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高考历史复习 文化发展历程教学案含解析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必修二全册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重点讲解课本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读。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论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 古代国家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 第二单元:大约在公元前2千年到公元前17世纪
- 中国的远古文明与商代的兴起
- 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教材内容,梳理核心知识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
3.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五、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考察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情况。
2. 作业评估:布置适当难度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
理解程度。
3. 考试评价:采用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的掌握程度。
---
备注:上述教学计划仅为简要概述,具体实施时还需根据学生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案(15篇)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案(15篇) 高三历史复习课教案精选篇1一、同学总体状况:高三12-25班是我校文科班,三个班共810人,其中12-15班为史生班,16-21班为史政班,22-25班为史地班。
本届相当一部分同学历史基础学问不扎实,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把握,二卷答题不规范,历史基础学问很不扎实,理解运用力量较差,与高考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还有肯定的差距。
在对同学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一轮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二、定好基调,做好方案: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踏实、精确、稳步”。
踏实:依纲据本梳理课本学问,穿插小专题。
延长和加深要适度,照看全体同学,注意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
基础学问、基本技能要求把握讲到位、练到位。
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
除了重点内容要训练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狠抓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
在基础学问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总结规律,不断提高。
我们要求同学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结提高,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总结,探究解题规律,把老师的教学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精确:就是要瞄准考纲,精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精确。
稳步:稳步推动,稳中取胜。
不单纯追求进度,以学问是否把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1、进行第一轮复习把握单元基础学问,巩固学问点,强化学问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同学的解题力量及思维力量。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1、仔细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争论,轮番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准时学习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踏实、精确、稳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法家:韩非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法治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意义
见右边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士”阶层地位提高,四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4.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程。
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理学的创立
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1.理气关系:理一气二;
2。理学修养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追求“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朱熹的哲学地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概况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太学的出现
汉武帝创建太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创办的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一课:古代东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理解古代东亚文明的概念及其范围2.分析中国、印度、日本和朝鲜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区别3.探究对东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课: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熟悉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分析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3.探讨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第三课: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1.了解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及其特点2.分析唐宋时期文化的兴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探讨唐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及其影响第四课: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特征1.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及其原因2.分析明清时期的全球大交流和海外贸易3.探讨明清时期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第五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民·主运动1.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民·主觉醒2.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影响与意义第六课: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外交政策1.熟悉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变革2.分析近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3.探讨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第七课:现代世界的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1.了解现代世界的社会变革及其历史影响2.分析20世纪的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进程3.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现代世界的贡献和影响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的大纲,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并理解历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历史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历史考试的要求和评分标准;2. 复习历史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供高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复习:重点复习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2. 世界史复习:重点复习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影响;3.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重点复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步:知识点复习(30分钟)根据历史复习的内容,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与高考历史试题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答。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答疑解惑(15分钟)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第五步:复习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和复习方法。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
教学评估: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复习笔记的完整性等进行评估;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历史复习题目,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3. 针对性地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案例分析资料:准备一些与高考历史试题相关的案例。
教学建议和指导:1. 了解高考历史考试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根据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2. 多使用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5.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 2魏晋至隋唐期间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纲考点修养解读魏晋至隋唐(1)魏晋期间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 均田制 ) 。
(2)隋唐期间的农耕技术期间的经济进步与经济的繁华。
(3) 魏晋至隋唐期间手工业、商业发展。
魏晋至隋唐(1)魏晋儒学遭冲击。
(2) 唐朝的“三教合一”。
(3) 科技:《齐民要术》期间的文化与南北朝农书。
(4) 唐朝文学艺术的繁华。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南北经济文化沟通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表现不时空看法同的特色,经济重心从江南经济开发到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魏晋期间,佛教、道教兴隆,开始冲击儒学,唐朝表现出“三教合一”历史解说的场面,但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运用历史史料和后代史家议论,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色及史料实证地位的变化。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唯物史观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期间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能够调理犁耕的深浅,标记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浇灌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2)制瓷业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快精深著称,同时还汲取了波斯的织法和(3) 纺织业 风格。
②唐末此后,陪伴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快速。
3.商业(1) 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乡村市集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接踵问世。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地点设市,用于货物齐集和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准时开市 闭市。
(3) 商业都会:唐朝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 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特意管理。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期间,因为获取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流传,致使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学案(二轮:以文化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情扫描】【时空观念】【教学过程】一、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发展历程(选必Ⅲ第1课 P24)(2)文化的内涵(选必Ⅲ第1课 P45)(3)特点(选必Ⅲ第1课 P45)(4)价值(选必Ⅲ第1课 P56)【对点训练】1.(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高考讲座3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高考讲座(三)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270页)环节一高考第40 题规范答题讲评[题型特点](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学问的再认再现实力,以及运用所学学问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实力。
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动、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
(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奇,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索,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相识问题的实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
[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留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殊留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动,设问之间的答案相互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干脆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干脆或间接的答案。
