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山老师的论文:煤层中气水两相运移的NMRI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双重介质煤层气-水两相不稳定试井模型

双重介质煤层气-水两相不稳定试井模型

半径的时间越早,达到系统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解吸系数越大,表现为边界距离的增大,有利于煤层气长期稳定生产。
关键词:煤层气;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有限体积法;试井
中图分类号:TE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2783(2018)03 0345 0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犌犪狊狑犪狋犲狉狋狑狅狆犺犪狊犲狌狀狊狋犲犪犱狔狑犲犾犾狋犲狊狋犻狀犵犿狅犱犲犾狅犳犱狌犪犾狆狅狉狅狊犻狋狔犿犲犱犻犪犻狀犮狅犪犾犫犲犱
complexradiusandthelongerittakestoachievesystemstability.Thelargerthedesorptioncoefficientshowstheincreasing boundarydistance,anditisgoodforstableproductioninthelongtime.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oalbedmethane(CBM);dualporositymedia;gaswatertwophase;finitevolumemethod(FVM);welltesting
的气体开始 从 孔 隙 表 面 解 吸 出 来,并 流 入 割 理 及 裂
缝系统当中,与 割 理 及 裂 缝 系 统 中 的 水 一 起 流 入 井
筒并采出。 1956年,Perrine[1]对 气水 两 相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究,推导 出 两 相 流 试 井 模 型。Fetkovich[2]、杨 勤 涛 等[3]、AlKhalifah等[4]分别用拟压力、压力平方法对 气水两相渗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厚清等[5]对含地 层水的 四 川 气 藏 建 立 了 气水 两 相 渗 流 模 型。1995 年,刘振宇等[6]利用 H 函数建立了油气两相试井理 论模型。2000年,邓 英 尔 等[7]将 水 驱 油 前 缘 作 为 动 边界,建立 了 双 重 介 质 垂 直 裂 缝 井 两 相 流 模 型。 王 锦山[89]以实验 的 方 法 研 究 了 煤 层 中 气水 两 相 流 的 运移规律,认 为 渗 透 率 与 试 井 结 果 的 层 理 方 向 存 在

气水两相流实验研究

气水两相流实验研究

气水两相流实验研究李义贤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E-mail:lee022@摘要:煤层甲烷气藏是一种压力闭圈气藏。

煤层气-水的渗流过程只是为研究其在煤层中吸附全过程的第一步,是开采煤层气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煤样进行气-水两相流的实验研究,通过改变煤体压力(围压、轴压、孔隙压)测得不同饱和度下的通过的气体和水的流量以得出煤体的渗透率。

通过实验得出在围压、轴压固定的情况下,单相流通过多孔介质时符合的二次函数规律,并且渗透率随着孔隙压的增加而增加。

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对煤样施加不同围压时煤样的渗透规律以及煤体的相对渗透规律的研究,分析其渗透规律,进而了解煤体结构特征,为搞清煤体内部结构特性和煤层气(水)在煤层中流动机理奠定了基础。

为进行煤层气的开发、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轴压;围压;孔隙压;饱和度;渗流中图分类号:TD1. 引言煤层气是赋存于煤层中的烃类气体,是一种高效的洁净能源,热值和成分与天然气相近,几乎不含硫化物,是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能源。

在世界范围内其储量十分丰富,总储量超过天然气。

目前,我国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每年保持在15%以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石油、煤炭。

据预测,我国到201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而目前的天然气储量尚不能满足要求,煤层气将成为天然气资源的必要补充。

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是一种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2倍。

据测算,所有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中,20%是由甲烷引起的,而我国煤矿的甲烷占全球的35%以上,相当于荷兰全国所有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

长期以来煤层气一直被作为煤矿生产的一种主要灾害来对待,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黑勇士、圣胡安盆地煤田进行的煤层气地面开发实验的成功,才真正揭示了这一新型洁净能源的潜在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

20余年来,从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与科研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将近30个,只有美国实现了产业化。

