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1章第2节学业分层测评12(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Ⅰ) 学业分层测评4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Ⅰ) 学业分层测评4

学业分层测评(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蝗虫的精巢中的细胞所进行的分裂为( )①有丝分裂 ②无丝分裂 ③减数分裂A.① B.③C.①②③D.①③【解析】 精巢中原始生殖细胞数目的增多是依靠有丝分裂完成的;而生殖细胞的形成是依靠减数分裂完成的。

【答案】 D2.C1、C2、C3、C4是某动物体的4个细胞,其染色体数分别是N、2N、2N、4N,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10090045】A.C2、C3不一定是C4的子细胞B.C1、C2可能是C4的子细胞C.C1、C2、C3、C4可能存在于一个器官中D.C2、C3、C4核DNA分子比值可以是1∶2∶2【解析】 染色体数为N的细胞为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

染色体数为2N的细胞为体细胞或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C1不可能是C4的子细胞。

【答案】 B3.下列细胞中可能存在四分体的是( )A.精原细胞B.第一极体C.初级卵母细胞D.受精卵【解析】 存在四分体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精原细胞和受精卵相当于体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也就没有四分体。

第一极体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没有同源染色体,也就没有四分体。

【答案】 C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 ②联会 ③交叉互换A.②③①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①③【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 A5.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中不出现的是( )【导学号:10090046】A.形成纺锤体B.着丝点一分为二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同源染色体分离【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C、D三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都会出现。

而着丝点一分为二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选B项。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4章+学业分层测评12+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4章+学业分层测评12+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解析】“J”型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错误;“J”型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现“S”型增长,C项错误;“J”型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答案】 D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解析】“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并趋于稳定;“S”型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型曲线。

【答案】 D3.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解析】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

【答案】 C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2N0B.1.44N0C.2.2N0D.3.6N0【解析】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 t=N0λt,由于λ=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0。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5+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5+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五)(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各组结构中都能产生激素的是 ( )A.乳腺和肾上腺B.肠腺和胰腺C.胸腺和胰脏D.唾液腺和汗腺【解析】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区分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概念,其次应记住一些特殊的腺体,如胰脏包括外分泌部的胰腺和内分泌部的胰岛等。

选项中乳腺、肠腺、唾液腺、汗腺为外分泌腺,其他腺体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能产生激素。

【答案】 C2.如图所示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解析】进食半小时后由于消化作用和吸收作用使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下降,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来提高血糖浓度,所以血糖浓度是在小范围内波动的。

【答案】 B3.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解析】只有肝糖原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增加去路),抑制②③过程(减少来源),所以能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D正确;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增加来源),所以能提高血糖浓度,C错误。

【答案】 D4.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正确表示是( )【答案】 B5.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解析】小狗被切除垂体后,短期内小狗不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b)的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c)分泌也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分泌增多。

【答案】 B6.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解析】午餐后,人体中的血糖含量上升,为a曲线,然后胰岛素含量上升为b曲线,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为c曲线。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

学业分层测评(二)(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关于联会和四分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联会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四分体B.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一个四分体C.联会时期的染色体是不含染色单体的D.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体【解析】联会发生在染色体复制完成后,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体。

【答案】 B2.已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那么该动物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染色体多少条( )A.2n B.4nC.n D.3n【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某动物体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那么该动物的原始生殖细胞中也含有2n条染色体。

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故选C。

【答案】 C3.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①蚕豆的雄蕊②桃花的雌蕊③蝗虫的精巢④小鼠的卵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要想观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必须要求观察材料能够连续地完成减数分裂的过程。

蚕豆的雄蕊和蝗虫的精巢能够完整地进行减数分裂;桃花的雌蕊中减数分裂已经完成,形成了卵细胞等生殖细胞,观察不到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动物的卵巢中卵子的生成只能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进行分裂的细胞数量较少,也观察不到整个过程。

【答案】 C4.下图中甲图表示某精子,乙图①~④中可表示该精子形成过程的是 ( )甲乙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图①可表示精细胞形成过程的四分体时期;②为初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过程;③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④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故①~④中只有①、④可表示该精子形成过程的某时期。

