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240f2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0.png)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二章第一篇,详细内容为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以及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有深刻的感受。
2. 学习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特点。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段落,进行修辞手法分析。
6.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荷塘月色的感受,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荷塘月色》2. 作者:朱自清3.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作者情感表达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描绘,结合修辞手法,阐述你的理由。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但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3f94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3.png)
朗 以 云梦 的淡 轻有 笼天 又满 样虽 过 中 牛 佛 花 子 里 荷 起 雾 的 薄
照 不 , 淡 纱一 着上 像月 ;然 一 洗 乳 在 仿 和 。 塘 在 浮 青 薄
; 能 。所 的 层 却 , 是
叶
语 言 美
叠词 美
动词 美
比喻 美
拟人 美
入使富叠 化文有词 , 章音运 充写乐用 满景的, 诗状节不 意物奏仅 。, , 使
候白本
。色文
恐写
怖于
笼
罩
中年
国
大 地 的 时
月 , 正 是
1927 7
清华园中的荷塘
界 中 章 一月
。 向 描 个色
往 、 追 求 的 和 谐 宁 静 的
绘 的 中 心 , 它 是 作 者 心
有 月 亮 的 夜 晚 。 月 色 是
,
:月
光 。 点 明 了 时 间
境目文是
处 花 的荷
所 池 北塘
。
, 是 本 文 所 要 描 绘 的 特 定
名律 但 塘 曲, 光 中 。 如和的 通梵 影 月 感婀 有 色
玲着并 上和不 奏谐均 着的匀 的旋;
(的远缕微 嗅歌处 缕 风 觉声高 清 过 转似楼 香 处 为的上 , , 听。 渺 仿 送 觉 茫佛来 )
(
视 觉 转 为 听
曲梵 。婀
玲 上 奏
着 和 谐 的 旋
匀塘 ;中 但的 光月 和色
心而 慰 拔 入 了 态又 ,。 哀 变 。
文一 重个
问问
题
了这 怎
探
”无 样 ?边 理
究
的解
荷“
香我
月且
色受
叁
好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1dd67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f.png)
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文章,深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表现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二十五章——荷塘月色,具体涵盖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赏析、主题探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领悟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描绘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美的感知、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荷塘月色的美图,引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3.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如“袅娜”、“静谧”等。
4. 例句讲解:挑选文章中的经典句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型进行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塘月色》2. 主要内容:词汇:袅娜、静谧等;句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主题:以景抒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模仿文章中的描绘手法,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2. 答案:短文:参照课文,发挥想象,用细腻的描绘手法表现荷塘月色的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背影》、《春》等;组织一次荷塘月色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美,激发创作灵感。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讲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e4f6f475901020207409cf4.png)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梳理作者的心路历程
1 心理颇不宁静
2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3 我什么也没有
4 无福消受
5 惦记江南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创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 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荷
塘
月
朱 自
色
清
——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作者简介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50字左右,要求化无形为有形。
寒冷 孤独 愁绪 爱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以“寒冷”为例:
天阴沉沉的,刺骨的风呼呼的刮着,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雪已经下了 整整一天一夜,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雪花中还夹杂雹子,打到人脸上生疼 生疼。放眼望去,田野像是被冰雪给封住了,不仅人影无法寻觅,连小动物也 看不见。偶尔老树上的寒鸦惨叫几声,天地旋又恢复萧杀和寂静。身上厚厚的 棉衣无法抵御外面的寒气,我紧紧裹住围巾,还是感觉寒气脖子往里灌着。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 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 之真、之美。
人教版必修朱自清《荷塘月色》ppt演 讲教学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4313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3.png)
朱自清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光影的变幻,通过描绘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的荷塘景 色,展现出其丰富多彩的美感。
月光下荷塘的静谧之美
朱自清以月光为背景,通过描绘 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景象,营造出
一种静谧、幽美的氛围。
这篇散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通 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 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 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 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朱自清作为一位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朱自清《荷塘月色》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景描绘 •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探讨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CHAPTER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 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风格
《荷塘月色》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同时,文章也体 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 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03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47d3043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70.png)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作者:朱自清文体:写景抒情散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作者充满诗意的语言艺术。
3.品味“荷塘月色”的画面美、意境美,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的彷徨、苦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描写荷塘、月色的语句2.学习并赏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相关语句三、教学方法教法:诵读指导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学法:课前预习法、诵读涵泳法、圈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荷塘图片师:同学们,面对这片碧绿的荷塘,你想到了什么?生1: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荷花是色彩艳丽的。
生2: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日的荷塘是生机勃勃的。
生3:想到了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品质,是高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面对这般美景,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描绘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欣赏这“荷塘月色”。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问题:播放“配乐范读”,学生跟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在夜深人静时,作者去散步,路过荷塘时,看到了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
(板书:月下荷塘、塘上月色)2.问题:究竟是怎样的景象?(过渡至下一个环节)(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问题:文章用哪几个段落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自由朗读4-6自然段,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
学生回答:“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裙。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裙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柔美。
