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 一、实义
词义引申指语言用法,是指某一词原义扩展到更多深层次的含义,也叫隐喻。
从词语本身的解释来看,它有一个“实义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较难的概念。
即使是对常见概念的描述,也可以有多种理解,从不同视角考虑,新的含义就会被引申出来。
比如说“学习”这个词,根据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它可以在很多概念下被引申出来,从实际意义上看,它可以指正是知识的获取、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可以指的是记忆的形成和再次访问的过程;还有从社会学的角度,它指的是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内化和接受的过程,以及胎死腹中的情感体验和工作技能的获得等等。
把一个单纯的概念拓展开来,词义可以引申出多种可能性。
### 二、比喻
除了实义学习之外,词义引申还有比喻形式。
对相关物体和现象之间构造比喻,以此向读者描述事物的特征和不同之处,将复杂之事比喻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形象,用图画和比喻类比阐述概念,这些常见的语焉不详符号显示出一种赋值的过程,能更为有效的影响观众的语境感受。
比如“宽容”一词,它最后可以被比喻为深海里的大海龟,说明一个人要多宽容,就像海龟一样承受着冲击波的冲击,让心境更易容,宽容就是一种拥有心灵宽阔的条件。
又比如“努力”),可以比喻走路时碰到的坎坷,诠释出通过艰辛奋斗,才能把梦想终究实现,活出精彩人生的主旨思想来。
从上面例子能看出,实义学习和比喻形式是词义引申的两种机制,两者都可以让浅显的概念显得更加深刻、丰富,从而让读者构成一种心理关联,能更好的把握关键概念,并具体了解这个概念所代表的语义,它是一种帮助我们掌握更复杂语义词汇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世界,增强阅读能力。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
“焦”的詞義引申關
係
①捲曲
②黃黑色
③燒焦的气味
④ 脆、酥
本義:火燒黑 ⑤乾枯、乾燥
⑥鍋巴
煩躁、著急
2、詞義引申的主要方式
一般從兩個角度來探討詞義引申的方式: 從引申義與本義的關係角度:①直接引申;
間接引申
由上述引申圖可以看出:本義同間接引申義之間的關係, 是一種以本義爲起點、以直接引申義爲第二環節、沿著綫 型序列一層一層引申下去的傳遞關係。
連鎖式引申
“約”的詞義:
(1)捆縛。《說文·糸部》:“約,纏縛也。” 《戰國策·齊策》:“魯連乃為書,約之以射 城中。”
(2)套車。《戰國策·趙策四》:“於是為長安 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②間接引申。 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角度:①由具
體到抽象;②由個別到一般;③由實詞到虛 詞。
直接引申與間接引申
所謂直接引申,指引申義是從本義直接派生 出來的,引申義與本義發生直接關係。
所謂間接引申,指引申義是由直接引申義再 引申出來的,即前人所講的“展轉爲他訓”, 引申義和本義不發生直接關係,只發生間接 關係。
①物體燒焦後,其外形往往捲縮不平,由此引申出 “捲曲”義。《戰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 (伸),頭塵不去。”吳師道補注:“焦,捲也。”
②物體燒焦後,其顔色一般呈黃黑色,由此引申出 “黃黑色”之義。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二: “心悲則面焦,腦滅則髪素(白)。”
③物體燒焦後,其氣味特殊,由此引申出“燒糊的氣 味”之義。《禮記·月令》:“其味(味道)苦, 其臭(xiù,气味)焦。”鄭玄注:“火之臭味也, 凡苦焦者皆屬焉。”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①语言真实。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
《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⑤凭证。
《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其关系如下: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②问候、慰问③审问①询问④责问、追究⑤音讯⑥过问、干预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象征引申。
还有一些引申义,并不都是一次从本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而是像人类的繁衍一样,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绵延不断。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众多的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本义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它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如“シ”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彳”、“辶”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木”旁的字与树木有关;
“扌”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等等。
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衍生出许多引申义。
