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集体备课§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教材分析《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建立。

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后续教材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

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教法与学法指南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讨论、自学、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五个教学环节。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进行介绍。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物理 新人教统编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物理必修第1册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物理 新人教统编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物理必修第1册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物理新人教统编版高中物理必修
一物理必修第1册
(新课标人教版)是高中物理必修一,也就是高中物理的第一部分内容,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一环。

这本书包括一共八个章节,分别是物理的基本概念,传热,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热学,力学,旋动学,波动。

在这八个主要章节中,将物理现象、定律和原理都叙述了一遍,中心思想是归纳于综合运用,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物理实践素养。

为了保证课本的教学质量,新课标物理书的核心思想还有元学习等新型思维方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知识,但不够深入,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行相关计q算。

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电势差、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因此本节教学的难点为把电势、电势面与前后知识区别、联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时间与位移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时间与位移

1.2時間與位移一、教材分析《時間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節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兩個重要的知識點:1知道什麼是向量和標量,2會區別位移和路程及時間和時刻。

本節內容是對本章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知識點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會用座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2、會用向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

(二)能力目標:1、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略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量。

三)德育目標:2、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別。

四、教學難點位移的向量性五、教學過程(一)引入: (播放影片)通過前面的影片大家可以看到,宇宙萬物都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和運動.我們每天按時上課、下課、用餐、休息.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經歷一年又一年,我們在時間的長河裡成長.對於時間這個名詞,我們並不陌生,你能準確說出時間的含義嗎?物體的任何機械運動都伴隨著物體在空間中位置的改變,你們用什麼來量度物體位置的改變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時間和位移.(二)新課教學:(一)時刻和時間間隔老師提出問題: 1.結合教材,你能列舉出哪些關於時間和時刻的說法?2.觀察教材第14頁圖1.2—1,如何用數軸表示時間?3. 時刻和時間有什麼區別?學生討論: 仔細閱讀“時刻和時間間隔”,相互討論,得出結論.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並做小結:1.物體的運動總是伴隨著時間和空間而進行.2.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表示一個點,而兩個點之間(即兩個時刻之間)對應的線段表示時間間隔, 簡稱時間.3.時刻是指某一暫態,時間是時間間隔的簡稱,指一段持續的時間間隔。

兩個時刻的間隔表示一段時間.學生思考: 我國在2003年10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太飛行.10月15日09時0分,“神舟”五號飛船點火,經9小時40分50秒至15日18時40分50秒,我國宇航員楊利偉在太空中層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再經11小時42分10秒至16日06時23分,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為著陸.在上面給出的時間或時刻中,哪些指的是時間,哪些又指的是時刻?參考答案:這裡的“10月15日09時0分”、“15日18時40分50秒”和“16日06時23分”,分別是指這次航太飛行點火、展示國旗和著陸的時刻,而“9小時40分50431秒”和“11小時62分10秒”分別指的是從點火到展示國旗和從展示國旗到著陸所用的時間.(二)位移和路程中國西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在沙漠中,遠眺不見邊際,抬頭不見飛鳥.沙漠中佈滿了100~200m 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們把它稱為“死亡之海”. 許多穿越這個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喪生.歸結他們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在沙漠中搞不清這樣三個問題:我在哪裡?我要去哪裡?選哪條路線最佳?而這三個問題涉及三個描述物體運動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老師提出問題: 位置、位移、路程它們有什麼不同?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弄明白這幾個問題. 學生討論: 四人一組,在各組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幾個概念進行討論.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並做小結:1:位移是向量,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2:質點的位移與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位置、末位置有關.3:位移與路程不同,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路程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學生思考: 一質點繞半徑為R 的圓周運動了一圈,則其位移大小為 ,路程是 。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全面分析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全面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的内容。

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而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仅研究单个物体或系统的运动,为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3)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实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现象的解释,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操作实验,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树立踏实、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并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明确“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一、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但印象并不深刻。

尽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规律的理解很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定律来弥补已有的缺陷。

2.能力方面: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好奇、积极且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验探究方法。

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感兴趣,因此应多设计各种实验及探究活动以激发其兴趣二、教法与学法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通过直观演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思维。

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经历物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5、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本章在继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之后,内容与知识上与上一章进行了紧密的衔接,其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接近物理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

本章内容在难度上有所提高,逐步由具体简单的概念上升至抽象的逻辑思维,介于上一章的铺垫,本章内容充分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思维锻炼,为以后的学习也做了比较好的铺垫.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运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内容与重点:1、进行实验2、数据处理3、做出速度—时间图像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利用上一章所学习的打点计时器,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作图等方法描述小车的运动规律。

三维目标分析:本节内容作为第一章的第一节,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简单的认识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充分利用学生前面所学知识,不但强化了基本知识点,还让学生再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内容与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att+—at2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2=2ax1、位移与速度关系式:v2-v三维目标分析:这三节内容充分利用第一节所进行的实验,分别研究了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定量关系,所学习内容从简单的概念到简单的公式,然后通过抽想推到得到较为复杂的公式,并且能让同学们在学习这块内容上有大的能力提升。

