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

合集下载

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培养策略

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培养策略

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培养策略提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师;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一、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教学效能感概念最初在理论上来源于研究者阿莫特尔(Armor,D.,et al, 1976)首次提出的“教师效能感”(teacher ef ficacy -TE)概念和班杜拉(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 self-efficacy)的结合。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阿什顿(Ashton, 1986)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完成所学任务的信心,教师相信他们有能力影响学生的成就。

沃尔夫克(Woolfolk, 1990)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校的教育力量、学习成败的责任、学习的功能、一般的教育哲学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等各方面的信念。

通过以上不同的研究者的论述不难发现,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文字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基本意义比较趋近。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1.外部因素(1)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的社会声望、经济待遇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当教师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职业价值才能体现,教师自我效能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学校环境的影响如果学校教风、学风良好,教师有责任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他们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对教好学生充满信心,对教学活动抱有极大的责任感。

(3)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种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教师处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尊敬、爱戴老师,教师之间互帮、互学,领导与教师关系平等、融洽,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中,以下哪个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A. 自我效能感理论B.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C. 情感发展阶段理论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认知领域?A. 知识B. 态度C. 综合D. 分析3.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C.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D.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 以下哪项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A. 爱国守法B. 敬业奉献C. 尊重学生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5.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是什么?A. 教学内容的难度B. 学生的学习兴趣C. 教学资源的可用性D. 教学时间的分配6.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A. 教师的主导地位B. 学生的主体地位C. 教材的中心地位D.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7.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以下哪种评价方式最能体现过程性评价?A. 期末考试成绩B. 课堂小测验C. 作业和项目D. 口头报告8.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有几种基本智能?A. 7种B. 8种C. 9种D. 10种9.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以下哪种策略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A. 严格执行校规B. 经常进行惩罚C. 尊重和理解学生D. 只关注学生的成绩10. 以下哪个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A. 参加教育培训B. 阅读教育理论书籍C. 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D. 每天增加作业量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_________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2.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_________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3.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_,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础。

教师效能感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教师效能感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涛等学者(1995)根据 Gibson编制的教师效能量表 和 Aston编制的个人教学效能量表编制了教师教 学效能感量表[8]。我国关于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大 多采用此量表。Tschannen-Moran和 Hoy对 1974 至 1997年关于教师效能感的文献进行了深入分 析,构建了教师效能感整合模型。依据该模型将教 师效能感建构为学生投入 (Studentengagement)、 教 学 策 略 (Instructionalstrategies)和 课 堂 管 理 (Classmanagement)三个因素。该量表放弃了一般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所有题目都集中于测量个人教 学效能感。目前西方学者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较 多采用该量表。大量研究表明,Tschannen-Moran 和 Hoy编订的教师效能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 效度[9]。因此,本 研 究 对 教 师 效 能 感 量 表 中 文 版 进行了修订,并在职前教师群体中进行了信效度检 验,旨在为 我 国 教 师 效 能 感 的 研 究 提 供 新 的 研 究 工具。
关 键 词:教师效能感;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21)03-0108-05
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教 师关于自身是否具有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能力 的信念[1],是 教 师 相 信 自 己 有 能 力 组 织 和 执 行 在 特定环境下成功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认知过 程[2]。教师效能感取决于个人对其目前的能力和 策略是否足以胜任有关教学任务的比较判断,是通 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建构起来的[3]。因为推崇 实用主义,国外非常重视教师效能感测量工具的开 发、应用和检验,进行了大量关于教师效能感的实 证研究。20世纪 80年代初期,Gibson和 Dembo基 于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编制了教师效能量表 (TeacherEfficacyScale)。该量表包含个人教学效 能感(PTE,alpha=.75)和 一 般 教 学 效 能 感 (GTE, alpha=.79)两个维度。个人教学效能感用于评估 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学生的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用 于评估教师被外在因素所制约的信念[4]。该量表 开发后得到 了 广 泛 的 应 用。Saklofske等 学 者 对 该 量表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教师效能感存在这两 个因素[5]。Soodak和 Podell根据该量表开发了包 含 16个项目的简化版量表[6],Hoy和 Woolfolk开 发了包含 10个项目的简化版量表[7]。俞国良,辛

