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
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
动态 系统 理 论及 其方 法论 的特 点
理念 上不 同于传统二语 习得理论对 于第二语言 发 展 的 阐述 . 因 此在 方 法论 的使 用 上也 需 要 有 别 于以往常用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强调通过 高密度收集语料的方法 , 直接观察正在发生 的变 化, 符合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理念 。
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术
周丹丹 王 文 宇
2 1 0 0 2 3 )
( 南京大学外国语 学院, 南京
摘要 : 动态 系统理论是 国外应用语言学界新近兴起 的理论流派 。本文在介绍动态系统理论基本概念 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 分析了开展动态 系统理论 研究 所需研究方法 的主要特点 . 指 出微变化研究法注重
1 6 3
弘 淮端 蝗 2 0 1 3 . 4
素 的共 同影 响 。年 龄 、 性别 、 学能 、 动机 、 学 习策 略 体 差异 和语言 发展 的变异性 ,强 调语 言能 力变化
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没有一 个 因素能够单独决定语言习得 , 但是它们互相影 响的作用可 以产生巨大影响。 语 言 系统 的发展是 非线性 的 , 有 时无法 预料 , 甚至是 混乱 的 。学 习者不 是简 单地 学完一 样再 去 学另一样。 即使学再简单的东西 , 学习过程也不是 单纯 的直线 。中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顶峰、 有低谷 , 有前进 、 有倒 退 。一个典 型例子 应该是 英语 规则 和不 规则 动词 过 去时习得 过程 的 u型 曲线 。一开 始学 习动 词过 去时的时候 . 学习者的动词过去时使用正确率 比 较高 . 但是 随着学习的继续 。 正确率反而下降 . 出 现过度概括等错误 。经过阵痛和低谷 , 最后正确 率有了明显上升 ,并且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 说 明学 习者 真正 习得 了过去 时 的准确 用法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全面评估不同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情况,为 教学和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07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实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控制变量,明确因果关系; 实验结果可重复验证,具有较高 内部效度。
缺点
实验环境可能与真实环境存在差 异,影响外部效度;对实验者和 参与者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
缺点
难以将结论推广至更广泛群体;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信息不 全等问题。
对比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通过比较不同组别或情境,揭示差异和共性;有助于深入理解现象或问题的本质 。
缺点
对比组和实验组的选择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匹配;对比过程中可能忽略其他潜在影 响因素。
08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二语习得受多种因素影响
背景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 学的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
01
02
03
语言交流
二语习得研究有助于提高 语言学习者的交流能力, 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育改革
二语习得研究为教育改革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动语言教育的创新和 发展。
多样性
03
考虑不同背景、不同阶段的二语学习者,以增加案例的多样性
和广度。
案例分析过程
数据收集
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案例 相关数据。
案例描述
详细描述案例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呈现 案例的全貌。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编码,以 便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解释
分析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现象,解释其产生 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迅速,第二语言习得已成为当今学术界以及实践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
据近几十年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可以被归结为一种形式与意义的连接,它涉及到一个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学习与使用的过程。
研究的结果表明,语言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良好的语言习得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
从过去的研究可以看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层面,从认知到情感,从社会到文化。
研究者们从这些不同方面探索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和语言学习过程。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涉及到不同的人群,其特定的特征取决于其学习者特质和语言环境。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还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模型,以及不同的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者可以从重复练习、看书学习、动手操作等不同方面来培养第二语言习得能力。
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掌握语言基础,学习结构,熟悉和运用习得的语言。
同样的,一个人可以阅读外国文学去探索文化,提高文化意识。
还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戏剧等来学习语言,增强记忆力。
过社交媒体的学习也是另一种模式,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和第二语言习得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更直观易用的学习环境,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率地学习语言,提高学习效率。
在虚拟环境中,语言学习者可以观看视频、聆听语音以及参与任务,这有助于提高语言习得者的综合能力和可操作语言的意义。
此外,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习得训练系统使用人机交互技术,例如智能聊天机器人,来模拟人类的语言交流,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口头交流技能。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到今天,研究者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学习的有效方法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新的语言。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在学习完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和个人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相关。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
