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答案』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训练 第三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训练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宋明理学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3.《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5.“统治中国社会的儒教至宋朝已存在了1000多年。

12世纪时又多了一个……他系统整理了儒家学说,使之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这里的“他”最有可能是( )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8.“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019 2020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 2020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C.( ) ,仁也”。

周敦颐“天以阳生万物、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以阴成万物。

生4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 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人生气禀,理有善恶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 ) 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A.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毕竟是先有理”,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 ) 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D. 从万物本原出发C. 从天人关系出发B. 从政治需要出发A.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解析: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A.致力于复兴儒学B.主张儒、佛、道并重C.创立了理学体系D.提出“致良知”学说解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项与韩愈主张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答案:A3.“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朱熹B.二程C.董仲舒D.王阳明解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D项正确。

答案:D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解析: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B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 天理”“ 欺心” 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 提倡“ 知行合一D. 赞成穿衣吃饭等“ 人伦物理”2.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知行合一”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3.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A. 程颐B. 朱熹C. 王守仁D. 黄宗羲4.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变的中国’ 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动力”’ 。

这表明作者认为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庄子②程颢③普罗泰戈拉④薄伽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存有相通之处答案:D解析:“浮图”代指佛教。

唐朝时期,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佛教思想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B两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故C项错误;“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2.宋朝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其主要原因是()A.君权加强,相权削弱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C.交通发达,贸易兴盛D.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答案:B解析:宋朝在治国方面重文轻武,且理学盛行,因为理学使儒学走向思辨化,故出现了许多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3.宋代学者河南程氏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人伦者,天理也”。

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河南程氏”是指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他们开创了“洛派”②“天理”指宇宙和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创立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④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程”即程颢、程颐,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①④正确,②不正确。

由“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皆有此理”可知“二程”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可见③正确。

故D正确。

4.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答案:A5.请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视听言动,非理不为”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朱熹的观点可知,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二程关于伦理观方面的主张,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视听言动,非理不为”的主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答案:D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发端于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学术环境比较宽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是宋代()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C.统治者“以文立国”D.始终没有实现大一统解析:宋代统治者采取“以文立国”的治国策略,重用文官,文人有一定的讲学自由和著书立说的自由,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答案:C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及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的是()A.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B.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解析:B、C两项都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是心学的观点;D项是攻击理学的观点;A项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与朱熹的观点相符。

答案:A4.导学号1023400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历史解释受时代的影响。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他主张恢复周礼;朱熹处在南宋时期,他主张克服人的私欲以满足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3课 宋明理学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强化: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1.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2.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了数百年。

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3.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

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4.朱熹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艮(王阳明的学生)则指出“百姓日用即道”,“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

据此可知 ( )A.修身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B.儒学思想提倡“经世致用”C.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重视D.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5.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

这反映出(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6.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

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 )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7.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3课 宋明理学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B. 提倡知行合一C. 构建新儒学体系D. 重建伦理秩序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C. 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3、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经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

”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

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 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 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C. 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D. 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藐视一切权威,王守仁讲求理于心,主张“心即理也”,这说明陆王心学()A.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B. 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6、明代的理学家吕坤曾说:“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

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

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

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

”这材料表明()A. 理学家希望通过帝王的“正心诚意”树立良好的政治典范B. 封建帝王有意识的将理学树立为统治臣民的工具C.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的流变中被严重的曲解了D. 理学家的“理”也是政治领域中对抗君主专制的手段7、唐代高僧曾经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3宋明理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3宋明理学

专题一:3宋明理学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2.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3.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

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

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 )A.监察制度的缺失B.人性的复杂微妙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风气的污浊4.“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的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6.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6.答案:B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7.有学者认为,理学“骨子里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宋明理学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2.(2019·泰安高二检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9·安阳高二检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

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D7.(2019·大同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模拟检测: 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模拟检测: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A.思想一统B.佛道主导C.三教并存D.儒学式微2.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

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5.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

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

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

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6.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7.“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强化作业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强化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他强调的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 “仁”的重要性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2.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该材料中的观点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3.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暗喻朱、陆二人在理学上有“异”有“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西东”指朱熹认为理是“生物之本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②“西东”指“陆之教人为太简”、“朱之教人为支离”。

③“合处”指都强调格物致知以“致良知”④“合处”指两人思想基础都是儒学,沿袭着封建伦理道德观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守仁6.程朱理学的建立()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B.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落后腐朽C.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可取之处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7.东汉以来,许多新的词句在社会上的使用日益频繁。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 ) 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
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
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
3.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
4.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知行合一”
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6.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8.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
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的政治化
9.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这一状况(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0.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11.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
A.传承性
C.佛学化D.超前性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

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

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

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

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答案:A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因此,A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由“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以看出韩愈是反对佛
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B项。

3.答案:B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
4.答案:A。

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

5.答案:B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
6.答案:C。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

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C项正确。

7.答案:A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强调内心的作用,A项正确
8.答案:C C项表述与题目中“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相符,故C项正确
9.答案:B“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故B项正确
10.答案: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

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

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

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

11.答案:B。

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对之前的儒学家都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选B项。

12.(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

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3)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

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