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合集下载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屠呦呦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 医学奖。成为国内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 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 奖的中国籍女性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以表彰他“他的作品中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是历史和现实的并存”,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同年12月,因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的 非凡成就及其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 界方面的贡献,莫言获得“2012中华文 化人物”提名。
1998年发现井 研究电子的分酸量子霍尔效应获谢贝尔物理学奖钼录园(Rogpr Vondhien Tsien)2002年发或幢发出解艳峰光的绳色费光蛋白
获得诺贝尔奖的7位华人科学家
1986年在化学反应 动力学方面实出责献获诺国尔化学变
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 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 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 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 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整体感知第4段属于消息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属于背景部分,主要内容为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 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
整体感知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 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议 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 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比如介绍评奖者的专业 水准和道德操守等),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体现诺贝尔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既客观又简洁。
你知道有哪些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呢?
杨振宁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 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两人于1956年10月1日正式发表论 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到以这一理论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历时13个月,创下诺贝尔奖颁奖 史上获奖最快纪录,自此,宇称不守 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

2024年杨振宁观后感

2024年杨振宁观后感

2024年杨振宁观后感2024年杨振宁观后感1感动中国年代人物揭晓,在这个获奖名单当中,有这么一位科学家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场论四个领域拥有13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学术实力的天花板,被公认为理论物理学史上的顶级大师。

他为中国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五十余载,他说,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他就是代表着华人世界里最高科学成就的杨振宁。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无良的媒体对他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的贡献选择性失明,却故意去放大他的生活和隐私。

这就使得不少人不了解这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实际上,杨振宁所做出的'科学成就以及对于中国的贡献已经远远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

科学家颜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杨振宁先生,你是我们的‘爱豆’。

我可能毕生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从您可以看到华人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1956年,杨振宁和另外一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正式提出了“宇称不守恒”,这是一个什么级别的科学成就呢?当时两人找到有着“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希望她用实验验证了这个发现。

吴健雄等物理学家还真的成功证明了“宇称不守恒”。

于是,就在第二年,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宇称不守恒”的成就对于99%以上的物理学家来说是无法企及的高度,更不要说能拿一次诺奖都够一个科学家吹一辈子的,毕竟一共不到100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可是你不知道,“宇称不守恒”对于杨振宁来说,不算是顶级的科学成就。

如果把他一生做出的科学成果排一个顺序,在四大领域有13项诺奖级别的成就,而“宇称不守恒”顶多能排到第三位。

那他最大的成就到底是什么呢?2024年杨振宁观后感2“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事实上,学术界习惯于把他排在历史前十甚至前五。

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相关评论(一)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在于几十年的沉默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10月5日央视)屠呦呦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这既是她个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人的荣誉。

中国人应该为屠呦呦喝彩,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鼓掌。

然而,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

2011年9月23日,纽约。

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屠呦呦捧起了这个中国人并不太熟悉但在医学界分量很重的奖杯。

然而在纽约领奖之后,屠呦呦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当年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这个会议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

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其实,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屠呦呦今年获得诺奖,既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了一个注脚,也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更回应了各种争议和非议。

这是屠呦呦最为伟大的地方。

众所周知,无论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是屠呦呦个人能够主宰的事情。

屠呦呦个人能够主宰的,唯有搞好科研、搞出成效、得到世界认可。

拉斯克奖为啥颁给屠呦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说得好,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

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

第43卷第3期2023年6月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Vol.43No.3Jun.2023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施郁1,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201315摘要:本文系统深入地梳理了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

1957年,玻姆和阿哈诺罗夫指出,1949年吴健雄和萨克诺夫的实验实现了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关联。

事实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中明确实现空间分离的量子纠缠。

惠勒最早建议这个实验,作为对量子电动力学的检验,但是计算有误,正确的理论计算来自沃德和普赖斯,以及斯奈德、帕斯特纳克和奥恩博斯特尔,也符合杨振宁1949年的选择定则。