针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涵盖了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语音层面,二语习得者通常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发音错误比较常见。
比如中国学习者容易将汉语的“r”音和英语的“l”音混淆,这是因为汉语中不存在“l”音。
研究表明,练习发音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二语习得者在语音方面的表现越好。
语法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词序、语态、时态等方面的困难。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时态的用法。
二语习得者可能会出现把动词的时态混淆、误用的情况。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和语法习得的反馈是帮助二语习得者快速掌握语法的有效方法。
词汇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词汇认知的困难。
比如在汉语中“愉快”和“高兴”有相似的意思,但在英语中“happy”和“glad”有些许不同的用法。
研究表明,通过阅读、听力、写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词汇,能够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词汇掌握能力。
语用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语用规则的困难。
比如说一个人进入房间时,如果没有打招呼,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二语习得者可能会不了解这些表达方式,从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研究表明,通过多模态的语言输入和反馈,能够帮助二语习得者更好地掌握语用规则。
总体来说,二语习得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代表了应用语言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
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基于使用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充满各种变异性。
动态系统在理念上不同于传统二语习得理论对于第二语言发展的阐述,因此在方法论的使用上也需要有别于以往常用的研究方法。
微变化研究法强调通过高密度收集语料的方法,直接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符合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理念。
微变化研究法(microgenetic method)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通过描画人类认知发展的轨迹,揭示发展的机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性。
相比较于传统的横向研究法和纵向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等优势。
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有多种权威杂志发表了与微变化研究法相关的论文。
但是,国内使用该研究方法所作的研究较少,对于该方法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本文通过分析运用微变化研究法开展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优势,说明该方法能够揭示语言习得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为动态系统理论研究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方法论。
一、动态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的特点1.动态系统理论的主要特征:非线性与变异性进入21世纪,强调人类语言能力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变异性的趋势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显得非常明显。
动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语言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具有动态系统的所有特性。
根据该理论,语言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变化具有持续性。
语言系统由各种相关联的变量组成,这些变量会随着语言的使用和语境的变化产生相应变化。
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非线性。
[1][2]Larsen-Freeman曾经总结过语言系统作为一种动态系统所具备的特征。
她认为,语言系统是动态的,二语学习者的内在语法处于不停变化之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目标语。
因为目标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中,所以语言习得没有任何终点。
[3]151语言系统是复杂的,它包括句法、语音、词汇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般来说晚于学习母语期间,学习一门新语言,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研究在上下文中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其中有一些发展趋势有利于使我们了解研究。
第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研究者自身的参与。
这种转向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者的经验,他们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深受影响的各种因素。
此外,这可以帮助解释和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实际发展,使其更加清晰有效。
第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也越来越多地从语言习得者的发展模型转向新语言社会心理学范式。
社会心理学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交互与环境,探讨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个体的转化的过程,以及其模式的演变。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更重视混合方法研究。
这种方法把基于实验的研究与基于语境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探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因素,比如语言环境和习得行为特点。
混合方法研究可帮助研究者更加清楚明确,更有效率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发展出跨文化研究方向。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理解新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更好的指导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
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考察新语言习得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掌握新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
