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类)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_影响_脆弱性和适应性_郭媛
将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思考
由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和复旦大 学2 多位 0
研 究 人 员 的 共 同参 与 ,经 过 两 年 多 的 努 力 , 完 成 了长 江 流 域 气 候 变 化 脆 弱 性 和 适 应 性 的 阶 段 性成果 。
森林 的脆弱性 方面 ,流 域 目前森林覆盖率 较高 ,大部 分森林 为中 、幼龄林 ,林 分长势 良
加趋 势 。
随 着 气 候 变 暖 , 长 江 源 区 冰 川 将 继 续 退
济 带 。近 年 来随 着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和 全 球 气
候 的 持 续 变 暖 , 长 江 流 域 的 生 态 环 境 日益 突
缩 ,冻土 消融加快 ,短期 内有利于水 资源的 增
加 。但 从 长 期来 看 ,将 会 严重 减 少 上游 水 资 源 的 供 应 ,使源 区生 态 系统 向 旱化 和 沙化 方 向发展 。
剧升温0 7 ℃;1 6 年 ~2 0 年长江流域 年降 .1 91 05
,
物的 多样 性 ,导 致鱼类 和候鸟的 种类及数 量下
降 ,同 时 也 降 低 了 湿 地 生 态 系 统 的 脆 弱 性 和 服 务功 能 。 城 市 方面 ,河 口城 市上 海 市 受海 平 面上
:
究 水量 化 不 著 所 变 趋势 显
第 三 ,合理 调整 农业 种植 制 度 ,
优 化 种 植 结 构 ,培 育 和 改 良适 应 气 候 变 化 的 新 品 种 以 及 改 善 农 田 管理 措 施 。
第六 ,增 加河 湖连 通性 ,改 善环
境 流 , 增 强 湖 泊 调 洪 防 旱 能 力 ,将 湿 地 保 护 纳 入 流 域 综 合 规 划 管 理 中 , 同 时优 化长 江流 域水 利 工程运 行 管理 , 保 障 湿 地 基 本 的 生 态 水 文 功 能 ,并 加 固 海 岸 堤 防 工 程 ,加 强 沿 海 防 护 林 体
淮河流域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脆弱性的AHP分析
W a g Ya p n ,Li a n n ig u Xi , Ya a y u o Xi o o , Z a g Gu n c n h n a g a , Do g Zh , Ga n n i o Pe g ( .S i E oi n c l ia R s rt nL b rt yo h n o gP o ic , r— c e vrn na L b rtr o 1 o rs n a d E oo cl e t a o a oa r f a d n r n e Ag E o n i me t a oa y f l o g o i o S v o o l o
S a d n 鲥 c l rl nv r t,F rs C l g fS a d n gi l r nv r t , 7 0 8 a’ h n o gA ut a U iesy oet o e eo h n o g A r ut eU i s y 2 1 1 ,T i n,S a d n ; u i l c u ei a h n o g 2 u ie R vrC m si ,Mii r o Wa rR su c , 3 0 1 e g u n u : hn ) .H a i o mi o h e sn ns y f t eo re 2 3 0 ,B n b ,A h i C ia t e
地 和 疏 幼 林 地 脆 弱 度 等 级 也 较 高 , 别 为 05 58和 05 72 属 于 一 般 脆 弱 , 弱 等 级 为 三 级 ; 地 生 态 脆 弱度 为 分 . 6 .Fra bibliotek6 , 脆 草
0 4 5 , 有 潜在 脆弱 性 ; 林 地 脆 弱 度 仅 有 0 13 , 于不 脆 弱 等 级 。 因此 , 蒙 山 区 经 济 林 的 水 土 流 失 综合 治 . 1 具 4 有 .8 属 4 沂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适应性治理研究框架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适应性治理研究框架
陈岩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6(047)017
【摘要】针对流域水资源脆弱性与适应性问题,提出了脆弱性分析与适应性治理研究框架,包括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面向治理决策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粗集-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分析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原因和产生机理,针对不同脆弱性机理拟定了适应性治理组合方案.最后运用奈特不确定性REU模型通过概率分布函数和效用函数的二次期望求解,对拟定的备选治理方案进行了决策选择.所提出的研究框架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适应性治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陈岩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基于熵权法的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以淮河流域为例 [J], 刘倩倩;陈岩
2.基于熵权-云模型的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关键脆弱性辨识——以海河流域为
例 [J], 陈岩;冯亚中;王蕾
3.基于GIS的大凌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J], 张颖
4.基于GIS的大凌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J], 张颖
5.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南渡江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J], 梁栩;朱丽蓉;叶长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全球气温的逐渐上升,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发凸显,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开始显露出来。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首先,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方面。
全球变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环境中的一些物种可能难以适应新的温度条件,甚至灭绝。
而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生物群落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海平面上升则威胁到低洼地区的生态系统,如沿海湿地和岛屿,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指它们对外界冲击的敏感程度和复原能力的强弱。
气候变化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破坏,并且难以恢复。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火灾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而气候变暖会加剧火灾的频率和规模,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同样,珊瑚礁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威胁,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珊瑚白化现象的增加,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此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过度的人类开发和环境破坏加速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化进程。
例如,乱砍滥伐导致了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使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同样,土地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和沙漠化的风险,从而使其更加脆弱。
