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课赏析
《钢琴课》观后感
《钢琴课》观后感电影《钢琴课》是一部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作品,它以音乐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与生命的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天才,他在孤独和自卑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
然而,当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钢琴老师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位老师不仅教给他音乐的技巧,更是引导他去发现音乐的灵魂和人生的意义。
影片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在影片中,主人公通过音乐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也通过音乐与他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不仅仅是在音乐领域,更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普遍存在的。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无论是经典的古典音乐还是原创的配乐,都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听觉享受。
音乐的力量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通过音乐,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在音乐的陪伴下与影片中的角色一同感受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除了音乐,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心的剪辑,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
导演运用镜头语言和色彩的表达,将音乐的美和情感的深度融入到每一个画面中。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影片所传达的情感所触动。
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导演对于音乐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主人公由一位年轻的演员扮演,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喜悦,也可以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其他的演员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表演真实而动人,让观众与他们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电影《钢琴课》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一)电影《钢琴课》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婚外情的故事。
婚外情总是引起争议,所以这片子的观念有些人很赞同,有些人很反对。
本来看完电影没有什么太大感觉,看了几篇影评的褒贬不一,又想了想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什么:钢琴在影片中只是个意象,女主从小莫名地不愿意与外界交流,选择弹钢琴作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与外部世界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基础。
因此,钢琴的象征意义是女主的生存基础。
女主可以不要衣服、厨具,但不能不要钢琴。
随着故事进展,男主Baines让女主教他弹钢琴,一堂课换回一个琴键。
但每次课上,男主并没有学钢琴,而是慢慢为女主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越深入的接触可以换回越多的琴键,但实际上钢琴对女主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了。
她开始渴望不通过钢琴与外界交流,当Baines把钢琴还给她后,她还是忍不住要来找Baines。
她甚至卸下一个琴键作为定情信物!可彻底颠覆小时候建立的价值观是需要挣扎的,当女主被男二Stewart切断一根手指后,她应该经历了内心的激烈碰撞,断了指头、无法弹琴,就不能与外界交流,生命似乎不再有意义,钢琴连同自己最好都沉入海底、做个了断。
当她被救起后,她获得了重生,开始像幼儿一样学习说话,Baines陪伴着她,不再需要钢琴作为交流工具。
网上的资料显示,“《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随着对剧本思考的深入,越发明白必须要有一个客体来赋予故事以特殊性。
于是,她在诸多方案里选择了以钢琴作为客体。
简·坎皮恩表示之所以选择钢琴,是因为钢琴不仅是文明的象征;而且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这个角度看,把钢琴解读为一个意象应该没有大问题。
所以《钢琴课》是不是讲了一个爱情故事呢?如果是爱情故事的话,再次证明“真正喜欢的人,是能让你对他/她敞开心扉,他/她为你打开通向新世界大门的人。
”再说一点争议,就是女主为什么喜欢外表粗鲁情欲强烈的男主Baines,却不喜欢斯文有礼也关心她的男二Stewart?其实根据“真正喜欢的人”的准则便可知缘由。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一)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
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
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
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
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
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
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
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
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
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
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
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女权的觉醒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电影_钢琴课_之音乐赏析_车科
大 众 文 艺33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
《钢琴课》这部电影就以其经典的音乐,既达到了音画同一的艺术性美感,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功效性达到了统一。
