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科学方向的科幻巨星——记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论文
观钱学森有感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祖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着。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如此多的革命烈士、英雄的付出,我们才有今天如此的幸福生活。
国家的国防力量在日益的增强,此刻我觉得我们应该想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观看《钱学森》这部电影时,他对国家的忠诚让我们都为之震撼,他的铮铮铁骨,睿智的头脑。
可是由于钱老太聪明博学,美国人担心他的回国,会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腾飞。
对钱学森的回国之路百般阻挠,终于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
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但是钱学森并不因为美国人的各种监禁而屈服、也不会在利益面前为之动容。
他一心想着的只有回家、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位为伟大的科学家在用他的生命与之搏斗,想迫切的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为我们的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
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
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
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
阿瑟·克拉克-星克拉克赏析
阿瑟·克拉克|星克拉克赏析科幻大师,太空时代的预言家,2008年3月19日在科伦坡去世,享年90岁“这里长眠着阿瑟・克拉克,他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过成长。
”这段由他本人亲自选定的墓志铭,或许是科幻大师、人类太空时代的预言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留给世界最后的文字。
克拉克辞世之后,斯里兰卡,他居住超过半个世纪的国家,为这位拥有斯里兰卡和英国双重国籍的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举国默哀一分钟。
实际上,他的葬礼远没有局限在这个岛国。
在很多国家,甚至在国际空间站,无数太空爱好者和科幻迷都在缅怀着一个伟大传奇的谢幕。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1968年,克拉克与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pick)合作的史诗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无疑是最难忘却的。
1964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在纽约约定,要拍一部真正“被公认的好的科幻电影”。
这部原定于1966年上映的电影,直到1968年春天才面世。
但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因为从傲慢的机器人HAL到对于人类进化的思考,都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
克拉克身后留下了100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科幻作品。
这些作品被译成40多种文字,不少航天员都承认深受其影响。
在克拉克家里,就挂着他与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合影。
或许,正是在他和儒勒凡尔纳、伊萨克阿西莫夫、H.G.威尔斯(《世界大战》作者)等科幻大师们的启蒙下,人类早在身体真正离开地球之前,就已经在精神世界中遨游整个星空了。
克拉克不仅是科幻大师,也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之一。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讯信号的设想。
尽管同步卫星的技术概念并不是他第一个发明的,但卫星通信的设想,仍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预言之一。
通信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后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世界》的科幻国际化实践
《克拉克世界》的科幻国际化实践作者:王雪明李卓芸来源:《科普创作》2020年第01期尼尔·克拉克( Neil Clarke),美国知名科幻电子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总编。
2006年,克拉克創办了《克拉克世界》,并担任总编至今。
《克拉克世界》是享誉全球的科幻与奇幻月刊,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曾获世界奇幻奖、英国奇幻奖,三次荣获雨果奖最佳科幻、奇幻杂志殊荣,所刊载的小说在世界各大科幻、奇幻奖项中均有斩获,包括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Award)、轨迹奖(Locus Award)、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等。
杂志曾四次获得雨果奖最佳半专业杂志奖(Semiprozine),尼尔·克拉克本人也六次被提名为雨果奖最佳短篇作品编辑。
白2015年与微像文化合作开设“中国作家专栏”以来,《克拉克世界》已刊登20多位中国优秀科幻作家的五十余篇短篇作品,成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科普创作》策划了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期间针对国外科幻大师的访谈系列,其中,尼尔·克拉克也在访谈计划之中。
但克拉克因故未能参加大会,我们通过邮件对其进行了采访,就美国的科幻短篇作品市场、主编经验、中国科幻走出去及科幻产业等话题与克拉克先生进行了交流。
记者: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您没能到场,真的非常遗憾。
根据安排,您原本要在大会的一个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既然您未能到场,能否简短地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发言的主要内容?克拉克:好的。
我一直都期待着参加这次大会,但是我当天的航班被取消了,我也感到非常遗憾。
我准备了一场20分钟的演讲,主题是“科幻小说的未来是国际化的”,主要围绕短篇科幻小说和科幻领域当前的发展动态,涉及发展历史、我个人的经历及我的一些观察。
我一直都很关注美国科幻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互动及对它们的影响。
卫星通信之父克拉克的人生90年
卫星通信之父克拉克的人生90年亚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是将科学专业和诗意想象有机结合的作家,也是太空时代的导师。
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上午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溘然去世,享年90岁,他从1956年开始就一直居住在科伦坡。
美联社报道,经克拉克的助手罗汉.德.斯尔瓦(Rohan de Silva)证实,克拉克先生因呼吸问题而去世。
近20年来,他一直备受脑灰质炎后遗症(Post-Polio Syndrome)并发症的困扰。
克拉克先生是一位出版了近100本书的作家,是一位热情洋溢的“人类的命运可以摆脱地球地球束缚”这一观念的推广者。
