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新中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初创。
“新闻史的新篇章,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土地改革与划分成分”红五类与黑五类。
三反五反与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新闻史的断裂与转折西方影响——苏联影响以往:以革命斗争为主线构架的新闻史,借用了近代史的框架。
(美国则是“大众传媒解释史”)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文化上火药味十足。
体现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漠视新闻规律。
、第一节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和管理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公营,国营的,而国民党政府的新闻事业是党营的。
●人民新闻事业中的人民。
构成: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
新闻通讯事业方面。
广播事业方面。
建国初期建设重点:社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
报纸: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
广播: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中央广播事业局,大区与省台,1950专台对国外广播与有线广播,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通讯事业:新华社(国内,对外,国际)。
中新社。
私营新闻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旧有新闻业整顿。
国民党:没收。
民营传媒国有化:最初:公私兼顾,给予经济扶持,对报道活动,言论自由,不事先检查,团结教育。
制裁反动宣传,禁止采用西方通讯社稿件,不得超党派……后来:社会主义改造。
查封。
政府管理的新闻总署的建立—而后—回归党宣部门的管理第二节初期报纸批评运动。
“1953.4,同级报纸不得批评同级党委”1954:批评急剧减少。
学习苏联。
随着领导的出访,问题:●做一张没有错误的报纸●每天一篇社论。
●模仿写作和标题风格,新闻模式化。
●不登广告。
●不客观报道国际新闻。
敌人批评我们的内容一律不让见报。
新闻教育和院系的建设新闻宣传报道经济生产宣传政治外交宣传思想文化宣传武训传,红楼梦,鲁迅与胡适第三节1956年:新闻改革。
“原因:教条主义和党八股。
苏联的照搬照抄。
”双百方针刘少奇的新闻思想。
改革的全面展开,意义和局限。
全国三大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性质汇报人:2023-12-23•新闻事业的定义与特点•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功能目录•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01新闻事业的定义与特点新闻事业具有商业性和公共性双重属性,既追求经济效益,也承担社会责任。
A BC D 新闻事业具有客观性,要求报道新闻时遵循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不受主观因素干扰。
新闻事业具有时效性,追求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事业具有舆论引导性,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新闻事业具有多样性,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02新闻事业的性质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
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信息。
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闻事业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和用户。
新闻事业需要关注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和服务,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新闻事业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提供有偿新闻服务来获取经济收益。
新闻事业的公共服务性新闻事业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平台,需要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信息需求。
新闻事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积极报道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
新闻事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03新闻事业的功能新闻事业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消息。
传递新闻新闻报道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时事新闻,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
传播知识新闻媒体也是广告的重要发布平台,为企业和产品提供宣传推广的机会。
发布广告传播信息新闻事业通过报道和评论,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呼声,为公众提供交流和表达的平台。
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新闻报道和评论具有舆论引导作用,能够影响公众对某些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1)时间:2002-7-26 15:07:58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孙正一柳婷婷阅读819次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20年代创建初期,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50年的新闻事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1949年—1965年)。
建国后,我们在党的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新闻事业基础上,又有步骤地接收、改造旧中国遗留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逐步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分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华北局机关报。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从此,我国建立起了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党报体系。
1949年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提出,“必须把报纸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
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全国报纸交邮局统一发行”的决议。
1953年开始,改变了各报社自办发行、单独经营的方式,实行报纸由邮政部门定期定额计划发行制度。
至今,邮发仍然是报纸的主要发行渠道。
1950年全国公私营报纸共336家,其中私营的58家报纸在1952年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报纸。
1958年在“大跃进”政策影响下,中国报纸数量猛增到1776种,还办了许多县报。
此后随国家政策调整,报纸数量逐年下降,至1965年,全国报纸总数为413种。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首开新中国横排版式先河,中国大陆报纸逐渐采用易于阅读的横排式版面和易于表现编辑意图的横竖穿插式版面,替代传统的竖排式版面。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集中统一,成为我国权威的“信息总汇”和代表国家发布新闻的国家通讯社。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第十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演示文稿
• (三)广播事业状况 • 1949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迁北 京,12月5日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并形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 的广播网。建立了农村有线广播网, 开办了对国外广播和对少数民族广播。
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机制
• 中共中央在建国初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与法 律规范管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 (一)制订有关新闻事业的基本法规 • 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第一次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有关新闻事业的专条,是指导中国新闻事业发展, 保障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总纲。 • 新闻总署等部门又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 规,主要有:《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 《期刊的登记暂行办法》、《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 发行业暂行条例》等。 • 另外《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中共中央关于 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 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等都涉及到新闻 事业活动应遵循的条文。
