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1
主要内容
一、眩晕诊治的现状与误区 二、眩晕的概念 三、眩晕的解剖基础 四、BBPV的概念 五、BBPV的病因 六、BBPV的发生机制 七、BBPV的诊断 八、BBPV的治疗
2
眩晕诊治的现状与误区
眩晕作为临床症状占据门诊患者主诉中的第 2~3位,眩晕的患病率约为4.9%,报道最多的 是成年人的年发病率为5%。眩晕性疾病涉及多 个学科,很多医院又没有设立眩晕专科,患者 发病后往往凭主观印象挂号看病,医院也无法 指导,导致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做了一系列 的检查后仍难以明确诊断,给后续治疗带来了 困难和盲目性,经常是“对症治疗”而达不到 “病因治疗”,其诊断治疗水平较低。
9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晕厥:强调的是以突发一过性意识障碍为主 症,可能在发病之初有眩晕或头晕、视物不清、 站立不稳和恶心等不适。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 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如 血管反射性晕厥、心原性晕厥。 这四种症状对绝大多数人、甚至部分医生也不 能正确区分,这也正是造成误诊和混乱的原因 之一
21
半规管的构造
22
空间位置
23
头与半规管
24
前庭部分
25
半规管标本 Vestibular Labyrinth Sample
26
乳突侧面观 View from the Mastoid
27
半规管的组织学
两侧耳共有三对半规管,分别称 为外、上和后半规管,如下: 1.呈不完全的环形; 2.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
10
眩晕解剖基础---平衡三联
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有赖于:视觉、深感觉、前庭系统 视觉:提供周围物体的方位和机体与周围物体的关系。 深感觉(本体):传导肢体关节与体位姿势的感觉。 前庭系统:传导辨认机体的方位和运动速度。 前庭系统、深感觉、视觉的感觉信息流经小脑中枢整合,
并受锥体外系的影响,维持人体平衡。 视觉、深感觉、前庭系统,合称平衡三联。
31
32
ຫໍສະໝຸດ Baidu
显微照片
33
超微结构
34
去极化模式
壶腹嵴两侧的内淋巴液流动, 都能够冲击这个部位发生偏移, 从而是的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倾 斜,最终引发毛细胞的去极化 过程。 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 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 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3
眩晕起病突然,症状较重,伴随症状复杂,患 者首先想到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 患者去神经内科就诊,由于患者大多不了解内 耳疾病也可以引起眩晕,因此,尽管耳性眩晕 很多,但到耳鼻喉科就诊者并不多,这是患者 的认识误区。各个学科的医师重视的是本学科 的主流疾病,因此,不专门研究眩晕的耳鼻喉 科医师对眩晕重视不够,而神经内科医师亦有 自己的主流疾病,长期以来对眩晕关注不够, 再加上绝大多数的眩晕与内耳有关联,由于缺 乏神经耳科知识,致使临床医师对跨学科的眩 晕诊治面临一定的障碍。
14
耳的解剖结构
15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
中耳 内耳
16
17
内耳的解剖结构 主要学习内耳的解剖结构
18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杂而精 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 不相通。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听觉部分, 主要为耳蜗; 2. 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
11
平衡的调节 Balance Control
12
前庭病变是引起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
虽然视觉和深感觉参与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 但是它们的病变很少主诉眩晕。
前庭病变是引起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 。
13
耳的解剖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 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 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 器位于内耳。
19
内耳结构
20
骨迷路: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部,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内有 球囊隐窝和椭圆囊隐窝,分别含有球囊和椭圆囊。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每侧有三,即外半规管 (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和后半规 管(后垂直半规管)。每个半规管弯曲2/3的环状,管 腔直径为0.8--1mm,其一端膨大成内径约2mm的壶腹。 由于前半规管的内端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脚,外半 规管为单脚,故3个半规管共有5孔通入前庭。每侧三个 半规管互成直角,两侧前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后延伸互相 垂直;两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前延伸也互相垂直。一 侧前半规管和对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互相平行。当身体 直立两眼向前平视时,外半规管的平面约与地面成30° 角,若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即与地面平行。
5
眩晕—让医生感到“头晕”
6
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或者说是 一种幻觉,感觉自身或环境在旋转、升降、直 线、倾斜等,不敢睁眼,视物旋转,头部活动 后加重。往往有眼震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物 体向眼震的慢相方向旋转,有明显的恶心,发 作时伴随呕吐。
7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头晕:常表现以间歇性或持续性头重脚轻和摇 晃不稳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眼时加重 ,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常见而重要的有: 1、眼性头晕; 2、深感觉性头晕; 3、小脑性头晕; 4、耳石性头晕。
8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头昏:常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 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 力和其他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 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系由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致。
4
眩晕患者主要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喉 科、急诊科、骨科和老年科。由于眩晕 患者多,病因涉及多个学科,各科临床 医师对跨学科知识缺乏重视和研究,以 至于眩晕诊断泛滥和用药泛滥。多年以 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成为医师 对诊断不明的眩晕使用最多的一个笼统 诊断,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成了眩晕 的常规治疗方法,形成医师对眩晕诊治 的误区。
结构; 3.管腔内分别充满内外淋巴液; 4.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28
内淋巴的动力模式
29
壶腹
30
壶腹嵴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 端,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柱细 胞构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 和静两种纤毛,而纤毛的上 覆盖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 胶质,即嵴帽。
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的垂 直,形成半规管和椭圆囊之 间的膜性膈,