【答案】 D5.若观察到一个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正两两配对。

你认为正确的判断是( )A.这个细胞可能来自肝脏B.此时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染色单体C.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均为体细胞的二倍D.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解析】染色体两两配对是联会,是减数分裂的特征,肝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A 错误;联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出现的,此时染色体经过了复制,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经过了复制但数目没有增加,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C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而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者的变化不在同一个细胞,D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是关于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21920007】A.每个卵细胞细胞核继承了卵原细胞细胞核中1/4的遗传物质B.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就能进行受精过程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解析】卵细胞形成时,获得了卵原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需要准备好并且相互识别;雌雄配子的数量并不相等。

【答案】 C2.下列关于某高等生物(2n)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合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合子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染色体②合子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③受精时精子全部进入卵细胞中④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数目变为4n⑤合子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受精即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开始时,精子头部的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随即精子头部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进入卵细胞内,而尾部留在外面。

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细胞核,使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数目变为2n,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染色体来自母方。

由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而精子的形成过程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卵细胞中的细胞质多于精子,因此,合子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所以合子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染色体。

【答案】 A3.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优越性表现在通过有性生殖( )A.可增加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的机会B.可保持亲、子代遗传性状的一致C.产生的子代都能适应环境D.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子代数量【解析】有性生殖可通过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使子代产生较多的变异,使生存能力增强。

【答案】 A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生长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开花植物的囊胚中含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B.蛙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和极核染色体组成相同C.大豆的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体融合D.胚孔出现在动物发育过程中,珠孔是胚珠的一个结构【解析】绿色开花植物的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可以形成一个胚囊,其中包含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蛙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大豆为双受精的植物,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胚阶段会出现胚孔,而珠孔是胚珠内部与外界相连的通道。

2017-2018学年高一生物中图版必修2习题:学业分层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一生物中图版必修2习题: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1.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可知( )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通过表中实验可以看出只有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因此DNA是转化因子。

【答案】 C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解析】噬菌体为病毒,不是原核生物,A项错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物质的分离提纯法,没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项错误。

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项错误。

都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分别观察两者在遗传中的作用,D项正确。

【答案】 D3.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 )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解析】因DNA和蛋白质都含有3H、15N,DNA还含有32P,蛋白质还含有35S,而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所以在子代DNA中能够找到3H、15N和32P,在蛋白质外壳中找不到35S。

【答案】 B4.在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历程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说明( )A.RNA是遗传物质B.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 B5.S型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肺炎双球菌却无致病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 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D.肺炎双球菌利用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解析】S型细菌和R型菌荚膜的有无等结构特征取决于其遗传特异性。

2018-2019高中生物学业分层测评:12(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2018-2019高中生物学业分层测评:12(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DNA 吉构的描述错误的是()A. 每一个DNA 分子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螺旋结构B. 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骨架,内部是碱基C.DNA 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且 A 与T 配对,C 与G 配对D. DNA 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解析】 DNA 双螺旋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一个DNA 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等长且是反向平行的;② 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 在外侧构成了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 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答案】 A 若一条链上的 G : T = 1 : 2,则另一条链上 C : A = 1 :2【解析】 已知一条链上 A : T : C : G= 1 : 2 : 3 : 4,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 链上 A : T : C : G= 2 : 1 : 4 : 3。

【答案】 C3.在DNA 分子的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中, 相邻的碱基A 与T 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A. 氢键B. 磷酸一脱氧核糖一磷酸C. 肽键D. 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解析】 审题时应扣住“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中, 相邻的碱基A 与T 之间的连接结 构”,相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相连接,依靠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因此两个碱基之间的连接结构是: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

【答案】 D4•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对模型,其中正确的是( )对,且有一定规律:A 与T 配对、C 与G 配对。

2.DNA 分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一条链上 A 和T 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 A 和T 数目也相等B. 若一条链上 G 的数目为C 的2倍,则另一条链上 G 的数目为C 的0.5倍C. 若一条链上 A : T : C : G= 1 : 2 : 3 : 4,则另一条链上相应碱基比为 4 : 3 : 2 :1D.个氢键。

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2 含答案 精

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2 含答案 精

学业分层测评(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67850005】A.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B.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解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种类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而不同,如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添加凝固剂形成的,其他成分均相同。

单个的微生物形体微小,肉眼无法看到,必须借助仪器才能看到,在固体培养基上用肉眼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答案】 A2.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解析】该微生物以CO2为唯一碳源,但CO2不能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不属于能源物质。