关键词:《钢琴课》;电影音乐;艺术性;功效性Abstract: Film music is an important integral part of the film, with lyricism, dramatic, atmosphere, etc. aesthetic function. Excellent music, film music, both independently and to show the beauty of art, giving people more artistically appealing, but also with the organic film rubbing together, and play a render scene environment,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ramatic plot and so on. "The Piano Lesson" on their classic film music, both reached the same artistic beauty Pictures, but also by promoting the unfolding drama conflicts by showing the film to express emotion, so that the film music, the art and efficacy to achieve President.Key words: "the Piano " ;movie music;artistic;efficacy《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浪漫而又充满野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细腻圆润的女性感触,表现了动人心魄的人性碰撞,沉默中诉说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与爱情,感人至深。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纯粹按我的感觉来说的话,这是一部寻求内心解放和寻找自我的片子。
女主角艾达是个哑巴,她有一个女儿,她听父亲的话随女儿一起来到一个岛上,嫁给当地的一个绅士。
实际上这个绅士是爱她的,但是在她到达岛上后,他选择把女主角最爱的钢琴留在了海滩上,后来又让艾达教柏钢琴。
于是绅士就这样失去了妻子艾达的心,而柏用土地跟绅士交易让绅士同意艾达给他上钢琴课,实际上,他只是想靠近艾达。
用身体的接触换取琴键,以这样的方式来赎回钢琴,慢慢地艾达由最初对他的排斥变成了爱,这一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两性之间与爱情的关系。
可是柏和艾达秘密的交易终于被绅士发现了,绅士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妻子与柏亲热的过程,但令我惊讶的是,他选择了忍受,选择了信任艾达,他给了艾达一次时机,并叮嘱艾达不要再跟柏见面。
在只剩下一根琴键没有被艾达赎回去的时候,柏却选择了把钢琴送回给艾达,他的理由是,他不希望艾达没有感情地承受他。
艾达叮嘱女儿把这最后一根琴键还给柏,并在上面写了字示爱,可是不懂事的女儿却把这爱情的信物交给了远方正在工地的绅士,绅士很生气,拎着斧头回到家直奔艾达,绅士一遍又一遍地问艾达爱不爱柏,艾达说不出话,但是,她没有对抗,于是,绅士愤怒地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头。
但是他后来发现,妻子爱的是柏,他竟然选择成全他们,竟然宁愿自己是做了一场梦!于是,艾达和柏出海了,船上,载着那架钢琴。
可是,艾达却表示,她希望将钢琴抛下海。
在捆绑住钢琴的绳子随着钢琴的下沉而快速向下滑时,艾达踩住了绳子,于是她也沉下了海........看到这里,我的心一紧,以为,这将是悲剧收尾,结果,艾达选择了挣扎,船工们把她救了上来,艾达和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买了一家新钢琴,柏给艾达买了一个金属手指,于是艾达又可以弹琴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好了,我不擅长的故事梗慨终于完毕了,下面终于要说说我的感想和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艾达像爱生命一样爱着钢琴,是因为她想要表达,她想要倾诉自己的情感,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而艾达不会说话,于是她只能将这种需求倾注在钢琴上,借此表达她自己,艾达需要一个倾听她的人。
钢琴课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电影《钢琴课》讲述了哑女爱达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苦难和强烈的心理斗争,最终获得真爱的故事。
影片表现沉默,却以非凡的视觉和情感的想象力创造了最优美的诉说。
电影也同时塑造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人物形象。
爱达不能言语但她以钢为媒介表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钢琴是她与内心外界的世界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她遵照父亲的意思嫁给了斯图尔特,而斯图尔特却因搬运钢琴的费用过于昂贵而将钢琴丢弃在波涛汹涌的海滩上,因此斯图尔特虽然迎娶了她却抛弃了她的话语,丢弃了她的内心世界。
所以爱达沉默了,那是真正的沉默,内心世界的沉默。
而贝恩的出现却渐渐打开了她的心灵,贝恩以近似于自己全部财产为代价换取了爱达的钢琴,并请爱达教他钢琴,开始倾听爱达内心的诉说。
在一开始的交流中,贝恩提出以琴键来换取满足他内心欲望的各种举动,爱达虽心生厌恶,但为了钢琴答应了这场交易。
在这琴音与肉体交流下两人渐渐了解了对方的内心,互生情愫。
但最后贝恩却无条件的将钢琴还给了爱达,放她自由,爱达也因此而真正的爱上了贝恩,并为了爱而勇敢的追求。
剧中最让我感动的剧情是当贝恩和爱达终于可以一起离开去别的地方的时候,由于船上的负重超出了船的承受能力,必须将钢琴丢到海里,爱达将脚伸进绳套一起掉进海里,本想跟钢琴一起葬身海底的她却在最后关头挣脱绳套。
最后爱达带着她的钢手指继续弹奏着美妙的音符,快乐的讲述她的内心想法。
或许爱达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过于的执著,但我却觉得她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
留在斯特尔特的身边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跟这种物质生活至上的人一起生活,一定是毫无精神文明可言的,无法沟通的两人只可能是形同陌路的。
但贝恩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家当来换取与爱达的交流方式,可见他对爱达的感情很深也很真,他能理解爱达,能与她交流,可以使得爱达不单,可以给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并且这样深爱爱达的贝恩也一定会为了爱达而努力奋斗的,会给爱达和她女儿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的。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觉得精神上的抚育比物质上的富裕更重要。
影评——《钢琴课》
看那样的艺术《钢琴课》《钢琴课》老实说,以我们现在的年龄和社会经验我们并不能作出一个很准确的评价。
但看完这场电影,我还是颇有感触,现仅仅只是略述己见。
在我看来,这部由简〃坎皮恩导演的影片将简自己的内在思想也展现在是人的面前。
简〃坎皮恩向来以女性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角,运用细腻圆润的笔触讲述女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渴望,将女性掩藏的激情以影片来诠释。
而《钢琴课》在我认为正是她的代表作。
《钢琴课》以一句话概括:是一个凄美感人令人深陷其中的爱情故事。
她以钢琴为故事的载体,片中的女主人公艾达以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也并不全靠音乐诠释内心并不安静的感情世界。
她渴望激情,自从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丈夫死亡以后,在一定时间内,我相信她会认为自己的爱情已经死亡,也更加珍惜作为感情寄托的钢琴。
黑白的琴键流露出一个孤寂的灵魂的情感悲鸣。
而艾达现任丈夫决定将她深爱的钢琴留在波涛汹涌的海边时,他就已经失去了得到艾达灵魂的希望,剩下的留给他的只能是艾达的愤恨与背叛.贝恩斯可以说是一个乘虚而入的人物,也可以这样认为他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将艾达的情欲彻底激发出来的引子。
但为何贝恩斯会选择艾达这样一个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的女性,事实上,艾达也确实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富于男性魅力的贝恩斯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