总之,近几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一些发展趋势,其中有许多有利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语言习得过程,更好地指导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
尽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存在许多方面的挑战,但走向科学性研究的未来也令人启发。
有望未来研究者将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从而帮助更多人学习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摘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
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0.引言以Chomsky(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1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也试图以UG理论为基础,或为UG理论提供证据,或探究二语习得的本质。
UG一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为了能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基于UG的二语习得必然要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
1.UG理论的语言习得UG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人类语言具有形式与功能上的共性,这种推论源于贫乏刺激假说(impoverished hypothesis)或语言习得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即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不能成功地解释儿童习得母语。
此外,人类都是在具有遗传性质的、专司语言处理或习得的生理机制)))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的基础上习得语言(Chomsky,1995),不同语言习得的差异只是参数的设置不同。
由原则与参数构成的UG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S0):原则是语言中最本质的部分,即核心语法(core grammar),人类无需学习它,语言的其他部分属于边缘内容。
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应用
穷。相 比较 于 传统 的 横 向研 究 法和 纵 向研 究 法 , 微 变化 研 究 法 更 能 直接 观 察 正在 发 生 的 变 化 和 从 五 个 维
度去考察变化。本文就微 变化研 究法的概念 , 因素, 它与传统研 究方法的区别, 以及在二 语 习得 领域 中的 运 用等 系列 问题进 行 了详 细 的 阐述 , 旨在促 进 二 语 习得 领 域 的研 究向 为微 观 的 , 更深 层发 展 。
吕 红 红 , 2
( 1 .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2 . 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庆阳 7 4 5 0 0 0 )
摘 要: 近年 来 , 由于二 语 习得 领 域 内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化 , 研 究方法也在迅 猛发展 , 使 各 种 方 法层 出不
关键 词 : 微 变化 研 究 ; 二 语 习得 ; 横 向研 究 法 ; 纵 向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H O 0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1 7 3 0 ( 2 0 1 3 ) 0 6 - 0 1 2 0 - 0 4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7 作 者简 介 : 吕红 红 ( 1 9 8 4 ~) , 女, 甘肃 天 水 人 , 助教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事 英 语课 程 和 教 学论 研 究 。
一
相扣, 缺 一不司 。
( 二) 微变化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每 种 事 物的 发 展总 是 遵 循循 序渐 进的 过 程, 对 于微 变 化 研 究 法 来说也 不 例外, 早 在2 0 世 纪2 0 年代中 期, W e r n e r 用 他所谓的“ 变化研究实验” ( g e n e t i c e x p e r i m e n t s ) 来描述和展 示人类心理活 动发展的种种连续性变化, 半个世纪之后, V y . g o t s k y 在W e r n e r 的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变化中去研究概 念( 1 9 7 8 ; 6 5 ) 。 他 主 张 通 过 使 用多 次 反 复的 实 验 方法 来观 察 正在发生的变化, 通过微变化研究方法, 追踪心理变化过程 微变化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发展 是有可能的, 随 后的几十年里, 微变化研究方法也被应用到 ( 一) 微变 化研究方法的概念 研究人之能力发展和特点的认知学派, I n h e l d e r 指出, 通过这 微变化研究方法是最近2 0 多年来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 种 反 复 尝 试, 研 究对 象 会 逐 渐 激活 大 脑中 的已 存的 思维 构思 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探究认知发展的 轨迹和 图式, 而微变化研究所提供的这种反复练习, 能把已有图式 机 制, 侧 重研 究 群 体或 个体 发展 过程中 的 变异 性, 所谓的 微 和 新出 现的 图 式连 接起 来, 使之 相互 作用和 影响, 促进 学习 变化研究法, 就是指在重复多次的测试或者观察的周期内, ( I n h e l d e r e t a 1 . , 1 9 7 6 ; 5 8 ) 。与此 同时, W e r t s c h和 S t o n e 给研究对象重复尝试同 样的问题或者同 类型的问题。通过 ( 1 9 7 8 ; 9 ) 指出, 微变化研究法的最大优势是通过这种高频率 这种密集的 观察, 抓住发展变化中最为集中的, 快速的时间 的观 察, 使得研究者都有可能观察到变化的根源。当然在社 段, 最终能找到准确的描述和了解发生着的变化( M i l l e r & 会学 研究 领 域, 微变 化研 究法 也被 应用, 尤其 是在 研究指 导 C o y l e . 1 9 9 9 : 2 1 0 ) 研 究 者 通 过 这 种高 密 度的 观 察, 能 否 发 现弓 f 者和 学 习 者 如 何 互 动以 及 学习 者 如 何共同 使用 学习 新 技能, 起这种行为或问题发生变化的关键时刻, 以及变化的速度, 尤其有效。由 此可鉴, 微变化研究法从原来认知领域进入到 通 过 适当 的 方 法 来 分析 变 化的 研究。 根 据S i e g l e r 和C r o w l e y 现在的二语习得领域是有广阔的 适用范围的。 进入2 l 世纪, ( 1 9 9 1 ) 的 总 结, 微变 化 研究 方 法必 须具 备三 个 要素: 1 ) 恰当 二 语习 得 研 究 领 域 更为 强 调人 类 语言 能 力的 复 杂性, 动 态 性 的 观 察 周 期。 这 里的 关 键是观 察周 期要 覆盖 整个变 化的 过 和变异性的趋势。 动态系统理论( D y n a m i c S y s t e m T h e o r y ) D e B o t , 2 0 0 8 ; G r e e t , 2 0 o 8 )  ̄¥ 语言系 统处于不断变化中, 是 程, 观 察 始于 变 化 即 将 产 生 之 前, 结束 于 变化 停 止, 进 入稳 定 ( 动态系统, 而且这种变化是持续性的, 非线性的, 期。 2 ) 观 察频 率 要 高。 3 ) 数 据 分 析要 精 细, 前两 者 涉及 到 数 个典型的 言系 统中 的 各种 相关变 量 会随 着语 言的 使用和 语境的 变 据 的 收 集, 第 三 个 要素 涉 及到数 据的 习得领域中, 各种研究方法也运用的不少, 常见 的有问卷调查, 个案研究, 有声思维, 语料库研究, 以及相比 较而言, 比 较新的微变化研究法和启动研究。文秋芳( 2 0 0 3 ) 微 变 化 研 究 作 为二 语习 得 领域内 研 究方 法相 对比 较微观的 种 科 研 方 法, 尤 其 从 其自 身的 发展 态势 和 所 具有的 有点 优 点自 可 疑断 定, 该 方法 必将 得到 越来越 广泛的 应 用前 景, 最 终 会 与 横向 研究 法和 纵向 研究 法互 为 补充, 成 为 认 知科 学中 不可或 缺的 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当今社会,学习第二语言无处不在,从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外语到成年人把外语作为职业技能来学习。