教案撰写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案撰写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案撰写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及其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并利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行动方案。

在教案撰写中,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其影响了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1.难度分层策略该策略将课程知识点分级,对学生水平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学生依据自己的程度,逐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精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启发式策略这种策略采用“启发式”的方式,即通过类比、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加强教师指导,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能力。

在教案制作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实践中产生新的发现,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交互策略这种策略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感受、表现以及因材施教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效能。

在教案制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如手机板书、问答、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从而促进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这种互动策略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学会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活动。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接下来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法是一种主要通过口头和书面介绍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和阐述具体的知识点和概念,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知识。

在教案制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板书等方式,将知识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及通过各种实例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教学策略概念

教学策略概念

教学策略概念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手段。

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教学策略的概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教学策略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而定。

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幼儿园教学中,要注重游戏和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在高中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学策略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来选择。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破题法”、“入门法”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示范演练法”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在教学环境方面,要根据教学场所、教学资源和学生人数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大班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小班教学中,可以采用个性化指导的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实践和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保持教学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问题和改进方向,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品质。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只有不断提升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实现教学的双赢局面。

希望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能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现状分析
对于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不高的现状,主要是由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更新,给部分老师带来了较 大的心理和专业压力。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也会导致其教学效能感降低。因此,有必要采取一 系列措施来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提升策略: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 求,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加强教育教学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通过以上措施,我们相信能 够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02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
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与内涵
•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教学能力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它是教师心理健康和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也是反映教师 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 在一项针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调查中,结果显 示大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但仍有部分 教师存在教学效能感不高的情况。其中,新入职教 师、代课教师和农村小学教师相对更容易出现教学 效能感不高的问题。
目的和意义
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有助于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教学的整体质 量。
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提 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从师合作关系
03
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师合作氛围,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
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能感。

教学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_

教学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_

三、教学效能的基本理论(一)教学效能的内涵教师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有关“教学效能”的定义大都以“教师教学效能”的形式出现,或者直接简化为“教师效能”。

因为教师效能(teacher effectiveness)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汉语语境中“teacher effectiveness”和“teacher efficacy”都可以被译为“教师效能”,其实,两个词产生于不同的背景,内涵也有所不同。

“teacher effectiveness”源于教育效能研究领域,最早可追溯到海德(Heider)或怀特(White)的早期研究,后来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发表的教育评价研究报告指出,教师效能与学生成就具有显著相关,便开启了教师效能研究的先河,①通常它反映的是教师个人工作结果对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而“teacher efficacy”最早出现于儒特(Rutter)的社会学习论观点中,后经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以及伯曼(Berman)的效能感(sense of efficacy)研究后,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教师效能包含了教师(自我)效能感,这在前一章有关教师效能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说明。

通常高效能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也常常具备有效教师的其他特征,能够反映出较高的效能水平。

因而,教师自我效能感又可作为教师教学效能的衡量标准之一。

为了避免产生歧异,本研究中将“teacher efficacy”译为“教师效能感”。

当然,除“教师效能”以外,国内的相关文献中有关于“teacher effectiveness”的多种译法,比如“教师有效性”、“教师有效教学”或直接译为“教学效能”。

1. 多样化的理解已有的研究从多个角度界定教学效能,这为全面理解教学效能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体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感受到自己能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做出积极的影响并获得正向反馈的情感体验。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观评价,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信和充实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以下特点:一、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浓厚的主观性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心理状态。

教师教学效能感不仅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等个体因素有关,也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政策和学生特点等外部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不仅与教师本身的个体因素有关,还与外部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受到教育政策、教育质量、学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对教育机构和教师自身的价值认同、教学目标和意义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满意度密切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与教学满意度密切相关。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带来教师自信心的提升,增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满意度。