由于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发展衍生而来的,所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
如“铁”,本义指钢铁,根据它的特点,可以引申为坚强的意思,如“铁的意志”;又可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意思,如“铁的纪律”等。
词义引申规律
词义引申规律一、时间引申时间引申是指通过时间的推移或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早晨”可以引申为“早些时候”,“秋天”可以引申为“收获的季节”。
二、空间引申空间引申是指通过空间位置或方向的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上面”可以引申为“上面的人”,“前面”可以引申为“前面的路”。
三、语境引申语境引申是指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引申为“早餐”、“午餐”或“晚餐”。
四、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指通过比喻手法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狼”可以比喻为“贪婪的人”,“花朵”可以比喻为“美丽的女子”。
五、泛化引申泛化引申是指通过将具体事物抽象化或一般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桌子”可以泛化为“家具”,“水果”可以泛化为“各种水果的总称”。
六、具象引申具象引申是指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笔”可以具象引申为“写作的工具”,“眼睛”可以具象引申为“观察事物的能力”。
七、抽象引申抽象引申是指通过将具体事物的属性抽象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快乐”可以抽象引申为“愉悦的状态”,“温暖”可以抽象引申为“友善的态度”。
八、类比引申类比引申是指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然后据此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龙”和“皇帝”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威严和神秘感,因此可以将“龙”类比引申为“皇帝”。
九、共性引申共性引申是指通过归纳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树木”和“花草”都有生长和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将“植物”共性引申为“有生命的物体”。
古代汉语——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提示:
词义:馘、即、纾、宥
虚词:其(怨我乎)
“以”字后省宾语:不以衅鼓,以赐君
是动用法:晋人归楚公子
归骨于晋,归之
“为”字双宾语:为之礼而归之
词类活用:德我乎
祁奚荐贤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dvzfv。
使动双宾语:食大夫鼋
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xHAQX。
【注释】
.知(ì)罃:字子羽,又称知伯、知武子,荀首之子,晋国大夫.知,后作“智”.
.齐:调和使适中,后作“剂”.
.济:助,增加.
.泄(è):减少.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6ewMy。
.建:立,任命.
.《诗》:见《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惟:副词,只有.之:美德.
.是以:因此.似之:意思是像他自己一样地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其中“是”指代《诗经》中称赞地美德.
提示:
词义:嗣、称、于是、比、党、荡
晏婴论和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SixE2。
词义引申的两种主要方式
词义引申的两种主要方式
一、比喻扩展
比喻扩展就是利用词语本身的意象,以及它指的东西的特点,将它比
作和其它事物的微妙而有意义的关系,以便让文字和观念更加生动地
联系起来。
以抽象意义上的象形喻意比喻同一概念,把一个具体化比
喻指代另一个抽象的意义。
二、关联转义
关联转义就是将某一物体或事件的特定属性转义为另外的更加抽象的
含义。
这种方式的比喻主要涉及到一种物体与另一种、或是多种物体
的关联,而从而将它们之间的关联转化为有意义的价值转移,为文字
表达更贴切、更具有艺术感,以及更加生动地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意义。
关于古汉语的词义引申
于
古
汉
语
的
词
义
引
申
颜 亨 福
对 词 义 引申的 研究 的成 就
, 、
,
秦汉 以 降 历 代 学 者 做 了 大 量 工作 特 别 在 清代
、
,
,
这方面 取 得 了 辉 煌
、
段玉裁 《 说 文 解字 注 》
,
说 文通训 定声 》 朱骏声 《
,
、
阮元 《 经 籍 井话 》
,
徐濒 《 说
.
文 解 字段 注 笺》
”
.
劝 学》
:
“
目
:
不 能 两 视 而明
.
二
鱼 网 的 网 眼 与 眼 睛形 状 相 似
.
目
”
网眼
。
诗谱 序 》 郑玄 《
举一 纲 而 万 目 张
一
’
( 提 起 网 上 的 大绳
: “
,
所 有 的 网 眼 都张开 了 ) 本义 是
, “
管
“
,
,
《 说 文》
.
如跳
,
六孔
。
”
竹 做 的 一 种乐 器
”
”
. ”
“
身腰
.
《 离 骚》
户 服 艾 以 盈 要兮
“
。
腰在 人 体 中间部 位
.