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
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
看到这,我觉得我其实是迷惘的,他们之间的情感也是我尚不能很理解的.因为它毕竟从影片中看来大部分是建立在肉体欲望上的.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爱情却讲求心灵上的契合。
但是深入的来讲,艾达对贝恩斯的爱情亦是凭借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的,他们之间的肉体关系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她对爱情单纯的执着,体现在她的欲罢不能上,让人开始支持与同情他们的坎坷.并且这样单纯的执着也是每部女性电影迫不及待想要表现的永恒的主题。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 山姆·尼尔参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编撰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课》精选点评:●看过很多遍,还是想看!●和《霸王别姬》完全没得比,无法理解如何分享的奖项。
影片画面是美,但剧情渣,逻辑乱,女主自私矫情又伤人,哪来的爱,带着钢琴自生自灭去吧。
●不愧是经典之作。
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沉郁:被抛到陌生的市中心区,和鬼魂组成家庭,只能用音乐来找寻自己,为此羞辱宁可坐视被伤害被侮辱的命运,然而,当爱浮现时,一切终于获得救赎。
其实,这个救赎是偶然的,无边的海洋中,科弱不计其数无数与音乐殉葬的人们,她们始终没有找到乘虚。
●很小的时候在中央六套看过,对钢琴沉入原野那一幕掉落在记忆犹新。
重看,还是有些不喜欢的丘陵地区,just too predictable. 但是爱看一切有海的镜头。
●无语的力量...身体换钢琴这个桥段那么难以忘怀多年以后想起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如果追逆,遥远的小镇上所有我的男人,和他砍下来的我的灵活的小手指。
如果追逆,沉静的大的海里有我的钢琴,和它牵连的绳索上缠着一头的我的一只鞋子。
我一直都想知道,寂寞的时候,我的小手指会不会偷偷跑去大洋底下找它最心爱的钢琴跳一支舞呢。
」附上多年前悦然写下的那篇文我很喜欢,和电影一样牵住了魂。
●电影频道二刷。
坚强感伤女人的深处和大海的深沉,丝缕般如诗的镜头和极度精确至极的调度,情仇和穷途末路的爱⋯一切最后都复归平静了。
剧本依然已经到了可以拿来解剖的地步,精而细腻,孤僻而又热绝。
结尾很好,给了希望,也无中生有说明了这个女权不实的矛盾。
对这部电影的所有批判也值得高度关注,都有一定道理。
●过于刻意。
多数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则,在我看来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
电影《钢琴课》 影视批评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钢琴课》影片《钢琴课》被认为是一部表达女性主义观念的典范之作。
也有很多人从弗诺伊德的无意识角度来解析电影中隐藏的“性”,但由于该片的导演是一位女性,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而这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和行为逻辑,完全符合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特征,并且影片的叙事者是一位女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全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和艺术特征,十分全面地表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充满象征意味的社会寓言影片。
因此,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钢琴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女性主义是一种相当独特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与其他观念体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观念体系特别关心“性别”的平等性问题。
在涉及到艺术创作的时候,特别关心作品人物的性别、作者的性别乃至观众的性别定位。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影片都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因为文艺作品是要表现情感的,而情感肯定是有倾向性的。
在这种倾向性当中必定会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性别态度或社会性别的倾向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对所有的影片都是相同的。
对于《钢琴课》这部影片来说,从任何其他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都不如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和角度这样可能使作品的几乎所有艺术处理,都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剧情简介艾达从小就闭口不言,但酷爱弹钢琴,后来与女儿、钢琴一起远嫁他乡,由于钢琴过于沉重,前来接她的丈夫没有理会她的强烈要求而将它留在了海边。
他们的邻居本斯在艾达的请求下带她到海边去弹琴,从她的琴声中本斯感觉到了她的内心并爱上了她。
于是他向艾达的丈夫提出用土地交换钢琴,并让艾达去教钢琴课。
但他只是让艾达自己弹,并提出用琴键作交换与艾达进行肌肤上的亲密接触,有一天他终于无法忍受下去,认为这样做玷污了两个人,于是将钢琴送给了艾达。
钢琴抬了回来,艾达却已经无法扑灭爱的火焰,当她重返本斯的小屋时,两人爱火燃烧,发生了性关系。
而这一切被跟来的丈夫全看在眼里,从此他将艾达锁在屋中,当他想与艾达重新开始时,他将门窗打开了。
钢琴主题电影中钢琴的艺术作用分析
钢琴主题电影中钢琴的艺术作用分析【摘要】钢琴主题电影中钢琴的艺术作用分析,围绕钢琴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展开。
钢琴不仅可以通过音乐情感表达的艺术作用来增强影片的情感共鸣,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营造氛围。
通过钢琴音乐,人物的性格得以深刻描绘,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钢琴音乐还能触发观众的记忆与回忆,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奏也为电影增添了层次和趣味。
钢琴在电影中具有独特魅力,是电影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的艺术作用对电影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电影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关键词】钢琴主题电影、钢琴艺术作用、音乐情感表达、情节推进、氛围营造、人物性格描写、记忆与回忆、音乐主题、重复与变奏、独特魅力、电影音乐、影响。
1. 引言1.1 钢琴主题电影的兴起钢琴主题电影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无声电影时代,当时钢琴被用来为电影提供背景音乐和情绪引导。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音乐制作的进步,钢琴在电影中的作用也逐渐加强。
