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https://img.taocdn.com/s3/m/d72e732010661ed9ad51f312.png)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一、填空题1.能对线粒体进行专一染色的活性染料是____。
2.线粒体膜围腔有2个,它们是____和____,而叶绿体膜围腔有3个,自外向里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3.线粒体各部分结构中有各自特殊的标记酶,它们分别在外膜是____,外腔是____,内膜是____,内腔是____。
4.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____中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是在____上,由____和____完成。
5.根据接受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的原初受体的不同,可以将细胞中的呼吸链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分别为____和____。
6.ATP合成酶合成ATP的直接能量来自____。
7.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4种复合物中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位移体的是____、____和____。
8.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____的方向传递。
9.叶绿体在显微结构上主要分为____、____、____。
10.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
11.叶绿体基质中的类囊体可以根据形态不同分为____和____。
12.氧是在植物细胞中____部位上所进行的____的过程中产生的。
13.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色素分子按照其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____和____。
14.捕光色素和反应中心构成了____,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15.光合作用按照是否需要光可分为____和____两步,其中光反应又可分为____和____两步。
光反应发生在____,暗反应发生在____。
16.电子沿光合电子传递链传递时,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不同,光合磷酸化可分为____和____两条通路。
17.植物细胞中具有特异的质体细胞器,主要分为____、____、____。
18.线粒体的增殖是由____而来。
19.叶绿体的发育是由____分化而来。
20.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____两套遗传系统控制,所以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ad2a57f3998fcc22bcd10d27.png)
有机物氧化时需O2分解成无机物(CO2 H2O)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利用氧氧化有机 物成为无机物(CO2 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与 动物中呼吸现象相似,也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或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细胞获能与非细胞获能的区别: 本质上无区别
①发现:1894年,德· Altmann发现,基本形状为线状、粒状
的颗粒,变形为哑铃型、分枝型;1897年Benda命名为线粒体, 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大小? ②数目:数百上千, 数目与功能相关,心肌、肝脏、骨骼肌含 量丰富,淋巴细胞中线粒体少至只有几个 脑部?
③位置:分泌腺细胞中线粒体围绕分泌泡,肌细胞中线粒体围
4CO2 +6NADH+6H+ 2+ 2FADH+2HSCoA+2ATP 1分子的葡萄糖经无氧氧化、 丙酮酸脱氢和TAC循环, 共产生了6分子的CO2和 12对高能H、 4分子ATP
6.三羧酸循环能量储存方式:
① 以高能磷酸键直接生成2ATP ②以高能氢原子(4对H)一般认为是高能电子,由 NAD+和FAD+携带
②转运过程:
蛋白质合成后→分子伴侣去折叠(HSP70、HSP60、HSP10; NAC)→导肽引导,ATP水解→内外膜转位接触点,ATP水解→穿 膜(电荷引力和分子绞力)→导肽切除,分子伴侣帮助折叠。
第三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一、引言 :非细胞细胞获能量:
燃烧有机物
化学能变热能、光能等
本质是物质氧化反应,释放化学能
转运条件:
导肽(1eader sequence)。N端一段20~80个氨基酸序列,富含带正电 荷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形成一边正电荷一边是疏水的螺旋 结构。线粒体基质腔带负电多,电荷引力! ②内外膜转位接触点:成孔膜蛋白形成通道 ③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类:HSP70、HSP60、HSP10;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 (nascent associated complex,NAC), ATP。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能量的转换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能量的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c0f26c69195f312b3069a5ab.png)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 2.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移 • 1)向膜间腔转运 • ISTS序列介导,前体全部或部分进入基质
后进入膜间腔 • 直接从胞浆通过外膜扩散进入
• 2)向线粒体外膜或内膜的转运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 五、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 • 1.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
• 2.DNA随机不均等被重新分配
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 基质:含有独立的DNA遗传物质和整套转录
翻译系统,也是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 氨基酸分解和蛋白质合成等反应场所。 • 基粒:ATP酶复合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 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分为可溶性蛋白和不
溶性蛋白。 • 标志酶: • 内膜——细胞色素氧化酶 • 外膜——单胺氧化酶 •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 膜间腔——腺苷酸激酶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的转换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 一、线粒体的形态、 数量与结构
• 1.形态、数量与细胞 的类型和生理状态相 关