淮南煤田潘一井田13-1煤层瓦斯含量特征

淮南煤田潘一井田13-1煤层瓦斯含量特征
20 ,42 :8 1 04 2 ( ) l —2 .
淮 南 煤 田潘 一 井 田 1 3—1煤 层 瓦 斯 含 量 特 征
鲁玉芬 , 萍, 陈 唐修义 ( 安徽理工 大学资源与环境 工程 系, 安徽 淮南 220 ) 301
摘要 : 通过对淮南煤田潘一井田 1 —1 3 煤层 9 个实测瓦斯含量值 与井田地质每件的综合 分析 , 2 建 立了瓦斯含量 变化的 3 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 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分析 必须 以瓦斯地质单元为区 块; 瓦斯含量变化与煤层距基岩面深度 ( 而不是地 面深度) 有较好 的线性相 关性 , 同一煤层 的不 但

wt edpho d c r c nt edp fh r n r c),bt erl osi a frn i d e n gs el y i t et b r ks f e(o t et o t go ds f e hh f e o ua h h e u ua u t a nh r d e tn i r t a o o et h i p ei e f e g g
岩进入第 2 次生、 排烃高峰期 , 而且生 、 排烃强度远
远大于第 1 朱家墩气藏泰州组和阜一段构造已 次; 经定型 , 圈闭形成期和生、 排烃高峰期一致 , 天然气 在这些圈闭中大量聚集成藏。
6 结论
参考文献
[ ] 祝厚勤 , 1 盂闲龙 . 盐城 凹陷含气 系统特征 分析[n et ni en , nu U irto cne n e nl y H a a Op f e u e adE vom n Egn rg Ah i n e i i c a T ho g . ui n o c r ei vsyfSe d c o n
2 2 o .C i ) 3 o 1 hn a

潘一山_潘一山简历_潘一山简介_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潘一山_潘一山简历_潘一山简介_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潘一山_潘一山简历_潘一山简介_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潘一山,男,汉族,1964年5月生,辽宁东港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著名力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做坚持五十年”,这既是潘一山教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理念,也是他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信条。

中文名潘一山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辽宁东港出生日期1964年5月职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毕业院校阜新矿业学院、清华大学学术成果主要科技成果奖项《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1]人。

主要学术论文1. 潘一山,章梦涛,李国臻. 洞室岩爆的尖角型突变模型[J],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1994,15(10).2. 潘一山,章梦涛,王来贵等. 地下硐室岩爆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1997,19(4).3. 潘一山,贾晓波,宋义敏. 岩石单轴压缩作用下变形局部化的梯度塑性解[J], 力学学报,2002,34(5).4. Yishan Pan, Xuebin Wang, Zhonghua Li. Analysis of the strain softening size effect for rock specimens based on shear strain gradient plastic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2,39(6).5. 潘一山,李忠华,章梦涛. 我国冲击地压分布、类型、机理及防治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6. Yi-shan Pan, Zhong-hua Li. Analysis of rock structure stability in coal mines[J], Int.J.Numer.Anal.Methods Geomech, 2005,29(10).7.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 煤层中气水两相运移的NMRI试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8. 潘一山,耿琳,李忠华. 煤层冲击倾向性与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2). 主要专利1. 潘一山等岩体电荷辐射仪2. 潘一山等煤岩体温度测量装置。

我校论文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 潘一山

我校论文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 潘一山

我校论文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潘一山
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的信息,我校唐巨鹏,潘一山,李成全等发表的论文“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响试验研究”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

该论文发表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第8期上,研究成果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49027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374040),采用自制的三轴瓦斯渗透仪,试验模拟了煤层气在复杂地应力条件下的赋存和运移开采过程,得到了有效应力与煤层气解吸和渗流特性间的关系,从实验角度证明了煤层气开采中三阶段主导作用的存在,研究结果对瓦斯灾害的有效防治和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科学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从2007年开始进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的评选,每年评选一次,国际论文源为前一年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国内论文源为前一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的国内论文。

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论文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50多个学科领域。

