。
绿,但让人看着舒服;密,但一点也不觉得乱。
只见那绿叶,一片接着一片,但却又不挡光,光可以照到每一片叶子上,在阳光下星星闪闪,真的可以说是一件伟大的手工作品。
不,再怎么伟大的作品,也比不上这片爬山虎的。
它生来就这么好吗?它到底用了多少努力?这是一个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夜晚,天没有完全暗下来,风就起来了。
那时,爬山虎只有现在的一半高,而那场雨太大、太大了。
当时的情景,雨打在窗上,只能很勉强的看清一点;路上打伞的人们,被风吹的东倒西歪;鸟儿也都在自己的窝里,蜷缩着身体,为自己保暖。
爬山虎很艰难的抓在墙上,和将被打落的命运进行抗争。
它虽然现在让人觉着摇摇欲坠,但它最后却能更加枝叶繁茂,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颗坚强的心,所以才不会在风雨中死去的原因吧。
第二天起来,我看到爬山虎的叶子掉了很多,可见它在昨晚的风雨中熬过了多少磨难,但,藤依然紧紧倚在墙上,没有了多少叶子,显得单调,但仔细观察,便会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发现嫩嫩的绿芽。
对啊,爬山虎在那么的狂风暴雨中都没有低头,我们也不能被一次考试失败而打倒了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2如少女的秀发一样垂下,如瀑布一般流泻,如唯恐走失的孩子紧攥妈妈的手一样攀牢一面墙!一副绿绿的画,——它们便是我在叶圣陶的文字中认识的爬山虎。
爬山虎的绿,绿的那么深沉。
那铺天盖地的绿,让人惊讶得目瞪口呆。
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
人们禁不住这绿的诱惑,纷纷拍照留念。
爬山虎的叶子有轻柔的、有硬邦的,大小不一。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word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2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1今天我到区实验小学听了林晓春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整堂课老师就抓住课文的两个片段来组织教学 A 教学片段: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B教学片段: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下面我就以教学片段A来对这节课做一个评析。
A 教学片段学生反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当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的目的和要求都不同,老师始终以学生的见解来组织教学。
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叶老在灯光下为我修改作文。
教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教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在这时适时的介绍叶圣陶。
此时的介绍选择的时机真好,相信听课者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叶老,是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教师的聪明之处,我们要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予以解惑,那掌握的才是永久的。
接着是练笔肖复兴愣住了,那他会想写什么呢?写下来。
林晓春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是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
可以在反馈中得到证实,学生写下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
可见学生已经走进课本,走进肖复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林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以学生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这是我们课改的追求。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及 答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1963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错综复杂的绷带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及答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及答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1963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错综复杂的绷带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读□郧西县杨自洪一、文学层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肖复兴,河北沧县人,《人民文学》副主编。
1978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课文通过两件事情追忆叶老:一件是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我为之深深感动;另一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里作客,这次见面对我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似乎懂得了作家是怎么做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此表现叶老具有海纳百川的学识和待人随和的品质,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是写修改文章的,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样命题呢?我深入钻研了课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
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初到他家时看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其实,我觉得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
显然这是学生所不解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
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
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篇在教后老师要反思自己,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盼望能够帮到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一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班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受,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同学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同学通过对比今日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同学读课文,画诞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状况,最终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同学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沟通,以关心同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同学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同学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同学仔细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争论沟通,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
详细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同学的习作也有所启迪。
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
在详细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同学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
同学在"密密麻麻'"处处'中感受到叶老的仔细。
在"愣住'中放大此时的内心感受。
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同学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评语中,让同学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舞和殷切期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精选16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精选16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篇11、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首先交代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时间和起因。
接着讲“我”看到了经叶老师改的作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这说明改的地方很多,改得很仔细,经叶先生一改,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然后讲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简短。
叶先生的评语只有两句话,但内涵十分丰富。
评语肯定肖复兴这篇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
这些短短的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
叶先生是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很有名望。
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
如文中这样写到“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
最后讲我到叶圣陶家里做客。
“我”两次注意到叶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种景色都很美。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⑴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⑵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⑶把长句断成短句。