钢琴音乐能够通过独特的旋律和和弦结构来表达电影中的情感和情绪,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钢琴主题电影的兴起不仅令观众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电影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让观众更深入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钢琴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成为电影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 钢琴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钢琴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钢琴音乐,电影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钢琴的音色柔美细腻,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从悲伤到喜悦,从温柔到激烈,都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表现出来。
钢琴音乐在电影中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营造氛围。
在悬疑片或惊悚片中,紧张刺激的钢琴曲可以增加气氛的紧张感,让观众更加投入到电影情节中。
而在浪漫片或文艺片中,悠扬的钢琴旋律则能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使观众陶醉其中。
女性电影——钢琴课
女性命运、 女性 的生 存 与 文化 困境 , 当之 无 愧 的表 现 ” 性 意识 ” 是 女 觉醒 的佳 作 。 【 关键词】 女性 电影 主题 叙述结构 角色塑造
女 性 主 义 是一 个 广 泛 的 政 治 和 义 化 运 动 , 析 男 女 之 问 的 分
诸 女1 会 、 『 社 政治 和 经济 的不 平 等现 象 , 且采取 行 动 来反 抗 这 种 并 不 平 等 。女性 主义 理论 家和 批 家们 也 非 常关 心 电影 是 如 何 表 现 妇女 的 。存 女性 观 众 中最 受 欢 迎 的 类 型 片 一 向是 爱 情 片 , 本 文 就 以 19 年 简 ・ 皮 恩 的 《 琴 课 》 例 , 93 坎 钢 为 讲述 女 性 主 义 如 何 在这 部 电 影 当 巾表 现 电影 的主题 、 叙述 结 构和 角 色 塑 造 。
了 阴移 的黑 衣 , 一个 全 新 的小 镇 上 和心 爱 的人 一 起 快 乐 的生 c 存 活 着 。虽 然 对 于 常人 米 说她 依 然是 一 个怿 人 , 过 这 又怎 样 , 不 她
的心 足快 乐 的 , 福 的 , 幸 白南 的。
三、 电影 的角色塑造
传统 的 电影 角色 分 配有 “ 叫种 角 色 功 能 ” 型 , 据 这 种 模 模 根 型, 主人 公 常常 伴 有 一个 镜 像 角色 , 同 反 面 角 色 进 行 斗 争 。 共 浪 漫 角 色是 女 性 , 是 , 的 功 能 要 么 是 主 人 公 所 获 得 的 “ 但 她 奖 品” 或 报 , 么是 给 电影 增 加 一 些 “ 漫 色 彩 ” 要 浪 。女 性 角 色 很 少 足 积极 的角 色 。 此外 , 女性 角 色还 有一 系列 的定 型 , 比如受 害者 、 朋友 、天 女 “ 使 般 的母 亲 ” “ 、 严厉 的母 康 ” 妓女 或 者 足 蛇 蝎 美 人 。前 i 个 是 、 比较被 动 的角色 , i个则 是 负而 的脸 谱 。女性 主 义评 论 者们 对 后 这种 脸 谱化 的 角色进 行 批评 , 这会 助 长对妇 女 的歧 视。 因为 《 钢琴课》 拒绝传统女性角色 的定型 , 即女性作为受 害者 、 女 朋 友 、大 使般 的母 亲 ” “ 厉 的母 亲 ” 妓 女 或 者 蛇 蝎 美 人 。 “ 、严 、 艾 达是 一 个 非 常复 杂 的角 色 , 故事 的小 阶段 , 现 r 同的 在 呈 不 定 型 : 达是 女 朋友 ( 早 先 有一 个 男 朋友 ) 天 使 般 的母 亲 ( 艾 她 、 在 和 孩子 玩 的 时候 ) 受 害者 ( 斯 尔 特 报 复 的 时候 ) 她 也 是 妓 、 被 ; 女 ( 了赎 回钢 琴 而 出 卖 身 体 ) 坏 母 亲 ( 也 足 一 个 蛇蝎 美 人 , 为 、 , 因为她 让 两个 男人 喧 人 了谎 言 和 欺 骗 之 网。这 样 , 影 观 众 就 电 无 法用 通 常 的 妇女 角 色 的定 型来 给艾 达 归类 。 《 钢琴 课 》 部 女 性 电影 , 这 主题 上 通 过 艾 达 的 沉 默 , 映 了 反 她 在一 个 父 系社 会 的无 助 和 无力 , 述 结 构打 破 r 统 影 片 中 , 叙 传 “ 忡 注视 ” 霸权 , 造 了复 杂 的女 性 角 色 类 型 , 露 的 是 女 男 的 蛆 流 性 对于 被 关 怀被 呵 护被 尊 晕 被包 容 被 爱恋 的 渴望 。导演 透 过 历 史 义化 层 面 表 现 J女 性 独 特 的 牛 命 体 验 , 示 女 性 生 命 意 识 的 , 揭 觉 醒和 抗 争 , 询女 命 运 、 探 女性 的乍 存 文化 困境 , 当 之 无 是 愧 的表 现 ” 性 意识 ” 醒 的佳 作 。 女 觉 参考文献: [ ] n r yn prc t g i m [ . 京 : 1 A de Ln .A peii n a M] 北 w an C e 外语 教 学 与研 究 出版 社 ,0 5 20. [ ] 建 . 视 类 型学 [ . 京 : 京 大学 出版 社 , 0 2郝 影 M] 北 北 2 2 0 [] 3 陈芳庆. 钢琴课》 女性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 魅 《 : J. 力 中国 ,09年 第 3 20 5期 题 就是 一 部 电影 的主 要观 点 , 电影 最 是 核 心 的思 想 , 编剧 和导 演 想 要 传 达 给 观众 的思 想 … 。更 准 确 是 地说 , 主题 是 电 影 的 中心 思想 , 个 思 想 是对 于 生 活 的一 种 概 括 这 观点 , 映 r对 于人 类 经 历 的独 … 心裁 的理 解 , 反 而 仪 仪 是 关 于 电影 的叙述 、 或者 电影 一 出现 的那 几 个 角 色 。 当我 们 探 索 一 I l 部 电影 的主题 时 , 个 主 题 不 会 作 为 一 句 话 或 一 个 论 点一 览 尤 这 余 地 摆 在 我们 而前 。相 反 , 题 会 通 过 电影 的类 型 、 色 、 述 主 角 叙 和 风格 逐 渐 现 和 表达 出来 。只有 与 电 影 的其 他 元素 充 分 地结 合成 一 体 时 , 才 能 真 I存 在 。 主题 影片《 钢琴课》 开始的时候 , 艾达带着她 9岁 的女儿一起远 嫁 到新 两 兰 的 一 个 小 岛 卜, 一 个 叫 斯 图 尔 特 的男 人 结 了婚 。 斯 图尔 特 是个 务 实 的生 意 人 , 满脑 子 想 的是 如 何 经 营好 土 地 , 他 他小 r解 女人 , 是 像艾 达这 样 内 心无 限 十 富 , 尤 而外 表 却 柔 弱 而 冰冷 并 H沉 默 的 艺术 家 。影 片 从 一 开始 就 为艾 达 的婚姻 悲剧 . 埋 下 了隐 患 。斯 罔 尔特 不 关 心 艾 达 炽 热 的 弹 琴 渴 掣 , 有 珲 会 没 她 把 钢 琴拖 同来 的 要求 。后 来 甚 至 为 了 8 土 地 , 钢琴 卖 给 O亩 把
女性的欲望绽放——电影《钢琴课》的艺术分析
种高 度 的女 性 中心 主义 。 性的情 欲被 摆 到 女 了核 心 的位 置 上 , 好像 与 生俱 来 的便 拥 有 她
证。 但这 些都 不重 要 , 的是 故事 就是 以这 之 间 的关 系, 爱 和性 的错 综复 杂性 , 讲 性 重要 讲 也 ” 影 也 个“ ” 哑 的女 人展 开, 一步 步 的向前 推进 的 。 压 抑。 但是 , 片 中所 描述 的性 , 从 另一个 并 带 着 自己和 “ 夫 ” 女儿 嫁 到 这座 岛上 , 前 的 如 侧 面讲 以往男 性霸权 地位 撞的粉 碎 。 故 事 中艾 达 带着 女儿 远 嫁暂 且 不说 除 此 之 外 , 们 不难 发 现 艾达 冷 漠 、 行 我 素 , 我 我
至燮 ~羹 蕈蚕 竺盍三三蚤 蚕『
女性的欲望绽放
一
电 钢琴 课 艺术分析
【 要 】 他将钢琴还给她, 摘 他玩够 了 这些相会, , 令他觉 自 得 己似嫖客, 他想她关心他, 但她
没有 , 是她 的 , 琴 她走 吧 。 不开 心, 他 因为他 只会 想 着她 , 么也 不 能做 , 是他 痛 苦 的原 因, 什 这
一
种 选 择 的优 势 , 不屈 从 于 性 的压抑 又 不 既
被 性所 禁锢 , 的 自由境 界颠 覆 了现 存 的 这样 男 性本 位 的社 会意 识 . 中反 映 了女 性本 位 集
问题 。
人说 的 都是 废话 , 了也 没 意思 ” 她 “ ” 听 。 哑 了
逃离文明荒漠的自我救赎——《钢琴课》
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其实,并不简单。这里展现着一种力量,但却非来自理性。在貌似平静的情节发展里,却蕴涵了一个女人惊心动魄的内心挣扎。暗流汹涌中,理性与激情的冲撞,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平衡,独立与顺从的对抗,文明荒漠里的挣扎和逃离,这么多的矛盾与对立,你站在哪个角度?平静的婚姻和爱情,你将如何选择?向左还是向右,你只可以做出一个选择!