教师总结作者笔下的荷叶,具有柔美的特点(板书:荷叶柔美)问题:如果换成“碧绿的大玉盘”可以吗?学生1回答:不可以,“裙”让人们感觉荷叶是舞动着的;“大玉盘”则是固态的,相比之下缺少动态,让人感觉很生硬,失去了美感。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讲义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58720676eeaeaad0f3307f.png)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人物轶事求真的朱自清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章以优美秀丽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的读者来信,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
对于这位普通读者的质疑,朱自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视,并决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个清楚。
他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
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又写信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
接到求援信的刘崇乐也很重视,翻阅了大量书籍后,抄了一本书上的话拿给朱自清,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段儿。
”该书的作者说,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作者本人就亲耳听到过月夜蝉鸣。
朱自清看到这段文字后,为找到了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很高兴。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599f6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2.png)
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⑵基本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作者内心的郁闷由来已久,郁结之深且难以释怀。
“不平静”只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来由,是作者写作的背景与导因。
至于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一个荷塘,我们切入文章的真正的“文眼”应该是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文章看,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的自由感,以及对此的体认。
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和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
其实,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
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f2af9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9.png)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篇1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主称“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
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荷塘月色》课文讲解
![《荷塘月色》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31041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6.png)
《荷塘月色》课文讲解【荷塘月色】课文讲解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古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朱自清。
这篇短文以自然的描写和个人的感受展现了诗意般的夜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篇课文进行逐段的讲解。
第一段:清晨,微风拂面,荷叶上的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
这一幕景象立刻让人联想到沉静的夜晚即将过去,白天的世界即将开始。
朱自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大自然中,体验着与自然的亲近与融合。
第二段: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朱自清将荷塘里的荷花描绘得生动而优美。
他形容荷花是“白得如雪,点缀其中”。
白色的荷花在月色的照射下,散发着清新的芬芳,仿佛给大自然抹上了一层白色的香气。
朱自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和纯洁。
第三段:夜幕降临,天地渐渐昏暗,而荷塘中的月光却照耀着这一片湖水。
朱自清将荷塘和月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他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将夜晚的安静和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段: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朱自清表达了他对诗意夜晚的向往和思考。
他感慨地说:“这时候又想起小时候的一切”,让读者意识到夜晚的美丽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纯真年少时的回忆和向往。
通过这样的描写,朱自清使读者重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并激发了内心对美的追求。
这是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简要讲解。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朱自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诗意的夜晚画面。
希望这篇短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丽与宁静,也勾起了每个人对纯真年少时光的回忆和向往。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https://img.taocdn.com/s3/m/89555c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2.png)
?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热
蝉声
闹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2024版《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
![2024版《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888c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a.png)
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反映艺术魅力
以其细腻、生动、诗意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传承价值
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元素,同时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主要成就:朱自清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朱自清生平及主要成就
《荷塘月色》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1927年,朱自清任教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
创作地点
文章描写了清华园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
03
CHAPTER
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描绘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景
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出荷塘在月光下的静谧与美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融入人文情感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荷塘月色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
运用诗歌般的语言,使得整篇散文充满了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朱自清
以散文创作为主,作品多涉及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等题材,风格温馨亲切、语言流畅优美。
冰心
作为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其散文也颇具特色,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语言犀利明快。
茅盾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风格简介
VS
现代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说、诗歌等文体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景象。
影响
现代散文不仅推动了文学语言的变革和文学形式的创新,还深刻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现代散文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
朱自清所著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作品简介散文知识点梳理总结课件PPT模板
![朱自清所著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作品简介散文知识点梳理总结课件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3f172b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6.png)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 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 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 《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 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 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 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 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 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 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艺术特色-画面感强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 《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 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 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 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 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 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 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主要作品有《毁灭》 《踪迹》《背影》《欧游 杂记》《伦敦杂记》等。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 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 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 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 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 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 的诗情画意。