• 2.由双层单位膜套叠 而成的封闭膜囊结构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 外膜:光滑平整,通透性高。 • 内膜:稍薄,向内突出为嵴。蛋白质含量
高,通透性低。附着有基粒。 • 内外膜转移接触点:转位接触点,是蛋白
成的核糖体基因组不同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 3.线粒体DNA的复制 • 1)重链和轻链各自有复制起始点,轻链的复制
晚于重链,二者合成方向相反(重链合成方向 为顺时针,轻链合成方向为逆时针)。
• 2)速度较慢
• 3)不受细胞周期的影响
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种类
• 3.线粒体可能起源于共生的早期细菌
《细胞生物学》 习题集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 习题集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02f1d528ea81c758f57883.png)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胡克,1665,原生动物,红细胞2.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3.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4.遗传信息的形成,膜的形成5.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特异功能蛋白质, 生物发育6.碱基互补配对7.全能性8.体细胞9.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程序性死亡)的相互关系及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或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二.选择题1.C 2:D 3:C 4:D 5. B三:判断题1.√2。
√3。
√4:×(原生质包括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5.×四.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的技术成就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思维为出发点,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核心问题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2.生物大分子是指细胞中存在的那些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如以蛋白质、核酸、多糖及脂类等四大类为典型的生物大分子,它们是由多个氨基酸或核苷酸等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既是细胞的结构成分,又是细胞和种生命活动的执行者或体现者。
五.简答题1.Science 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 /Cell /Molecular Cell/ Developmental Cell /Cancer Cell/ Neur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 /Gene and Biology /Journal of Cell Science(参看课本P14)国内的相关学术刊物《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遗传学报》.《动物学报》.《微生物学报》等(参看课本P14-15)2.(1)细胞结构功能→细胞生命活动。
细胞生命活动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了解;(2)细胞中单一基因与蛋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及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复合体的相互作用;(3)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信号调控网络;(4)体外(in vitro)研究→体内(in vivo)研究;(5)静态研究→活细胞的动态研究;(6)实验室研究为主→计算生物学更多地介入并与之结合;(7)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学科的渗透→与数、理、化及纳米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926beec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1.png)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细胞类型、生理状态、代谢需求)1.光镜下的线粒体成线状、粒状或杆状。
2.在低渗环境下,线粒体膨胀如泡状,在高渗环境下,线粒体又伸长为线状3.酸性时线粒体膨胀,碱性时线粒体为粒状(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在组成上,外模的1/2为脂类,1/2位蛋白质,外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允许通过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通透性大)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①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内腔,含有基质,也称基质腔;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外腔,或膜间腔。
②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了内膜的代谢效率③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心磷脂占20%),80%是蛋白质④内膜的通透性很小,但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⑤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
机理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成酶或ATP合酶复合体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为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模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参与物质的代谢5.基粒的化学本质是ATP合成酶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1.线粒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且多数分布于内膜和基质,分为两类:可溶性蛋白和不可溶性蛋白或膜镶嵌酶蛋白(线粒体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2.线粒体内外膜的标志酶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等;基质和膜间腔的标志酶分别为苹果酸脱氢酶和腺苷酸激酶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也称剑桥序列)共16569个碱基对,为一条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的双链环状的DNA分子。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https://img.taocdn.com/s3/m/e7bb8511eff9aef8941e06a6.png)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动态细胞器 外形:线状、粒状、哑铃状、环状、圆柱状等 大小:直径0.5-1.0μm,长为2-3μm,可达1020μm 数目: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人成熟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代谢旺盛的细胞 分布:细胞功能旺盛区域;定位与迁移与微管相关