此次中国科技论文评选出的100篇国内论文分布在88个机构中,其中,工业技术40篇、医学29篇、基础科学20篇、农林牧渔11篇。

科研论文是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高等学校科研水平的反映。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鼓励和政策,不断夯实科研基础和科技平台建设,对科技人才和队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科研论文数量稳步增长,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淮南潘一东矿地质构造特征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淮南潘一东矿地质构造特征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可采 指数 0 . 9 7 , 为较 稳定 煤层 , 局部 不可 采 。
1 . 2 构 造发 育 特征
淮南 矿 区为我 国大 型 的煤炭 生产 基 地 ,拥 有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以淮南矿区潘一 东矿 的 1 3 — 1 和1 煤层为研究对象 ,结合相关的 勘探资料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对瓦斯赋存 的影响 , 从 而 为矿 井 安全生 产 提供参 考 资料 。
距离 上 部 的松 散层 近 ,这也 就可 能导 致煤 层 上部 盖层 的透 气性 好 , 从而 更加 有利 于瓦斯 的逸 散 ; 两
压扭 性 逆 断层 主 要 包 括 F 5 、 F 5 — 1 、 F 3 、 F 3 — 2 、 F 3 5 、
翼地 层倾 角较 小 又发育 有 次级褶 皱 ,这 些 都增 加 了瓦 斯 向外 逸 散 时 的运 移距 离 . 对 瓦 斯 的 富 集
F 4 — 1 、 F 4 — 3、 F e 1 、 F e 2 、 F e 8 、 F 8 、 F 2 、 F 2 — 3 、 F 2 — 5等 ;
来说 。背斜 轴部 由于 受到掠 张应 力的作用 会 发育 大量 的张性 裂 隙 ,这些 裂 隙可 以作 为瓦斯 向外逸 散 的有 利通道 ; 同时 区内背 斜轴 部埋深 相 对较 浅 ,
以及对 资源 的合理开发 与应用都有着积极 的意
义。
7 、 8 、 1 1 - 2 、 1 3 一 i 等主采煤层 。勘探资料表 明 : 1 3 — 1 煤层在研究区内最大厚度为 8 . 1 8 m, 最小为 1 . 3 3 m, 可采指数 1 , 为稳定煤层 , 全区可采 ; 1 煤 层在 研究 区 内最 大厚度 为 1 1 . 6 5 m, 最 小为 0 . 5 4 m,

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研究

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研究

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研究的探讨,分析了其机理及评价方法。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接着详细解析了气水交替驱的机理和效益评价方法。

进而总结了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并给出了案例分析。

在对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其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气水交替驱的效益评价,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机理分析、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比较、案例分析、总结、优势、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尽管气水交替驱在提高采油效率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气水比例的选择、注入压力控制等都会直接影响气水交替驱的效益。

深入研究气水交替驱的效益评价方法和指标,对于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对气水交替驱的效益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其机理和评价方法,为进一步优化气水交替驱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气水交替驱方法的效益差异,为油田采油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气水交替驱效益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为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气水交替驱机理,探索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气水交替驱方法的比较以及实际案例分析,探讨气水交替驱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效益,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研究成果,明确其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提供指导。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气水交替驱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实现油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气水交替驱效益评价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分析和评价这种驱油方法在油田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推动油田开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供重要参考。