教师教学满意度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科素养因素教师的学科素养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缺乏学科素养的教师则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从而影响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

二、学术自信心因素教师学术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学术自信心的高低是由其对于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对学科发展前景的看法、对于学术趋势的了解以及个人在学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教师学术自信心的提高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能力和效果的评价和信心,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绩效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经验、教学信念等,而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领导支持、同事关系等。

本研究探讨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总结分析表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需要注重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未来研究应该深入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具体机制,为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感, 特点, 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互动关系, 总结分析, 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改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焦点。

目前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和待完善的地方。

有必要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心和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发展。

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激发教师教学潜能、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 通过深入了解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和特点,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和学校领导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为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改进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提升策略

性、 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 我效能感和情绪情感活动, 自 从而影
响学生 的学业成就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 整群随机 取样的方式 , 一) 选取 河北 省沧州市市区和河北省东光 县 、 山县公 立学 校的初 中 盐
种能够克服各种阻力 去提高学 习者 学习能 力的信 念。第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 学活动 中对 其能有效 地完成 教学工作 、 实现教学 目 的能力的知觉 和信念 , 标 是教师对 自己 影响学生学 习行 为和学 习成绩 的能力 的主观判 断。教师 的 教学效 能感是多种心理成分 的整合 。第 一, 教学效能感 的 就 本质而言, 它既是一种能力 , 又是一种信念 。其能力特 胜表现 在: 教学效 能感使教师深信 自己能协助学 习者排除各种 学习 上 的障碍 , 使学生有效地学 习 ; 念特性表现 在 : 其信 教师拥 有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 影响教师 投入教学 的努力 程度和 坚持
性, 影响教师教学策 略、 学方法 的改革 , 响教师 的教 学态 教 影
度。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积
极改革教学方法 ,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 具有积极 的教学
得分越高, 说明其教学效能感越强。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
5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差异 比较 .
采用 t 检验对班主任 和非班主 任教师 的教学效能感 进 行差异 比较 , 结果发现班主任和非班 主任教师在教学效 能感
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 效能感两个维度 的得分上 , 同教 不 龄 中小学教师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事后 检验 ( ) 脚 结果 发现 , 在总 的教学 效能感 方 面, 教龄为 l— I年和 加 年 以上的教师得分高 于教龄为 5— 12 )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提升策略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提升策略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提升策略发表时间:2014-08-08T10:15:19.1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7月总第125期供稿作者:翟翠玲[导读]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翟翠玲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中心校051730一、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多种心理成分的整合。

第一,就教学效能感的本质而言,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

其能力特性表现在:教学效能感使教师深信自己能协助学习者排除各种学习上的障碍,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其信念特性表现在:教师拥有一种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去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信念。

第二,就教学效能感的成分而言,它是一个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括情感成分的多维整体性概念。

第三,就教学效能感的核心内容而言,它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结果的认识和评价。

二、教学效能感的功能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投入教学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宽容、民主、公平。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教学活动,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从事非教学活动的时间较多。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监控能力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教学效能感越高,教学监控能力越强。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师的教学改革意愿相关。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更喜欢自己的职业,更愿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

教学的效能感

教学的效能感

教学的效能感
教学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的心理感受,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学的效能感与教学成果紧密相关,强的效能感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发展,而弱的效能感会导致教师自我怀疑、缺乏信心,进而影响教学中的决策和行动。

教学的效能感来源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一般性因素包括教师个体特质、教育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应变能力等;专业性因素则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

此外,同行支持、家庭支持、学生反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教学的效能感产生影响。

同事间的支持和鼓励,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学生的积极反馈都能够提升教学效能感。

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呢?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教学技能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其次,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第三,要充分利用同事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和同事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

家人间的理解和支持也能让教师更加平衡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效力。

综上所述,教学的效能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教师教学动力和信心的来源,也是教育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希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效能感,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