此外,水资源开发过度和污染也威胁到湖泊和河流等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它们的脆弱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威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其次,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之一,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与污染,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在淮河流域,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生态环境利益的分歧与冲突,个别省份为了经济发展可能会牺牲部分生态环境,而对其他省份造成影响。
建立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省份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当前,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依然堪忧,水体污染、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仍然严重。
通过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借助补偿机制,可以激励各省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结束】.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增长。
通过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和运作方式,深入挖掘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方案。
结合实施路径和措施,以及政策建议,为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提供可行性建议。
研究目的还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未来深入探讨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字数:120】1.3 研究意义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一,保护淮河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有助于促进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增强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和合作意识。
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推动绿色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
淮河生态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下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气候变化下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气候变化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现,地球温暖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变化正在不断威胁着地球上的各个地区。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评估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脆弱性。
生态系统脆弱性是指地区生态系统对外界压力的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指地区生态系统遭受气候变化等压力时,能否保持其正常的功能和稳定性。
评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气候数据、生物多样性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这些数据是评估脆弱性的基础,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地区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压力。
在收集完数据之后,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分析这些数据。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对地区生态系统在不同气候压力下的表现进行模拟和预测。
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评估地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个常用的评估指标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地区生态系统在面临压力时保持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性。
另一个常用的评估指标是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
复原能力是指地区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恢复和修复受损的能力。
复原能力越强,地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等压力的适应能力越高。
此外,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还需考虑地区的敏感性。
地区的敏感性可以通过观察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来评估。
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因为地形、气候等因素更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另一些地区对洪水和干旱的敏感性更高。
最后,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还需考虑地区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地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等压力做出的反应和调整的能力。
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采取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管理、保护土壤、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等,以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评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原能力、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等指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研究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水生态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淮河流域的水生态保护研究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
当前,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以水利工程为主导、缺乏综合水资源管理的问题。
因此,需要推动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转型,加强对各种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第三,淮河流域的水生态保护需要注重湿地保护。
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淮河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到破坏。
因此,需要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四,淮河流域的水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
在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对水体的净化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加强湖泊、河流和水库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和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保护者参与水生态保护工作,提高水生态保护的有效性。