【答案】 B3.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碳源又作氮源B.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C.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解析】对异养型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如蛋白胨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和能源。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种类繁多,对不同的微生物起的作用可能不同,如CO2是光能自养细菌的碳源,但不能提供能量;NaHCO3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和无机盐;硝化细菌所利用的氮源是无机氮源——氨,同时氨也为硝化细菌提供用于化能合成作用的能源。

【答案】 D4.不同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A.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B.氮源和维生素C.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D.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氮元素【解析】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此外还应考虑pH、特殊营养物质及O2等条件。

高中生物学业分层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高中生物学业分层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利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可依据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等现象,确定细胞分裂时期及名称,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可确定其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B.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可确定其为精细胞C.大小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时可确定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解析】利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可确定观察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

【答案】 B2.下列细胞都是来自于二倍体生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是(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 D3.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A.减数分裂间期B.形成四分体时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裂【解析】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 C4.与有丝分裂相比较,不属于减数分裂所特有的是( )A.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和一定的场所进行B.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C.子细胞的遗传物质组合可能是不同的D.复制后的DNA随着丝粒分裂而分开【解析】减数分裂是生物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需要在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发生,也需要一定的场所(如在哺乳动物的睾丸或卵巢中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只能在减数分裂中发生;在减数分裂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所产生的子细胞(配子)中遗传物质的组合可能是不同的,而有丝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复制后的DNA 随染色体的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答案】 D5.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图,其中建构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①②建构的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模型图,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产生的次级性母细胞(或极体)中2条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可能是1条来自父方、1条来自母方,如图①,也可能是两条都来自父方或母方,如图②。

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检测: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检测: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2016·南京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粮食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导学号:21920000】A.经济发达国家不存在粮食问题B.凡是人口多的国家,人均粮食产量就少C.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粮食匮乏的地区D.粮食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粮食总产量不足造成的【解析】生产不均是粮食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 C2.转基因西红柿使普通西红柿的保存期从4天增加到4个月,产量从75 000 kg/hm2提高到90 000 kg/hm2,这说明()A.转基因产品都能实现高产B.转基因科学研究取得了质的飞跃C.高科技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D.生物技术孕育了高产优质蔬菜【答案】 D3.我国北方具有大面积的平原,是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气温普遍较低,粮食作物经常遭受冻害。

要提高粮食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将农作物引入温室种植B.将北方农作物与野生抗寒植物杂交培育抗寒新品种C.用不同混合物杂交育种D.寻找抗寒基因培育转基因农作物【解析】将抗寒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农作物体内培育出含有抗寒基因的农作物,可以解决粮食作物遭受冻害的问题。

【答案】 D4.到2050年,按16亿人口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6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约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约2.7倍才行。

这个事实说明()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解析】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 B5.(2016·安康高一期末)世界上增加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有()A.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B.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C.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改种粮食D.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解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有: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来增产粮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1章第1节学业分层测评11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1章第1节学业分层测评11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解析】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种群密度的大小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之外,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一个种群是由所有同种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D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年龄结构中的下降型,其年龄结构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 所示图例。

【答案】 A3.下列与种群特征无关的是( )A.未来5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人工林中的树木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D.2014年某省人口出生率为7.32%【解析】人口老龄化说明了年龄结构的问题;人工林中的树木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2014年某省人口出生率为7.32%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超出了种群的范畴。

【答案】 B4.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 000尾B.3 200尾C.1 600尾D.800尾【解析】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M×n÷m=(200×160)/10=3 200(尾)。

【答案】 B5.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第1章 第2

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第1章 第2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自交时,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同B.各雌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C.后代共有9种基因型D.后代的性状类型之比为9∶3∶3∶1【解析】AaBb产生配子时由于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但是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而是雄多于雌。

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答案】 A2.纯合黄圆豌豆与绿皱豌豆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1只有一种表现型,那么F2亲本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导学号:35930005】A.1/16 B.2/16C.3/16D.4/16【解析】纯合黄圆豌豆与绿皱豌豆杂交,子一代为黄圆(YyRr),自交后,子二代中亲本类型为黄圆和绿皱,其中黄圆豌豆有一个组合为黄圆纯合子,绿皱豌豆中全为绿皱纯合子,所以亲本类型中的纯合子占子二代的2/16。