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论性方法和实践性方法。
理论研究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是每一名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以便准确地确定语言学习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外语习得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在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方面,以埃德加赫胥黎定义的“交际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联合分析的框架,被公认为是学习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实践性的研究是指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对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问题和技巧进行系统化的观察分析,以期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实践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测试,语言学习者活动和实践,以及语言技能训练等。
以听力能力的测试为例,测试的目的在于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对听力水平的准确评估,以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
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说,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更加系统化的,综合性的。
在理论研究中,应实施基于交际理论的研究,结合实践研究,以解决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
以此,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从而获得更多的言语能力,更好
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至关重要。
理论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认知,而实践性研究则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准确地掌握外语,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获取第二语言知识的途径。
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 理论与方法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馈来建立条件反射,而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境参与来实现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二. 影响因素与策略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动机、学习环境等。
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容易掌握发音和语法规则,而成年人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第一,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通过参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学习者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运用认知策略。
学习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
例如,通过语言分类、联想等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通过阅读和听力材料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三,寻求反馈和纠正。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和同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学习者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三. 应用与实践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也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
首先,教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二语习得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完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近十年国内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方法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方法综述作者:黄高超来源:《商情》2013年第29期【摘要】本文收集整理了6大核心期刊在近年(2000-2010)对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一、引言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历程。
为了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国内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证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实际状况,本文对于过去10年来在国内6种核心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方法历史回顾戴伟栋(2007)统计分析得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研究材料以书面语材料为主,对口语材料的研究严重不足。
文秋芳等(2004)介绍了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上的最新进展。
一是在进入21世纪后,微变化法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其优势在于能够揭示二语习得发展的轨迹和机制;二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方法。
微观上的方法研究主要涉及学习策略研究的有效性方法(2004)、二语习得实证研究的评估方法和评价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及原则(2002)等。
周光磊,蔡金亭(2007)指出语法判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研究方法,涉及的因素很多,导致其信度和效度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和其他的元语言研究方法对比有突出的优点,因此应当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来完善这一研究方法。
三、近十年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状况(一)近十年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发表状况本文收集整理了6大核心期刊在近年(2000-2010)对于二语习得理论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发表情况。
