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译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亡④之也,谓:天无以⑤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⑥,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⑦将恐蹶⑧。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⑨,此非以贱为本耶?贵⑩以贱⑪为本,高⑫以下⑬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⑭如玉⑮、硌硌⑯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亡道、失理、背德、弃法,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贵气若琭玉,平凡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大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亡:1)(1)逃离,出走。
亡,逃也。
——《说文》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死。
如:亡人(死人。
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3)掷,扔,抛弃,丢,丢失,丧失。
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
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4)背弃,背离抛弃。
背弃:背离抛弃;死亡的婉辞。
(5)灭亡。
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第11章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
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导读】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
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解析】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
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
歇灭:息灭,消失。
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⑥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
2)官长,君长。
3)道理,规律。
4)通“政”,政治,政事。
政:(1)(会意兼形声。
从攴从正,正亦声。
攴(pū)敲击。
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
“正”是光明正大。
本义:匡正) (2)同本义政,正也。
——《说文》(3)主持政事。
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⑦蹶:跌倒,垮台。
⑧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
其中,毂是善、美。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
第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篇,以下是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译文及简要讲解: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感悟:1. 道不可名: 开篇就强调了道是无法被准确言说或命名的。
这是因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原则。
2. 无名的起源: 引出了“无名”是天地之始,是一切事物生成的起源。
这表达了“无”或“无为”的概念,即不被限定、不受拘束的状态。
3. 有名的作用: 后文指出,有名即是万物之母。
这表示通过命名,事物才具有了个别性、独特性,才分化成为世间万物。
4.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在无欲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微妙之处;而在有欲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外在的形态。
这是一种对于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思考。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深奥、神秘的意思,表达了道的深邃性。
通过深入思考和悟性的提升,可以进入到深邃的境界,而这深邃境界被称之为“众妙之门”,意味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奥妙和智慧。
总体来说,第十一章主要强调了道的超越性、无名的起源和有名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状态下观察事物的不同层面。
通过深入思考和修炼,可以达到对道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摘要:1.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概述2.道德经第11章的核心思想解析3.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4.总结正文:道德经第11章的理解及感悟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老子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主张在治理国家、处理事务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
本章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本章开篇即提出“大象无形”,意味着世间万物皆遵循道,而道是无形、无名的。
这里的大象并非实指动物,而是用来形容世间事物的总体。
这一概念告诉我们,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
其次,老子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地去行事。
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应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让民众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的。
这一观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领导者应为民谋福祉,保障人民的权益。
再次,本章还论述了道家的道德观。
老子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道德高尚的领导者能够感化民众,使国家和谐稳定。
而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则会导致国家动荡,民众离心。
因此,领导者应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
最后,我们要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非完全消极,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在面临问题时,我们应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顺势而为,不强行干预。