针对性教学教案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针对性教学教案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针对性教学教案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差异化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潜能。

在针对性教学教案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差异化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Ⅰ. 综合小组教学差异化教学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的环境至关重要。

综合小组教学是一个有效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能力水平的小组,每个小组内有高、中、低能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挑战,并在小组内相互协作,互相学习。

Ⅱ.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技术工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和掌控权。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教育应用程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化学习。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Ⅲ. 资源分级和任务分层针对性教学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能力水平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和任务。

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和任务,以促进他们的深度思考和拓展知识面。

对于低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支持和指导,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种资源分级和任务分层的做法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上取得进步。

Ⅳ. 差异化评估在针对性教学教案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评估方面的差异。

传统的考试评估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项目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总结:针对性教学教案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是一种适应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教育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教育教学效能提升策略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教育教学效能提升的策略和建议,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育教学效能是指提高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能力。

通过实施以下策略,教育机构可以增强教学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体验。

策略一: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设定明确的研究目标,以指导他们的教学活动。

研究目标应当具体、可衡量和可达到。

这样一来,学生将知道他们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什么,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策略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研究风格和需求。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

例如,可以运用小组讨论、实践演练和案例研究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策略三:提供及时的反馈反馈对于学生的研究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反馈应当具体、建设性和个性化,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

策略四:鼓励积极参与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研究过程。

他们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促进他们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效果。

策略五:持续专业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他们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持续专业发展是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

总结: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及时的反馈、鼓励积极参与和持续专业发展等策略,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升教育教学效能,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这些策略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首要教学原理

首要教学原理

首要教学原理M.戴维.梅里尔(美);盛群力(译);何珊云(译);钟丽佳(译)【摘要】首要教学原理是从一组有效教学的原理和模式中提炼出来的,具体是指聚焦问题或者面向任务开展教学,并以此经历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的教学循环圈。

首要教学原理中各项要求如果能够一一得到落实,那么,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肯定也会逐渐得以提高。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首要教学原理对学业表现的促进作用才得以凸显。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re derived from a set of principles and models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 T hese principles focus on the problem‐centered instruction or task‐based implementation , experiencing a four‐phase cycle of instruction :activation , demonstration ,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 T he successive application of these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defines increasingly effective levels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 The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 promoted by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will be most evident in performance on complex problems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首要教学原理;e3教学;教学设计【作者】M.戴维.梅里尔(美);盛群力(译);何珊云(译);钟丽佳(译)【作者单位】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一、引言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教学策略评比方案

教学策略评比方案

教学策略评比方案
背景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能够帮助学生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评估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以确定适合该教学环境的最佳策略。

目的
本方案旨在评估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根据结果确定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能力。

方案
步骤一:收集数据
收集不同教学策略在同一教学环境下的学生研究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考试成绩、作业成绩等学生综合表现。

步骤二:建立评估指标
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研究成绩、学生参与度、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

步骤三:评估不同教学策略
根据收集来的数据,分别评估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在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步骤四:确定最佳教学策略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确定最佳的教学策略。

步骤五:验证
采用最佳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并对学生的研究成绩和参与度进行检验和分析,以验证最佳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结论
本方案通过收集数据、制定评估指标、评估不同教学策略、确定最佳教学策略以及验证等步骤,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

简述教学策略的特征

简述教学策略的特征

简述教学策略的特征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学生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的特征包括多样性、适应性、灵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一、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特征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一些理论性知识,可以采取讲授、演讲、讨论等策略;对于实践性的知识,可以采取实验、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策略。

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适应性教学策略的特征之二是适应性。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便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三、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特征之三是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灵活性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科学性教学策略的特征之四是科学性。

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地进行选择。

科学性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特征之五是实践性。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尝试和实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的特征包括多样性、适应性、灵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只有在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注重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策略水平,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