二语习得、语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二语习得、语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二语习得是指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
语言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帮助学习者熟练掌握目标语言,实现语言教育的有效性是语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会关注语言环境对习得的影响因素,如输入质量、输出质量、兴趣、动机等。
研究者还会尝试探究关于语言结构或语言组织的理论和假设,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有何影响。
研究者在对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会探索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制定更好的课程,写教材的方式等。
在实践中,语言教育研究者们常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循序渐进、侧重口语、沉浸式教学等,以期最大化语言习得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涉及到利用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语音识别技术等来优化教学,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学习目标语言,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些语言教育研究也关注到跨文化教学和语言贡献等问题,以期在多样化的世界中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
总而言之,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们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和沟通。
在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除了教学方法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内在的认知能力也对二语习得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加拿大的研究,语言习得与认知能力有关。
简而言之,人类脑袋的特別能力,即是心理扩容,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在思考和操作空间这方面比年纪小一些的孩子有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外语。
人类不断成长和发展,学习的语言变多,认知和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导致二语习得的效果与年龄有关。
据了解,儿童习得外语语音比成人快,成人习得外语的语法比儿童快。
在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如各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平衡发展,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技能的统一等。
此外,还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发展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如通过语言交流和互动游戏等方式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王璐璐1戴炜栋2提要:本文针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认知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把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测量方法和语料库分析方法作为补充研究视角,阐述了各研究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认识及其不同语料收集分析方法。
文章最后总结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指出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优劣之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应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开展多方验证以推进二语习得研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研究视角Abstract:This study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research methods according to such domains as linguistic,psycholinguistic,sociocultural,cognitive,language proficiency(the measurement of lan-guage accuracy,complexity and fluency)and corpus analysis research.It examines thoroughly the techniques of col-lecting learner language samples and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them in the research domains,and points out that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paper finally makes a summary of SLA research method appli-cation in China,and suggests that SLA researchers should employ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ir research topics and seek various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to ensure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domains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4)05-0029-091.引言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微变化研究法回顾及其应用
微变化研究法回顾及其应用作者:周瑞枝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5期摘要:微变化研究法兴起于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本文简要回顾了微变化研究法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了该研究方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微变化研究法应用前景广泛,尤其是为探索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的自然发展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微变化研究法应用与发展二语习得1.引言微变化研究法(microgenetic method)是近二十年来兴起于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利用该方法集中研究一组或单个对象的认知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变化的原因、路径、速率、广度和变异性。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学习观念和能力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不是僵化的(Siegler:2006)。
他认为,我们应该将所有的现象都作为动态的和变化的过程来研究,而微变化研究法正是一种“发展的”研究方法(Vygotsky:1978)。
2.微变化研究法的原理和特点Robert Siegler和Kevin Crowley用对龙卷风袭击小镇的描述生动地解析了微变化研究法的原理。
对比龙卷风袭击前和袭击后的小镇的照片,我们会看到其造成的巨大的破坏。