线粒体可塑性
心肌
状如蘑菇,属F型质子泵。 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 F1由5种多肽组成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 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具有一个)。 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 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
F1 particle is the catalytic subunit; The F0 particle attaches to F1 and is embedded in the inner membrane. F1: 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 F0: 1a:2b:12c
2、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
组成:至少由4条肽链,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 作用:催化琥珀酸的低能量电子转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
琥珀酸→FAD→Fe-S→Q。 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
3、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 组成:至少11条不同肽链,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 含两个细胞色素b(b562、b566)、一个铁硫蛋白和一个 细胞色素c1 。 作用: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一对电子, 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 2还原态cyt c1 + QH2 + 2 H+M→2氧化态cyt c1 + Q+ 4H+C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课程预习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课程预习](https://img.taocdn.com/s3/m/f716503f67ec102de2bd8951.png)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
它们最初的能量来源有所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而且以类似的方式合成ATP。
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的体系。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一、线粒体和氧化磷酸化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为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权状或其他形状。
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
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中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通常结合在维管上,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
2.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
主要由外膜(outer membrane)、内膜(inner membrane)、膜间隙(intermembrane)、基质(matrix)或内室(inner chamber)四部分组成。
(1)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膜,光滑而有弹性,厚约6μm。
外膜上有排列整齐的筒状圆柱体,其成分为孔蛋白(porin),圆柱体上有小孔。
(2)内膜位于外膜内侧,把膜间隙与基质(内室)分开。
第6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6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533e5fd8d5bbfd0a78567311.png)
线粒体
线粒体与叶绿体
能量转换: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于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储存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共性:半自主性细胞器 1. 形态特征主要是封闭的双层单位膜结构,内膜经过折叠演化为表 面极大扩增的内膜特化结构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 功能都是高效的产生ATP的精密装置。 3. 遗传物质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的体系(第二 遗传信息系统)
氧化磷酸化的耦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内容:(获1978诺贝尔化学奖)
由英国Michell提出,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由于 线粒体内膜的不通透性,形成了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驱动
ATP的合成 (实验证据)。
◆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该实验表明: 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线粒体中的三羧酸循环,是物质氧化的最终共同途径,氧 化磷酸化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Electrons carried via NADH Electrons carried via NADH and FADH2
Glycolsis Pyruvate Glucose
Citric acid cycle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缺乏胆固醇,富含主要是心磷脂(20%)。
线粒体内、外膜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部位 酶的名称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 c 还原酶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 A 合成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ATP 合成酶 琥珀酸脱氢酶 β-羟丁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 脱氢酶 部位 酶的名称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苹果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成酶 延胡索酸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 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胺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第六章线粒体和叶绿体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线粒体和叶绿体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4d1ea65ef7ba0d4b733b22.png)