其次,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关爱他人,尊重自然规律,与他人和谐共处。
总之,道德经第11章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通过理解、感悟这一章的智慧,我们可以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得到启示。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共收录81章,其中第十一章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十一章进行解释,探讨其主要观点与内涵。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比喻,意味着在事物运行、社会关系中,如果能够减少纷争与争斗,达到和谐共融的境地,将使得事物更加顺利运转。
这则比喻中的“三十辐”可以理解为不同个体、各类事物和人的意见、观点、动力等,而“毂”则代表着运行的中心枢纽。
当各方之间没有过多的冲突和竞争时,大家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这就好比车轮的各个辐条合作,共同推动车子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等。
当人们在这些关系中相互争斗、为自己利益而不择手段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
相反,当人们能够理解彼此、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时,社会将变得和谐有序。
在这则比喻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当其无”。
这里的“当其无”可以理解为在冲突与争斗中缺乏个人之私欲、利益的驱使。
当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将整个社会大局置于首位,不为个人利益而争斗时,整个社会将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深意在于呼唤人们放下自我,尊重他人,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样的境界不仅体现在个人关系中,也贯穿于整个社会体系。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之下,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迈向进步。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启示依然不可忽视。
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应该追求互信、互助、和谐共处,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之,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一个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比喻,告诫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和谐与合作。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利益,将整个社会大局放在首位时,我们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这一章的教诲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实用版】
目录
一、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
二、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三、道德经第十一章讲解
四、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
正文
一、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如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围成一个毂,因为中间有空,才能发挥车的作用。
燃烧粘土制成器皿,因为中间有空,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因为中间有空,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三、道德经第十一章讲解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物都是由“有”和“无”两部分组成,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
例如,车毂、器皿和房屋等,都是因为有了空隙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说明,有形的东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无形的存在。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四、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
从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感悟:
1.世间万物都是由“有”和“无”两部分组成,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
我们不应只关注有形的东西,更要认识到无形的价值。
2.有形的东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无形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无形的资源和优势。
3.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辩证看待问题,这一章节是对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道德经第十一章、十二章:大道无名,大德无声
道德经第十一章、十二章:大道无名,大德无声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辐条,用在一个车毂上,当(单个辐条)无的时候,有了车的用处。
把泥胚做成器物,器具中间无的地方,有了器物的用处。
开门窗形成房间,门窗及房屋中间无的地方,才使房间有了用处。
因此,有之所以有价值,是无在起作用
解释:有无辩证,因为无的作用,有才具有价值。
进一步强调“无”的作用,加深对大道无名、大德无声、圣人无身的“玄德”的理解。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此,圣人考虑实际的价值,而不考虑表面现象,来进行选择。
解释:大道无名,圣人选择“无”。
辩证地论述“无”的作用,圣人不可过度追求个人欲望,治国无为。
食物的丰盛使现代文明出现了大量的“富贵病”;无休止的饮酒使得很多人内脏受到损害;电子技术带来“娱乐至死”,沉溺于音乐、影视、游戏,很多人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财富的无穷,导致很多人殚精竭虑、疲于奔命。
“道法自然”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逻辑方式,中国先哲习惯从自然、客观的观察中得出人们的行为准则,这两章是很典型的。
道德经十一章原文
道德经十一章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撰写。