⑷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⑸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⑹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如:文中这样写道: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作,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3、学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字词:──怀念叶圣陶先生》,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大纲
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 。
故事情节概述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初遇
主人公在自家的阳台上偶然发现了一 片绿绿的爬山虎,它们生机勃勃,充 满了生命力。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互动
主人公开始关注这些爬山虎,他喜欢 站在阳台上观察它们,思考人生。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分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因为家庭原 因要离开这个小城镇,他告别了爬山 虎,开始了新的生活。
06
CATALOGUE
结论与反思
结论总结
文章主题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名少年通过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领悟到植物生长的不易,并联想到人生的成长,从而对 生活产生了珍惜时间、努力奋斗的积极态度。
结论
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珍惜时间、珍惜生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结论通过少年与爬 山虎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作品介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的一部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城 市儿童在暑假中的成长经历,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 响,以及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02
CATALOGUE
故事背景与情节
故事背景
时间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的初期。
地点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镇,主人公的 家庭和爬山虎的住宅区紧密相连。
文化价值
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 化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的 价值。
社会意义分析
生态意识
作品强调了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 题,树立生态意识。
生命态度
作品通过描绘爬山虎的生命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启 示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珍惜生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___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___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
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
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
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
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
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
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内容导读: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 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三、教学设想: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课始由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两件事导入,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虽说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叶老给自己修改作文,不是面对面地交流,但是却给作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在与叶老进行交流。
这都来源于“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整体的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以及我的感受。
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的“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句话。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1-5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自学时可以边读书边用“—”画出叶老对作者文章的修改处,再用“﹏”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可以对照着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进行深入的理解。
讨论交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叶老对我的文章修改极其一丝不苟,并不因为我是无名小卒就敷衍了事,由此折射出叶老的人品。
第三自然段总的写出叶老对我文章批改的细致。
“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
可以想像当时叶老是边读边思考边修改。
第四自然段写了叶圣陶先生针对作文中的问题怎样进行了修改。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
“包书纸”外。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
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3)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
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作文中有好几处将“像”写成“象”,叶老一一加以改正。
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有的逗号改成句号,有的句号改成逗号,还有感叹号改成句号,这些修改都值得仔细琢磨,都是很有道理的。
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叶老做学问的严谨作风,特别是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使我深受感动,从此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我一下子愣住了”:根本没有想到著名的大作家对我的文章做了如此精心的修改,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的圈圈画画,仿佛在谆谆地教导着我,使我内心很温暖。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因为叶老的评语是实实在在的对我给予了赞扬,让我感到很受用,明白了将来如何进行写作,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从叶老对作者文章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他对下一代的关心,那么叶老邀请作者到他家做客,能与他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的教诲,对于作者的成长就更具有意味深长的意义。
课文第二件事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让我更加感受到他谦和的人品、人格的魅力。
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理解的内容:
★作者情感的变化随着叶老对我的态度而变化、提升: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作者当时的感受及心情。
听到消息“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
身份、地位的悬殊,水平的差异,同时大作家工作很繁忙,能抽出时间见我这个初中生,都让我始料不及,更让我感到意外。
此时的我对于将要到来的见面也许是忐忑不安、也许是满怀期待……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一个很自然的动作,使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
叶老根本没把我当小孩看待,像对待朋友一样,说明对于这次的见面很重视。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
我们的交谈就像朋友在聊天一样的进行,可以想像当时他们交谈了那篇作文,作者向叶老请教了不少问题,叶老都给与了认真的答复,同时也给我提出了努力的目标,使我感到这次的见面很充实,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毕竟当时我是一个正成长的孩子,对有些事的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因此说好像、模模糊糊。
作家就是像叶老这样平易真诚的,作品就是像叶老这样认真、一丝不苟反复修改而成的。
★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
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
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3、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
收获。
如,文中叶老给肖复兴的评语中写到:“全是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
所有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谈谈感想。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