邻居用土地向艾达的丈夫换取那架被遗弃的钢琴,并且要求艾达教他,艾达的丈夫很乐意交换。就这样,钢琴从海滩被搬到了邻居家里。艾达不情愿地去教授这个外表粗鲁的邻居,但是却抵抗不住钢琴的诱惑,于是每天去邻居的家里专注地弹,却根本不理会邻居。而邻居却也根本没有练琴的要求,只是痴迷地看着艾达的迷醉。对于他来说,看着艾达就是目的了。
对艾达百般顺从的却未曾得到艾达的丈夫得知这一切后暴怒了,他把艾达禁闭了起来。但是,艾达并未就此屈服。不屈不挠的艾达终于令理性的丈夫失去理智,提起斧头剁掉艾达的手指。滂沱大雨中,艾达捧着断指的手挣扎在泥泞中,也挣扎在丈夫以及来自一切的束缚,坚决的要走向邻居的小屋,一切枷锁,终于无法阻挡艾达对爱情的追寻,最新韩剧,好看的偶像剧,最新的欧美电影,526女生电影网。。
如果事情真的只到这一步,将不会有后来的故事发生。邻居逐渐地不满足只是安静地观看,于是利用艾达想要重新拥有钢琴的心理,提出了交易。以每次一个键的条件换取艾达弹琴的时候对她做一些事情。也许是艾达对重新拥有钢琴的渴望,也许是长久的交往让艾达有了对邻居心甘情愿的接纳,也许是艾达对精神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妥协,总之艾达同意了这个不是交易的交易。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艾达与邻居的感情渐渐浓厚,然而这个秘密却被不谙世事的女儿无意发现了。一个女人勇敢决绝的抗争就此开始!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电影《钢琴课》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编剧并执导于 1993 年。
上映以来,受到的好评不断。
它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一种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和欲望的反叛性和觉醒意识的深刻性。
影片充分展现了爱情的魔力,也展现了女主角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大胆独立。
影片刻画了主人公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大胆追求,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一、爱情的魔力艾达和贝恩斯的爱情是影片中真正爱情的范例。
艾达,一位英国哑妇人,并且还带着一个9 岁的私生女,更为关键的是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
她腼腆得看似僵硬。
她与一副毛利人打扮的贝恩斯,因为一架钢琴而相识,进而相爱。
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剧情就这样悄然地展开了,平静如水一般,美丽得如女人的微笑一般,顺延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慢慢诉说,诉说出一种属于女性特有的美丽,这美丽中蕴涵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艾达因为思念被丈夫斯图尔特扔在海滩边上的钢琴,而第一次主动求助于邻居贝恩斯,因为她想带女儿去看被抛弃在海边的钢琴。
当贝恩斯终于同意,并带她们来到了海边,艾达不能自已地弹奏了起来,女儿小弗洛拉则是在琴声中快乐地舞动身体。
贝恩斯惊呆了,他沉默地看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他似乎有些了解这个看似木讷的女人了,在这震撼心灵的琴声中他的心也跟着柔软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他已经迷恋上了艾达,就在她弹琴的这一时刻起。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80 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
艾达不明白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交易,她不理解,那样一个看着有点可怕的男人,一个粗俗的男人,为什么要用地来换她的钢琴,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要她来教他。
但是艾达是爱她的钢琴的,在丈夫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她也应承了下来。
艾达是如此迷恋着她的钢琴,每次的弹奏都是忘我地专注。
贝恩斯也是专注的、忘我的,只是注意力不是钢琴而是艾达,就这样痴迷地望着艾达,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与其说是学钢琴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享受。
电影《钢琴课》分析资料
为什么艾达要和钢琴一起沉入海里?而影片的高潮部分,无疑是艾达企图与钢琴同归于尽的瞬间。
在海水温柔的包围下,似乎所有的挣扎和痛苦都静止了,艾达依然是那一张从来就波澜不惊的苍白的脸,像梦一样脆弱却纯粹,带着一种决绝的玉石俱焚式的勇气——仿佛死亡是如此甜蜜而安详。
或许是出于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本能”, 艾达在自我沉溺中获得了如释重负似的快乐。
对于那些喜欢沉溺于“形而上”事物(比如音乐)的人来说,身体之于心灵,乃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所以,任何试图摆脱物质束缚的努力,都会给心灵带来一份如约而至的快乐,就像那支和弦工整而丰富的主题曲“心灵渴望快乐”所描绘的那样,空灵如水,却未尝不夹杂着破碎的“精神自恋”的薄冰。
钢琴被推进大海,绳索的缠绕使得艾达也被拖进了海中,艾达这种令人窒息的近乎自虐的快乐延续着。
而她在迷茫过后竟然挣拖了绳索浮向了海面,选择了求生,这样的结局触怒了大部分的观众,他们心里的女神就该有这样个凄美的归宿。
可是,艾达毕竟是个平凡的女人,她向往生活。
于是,她安逸的和这个男人生活了下去,虽然在梦幻中,她会幻想自己沉没在大海的寂静中陪伴着她的钢琴。
导演这样的安排是对理想主义的终结,却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没有人生来要做斗士。
对于艾达来说,从来不存在生存和独立这样的二选一。
她可以选择以独立的方式生存,当她足够强大,她就可以放弃武装,用她本身的强大去生存。