其第十一章是其中一篇重要的篇章,涉及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并解读其内涵。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如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文字通过三个比喻,揭示了“无”和“有”的哲学概念。
首先是车轮的比喻,三十辐共一毂,形成了车轮的结构。
但如果只有毂而没有辐,车轮就无法使用。
意味着“有”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利益所必需的,但真正重要的是“无”,即没有的状态。
接着是器皿的比喻,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器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内部是空的,可以盛放各种物品。
最后是房屋的比喻,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房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有空间供人居住。
道的境界就像空间一样,没有实体的存在,却能容纳一切事物。
接着,作者引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在这里,“有”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存在,而“无”则是更为重要的存在形式。
因为“无”可以容纳一切,并为“有”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
“无”也代表了虚无和空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
这一章的深意在于强调无为的境界,即在没有明确目标和意图的情况下,保持心灵的清净和平和。
只有在放下欲望和执着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的价值取向相悖,但却蕴含着一种智慧和内心的力量。
《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简单的比喻和精辟的语言,表达了道家哲学对“无”和“有”关系的思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这种深邃的哲学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中追求功利和物质价值的人们,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愿人们能够在追求物质享受的也能够懂得放下欲望,超越自我,体味无为而治的真谛。
【2000字】第二篇示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始于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宗师老子所著。
道德经带拼音11-20
【第十一章】三sān 十shí辐fú,共ɡònɡ一yì毂ɡǔ,当dānɡ其qí无wú,有yǒu 车jū之zhī用yònɡ。
埏shān 埴zhí以yǐ为wéi 器qì,当dānɡ其qí无wú,有yǒu 器qì之zhī用yònɡ。
凿záo 户hù牖yǒu 以yǐ为wéi 室shì,当dānɡ其qí无wú,有yǒu 室shì之zhī用yònɡ。
故ɡù有yǒu 之zhī以yǐ为wéi 利lì,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 用yònɡ。
【第十二章】五wǔ色sè令lìnɡ人rén 目mù盲mánɡ;五wǔ音yīn 令lìnɡ人rén 耳ěr 聋lónɡ;五wǔ味wèi 令lìnɡ人rén 口kǒu 爽shuǎnɡ;驰chí骋chěnɡ畋tián 猎liè,令lìnɡ人rén 心xīn 发fā狂kuánɡ;难nán 得dé之zhī货huò,令lìnɡ人rén 行xínɡ妨fánɡ。
是shì以yǐ圣shènɡ人rén 为wéi 腹fù不bù为wéi 目mù,故ɡ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第十三章】宠chǒnɡ辱rǔ若ruò惊jīnɡ,贵ɡuì大dà患huàn 若ruò身shēn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本句话来自《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如下:三十辐共一毂 ( gǔ )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直译原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根毂中,正是因为车毂是中空的,车子才可以任重道远,轮转无穷;埏(捏土)埴(黏土)制作的陶器,正是因为中间空空的部分,才发挥它的作用;建造房屋,因为开凿户(门))牖(窗窦),光线空气能够进来,人才可以居住,房间才有可用价值;所以说:物或人都是有其用处的,只有保持“无私”的认知或处世态度,才可以生存,才会发挥超远的无穷力量或作用。
个人浅见:本章通过车毂、陶器及房屋得形象比喻,来说明处世或政治管理的道理。
车能重载或滚滚向前,是因为车毂与辐条之间相依相存。
从三十根辐条角度来说:这三十根辐它们只有借助车毂,它们才可以才会它们的作用,离开车毂,它们毫无用处;同时,三十根辐条也认识到,它们的力量有限,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各自用处,也才能“生存”;对于如何相互配合,它们形成的“默契”:就是在它们群体中,没有任何一根是“支柱”,或者说这三十根辐条都重要也都不重要。
它们之间相互给对方留出空间,这样才能没有抵消力,然后在各自平均用力情况下形成强大的合力指向车毂。
从车毂角度而言:车毂明白,自己没有了辐条,它就没有了“车”的用处或价值,或者说它就难以发挥它的价值,而不能“生存”,它也要“依附”于辐条的给与。
对于如何才能和辐条达到配合。
它以“中空”姿态呈现,不偏不倚任何一根,也不跟固定任何辐条的方向,给辐条以自主。
正是因为辐条和车毂之间都明白它们离开彼此,都不能生存(你好、我好才能都好)的道理。
再这样的理念下,它们掌握了相互配合之道也即无论是辐条还是车毂只有在“无私”理念下,才能“有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也才能自我“生存”。
陶器还是房间都是如此道理。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一章》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一章》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 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有""给人便利,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一章》解读: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
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
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老子所说的‘‘‘道道’’,是,是,是‘‘有’’与与‘‘无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为主,但是也不轻视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有’’,它实在也很重,它实在也很重视‘‘有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
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门窗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价值的器具,起作用的是空间。
现代启发本章老子给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
善架车的驾驶员,能够确保终生平安,驾驶技术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给别人(包括新驾驶员)留有足够的空间,才是确保自己安全的关键。