煤储层速敏研究

煤储层速敏研究

.. .0 / 中2 l I n 05 mL  ̄ - S ]
Mi ,O7 ml mi n ..  ̄ n・1 mL 底座 ;7 手动计量隶;8 烧杯;9 压力传感 S . / 0 一 - -
M i 15 Jmi n. .ml n,2.r L ri 嚣 ;1 一垫 上 滤膜 的 漏 斗 ;1 一 潺 辐 O / n, a a 0 1恒
项 目成本控制 是一项综 合管理 工作 ,是项 目实施过程 中,尽量使 项 目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项 目预算范围之f 的一项管理工作 f 1)制定成本 控 制 目标 。一 每个 工程项 目招投标 的具体情 瞅据
况 ,确立成本控制 目 。把 目 标 标建立在项 目 ,使成本控{ 目标更具 上 l 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落实 目标成本 的责任并 使I标成本有效控制的关 j 键是明确承包人的责 、权 、利 ,企业在与项 目经理签订经济承包合同 时 ,必须确立 目标成本和责任 ,落实承包人的责任和权利。 f) 监督 成本控制 目标 的实现 。在制 定了成本控制 目标后 ,对 2 工程中产生的经济行为和业务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在 工程施工管理 过 程中对 人工成本 、材料成本及其他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在人工 成 本的管理 方面 ,要发挥监督作用 ,对施t操作人员的技 术水平 、 工 作态度实 行动态管理 。使 人工成本 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施工生产人 员的 积 极性 ,达 到单 位时删 内完成工 程数量增 J的 目的。在材料 成本方 J u 面 ,需严 格控 制材料质 量 , 材料验 收 , 用 、 对 领 余料回收 材料消耗 等过程进行严格 管理 。采取有效 的监 控措施 对所要耗用的人工 、材料 等费用按成本标 准进 行控制 。在其他 费. 管理方面 ,需根据年度预算 } } I 指标汁划认真审核非生产性开支。 ( )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纠正成本控 制问题 。对于 建设工程管 3 理 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控制问题 ,应根据预算报表和成本控制指标 , 有

潘一矿水力压裂实施方案

潘一矿水力压裂实施方案

潘一煤矿21111(1)顺槽底抽巷水力压裂方案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一煤矿2014年3月目录1 前言 (1)2 水力压裂增透工艺试验 (3)2.1 压裂地点概况及压裂钻孔布置 (3)2.2 井下水力压裂增透措施 (5)2.3 压裂孔封孔工艺 (6)2.4 压裂试验数据监测 (8)3 水力压裂效果考察 (10)3.1 压裂有效半径范围考察 (10)3.2 实验室煤样基本参数测定 (10)3.3 煤层瓦斯含量计算 (11)3.4 煤层透气性系数测定 (12)3.5 抽采半径考察 (13)1 前言水力压裂是以水作为动力,使煤体裂隙畅通的一种措施。

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就是通过钻孔向煤层压入高压水,当水压入的速度远超过煤层的自然吸水能力时,由于流动阻力增加,进入煤层的液体压力逐渐上升,当超过煤层上方的岩压时,煤层内原来的闭合裂隙就会被压开形成新的流通网络,煤层渗透性就会增加。

当压入的液体被排出时,压开的裂隙就为煤层瓦斯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煤层进行水力压裂后,改变了煤的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性质以及煤层的应力状态,相应地改变突出的激发和发生条件,从而可使采掘作业时防止或减少突出的危险。

水力压裂可使煤中裂隙和孔隙的容积以及煤的结构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煤的破裂和松动,起到水力疏松煤体的作用,使煤层近工作面部分卸压和排放瓦斯。

煤体的湿润,可引起发生突出的条件和突出煤层的性质发生以系列的变化。

研究和试验考察表明,煤体注水湿润可使煤的力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煤的弹性和强度减小、塑性增大,从而使巷道前方的应力分布发生根本变化,即高应力区向煤体深部转移,应力集中系数减小。

煤体湿润后,透气性成百和上千倍低降低,水对瓦斯起到明显的阻碍效应,煤中瓦斯涌出量和速度都大幅度地下降。

上述的各种变化表明,注水湿润煤体可以消除或降低煤层和近工作面处的突出危险。

总体来说,水力压裂从以下三方面降低煤层的突出危险性:(1)对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变作用:具有压裂作用,通过水力压裂可以使裂隙不断贯通、扩大,扩大润湿半径,并产生“膨胀-收缩-膨胀”的反复作用,最大范围地改变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质;(2)对瓦斯的驱替作用:通过水力压裂最大限度的使水渗入到不同孔径的裂隙、孔隙中,最大限度地增加煤体的润湿性,会将不同孔内的瓦斯气体驱替出来;(3)改变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水力压裂可以使得工作面前方应力通过水压的传递作用变得更加均匀,从而降低由于应力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煤层突出的危险性。