• 2、工人报纸 《工人日报》,中华全国总工会 机关报,1949年7月15日在北平创刊。 • 3、农民报纸 当时没有全国性的农民报纸, 省一级农民报纸发行数较多。 • 4、青少年报纸 • 《中国青年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 机关报。1951年4月27日在北京创办。 • 《中国少年报》,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少年 先锋队队报,1951年11月5日在北平创刊。
•
• (二)通讯社事业状况 • 1、1950年3、4月间,中共中央及国家新 闻总署先后发布指示,决定将新华通讯社 从中共中央的宣传机关改组成为国家通讯 社。它是国家新闻统一发布机构,受权发 布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切公告和公告性新闻, 并担负每日向全国报纸和广播电台供给国 内外重要新闻的任务。吴冷西任社长。 • 2、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 立,简称‚中新社‛。以海外华侨、港澳 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社长金仲华。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一、教案简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掌握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与新闻概念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与管理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的改革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3.2 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困境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4.1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的恢复4.2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的变革4.3 互联网时代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5.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解读、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观点;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等;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领导能力等;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如口碑、驿站、邸报等。
1.2 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如申报、新闻报等。
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4 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2.1 党的新闻事业方针: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2.2 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新闻事业,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
2.3 抗日战争与新闻事业: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困境。
2.4 解放战争与新闻事业: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1 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3.2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3 突发事件与新闻报道:探讨中国新闻事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挑战。
3.4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监管与自律4.1 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阐述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如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
4.2 新闻法律法规: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闻出版自由条例等。
4.3 新闻事业的自律:探讨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与规范,如中国记协、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
4.4 典型违规事件分析:分析我国新闻事业中出现的典型违规事件,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五章: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 媒体融合与新闻事业: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5.2 互联网新闻传播:分析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百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第十一章建国十七年的新闻事业
二,学习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
1,1954-1955年的盛况:1月人民日报,7月中央广播事业 局,10月苏联报刊工作者代表团,12月新华社1955底苏联 广播工作者代表团。参观、编书、报告、译书、转载等形 式。 2,影响:积极的意义与教条主义错误。
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1,业务建设: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促进汉字改革 实现汉语规范化;报纸图片的运用不断改进。 2,新闻教育:改造旧体系,创办新型无产阶级学校。
(完)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报
道国家重点建设成就;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与事迹。
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开国大典、日内瓦会议、万隆
会议、抗美援朝战争。
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195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 批判;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资产阶级唯心 思想的批判;1955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 判。
3,推广人民日报的改版经验:8月1日。党和人民的报纸。
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1,新华社:两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国内国际报道;民办 2,广播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开展自由讨论;努力办好文体 知识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 3,新闻理论与业务研究:王中
四,收获与意义: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道路;得 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完)
(完)
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1,历史背景: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 存在问题(教条与党八股;照搬苏联) 2,指导方针:1956双百方针;《论十大关系》;少奇讲话。
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1,7月1日《致读者》提出改版三重点:扩大报道范围;开 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 2,收获:新闻报道(数量增多、经济为主、题材广泛); 言论明显改进;副刊和通联工作加强;版式丰富多彩。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建立起一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一、公营报刊网1948年《人民日报》就已正式出版。
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先后建立。
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宣传网,构成了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主干。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报纸相继出版,如《工人日报》(中华总工会机关报)、《光明日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大公报》、《文汇报》等。