这一远景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被描述得栩栩如生,这部1968年创作的科幻经典之作,就是他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天作之合,他的同名小说是该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也是预言:他在1945年详细地预测了通信卫星,比首次轨道火箭飞行要早10年。
其它早期的太空项目的提倡者认为,这一突然发起的新技术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收获。
克拉克先生则眼高一筹。
他认为,借用William James的话来说,对太阳系的探索可以说是“道义战争”,为可能用于核爆炸的能源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克拉克先生对太空的态度影响了大众,得到了美国和俄国宇航员的承认,得到了天文学家Carl Sagan以及电影电视制片人的承认。
Gene Roddenberry将成功归于克拉克的作品,称其在面对电视主管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甚至是冷嘲热讽的态度中,给了他继续《星际旅行》(Star Trek)的勇气。
在他晚年定居斯里兰卡后,克拉克先生作为科学泰斗和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继续在全世界享有声誉。
在1998年,他被伊利莎白女王封为爵士。
克拉克先生对他预测通信卫星的跨越全球网络的这一成功,仍保持着低调。
他始终这样认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
詹姆斯克拉克 麦克斯韦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 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 一。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
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预见后来得到赫兹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 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麦克斯韦大约于1855年开始研究电磁学,在潜心研究了法 拉第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思想之后,坚信法拉第的新理论包含着真理。于是他抱着给法拉第的理论“提供 数学方法基础”的愿望,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你和我将长相厮守
在生机盎然的春潮里,
......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931年,爱因斯坦在麦克斯韦百年诞辰的纪念会上,评价其建树“是牛顿以来, 物理学最深刻和最富有成果的工作。
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取得的的成就被誉为继艾萨克·牛顿之后,“物理学的第二次大统一”。麦克斯韦被普 遍 认 为 是 对 二 十 世 纪 最 有 影 响 力 的 十 九 世 纪 物 理 学 家 。 他 对 基 础 自 然 科 学 的 贡 献 仅 次 于 艾 萨 克 ·牛 顿 。
求学生涯
求学生涯
麦克斯韦年轻时的照片 1846年,智力发育格外早的麦克斯韦就向爱丁堡皇家学院递交了一份科研论文。 1847年,16岁中学毕业,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这里是英国苏格兰的最高学府。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但考 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他在这里专攻数学、物理,并且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他读书非常用功,但并非读死书, 在学习之余他仍然写诗,不知满足地读课外书,积累了相当广泛的知识。
以写科幻小说的作家为话题的作文二年级400字范文
以写科幻小说的作家为话题的作文二年级400字范文
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家是阿瑟·克拉克。
他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对现代科技
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克拉克的作品充满了科学的幻想和想象力,往往描绘出一些科技上非常先进的场景,
例如人类造出了一艘可以飞向宇宙的太空飞船,或者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控制整个地球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领略到了科技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让我对科学充满
了向往和热爱。
我最喜欢的一本克拉克的小说是《宇宙漫游记》。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群宇航员在太空
中进行探测任务时,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后展开了一段冒险的旅程。
在这段旅
程中,他们探索了太空中神秘的黑色矩形,迫使人类了解了自己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给予人类的启示和未来梦想的美好。
总之,我非常喜欢阿瑟·克拉克这个科幻小说作家。
通过他的作品,我不仅得到了知
识的启示,也感受到了科幻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我相信,他的作品将会永远被人们铭记和
喜爱,成为人们探索科学和未来的源泉。
论阿瑟·克拉克对刘慈欣《三体》的影响
论阿瑟克拉克对刘慈欣《三体》的影响姜培培【摘要】刘慈欣曾在采访中说,自己最尊敬的科幻小说作家为阿瑟·克拉克,《三体》的发表也有致敬偶像的含义.且在创作作品时,刘慈欣会沿用阿瑟?克拉克的部分观点,《三体》受其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创作内容的科学性、文学形象种族性与世界性,以及美学风格自然美与伦理美三个方面.【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9)001【总页数】2页(P153-154)【关键词】阿瑟·克拉克;刘慈欣;《三体》【作者】姜培培【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我国著名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也被印上外国科幻的印记,例如,《三体》中多处能看到阿瑟·克拉克的影子。
因此,《三体》被读者赞誉为中国版的《2001太空漫游》,而《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即为阿瑟·克拉克。
刘慈欣本人也曾说过,阿瑟·克拉克是自己最尊敬的人,2008年,阿瑟·克拉克去世,刘慈欣感叹世界上伟大的科幻之星已然陨落。
一、研究背景1.阿瑟·克拉克简介阿瑟·克拉克是英国的科幻小说家。
科幻小说崇尚科学,将科学主义作为创作内容,尤其是对卫星的描写及多方面的预测皆与实际相符,因此,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也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
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为《2001太空漫游》,将其拍摄成电影于出版同年上映。
2008年,阿瑟·克拉克逝世,享年90岁,“阿瑟·克拉克:从未长大,从未停止成长”的墓志铭亦成为经典。
2.刘慈欣《三体》简介刘慈欣是我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共出版49部小说作品,获得众多奖项。
所做的《三体》三部曲被称作中国科幻文学著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并对中国科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他是刘慈欣的偶像!科幻界真正的伟大传奇!