矿井煤岩体变形失稳问题的研究

矿井煤岩体变形失稳问题的研究

矿井煤岩体变形失稳问题的研究
章梦涛;潘一山
【期刊名称】《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11)002
【摘要】本文对矿井中几种变形失稳现象:煤体冲击地压、矿震、顶底板冲击地压及煤与瓦斯突出,分别建立了煤岩体压缩、剪切、拉伸、固液耦合失稳模型及失稳判别准则,初步构画了矿井煤岩体失稳问题的框架.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章梦涛;潘一山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4.1
【相关文献】
1.煤岩体变形失稳破坏条件的研究 [J], 周晓军;鲜学福
2.断层破碎区煤岩体失稳机制与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J], 吕兆海
3.巷道煤岩体蠕变失稳时间预测研究 [J], 许龙星
4.断层破碎区煤岩体失稳机制与注浆耦合控制研究 [J], 吕兆海;来兴平;赵长红;孙欢;闫瑞斌;方贤威;崔峰
5.急斜特厚煤层开采扰动区(MDZ)煤岩体动力学变形失稳过程分析二 [J], 曹建涛;来兴平;崔峰;单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中气水两相运移的NMRI试验研究

煤层中气水两相运移的NMRI试验研究

PAN h n YiS a ,TANG Pe g ~,LICh n — a J— n u e g Qu n
1Sc o l【fM e h n c n gi e rn h o ' c a is a d En n e i g,Li n n c n c l Un v r iy,Li o i g Fu i 3 0,C n ao i g Te h ia i e s t a n n . n 1 00 r 2 hi a
中图分 类号
P 3 61
收稿 日期 2 0— 4 9 20 — 5 3 修定稿 0 7 — ,0 8 — 收 0 2 0 2
NM RI t s n t 。 e t o wo。 s r n po to a 。 t r i o ls a pha e t a s r f g swa e n c a e m 。
向型 煤 试件 水 平 剖 面 的 NMRI 成像 图 , 最后 对 试 验 结 果 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 示 了 一些 新 的 规 律 认 识 :1 水 驱 替 前 揭 () 缘 具 有不 一 致 性 , NMR 试 验 角 度 验 证 了前 人 甲烷 类气 体 赋 存 形 式 主 要 以 吸 附 在 孔 隙 内表 面 为 主 的 重 要 结 论 ; 从 I
水 驱气 N MR 试 验 实时 观 测 _气 水流 动 规 律 . 要 以水 驱气 N I r 主 MR 试 验 为 例 , 细 介 绍 了核 磁 共 振 三轴 渗 透仪 和 I 详 型 煤试 件 的研 制 , 重 点 阐 述 了水 驱 气 试 验 过 程 和 相关 参 数 , 用 NMR 技 术 实 时 观 测 得 到 不 同 时 间 沿 驱 替 方 并 利 I
f r t is i e i h e e r h o wo ph s r n po t o a a e n c a s a . The h m e o he fr t tm n t e r s a c f t a e t a s r f g s w t r i o l e m o m a e t ixilo m o c p h c sm a e up o on m a e i o yc r o t a e ila a h n e d ra a s s o e w i h i d fn gn tc p l a b na e m t ra nd c n c a g c n i i g pr s ur o fn n e s e, a il r s u e nd x a p e s r a po e r s u e, w a plc d nt t e r p e s r s a e i o h m a e i c v t o gn tc a iy f