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

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之一就是教师教学效能的评估制度。

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是一种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的制度,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回答,探讨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意义、内容、方式等问题。

一、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意义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建立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评估,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次,评估制度可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通过评估,教师才能真实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

再次,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通过对教师的评估,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

二、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内容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首先,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评估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了解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等。

其次,评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评估内容的重要部分。

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引导学生是评估的重点。

最后,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是评估制度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等。

三、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方式教师教学效能评估制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综合运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方法。

定性评估可以通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和学生评价等方式进行。

教学观察可以由专业教研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评估;教学反思可以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由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学生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意见。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一、多样性(Diversity)多样性是指教学策略应该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如讲授、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二、灵活性(Flexibility)灵活性是指教学策略应具有可调节和适应性的特点,以便根据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时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

灵活性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个性化(Personalization)个性化是指教学策略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量身定制,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设计相应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四、互动性(Interactivity)互动性是指教学策略应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课堂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互动性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循序渐进(Progression)循序渐进是指教学策略应按照知识结构和学习难易程度进行规划和组织,使学生能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解知识点、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评估反馈(Evaluation and Feedback)评估反馈是指教学策略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
[摘要]本文确认了一组被不同教学理论和有效实践所青睐的“首要教学原理”。

作者认为成功地运用“首要教学原理”同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息息相关。

四个具有不同效能水平的教学策略分别是:呈现相关信息;呈现相关信息与展示论证新知;呈现相关信息、展示论证新知和尝试应用练习;聚焦完整任务、展示论证新知和尝试应用练习。

另外还有五个起到增量作用的教学策略分别是:激活相关旧知,理清知识结构,反思学习效果,鼓励探究发现和彼此交流所得。

[关键词]首要教学原理;教学策略效能水平;教学策略增量
一、引言
梅里尔(2002,2002b,发表中a,发表中b)已经确定了一组首要教学原理,这些首要教学原理被不同教学理论和有效实践所青睐。

表1是“首要教学原理”的概要说明。

这些原理有相同的价值吗?它们对学习的效果和效能有相同的贡献吗?是不是其中有些原理更为要紧呢?这些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不同的原理的贡献各有什么差异?本文讨论了不同的原理对完成复杂任务的各自贡献。

成功地运用“首要教学原理”同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息息相关。

二、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不同业绩水平
我们深信本文提出的几条原理在大部分教学中都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然而,那些只注重回忆信息的评估手段恐怕难以衡量运用这些原理而带来的学习增量。

首要教学原理对完成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来说效果更加明显。

复杂学习任务需要学习者完成一件作品或者解决一个问题。

这样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许多相关的不同知识技能(Cagne & Merrill, 1990; Van Merrienboer, 1997)。

复杂学习任务会体现出各种不同的业绩水平。

起先的时候,学习者也许只能涉及该任务的最简单情景,随着技能不断熟练,学习者可以完成越来越复杂
的任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一开始提出的解决办法可能是简单肤浅的并且只考虑整个任务的某个局部因素。

随着技能逐步完善,学习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会更有针对性、更加细致综合,能够兼顾不同要求。

评估学习者是否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考虑技能发展的这些特点(Bunderson, 2003)。

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的不同业绩水平究竟应该如何来加以衡量呢?
1.明确任务序列。

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的数量和难度会逐级上升。

我们可以在这个序列的每一个任务中,确定带有标志的可接受表现。

不妨请学习者连续完成这一系列任务直到他不能完成这个系列中更难一级的新任务为止。

我们可以用学习者是否能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完成任务序列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评价他的表现,即他能做到哪一步为止。

2.向学习者提供一组带有不同辅导帮助水平的任务。

当学习者一筹莫展时,先给予他第一层次的辅导帮助,之后如果学习者还感觉到不得要领,就给予他第二层次的辅导帮助,如此等等,直到学习者能完成整个任务。

学习者的表现得分与他在完成整个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辅导帮助数量正好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得分不是按照任务的难度而是按照在任务中得到的帮助的数量来确定,辅导帮助越多,表现得分就越少。