【答案】 B3.纯合高秆抗病小麦与纯合矮秆易染病小麦杂交,子一代全部为高秆抗病,子一代自交后代中,矮秆抗病的小麦约占总数的()A.116 B.216C.316 D.916【解析】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9∶3∶3∶1,其中矮秆抗病的小麦占3 16。

【答案】 C4.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在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80株,那么F2中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约为() A.160株B.240株C.320株D.480株【解析】F2中白色甜玉米占总数的1/16,故F2总数为1 280株。

F2中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包括Yyss和yySs)占总数的1/4,故符合条件的植株约为320株。

【答案】 C5.两株豌豆进行杂交,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其中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

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YyRR×YYRr B.YyRr×YyrrC.YyRr×yyRr D.YyRr×YYRr【解析】由图可知:黄色∶绿色=1∶1,亲本为Yy×yy,圆粒∶皱粒=3∶1,亲本为Rr×Rr,综合起来,亲本为YyRr×yyRr。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同步试题 第2章 第1节 学业分层测评3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同步试题 第2章 第1节 学业分层测评3 含答案 精品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1.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甚微,但是对人体的健康却起着重要作用。

下列各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的是( )【导学号:19040032】A.I、K、O、S B.B、Mo、Fe、Zn、CuC.N、H、O、P、C D.Fe、Ca、 Cu、Mg、C【解析】观察比较可知,选项A中有O、S、K三种大量元素;选项B中全部都是微量元素;选项C中全部为大量元素;选项D中有C、Mg、Ca三种大量元素。

【答案】 B2.下列有关组成细胞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19040033】A.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是氮B.活细胞内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C.Mg、Zn、Ca等大量元素是生物体必不可少的D.微量元素对于生物体来说可有可无【解析】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是碳,A错误;活细胞内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B正确;Zn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尽管生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错误。

【答案】 B3.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最佳的一组实验材料依次是( )【导学号:19040034】①甘蔗的茎②油菜籽③花生种子④梨⑤甜菜的块根⑥豆浆A.④②⑥ B.⑤②⑥C.④③⑥ D.①②⑥【解析】还原糖的检测,要求实验材料含有还原糖且是浅色或白色;脂肪、蛋白质的检测,要求实验材料含有丰富的脂肪或蛋白质。

因此,最佳的一组实验材料是④梨、③花生种子和⑥豆浆。

甘蔗的茎和甜菜的块根含有丰富的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做实验材料。

【答案】 C4.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①脂肪鉴定时,花生子叶染色后,没有用酒精洗去浮色②蛋白质鉴定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③还原糖鉴定时,用60 ℃水浴加热④淀粉鉴定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解析】脂肪鉴定时,应将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用酒精洗去浮色,易于观察脂肪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

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加A液,再加B液,否则无法使溶液呈现紫色。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2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业分层测评6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2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业分层测评6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六)(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B.果蝇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基因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解析】果蝇的精子中基因单个存在,A错误;果蝇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B错误;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一部分来自父方,另一部分来自母方,C错误。

【答案】 D2.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实验是()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B.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C.细胞的全能性实验D.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解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结论,首次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得出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细胞的全能性实验证明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 A3.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叙述为()【导学号:10090062】A.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上的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解析】非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强调的都是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B、C两项所述内容包含于非等位基因的概念,D项所述不是非等位基因。

【答案】 A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不能自由组合的,自由组合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二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二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

必修二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核内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DNA 分子,这两个携带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 D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解析]细胞核内的DNA分子位于染色体上,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2.已知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X b Y,下列图中可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考虑变异)的是( D )[解析]根据基因型可知,该动物为二倍体,正常情况下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也就不存在等位基因,由于A、C项中含有基因A和a,因此排除A、C项;另外,B项中含有X b 和Y,所以排除B项,D项正确.3.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之间一定能发生自由组合B.若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则显性杂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一定是9︰3︰3︰1C.人类的红绿色盲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只根据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无法确定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解析]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A项错误;若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中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如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杂合子),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 B Y,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B项错误;人类的红绿色盲属于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项错误;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都可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如X B X b和X B Y杂交,D项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3+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3+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1.神经元中长而少的突起为( )A.树突B.轴突C.细胞体D.神经节【答案】 B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C.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D.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解析】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

【答案】 D3.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 )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解析】刺激神经纤维某一部位时,刺激部位发生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则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膜外相反,故B正确。