1964年贝尔不等式发表后,人们考虑,它是否可以通过吴–萨克诺夫实验检验。

这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吴健雄小组也做了新的实验。

1957年,李政道、厄梅和杨振宁确立了K介子的量子力学形式,并发现中性K介子是一个双态系统。

1958年,基于与杨振宁1949年选择定则类似的方法,戈德哈贝尔、李政道和杨振宁最早写下K 介子对的纠缠态,其中单个K介子可以带电,也可以电中性。

这首次给出光子以外的高能粒子的内部自由度纠缠。

1960年,作为没有发表的工作,李政道和杨振宁又讨论了中性K介子对的纠缠态。

本文也顺便介绍了几位物理学家,特别是沃德。

关键词:正负电子对;纠缠光子;赝标量介子;纠缠介子;K介子中图分类号:O469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5/ki.pip.2023.03.001目录I.引言57II.高能光子的量子纠缠58A.正负电子湮没导致的纠缠光子58B.对几位物理学家的介绍591.普赖斯592.沃德593.斯奈德604.帕斯特纳克60C.吴健雄–萨克诺夫实验60D.杨振宁的选择定则60E.与量子纠缠概念相联系60F.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能用来测试贝尔不等式吗?61III.介子纠缠62A.李政道、厄梅和杨振宁:中性K介子作为量子力学双态系统62B.戈德哈贝尔、李政道和杨振宁:最早写下的介子纠缠态62C.李政道和杨振宁:中性K介子的纠缠态63D.弗里德伯格的工作64 IV.寻找0到1的踪迹64致谢64收稿日期:2023-04-13∗E-mail:参考文献65I.引言193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波多尔斯基(B.Podolsky)和罗森(N.Rosen)指出,局域实在性与量子力学完备性有冲突[1]。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好的范文的整体构思是怎样的呢?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涉及拟写相关文案,范文的在各种场景的应用非常广泛,特意为您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篇1】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

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

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在统计力学和场论中,这个理论精品就像一个小而精致的贝壳至今魅力不减。

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

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

出乎他们的预料,近年来,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

杨振宁,高考作文人物素材

杨振宁,高考作文人物素材

杨振宁生平简介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

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

诺贝尔奖中国有几个

诺贝尔奖中国有几个

诺贝尔奖中国有几个1、诺贝尔物理学,杨振宁(安徽合肥出生,早年外出留学,年加入美籍,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存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搞无私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老先生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道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就是搞应用领域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轻易用作所造导弹,就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拒绝接受了这一建议,稳步回到国外搞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黄祸、黄皮猪、垃圾人种。

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累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主动在国外活动,劝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非政府,协助中国科学家参予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不懈努力,刺痛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东站出协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关上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今日新鲜事】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今日新鲜事】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今日新鲜事】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举行,96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对“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提出三个问题。

基科班5人摘得“诺奖”风向标奖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1998年创建。

清华大学数理大类首席教授、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介绍,基科班的建立是为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基科班重视数学物理基础,课程设置包括18门物理和数学主干课,其中9门物理课、9门数学课。

师资方面,聘请多名优秀教师授课。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2004年秋季学期,为物理系大一新生140多人上《普通物理》。

据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阮东回忆,杨振宁每周一次给学生答疑,自己出考卷、参加巡考。

记者了解到,基科班早期毕业学生培养已有不少脱颖而出,朱邦芬举了一个例子,基科9班55人中有17人在一流机构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有5名同学获得美国Sloan奖(斯隆奖),这一奖项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学堂物理班毕业生全部国外深造学堂物理班是2009年9月正式开设,在继承基科班育人特色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物理基础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朱邦芬介绍,设置学堂物理班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必须改变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为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困境;社会对高教界,特别是清华北大培养人才质量不满……学堂物理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学家,并带动全校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其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朱邦芬表示,从2009年9月学堂物理班开办至今,已毕业7届154位同学,全部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其中在国际顶尖大学的占比很大。

杨振宁三问“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在庆典活动现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杨振宁现场表示,自己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方才朱邦芬院士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年来毕业生们的可喜成就,这是大家非常高兴、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