细胞生物学章节习题-第六章一、选择题1、线粒体的细胞色素c是一种(A )。
A. 内膜固有蛋白B. 内膜外周蛋白C. 基质可溶性蛋白D. 外膜固有蛋白2、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和小亚基分别由(D )DNA上的基因编码。
A. 细胞核B. 叶绿体C. 细胞核和叶绿体D. 叶绿体和细胞核3、下列4种色素中,哪个(或哪些)具有吸收聚焦光能的作用而无光化学活性?(D )A. 细胞色素B. 质体蓝素C. 质体醌D. 聚光色素4、线粒体各部位都有其特异的标志酶,其中内膜的标志酶是(A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 腺苷酸激酶D. 柠檬酸合成酶5、在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正常进行相适应的结构是(C )。
A. 叶绿体外膜B. 叶绿体内膜C. 基粒中囊状结构的薄膜D. 基质6、呼吸链主要位于(B )。
A. 线粒体外膜B. 线粒体内膜C. 线粒体基粒D. 线粒体基质E. 线粒体嵴7、线粒体外膜的标志酶是( B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 腺苷酸激酶D. 柠檬酸合成酶8、线粒体膜间隙的标志酶是(C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 腺苷酸激酶D. 柠檬酸合成酶9、氧化磷酸化发生的主要场所位于线粒体(B )。
A. 外膜B. 内膜C. 膜间隙D.基质10、下列哪种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A )。
A. 肌肉细胞B. 血小板C. 红细胞D. 上皮细胞11、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
A. 都通过出芽方式繁殖B. 所有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时都含有导肽C. 它们的外膜比内膜从性质上更接近于内膜系统D. 存在于一切真核细胞当中12、关于线粒体DNA,正确的描述是(B )A. 编码自身必需的部分蛋白质B. 编码自身必需的RNA和蛋白质C. 可以被核基因组取代D. 借助核编码的酶系统进行转录13、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ATP合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B )。
A. 都依靠质子流作为ATP合成的动力B. 合酶的各亚基均由核基因编码C. 都属于质子泵D. 都具有催化ADP和Pi合成ATP的作用二、填空题1、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物I是由34条以上多肽链或者FMN和至少6个铁硫蛋白;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给辅酶Q,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给辅酶Q,同时发生质子的跨膜输送或者电子传递体和质子位移体。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67a6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f.png)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一、名词解释1.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2.基质导入序列( 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3.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4.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5.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6.转位接触点( (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7.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8.线粒体动力学( mitochondrial dynamics)二、单项选择题1.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A.45SB.40SC.50SD.70sE.80S2.线粒体的嵴源于A.外膜B.膜间腔C.内膜D.基质颗粒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3.细胞中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是A.核糖体B.糙面内质网C.线粒体D.过氧化物酶体E.高尔基复合体4.线粒体疾病不具有的特征是A.高突变率B.阈值效应C.遗传异质性D.父系遗传E.母系遗传5.下列因素中与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改变无关的是A.氧气充足B.有害物质渗入C.病毒入侵D.细胞癌变E.细胞缺血性损伤6.线粒体中具有高度选择通透性的结构是A.外膜B.基粒C.内腔D.基质E.内膜7.下列疾病与线粒体有关的是A.Kjer病B.硅肺C.糖原累积病D.泰-萨病E.痛风8.线粒体内膜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9.线粒体中具有调控质子通道作用的是A.基粒头部B.基粒柄部C.基粒基片D.嵴内腔E.嵴间腔10.线粒体中的基粒又称为A.微粒体B.糖原颗粒C.核糖体D.ATP合酶E.质粒11.葡萄糖分解产生ATP的过程是A.糖酵解→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B.糖酵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C.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D.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糖酵解E.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脱氢→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12.关于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正确叙述是中A.可运输到细胞质B.均由核编码蛋白取代C.全部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D.数量和种类众多E.占线粒体所需蛋白质的大部分13.下列不支持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是A.线粒体的遗传系统与细菌相似鲁B.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方式与细菌相似C.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与细菌相似D.线粒体的核糖体为70SE.DNA呈线状14.下列关于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要基质导入序列B.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C.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D.