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如何体现听觉艺术感知规律

合集下载

遵循艺术感知规律

遵循艺术感知规律

遵循艺术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遵循音乐艺术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个问题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当中被格外的强调。

一些老师抓的比较好,一些老师有困惑,也有老师本意上想这样去做,但一到实施过程当中,可能就会偏离自己学科本身的特色。

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既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又能把音乐学科特点体现出来呢?这是老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是听觉艺术在课标修订版中,特别提出要重视音乐听觉艺术这样一个规律。

首先,听是老师的听,是在研读教材部分,要百次的听,千次的听,一定要在音乐当中听出内容,听出感觉和感动。

然后想怎样把听到的内容和学生分享。

可能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太重视这个环节。

首先就是想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形式来上这节课。

其实听音乐是老师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课案分析《阿细跳跃》这个作品的旋律大家都很熟。

当时要求老师们上五分钟的教学片断,设计这节课的教师来学习的时候态度十分认真。

吃饭、睡觉都在听,而且时刻在交流探讨,每听一次都会有不同感受。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听”要贯穿始终,没有几十遍不要上去讲,因为音乐感觉会不对的。

从教师备课这个角度,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听,从新认知这个作品,角度可能也不一样。

比如说,学生听到这个作品,会有哪些想法,在学习这首新作品的时候,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这是教师在听的过程中要把握。

同时还想这首作品当中,哪些是最有审美价值的?或者哪些音乐语言有特别之处。

1.深入挖掘教材说到挖掘教材这个问题,就是在听的时候,已经不是教师自己欣赏。

一是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角度,要深深的挖掘教材。

听教材的内容,即教师要听出音乐的内涵以及表达的情感。

另一点就是,在听的时候要深入进去,这个感觉是不同的。

二是感动,如果自己想感动的话,心里没有情感,没有波澜,没有起伏,就不会有感动。

感动就是听音乐的内容,听它的内涵。

要听出它的感觉,让自己激动起来。

老师备课之前,要把它听深入,听透彻。

作为一个老师,可能以前都听过这个作品,但那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而现在是了解这个作品,甚至做到对着总谱听,找很多很好的版本来听。

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一、创造音乐氛围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家长可以在家中播放优美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中成长。

同时,可以定期带孩子去音乐会、音乐剧、舞台演出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多角度感知音乐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感知音乐。

例如,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乐器演奏者的动作,学习领会音乐的节奏与情感。

还可以让孩子辨别不同音高、音色的声音,培养他们的听觉敏感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跳舞、画画等方式,让孩子用肢体、视觉等多种感官方式感知音乐。

三、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音乐创造是培养孩子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自由的音乐创作,比如让他们编写自己的歌曲、弹唱自己喜欢的曲目。

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和启发,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还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教导孩子辨别音乐的美感和审美特点。

可以带孩子去参观音乐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可以邀请专业音乐人给孩子讲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深度。

五、培养孩子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表演是培养孩子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合唱团、乐器演奏班等社会组织,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此外,也可以组织家庭音乐会,让孩子积极参与演出,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六、注重音乐教育的启蒙音乐教育的启蒙对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在幼儿园或学校安排专业的音乐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知识和技巧。

谈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谈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谈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引言音乐是人类社会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古老而丰富的传统,包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等。

而音乐教育则是对音乐的普及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专业素养,更在于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听觉艺术对于学生的音乐感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听觉艺术对音乐感知的影响听觉艺术(即声音艺术)在音乐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方面,音乐本身就是声音的艺术,我们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欣赏和理解;另一方面,音乐往往也与其它艺术形式共同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听觉艺术可以强化和补充音乐的表现和效果。

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加强对于听觉艺术的理解和使用十分必要。

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1. 音高与音色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节奏、动态等。

其中,音高和音色是影响听觉艺术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音高反映的是音乐的音高情感,不同的音高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效果,而音色则反映的是音乐的声音特性,它可以通过演奏器乐器的种类、演唱者的嗓音等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应该通过实践和练习加强对于音高和音色的理解和感知,以增强对于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2. 声音的表现除了音高和音色之外,声音的表现也是影响听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声音的表现主要包括音量、音调、音质、音色、音品和韵律等。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音乐的整体效果和感受。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这些表现要素,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练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义。