最后,淮河流域的水生态保护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和国际交流。
淮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水生态保护问题需要跨域和跨界合作才能解决。
同时,淮河流域的水生态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有必要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生态挑战。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的水生态保护研究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加强水资源管理、污染治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同时加强跨界合作和国际交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保护淮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森林作为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以及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适应性研究。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脆弱性指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的风险。
森林面临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气象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干旱、暴雨和极端高温,导致森林的生物和植物群落遭受损害。
2. 砍伐和森林转化:由于人口增长和森林资源开采的需求增加,森林面临砍伐和转化的威胁。
过度的砍伐和森林转化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人类活动,如入侵物种的引入和栖息地破坏,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正在急剧减少。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无法应对外界压力。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适应性指的是森林生态系统面对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反应和调整能力。
适应性研究有助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如何适应变化,以及如何提高适应性能力。
1. 多样性维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是提高适应性的重要策略。
物种多样性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
2. 自然恢复:恢复和保护森林的自然过程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例如,通过生态恢复项目来修复受损森林,促进植被再生和土壤修复。
3. 管理措施: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适当的管理计划,包括森林保护、合理利用、火灾防控等,以减少脆弱性并提高适应性。
三、案例研究: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之一。
然而,近年来,该地区面临着来自森林砍伐、气候变化和土地转化的严重威胁。
为了研究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家脆弱性评估模型
C7人口压力
0.089 8
B3社会文化 脆弱性指数
0.25 C8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0.066 7
C9暴力冲突
0.093 5
C10自然灾害 0.050 6
A2自然生 态系统
0.2
B4气候变化 脆弱性指数
0.2
C11耕地减少 C12气侯变化无常
0.061 2 0.047 4
C13气温上升 0.040 8
1.3 分系统测度计量模型
国家分系统脆弱性指数是目标层中确定的指数,该指数
采用加权合法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 NVIs
=
m i =1
NVIe
Wi
(5)
作者简介:韩迪(1995— ),女,河南商丘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7 -
第9期 2018年5月
无 线 互 联 科 技·实 验研究
=j 1=j 1
(3)
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比较满意的一 致性。
Step4:计算出脆弱性指数的权重。 气候变化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要素的指标直接
或者间接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对经济下滑、经济发展不平
衡、人才流失、国家合法性、公共服务、人权与法治、人口压
力、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暴力冲突等指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式中,NVIs为各子系统脆弱性指数值;Qi为目标层各因 子的权重;p为综合脆弱性指数所包含的分系统指数的个 数;NVI为城市综合脆弱性指数。 2 “脆弱国家指数”分级标准
通过计算国家脆弱性综合指数NVI,根据自然断裂点法 按城市脆弱性指数NVI的大小将其分为3级,依次为易脆弱 性、相对脆弱性、稳定性(见表2)。
表2 世界国家脆弱性综合测度分级标准
系统论视角下的淮河流域生态保育探析——以河南省辖淮河流域为例
淮 河 流域 水环 境状 况 直 接影 响生态 保 育 , 统 筹 应 林 业 工 程 建 设 与 水 污染 防治 工 程 、农 田保 育 工 程 建 设 。建 立 健全 淮河 流 域污 染联 防联控 机 制 , 化工 业 深 和 生活 等 污染 治理 , 化 面源 污 染治 理 和河 道 环境 综 强 合 整治 。推进贾 鲁 河 、 惠济 河 、 河 、 河 等重 点河 流 涡 颖 环境 综 合治 理 。开展排 污 口截 留 、 道清 淤净 化 、 河 生态 净化 等 项 目建设 。推进 土壤 环 境 保护 , 加强 土壤 污 染 物来 源 控制 , 格 污染 土壤 风 险 管控 。加强 农 作物 水 严
流, 位于 我 国 中间地带 , 理位 置重 要 。 河 流域是 我 地 淮 国重 要 的粮 棉 油商 品 生产基 地 , 国家 规划 建设 的粮 是 食 生产 核 心 区集 中分 布 区 , 农 业生 产 中 占有举 足 轻 在 重 的地 位 。淮 河 流域 也是 我 国重 要 的能 源 矿产 基 地 、 制 造业 基 地 , 国家 实 施 鼓 励 东部 率 先 、 是 促进 中部 崛 起 发展 战 略 的重要 区域 , 在我 国经济 社 会 发展 全 局 中 占有 十分重 要 的地 位[ 河南 省辖 淮河 流域 范 围广 、 2 1 。 人
程。 涉及伏牛山、 大别山和桐柏 山的部分区域 , 中原 是
经 济 区生 态 网络构 架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要采 用封 山育 林 、 工 造 林 和 飞 播 造林 , 造 乔 灌 结 合 的 水 源 涵养 人 营 林, 提高 森林 的涵养 水 源 和调 节地 表 径 流 的生 态 防护 功 能 。 水土 流失 较 为严重 , 发生 沟蚀 、 质结 构疏 在 易 地 松 等 区域 , 营造 水 土保 持 林 , 步 恢 复 和增 加地 带 性 逐
适应气候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项。 2013 年 11 月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下文简称《战略》)发布了农业、水资源、
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的 15 项适应指标。 有关部门的专项指标体系也涉及部分适应
指标。 例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中包含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
灾减灾、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等领域的评价指标,也缺少评价工作进展情况的指标,无法全
面评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工作进展。 在已有研究中,定量指标数量偏少,多数指
标无法用量化数据来表征,部分指标无法从公开途径获得数据,且数据的质量与连贯性无
法保证,导致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不完整,不同年份的评价结果无法比较,区域间的评价