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个人经历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38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杨振宁在联大短短的6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杨振宁预言我国10年内出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预言我国10年内出诺贝尔奖得主
方 的正误 。
文 章加 长 后足 以达 到毕 业 要求 。杨
说 起 诺 贝 尔 奖 , 杨 振 宁 认 为
“ 国 的 学 生 喜 欢 在 书 中 寻 振 宁 思索 了很 久 ,是不 是应 该 更 改 “ O 内 中国人 将 拿到 这 个奖 项 ” 中 2年 目标 呢 ?在 深 思 熟虑 后选 择 放 弃让 的说 法 ,并不 乐 观 。 “ 找答 案 ,注 重 从理 论推 演 现 实 ,我 我认 为 1 年 0 出 国后 知道 了,外 国人 喜 欢 先从 现 他如 释 重 负 ,而他 那 篇 小论 文在 经 就 可 以实 现 。 ”他对 大 学 生们说 ,
很长 时间 ,杨 振 宁在普 林 斯顿 确 定 目标 就 不要 轻 言放 弃 1 4 年 , 杨 振 宁 作 为 清 华 大 高等研 究所做 研 究 。那 个研 究所 被 95
学 最后 一 届 留美 公 费生 到 了芝 加哥 誉 为 “ 牙 之塔 ”,里 面只 接 受教 象
够 ,还要 学会 渗透 性 地学 习 。”
“ 四大力 学 ” 的理 论 ,学 生 的研 究
杨 振 宁归 纳 了几 十年 的研 究 ,
有5 一 样 ,这 已是一 种 巨大 的历 史 %
积 极 性被 局 限于 其 中 。这些 和 以前 认 为 一个 观 点行 不 通 、又 可 以研 究 贡 献 。
的 自己相 似 的 中 国大 学 生 ,他 们专 研 于 书籍 ,好 思 考别 人 的 结论 ,却
知 之 , 不 知 为 不 知 , 是 知 也 ’ 这
句古 训不 够 ,还 要 学会 渗 透性 地 学 习 ,敢于表 达 和创 新 。 ”
在 芝 加 哥 大 学 留学 3 ,杨 振 年
宁每天 都浸 淫 在 学校 邀请 的各 种 大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最新)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最新)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最新)感动中国,茫茫人海,总有人会给世界带来长叹、带来愤慨,也总有人让世界温暖着、美好着。

感动的力量,让我们面对茫茫人海仍然相信,仍然热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欢迎阅读!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1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

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

李政道杨振宁遭遇冷处理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获诺奖

李政道杨振宁遭遇冷处理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获诺奖

《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1期(2020):5-285科学与人文李政道杨振宁遭遇冷处理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获诺奖华新民王作跃摘要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因质疑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仍持有中国国籍,因而他们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许多中国人误认为他们是美籍华人,同中国政府在当时及后来的冷处理(低调报道)有关。

通过回顾中国政府的新闻报道在1957年是如何处理李、杨的科学成就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分析了这种处理方式背后的原因:冷战中海峡两岸以及中美之间的对峙;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争取杨振宁回国失败,同时也揭示了1957年的诺贝尔授奖典礼上没有中国政府的代表出席的原因。

关键词李政道杨振宁宇称守恒定律诺贝尔物理学奖冷处理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1957年对中国人来说,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在获奖者名单中零的突破。

可是,当我们今天来纪念这一让中国人感到与有荣焉的事件时,发现人们对于它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比如,据我们的粗略调查,有这样一种观点:李、杨二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作为中国人有一定程度的自豪,但是他们毕竟是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去领奖的,许收稿日期:2019-07-25作者简介:华新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博士,美国宇航局退休科学家,王作跃,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历史学博士,留美华人科学史家,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教授。

本文于2017年11月26日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发表,2019年7月25日增补修改,经《知识分子》惠允在此发表。

6《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1期(2020)多人在回答询问时都有这样的认识。

中年人这样认识,或许有其原因,因为自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交往的大门后,李、杨以及其他留美科学家访问中国时,都是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出现在国内的媒体上,所以那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入学的人,自小就把他们当作美籍华人并不奇怪。

心得体会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心得体会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xx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1、诺贝尔物理学,杨振宁(安徽合肥出生,早年外出留学,1964年加入美籍,xx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做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老先生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黄祸、黄皮猪、垃圾人种。

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杨振宁放弃外籍回国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放弃外籍回国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放弃外籍回国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7年第3期据央视消息,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表示,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017年2月21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上看到,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的名字已经从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单中移出,列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杨振宁、姚期智弃外籍转中科院院士系中科院学部史上首次杨振宁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38至1944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大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据报道,2016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月21日下午,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数理化办公室了解到,杨振宁院士在本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

对于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该部工作人员表示,首先要求取得中国国籍。

转为中科院院士需先取得中国国籍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按照新制定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

据介绍,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启动修订和出台《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院士遴选机制、院士行为规范等进行了多项制度性和实践性的改革探索。

均来自清华有多个国外院士头衔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宁、姚期智均来自清华,分别担任着清华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根据中科院公布的信息,今年94岁的杨振宁,至少有9个院士头衔。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1933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1938年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1938年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4年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1945年抵美国1948年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1949年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1971年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简介西南联大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研究教授现任美国石溪大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吴健雄为何错失诺贝尔奖