对于艾达呢,她的丈夫和那个男人其实都是一类人,区别之在于那个男人先开发了她潜在的情欲,接开了她内心中性的镣铐。
所以也注定她的将来是跟这个男人在一起。
这也是艾达作为女人所有的平凡。
但这平凡,也是艾达自己把控的。
说不满,唯一的不满大概源于导演让爱情成为了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
是爱情和来自那个男人的认同让艾达变得强大,勇于放下枷锁放下武器,用她生命的力量去维护生命的价值。
这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多少女性都怀抱同样的信仰,女性导演为女性找到的最强大的外援来自于爱情,意料之中却在情理之外。
电影《钢琴课》影评:爱情易得,知音难觅
电影《钢琴课》影评:爱情易得,知音难觅《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同样描写女性婚外恋经典电影《廊桥遗梦》内敛理性,并且因为女主角最终回归家庭而成为经典。
这也许是《钢琴课》显得不那么令人接受和被广泛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钢琴课》和《离开》一样大胆鼓励了女性对情爱的勇敢追求。
没有《廊桥遗梦》那么遗憾,有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是啊,即使这个世界再如何男权,女性都有自由追求真爱权利。
《钢琴课》描写的女性沉默的激情,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优雅浪漫而又充满原始野性。
它以钢琴为载体,使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媒介,把一个将音乐作为自己心灵寄托的哑巴少妇和一个外表粗俗而内心情感丰富的男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男二号斯图亚特和男一号贝恩斯就在这片土著人盘踞的小岛上实现各自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
她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亚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她们的行李中有一架庞大的黑沉沉的钢琴。
斯图亚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但是艾达却还是一个把钢琴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女人,她宁愿不要其他行李而要坚持带回沉重的钢琴,就这样两人初次见面就因为钢琴发生了争执。
同样来自文明世界的贝恩斯对待艾达的钢琴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他不如艾达的丈夫那么善于经营财富,但是他却迷上了这价沉重的钢琴和这个善于弹琴的倔强女人,钢琴在电影里代表着文明和美好的爱情。
艾达的丈夫为了扩张土地,想从贝恩斯手里买回80亩地,却没有足够的现金,贝恩斯提出用钢琴和艾达负责给他上钢琴课作为交换条件。
影评 钢琴课
让理想的寂静留在心底深处--《钢琴课》影评11广告学1班孙磊110907108 “所有人最后也要回归寂静。
奇怪的是我不认为自己很静,那是因为我弹琴。
”在片中,艾达是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偏执坚强,对理想、对爱情持有恒久的信仰。
一方面艾达是理想的,一方面她又是平凡的。
追求艺术的人都重视精神层面的理解和交流,对物质不屑一顾,因此在现实中显得纯洁,有时甚至是稚嫩。
偏偏斯图尔特是个算计金钱的生意人,他用一架不属于自己的钢琴换来了田地,自以为做了一笔好买卖。
斯图尔特有着作为经商人的自私,他逼着艾达去教贝因弹琴——他甚至把自己的妻子也作为他固有财产的一部分,拿着妻子的自由去交易。
艾达在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愤怒地拿手比划,拿笔在纸上写下“it’s mine”,还在“mine”这一单词下重重划了两横。
艾达的反抗正体现出其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艾达觉醒的女性意识与斯图尔特对于女性作为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利的淡视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当艾达把钢琴刻在桌上时,斯图尔特甚至怀疑艾达脑子有毛病。
斯图尔特这个生意人的形象,被导演刻画得浅薄、物质。
斯图尔特缺乏感性、思考的灵魂,他笨拙死板而懦弱,注定无法走入艾达的内心世界。
在遇见贝因以前,艾达追求精神上的寂静,这种寂静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寄托在钢琴中。
在遇见贝因以前,艾达的心是封闭的,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她通过钢琴来宣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求。
有人说贝因听懂了艾达的钢琴,我倒觉得,贝因是个粗人,他并不懂音乐,他的目光只聚集在艾达身上。
他从艾达演奏的时的表情看出她很快乐。
事实上,生活得笨拙并不代表灵魂笨拙,不代表感知力笨拙。
贝因不识字,不懂音乐,却懂观察和尊重。
他的身上没有斯图尔特那种成功生意人的自以为是和谨慎圆滑,相反,他在艾达的面前显得很谦卑,有一种“愚人的自知”,这是一种异常可贵的态度。
贝因对艾达的憧憬,除了情欲以外,还有一种对理想的向往。
贝因深知自己活在干涸的现实当中,而艾达是浸润在清澈琴声中一个灵魂高雅、追求理想的女人。
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文档资料
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钢琴课》(The piano) 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 ne Cam pion)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把钢琴音乐作为哑女主人公艾达的情感表达媒介, 通过钢琴音乐的震撼力展示了女性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意志, 被誉为“一部现代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钢琴课》用女主角艾达的旁白来开始和结束。