艺术特色-画面感强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bed242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a.png)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一、作品背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 1927 年 7 月在北京清华园所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内心苦闷彷徨,他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找到出路,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文章结构《荷塘月色》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点明了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也是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
接着,作者依次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等景色,最后又回到现实,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景物描写1、小路作者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踱步,“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路旁的树“蓊蓊郁郁的”,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2、荷塘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之美;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荷香的清幽。
3、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的动感和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展现了雾的轻盈;“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叶子和花的洁白和清新。
四、情感表达1、暂时的超脱在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中,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自由。
2、无法摆脱的苦闷然而,这种超脱是短暂的,当作者回到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又回到了现实的苦闷之中。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语言优美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结构精巧开头以“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夜游荷塘,结尾又回到现实,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19101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4.png)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要点提示:《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见朱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
作者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这一切又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
这样,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这篇文章描写的笔触十分细腻,画面极具神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语言秀丽朴素,比喻形象生动。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讲解
![《荷塘月色》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213b0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4.png)
《荷塘月色》讲解《荷塘月色》讲解李国平[引子]《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
作者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爱国的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作者不满这样黑暗的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
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讲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起句点明夜游荷塘的缘由。
透露出作者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心境。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坐着乘凉”而“忽然想起”,正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体现。
作者在苦闷惆怅心情的驱使下,想去寻找“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表示了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文章从心情写起,带进题目所制定的范围:晚上(时间),荷塘(地点),月色(情景)。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子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分号前写屋外,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分号后写屋内,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这是第一节,即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暗寓作者内心倾慕荷塘月色同丑恶的和黑暗社会的矛盾,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一句实写沿塘的曲径。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基础梳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 ) 倩( )影煤屑( ) 踱( )步梵婀玲()【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问题探究】A、重点朗读、赏析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赏析景物描写)作者在第4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2请找出第4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分析每个句子的作用。
B、体味、赏析课文第5段重点词语及通感的修辞手法。
1理解词语含义第5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2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作者在第5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C、诵读、鉴赏第5、6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2、第6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词、叠字(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重重、阴阴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D、把握全文,理解作者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课外积累】荷花诗句集锦(1)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子夜吴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6)离骚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7)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9)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0)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2、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3对下面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4、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5.下列对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曲》《采莲赋》《西洲曲》都是古乐府诗。
B.《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都是朱自清的优秀散文。
C.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
D.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极为不满,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问政治。
6.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二、鉴赏题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葛立方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称。
1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赋予荷花许多的名字,诸如莲花、水芝等。
请调动你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
(1分)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
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晴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B.上片写雨中荷花,下片写雨后天晴,都以静态描摹。
C.作者以“红衣”喻荷花,以“船”喻酒器,以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
D.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
16.这首词善用叠字,前人周密说“妙手无痕”。
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拓展阅读】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
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
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
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
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
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
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
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
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
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
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的记忆。
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
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