然而,想要了解破坏是如何造成的,则需要对袭击过程进行仔细观察。
影片式的记录是理想的,但在龙卷风袭击前,袭击期间和袭击后相对频繁地拍摄一系列的静态照片,也足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龙卷风是如何摧毁小镇的。
更重要的是,对不断发展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有助于我们分析云的形成、大气压强、风向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变化与所造成的破坏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对于没有如此短时剧变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至关重要的不是研究设计的时间长短,而是在变化过程中,相对于所研究现象的变化速率来说足够频繁的观察(Siegler&Crowley:1991)。
微变化研究法的三大特点如下(Opfer&Siegler:2004):(1)对现象的观察要贯穿整个认知变化发生的过程。
微变化研究法评述
微变化研究法评述作者:胡敏燕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微变化研究法的概况,包括什么是微变化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的特点和基本要素,微变化研究法的动态系统理论背景。
相对于横向研究法和纵深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的优势,同时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
作为横断法和纵深法的有益补充,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微变化研究法横向研究法纵深研究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06-02微变化研究法(microgenetic method)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新兴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究认知发展轨迹与机制,侧重研究群体或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直接观察发生的变化和考察变化的不同方面,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等优势。
文秋芳[1]就曾指出,该方法在二语习得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1 微变化研究法的定义应用语言学领域中,很多问题与变化这一概念相关。
特别在二语习得领域,任何与学习、进步、发展等概念相关的假设都必须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去理解。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描绘出语言学习变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对于二语习得领域的许多问题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微变化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高频度观察、记录受试者学习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某项微技能的过程,抓住发展变化中最集中快速的时间段,对数据加以精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准确描述发生着的变化,并揭示群体内部与个体本身表现出的变异性[1]P312-313。
Siegler和Crowley[2]用飓风袭击某个城市的例子来说明微变化研究法的特点。
设想我们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在飓风来之前,一张在飓风来之后。
通过比较两张照片,我们能估计这个城市在飓风中遭受的损失,但无法推断其过程。
想了解全过程,最理想的是拍电影。
如没有条件,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连续拍摄一系列静态照片。
论《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的批评性分析
论《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的批评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6T08:10:31.558Z 来源:《教育学》2021年8月总第257期作者:李晓琳[导读] 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呈现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实验学校271100摘要: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但是研究方法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研究方法的一个总的回顾,针对这篇文章进行思考和批评性分析,以对我国的研究方法起到指导和启发作用,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学者的外语水平和理论水平。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研究方法批评性分析一、文章慨况这篇文章发表于2004年第4期的《外国语》,它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博导文秋芳以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导王立非所写。
文章采用平述性的语言,依据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概述了国外三十五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现状,同时总结出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总体变化趋势及最新发展趋势;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呈现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二、文章内容介绍本篇文章的整体内容比较完整,思路比较清晰,文章的主旨在引言中明确给出,针对这一写作主旨,分别从国外、国内加以论述,运用充分的论证,最后明确给出了的结论(反思)。
以下作进一步说明:1.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回顾。
文章主要提出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指出二语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课堂因素;教学方法);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能/智力/年龄/性别;动机;策略;风格;个性;普通语法;母语水平;二语水平);学习结果=中介语研究(语言能力;语用能力)。
2.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发展的总趋势。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用图表和数据分析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Ι Ε
5
5
∃ &am
67
年> 月 卷 第
现 代 外 语 /季 刊 3
9
⎯ 12 6 : : 9
+ Α∗ +
期
! ( % ) ∗+
, % + ∋∀ ∗
!
−
!
∀
∀
∗ .
/ 0
1 3 2
4
%
1 67 8%
5
5
9
微 变 化 研 究 法 与 二 语 习得 研 究
文秋 芳
“
+ ∀ ! Α ∃ ) 提 要 ; 微 变 化 研 究 法 /Κ ∋≅ % ∗ ∗ ≅ Κ ∗ Α % 3 是 最近 6 年 来认 知 心 理 学 领 域 中兴 起 的 一 种 研 ∋ : 究 方 法 该 方 法 主 要 用 于 探 究 认 知 发 展 的 轨迹 与 机 制 侧 重 研 究 群 体 或 个 体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变 Λ 1 2 异性 / + ∋Ο ∋ Α 3 实 施 该 方 法 的 基 本 要 素 包括 恰 当 的 观 察 周 期 高 频 度 的 观 察 和 精 细 的 数 据
+≅
∃
ΦΓ8 0∋ Η
一
∀
? ∃∗
∗ %∀ !
Ιϑ % Α
∗+
∋!
% + Α
5
)
Μ
∗
∗ ∗.