影片一开始便用画外音说到“您现在听到的声音并不是我的声音”。
艾达在6岁时由于意外刺激就不能说话了。
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她拥有心爱的钢琴,钢琴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生命与爱全部融进她的琴声之中。
因为艾达的“不说话” , 《钢琴课》人物对白不多, 场景也不多。
对第一女主角艾达的表现不可能依靠大段的对白来刻画人物,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因此, 音乐成了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的第一功臣, 这其中主要是钢琴音乐。
艾达的第一次出场用了俯拍的镜头, 似乎是以树上的鸟的视线为视角, 艾达以一袭藏青色衣服出场, 走过落满枯叶的树下, 暗示一种落寞的心境, 随后是旁白交代事件起因。
艾达在屋里弹琴,因为“路上将不能弹琴” , 伴随着琴声, 镜头由弹琴的艾达摇过打包好的行李箱摇向窗外, 窗户上一个人影走过, 接着摇到门口, 父亲出现,艾达表情突然凝重,琴声此时戛然而止, 表现了艾达与父亲之间尴尬的关系, 更多的是向观者说明了艾达对父亲为其安排婚姻的不满, 为后来对丈夫的不满埋下伏笔。
对此,艾达命运的不良发展趋势已经呈现, 钢琴在艾达今后的生活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开篇的第一个段落除了旁白之外没有一句人物对白, 却用短短几个镜头奠定了电影前半部分的基调, 同时对主人公的处境、心境都有了很好的交代。
有所交代之后没有任何停留地切入到从水下拍摄的行驶的船,既交代了整个行程, 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段落一一母女在海滩上夜宿的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课》视听报告电影主要是由艾达(Holly Hunter饰),斯图尔特,班斯(Harvey Keitel 饰)三个人展开的。
艾达是哑巴,但是她没有聋,而且能弹得一手动听的钢琴。
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
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
艾达在海滩疯狂地弹奏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班斯听出了艾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艾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
艾达欣然同意了。
班斯深爱着艾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艾达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是哑巴,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她本人并不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
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男人。
通过肉体的交流,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
换言之,她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
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理性的力量。
电影也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
一、人物的出场,应该是带着发展中的思想感情出场,带着进行中的动作出场,也就是带戏出场。
如果说一部影片的开端既是未来情节的开端,也是以前情节的延伸,则是人物的出场,不仅是整个戏剧冲突的起点,也是他过去命运的继续。
在这部电影中,“出场带戏”这一点做的很好,就比如说斯图尔特的出场正是带着迫切见到未婚妻艾达的急迫心情出场的,也是他带着众土著人走在丛林去迎接艾达的进行中出场的。
首先在前面已经有了艾达的内心独白为我们介绍了这位要娶她的新西兰男人。
“我的丈夫说她不在乎我是个哑巴,在来信中他还说,上帝宠爱不能说话的声音,他当然也是这样。
”斯特尔特的正式出场镜头一(08:50—09:08)摇镜头,中景,在丛林中行走的土著队伍,从左往右的摇镜头到两棵树的中间时定住,然后微微的向前推,这时班斯的背影从容走过。
镜头二(09:08—09:19)摇镜头,全景,土著人在丛林中继续行走,土著人从前景走过,斯图尔特突然站定,他从口袋里掏东西。
镜头三(09:20—09:28)固定镜头,特写,有艾达头像的镜子。
镜头四(09:20—09:28)摇镜头,从右到左,近景,斯图尔特照镜子,嘴巴轻轻地动了一下。
镜头五(09:28—09:34)固定镜头,特写,镜子上艾达的头像。
镜头六(09:34—09:40)固定镜头,中景,过斯图尔特肩,班斯上来问是否要停下,斯图尔特没有吭声,打开一把金属梳子开始梳头。
镜头七(09:28—09:43)摇镜头,从右往左,近景,斯图尔特对着镜头紧锁眉头认真梳头发。
镜头八(09:43—09:47)跟镜头,中景,班斯上前来再次询问死否要停下,镜头随着班斯的身体位置移动而微移。
镜头九(09:47—09:55)固定镜头,近景,斯图尔特继续对着镜子梳头,眼睛瞪得很大。
镜头十(09:55—10:03)固定镜头,中景,镜头作为前景,班斯侧身站着看斯图尔特。
镜头十一(10:03—10:13)固定镜头,近景,斯图尔特戴上帽子命令继续前行。
镜头十二(10:13—10:17)固定镜头,全景,斯图尔特从众人中走过。
这里用了1分27秒十二个镜头来展示斯图尔特的出场。
这十二个镜头把前来接艾达的斯图尔特的性格做了充分的展示。
从情节上讲,我们看到了斯图尔特出场时有一个照镜子的小细节设计,这个细节经过演员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图尔特满怀想象地带着众人在丛林中行进去迎接自己的妻子,在盼望见到艾达的焦急心情下他停了下来,他站在树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镜子,接下来影片用了8秒的时间让斯图尔特看镜子上面镶嵌的艾达的照片,邻居班斯问是否停下,斯图尔特对着镜子用一把像刀子一样打开的金属质感的梳子开始皱着眉头梳头发不应答,邻居班斯上前继续询问,斯图尔特继续很用心地瞪着眼睛梳着头发不应答,邻居班斯侧身站在一边。