3.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意义。

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应该通过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理解。

感性方面,通过实践和演奏来感受音乐带给人的情感和情绪;理性方面,通过分析和理解音乐的音乐结构和文化背景来深入挖掘音乐的意义。

音乐教学为什么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教学为什么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教学为什么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一、听觉体验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课程标准当中特别强调关注音乐本体,在课程内容中也大量涉及到听觉的艺术和感知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应如何把握呢?其实,今天一线音乐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确实有很多困惑,所以老师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音乐教学为什么要遵循这样一种感知规律,这跟我们艺术课程本身特点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音乐课标中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是: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课改已经十余年了,课标大家也都从道理上认同,但是结合教学把它变成一种教学行为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把这条作为教学建议的一个核心呢?第一个就是听觉体验,它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课标里也反复提到这一点。

比如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就是感受与欣赏,就是把感受,把音乐的听觉感知作为音乐学习最基础的一部分,或者把这句话倒过来说,音乐学习离不开听觉体验,我们讲那些非音乐的教学行为的时候,老师试图用语言、用讲、用告诉的这些方式,这些都是违背音乐艺术的感知规律的。

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式是重视聆听,老师不要舍不得时间,要保证足够的聆听时间,听觉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欣赏、唱歌、演奏或者创作,都要把听觉体验作为一个基础的,或者是基本的教学目标。

我们获得的听觉体验逐渐积累出的音乐经验才是我们音乐继续学习或者从事音乐活动的基础。

过去还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什么人呢?我们培养的是音乐的听众,爱好者,是能参与音乐活动的大众,所以培养普通人的听觉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

我们要重视聆听,给学生足够的聆听时间,实际上说到底就是培养音乐爱好者,终身喜欢音乐,把音乐作为他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基础音乐教育不是通过九年把学生培养成爱好者,如果我们的评价方式不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本来学生是喜爱音乐的,但最后却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他们成为音乐艺术的抵制者,这就很糟糕了。

课改之前出现过这样的现象,由于我们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强调理性的,脱离音响的教乐谱,使孩子们感到音乐课比数学还难,我们把学生引到了那种学习理科的思维方式上去了。

谈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谈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谈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摘要】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听觉艺术则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首先介绍了听觉感知的基本机制,然后探讨了听觉艺术对音乐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应用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

文章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来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和创作能力,以及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对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了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些规律可以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本文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用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音乐教育,听觉艺术,感知规律,听觉感知,基本机制,音乐学习,促进作用,应用,培养,学生,能力,音乐创作,演奏,影响,研究,应用效果。

1. 引言1.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

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和快乐。

1.2 听觉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听觉艺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

在音乐教育中,听觉艺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和和声,还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幼儿园教师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师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师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第一段: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活动,教师可以促进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音乐素材和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第二段: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来引发幼儿的听觉兴趣。

通过提供不同种类的音乐,如古典音乐、儿童歌曲、节奏感强的音乐等,教师可以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区别,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

第三段:其次,通过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听觉注意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听力训练活动,如辨别不同声音的来源、模仿音乐中的节奏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聆听和观察不同的声音,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音乐元素。

通过不断锻炼,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第四段:最后,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例如让幼儿用声音模仿动物的叫声或者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音乐活动也可以增强幼儿的技能,如节奏感和音乐记忆力等。

总结:通过音乐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引发幼儿的听觉兴趣,帮助幼儿提高听觉注意力,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幼儿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为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

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

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在幼儿教育领域,音乐活动被广泛应用于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节奏、旋律和音符,能够引发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听觉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并介绍几种常见的音乐活动。

一、音乐活动在幼儿听觉感知中的作用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音乐活动能够刺激幼儿的听觉神经,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当幼儿接触到丰富多样的音乐,他们的听觉系统会逐渐变得更加敏感,并能够辨别不同的音调、音色和音阶。