变化国家战略,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跟踪与评估适应工作
的进展,是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适应气候变化有关
的指标体系,为适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初步依据。 2013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
局发布《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统计,包含气
等;软性措施则着眼于未来,预先改变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方式,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减贫等。④ Chen 等、Tapia 等、Pandey 等关注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同主体和领域,利用自然资
本、工程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管理体制、社会经济条件、建筑环境、自然资
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⑤ 景秀俊等、⑥ 太平洋岛屿应用地球科学委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6—2020 年) 的通知》,2016 年 12 月 29 日,
气候变化对不同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不同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作者:王合创来源:《人民黄河》2021年第11期杨明祥,陈靓,鹿星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也对全球气候带来了极大冲击,诸如工业及生活废水废气排放、人口激增、水土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等现象无不为全球气候带来了极大考验。
全球气候变暖可增加大多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并增大空气湿度,由此对该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大有裨益。
然而对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降雨量增加将会致使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大。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致使整体气温升高,如此一来,不仅会对水资源分解污染物的能力造成不利影響,还难以切实保证水资源的整体质量,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为减少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下面结合《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一书,针对气候变化对不同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进行探讨。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一书以解决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全书共7章:第1章对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系统变化预估、气候变化下未来水资源预估等进行了探讨;第2章黄河流域气候与水资源现状,介绍了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地形地貌、流域水系、气候条件;第3章黄河流域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第4章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评价,对陆地水文双向耦合模型、数据来源与处理、还原径流特征等进行分析;其他几章论述了气候变化影响下黄河流域未来水资源量预估、黄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等。
该书不仅可供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水文、气候变化、水利水电工程、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技术人员阅读,还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考。
针对气候变化对不同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现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汛期的流量偏低,加之受各种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使得长江中下游流量呈明显减小趋势。
淮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定位及管理政策
淮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定位及管理政策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soilandwater10SSanalysis,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soilerosioninHuaihebasin,wehavetheecologicalfunctionof8kinds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ofwaterconservation,soilconservation,sandfixation,farmlandprotection,waterqualitymaintenance,habitatmaintenance,floodwaterstorage,shorelineprotection.Theresultsaleasfollows:(1)YiInengMountainhillysoilconservationandwaterconservationarea;(2)heYisMsifiverlowerreachespiedmontplainfarmlandprotectionandsoilconservationarea;(3)YellowRiverfloodplain、^,indsandfixationandfarmlandprotectionarea;(4)FuniuMountainhillssoilpreventionandconservationandwaterconservationarea;(5)FuniuMountainpiedmontplainsoilconservationarea;(6)Huaibeiplainfarmlandprotectionarea;(7)TlleTongbai-DabieMountainshillssoilconservationandwaterconservationarea;(8)TheSouthBankofmiddlereachespiedmontsoilconservationandfarmlandprotectionarea;(9)Thehuaihefiver’Sdownstreamplainfarmlandprotectionarea;(10)Huaihaihillysoilconservationarea;(11)Jianghuaihillysoilconservationarea3.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nthemanagement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ndecologicalfunctionzoningofdifferen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Huaihebasin,wehavedividedHuaihebasinintodifferenttypesandlocatedtheecologicalfunc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nweanalyzedthecharacteristicsofeachtypeofecologicalenvironmentandexistingproblems.Wehaveputforwardrelativepolicysuggestionstotheaboveaspectsontheaspectoftheenvironmentofecologicalgoverna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nd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supervis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OthatitCanprovidesupportservicesfor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economicandsoc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Huaihebasin.Keywords:regionaliz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ecologicalfuncti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ountermeasures;HuaiheBasin淮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定位及管理政策次提出”生态区”的概念,以此作为划分单位为进行生态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OmemikJM.,1987)。