影片用了15秒来展示斯图尔特梳头发,最终他从自己的臆想世界里回来,戴上了帽子,决定队伍继续前行,这个决定也展示了斯图尔特急迫见到艾达的心情。
人物非常在意自己的仪表的时候会照镜子,前面又有了镜子上艾达头像的提示,观众很容易就被带入到斯图尔特的内心情绪中去。
同时演员夸张的表演让观众对这个瞪着眼睛的家伙的个性有了猜测。
“出场带戏”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凸现人物性格,要让观众在一开场就因为人物典型的行为动作而记住每一个人物的背景、基本状态以及不同的特质。
《钢琴课》斯图尔特的出场戏里他和土著人一起走在丛林里就把斯图尔特的生存环境直接展现了出来,斯图尔特照镜子则很好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斯图尔特的简单,粗鲁,带着暴力的气息都迎面而来。
从镜头的运用上,有两个微微的横摇镜头很值得注意,一个是斯图尔特用了8秒看镜子上艾达的照片的镜头,一个是斯图尔特对着镜子用了15秒来展示梳头发的镜头,这两个镜头选择的微微摇动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了斯图尔特内心的思绪。
如果选择固定镜头的话,就很难形成那种深入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微妙感受。
二、这部影片的布景与叙事结构相辅相成。
影片的主要场景大致有三个:森林,斯图尔特的家,班斯的家。
导演不止一次将镜头对准森林中泥泞的土地,让艾达的脚深陷其中,尤其是艾达进入丛林之后,首先是一个对丛林的俯拍镜头,让观众看到这是一个茂密的封闭式的原始森林,然后紧接着就是一个低角度镜头,拍摄艾达行走的时候不断地陷于泥泞之中。
象征着艾达深陷欲望和斯图尔特的专制之中而无法摆脱。
而斯图尔特的家的周围是光秃秃的树桩,毫无生命力,像是在讽刺着斯图尔特的无能。
所以也指向了后来他只能通过偷窥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斯图尔特这种欲望并不是主动的象征,他的偷窥是被动的,甚至是悲剧的,他只能躲在班斯房子下面的窥视,而无法真正的得到艾达。
这场戏结束于艾达的扣子掉到他的脖子上,而斯图尔特始终处于被动的窥视的位置,可以看出他的无能,这个镜头具有极大地讽刺意味。
而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班斯的房屋,周围树木丛生,郁郁葱葱,生机无限,象征着班斯原始的生命力和爆发式的欲望。
三、色彩也是这部影片布景中的重要元素,作者把更换色调作为剧情发展的原则之一,电影的前半部,班斯房间内采用的是自然光拍摄,而随着剧情发展,艾达和班斯产生了性的接触,房间里的光线似乎笼罩了暗暗的红色,作者改变了使用这种暗红色的背景,红色是一个危险的符号,它指向欲望,热情。
这里的红色背景是一个隐喻,指向艾达和班斯强烈的感官体验以及后来直接的性接触。
而在艾达抚摸斯图尔特,尝试着探寻感官的愉悦的时候,斯图尔特的身上泛着温暖的柔光,而艾达则是因为逆光,躲在一片阴影当中,同时,这个镜头是从艾达的视角出发,而斯图尔特的身体成为被观看的对象,作者一反传统电影将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的传统,将女性放在观看者的位置,着重描写作为女性的艾达的欲望。
同时,也通过色彩特质的剪辑创造叙事特征,在斯图尔特对艾达和班斯性爱场面的偷窥中,交叉剪辑隔着房屋的观看者和被观看者,斯图尔特所处的屋外是冷绿色的背景,而屋内的艾达和班斯则是处在暖光背景之中,导演利用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说明他们被屋板隔开的情形。
四、叙事动机也与影片中的服装运用有极大的关系,艾达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衣裙着重展现了一个女性的身体的美感,密不透风的裙子和绑着束腰的上衣,展现出艾达的作为女性的性感以及娇小。
就斯图尔特初见艾达时所说,“真没想到你那么娇小。
”但是在新西兰这个新型殖民地,它显得过于的笨拙和滑稽。
而艾达的衣服也总是黑色裙子配以白色的衣领,或者是黑色的长裙配以白色的帽檐,更是突出了艾达苍白的娇小的脸蛋。
同时这种深色调的衣裙也展示了艾达欲望的压抑,这与整部影片的主题相契合的。
然而在房间里面的艾达总是穿着得很舒适,宽大的睡袍,让人联系到女性的柔软和温和。
影片中,艾达的衣服甚至充当了班斯恋物的对象,在艾达弹奏钢琴时,他痴迷地触摸艾达的衣服,醉心于此。
斯图尔特的衣服总是过于收紧,让他显得笨拙而不灵活,他总是过度梳理他的头发打理他的帽子。
班斯正好相反,他总是穿着随意,很少装过于正式的衣服,显现出他身上更多的原始的野性和欲望,正是这种原始的欲望吸引了艾达的目光。
而影片中的土著人,他们穿着简陋,邋遢,甚至不穿,让人无法看出他们真实的性别。
通过文明开化程度的对比,作者在对土著人的刻画中,突出展示了他们原始而无知的一面,以及性别混淆,暗示他们性别的缺失。
赞扬了欧洲人的文明和开放以及给土著人带去的福音。
五、为了实现银幕空间构图的平衡以及剪辑的连续性,在大部分的对话镜头中,作者都是将人物分别放在两个镜头,而不是同一个镜头中,同时两个对话人物分别在构图的左边或右边,但都是靠近中间。
由于大量的场景是发生在密闭空间的室内,空间比较狭小,无法将对话中的两个人物同时放在一个镜头中,并且将人物分立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表达出艾达的独立性,不甘于屈服和同化。
场景空间的狭小,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营造场景的景深。
在电影中,运用空气透视法,让离镜头较远的面失焦,来制造景深。
同时与明暗反差相配合的,还有艾达所穿的服装,黑色衣裙饰以白领,黑色的帽子,再次凸显艾达苍白的脸,整个构图的平衡强化了镜头的重点是在艾达的脸上。
借助场面调度中的线条,图形,明暗反差前景背景之关系控制了我们的视线。
影片中海反复出现的是窗外与窗内的二重空间,有意将前背景失焦,提醒我们后背景才是关注的焦点,利用这种前背景与后背景之间的明暗反差,来制造景深。
六、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
这部电影就以其经典的音乐,既达到了音画同一的艺术性美感,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功效性达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