其次,音乐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培养音乐记忆力和听音辨析能力。

通过反复听音乐、模仿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幼儿可以逐渐记住和辨认不同的音符和音乐片段。

这种训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听音辨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的声音。

此外,音乐活动还能够增强幼儿的集中注意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专注地聆听、模仿和表达音乐。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用音乐表达情感和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听觉感知的方法1.音乐鉴赏活动音乐鉴赏活动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幼儿感受和欣赏不同的节奏、旋律和音色。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聆听音乐的特点,比如快慢的节奏、高低的音调、明亮或柔和的音色等。

通过多次的音乐鉴赏,幼儿可以逐渐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音乐创作活动音乐创作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和节奏器材,让幼儿自由地发声和演奏。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编创自己的音乐作品,比如编写歌曲歌词、创造音乐节奏等。

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参与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音乐游戏活动音乐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玩耍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比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者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具有明显节奏感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引导下进行舞蹈表演。

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的三个秘诀

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的三个秘诀

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的三个秘诀在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方面,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促进大脑发育和提高认知能力。

因此,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三个秘诀,帮助孩子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的第一步是通过听觉感知,因此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家长可以在孩子幼儿园或者学校里辅导他们学习音乐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对音乐乐器的声音产生兴趣,并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构成。

此外,家长还可以定期带孩子去音乐会或者音乐展览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通过多次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孩子可以培养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的感知水平。

第二,激发孩子的音乐表达能力。

音乐不仅仅是听的,还可以通过演奏和表演来表达。

因此,激发孩子的音乐表达能力同样重要。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音乐培训班或者合唱团,学习唱歌或者演奏乐器。

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掌握音乐的技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另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写歌或者编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水平。

第三,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除了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和表达能力外,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在家里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音乐游戏和玩具,让他们在玩耍的同时接触音乐。

例如,可以给孩子购买音乐盒、音乐拼图等玩具,通过玩耍的方式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此外,在家庭聚会或者生日派对等场合,家长可以邀请一些音乐人或者乐团来演奏,让孩子近距离观察和接触音乐表演过程,提升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家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能力,通过学习乐器和参观音乐表演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水平。

幼儿音乐教育开发听觉感知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开发听觉感知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开发听觉感知能力音乐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愉悦的体验,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开发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幼儿音乐教育中如何开发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一、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重要性听觉感知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关键能力之一。

它涉及到幼儿对声音的辨别、理解和利用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通过开发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方法与策略1. 听觉训练幼儿听觉训练是开发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例如,可以让幼儿听一段音乐,并让他们试图辨别出其中的不同乐器声音或乐曲的不同节奏。

这样的听觉训练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中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

2. 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培养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有趣方法。

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中来。

例如,可以进行“模仿音乐”游戏,让幼儿模仿乐曲中的声音或节奏。

这样的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3. 唱歌与跳舞唱歌与跳舞是培养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唱歌,幼儿可以学习与模仿音乐中的声音,并培养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跳舞则能让幼儿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创造性音乐活动创造性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音乐表达,可以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例如,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音乐乐器,然后通过演奏自己的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三、注意事项与问题解决在开发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有些幼儿可能对声音更敏感,有些则相对较差。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的听觉感知、音乐元素的辨识和音乐情感的体验等多个方面。

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首先,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听觉感知入手。

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对声音的收听、辨别和分析,能够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

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学校可以设置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倾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妙和情感表达。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要素,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其次,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注重音乐元素的辨识。

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单位,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

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逐渐认识到不同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学校可以组织音乐鉴赏比赛或展览,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应用音乐元素的机会,激发他们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音乐家进行音乐指导和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音乐元素的运用。

另外,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需要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

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功能,能够使人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和演出,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和体验。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合唱团、乐团等音乐团体,让他们参与集体音乐表演,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欣赏专业音乐演出,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表达力。

除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外,家庭和社会也是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社会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培训、音乐社团或参观音乐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和阅历。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感知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感知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感知技巧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感知技巧的培养尤为关键,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感知技巧。