大多数蛋白的基质导入序列在协助蛋白质运输后不被切除E.蛋白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中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15.下列关于线粒体遗传体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线粒体密码子与核密码子编码的蛋白质相同B.线粒体编码的RNA和蛋白质并不运出线粒体C.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D.线粒体mRNA翻译的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E.所有 mtdna编码的蛋白质都是在线粒体核糖体上进行翻译的16.不参与组成呼吸链的化合物是A.CoQB. FADC. CytbD.肉碱E.铁硫蛋白17.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B.内质网C.高尔基复合体D.过氧化物酶体E.溶酶体18.线粒体基质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19.线粒体中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的结构是A.基粒头部B.基粒柄部C.基粒基片D.嵴内腔E.嵴间腔20.下列关于线粒体外膜的正确叙述是A.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80%是蛋白质B.允许一些小分子多肽通过C.外膜比内膜稍薄D.膜上有大量向内腔突起的折叠形成嵴E.几乎没有转运蛋白21.在心肌,一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氧化途径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可生成ATP的数是A.18B.22C.28D.32E.3822.有关线粒体DNA复制,错误的是A.线粒体DNA的两条链有各自的复制起始点B.轻链的复制要晚于重链C.mDNA的复制需要RNA引物作为DNA合成的起始D.一般情况下,重链的合成方向是逆时针的,轻链的合成方向是顺时针的E. mtdna复制贯穿于整个细胞周期23.三羧酸循环的反应中,不为呼吸链提供氢原子的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苹果酸→草酰乙酸E.丙酮酸24.呼吸链中既能传递电子又能传递氢的传递体是A.铁硫蛋白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a3E.辅酶Q25.将葡萄糖的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进行比较,发现二者A.终产物完全相同B.总能量不同C.耗氧量不同D.反应所需活化能相同E.反应条件相似26.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是A.肌酸磷酸化B.氧化磷酸化C.糖的磷酸化D.底物水平磷酸化E.有机酸脱羧27.在呼吸链中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传递体是A.铁硫蛋白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a3E.细胞色素c128.线粒体膜间腔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29.呼吸链存在于A.细胞膜B.线粒体外膜C.线粒体内膜D.微粒体E.过氧化物酶体30.下列关于线粒体内膜的正确叙述是A.允许分子量小于1000的分子通过B.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C.蛋白质的含量占50%D.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E.比外膜稍厚31.参与呼吸链传递电子的金属离子是A.镁离子B.铁离子C.锌离子D.钴离子E.铜离子32.线粒体外膜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33.关于细胞色素,叙述正确的是A.均为递氢体B.均为递电子体C.都可与一氧化碳结合并失去活性D.辅基均为血红素E.只存在于线粒体34.Tim和T om分别位于线粒体的A.外膜、内膜B.内膜、外膜C.内膜、膜间腔D.外膜、膜间腔E.膜间腔、外膜35.可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是A.琥珀酰CoAB.葡萄糖6-磷酸C. UDPGD.果糖-1,6二磷酸E.2,3二磷酸甘油酸36.1分子琥珀酸脱下的2H经呼吸链传递与氧结合成水,生成的ATP分子数是A.1B.1.5C.2.5D.2E.537.呼吸链各成分排列顺序的依据是A.各成分的结构B.各化合物的类型C.分子的结构与性质D.按各成分的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来排列E.分子的大小38.下列关于线粒体内膜的错误叙述是A.通透性很小B.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C.由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D.蛋白质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膜成分E.比外膜稍薄9.关于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正确叙述是A.底物分子上脱氢传递给氧产生能量,生成ATP的过程B.底物中的高能键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C.体内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主要途径D.底物分子的磷酸基团被氧化,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E.高能底物水解ATP的过程40.存在于线粒体中,外漏时会引发细胞凋亡的是A.细胞色素a3B.细胞色素a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bE.细胞色素b5三、多项选择题1.线粒体的自主性体现在A.线粒体含有核糖体B. 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C.在遗传上被核基因组控制D. mtdna与核DNA遗传密码有所不同E. mtna在S期合成2.相对于核DNA,线粒体DNA分子的特点是A.呈线状B.呈环状C.与组蛋白结合D.不与组蛋白结合E.信息量较小3.线粒体的增殖方式主要有A.出芽分裂B.收缩分裂C.间壁分裂D.减数分裂E.有丝分裂4.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有A.线粒体发生肿胀甚至破裂B.液泡状线粒体的形成C.线粒体融合D.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E.线粒体凝集5.在胞浆中糖酵解产生的NADH,进入线粒体而被氧化的通过方式是A.α-磷酸甘油穿梭B.柠檬酸穿梭C.苹果酸穿梭D.丙酮酸穿梭E.谷氨酸穿梭6.目前线粒体疾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包括A.补充疗法B.选择疗法C.基因疗法D.靶向治疗E.营养补充7.呼吸链中有3个主要的质子由基质转运到膜间腔的部位,分别是A.NADH→FMNB.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之间C.细胞色素a→O2之间D.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之间E.FMN→Fe-S8.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酶类有A.不需氧脱氢酶B.加单氧酶类C.过氧化物酶D.氧化酶类E.过氧化氢酶9.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有A.乙酰CoAB.1,6-二磷酸果糖C.1,3-二磷酸甘油酸D.2,3-二磷酸甘油酸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0.生物体内重要的呼吸链有A.以NAD+为辅酶的呼吸链B.以细胞色素氧化还原开始的呼吸链C.以FAD为辅酶的呼吸链D.以 NADPH氧化开始的呼吸链E.以FMNH氧化开始的氧化呼吸链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的递氢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可将还原氢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TP合成。