生态系统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系统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关系是什么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系统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这两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它涵盖了从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丰富的湿地,到神秘的海洋等各种自然环境。
而气候变化,则主要指的是全球气候模式的长期改变,包括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储存起来。
据科学研究,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可观。
因此,保护森林,减少滥砍滥伐,能够有效地固定大气中的碳,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湿地生态系统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湿地像巨大的海绵,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分和碳。
同时,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也能够吸收和固定一部分温室气体。
而且,湿地对于调节局部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同样不可小觑。
海洋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一些海洋生物还能够将碳长期储存在深海中。
此外,海洋的巨大热容量使其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缓冲气温的急剧变化。
反过来,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冻土融化,这不仅直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能释放出大量被封存的温室气体,形成正反馈效应,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降水模式的变化使得一些地区面临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遭受洪涝灾害。
这对于依赖稳定水源的生态系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干旱可能导致植被死亡、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洪涝则可能冲毁栖息地,威胁生物的生存。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如飓风、暴雨、热浪等,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灾害可能会直接摧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破坏食物链和生态网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的
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也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价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提出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减缓自然生态系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同时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
2.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包括对中国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评估,并评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分析和处理,以确定哪些区域的自然环境可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同时探讨这些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获得资源的能力。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案来实现以上目的。
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大量的卫星图像和测量数据以确定陆地和海洋的变化,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空间模型,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以及通过对政策和措施的分析和比较,提出行动计划和建议以应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3.预期成果和贡献: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揭示中国各地自然生态系统如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研究还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措施,以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政府制
定科学的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为探索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运向军;侯向阳;刘桂香;尹燕亭【期刊名称】《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年(卷),期】2012(013)010【摘要】[目的]综述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关于主要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案例和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国内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果]气候脆弱性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未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亟需改善评价方法、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并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评价研究。