第一篇范文一、感知技巧的定义及重要性感知技巧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途径,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它包括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等各方面的感知。

在音乐教学中,感知技巧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感知技巧的培养1.听觉训练听觉是音乐感知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例如,通过聆听不同乐器的演奏,让学生辨别乐器的音色;运用听写练习,让学生识别简单的旋律和和声。

2.节奏训练节奏是音乐的核心,教师可采用拍手、敲击等肢体动作,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节奏游戏、合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音高训练音高是音乐表现的关键,教师可利用音乐软件、乐器等工具,为学生提供准确的音高参考。

同时,可通过视唱、练耳等课程,提高学生的音高感知能力。

4.和声训练和声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经典乐曲的和声结构,使其掌握和声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和声练习、合唱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和声感知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创设音乐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

例如,通过播放经典乐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音乐作品的背景信息。

2.师生互动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学生互动交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答,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

3.实践操作音乐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乐趣。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乐器演奏、合唱、音乐剧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与表演技巧

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与表演技巧

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与表演技巧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整齐的音符和动人的旋律,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媒介。

而要将音乐完美地表演出来,除了技巧和理论的学习外,听觉训练和表演技巧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部分:听觉训练的重要性在音乐教育中,听觉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关键。

首先,良好的听觉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中的音高、音长、音色等元素。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准确地辨别不同的音高,正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感受音色的变化和表达。

而这些音乐元素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的音乐演奏和表达非常关键。

其次,听觉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听力来辨别不同的音乐片段或乐器演奏的声音。

只有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学生才能在演奏中准确地模仿和表达。

同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倾听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曲家的意图和表达,从而更好地演绎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第二部分:听觉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要提高学生的听觉训练,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训练音高听辨的方法可以通过多听多唱的方式进行。

学生可以听一段音乐片段,然后尝试唱出对应的音高,检验自己的准确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复听唱,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会得到提高。

其次,训练节奏感的方法可以通过打节拍、练习律动感等。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使用手拍或脚踏的方式来打出音乐的节奏,帮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

同时,通过一些有趣的律动感练习,如跳舞、击打乐器等,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第三部分: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在音乐教育中,除了具备良好的听觉训练,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能够将音乐更加生动地演绎出来。

首先,表演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器演奏的技巧和方法。

无论是钢琴、小提琴还是其他乐器,技巧的掌握都是演奏的基础。

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培养方法

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培养方法

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培养方法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技巧娴熟的乐器演奏,更需要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在乐器演奏中,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提升演奏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探讨一些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培养方法。

一、注意音乐元素的学习在乐器演奏中,要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首先要了解音乐元素。

音符、节奏、音调、音色等都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通过学习这些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参加音乐课程以及与其他音乐家交流等方式来加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二、培养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音乐是通过听觉传达给人们的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能力对于乐器演奏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来培养自己的听觉感知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乐器的演奏,比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通过演奏不同的乐器来丰富自己的音乐感知经验。

三、注重表达情感的演奏乐器演奏不仅需要准确地演奏音符和节奏,更要注重表达情感。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它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在乐器演奏中,我们可以通过注重音乐的细微变化、提前准备好情感的表达以及合理运用音色等手段来传达音乐中的情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音乐会、参与乐团等方式来学习和感受其他音乐家对情感的表达。

四、注重音乐的历史和背景知识音乐的创作背后往往有一定的历史和背景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在乐器演奏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的历史发展、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以及研究不同音乐风格等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演奏出作品的内涵。

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地进行乐器演奏和音乐感知的训练。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通过和其他音乐家的交流与互动来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和演奏水平。

小学音乐教育的声音感知与表现技巧

小学音乐教育的声音感知与表现技巧

小学音乐教育的声音感知与表现技巧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声音感知与表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声音感知和表现技巧的培养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声音感知和表现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

首先,声音感知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基础环节。

声音感知是指通过听觉感知声音,并能够准确地辨别、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特征。

声音感知包括对音符、音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辨别,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的声音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触动感知神经,开发听觉感知能力。