这个哲理非常重要,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这种要求可能永远都做不到。
马上能够做到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不要奢望回报,日积月累回报自然到来。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来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照样存在留有空间问题。
在把人类的空间留够的同时,也要给大自然留有足够的余地,只有大家都有生存空间,平衡和谐才会真实存在。
其实“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早已存在,而且还根深蒂固。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广积善缘”等等,这些都是“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的社会哲学。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青少年来说,全面发展就是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就代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给自己留有了足够的空间。
积极动手,就是提升能力的方法,就可以把自己打造得能文能武。
千万不要小看了动手,动手能使人心灵手巧,抬升能力,升华智慧,从而思路开阔,与众不同。
至少掌握一门技能的人的思维,往往要比没有掌握技能的人的思维,多出“一维坐标”。
在人群中能够很快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对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对【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共同支起车轮中心的圆圈,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车子才能使用。
揉捏泥土做成器具,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器具的作用。
建成房屋开凿门窗,因为门窗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屋的用处。
所以“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问道心得】一、“有”是看得见的物质世界,“无”是无边无际的宇宙整体与起源。
无与有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二、空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空无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无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让自己的心达到“无”的境界,才能有空间容人容物,才能造就大成就、大圆满的人生。
三、当我们成为自己无形的环境之时,我们就是道,我们就是在把芬芳给予这个世界,整个世界透过我们也将送来爱的祝福!只有虚心,才能有所得;只有虚怀若谷,才可以如海纳百川般地获得成长——这就是“无之以为用”的奥妙。
四、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表示“有”,心灵和爱表现为“无”。
只有感恩“有”,并重视心灵的“无”,才能装入最有价值的“有”。
人要学会舍得、放下,无我境界才能拥有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五、舍下吧,舍下您对名利的执着迷惘,回到空无境地,自在发展才能真正生长!执着必然带来痛苦,放下是良方;虚空妙用,才得无穷!我们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我们最需要原谅的人;那些最难放手的人,正是我们最需要放手的人。
六、人性有善恶,恶意记录着人的负面思维,善念记录着人的正面思维,一切祸福都是人自招的。
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责任,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无论遭遇什么问题,答案都是爱,爱是我们生命的力量。
七、生命的自在圆满不是把自己凌驾于万物和别人之上,而是放空心灵,与世间万物相沟通,与大众相连交融,这才是天长地久的奥秘!我们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我们遭遇到的所有问题,就是我们内在要解决的问题。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一章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一章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
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五到十分钟的休息,我们来一起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十一章。
下面咱们一起把原文读一遍,这里头有四个字,需要标注读音,请大家看一下。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章很短。
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了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给我们讲“有”、“无”,和他们的意义。
首先呢是三十根辐条插在一个轮毂上。
大家知道轮毂中间是有一个圆孔的,这个圆孔是用来插入轴的。
所以,三十根辐条插在一个轮毂上的时候,因为这个轮毂中间有一个圆孔是空的,所以才能插轴,才有车可以用。
埏埴,埏是揉捏的意思,埴是用于烧制陶器的黏土。
所以埏埴就是捏制黏土,并且烧制而成陶器,也可以叫做埴器。
那么当这个,你搓捏粘土来烧制陶器的时候,这个陶土烧成的陶器,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用来装东西,才有这个器物可用。
在墙上开凿门窗,牖是窗户的意思,户一般是指的门。
所以凿户牖,就是建造房子,打开窗户和门。
那么当这个房子中间是空的时候,才是有室之用,这个房屋才能被使用,我们才有房间可以来用。
所以通过这三个例子,老子就在讲:有之以为利,我们都是要用有形的东西,是为了来利用它。
但是无之以为用,而其无形的东西才起作用。
比如说毂,三十幅为了共一毂,那个毂,我们真正要用的恰恰是它那个空的那一块儿,那个地方是轴在那儿转动。
埏埴以为器,我们真正要用的是它中间空着的那个,陶器才可以用来装东西。
凿户牖,我们用来真正用的恰恰是它的那个中间,是空的,我们才可以放东西,才可以住人。
因此“有”是用来利用的,但是“无”是真正起作用的。
这也是在第一章所讲到的,我们在第一章的时候,《道德经》里开篇就讲到了,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就是这个无,才是他真正妙的地方。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原文及鉴赏【导语】: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卋:通“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歇灭:息灭,消失。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道德经》第十一章