吴健雄为何错失诺贝尔奖

2021 5 世界科学57COLUMN 科学史专栏吴健雄为何错失诺贝尔奖美籍华裔女核物理学家、粒子和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Chien-Shiung Wu ,1912—1997)出生于苏州市太仓浏河镇一个书香世家,1934年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35—1936年在首位华人物理学女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上海)顾静徽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光谱学研究。

吴健雄于1936年7月乘船离沪赴美留学,同年8月抵达旧金山伯克利,几天后便结识比她早两周来到伯克利的袁家骝(后转学于加州理工学院),1940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 )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名义博导是劳伦斯教授,实际导师则是塞格雷。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袁家骝(LukeChia-Liu Yuan ,1912—2003)是袁世凯之孙,1940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博导是密立根教授。

1942年5月30日,袁家骝和吴健雄在时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密立根教授寓所的花园里举行婚礼,当时在该学院工作的钱学森出任婚礼摄像师。

袁家骝和吴健雄夫妇于1947年育独子袁纬承(物理学家),夫妇俩1954年一同入籍美国。

知名女科学家因倾心于科研事业,很多人选择终生独身,也有人结婚后不得不离异,因揭示人体大脑GPS 定位机制而双双荣获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莫泽夫妇于2016年以离婚收场。

袁家骝和吴健雄夫妇是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神仙眷侣”,其婚姻生活堪称完美。

吴健雄的主要学术贡献吴健雄因在获得博士学位前后发现并解决了链式反应无法持续的重大技术难题(铀核裂变产生的一种氙会阻止链式反应的可持续性)而被誉为“原子弹之母”,迈特纳因首先正确给出重核裂变现象的理论解释亦享此誉。

吴健雄深得“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博导塞格雷的赏识和信任,获得特殊的保密许可,1944年3月至1946年3月作为哥大战时研究部科学组成员从事铀元素气体扩散制程、核裂变放射探测的实验研究和γ射线探测器的改进,从而成为唯一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中国人。

中国离诺贝尔科技奖还有多远: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启示

中国离诺贝尔科技奖还有多远: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启示

中国离诺贝尔科技奖还有多远: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启示陈强;李晶【摘要】The fact that no scientists from China have ever won a Nobel prize is often a cause of national sentiment . T his paper constructs a cross-country unbalanced panel dataset including 125 countries or regions during 1960 2010 to study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probabilities of winning a Nobel prize through a random-effect panel logit model .We find that population ,per capita GDP , average years of education , and expected longevity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 The prediction from the model shows that currently it is still a small probability event for China to win a Nobel prize ,whereas this probability will rise quickly over the next 20 years .%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无缘诺贝尔科技奖,导致国民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

通过一个包含125个国家或地区、19602010年的跨国非平衡面板数据集,使用随机效应的面板Logit模型,估计了决定诺贝尔科技奖与经济学奖得奖概率的经验模型,发现人口、人均GDP、人均高等教育年限以及人均寿命均有显著的正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

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

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

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

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

“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国前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美国的年轻人很骄傲,想要“让你自己认为比不上他”,你能否克服这种情况?二是能否适应美国大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三是向那些已经在美学习的学生问询经验。

中国10年内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学生提问环节,面对“我国大学生、中学生每年在国际竞赛中都会获得重要奖项,可为什么现在我国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疑问时,杨振宁表示:“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

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


最后,杨振宁将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分享给在场大学生:要注重新现象, 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自己找题目;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要解决基本问题。

他将三句话送给年轻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

(完)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

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

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

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

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

“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国前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美国的年轻人很骄傲,想要“让你自己认为比不上他”,你能否克服这种情况?二是能否适应美国大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三是向那些已经在美学习的学生问询经验。

中国10年内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学生提问环节,面对“我国大学生、中学生
每年在国际竞赛中都会获得重要奖项,可为什么现在我国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疑问时,杨振宁表示:“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

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


最后,杨振宁将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分享给在场大学生:要注重新现象, 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自己找题目;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要解决基本问题。

他将三句话送给年轻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

(完)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
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

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

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

对于“一些优
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

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

“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国前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美国的年轻人很骄傲,想要“让你自己认为比不上他”,你能否克服这种情况?二是能否适应美国大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三是向那些已经在美学习的学生问询经验。

中国10年内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学生提问环节,面对“我国大学生、中学生每年在国际竞赛中都会获得重要奖项,可为什么现在我国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疑问时,杨振宁表示:“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

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


最后,杨振宁将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分享给在场
大学生:要注重新现象, 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自己找题目;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要解决基本问题。

他将三句话送给年轻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