[结论]该研究为建立应对气候适应性管理新模式,实现我国北方草原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view on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under climatechange.[Method] In the research,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of ecosystem under climate changes,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related cas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China were reviewed.In addition,the future of evaluation research was predicted.[Result]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impro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reduce uncertainty of future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to make evaluatio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Furthermore,evaluation on effects of humanactivity on natural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should behighlighted.[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anagement model for ecosystem adaptability to climat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s in northern China.【总页数】6页(P2186-2190,2230)【作者】运向军;侯向阳;刘桂香;尹燕亭【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社会脆弱性与贫困:国外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社会脆弱性与贫困:国外研究综述
张倩;孟慧新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1)002
【摘要】脆弱性概念因其能更完整地说明气候变化最突出的影响,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的脆弱性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区域或特定群体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更少,而后者恰恰是抓住现状和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根本依据.同时,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高度相关,贫困地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地区,如何减少气候贫困是我国面临的难题.社会脆弱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已经成为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文章对国外现有文章进行梳理,说明社会脆弱性研究对于气候变化条件下减贫的重要作用,以期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
【总页数】12页(P56-67)
【作者】张倩;孟慧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外贫困测度研究综述 [J], 周常春;刘剑锋
2.贫困陷阱与精英捕获:气候变化影响下内蒙古牧区的贫富分化 [J], 张倩
3.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我国外贸战略调整 [J], 叶华光
4.气候变化影响下贫困地区女性领导力的柔性化开发——兼评《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性社会性别分析》一书 [J], 张瞿纯纯;杨国才
5.气候变化影响下国外沿海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景观策略与启示 [J], 陈崇贤;刘京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河流域湿地的生态脆弱性特征研究
淮河流域湿地的生态脆弱性特征研究
叶正伟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2007(0)A04
【摘要】论文分析了淮河流域湿地的类型构成,从生态脆弱性的角度阐述了淮河流域湿地的脆弱性特征。
指出了淮河流域湿地具有自然灾害频发的干扰性脆弱,湿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性脆弱,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的灾变性脆弱,湿地水体污染严重的胁迫性脆弱,湿地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衰退性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波动性脆弱等特征。
针对性的提出了流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页数】6页(P24-29)
【关键词】淮河流域;湿地;生态脆弱性;可持续发展
【作者】叶正伟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1
【相关文献】
1.淮河流域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脆弱性的AHP分析 [J], 王延平;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董智;高鹏
2.典型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及突变特征 [J], 张超;闻国静;刘云根;王妍;刘鹏;张紫霞
3.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桐柏一大别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J], 赵冰;张杰;孙希华
4.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J], 叶正伟
5.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灾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J], 顾留碗;王春;李伟涛;杨忠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的影响
王艳慧;路荣武;方泳
【期刊名称】《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年(卷),期】2018(007)004
【摘要】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指明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年Bowers提出的基于信息论的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不确定逻辑关系的U值方法,讨论气候指标对国家脆弱性指标是否存在影响,进而确定影响的同步或异步,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计算气候指标对国家脆弱性指标的影响力.最后利用国家经济指标和国家脆弱性增长速率确定了国家脆弱性临界点.
【总页数】8页(P56-63)
【作者】王艳慧;路荣武;方泳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29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家脆弱性评估模型 [J], 韩迪;许力戈;朱哲;黄梦柯;柳明泽
2.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影响国家脆弱性的研究 [J], 江燕;朱家明;杨丽君;
温渴星
3.层次分析法探讨气候变化对一个国家脆弱性的影响 [J], 杜亚冰;郭卫宁;田巍;杜佳慧
4.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影响的计量分析——以苏丹为例 [J], 徐惠;胡颖