他是刘慈欣的偶像!科幻界真正的伟大传奇!提起中国科幻,大家就会想到《三体》,想到刘慈欣。
这个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男人,是无数人(当然也包括书单狗在内)内心顶礼膜拜的对象。
但在刘慈欣心里,他顶礼膜拜的,则是另一位科幻大神。
那就是科幻界真正的传奇人物,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另两位是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
阿瑟·克拉克(1917.12.16 – 2008.3.19)18岁的时候,就是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改变了刘慈欣的一生——刘慈欣后来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读到克拉克的感受: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
刘慈欣成名后,仍然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们可能觉得,这是大刘的自谦之词,但放眼整个科幻界的历史,能让刘慈欣都这样顶礼膜拜的,确实只有阿瑟·克拉克这样传奇、伟大的人物。
今天书单狗就想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这位刘慈欣的偶像—— 阿瑟·克拉克!以及代表他最高水准的5本经典杰作——《与罗摩相会》《童年的终结》《地光》《遥远的地球之歌》《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刘慈欣的偶像,科幻界顶级大师!说阿瑟·克拉克是科幻界的顶级大师,书单狗相信应该没有人会反对。
毕竟他一生收获了几乎全部科幻小说奖项,甚至还有各种科学奖项。
他笔下的“神作”数不胜数,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销量破一亿册!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同类型的科幻小说中,顶尖的存在。
他的代表作之一《与罗摩相会》,更是一次性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木星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6项科幻至高大奖。
而且除了刘慈欣,阿瑟·克拉克还有无数重量级的粉丝!《降临》原著作者、雨果奖得主特德·姜曾说,“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科技与人类发展的挣扎——对《2001太空漫游》的读后感
科技与人类发展的挣扎——对《2001太空漫游》的读后感《2001太空漫游》是英国著名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被誉为科幻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同名电影的原著。
这本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跌宕起伏,既让人惊叹科技的伟大,又引发对人类发展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对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挣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小说充分展示了科技的伟大,让人对人类的潜力感到震撼。
小说中,阿瑟·克拉克描绘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科技成就,如人类登陆月球、建立航天站、飞向木星等。
这些科技壮举都离不开人类的勇气和智慧,展现了人类对于探索未知的无穷渴望和对于科学技术的无限创造力。
小说中的科技不仅在太空飞行方面有着突破性的发展,还涉及到人工智能、生物基因等领域。
作者将科技的未来发展呈现出来,给人一种科技进步会给人类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希望和憧憬。
但与此同时,小说也清晰地表达了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困境和挣扎。
尤其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一艘名为“发现号”的宇宙飞船的奇幻之旅。
飞船上的计算机霍尔9000因故背离了任务,试图杀害船员。
这一情节展示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从冷酷无情的机器人到具有破坏力的技术,小说中的科技并不总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也可能成为人类的敌人。
这种科技的逆变也提醒着人们,科技的发展需要谨慎对待,不能因为科技的便利性而忽视其潜在的危险。
与此同时,小说中也反映出人类对于科技支配下的自身处境感到迷茫和无助。
小说描述了一种神秘的外星文明通过黑色石板(意味着智慧)在人类发展的重要时刻出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这种无形的外力使人类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命运究竟是什么。
在小说最后,主人公万尼尔穿越奇幻的穿越之门,进入一个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虚幻空间,对生命和宇宙的奥秘有所领悟。