1
主要内容
一、眩晕诊治的现状与误区 二、眩晕的概念 三、眩晕的解剖基础 四、BBPV的概念 五、BBPV的病因 六、BBPV的发生机制 七、BBPV的诊断 八、BBPV的治疗
2
眩晕诊治的现状与误区
眩晕作为临床症状占据门诊患者主诉中的第 2~3位,眩晕的患病率约为4.9%,报道最多的 是成年人的年发病率为5%。眩晕性疾病涉及多 个学科,很多医院又没有设立眩晕专科,患者 发病后往往凭主观印象挂号看病,医院也无法 指导,导致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做了一系列 的检查后仍难以明确诊断,给后续治疗带来了 困难和盲目性,经常是“对症治疗”而达不到 “病因治疗”,其诊断治疗水平较低。
9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晕厥:强调的是以突发一过性意识障碍为主 症,可能在发病之初有眩晕或头晕、视物不清、 站立不稳和恶心等不适。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 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如 血管反射性晕厥、心原性晕厥。 这四种症状对绝大多数人、甚至部分医生也不 能正确区分,这也正是造成误诊和混乱的原因 之一
21
半规管的构造
22
空间位置
23
头与半规管
24
前庭部分
25
半规管标本 Vestibular Labyrinth Sample
26
乳突侧面观 View from the Mastoid
27
半规管的组织学
两侧耳共有三对半规管,分别称 为外、上和后半规管,如下: 1.呈不完全的环形; 2.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
10
眩晕解剖基础---平衡三联
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有赖于:视觉、深感觉、前庭系统 视觉:提供周围物体的方位和机体与周围物体的关系。 深感觉(本体):传导肢体关节与体位姿势的感觉。 前庭系统:传导辨认机体的方位和运动速度。 前庭系统、深感觉、视觉的感觉信息流经小脑中枢整合,
并受锥体外系的影响,维持人体平衡。 视觉、深感觉、前庭系统,合称平衡三联。
31
32
ຫໍສະໝຸດ Baidu
显微照片
33
超微结构
34
去极化模式
壶腹嵴两侧的内淋巴液流动, 都能够冲击这个部位发生偏移, 从而是的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倾 斜,最终引发毛细胞的去极化 过程。 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 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 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3
眩晕起病突然,症状较重,伴随症状复杂,患 者首先想到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 患者去神经内科就诊,由于患者大多不了解内 耳疾病也可以引起眩晕,因此,尽管耳性眩晕 很多,但到耳鼻喉科就诊者并不多,这是患者 的认识误区。各个学科的医师重视的是本学科 的主流疾病,因此,不专门研究眩晕的耳鼻喉 科医师对眩晕重视不够,而神经内科医师亦有 自己的主流疾病,长期以来对眩晕关注不够, 再加上绝大多数的眩晕与内耳有关联,由于缺 乏神经耳科知识,致使临床医师对跨学科的眩 晕诊治面临一定的障碍。
14
耳的解剖结构
15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
中耳 内耳
16
17
内耳的解剖结构 主要学习内耳的解剖结构
18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杂而精 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 不相通。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听觉部分, 主要为耳蜗; 2. 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
11
平衡的调节 Balance Control
12
前庭病变是引起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
虽然视觉和深感觉参与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 但是它们的病变很少主诉眩晕。
前庭病变是引起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 。
13
耳的解剖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 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 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 器位于内耳。
19
内耳结构
20
骨迷路: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部,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内有 球囊隐窝和椭圆囊隐窝,分别含有球囊和椭圆囊。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每侧有三,即外半规管 (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和后半规 管(后垂直半规管)。每个半规管弯曲2/3的环状,管 腔直径为0.8--1mm,其一端膨大成内径约2mm的壶腹。 由于前半规管的内端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脚,外半 规管为单脚,故3个半规管共有5孔通入前庭。每侧三个 半规管互成直角,两侧前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后延伸互相 垂直;两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前延伸也互相垂直。一 侧前半规管和对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互相平行。当身体 直立两眼向前平视时,外半规管的平面约与地面成30° 角,若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即与地面平行。
5
眩晕—让医生感到“头晕”
6
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或者说是 一种幻觉,感觉自身或环境在旋转、升降、直 线、倾斜等,不敢睁眼,视物旋转,头部活动 后加重。往往有眼震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物 体向眼震的慢相方向旋转,有明显的恶心,发 作时伴随呕吐。
7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头晕:常表现以间歇性或持续性头重脚轻和摇 晃不稳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眼时加重 ,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常见而重要的有: 1、眼性头晕; 2、深感觉性头晕; 3、小脑性头晕; 4、耳石性头晕。
8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头昏:常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 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 力和其他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 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系由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致。
4
眩晕患者主要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喉 科、急诊科、骨科和老年科。由于眩晕 患者多,病因涉及多个学科,各科临床 医师对跨学科知识缺乏重视和研究,以 至于眩晕诊断泛滥和用药泛滥。多年以 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成为医师 对诊断不明的眩晕使用最多的一个笼统 诊断,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成了眩晕 的常规治疗方法,形成医师对眩晕诊治 的误区。
结构; 3.管腔内分别充满内外淋巴液; 4.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28
内淋巴的动力模式
29
壶腹
30
壶腹嵴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 端,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柱细 胞构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 和静两种纤毛,而纤毛的上 覆盖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 胶质,即嵴帽。
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的垂 直,形成半规管和椭圆囊之 间的膜性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