在声音感知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听音辩谱”和“找寻音轨”等。

通过让学生分辨不同音高的音符、掌握不同节奏的韵律,小学生的声音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乐器的特点并正确识别乐器声音。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其次,表现技巧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表现技巧是指通过声音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将音乐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小学生在音乐表演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包括音准、节奏、声音的变化等。

在表现技巧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模仿,提高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感。

例如,通过模仿教师、唱跟随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从而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

此外,还可以进行声音的表情演唱训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传达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小学音乐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合唱和合奏活动,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合唱和合奏中,学生需要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通过发声的时机、力度的大小等方面的协调,达到音乐演奏的整体效果。

表演技巧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一些表演练习进行,例如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模仿不同的角色来表现音乐。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在音乐表演中更加自如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与听觉训练

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与听觉训练

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与听觉训练音乐是一门艺术,乐器演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音乐感知和听觉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乐器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和听觉训练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听觉能力。

一、音乐感知的重要性音乐感知是指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将音乐的要素转化为听者的情感体验。

在乐器演奏过程中,音乐感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音乐感知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意图。

其次,音乐感知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与其他乐器和合奏伙伴进行协作,提高演奏的整体效果和和谐度。

同时,音乐感知也是培养音乐创造力和个性化表演风格的重要基础。

二、听觉训练的重要性听觉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训练,提高听觉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在乐器演奏中,听觉训练的重要性十分显著。

首先,良好的听觉能力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准确地把握音高、音色、音量等乐器演奏的要素,从而改善演奏的准确度和表现力。

其次,听觉训练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分辨音乐中的细微差别,如音程、和弦、旋律等,从而提高音乐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最后,听觉训练也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听清自己的演奏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演奏的技巧和品质。

三、提升音乐感知和听觉能力的方法1. 多听音乐:多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培养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2. 注重音乐鉴赏: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和解读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 培养集中注意力:在演奏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于音乐的细节,努力感知和表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4. 练习听音:通过盲听、音乐字谜等练习,提高对音乐的分辨能力和感知水平。

5. 听众反馈与自我评估:与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接受反馈意见,并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

6. 合奏训练:与其他乐器演奏者进行合奏训练,协调和平衡各种声音,提高整体的协同效果。

7. 创造性表演:勇于尝试个性化的表演方式,发挥自己的独特创造力和表现力。

学前教育的音乐听觉与节奏感知

学前教育的音乐听觉与节奏感知

学前教育的音乐听觉与节奏感知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进入正式学校之前的教育环节,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听觉和节奏感知能力。

本文将讨论学前教育中的音乐听觉与节奏感知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音乐听觉的培养音乐听觉是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音乐听觉的培养,幼儿可以提高对不同音频的辨别能力,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并促进其语言发展。

为了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 听歌曲和音乐,让幼儿自由感受音乐的节奏、情感和表现方式。

2. 利用乐器,让幼儿触摸和探索不同的音色和声音,培养其对声音的敏感性。

3. 进行一些听觉游戏,如辨别声音来源、模仿声音等,提高幼儿的听辨能力。

4. 鼓励幼儿参与音乐演奏活动,如拍手、敲击节拍器等,增强其对音乐的参与感。

二、节奏感知的培养节奏感知是幼儿感受并理解音乐节奏的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可以提高其身体协调性、注意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幼儿节奏感知的教学方法:1. 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和动作,如跳舞、摆动身体,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

2. 利用各种乐器,如手鼓、木鱼等,教导幼儿按照固定的节奏敲击乐器,培养其对节奏的感知和掌握能力。

3. 进行节奏游戏,如拍手、敲击节拍器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节奏。

三、综合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与节奏感知能力。

1. 多样化的音乐活动:通过唱歌、跳舞、故事配乐等活动,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好,并从中培养他们的音乐听觉与节奏感知能力。

2. 利用游戏引导学习:通过设计丰富的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听觉与节奏感知能力。