这种深刻的思考使人们对自身的存在感产生了有力的冲击,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和目标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参考文档】克拉克墓志铭-精选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克拉克墓志铭篇一:刘慈欣:我等待着颠覆旧科学的消息“抓捕住了暗物质或最终没抓住暗物质,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我更期待出人意料的结果,也许暗物质无法证实的消息更诡异更科幻。
”第一次拿着记者证、《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站在了离卫星发射场仅1.5公里的观测点,成为离喷火的火箭最近人群中的一个。
刘慈欣的眼中闪烁着火光。
“听到发射的巨响,感受着大地的隆隆震动,看见一级火箭的碎片哗啦啦地掉下来,我的血液在燃烧”。
但,1.5公里是一个危险的距离,也是人类可以承受的最近距离,过去,在5公里以内的观测者都要签生死书的。
刘慈欣绝不是无知无畏的一般观众,知道各种事故的惨烈掌故。
但他在火箭发射前仍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兴奋地说:“我不怕死,让我再靠近一半距离都可以!”12月17日的清晨,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人们翘首仰望苍穹,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
身怀绝技的“悟空”不负众望,成功进入轨道,打开它美丽的太阳帆板。
其肩负的使命,是在太空中捕捉暗物质碰撞产生的粒子,以证实暗物质的存在。
对宇宙未知和技术奇迹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天真目送着长征二号丁的尾焰消失在蓝天间,其他人都慢慢散去,刘慈欣却童心大炽,不愿离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地心引力》。
”他横跨大半个中国到这里,脸已经被冻得僵硬,一向内向的他却在此时不停地拍照留念不停地说话,像个孩子。
刘慈欣不反对记者的比喻,他说就像美国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墓志铭所言,“他从未成熟,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成长”。
科幻作家就是这样,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对宇宙未知、技术奇迹的好奇;二是阅历。
但两者很难并存。
他一直保持着这分天真,但今天他拥有了更坚实的阅历。
这次,他成为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的特邀嘉宾,不仅人生最近距离地逼近了发射现场,而且进入了指挥大厅。
文本的相似性与世界观的神秘性——评克拉克科幻作品
图1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诚然,基于克拉克对于智慧群体和整体文明的关注,可以看出他对个体的描述相对苍白,似乎很难具体探究他的人物描写。
但就叙述本身而言,这种讨论还是颇有意义的。
我曾专门撰文《A. C.克拉克与他的微乎其微,劳埃德保险公司错过了一个赚钱的大好机会。
在电影公映的同时,科幻小说《2001:太出版。
而我们从克拉克此前的诸多作品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这部鸿篇巨制的影子。
依据主要来自一本厚达千页的英文版《A. C.克拉克短篇作品选》家自1937的几乎全部短篇科幻作品。
对照克拉克年之前的作品,会找到许多与《2001》雷同的描述(也有一些雷同出现在《与拉玛相会》和《天堂的喷泉》当中)至在语言上保持了极高的相似性,说明这些思想观念与表述方式在克拉克心中早已固化成型。
我们不妨浏览几篇典型作品:漩流”》(1962人公跃入太空的段落,都与《2001》中的月球描写和宇航员外出修理飞船的场景十分相似,而主人公通过家庭电话交代生活琐事的细节也如出一辙——只不过前者是给妻子,后者是给女管家。
而诸如因光速上限而造成的通信延迟以及满天星斗的壮丽景观等细节,在《2001》和《与拉玛相会》中也都有体现。
类似的细节相似性在其他短篇中也曾多次体现,甚至一些语句都颇值得玩味:一个到达月球”第一个到达土星的人”待别无他法”可做了”(年)陈述了主人公被重创后的复原过程,通篇就是《2001》中电脑“哈尔失去智力前的回溯翻版。
而在《拨往“弗兰肯斯坦”的针对人工智能的反叛同样采用了“脑外科手术”的切除方式。
至于说《遭遇美杜萨》。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名言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名言1.艾萨克克拉克经典语录我们还必须假设,除非得到相反的证明,他们对我们是敌对的。
人们常说,先进的文化一定是善良的,但是我们不能冒险。
《2001太空漫游》定律一: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几乎肯定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非常可能是错误的. 定律二:只有一个方法能够弄清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就是:稍稍突破两者的分界线,进入不可能的领域. 定律三:任何技术,只要足够高深,都无法与魔法区分开来.《克拉克三定律》拜伦盯着可视板。
从可视板上固定不变的图象来看,他们乘坐的飞船象是停留在太空中没动。