测井曲线在潘一矿13-1煤层识别构造煤中的应用

测井曲线在潘一矿13-1煤层识别构造煤中的应用

测井曲线在潘一矿13-1煤层识别构造煤中的应用窦仲四【摘要】In order to predict coal seam structure in undisclosed area , based on borehole logs information , com-bined wi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by 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with potential curv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gamma gamma curves ,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between layers inside the coal seam ,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al seam with the same coal seam in boreholes neighboring to itself,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al seam and coal seams above and below it in boreholes , a histogram of coal seam structure was drawn .Based on coal seam floor contour map , the plane map of 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was drawn to identify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inside the coal seam .%为预测未揭露区煤体结构,根据钻孔测井曲线信息,结合视电阻率电位曲线与伽马伽马曲线对煤层内不同结构分层物性差异所反映的形态特征,通过对煤层内部的各分层之间的比较、煤层与邻近钻孔中同一煤层的比较和煤层与钻孔内的上、下煤层之间进行比较绘制出煤层结构柱状图。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摘要】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一个潜在的重要气藏,本文针对该煤储层进行了含气量特征分析。

通过对其孔隙结构、渗透性以及气体赋存状态进行分析,揭示了煤储层中气体的存在情况和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影响煤储层含气量的因素,深入探讨了气体的蕴藏潜力。

研究结果显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具有较高的含气量,且具有较好的气体赋存状态和渗透性特征。

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和结论总结,为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藏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孔隙结构,渗透性,气体赋存状态,影响因素,蕴藏潜力,研究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南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淮南煤田中的一个重要煤层,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深部煤储层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深部煤储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特征尚未有深入的系统研究。

研究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特征,可以为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特征,探讨其孔隙结构、渗透性、气体赋存状态以及影响因素,从而揭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蕴藏潜力,为进一步开展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揭示煤储层孔隙结构、渗透性、气体赋存状态及影响因素等特征,为有效评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气体蕴藏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探讨煤储层气体赋存规律,增进对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为淮南煤田及其他煤炭资源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低渗透煤层瓦斯气水两相流模型研究

低渗透煤层瓦斯气水两相流模型研究

河南科技Journal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563期第5期2015年5月Vol.563,No.5May ,2015Research on Gas Drainage Technology of Low Permeable CoalBedGao Tao 1.2(1National investment in Yili Coal Mining Co.,Ltd.,Yili Xinjiang 835000;2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 454000)Abstract:Thegas accidentof coal min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It is also a long-term con⁃straint on the safety productive workof coal minein China.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get theaccurate distribution of mine⁃gas and its migration lawssinc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gasstorage,distribution,emission,migra⁃tion and flow.For a long time,researches about coal mines and gas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of coal skeleton and gas pressure,ignoring the gas and water coupling.However,the influences on coal mines bringing by low permeability coal seam hydraulic cutting,drilling and the fluid are more and more obvious.Thisarticle will propose the air-water coupling mode in accordance to percolation mechanics and rock mechanics.Keywords:coalbed methane;storage and migration law;gas drainage technology;fracturing mining 涛摘要:煤矿瓦斯事故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冲击地压定量预测的研究

冲击地压定量预测的研究

冲击地压定量预测的研究
潘一山
【期刊名称】《煤矿开采》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文章对冲击地压的定量预测即震级和地点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华丰矿及大安山矿房山采区的冲击地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冲击地压的震级和发生次数的对数具有线性关系,并可利用该关系对未来冲击地压的趋势和最大震级作出预测。

对于冲击地压地点预测,提出采用材料分叉分析方法,通过对煤岩体分叉区域的演化规律研究,计算出冲击发生位置。

【总页数】1页(P35)
【作者】潘一山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清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4.2
【相关文献】
1.机器学习方法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应用研究进展 [J], 马瑶;赵江南
2.杭锦旗区块J58井区砂体定量预测技术研究 [J], 王希东;全晓园;李长平
3.基于气候系统指数的月尺度霾日定量预测方法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J], 付伟;司红君;何冬燕;卢尧;刘蕾;杨琼琼;邹莹瑾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市政管沟氧含量分布规律及缺氧窒息危害定量预
测研究》(8152014)研究进展 [J],
5.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定量预测方法与模型研究 [J], 成邦文;何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潘一东矿煤层氧化升温模拟实验研究