《健康报》、《解放军报》分别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铁道部主持出版。
此外,还出版了数十种少数民族报纸和军队报纸。
二、通讯社网在新闻通讯事业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对新华通讯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迅速地将新华社组建为国家通讯社。
根据中央的部署,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对一些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则派驻记者组或记者。
经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
同时,新华社的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通讯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同塔斯社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合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同路透社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金仲华任社长。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1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1949-1956年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这一章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发生的巨变,学习新闻工作在“抗美援朝”和“一化三改”中的经验,以及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重点和难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宣传。
3、1956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及对中国新闻事业以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一、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在全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级党报为主体的、多种人民报纸并存的新中国报业结构。
新华社健全了管理机构,扩大了新闻工作的队伍,在国内建立了28个分社,在国外建立了5个分社。
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该社是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通讯社。
广播事业局成立,初步建立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
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机制制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法规。
建立了新闻总署,管理新闻事业。
注意新闻队伍建设。
第二节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宣传报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路线。
突出报道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日新月异的新面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
二、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抗美援朝期间,新闻记者进行了很好地宣传报道,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体裁空前繁荣,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反”、“五反”等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促进了运动正常开展。
三、开国大典、日内瓦会议等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圆满地完成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报道,完成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宣传报道。
前去参加万隆会议的7名记者遇到了空难,付出了血的代价。
四、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报道的成绩和失误重视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在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的研究批评中,缺乏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业务探索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抗美援朝中的报道 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发展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1950年3月29日-4月16日,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两个 任务,一是摸底,二是讨论。“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 群众的联系”。三个决定《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 报纸工作的决定》。 4月19日《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 定》 5月1日《中国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采编 合一”“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通讯员网、群众读报小组、读者来信、24小时值班电 话 1954年5月中共中央第二次宣传工作会议。7月《关于 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
毛泽东主席号召让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新闻界加强调查研究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蹲点、点面结合、专题调查。
60年代初期发展
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
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通讯《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弟兄》
1960年5月至6月间,《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郭超 人所写通讯《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和《珠穆朗玛山 中的日日夜夜》
公营新闻事业网建立
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业务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公营新闻事业网建立
《人民日报》 中央和地方党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团体报纸 (《光明日报》1949年6月、《工人日报》1949年7月、 《中国青年报》1951年4月)政府职能部门报纸 新华社 1950年《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党 的宣传机关变为国家通讯社,报社分离;《关于统一新华通 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全国统一;1952年9月,中国新 闻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 传与管理合一。三项任务: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 各地区人民广播电台。100万台收音机,有组织收听。有线 广播网(九台式),引到农村去。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 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新闻纪录片在“大跃进”中的发展
从“反右”到“大跃进”
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1957年3月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 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批评《人民日报》“书生办报”,提出“政 治家办报” 1957年4月,《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从1957年5月起,报纸把整风运动作为一项重大的中心工作来宣传报 道 5月14日和16日中共中央连续发出《关于报道党外人士对党政各方面 工作批评的指示》 5月16日至18日,首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召开
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改革的停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发展与调整
从“反右”到“大跃进”
60年代初期发展
发展与调整
晚报、农民报、企业报的发展
赵超构“短广软”三字经(时间性、地方性、文化娱乐性)