其实“无情号”此时正以每小时一万英里的速度飞行着,但这个速度对于浩翰无垠的太空来说又算得什么呢?冷漠而明亮的星星悬浮在太空中,给人以催眠的作用。
《2001太空漫游》他从未成熟,但一刻也没停止成长。
围绕太阳公转了90圈以后,我没有遗憾,也没有更多的野心了。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的身后,都立着30个鬼魂—30:1,正是死去的人和活人的比例。
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兆。
《2001太空漫游》一艘巨物,在星光掩映之下熠熠生辉,从夜空中缓缓降下。
它没有落到地上,而是悬在半空,与地面之间还有一点点距离。
无声无息间,一块发光的矩形门洞在巨物一侧张开。
那个闪光的巨人出现在夜色中,走进金色的大门,波特朗德紧随其后。
在门口,他停了一会儿,挥手向雅安告别。
随后,大门关闭,黑暗将其吞没。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如同烟雾自火焰之上升腾,飞船迅速升起,越来越小,直到雅安觉得自己可以将它握在双手之间。
飞船化作一条长长的光带,斜着扎入群星之中。
虚空中传来一阵隆隆巨响,隐隐回声响彻整片沉睡的大地。
雅安终于明白,神祗已去,永远不会回来。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为人体实在是个临时拼凑成的怪物,到处都是不起原来作用的器官,改变作用又并不总是成功的——甚至还残存着废弃部分(比如盲肠),这些部分甚至比无用更坏。
河北教材中的美国克拉克文章
河北教材中的美国克拉克文章
1917年12月16日,阿瑟·克拉克出生在英格兰。
他从小就喜欢阅读旧的科幻杂志,用纸板和透镜搭成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17岁时,克拉克加入刚刚成立十年的英国星际协会(BIS),在这个组织里,所有的成员都梦想能乘坐火箭飞向太空,他们甚至已经提出派3名飞行员登月并返回地球的可行计划。
但计划很快被二战中断。
“月球男孩”克拉克参军了,他在英国皇家空军中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1943年被提拔为空军中尉。
1945年,他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的论文,副标题是“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证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这种卫星可以通过转发器来传递和放大无线电通信信号,为地面发射站与接收站建立中继通道——这一设想在1960年变为现实。
当年8月21日,NASA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Echo1号。
一般来说,3-4颗通信卫星组网,便可实现全球实时通讯。
这种卫星一般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而这条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5786公里处的轨道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战争结束,克拉克又回到星际梦想之中。
退役后,他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学习数学和物理,并在1947年开始担任英国星际协会主席。
2022高考作文名人事例素材
2022高考作文名人事例素材2022高考作文名人事例素材一18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14岁的少年罗伯特。
戈达德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是能有一种机器把人带到外星就好了!他这么一想,就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自己驾驶着这台机器,在太空里飞呀飞!为了这个梦想,戈达德发奋学习,考上了克拉克大学,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没有找工作,而是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他写出了一本小册子,共69页,书名叫《到达超高空的方法》。
可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和国际理学界没有人理会他。
因为在当时,这种设想简直是不可能的。
戈达德没有灰心,他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制作了第一架特殊的机器。
这架机器高1.2米,直径15厘米,用汽油和液态氧作燃料,时速到达了100千米。
由于燃料缺乏,这次试飞升到了60米的高空就落到了地上。
他给这种机器起名叫火箭。
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液态燃料将火箭送到高空。
这一年,戈达德44岁。
实验成功后,戈达德已经身无分文。
他向美国政府申请研制这种火箭,但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拒绝。
戈达德没有灰心,他继续着自己的孤独的实验。
在一家慈善机构的捐助下,1929年7月,戈达德在家乡马萨诸塞州发射了第二枚火箭。
这枚火箭装上了气压表、温度计和小型照相机。
这次,火箭飞行了1000千米才落到了地面。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射装载有测量仪器的火箭实验。
这一年,戈达德47岁。
第二次实验成功后,当地警方给戈达德下了通告:不允许再在马萨诸塞州实验火箭。