游戏可以使幼儿主动参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性。

3. 鼓励自主表达: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和创造力。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__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反思远大二中杨金洁音乐是由倾听到收听而存在,听觉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一种艺术,同时又是我们音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音乐教学中,听觉训练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综合音乐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听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听觉分析来提高在节奏、旋律、音乐风格与多方面的技能与能力。

在实施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听觉艺术的培养的确有所提高,但我们往往忽略听觉艺术本身应体现的学生意识的觉醒,而仅仅作为一种外在要求,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品质,让学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

那如何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呢?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探讨课,力求创设丰富的情景,以听觉为先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听觉艺术的迷人魅力。

一、听中思,让心中有耳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的足迹布满了各个领域,学生接触音乐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所以在音乐欣赏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要欣赏的音乐与一些美丽的画面相结合,本意是让学生视听结合,但有时往往是学生的视觉得到了满足,而忽视了听觉艺术,本末倒置。

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纯粹地听,从方式方法上进行改变,这种以突出音乐本身的特点,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的做法,远比用画面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与喜爱,让他们在听中品、听中思、听中说,在听赏审美中发展内心的听觉,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是明显的。

二、听中学,让歌声更美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给学生完整的音乐形象,从整体入手。

因此,在歌曲教学中,我们应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惯用的“识谱——唱词——处理表演”模式,凸显音乐教学听觉领先的特征。

以“听赏”作为学习歌曲的主要途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每一遍听赏时给予适当的设问,而不是枯燥地反复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如何体现听觉艺术感知规律
一、一首歌曲的学会过程
音乐教学如何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老师们在课堂上天天都在操作,但是怎么样去遵循这个艺术规律?这是教师一定要了解,而且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跟大家先分享一个课例,宁夏大学有五十个小学老师组成的国培班。

参加国培班的老师想了解音乐教学如何跟听觉结合起来,那么首先就要先切入两个专题,一个是欣赏教学怎么让听觉发挥作用,一个是唱歌教学怎么遵循听觉艺术规律。

我让老师们做了这样一个体验,首先让他们都闭上眼睛,再给他们放一首歌,这首歌有人可能听过,有人可能没听过,都没关系,不需要知道这歌是怎么回事,它是谁创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大家就共同先听一首歌——《老师我想你》。

让他们都闭上眼,放松身体。

听的过程中就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力稳定在音乐音响上!这是李存老师上《走进西藏》时说过的话。

老师们就非常放松的听这首歌曲,听了一遍后我发现其实多数人对这个音响有感觉。

之后再睁开眼睛再听一遍,这遍可以想一点跟音乐有关的,至于怎么想,没有具体要求。

听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跟着音乐唱或打拍子,心灵外显的一些东西就都出现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老师们被这个音响感动了,听觉在他们身上起作用了。

最后听第三遍的时候提出要求:跟着音响边听边唱,实际上这个在教学中有一个名字——模唱。

随后,我要求老师们把谱子拿出来,但是没有歌词,就是一个乐谱。

听第四遍的时候,我要求老师跟着音响唱歌谱,唱的时候不要只注意音符、休止符,所有的音乐要素,表情记号、速度、力度,哪个地方要换气等等都要注意。

所以这一遍老师们唱的很好听、很感人,哪个地方强一点,哪个地方舒展一点,老师们全都表现出来了。

所以,老师们要注意,读谱的时候千万不要隔断,不要把技术和音准都抠下来解决,解决完了以后再去听音乐。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喜欢单抠这个,单抠那个,不把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

但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国外的教师,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在这点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有一次,一个美国某个领域的音乐教育中心主任,到八中上了一节初一学生的课,那个老师就是当时现发乐器——竖笛。

一节课只吹了三个音: do , re , mi ,孩子们一节课就吹了一个三拍子的小曲。

一开始,很多老师都觉得这节课最多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持笛,然后把音学了,能够吹出声音来就不错了。