新华社“消息总汇”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有关中国 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一切重要的、引起共同 兴趣的新闻(包括文字的和照片的)。《参考消息》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1950年1月4日,《人民日报》 开辟《新闻工作》专刊。“便利 条件”“系统的努力” • 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 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联 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 班讲义汇编》 •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具有的积 极意义 办报思想、党报原则、业务经验 •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出现的 错误及其表现。 教条主义、无病呻吟、业务窄化 •
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斗争简单,语言语录化、口号化
动机各异,宣传空泛
新闻事实第一性让渡给政治需要
新闻工作主体性被削弱
专班兴起,按需定制 (梁效)
下一讲 改革后三十年的新闻事业
从“反右”到“大跃进”
1957年6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 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大规模的反右运动正式开始 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 向》断定《文汇报》有一个“民盟右派系统”
7月《文汇报资产阶级方向应该批判》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检查错误 大批报人被划为右派分子遭到批判
1963年开始的对于雷锋的宣传报道,“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 周原采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4年《大庆精神大庆人》、《大寨之路》。
60年代初期发展
杂文的大发展
《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3 月19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杂 文专栏,邓拓执笔,署名马南邨; 《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 《前线》开辟的杂文专栏,由邓拓发 起,他和吴晗、廖沫沙执笔,故名 “三家村”; 《长短录》是《人民日报》1962年5月 4日在副刊上开辟的杂文专栏,主持人 是陈笑雨,主要作者是夏衍、吴晗、 孟超、廖沫沙和唐弢。
广播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 对台湾广播的节目大部分被停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进一步扩大,政治说教较多 地方人民广播电台遭到破坏,农村的有线广播得到较大发 展 电视 1967年全国13家电视台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其他一律 停播; 1973年5月1日,彩色电视开始在北京试验播出
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
小报的兴衰
“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的增长。从1966年夏到1968年秋 是小报的活跃时期。北京地区有 确切记载的“文革小报”近1000 种,全国出版的各类“文革小报” 超过6000种 196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 《关于改进革命群众组织的报刊 宣传的意见》
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
从“反右”到“大跃进”
1957年党内“左”的错误导致“大跃进”运动
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乘风破浪》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新闻界开展“大跃进”运动:先是制定了“跃进 计划”,继而“挑战应战”、“开展评比”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大跃进”运动及有关的宣传报道才停止
1956年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就新华社工作发表两次谈话。
新华社要成为国内通讯社,又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报道不是超阶级的,要有坚定阶级立场; 新华社新闻是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有立场 应该发挥记者的积极性 同报纸是合作关系,要为报纸服务 对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经验不迷信,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经验
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停 《世界日报》《大美晚报》《字 林西报》 合 1950年资助《大公报》《文汇 报》《新民晚报》 重新分工、采访受限、广告减少 1953年公私合营完成
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5条、第49条。1954年宪法第87条。 1949年11月1日,政务院新闻总署成立,胡乔木、范长 江、萨空了。一厅、一社、三局(广播、国际、摄影)、 一校。1952年8月被撤,新华社归政务院文教委管理, 国际新闻局改外文出版社,新闻由中宣部管理。 立法立规 贯彻落实 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企业化经营、邮发合一 1950年2月京津新闻工作会议,全国与地方报纸分工、 公营与私营分工 加强与群众联系
第十一讲 新中国前三十年 的新闻事业
上讲内容
国统区新闻事业的恢复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本讲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闻传播事业(1949-195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956-196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966-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闻传播事 业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0年4月《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 “三反”“五反” 刘青山、张子善 思想讨论 《新华日报》封斯云《新湖南报》李四喜《江西日报》王水盛 《河南日报》雷玉《山西日报》梁鸿寿 划定批评界限 《宜山农民报》“报纸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文学批判 1951年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关于《红楼梦》研 究的批判;1953年批判胡风。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国外形势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转折年、苏共 二十大秘密报告、波兰波茨南事件、 匈牙利事件 国内局势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召开、 《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泽东要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世界都能听到我们 的声音”
《人民日报》的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 宣告改版
改版社论《致读者》的内容 改版后新闻报道的变化 言论明显改进 关于《人民日报》改版的报告与党报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积极意义:
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60年代初期发展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写了《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 “省报问题是一个极重要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一张省报, 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 推动作用。”“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你们自己、 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 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是必要的”。
抗美援朝中的报道
新闻战线置身其中,锻炼了队伍, 积累了经验,推动了新闻事业改 革。 成为支持抗美援朝的先锋
及时大力报道战事动态 广泛应用战地通讯与报告文学 巩固“思想国防” 激发业务探讨
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发 展
新闻界从最基本的纯洁语言文 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端正 文风,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 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1955 年1月开始大报横排,引进简化 字 报纸图片的运用不断得到改进 创办新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校 1955年,建国后新创办的第一个 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 系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