【答案】 B4.静息时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解析】神经纤维细胞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时,由于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Na+大量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 B5.如图表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左向右B.都是由右向左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解析】该神经元兴奋处为动作电位,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而静息电位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所以电流方向在膜内是由左向右,在膜外是由右向左。

【答案】 C6.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Na+外流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解析】兴奋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未兴奋区在局部电流的刺激下,打开了Na+通道,使Na+内流,导致未兴奋区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A项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二)学业分层测评::第章第2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二)学业分层测评::第章第2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建议用时:45分钟)1.根据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古细菌B.古生代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爬行动物出现并发展C.原始的哺乳类和鸟类的出现是中生代在进化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D.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的第三纪【解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是最高级的生物,应该出现的最晚,即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

【答案】D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解析】生物多样性是由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与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故A项叙述不完整。

【答案】A3.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下列不正确的是( )A.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生物简单、低等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高等生物化石C.新近地层中的化石生物复杂、高等D.新近的地层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解析】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一般来说,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高等.在新近的地层中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但在极古老的地层中是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的。

【答案】B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故B正确。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故D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7+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7+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七)(建议用时:45分钟)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解析】非特异性主要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等),这种免疫是先天就具有的,对于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的过程,如吞噬细胞,虽然可以识别异物,并且进行吞噬,但是对于不同异物没有针对性的杀灭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故而是可以遗传的;过敏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由B细胞或T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 A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a是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是B细胞,T细胞和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当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 C3.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甲乙丙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解析】据图甲可知,HIV增殖过程中有RNA在酶的作用下生成RNA—DNA杂交分子的现象,说明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A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1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 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 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答案】B2•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0 时间A. 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 be段兔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e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 de段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解析】ab段显示兔群逐步适应新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而非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是种群数量减少;de段显示兔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此时期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答案】A3.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导学号:07950034】A. 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B. e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C. 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D. 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解析】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

【答案】C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 1.2N oB. 1.44N 0C. 2.2N oD. 3.6N o【解析】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 = Na t,由于入=1 + 0.2=1.2 , t = 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 1.44N。

【答案】B5•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变的B. 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 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鼠害D. 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

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

对有害生物种群防治,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危害。

对鱼的种群,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C6•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Jli种W大小0 2 4 S H 10 12 u Ifl増大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 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解析】 甲、乙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丁为性比, 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 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 A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呈“S ” 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07950035】B.【解析】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 点之后。

防治害虫越早越好,当到c 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 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 点之前防治。

K 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 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

【答案】 A&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 使更多幼小的个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 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 改变性比,提高种群出生率【解析】 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 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 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 会。

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比。

【答案】 D9•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 c 点进行D. 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增长速率接近 0A.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 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12 3 45吋何丿年A. 150 只B. 200只C. 300 只D. 400只【解析】 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 X 50)/20 = 200(只)。

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 第3年的数量等于 K/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 值为400只。

【答案】 D10.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1) 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 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 ______________ 增长;最后 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 ____________ 。

(3) 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才能使效益最高?⑷ 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 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式即可)。

在生物圈中,人 口的K 值是有限的。

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

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解析】(1)由于种群刚迁入时的增长较快,曲线呈现出近似“ J ”型增长, 而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曲线呈“ S ”型增长, 最后呈波动趋势。

(2)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应该位于波动的K中间值。

(3)捕捞后在2(d 点)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4)由于此种群的 入是固定不变的,为(1 + 1%),代入公式 N = N )•入t ,即可得出。

种群iaK逋率【答案】(1) “J”型“S”型波动(2)b (3)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d点左右⑷N t = 10X (1 + 1%)6万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11 •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导学号:07950036】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 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 K 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答案】 C 1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 : 1,则出生率越高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 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 20% 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 1 : 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 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1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比值为入,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4年调查年龄结构可能为下降型B. 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 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 S ”型曲线增长K/2 KD. 如果持续16〜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 J”型曲线增长【解析】种群数量最少应该是在第10年,8〜10年间入值仍小于1,种群数量继续降低。

【答案】C14•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 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 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 。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___________ 。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 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 点后,增长速率为0。

(5) 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点后进行,原因是(6) 若图中曲线n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决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解析】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 J”型曲线疯狂增长。

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 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

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

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f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

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⑴I (2) n (3) n 55亿(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C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