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内容和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加速度三维目标分析:本节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其核心内容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些内容的学习会加深同学们对之前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让同学们从生活中发现与认识所学知识。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教材分析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教材分析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教学难点: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内容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
相互作用力有了定性了解,在高中 阶段,需要深化学生的认识,要让 学生通过定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进 一步认识牛顿第三定律的价值和意 义。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并获取证据的能力,提升学生基于 证据进行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例 1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 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 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 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 3 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运动第(一、二章) 相互作用(三章)
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四章)
第一块学习运动的知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习质点运动
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平衡(没有加速度)和不平衡(有加速度) 两种情况;
第二块主要学习相互作用(力)的知识; 第三块为运动与力,即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习在不同力 的作用下质点运动的不同特点。 本章主要是第二块内容,这是它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方面 所起的结构性作用,也是本章在必修1教材中以至于整个高中物理 课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分析—1.重力与弹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定性研究 观察现象 弹力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定量研究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方案 获取数据 数据分析 形成结论
教学内容分析—1.重力与弹力
教学难点: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课件(30张)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课件(30张)

什么情况下,实际物体的运动才能看作质点的运动? 结论之一:能否把物体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物体 的运动特性,平动的刚体可以模型化为质点。其具体意 义在于,尽管刚体的形状,大小不能忽略,但由于刚体 内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因而可用其上任一点的运动来 描述该刚体的运动。 结论之二:能否把物体看成质点,还取决于物体的形 状、大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可以忽略。其具体意义 在于可将其视为一个物质点。
0.96
1.13 1.25 1.41 1.56 1.73
0.26 0.30
1.5
0.34
1
0.38
0.5
气垫导轨
0 0.1 0.2 0.3 0.4
0
时间 (s) 0 0.02
位置坐标 (cm) 0 0.15
速度 (m∙s-1) / 0.16
0.04
0.06 0.08 0.10
2
0.65
1.55 2.80 4.45 6.50 8.90 11.70
例如,位置与位移的教学 每位同学通过电子地图,打印出包含 自己家庭住址和学校地址的地图,并寻 找至少3条两者之间有特点的线路。
例如,变化量与变化率的教学 一年中小学生身高随时间的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火炉上热水壶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 化
例如,加速度的教学 变速运动很常见,如蝴蝶、苍蝇 的运动,苍蝇比蝴蝶速度变化快, 因此,扑蝶可以徒手,而打苍蝇 不仅要用苍蝇拍,动作还必须敏 捷; 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 快 不同
质点概念的重要性 质点概念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建立揭示了“理 想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建立 “理想模型”的一般原则。 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一 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深刻的科学思想方法。 “理想模型”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客体,原则上 只能在思维中才能实现。但没有它,科学将无法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一句话,没有理想模 型,就没有科学。 物理学科学方法的精髓在于:用模型描述自然, 用数学表达模型;用实验检验模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案 含解析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案 含解析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一、教材分析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都是研究直线运动的基础,本节主要让学生知道描述直线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概念、规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规范的意识。

尤其是质点,是高中遇到的第一个理想模型,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要知道采用理想化模型是我们研究物理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为以后得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参照物,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运动的一些知识,难点是学生刚步入高中,思维大多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方面。

对于概念的学习不够重视,为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体会物理模型在体会自然规律中的作用(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2)由“不同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质点概念的理解及研究实际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图片: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江河奔流不息,鸟儿自由飞翔,车辆高速行驶,火箭发射,天体运转,电子绕核运动……得出结论:恩格斯:“运动,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一章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说课稿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一章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说课稿

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①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质点和参考系,为学生提供物理学基础概念。

②质点是物体在研究其宏观运动时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的一种抽象概念,它有助于简化问题的解决。

③参考系是对物体运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基础,分为静止参考系和运动参考系两类。

④质点和参考系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石。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基础。

②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参差不齐,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③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④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熟练程度不高,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

三、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①理解质点和参考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②了解质点和参考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③体会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抽象和简化作用。

2.科学思维①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质点和参考系的概念。

②培养学生运用质点和参考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在不同的参考系下对物体运动进行描述和分析。

3.科学探究①激发学生对质点和参考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②学会设计和进行有关质点和参考系的实验。

③学会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质点和参考系的相关知识。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

②注重团队协作,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③了解科学道德和伦理,关注科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质点的定义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②掌握参考系的概念,区分静止参考系和运动参考系。

③学会在不同的参考系下描述物体的运动。

2.难点①学生对质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解释。

②学生可能难以区分静止参考系和运动参考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③学生在不同参考系下描述物体运动时可能出现困惑,需要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①举例说明质点的概念,如火车上的乘客与地面观察者的观点差异。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1、牛顿管、抽气机;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vt?v0+ats?v0t?at22(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第一段指出了本章的教学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教材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

教材通过学生熟知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领会到“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这充分说明了将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性,质点的两大基本属性。

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参考系,紧接着教材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材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质点的位置。

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和掌握质点的概念;能明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研究物体运动时,选取不同参考系,其结论不同;知道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3)知道坐标系的概念;初步了解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能够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的过程。