3.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网状结构的复杂任务去评估表现的不同水平。

这与上文说明的依据任务的难度来评估表现水平是相似的,所不同的是,此时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是相对独立的。

解决任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技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阶段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
我们也可以对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进行分等,使之与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水平或阶段相联系。

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取决于运用首要教学原理的程度。

本文接下来就对此展开讨论(参见表2)。

1.水平0教学策略——呈现信息(information_only)
只呈现信息被假定为是教学策略的底线(水平0)。

呈现信息包括只呈现信息或者呈现信息加上回忆信息。

“呈现信息”能告诉学习者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以及组成部分的名字;某一类物体、情境或过程的定义特征;执行一项程序的步骤和序列。

“回忆信息”要求学习者记住已经呈现的信息。

呈现信息教学策略在所有的教学环境中(不管是学校、工厂或政府机构)都是司空见惯的。

用这种教学策略来传递大批量的信息,效率固然不低,但是对于完成复杂学习任务却鲜见其效。

2.水平1教学策略——呈现信息+展示论证新知(information plus
demonstration)
展示论证新知是通过提供整个任务或者部分任务的一个以上样例,来表明信息是如何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的。

为了使展示论证新知富有成效,其必须与学习任务的类型相一致:对于讲解某个事物的部分要素而言,应进行一一对应称呼或者标记;对于某个概念学习,要举出各种不同的正反实例;对于某个程序学习,则要展示实际的步骤及其后果;最后,通过具体说明条件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来刻画细节,有助于论证某个过程(Merrill,1997)
如果没有展示论证新知,信息只能贮存在联想记忆中,学习者难以建构起所需要的图式,或者只能建构一个不完整/不适当的图式。

当要求他们在新的情境中应用信息时,学习者就会无法提取或者创造适当的心理模式去完成任务。

我们也主张,在同一个教学策略效能水平之内也可以有不同的增量。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在运用展示论证新知策略时如何提高其内在增量。

教师向学习者提供适当的集中注意力指导(attention-focusing guidance),可以引导他们聚焦于一般信息和细节刻画之间的关系;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把抽象的信息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学习者就常常会忽略两者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式或者不会做出概括,因为他们无法将把抽象的信息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

另外,通过减少寻找关键的联系所要付出的努力,从而减轻了认知负荷,也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因此,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给学习者去建构合适的图式,并且转换成长时记忆。

通过出示不同的图示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能够强化和解释所呈现的信息,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当然,无关的图示信息(也就是和呈现的信息不直接相关的图示信息)会增加认知负荷,并且导致学习效果下降(Clark & Mayer,2003;Mayer,2001 Schnotz & Banner,2003)。

3.水平2 教学策略——呈现信息+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information plus demonstration plus application)
“尝试应用练习”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完成具体的任务。

与“有哪些”任务相一致的尝试应用练习是为了正确找到部分在整体中的对应位置;对“哪一类”的任务就是为不同的类别挑选不同的例子;对“怎样做”的任务就是实际去执行一系列步骤;对“发生了什么”的任务,就是在一定的条件猜测会发生什么结果,或者给一个未发生的结果找出错误的条件。

“尝试应用练习”要求学习者精细调整其已经获得的图式。

呈现信息和与其匹配一致的展示论证新知能够帮助学习者形成一个适当的图式。

当运用这个图式去完成一项新任务时,需要自我检查其图式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当发生错误并且得到反馈纠正,学习者就能调整其原有图式。

最初的尝试应用练习通常导致图式做出一些较大的调整。

如果图式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充分的,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去完成任务。

如果尝试应用练习的新任务同展示论证新知时的任务过于相似,学习
者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几乎没有重构图式,那么尝试练习的收获肯定不大。

难就难在如何找到恰如其分的新任务,既能够让学习者开动脑筋,又不能让他们束手无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