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而值得尊敬。2、用于物描述时,是指高雅不俗、珍贵的意思。3、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贵品质。4、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优越的。高贵用于描述人物,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的出众品质。(3)贵族。贵族,原指古代封建社会中,个人、家族和团队为国立功,或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得到国家相应奖励的一种称号,代表了高尚的精神荣誉。贵族精神的兴起以社会公平规则(包括制定规则者也适用规则)为基石,因为规则能制恶。
⑥
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2)官长,君长。3)
道理,规律。4)通“政”,政治,政事。政:(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2
)同本义政,正也。——《说文》(3)主持政事。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⑦
蹶:跌倒,垮台。
“贵”字买菜的时候用得较多,是说菜价坚挺、高企。这“价格坚挺、高企”其实并非“贵”的本义,而是再引申义。因为,“贝”可以引申指“战略价值”。古人眼中的“贵”是这样一些事物:身体上的关节点,如膝盖骨和脚踝骨;又如衣服上的纽扣;再如树木身上的结节(木疙瘩)。如果古人知道我们有互联网,那么他们会指出,服务器就是网络体系中的“贵族”。词语“贵族”、“贵胄”、“贵戚”指的都是一个王朝的中坚分子。“溃散”、“溃败”中的“溃”,是指堤防体系的枢纽部分被洪水冲垮。(2)当把这些贵的东西放到人们所供奉尊敬的位置时,这个位置就是尊,尊是大力推荐的、热捧的,值得推崇重要人物去坐的位置。如果这人是社会的领头羊,权势的领袖,可以影响一个地方是否安定的人物。变成了重要的人物,放在这样的尊位,让大家敬重,这个人就是尊贵的人,只有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显出自已在人群中的地位,辈分,权势,名望等贵而不贱,不贵则贱。不高贵则低贱,这里的高指的是,在能力方面还是道德方面,还是生活质量方面,还是身份等级,还是人气,还是影响力,都高于一般人,一般的标准。高贵就是各个方面优于一般人,高于一般标准,值得重视,敬重的人。高贵大体有五种意思:1、是指人的心灵境界高尚尊贵
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3不谷,就是不事生产,吃干饭的。
⑨贵:“(1)就隶定字形作解。形声。字从中、从一,从贝,贝亦声。“中”意为“中坚”,“一”指“大地”,“中”与“一”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各地的中坚”。“贝”指“战略价值”。“中一”和“贝”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节点”。
本义:王朝统治网络中的地方关节点。引申义:关节点。支撑点。各地的中坚。再引申义:中坚、坚挺、撑住。
译文
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我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圣人被褐而怀玉。君子盛德而容貌若愚,圣人生活朴素而道德高尚。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
⑧
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其中,毂是善、美。其中
,不轂又有不毂、不谷的称法。其中,不谷就是不善,吃干饭的意思。河上公注:“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毂,一本作“谷”。不穀含有三层意思1“不榖”。“榖”,善,美。不谷就是不善。2
⑩
贱:底层民众,平民,百姓。
⑪高:高层,领导,统治阶层。
⑫
下:下层,平民,民众,下民。下民:1、百姓,人民。2、人类,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子曰:“衷,善也。”
⑬
琭琭:珍贵貌,稀有珍贵的。琭:(玉)有光泽的样子。
⑭玉:1)(会意。“玉”字从王从丶。“王”指王者,“丶”读音同“主”,用同“主”,意为“进驻”、“入住”。“王”与“丶”联合起来表示“进驻王者腰部”。“玉”的发音同“域”,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玉”是远古王室享有的美石,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作为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器。“玉器”就是雕刻有王室标记图案——饕餮纹——的美石器物。本义: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引申义:用来制作王者佩挂物的美石。说明:“丶”是一个独立汉字,也是古代姓氏,见《汉语大字典》袖珍本正文第17页)
NaAlSi2O6)和软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种类较多,但主要成份均为
Ca2(Mg, Fe)5Si8O22(OH)2)。
关于玉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就已经被人们赋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产生了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说法。
管子云玉有九德,孔子说玉有十一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
2)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3)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礼》。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从宝石学看,宝石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宝石和玉石不分,泛指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狭义的概念有宝石和玉石之分,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成宝石首饰的单晶体或双晶,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如钻石、蓝宝石等;而玉石是指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集合体或岩石,如翡翠、软玉、独山玉、岫玉等,同样既包括天然的,又包括人工合成的。玉是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也称翡翠,主要成分为
先秦时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很坚硬。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着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着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着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着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着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着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着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
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最美的一种赞誉。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⑮
硌硌:坚硬。硌:坚硬。
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