引 申为
、
半 道 上拦 阻
、
后汉 书 《
班 超 传》
” ,
:
乃 遣 兵 数 百 于 东界 上 要 之
”
人 体 的颈
脊
、
腹
脚 都可 以 引 申指
词义引申方式浅探
词义引申方式浅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际的需要,人们所需要的词汇越来越多。
一方面,新字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在旧字的基础上,不增加字的数量,而增加每个字的意思。
词义从一点出发,扩展而产生的新义,叫引申义。
所谓“一点”即为本义。
引申义与本义相对。
虽然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界限清晰,但两者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密切。
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引申义产生的方式:一、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属性开始,进而达到对事物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
词义引申也有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一般的认识规律。
比如“元”字,本义为“首”,即为人的头部,这是从“元”的象形字形看出来的。
人之首为身之始,所以“元”引申为“始”,以表示事物刚刚开始。
这种引申就是一种从形象的具体到概念的抽象。
在汉语中,这种引申非常常见,因为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性。
虽然汉字从图画到文字有了质的改变,但这个特点还持久性地跟随。
所以大部分汉字的本义都是物象的、具体的,它们的引申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抽象化的意义。
二、固定格式产生的引申这种引申多产生在数字中。
在远古时代,先民用划道的方式来记录个数,次数。
汉字中的数字延续了这一形象性,把这些道道汉字化。
至今还能清晰看出这种演变的数字是“一、二、三”。
在一些固定格式中,这些数字也产生了引申义。
例如:在“一……二……”格式中,有时“一”与“二”前后呼应表示强调并列,相当于“既……又……”:一穷二白:既穷又白,形容基础薄,底子差。
一清二白:既清楚又明白。
三、修辞用法产生的引申修辞中比喻的联系点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而相似与相关正是引申义所产生的基础。
许多临时性的比喻和借代,如果在多数场合被使用,就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新义项,即我们所说的引申义。
“斗”:本义为盛酒器。
古时盛酒器其状像北斗星,故引申为北斗星。
如《淮南子·齐俗》:“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北极则寤矣。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试题】【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 2)合成引申。
如“夫”和“妇”这两个词,是先分别作动词和名词使用,而后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词,表示男性或女性,具体代指什么人物,我们尚无法确定。
( 3)附着引申。
如“水泥”、“粉丝”、“扫帚”等,本身不是语素,它们的意义完全依附于具体的物品上。
( 4)动态引申。
如“动”、“移动”、“流动”等,这些词不仅指动作的变化,而且还指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等。
因此,这些词都是活用的单音节动词。
古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的方式
北,最初是指太阳升起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昼夜交替的过程。
在我国古代,北被视为阴阳五行中的“水”,而南则代表了“火”。
这种对北的象征意义的认识,随着我国人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演变。
在古代社会,我国人对北方的认识是构建在太阳运行轨迹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种认识下,北方代表了寒冷、阴湿以及风沙。
而南方则代表了炎热、阳光和湿润。
北方不仅代表了地理上的概念,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的方式:1. 本义引申义1.1 北的本义在古代我国,北最初是指太阳升起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昼夜交替的过程。
北的本义是指向地理方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北的含义逐渐发生转变。
1.2 北的引申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理方位,而是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在我国文化中,北方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还承载了诸多文化符号和意义。
北方含有着坚毅、坚守等正面的意义。
2. 词义引申的方式2.1 字词听析法在词义引申的方式中,字词听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通过深入挖掘词语的本义,分析其中蕴含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本义,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词义引申的脉络。
2.2 形声转注法形声转注法是指通过形与声的相互转换,推测和形成某些文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形声转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词义的宽泛和深入。
总结回顾: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的方式,不仅是对北方含义变迁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探寻和挖掘。
通过分析北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北方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还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虽然生活在极富现代感的环境中,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仍然至关重要。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北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个人认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
通过对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的方式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形成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文化。
词义引申的方法
浅析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引申是一种词义运动变化的最常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
历来对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是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入手,研究的略显简单,也不太详尽。