(2)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通过科学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这种研究方法。

(3)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体验,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用他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6.速度的测量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对于具体问题,使用v—t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加速度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用加速度定义式进行计算,并根据加速度与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及其区别,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8.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经历“研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会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用列表法、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运动特点等。

体验在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规律通过实例,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用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规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用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v—t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11.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实验,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知道自由落体的概念。

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初步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体会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学习要求]1.力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具体问题中找出施力与受力物体。

知道力的三要素,在具体问题中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2.形变与弹力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

通过探究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不讨论弹簧组劲度系数的问题)3.摩擦力通过实例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不引入静摩擦因数)通过实例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不要求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连接体进行受力分析)4.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区分矢量与标量。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中的应用,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通过实例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用来计算简单的平衡问题。

(不要求解决复杂连接体的平衡问题)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6.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7.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和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

8.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9.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理解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不要求求解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在非惯性系内处理运动的问题)10.力学单位制知道单位制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并正确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出现较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新课标下,与实际生活和生产密切结合的问题,新高考考查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本章知识应多注意对有关交通运输、现代科技、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和物体之间距离等题型的归纳和总结。

在复习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的运用和变通,是解决该部分问题的关键。

(二)相互作用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种性质的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在高考中主要通过这部分的知识来考查考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及其分析、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在三种性质力中,高考中一般从力的产生条件、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其行为特征的角度立意命题.对“弹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弹簧模型”在不同物理情景下的综合应用是高考命题重点.对“摩擦力”的存在、大小和方向的判断,其中尤其是“静摩擦力”考查的命题情景经常翻新,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这一动向.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所有矢量运算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思想基础是等效思维,它涉及到的数学方法包括几何法、图象法、函数法,尤其以三角函数思想的运用.它的命题出发点是考查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这几年的高考题,这部分知识必定出现,大部分是和其它知识综合出题,主要涉及摩擦力和弹簧的弹力,单独出题时往往以摩擦力为主。

所以弹力中的胡克定律的应用和摩擦力的各类问题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三)牛顿运动定律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惯性、质量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是力学的基础。

历年高考中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考查覆盖面大,且达到了较高层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1)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规律;(2)熟练运用正交分解法;(3)要求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相结合解决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4)将本章知识运用于电磁学问题的求解中去,尤其是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

新教材中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安排在本章讲述。

这一类问题不仅是力学考查的重点,在电学、热学、原子物理中也大量存在.“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模型,它涉及到受力分析、作受力图等基本技能的考查。

由于本章的知识是物理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故其与物理学其它板块的知识结合紧密,也易与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发生联系,并且与生产、生活及现代科学的关联也十分明显,如近年来出现的皮带传动、加速度计、惯性制导仪、行星探测器、超重和失重、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等问题。

因此在复习和应用本章知识时,需要学生夯实基础,灵活迁移,注重在分析和综合应用中提高。

三、教材疑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与原有教材有较大的进步,如教材中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插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编写上更加注重循序渐进、更能接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选取上更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教材的学习方式上更能关注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但新教材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

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中物理(必修①)存在几个细节问题,现提出来探讨。

1.概念叙述不准确教材第17页中有“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这里编者可能没有注意到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只有瞬时速度的方向才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平均速度方向则是物体运动的位移方向.因此这里笼统地说“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是不准确。

教材第18页中图 1.3-2中说“汽车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可以看成瞬时速度”笔者认为汽车速度计只能显示的是瞬时速率,而不是瞬时速度.因此这里叙述也不准确。

2.插图设置不够科学教材第28-29页图 1.5-2中飞机起飞时,在同一底片上相隔相同时间,多次曝光“拍摄”的照片(模拟图).可以看出,在同样时间间隔中,飞机的位移不断增大.来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400)this.style.width=400;" border=0>经过我们仔细地测量,第1个飞机与第2个飞机间距离为 1.7cm, 第2个飞机与第3个飞机间距离为3.0cm,第3个飞机与第4个飞机间距离为 4.5cm, 第4个飞机与第5个飞机间距离为 6.5cm,由此可得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距离分别为 1.3cm、1.5cm、2.0cm、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并不满足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相等,从而用此飞机起飞的过程来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并不科学.3.课后习题的设置未考虑到实际情景教材第94页的“问题与练习”中第4题:航天员进行超重训练的加速度一般在5g(g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情况下持续2s∽3s,我国航天员已能做到在8g情况下持续40s.现假设训练装置的加速度为6g,如果在该装置中有一条绳子系着1kg的物体.(1)当装置的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有多大?(2)当装置的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有多大?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解答中,其第2小题解答如下:400)this.style.width=400;" border=0>如图4-16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F=ma-mg=5g=5×1×10N= 50N绳子受到的的拉力大约为50N.本题的解答在选用的规律以及计算的过程中均没有问题,但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疑问,绳子怎么能给物体向下的力?事实这时小球向上运动直至被装置的顶板挡住,本题目解出的结果应是顶板对小球的作用力.在教学中此题进行探究式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4.对物理学家的介绍不够全面教材中提到亚里多德的有两处,分别是第48页的“亚里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第72页的“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