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Ⅰ群文通练一勤政爱民含解析
Ⅰ群文通题特色人物群文通练一勤政爱民主题解说勤政爱民的好官始终把民众疾苦挂在心头.竭力规劝国君体察民情、体恤百姓.阻止国君做伤害百姓的事.并多次劝谏国君减轻税负.不要滥刑.节省民力.照顾孤寡。
他们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缓和了阶级矛盾。
忧国忧民.廉洁奉公.躬行节俭.修身以率下.自律以劝上.他们用智慧和仁德去努力维护政权.维持社会安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
吏民素多贴.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剩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适久矣.安从捕?”寝.不行。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
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赀以偿。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
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
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
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
以理卜.何神之有?”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
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从之.事逐定。
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张淳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讼浸.减浸:逐渐B.淳验无实即坐.之坐:判罪C.寝.不行寝:平息D.永人贫.生女多不举.举:抚养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含解析
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六名人家教含解析
群文通练六名人家教主题解说古往今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家教,尤其是成功人士,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书信往来,都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传统美德教化子女、警诫同辈,教人求真,育人为善,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放翁家训(节选)陆游吾生平未尝害人。
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
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
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
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
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
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
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
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
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
后来仕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根无由遍识之耳。
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有删改).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中:造谣中伤.杜门穷经,不应举杜:堵塞.不以衰钝见鄙鄙:轻视.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游:交往.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Ⅰ群文通练六名人家教含解析
群文通练六名人家教主题解说古往今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家教.尤其是成功人士.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书信往来.都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传统美德教化子女、警诫同辈.教人求真.育人为善.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放翁家训(节选)陆游吾生平未尝害人。
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
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
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
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
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
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
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
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
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
后来仕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根无由遍识之耳。
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中:造谣中伤B.杜.门穷经.不应举杜:堵塞C.不以衰钝见鄙.鄙:轻视D.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游:交往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五 赠盖邦式序(含解析)不分版本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赠盖邦式序(含解析)不分版本单文精练五赠盖邦式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赠盖邦式序[宋]马存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那么终身不知其奇。
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那么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陂,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滀而渊深。
见九疑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曼绰约,春妆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
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
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而观之,岂不信.哉!“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
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
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
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
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二乐毅论(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乐毅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乐毅论苏轼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
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之解.而东解:突围B.燕之并.齐并:兼并C.反其田里..田里:家乡D.不王则审.所处审:审问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霸:战国时代的五个称霸一方的国君,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Ⅰ群文通练二清正廉洁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清正廉洁主题解说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犹如璀璨的群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中。
他们的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譬如他们的置业观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与贪官污吏截然相反.清官廉吏不为子孙积金蓄玉、置办田园、购买豪宅.他们轻物质财富.重精神财富.注重对子孙的道德培养.秉承“以诗书传家”“以清白遗子孙”的置业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
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
时盗杀富平令韦当.贼隶北军.鱼朝恩私其凶.奏原.死.滉执处.卒伏辜。
自至德军兴.所在赋税无艺..帑司给输亁隐。
滉检制吏下及四方输将.犯者痛拫以法。
会岁数稔.兵革少息.故储积谷帛稍丰实。
然覆治案牍.深文钩剥.人亦咨怨。
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
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
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
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方是时.潦败河中盐池.滉奏池产瑞盐。
帝疑.遣谏议大夫蒋镇廉.状。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
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
又遣官分察境内.罪涉疑似必诛.一判辄数十人.下皆愁怖。
滉虽宰相子.衣裘茵衽.十年一易。
居处陋薄.取庇风雨。
门当列戟.以父时第门不忍坏.乃不请。
堂先无挟庑.弟洄稍增补之.滉见即彻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
若摧圮.缮之则已.安敢改作以伤俭德?”居重位.清洁疾恶.不为家人资产。
自始仕至将相.乘五马.无不终枥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原.死原:宽恕B.所在赋税无艺.艺:限度C.遣谏议大夫蒋镇廉.状廉:査访D.用.年少者用:因为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盗贼杀害了富平令韦当.鱼朝恩为杀人者求情.但是韩滉坚持论处.盗贼最终伏罪.表现出韩滉的耿直。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官文化建筑的代表当然就是皇家的宫殿。
这种建筑非常注重“象征”作用.并以其象化的自然形态与之对应.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都是其“勘舆”“相地”的理论根基。
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筑要“象征”出皇家的至尊无上、气度非凡和能力无限。
这种建筑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就凝聚出现在北京的明清故宫上面了.它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严谨典丽.肌理清晰.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风格。
当然.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种气派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建筑的瑰宝.它们往往将国内建筑名胜熔为一炉.甚至吸收了外来园林文化的精华。
(摘编自刘悦笛《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 材料二: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了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般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摘编自冯骥才《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材料三: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四淡泊高洁含解析
群文通练四淡泊高洁主题解说名士,意味着一种自由。
中国古代的名士们,或放歌山林,或脱略形骸,或寄情于艺术,以独特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单凭他们在文化史上的闪亮瞬间也足以自傲。
名士们的铮铮傲骨、飘逸风姿、淡泊情怀、狂放气度,像一组伟岸的雕像一样竖立在中国文化史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遁石先生传胡俨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
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
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
”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
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
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
”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
远近辐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
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
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令大衔之。
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
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
部使者至县,欲起翁。
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
”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
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
求者得之以出。
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
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
使者悟,始释翁。
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
而翁竟以足疾得免。
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因自号遁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
尝筮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
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
”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六宜黄县县学记含解析
单文精练六宜黄县县学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宜黄县县学记[宋]曾巩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其动于视听四肢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
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
噫!何其至也。
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
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
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
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宋兴几百年矣。
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
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
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
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
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
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
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
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
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
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
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
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
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
”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则刑罚措措:搁置.圣人之制作尽坏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故其材不赋而羡羡:(令人)羡慕.而无教养之渐渐:熏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三与高司谏书含解析
单文精练三与高司谏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高司谏①书欧阳修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②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一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
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独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行以实指,有实大于名,出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含解析
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一 国学(含解析)不分版本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一国学(含解析)不分版本单文精练一国学(XXXX·厦门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开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缺乏;长于道德标准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开展的重大理论命题。
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到达寻求真知的目的,即求是;在此根底上有所为而为,那么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防止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加练半小时】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三
单文精练三春秋文化三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为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地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
那些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
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
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的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正是“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
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
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
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
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
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
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则世之魁闳④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巩再拜。
(有改动)注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
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
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
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
④魁闳:高大,俊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尊敬B.而不本乎理本:探究C.有意奸而外淑淑:善良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传:传播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致:表达B.则足为后法法:效法C.有名侈于实侈:夸大D.愧甚,不宣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作者写信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第一组1.B [本:根据。
]2.D [“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中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3.(1)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2)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4.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第二组1.B [法:楷模。
]2.A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
]3.(1)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2)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4.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赞扬自己的先祖;赞许与追求道德文章兼胜。
参考译文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
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
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
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作碑文之人的文章也要写得好。
所以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
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