细胞生物学习题: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细胞生物学习题: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5823847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2.png)
细胞生物学习题: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A型题:1.糖酵解酶系主要存在于A.内质网B.溶酶体C.线粒体D.细胞质基质E.高尔基复合体2.在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A.内膜B.膜间腔C.基质D.基粒E.外膜3.细胞有氧呼吸并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是A.核糖体B.线粒体C.细胞膜D.粗面内质网E.高尔基复合体4.线粒体的嵴来源于A.外膜B.膜间腔C.内膜D.基质颗粒衍生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5.细胞质含有DNA并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B.中心体C.内质网D.溶酶体E.过氧化物酶体6.在肿瘤细胞中,线粒体A.数量增多,嵴数减少B.数量减少,嵴数增多C.数量和嵴数均减少D.数量和嵴数均增多E.数量和嵴数均不变7.人的mtDNA可编码多少种肽A.13种B.18种C.30种D.120种E.60种8.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A.80SB.60SC.55SD.35SE.25S9.线粒体最富有标志性结构是A.双层膜B.嵴C.基粒D.mtDNAE.核糖体10.关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哪种说法不正确A.完成细胞氧化的全过程B.是由双层膜包被的封闭的细胞器C.是含有DNA的细胞器D.是细胞内形成的ATP的中心E.不同生物的线粒体的嵴形态不同。
11.下列哪些说法描述线粒体DNA较为确切A.线状DNAB.环状DNAC.与核DNA密码略有不同线状DNAD.与核DNA密码略有不同的环状DNAE.包括线粒体全部蛋白质遗传信息的DNA12.在线粒体中,ADP-ATP发生在A.内膜B.膜间腔C.嵴D.基质E.基粒13.正常线粒体的寿命约为一周,残损线粒体的清除主要靠A.溶酶体的异噬作用B.溶酶体的自噬作用C.溶酶体的自溶作用D.溶酶体的粒溶作用E.细胞膜的胞吐作用B型题:A.线粒体外膜上的筒状结构B.基粒C.mtDNAD.基质E.线粒体核糖体14.三羧酸循环发生在15.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16.小分子物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是17.线粒体内能体现半自主性的结构是18.线粒体内进行能量转换,合成A TP的关键部位A.糖酵解酶系B.酸性水解酶C.氧化酶D.三羧酸循环酶系E.ATP酶19.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的是20.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是21.存在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是22.存在于线粒体基粒中的是23.存在于溶酶体中的是A.线粒体B.溶酶体C.核糖体D.滑面内质网E.高尔基复合体24.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是25.脂类和胆固醇类激素合成于26.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27.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形成于28.非膜相结构是29.具有特殊遗传密码并能进行上生物氧化的是30.可清除细胞内衰老、破损的细胞器是C型题:A.DNAB.RNA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31.细胞质基质中含有32.线粒体基质中含有33.细胞核中含有34.线粒体基粒中含有A线粒体外膜 B.线粒体内膜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35.线粒体与内质网膜相似的结构36.最能反映线粒体半自主性的结构X型题:37.线粒体的数目A.不变化B.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变化C.在不同种类的细胞间有变化D.在相同种类的细胞间有变化E.在病理条件下变化38.线粒体DNA上的基因A.排列紧密B.排列不紧密C.有内含子D.无内含子E.具有基因相互重叠的现象39.人缺血时间过长得不到治疗和矫正时,线粒体表现为A.ATP含量生高B.ATP酶活性降低C.体积增大D.体积缩小E.解体40.下列哪些病与线粒体有关A.感冒B.克山病C.肿瘤D.外伤E.线粒体肌病41.线粒体DNA的特点A.线状B.环状C.与组蛋白结合D.不与组蛋白结合E.信息量较大42.线粒体DNA复制和转录所需的酶类A.由mtDNA编码B.由核基因编码C.在细胞核中合成D.在细胞质中合成E.在线粒体基质中合成名词解释:1.细胞呼吸2.膜间腔3.呼吸链填空题:1.线粒体是由层膜围成的细胞器,膜光滑而有弹性,其上具有结构,是分子运输的通道。
第六章线粒体
![第六章线粒体](https://img.taocdn.com/s3/m/66e2c33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7.png)
第六章线粒体一、名词解释1、ATP synthetase(ATPase) ATP合成酶2、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3、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学说4、cristae 嵴5、elementary particle 基本颗粒6、leader peptide(sequence) 导肽7、mitochondria 线粒体8、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9、respiratory chain 呼吸链10、semiautonomous organelle 半自主性细胞器11、submitochondrial particle 亚线粒体小泡二、是非判断1、1890年Altmann在肝细胞内首次发现命名为bioblast,他认为细胞中这类颗粒与细菌相似,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的有机体。
的功能是质子传递的通道并产生ATP。
2、F3、动物细胞所含的线粒体一般较植物细胞少。
4、动物细胞嵴排列成小管状,植物及低等动物排列成板层。
5、线粒体外膜可允许1万Dalton以下的分子进出。
6、线粒体疾病主要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两大类。
7、线粒体释放的cytC不参与细胞凋亡。
8、动物细胞线粒体内的核糖体小些约55S,植物细胞和酵母菌的大些接近78S。
期进行。
9、植物细胞MtDNA较动物为大,一般其复制是在G210、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与核基因的遗传密码稍有不同,不同物种的线粒体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
11、导肽运送的蛋白质都是分泌性的。
12、线粒体内膜和外膜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内膜的脂和蛋白质的比值不同,前者为1:1, 后者则为0.3:1。