5.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影响的计量分析——以苏丹为例 [J], 徐惠; 胡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适应对策探讨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适应对策探讨郭泉水;刘世荣;陈力;史作民【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1996(15)5【摘要】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likeness of the effe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s were analyzed.With the practice in China,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forest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re given in the following 7 aspects. They are: tree improvement strategy, the plantation strategy,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regenerated forests and natural forests, the thinning and rotation management, the fores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orest pests control, and forest fire control.【总页数】8页(P47-54)【关键词】中国;林业;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作者】郭泉水;刘世荣;陈力;史作民【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05;X21【相关文献】1.我国东部样带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J], 金之庆;葛道阔;高亮之;石春林2.全球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与对策 [J], 何勇;张雁3.中国粮食生产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系统软件(ASSCG) [J], 张厚Xuan4.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J], 金之庆;葛道阔;石春林;高亮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郭媛,王艳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摘要:淮河流域拥有众多湿地,人类活动频繁,农垦及治水历史悠久,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尤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围水围海造田、地下水超采等对湿地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水面面积急剧缩小,生态功能弱化,对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影响。
目前,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加剧和河湖水面萎缩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于淮河流域湿地的生态脆弱性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对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虽然全球森林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约26%,但是其碳储量占整个陆地植被碳储量的80%以上,而且森林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整个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2/3 。
因此,森林在维护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此外,森林还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丰富的资源;在维护区域性气候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如肪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森林也有着很大的贡献,所以,森林在维系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森林与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候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森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反过来,因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它对大气中的CO2起着源或汇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或抵消未来气候的变化。
因此,未来气候的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及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人们通过气室实验和模型模拟,在时间尺度上从几天到几世纪及在空间尺度上从叶片到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及全球等各个层次来阐述气候变化对树木生理、物种组成和迁移、森林生产力以及物种和植被分布等多方面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工作在农业、林.业、水资源以及渔业等众多行业展开,许多国家也开展了国家尺度上各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脆弱性评价研究。
目前的脆弱性评价工作侧重于研究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综合评价一个区域或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时,自然生态系统往往是作为一个敏感因子参与脆弱性评价的.美国能源部在评价不同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时,生态系统的 敏感性是8个评价对象之一,其指标为被管理土地的百分比和肥料消耗量,认为被管理的土地越多,生态系统敏感性越强;肥料消耗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增加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这两个指标都是从人类管理的角度来反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但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同时,具有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如何从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角度来刻画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成为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和生态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论文分析了淮河流域森林、湿地的类型构成,从生态脆弱性的角度阐述了淮河流域森林、湿地的脆弱性特征。
分别指出了淮河流域森林、湿地具有自然灾害频发的干扰性脆弱,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性脆弱,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的灾变性脆弱,水体污染严重的胁迫性脆弱,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衰退性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波动性脆弱等特征。
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流域森林、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气候变化,淮河,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适应性引言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
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指出:气候变化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在过去50年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速和广泛,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服务功能也在不断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在未来50年内将进一步加剧,这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并且处于海洋向内陆的过渡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种类组成和类型复杂多样,流域边缘为山丘区,内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低平,流域内河渠纵横,库塘众多,湖泊洼地星罗棋布,湿地众多。