Λ ∗+
Α%
.∗ ∗ % ! )
1
!
∀
∀
∗ .
,
+∗.∗
+
! ∋
!
≅
∃∗+ . Α ∃
.∋! ≅%
∗
≅ Κ ∋ + ∀ ∗! % !
∗ Α∋∗
Κ
∗
∃ Α
%
)
∗
Κ
∗ +∀ ∋ !
∀
∋!
Λ ∋Α∋ ∗ Ι .2 ∗ ∃ % 1% ∀ 2
+
<Θ Α∃ Α
+ .%
Ο∗
.∗
) Α %
∗ Α
Ο+ ∗ )% + ∗
Η
∃ ) Α
.∗
+∗
!
)
.%
≅ +
%
Η ≅ ∃! ∀∗
∗% +
卜
∃
% !
) ∋Λ ∗ +. ∋Η ∗ ) ∋
Α∋% !
∃ ?
Α
∗
Κ
∗ .Α
% .Α %
Α. Α
) ∋! ∀ Η ∗
! .,
Α
∗!
+
.
!
)
) Ι% Ι 1 Α ∋%
5
)
% ! ∗
∗ ! %
∗ ! . ∋% ! %
Η∗∃
∀∗ <
,
∗
Α∃ ∗ Λ + ∋ Ο ∋1∋ 2 Α
,
Κ
∗
.
∗
+∗ .
∃% Ν
Π Ο ∗ ∗ Α.
! ∗ ς
∗ ϑ + ∋Κ !
%
Α
)∋
∗ Η
∗ +
!
+
% + Η
%
≅
Κ
∃ Α
∗+
∋! Α∗
Η Α ∋. Κ ∃
!
∃ Α
%)
Κ +
Α ∋
%
. %Η ∗
!
Ι 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川
∗
1 + 23 4
%
1 67 8%
5
5
9 # 一 6::9 ;9 一 9 => 夕 <
一
?∃∗
( ∋≅ + % ∀ ∗ !
∗Α ∗
∋
∃ (∗ Α
%
)
!
) Β∗ ≅ %
!
) −
!
!
∀
∀∗ Χ∗Δ
∋. ∋Α∋%
!
Ε
∗.∗
5
∗Δ
〔! ≅ 2 ∗ ,
∗ Η
∗ Α. % !
.
∃ Α
∗ ∗%
∗ +
∋!
∗ Α∋% !
Η Α )
.
∗!
Α.
’
% Η
. . ∋ ∋# ∗ ) ∗ 1
% +
∃
+. % + !
∗ ∃
Η
! +
!
∋! ∀
Α Ν 1∋! ∀ ∋.Α∋∗ ∋ ∗ Κ
? ∃ ∗ Η ! ) ∋! ∀ ∋
∗ ) 2 ∋ 1 ∗ ) Ο 2 Α ∋. Κ ∃
∗ +
.
Α∃∗
∗
Ι% . . Ο ∋1 Α∋∗ . ∋ ∋
. ∋!
∀ Α ∋. Κ ∃ % Α
∃ Α
! ) ∋ ) % ∋! ∀ + ∗
+ ∗∃
% !
) 1
∀ !
∀
∗
≅ Δ ∋.∋Α∋% !
%
ΣΑ
∀
∗ . Α.
∃ Α Α Ν
Κ
Α
%
2
∗ 1 ∗∃
.∗
∃ Α
∋.
Κ
%Η
∃ Α
%)
!∗
∋! Λ ∗ .
∋ ∗ + Α∀ Α Η
Κ
∗
Τ∗ 1Α Α %
.
ΙΗ %
.∗
∗
Κ
∗
Η
%
Α∃∗
<<而 ΑΑ 11 Κ
%
% ∋ !. %
≅ +% . . 一 . ∗ ≅
1
!
)
1% !
Α ∀∋ )
∋!
1
∋∗ .
Ω
Ν
∗ Λ ∗ +,
,
Θ ∋Α <
) ∋Η ∋
+ ∗Δ
Α∃ ∋.