潘一东矿煤层氧化升温模拟实验研究

潘一东矿煤层氧化升温模拟实验研究余国锋;陈聪;薛生;沈宝堂【摘要】为掌握潘一东矿煤层自燃产物产生规律,为建立自然发火早期预报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本文利用自主研制的实验装置对潘一东矿11号煤层的煤样进行了氧化升温模拟实验,分析了煤样升温过程中CO、C2H4生成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样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就产生CO,其绝对生成量在整个氧化过程中单调递增,但其增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是不均匀的,存在着突变温度点;C2H4首次出现温度在101℃,在101℃~230℃之间单调递增,在230℃以后其产生量出现了波动.【期刊名称】《煤矿现代化》【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自然发火;氧化升温;指标气体;模拟实验【作者】余国锋;陈聪;薛生;沈宝堂【作者单位】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淮南232001;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昆士兰布里斯班4069;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昆士兰布里斯班4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5+2.2煤炭自然发火早期预报是整个矿井防灭火技术工作的基础[1],准确、适时地对煤层自然发火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可以提高防灭火措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从而有效地遏制自然发火事故。

目前在煤矿现场最常用的早期预报方法是气体指标法,该方法的技术关键为科学地确定指标气体的种类及其量化指标[3]。

为此,必须掌握煤层自燃的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种类及其变化规律[4-5],进而选择出能够反映该煤层自燃程度的指标气体。

本文通过自制的氧化升温装置,对潘一东煤矿11号煤层的氧化过程进行了氧化模拟实验。

1.1 实验原理煤的自燃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随着自燃温度的升高,煤样会产生CO、CO2、CH4、C2H4等氧化产物,并且这些氧化产物随自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6-7],通过检查这些气体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对煤层自然发火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

煤层冲击倾向性与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_潘一山

煤层冲击倾向性与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_潘一山

。 国内
外学者已从煤岩体积蓄能量 、破坏时间 、变形和刚度 等方面提出了多种冲击倾向性评判指数 , 据此提出相 [ 1] 应的判别指标与方法 。 我国现行煤层冲击倾向性 指标主要有 : 弹性能指数 、 冲击能指数 、动态破坏时间 和单轴抗压强 度 。 物理意义 上 , 弹性 能指数是 煤层积累弹性能与塑性变形能之比 , 表示煤岩变形弹 性能的大小 , 反映出吸收施加能量的能力 ; 冲击能指 数为峰值前积蓄的变形能与峰值后残余变形能之比 , 表示煤岩破坏过程中剩余能量的大小 , 从能量方面揭 示煤岩的冲击倾向性 ; 而动态破坏时间表示煤岩破坏
[ 1]
经历的时间 , 从时间方面体现煤岩的冲击倾向性的内 在规律 。 单轴抗压强度是无围压岩样在纵向压力作 用下出现压缩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 , 从强 度方面揭示煤岩冲击倾向性 。 本质上 , 煤层冲击倾向 性应该受到时间与能量的双重影响 。 上述 4 项煤层 冲击倾向性指标只单方面地评价煤层冲击倾向性强 弱 , 导致同时采用 4项指标判断煤岩冲击地压倾向性 [ 4] 时 , 评判结果可能存在 不一致 、离 散性大等缺点 。 鉴于此 , 提出了可以考虑时间效应的冲击能量速度指 数 , 加强评判煤层冲击倾向性的准确性 , 并通过试验 验证了综合评判方法的正确性 , 并具有离散度小的优 点 。 但是 , 冲击倾向性指标只 能说明煤层的 一种性
煤层冲击倾向性与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
潘一山 , 耿 琳 , 李忠华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力学与工程学院 ,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 : 针对冲击倾向性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煤层冲击危险程度的问题 , 提出了考虑时间效应的 冲击能量速度指标 、 临界软化区域系数 、 临界应力系数 3项新的指标 , 并与动态破坏时间 、 弹性能指 数 、冲击能指数和单轴抗压强度等 4 项传统的冲击倾向性指标结合 , 用于判断与评估煤层冲击危险 性 。 煤样试验表明 , 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冲击倾向性判别结果误差大 、离散性等难题 , 提高了煤层 冲击危险性评判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 关键词 : 煤层 ; 冲击危险倾向性 ;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 T D 324. 1 文献标志码 : A