现有的生态系统格局为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洪、地下水源补给、污染物降解、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气候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显著增暖,淮河流域的气候也有着自身的独特响应,这必将给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变化和损害,进一步威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生态系统概述自然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 没有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直接干扰的统一体, 其中, 各成员借助能量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1]。
自然生态系统根据植被覆盖可进一步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冻原、湿地等次一级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整体性,在任何情况下,生物群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组成有序的整体。
如一个湖泊、一片草地。
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一定的植物种类按一定的规律组合。
这种组合是处于运动发展的状态,它的发生、发育受其周围的生境、动植物和人类的活动影响而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它的演替方向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通常是从结构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即进展演替[2]。
淮河干流山丘区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的缺乏、恶劣的生产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迫切的经济发展需要,造成了“广种薄收”和对山场资源掠夺式地经营开发,局部山地坡度较大、自然植被较好但没有经济效益的灌木林地被开垦,种植速生用材林、高效经济林,林种结构、林龄结构和树种结构不合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大幅降低[3]。
湿地生态系统是水陆交互作用下的独特生态系统,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1]。
湿地生态系统是各类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一种,由于其有很高的生产力及氧化还原能力,而成为极其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活跃的场所。
湿地具有降低洪峰高度、平滑径流过程、地下水源补给、污染物降解、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气候调节等重要作用[4]。
沿淮干流的大量湖泊湿地在调节洪水、灌溉农耕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淮河流域洪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紧缺,水污染加重,给流域湿度生态系统带来严重损害[5]。
1.1森林生态系统1.1.1 森林资源构成淮河流域地处南北过渡自然地带制约下,其山丘区的自然植被不仅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且植被组成也明显反映过渡性特征,温带及亚热带区系成分均可见到,植物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
广大平原区以栽培植物为主。
淮河流域自然植被表现出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植物种类组成和类型逐渐复杂的特点。
伏牛山主脊、淮河以北的南暖温带典型地带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以南的北亚热带典型地带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含少量常绿成分,如青冈栎、青栲)并夹有竹林。
由于地处过渡带,常见落叶阔叶林、湿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跨带分布现象。
森林覆盖率桐柏山区、大别山区为30%,伏牛山区为21%,沂蒙山区为12%[6]。
从流域分区上来看,淮河流域中上游主要以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有栓皮栎林、麻栎林、小叶栎林、茅栗林、枫香林等。
针叶林常见的有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及侧柏林等。
竹林主要有毛竹林、淡竹林、刚竹林和阔叶箬竹林。
在该区分布的灌丛, 除了杜鹃灌丛和小叶黄杨灌丛是常绿灌丛外,其他都是落叶灌丛。
原生灌丛主要有酸枣灌丛、水马桑灌丛、南方六道木和牡荆灌丛,而次生灌丛则都是处于发育早期的落叶阔叶林植被。
草丛植被主要有黄背草草丛、白羊草草丛、白茅草丛、野古草草丛和芒草丛。
人工植被除了作物植被外,主要是经济林和果木林植被。
在经济林中,有银杏、杜仲、茶和桑等。
果木林主要有板栗、石榴、苹果、枣、梨、葡萄、枇杷、柑橘等[7]。
淮河下游地区主要以常绿针叶林为主,主要有油松林、赤松林、黑松林、侧柏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
落叶阔叶林是淮河下游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目前面积甚小,呈零星分布状态,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栎类林、杂木林和刺槐林等三种类型。
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分布非常局限,可能是小气候影响的结果,南京宝华山隆昌寺附近沟谷内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优势种为黄连木、枫香、青冈,伴生种朴树、山合欢、栓皮栎、红枝柴、榉树、盐肤木等。
该区竹林面积甚小,类型也较为简单,主要有毛竹林、刚竹林、桂竹林、淡竹林、金镶玉竹林、鸟哺鸡竹林、阔叶箬竹林。
灌丛大多是森林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灌丛。
灌草丛大部分是在森林、灌丛被反复砍伐后所形成的,主要有两种类型:荆条、酸枣、黄背草灌草丛和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
草丛类型主要有四种:黄背草草丛、白茅草丛、刺芒野古草草丛、狗尾草草丛[8]。
1.1.2 森林资源特点淮河流域森林资源贫乏,特别是成片的有林地面积很少,森林质量差,可采资源少,树种以刺槐、杨类、泡桐等速生阔叶树为主。
阔叶树活立木蓄积约占活立木总蓄积的81%。
在流域范围内,现有林业用地417.1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23.45万公顷,疏林22.58万公顷,灌木林11.21万公顷, 未成林造林地12.26万公顷,无林地146,42万公顷。
有林地中林分面积144.89万公顷,经济林面积72.65万公顷,竹林面积5.91万公顷。
淮河流域森林资源表现为如下特点[9]:(1)森林面积少、覆盖率低淮河流域总面积2692.8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仅有223.45万公顷。
有林地覆盖率为8.3%, 加上灌木林, 覆盖率也仅有8.7%。
由于淮河流域范围的河南、山东、江苏三省均属少林省,有林地覆盖率河南全省为10.5%,山东全省为10.7%,江苏全省为4.0%,安徽省森林资源相对较多,但淮河流经范围多为平原少林地区,淮河在安徽区域有林地面积74.78万公顷,有林地覆盖率11.29%。
流域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的特点与各省情况一致。
(2)森林蓄积量少,但四旁树蓄积相对较多淮河流域现有活立木蓄积14925.35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仅55立方米,低于河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70立方米。
流域人口约1.36亿,人均林木蓄积仅1.1立方米。
活立木蓄积中林分蓄积为4665.81万立方米, 相对而言, 四旁树蓄积量较多, 现有9782.55万立方米, 占活立木总蓄积的65.5%。
(3)林分可采资源少, 森林质量较差淮河流域林分资源各龄组所占比例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