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版)《清朝前期的统治》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 D.交通拥堵问题2、清朝前期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A. 扬州B. 苏州C. 景德镇D. 松江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4、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周明清时期遇见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A. 苏商粤商B. 晋商微商C. 浙商苏商D. 苏商微商5、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A. 发展海外贸易B. 推行垦荒政策C. 招募农民屯田D. 改进生产工具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7、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8、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A.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 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C.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D.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9、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这一繁盛的景致出现在清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10、下列作物中哪一个不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A. 玉米B. 甘薯C. 水稻D. 马铃薯11、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A. 耕地面积扩大B. 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12、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册同步练习分层作业(含答案)附各单元测试卷与期中期末试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册同步练习分层作业(含答案)附各单元测试卷与期中期末试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附单元测试卷期中期末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单元同步练习分层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89年2.隋唐时期,某商人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有( )①通济渠②邗沟③江南河④永济渠A.①②③④B.④①②C.①②③D.①②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它正式创立是在( )A.秦始皇时B.汉武帝时C.隋文帝时D.隋炀帝时4.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在( )A.山东地区B.山西地区C.关中地区D.江南地区5.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于605年开始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请完成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问题。

(1)请写出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各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解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解析)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堂练习一、单选题1.清朝官员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期间,雍正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

待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又让他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细加察访,密奏以闻”。

这说明奏折制度( )A.强化了对官僚的监督B.扭转了吏治腐败现象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D.增强了国家治理实效2.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 )A.泉州B.广州C.福州D.明州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4.清朝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

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

可见,盟旗制度(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C.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5.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这表明( )A.地方权力扩大B.君主专制加强C.宰相地位削弱D.内阁作用增强6.《清稗类钞》记载清世宗(雍正帝)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

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文字狱的常态化B.君主专制的强化C.文化市场的混乱D.社会风气的破坏7.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

从康熙到道光,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这反映了清代(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已兴起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达顶峰C.具有强烈的边疆危机意识D.政府致力于巩固大一统局面8.雍正时期,清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至乾隆时,世袭的土司制度基本被流官所取代;此外,清政府还在当地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推行与内地一样的税收制度,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高中历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康乾盛世”大约出现在()A.15世纪中后期到16世纪末B.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末C.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末D.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2.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A.泉州B.广州C.福州D.明州3.对于清朝入关后皇帝的称谓,习惯上多用()A.尊号B.庙号C.谥号D.年号4.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A.封建经济繁荣B.实行闭关锁国C.内忧外患严重D.加强边疆管辖5.各大呼图克图、僧俗官员集会,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官员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

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官员摇动金瓶,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将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向呼毕勒罕宣读圣旨,才算完成全部程序。

这段记载反映的是清朝()A.拓展西北部的疆域B.加强对西藏的管理C.与俄罗斯划定边界D.派郑成功收复台湾6.清道光帝曾颁布《防夷八条》,其主要内容下图所示(节选),这表明当时清朝()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禁绝一切中外交流D.鼓励民间对外交往7.《清史稿》载:“机务及用兵皆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空格处当填()A.尚书B.中书C.内阁D.军机8.明清之际,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但在清代康、雍之后,少有人能达到之前的水准。

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躯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军机处的设立与完善B.人地矛盾逐渐加深C.清王朝皇帝勤于政事D.思想领域专制强化9.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原本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在当时,南书房“非崇班贵檫、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有“词臣才品兼优者”才能到南书房当值,俗称“南书房行走”,他们按照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2019·四川遂宁期末)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人口的显著增长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2.(2019·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3.(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 A.玉米、甘薯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D.棉花、茶叶4.(2019·安徽蚌埠期末)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主要原因是(B)A.手工工场的出现B.耕地面积的扩大C.回族的形成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D)A.水陆交通发达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C.出现大型的商帮D.出现“交子”6.(2018·江苏淮安期末)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 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7.(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8.(2019·四川宜宾期末)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A)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C.明长城最终完工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9.(2019·北京期末)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D)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A.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10.(2019·四川宜宾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