13、导肽是引导新生肽进行转运和定位的一段序列,转运后不一定都要被切除。
14、线粒体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密码系统与通用的密码系统完全一样。
15、线粒体一般以棒状和粒状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并且是可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一、名词解释1.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2.基质导入序列( 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3.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4.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5.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6.转位接触点( (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7.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8.线粒体动力学( mitochondrial dynamics)二、单项选择题1.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A.45SB.40SC.50SD.70sE.80S2.线粒体的嵴源于A.外膜B.膜间腔C.内膜D.基质颗粒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3.细胞中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是A.核糖体B.糙面内质网C.线粒体D.过氧化物酶体E.高尔基复合体4.线粒体疾病不具有的特征是A.高突变率B.阈值效应C.遗传异质性D.父系遗传E.母系遗传5.下列因素中与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改变无关的是A.氧气充足B.有害物质渗入C.病毒入侵D.细胞癌变E.细胞缺血性损伤6.线粒体中具有高度选择通透性的结构是A.外膜B.基粒C.内腔D.基质E.内膜7.下列疾病与线粒体有关的是A.Kjer病B.硅肺C.糖原累积病D.泰-萨病E.痛风8.线粒体内膜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9.线粒体中具有调控质子通道作用的是A.基粒头部B.基粒柄部C.基粒基片D.嵴内腔E.嵴间腔10.线粒体中的基粒又称为A.微粒体B.糖原颗粒C.核糖体D.ATP合酶E.质粒11.葡萄糖分解产生ATP的过程是A.糖酵解→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B.糖酵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C.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D.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糖酵解E.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脱氢→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12.关于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正确叙述是中A.可运输到细胞质B.均由核编码蛋白取代C.全部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D.数量和种类众多E.占线粒体所需蛋白质的大部分13.下列不支持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是A.线粒体的遗传系统与细菌相似鲁B.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方式与细菌相似C.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与细菌相似D.线粒体的核糖体为70SE.DNA呈线状14.下列关于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要基质导入序列B.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C.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D.大多数蛋白的基质导入序列在协助蛋白质运输后不被切除E.蛋白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中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15.下列关于线粒体遗传体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线粒体密码子与核密码子编码的蛋白质相同B.线粒体编码的RNA和蛋白质并不运出线粒体C.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D.线粒体mRNA翻译的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E.所有 mtdna编码的蛋白质都是在线粒体核糖体上进行翻译的16.不参与组成呼吸链的化合物是A.CoQB. FADC. CytbD.肉碱E.铁硫蛋白17.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B.内质网C.高尔基复合体D.过氧化物酶体E.溶酶体18.线粒体基质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19.线粒体中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的结构是A.基粒头部B.基粒柄部C.基粒基片D.嵴内腔E.嵴间腔20.下列关于线粒体外膜的正确叙述是A.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80%是蛋白质B.允许一些小分子多肽通过C.外膜比内膜稍薄D.膜上有大量向内腔突起的折叠形成嵴E.几乎没有转运蛋白21.在心肌,一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氧化途径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可生成ATP的数是A.18B.22C.28D.32E.3822.有关线粒体DNA复制,错误的是A.线粒体DNA的两条链有各自的复制起始点B.轻链的复制要晚于重链C.mDNA的复制需要RNA引物作为DNA合成的起始D.一般情况下,重链的合成方向是逆时针的,轻链的合成方向是顺时针的E. mtdna复制贯穿于整个细胞周期23.三羧酸循环的反应中,不为呼吸链提供氢原子的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苹果酸→草酰乙酸E.丙酮酸24.呼吸链中既能传递电子又能传递氢的传递体是A.铁硫蛋白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a3E.辅酶Q25.将葡萄糖的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进行比较,发现二者A.终产物完全相同B.总能量不同C.耗氧量不同D.反应所需活化能相同E.反应条件相似26.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是A.肌酸磷酸化B.氧化磷酸化C.糖的磷酸化D.底物水平磷酸化E.有机酸脱羧27.在呼吸链中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传递体是A.铁硫蛋白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a3E.细胞色素c128.线粒体膜间腔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29.呼吸链存在于A.细胞膜B.线粒体外膜C.线粒体内膜D.微粒体E.