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竟然能够按照乐谱吹出一首小曲来了,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究竟要求了些什么呢?他要求只要你一吹出声音来,那个声音就要有音乐的感觉,哪怕只有几小节,也一定要带着音乐走。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让学生做这件事和那件事的时候,总是没有内在联系,学生始终在割裂着理解音乐,肯定会把握不住音乐的整体性。

如果我们把音乐比作一个成形的东西,有的时候老师在抠西瓜籽,有的时候又把东西切成块,但始终都没有认识到西瓜的完整性。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就要把音乐贯穿始终,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与音乐相关的要求,只要一出声音,就带着音乐走,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以上的现象,就是学习者有时是在音乐之内,而有时就又在音乐之外了,这就要求学习者始终要在音乐里面。

在每一遍听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所有的音乐要素,而不是这次只关注音准问题,下次再关注节奏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学习者在各个环节中始终都是在音乐里边来完成的。

那么到了第五遍的时候,歌谱唱完了,就必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要把歌词完整的唱对。

那么这就肯定要关注歌词了。

视唱歌曲的时候,对歌词的理解进一步强化了曲谱提供的音乐性。

我们在讲歌曲美学的时候,通常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诗词美,一是是音乐美,还有一个就是伴奏美。

那么把这三部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给学习者和演唱者带来完整的音乐感受,音乐美感就形成了。

因此,第六遍才能叫演唱歌曲,前面的都不叫,叫视唱歌曲。

这是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案例中教学对象都是老师啊,他们识谱能力本身就强。

其实,这中教法对学生同样适用。

因为这个歌曲难度很大,选这样一首歌曲就是为了适合这样的教学群体。

那么在针对中小学生时候,老师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大概都用不了六遍,三遍就行了。

建议各位老师,在音乐课当中尽可能的待在音乐之内,老师、学生都不要出来,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二、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
谈到听音乐的过程,我们说睁开眼睛听跟闭上眼睛听效果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这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一个审美心境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让他们闭着眼睛。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的情绪,那么欣赏音乐的前提,就是要创设,或者解决个体的音乐心境问题。

老师要让学生把注意力关注在音乐音响上面,这个就是解决学习者的音乐心境问题。

音乐课上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说听者怎么想象的,怎么联想的都是属于个体的音乐经验,都值得尊重。

只要他想象了,就说明他的心理活动跟音乐达成了相通关系了。

关键是第三条:音乐记忆。

你的想法让他记住音乐,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第一,还是李存老师的经验,把注意力稳定在音乐音响上,聚精会神的听。

第二,老师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反复的聆听。

因为在人的心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听的次数和记忆力成正比。

关于音乐的表现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刚才我们也涉及了关于音乐欣赏课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是一个心理链条。

金老师谈到音乐心境,包括音乐想象和联想活动,刚才我们又强调了音乐记忆的必要性和方法。

那么这三个活动过后就必然有一个音乐表达的心理需求,音乐表达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又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通常大家见的比较多的就是语言的方式,老师问,学生答,就像老师们经常会问道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一样。

这种语言方式不是不可以有,但是要尽量减少。

另外,老师提问的方式和内容要设计,尽量避免空和浅,因为这样的问题基本无效。

例如,“好听不好听啊?想听不想听啊?”这类提问要减少,这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表达,音乐表达除了要设计语言,表情的、肢体的语言也同样反映了学习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比如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有一些动感的元素,那么结合律动是可以的。

到了中学,心动可能是一个主要的东西,那么通过表情的流露,特别是眼睛,都可以形成一种表达。

另外,演唱、演奏都是一种音乐表达。

到了高年级,也可以借鉴一些文字的表达,音乐的文字表达可能比语言的更有内涵,更有深度,因为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感而发的,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情理相融的东西。

一节好的音乐课带给学生的感受会超出音乐课本身的知识技能范围,老师用音乐的方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分享,这种音乐表达就是真情实意,这种互动在教学中应该倡导。

为什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音乐课感兴趣,其实也就是教师遵循了学生的艺术感知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获得内心的体验和感知。

音乐教师可以去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更多的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方法,让孩子从内心爱上音乐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