这与词义引申本身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不无相关。
尽管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但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主要以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途径和一些具体方式。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是造字时代的社会常用义。
词的本义是词的引申义产生的基础。
而词的引申义是指词义发展中由本义直接或间接通过多种途径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词的引申义以本义为基础。
而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在语言的内部进行的,所以我们研究词义的引申就不能不涉及语言的社会性及其规律性。
引申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从语言内部运动的规律入手,词义的引申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二是由于修辞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和出现,人们对之所形成的认识也会相应的提高,而反映新事物、新认识的概念也需要相应的词语来表达。
除了用新词语表达新概念以外(也就是另造新字新词),常常借助引申这一方式来表达新事物、新认识。
如“咸建五长”(《尚书·益稷》)。
“五长”指管理五个诸侯国的方伯,“长”即指首领。
秦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又出现了“县长”这一概念,人们没有另造新词,而采用表示首领的“长”来概括万户以下诸县的长官。
“县令、长皆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再如:“关”,本义是指门闩。
“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引申为关卡。
“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史记·孟尝君列传》)以上两例均是通过词义活用的途径从固有词义中引申出来的意义。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往往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引申意义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抽象领域。
比如,“心”最初是指人体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口”最初是指人体的口腔,后来引申为说话、言语等抽象概念。
二、从狭义到广义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比如,“书”最初是指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后来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的载体;“鸟”最初是指某些有羽毛的动物,后来引申为所有有翅膀的动物。
三、从表面到内在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外在形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事物的内在本质。
比如,
“美”最初是指事物的外在美丽,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内在优美、高尚的品质;“善”最初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后来引申为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四、从单一到多样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单一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山”最初是指高耸的自然地形,后来引申为各种高大的建筑物或物体;“水”最初是指液态的H2O分子,后来引申为各种液体。
古代汉语词义的引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演变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这种引申规律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样适用。
古代汉语词的引申义分析
第三、四单元词的引申义分析[報]“報”的本義是斷獄,判決罪人。
《韓非子·五蠹》:“~而罪之。
”假借爲報答。
引申指回報別人的恩惠或仇恨,即報恩或報仇。
《論語·憲問》:“以直~怨,以德~德。
”又引申爲天對人的善惡的回報。
今有雙音詞“~應”。
又引申爲回報,告訴。
《戰國策·齊策四》:“廟成,還~孟嘗君曰。
”再引申爲給回信,答復。
司馬遷《報任安書》:“厥然久不~,幸勿爲過。
”[北]“北”的本義是二人相背。
引申爲分別的意思。
《書經·舜典》:“分~三苗。
”又引申爲背棄,背叛的意思。
《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之心。
”由背離又引申爲敗北,逃跑的意思。
《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
”又用作名詞,指逃跑者。
賈誼《過秦論》:“追亡逐~。
”假借爲方位名詞,北方。
《列子·湯問》:“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也可以作動詞,向北。
《呂氏春秋·孟春紀》:“獺祭魚,候雁~。
”[被]“被”的本義是被子。
《楚辭·招魂》:“翡翠珠~。
”用作動詞爲覆蓋。
《楚辭·招魂》:“臯兰~徑兮斯路漸。
”又引申爲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屈原《國殤》:“操吳戈兮~犀甲。
”又引申爲施加,施及。
《堯典》:“光~四表。
”進一步引申爲蒙受,遭受。
《孟子·離婁上》:“而民不~其澤。
”又爲使蒙受。
《楚辭·哀郢》:“~以不慈之罪名。
”[布]“布”的本義是麻布。
《孟子·許行》:“~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布衣]指平民,庶人。
《戰國策·魏策》:“大王嘗聞~衣之怒乎?”古代以布爲交換的媒介。
《詩經·衛風·氓》:“抱~貿絲。
”後來貨幣也稱爲布。
《周禮·天官·外府》:“外府掌邦~之出入。
”又引申爲陳列,展開的意思。
《戰國策·齊策二》:“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席。
”又爲陳述。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
(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
①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
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
(《韩非子·有度》)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
(《战国策·赵策》)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
《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
《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元稹《书乐天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
+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 ③相信 ④的确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
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