冲击地压矿井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应用_潘一山

冲击地压矿井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应用_潘一山

- k1 ( k1 + k2 ) - k2 - k i -1 ( k i -1 + k i ) - ki - kn
224




2014 年第 39 卷
2
冲击地压矿井巷道支护设计的两个新思路
通过研究在相同初始冲击载荷 f( t) 作用下, 支护 提出了增强 刚度和支护阻尼对围岩动力响应的影响 , 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抗冲、 防冲能力的两个设计新思 路。 2, …, 10 ) , k i = 10 为便于讨论, 令 n = 9 ( 即 i = 1, 5 2 k = 10 kg / s , c = 20 kg / s。 初始条件为: · x =1 kg,
T F( t) 为外界扰动, F( t) = [ f ( t) , 0, …, 0] ;x为 式中, T x =[ x1 , …, xn , x s] ; δ = [ …, 块系岩体位移向量, δ1 , T δn , δ s] , δ i 为静力平衡状态时第 i 块岩块在自身重力 g, 作用下, 由于黏弹性体的变形而产生的位移量; g = [ T …, g] ;
岩块相对于块体间的软弱结构面可抽象为刚体软弱结构面则抽象为黏弹性凯冲击地压矿井巷道支护设计的两个新思路通过研究在相同初始冲击载荷作用下支护刚度和支护阻尼对围岩动力响应的影响提出了增强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抗冲防冲能力的两个设计新思10kg20kg作用下冲击端岩块的初始扰动速度为提高支护刚度防治巷道冲击地压分析根据图所示模型通过研究支护刚度对围岩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发现提高支护刚度可以防治巷道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矿井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应用
潘一山, 肖永惠, 李忠华, 王凯兴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力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

潘一矿 C13槽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初探

潘一矿 C13槽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初探

潘一矿 C13槽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初探
童云飞;何吉春
【期刊名称】《矿业安全与环保》
【年(卷),期】2001(028)0z1
【摘要】总结和分析了潘一矿自投产至今 10多年来 C13槽煤层自然发火情况,并从地质条件、回采工艺、通风等方面对煤炭自燃进行了剖析,初步找出了自然发火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防范措施。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童云飞;何吉春
【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潘集一矿,;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潘集一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5+2.2
【相关文献】
1.色连二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研究及对策 [J], 程佰旺;赵庆伟;郁亚楠
2.麻家梁矿4号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J], 李云龙
3.荆各庄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的试验研究 [J], 郭立稳;王海燕;张复盛
4.平煤五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和防治策略 [J], 刘庆锋
5.潘三矿回采工作面自然发火规律及"三带"划分研究 [J], 张小兵;朱建芳;李俊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一山老师的论文:煤层中气水两相运移的NMRI试验研究
《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1] 人。

主要学术论文
1. 潘一山,章梦涛,李国臻. 洞室岩爆的尖角型突变模型[J],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1994,15(10).
2. 潘一山,章梦涛,王来贵等. 地下硐室岩爆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1997,19(4).
3. 潘一山,贾晓波,宋义敏. 岩石单轴压缩作用下变形局部化的梯度塑性解[J], 力学学报,2002,34(5).
4. Yishan Pan, Xuebin Wang, Zhonghua Li. Analysis of the strain softening size effect for rock specimens based on shear strain gradient plastic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2,39(6).
5. 潘一山,李忠华,章梦涛. 我国冲击地压分布、类型、机理及防治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
6. Yi-shan Pan, Zhong-hua Li. Analysis of rock structure stability in coal mines[J], Int.J.Numer.Anal.Methods Geomech, 2005,29(10).
7.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 煤层中气水两相运移的NMRI试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
8. 潘一山,耿琳,李忠华. 煤层冲击倾向性与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2).
主要专利
1. 潘一山等岩体电荷辐射仪
2. 潘一山等煤岩体温度测量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