”这一措施(C)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11.(2019·四川广安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是()A. 《牡丹亭》B. 《红楼梦》C. 《桃花扇》D. 《长生殿》2.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

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这部书的作者是()A. 关汉卿B. 汤显祖C. 曹雪芹D. 施耐庵3.为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如图).邮票中曹雪芹身边放置的书稿最有可能是()A. 《西游记》B. 《聊斋志异》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4.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

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A. 窦娥B. 孙悟空C. 李逵D. 林黛玉5.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这句话说明了()A. 诗歌不再重要B.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 读《红楼梦》是很时尚的D. 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6.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A. 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B.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C.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D.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7.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代表作品有()A. 《牡丹亭》和《长生殿》B. 《长生殿》和《桃花扇》C. 《牡丹亭》和《桃花扇》D. 《窦娥冤》和《牡丹亭》8.昆曲在明朝时,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这一时期,昆曲的代表作为()A. 洪昇的《长生殿》B. 关汉卿的《窦娥冤》C. 汤显祖的《牡丹亭》D. 孔尚任的《桃花扇》9.叶圣陶在其《昆曲》一文中写到“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30题)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应是A.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C.改革科举制度D.加强思想控制2、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A.苏商和鲁商B.徽商和浙商C.晋商和徽商D.鲁商和晋商3、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4、以下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A.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B.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D.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5、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A.扬州B.苏州C.景德镇D.松江6、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明确规定:“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后如已垦熟,不许原主复问。

”承认农民开垦有主荒地的土地所有权。

雍正时期诏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盛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不得阻挠。

”材料显示清朝前期A.发展商品贸易B.免除赋税摇役C.兴修水利工程D.推行垦荒政策7、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A.制瓷业B.造船业C.纺织业D.冶铸业8、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全国商业网形成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大商帮的出现9、农业是民生之本。

下列我国古代农业成就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①玉米、甘薯的种植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③占城稻引进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10、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据记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先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而题本只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2.“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人员都是兼职,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实质上长期扮演着最高行政当局的角色。

”该机构是()A.唐代尚书省B.宋代三司使C.元代中书省D.清代军机处3.“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失当等。

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4.“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不许太监在侧;部院大臣不得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私自交接外住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5.雍正年间,徐骏因写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而被雍正帝照大不敬律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A.设立特务机构B.制造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D.设立军机处题组二疆域的奠定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A.宋太祖B.朱元璋C.戚继光D.郑成功7.《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A.双方平等协商签订B.保证双方领土完整C.为中俄两国带来长久和平D.双方皆无利益损失8.清朝修建永安寺喇嘛庙(位于今北京北海公园白塔旁),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某边疆地区的联系。

这一地区是()A.西藏B.台湾C.新疆D.东北9.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A.台湾岛B.海南岛C.南海D.南海诸岛题组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0.下表为汉朝至清朝的全国人口、耕地的增减状况,从中可以推断出()时间人口数耕地数(合市亩)人均耕地(合市亩)西汉元始二年(2年)0.59亿 5.72亿9.62嘉庆十七年(1812年) 3.34亿7.92亿 2.37总增减率(汉为基数)+466%+38%-75%年均增减率(汉为基数)+0.26%+0.02%-0.04%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没落C.人地矛盾突出D.商品经济发展11.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习题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由此推知,军机处( )A.分散了宰相权力B.推动皇权空前强化C.减少了决策失误D.掌握了军事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选B项。

2.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

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 )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B.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C.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没有决策权,并非国家的正式机构,B项正确。

3.庄吉发先生说:“世宗(雍正帝)设立军需房是为了用兵西北而密办军需,并非为了贯彻中央集权,削减议政王大臣的职权。

”这反映出军机处( )A.降低了行政效率B.具有决策封闭性C.改变了议政方式D.强化了君主权威“密办军需”,体现了决策的封闭性,B项正确。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错误。

军机大臣没有议政权,只能跪受笔录,C项错误。

强化君主专制与强化君主权威不是一个概念,D项错误。

4.清朝前期,统治者釆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其中一项措施以“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为主要手段。