∗ ∗ Α.
Κ
∗
∃ Α
)
Ν
∗
∗ ς Α∗ ! . ∋Λ ∗
∗ %
12 Ο ∗ ∗ Α
Κ
∗!
Α 1
Λ∗
∃ ) & ∋1
Ι. 2
≅
% ∃% 1
,
2 ∀
,
Ζ
∗ Λ∗
1 Κ ϑ %
∗!
Α 1 Ι . ≅ ∃ % 1% ∀ 2 2
,
,
∗
∗Λ∗
∗!
≅
,
Ρ
∋∗ ! ∗ ∗
!
Λ∗
。
,
,
Ρ
;
,
Ρ
! 肠 + ∋! ∀ 笔 者 认 为 虽 然 微 变化 研究 法 目前 还没 有 成为 主 流 研 究法 但 从 它 的发 展 态 势和 所 具 有 的 优 点 可 ≅ + 以 断 定 该方 法 必 定 会 得 到越 来越 广 泛 的运 用 最 终会 与 横 向研 究法 / % . 一 Β ∗ Α ∋% 1 ) ∗ ∋∀ ! 和 纵 向 . ≅ ! . 3 ∋ ∋ 3 /1 ∀ Α ) ! 1 ) . ∀ ! 互 为 补 充 成 为认 知 科 学 中不 可 或 缺 的 研 究 方 法 研究 法 % ∋ ! ∗ 该 方法 是 否 可 以 运 用 于 二 语 习 得 研 究 δ 当乔姆 斯基 的先 天 论 在 二语 习 得 领 域 占统 治地 位 的 时候 答 案很 可 能 是 否 定 的 因 为 乔 氏 理 论 强 调 语 言能 力不 同 于一 般认 知能 力 然 而 近 年 来 多 个新 兴 学 科 /例如 话语 分 析 语 料 库语 言 学 认知 科 学 心 理 语 言 学 等 3的 研 究 结 果 都 支持 学 习 语 言与 学 习 其 他 认 知技 能 一 样 的 主张 /Λ 1 ) Κ ! 6 : : 3 既 然 语 言能 力 也 是 一 种认 知 能力 那 么 研 究 一 般认 知 能 力 的 方 6
,
Ρ
% 1% Κ Α 1 Ι ‘夕 ∃ % 1 ∀ Μ ! ⎯ + 1 % 为叨 1∋ ) Ζ Η ϑ 2 &∀ % ! ∋ ∋ Α % ϑ 即 ≅ ∃ % 1% 尸砂 ≅ ∃ % 1 ∀ ∋∗ 1 ∀ ∋Α ∋ ∋∗ ! ∗ ∗ ⊥ 论 文 集 也相 继 问 舒 ≅ Β Β ≅ 与 这 一 方 法相 关 的 专著 & % , % + 世 例 如 < ∴ ∴ 7 年 牛 津大 学 出 版 社 出版 了 Β ∋∗ ∀ 1∗ 撰 写 的 伽∗ 曙 ∋! ∀ 材 ∋! ) . ; 践∗ Σ + ≅ ∗ . . % & ! ∀ ∗ ∋! Η ∃ ! ! 兮 +∗ ! ∗ ∗ Γ + Ο . .% ∗ ∋ Α∗ . Ι Ο 一 ∃ ∗ + . . ≅ ∃ % 1! ∋≅ Τ ∋! Τ ∋! ∀ ∴∴∴ < ∋ Κ Χ ∋ ∃ ? 年− Ν 出版 了 Β 等 编辑 的 ≅ ∃ ∗ & ∋1) + % ∗ Λ∗ ∗! Α ∗ Α 沮! % ΑΑ # ∋ 1∗ Α # % 1 Κ 尸∋ ∀ 公 和 ϑ+ 叩 。 君 即 6 : : 6 年 剑 桥 大学 出 版 社 出 版 了 0 编 辑 的 材∋ ! ∗ ≅
Ν
∃∗
∗ +
.
Α∃∗
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