戈达德没法儿,只好带着从慈善机构募捐来的微薄的经费,一个人来到新墨西哥州一块荒凉的土地上实验。
他像一只猩猩一样,生活在这片荒滩上。
从1930年到1935年,他发射了多枚火箭。
他研制的火箭已经设有专门的燃烧室,装载有转向器、陀罗仪,可以自由地控制火箭的方向和速度。
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已经从第一次的60米攀升到2500千米,时速到达超音速。
戈达德的火箭研究在美国得不到重视,可是,德国的科学家却采纳了戈达德的火箭研究理论。
大师经典科幻故事集-第1章
第1章空中岛〔英国〕阿瑟-克拉克今天晚上是最后一次比赛,了解空间和火箭知识最多的人将成为得奖的人。
当主考管拿出两张飞机的照片让男孩们辨认时,只有我正确地答了出来。
这样,我当然赢了。
“很好,罗伊,”主考官说,“你是优胜者了,你知道,一等奖获得者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旅游。
你喜欢到哪儿去啊?”所有的电视观众都在等着听我的回答。
“我要到中心站去。
”我说。
主考官吃了一惊:“我很抱歉,罗伊。
规定上说的是,你可以到地球上任何地方去。
”“我已经仔细地读过了规定,”我回答道,“那些规定并没有说‘地球上任何地方’,而是说可以到‘地球的任何部分’。
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你这是什么意思?”主考官问。
“法律规定,中心站是地球的一部分,因为中心站离地球不到1000英里远。
空间中的任何东西,只要离地球不到1000英里远,就是地球的一部分。
”我回答道。
主考官惊奇地凝视着我:“这是你爸爸告诉你的吗?”“不是。
”我说。
“好吧,”他说,“现在节目结束了,以后我再通知你能否去中心站。
”主考官说对了,我自己是想不出这种回答来的,是我叔叔给我出的主意。
他发现了规定中的那个疏漏之处,并告诉我,电视公司是会让我到中心站去的。
我已经16岁了,我非常想去中心站旅行。
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电视公司一封信。
信里说,他们对我正确地研读了那些条文表示赞赏,他们同意我去中心站旅行,并为我支付一切费用。
我多么兴奋!没多久我就可以在空间旅行了,在高高的天空中,在许多星星之间旅行。
几天后,我乘飞机飞往纽约体检。
医生把我放在一只箱子里,让箱子转得飞快,当我从箱子里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站也站不起来。
进行最后一项测验时,医生在我的头上装了许多金属导线,把我带进了一间狭小的暗室。
这间房间的另一头的门是关着的。
“听好,罗伊,”医生说,“你就站在这儿,如果有人对你说话,你就按他说的去做。
”他离开了。
我站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
头上的金属导线把我的大脑活动报告给医生。
突然,有人说:“请你走过前面的那扇门,然后停下来。
科幻三巨头简介
科幻三巨头简介科幻黄金时代的三巨头——克拉克、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克拉克应该说,克拉克是三巨头里科幻风格最“硬”的。
科幻有软硬之分,硬科幻的内容以科学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幻想为主,软科幻则以描写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和人的精神的影响为主。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粗的划分,越是精彩的科幻,越是难以区分清楚到底是硬还是软。
克拉克的风格,个人感觉,是上承凡尔纳和雨果·根斯巴克的技术科幻小说的传统。
场面宏大、对科学技术的构思既超前又合理,但是弱点在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
凡尔纳设想出的潜水艇、载人奔月飞行,影响激发了很多代人去实现这个幻想,更令人称道的是,由于基于严谨的科学知识和推断,当年凡尔纳所设想的载人奔月飞行的发射基地地点,恰恰成为了后世美国佛罗里达航天中心的选址,真是牛啊。
但是反过来,凡尔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全是具有钢铁意志和决心的“牛人”,比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莫船长、《从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环球旅行》中的福克先生。
而小说的情节,大多是(环球)旅行。
克拉克的情形很相似。
他本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以论文的形式,提出了卫星通信的设想。
而他所设想的《太阳帆船》,已经可以说是部分实现了,差的只是一个真正完全依靠太阳帆提供动力的深空探测飞船而已。
克拉克小说中的画面很宏伟,很壮观,很灿烂,很激动人心,但是微观的人物形象,情节的细节处理,就差了一些。
很多人都知道《2001太空漫游》,但是有几个人知道鲍曼,知道弗洛伊德博士?谈到克拉克的小说,人们想起的是“独石”、“拉玛‘小行星’”、“太阳帆船”,但是除非是“骨灰级”的书迷,有几个人能想起克拉克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更不用说他们的形象和特点了。
秉承技术科幻小说的特点,克拉克科幻小说的风格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所谓“蔷薇色的乌托邦”,或者说,“敢让高山低头,敢叫大河让路”。
(技术幻想小说一般是乌托邦,社会幻想小说一般是反乌托邦)但并不是从头到尾激昂振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