过氧化物酶体30.下列关于线粒体内膜的正确叙述是A.允许分子量小于1000的分子通过B.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C.蛋白质的含量占50%D.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E.比外膜稍厚31.参与呼吸链传递电子的金属离子是A.镁离子B.铁离子C.锌离子D.钴离子E.铜离子32.线粒体外膜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单胺氧化酶C.腺苷酸激酶D.苹果酸脱氢酶E.糖基转移酶33.关于细胞色素,叙述正确的是A.均为递氢体B.均为递电子体C.都可与一氧化碳结合并失去活性D.辅基均为血红素E.只存在于线粒体34.Tim和Tom分别位于线粒体的A.外膜、内膜B.内膜、外膜C.内膜、膜间腔D.外膜、膜间腔E.膜间腔、外膜35.可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是A.琥珀酰CoAB.葡萄糖6-磷酸C. UDPGD.果糖-1,6二磷酸E.2,3二磷酸甘油酸36.1分子琥珀酸脱下的2H经呼吸链传递与氧结合成水,生成的ATP分子数是A.1B.1.5C.2.5D.2E.537.呼吸链各成分排列顺序的依据是A.各成分的结构B.各化合物的类型C.分子的结构与性质D.按各成分的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来排列E.分子的大小38.下列关于线粒体内膜的错误叙述是A.通透性很小B.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C.由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D.蛋白质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膜成分E.比外膜稍薄9.关于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正确叙述是A.底物分子上脱氢传递给氧产生能量,生成ATP的过程B.底物中的高能键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C.体内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主要途径D.底物分子的磷酸基团被氧化,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E.高能底物水解ATP的过程40.存在于线粒体中,外漏时会引发细胞凋亡的是A.细胞色素a3B.细胞色素a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bE.细胞色素b5三、多项选择题1.线粒体的自主性体现在A.线粒体含有核糖体B. 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C.在遗传上被核基因组控制D. mtdna与核DNA遗传密码有所不同E. mtna在S期合成2.相对于核DNA,线粒体DNA分子的特点是A.呈线状B.呈环状C.与组蛋白结合D.不与组蛋白结合E.信息量较小3.线粒体的增殖方式主要有A.出芽分裂B.收缩分裂C.间壁分裂D.减数分裂E.有丝分裂4.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有A.线粒体发生肿胀甚至破裂B.液泡状线粒体的形成C.线粒体融合D.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E.线粒体凝集5.在胞浆中糖酵解产生的NADH,进入线粒体而被氧化的通过方式是A.α-磷酸甘油穿梭B.柠檬酸穿梭C.苹果酸穿梭D.丙酮酸穿梭E.谷氨酸穿梭6.目前线粒体疾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包括A.补充疗法B.选择疗法C.基因疗法D.靶向治疗E.营养补充7.呼吸链中有3个主要的质子由基质转运到膜间腔的部位,分别是A.NADH→FMNB.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之间C.细胞色素a→O2之间D.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之间E.FMN→Fe-S8.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酶类有A.不需氧脱氢酶B.加单氧酶类C.过氧化物酶D.氧化酶类E.过氧化氢酶9.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有A.乙酰CoAB.1,6-二磷酸果糖C.1,3-二磷酸甘油酸D.2,3-二磷酸甘油酸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0.生物体内重要的呼吸链有A.以NAD+为辅酶的呼吸链B.以细胞色素氧化还原开始的呼吸链C.以FAD为辅酶的呼吸链D.以 NADPH氧化开始的呼吸链E.以FMNH氧化开始的氧化呼吸链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的递氢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可将还原氢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TP合成。
2.基质导入序列( 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是定位于输入线粒体的蛋白质的N-端、由20~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殊序列,带正电荷,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介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3.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在细胞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也称为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是细胞内提供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
4.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氧化磷酸化耦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H穿膜传递,暂时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梯度。
然后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出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
5.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又称ATP合酶( ATP synthase),是线粒体内膜(包括嵴)的内表面附着的许多突出于基质腔的颗粒。
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头部有酶活性,是生成ATP的关键部位。
6.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位于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的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局部膜间隙变狭窄,其间分布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包括内膜转位子和外膜转位子。
7.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属于分子伴侣蛋白,可以与部分折叠或没有折叠的蛋白质分子结合,稳定它们的构象,使其免遭其他酶的水解,或促进蛋白质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但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