该项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B.闭关锁国C.尊崇儒术D.焚书坑儒,A项正确。

闭关锁国起不到加强思想控制的目的,B项错误。

尊崇儒术是西汉武帝开始推行的政策,此后,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材料“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不符,焚书坑儒是秦朝的统治政策,C、D两项均错误。

5.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新版人教版历史初一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1(含答案)

新版人教版历史初一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1(含答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A.3亿亩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5.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 D.①③②④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D.商业市镇兴盛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8.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9.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

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胡岩》《乔家大院》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 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10.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交通拥堵问题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D.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答案D解析清朝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根据材料“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知,这一机构的设立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故选D项。

材料不是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进行评价,排除A 项;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2018·北京高考)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权力不可能得到加强,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D项。

3.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答案B解析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不敢明确指出明朝和清朝,这种现象是受当时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而不是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B项正确,A项错误。

高中试卷-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课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

高中试卷-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课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课时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学者指出:宋元以来,闽浙沿海出现一些经济繁荣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大城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然而,同一时期的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城巿。

关于这个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受到倭患影响,沿海城巿的商路能被倭寇切断B.受到西方殖民东南亚影响,海上贸易机能萎缩的结果C.海禁政策的影响,商业功能被破坏D.受到朝廷对外政策的影响,正式通商被走私贸易所取代2.如表为不同史料中关于康熙时期台湾地区的记载。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康熙( )时间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郑经不接受康熙的招抚,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

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

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明清史料•丁编》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再次争取和谈,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帝不同意,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和谈又无结果。

——《康熙二十二年诏书》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接受郑氏投降,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

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所得”。

——《清圣祖实录》A.允许台湾完全自治B.坚持统一台湾的原则C.倾力平定台湾叛乱D.主张在台湾设立行省3.清代雍正时期,所有在京王公贵族,文官京堂以上,武官都统以上;地方官员文职按察使以上,武职总兵以上,都可上递奏折直达天听。

《大清会典》中载奏折制度为“欲受明目达聪,以绝天下之壅蔽也”。

这表明清代的奏折制度A.利于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B.拓宽了官员选拔渠道C.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顶峰D.强化了对平民的控制4.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片段。

若继续完善这一笔记,可以补充的是背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职能: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成员: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特点:简、速、密A.主题:明朝内阁B.时间:雍正年间设立C.影响削弱皇帝军权D.性质:法定中央行政机构5.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仪式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确认人选报朝廷批准。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清代军机处“事无不总,名实不相符”,且“相沿百余年不改”。

“相沿百余年不改”主要是因为军机处()A.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B.能极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具有分化事权的制度优势D.符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据记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3.“此职之设,对于巩固西北边防,抵抗沙俄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曾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中的“此职”指的是()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D.理藩院4.乾隆帝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

”这反映了当时()A.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5.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

据此可知,当时()(单位:只)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6.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关于这些起义说法正确的是()A.只在四川地区爆发B.大部分通过秘密宗教发动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7.下图所示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

该流程()A.说明军机大臣有参与决策的权力B.有利于军国大事的快速处理C.印证了军机处是正式的行政机构D.反映出清朝中枢机构的完备8.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

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同等地位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9.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前期的统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

他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他是( )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在中国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
A.藏族、回族
B.蒙古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契丹族
D.壮族、维吾尔族
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
( ) A.1616年努尔哈赤 B.1636年皇太极
C.1405年郑和
D.1644年李自成
4.(2015·莱芜学业考)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 )
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5.右图为我国古代某机构所在地,对此机构解读正确的是( )
A.主要负责监察官员
B.负责裁决军国大事
C.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
D.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6.(2015·百色中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独裁……”我国历史上与这一说法最相符的时期是( )
A.秦汉
B.宋元
C.明清
D.隋唐
7.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年表。

这组大事可用于研究明
清( )
A.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8.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9.“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置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设立军机处
D.制造文字狱
10.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11.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2.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了了,只得作罢。

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是清政府哪一机构的办公用房?在该机构中,大臣的职责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图一所示机构的设立?
(3)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的建筑体现了大臣和皇帝怎样的地位?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