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留意解答依次和思维逻辑依次。
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解答第一问时要留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索,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留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晰。
假如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育。
[高考示例](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始终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从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见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古史纲要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古史纲要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几张古代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3. 讲授: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并结合PPT进行说明与讲解。
4.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5. 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同伴一起探讨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梳理出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6. 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要点,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研究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时,需要更加具体清晰地引导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第二课时:秦汉时代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图片展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秦汉时代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秦汉时代的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秦汉时代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教案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目标- 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 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 掌握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特点教学内容1. 秦国的起源和嬴政的改革2. 秦始皇统一六国3. 统一政策与单位制的实施4. 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5. 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6. 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学活动1. 班级讨论:秦国与周朝的对比2. 观看相关视频:秦始皇的建立与统一政策3. 分组小研究:探讨秦朝统一政策对社会的影响4.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的情境5. 课堂展示:学生分享秦朝的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案二:西汉与东汉的兴衰目标- 了解西汉与东汉的兴衰过程- 分析影响西汉与东汉兴衰的因素- 掌握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统治2. 公元前9年的中兴与改革3. 铁器的普及与农业发展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5.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东汉灭亡的原因6. 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搜集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案例分析:讨论东汉国力衰退的原因4. 制作海报:展示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5. 角色扮演:模拟西汉与东汉时期的皇帝与官员对话教案三:三国时期的演变目标-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董卓之乱与群雄割据2. 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3. 三国鼎立与统一中国的失败4.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5.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6. 文化繁荣与诸葛亮的贡献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角色扮演:模拟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对话3. 辩论赛:讨论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4.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感受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5. 创作作品:表达对诸葛亮贡献的理解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概述,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重要工具。
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复习对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高中历史复习教案,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并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回顾: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和问答等方式进行。
2. 重点知识强化:选择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
可以采用知识填空、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3. 历史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4. 课外阅读推荐: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相关的优秀读物,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或展示一幅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2. 前置知识回顾:教师通过问答、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梳理学生的思维导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重点知识强化:教师选择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强化学习。
可以使用教科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历史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历史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阐述观点,并进行有益的讨论。
5. 课外阅读推荐: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历史相关的优秀读物,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重要观点。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可以组织书评或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共享阅读的乐趣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开篇通史引导教案
开篇通史引导一、中国古代文明1.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历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历经秦朝、西汉、东汉,封建国家处于多民族国家统一阶段,东汉后期出现封建割据局面,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历经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南北朝对峙,这一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
4.隋唐时期(581-907年),历经隋朝的短暂统治和唐朝的统一繁荣,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
5.宋元时期(960-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的统一,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
6.明至清统治前期(1368-1840年),历经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二、中国近代文明1.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国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1)1840年至1894年,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边疆地区开始出现危机,在列强炮舰逼迫下中国社会开始转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至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是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阶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高三历史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并加深对历史概念、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2. 提供针对历史学科的专业指导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研究,形成独立历史思维。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 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解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的重要性和目的。
二、知识点复习(40分钟)- 将高三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按照重要程度和难度进行整理,并列出清晰的复习计划。
- 分模块进行知识点讲解和讨论,包括但不限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
- 设计互动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三、解题技巧指导(30分钟)- 分析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方式和考点,介绍解题思路和技巧。
- 通过解析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导学生提高解题时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针对常见的历史题型,提供解题策略,并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困惑。
四、历史思考与研究(30分钟)- 提出历史学科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历史思考和研究。
- 运用历史分析方式,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 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历史调查与研究。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 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进行反思和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活动中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报告,以及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3. 收集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复习 满分教学案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学习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比较熟悉,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分辨模糊不清,特别容易理解错误,因此,在上本课时应该多用材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本课。
四、巩固诊断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案
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
3.历史发展趋势及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
2.教学难点:历史发展趋势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b.引导学生关注新课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a.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b.分析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3.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a.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商汤灭夏、周公旦摄政、秦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起义、玄武门之变等。
b.介绍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岳飞、朱元璋等。
4.分析历史发展趋势及影响a.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民族融合、科技发展等。
b.探讨历史事件及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后世的影响、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唐朝的繁荣等。
5.课堂讨论a.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b.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课堂小结a.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巩固知识点。
b.提醒学生关注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7.课后作业a.布置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书籍,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①《中国古代史》2.辅助资料: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最新精编高中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三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及解析
必修三文发展历程思想文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
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技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思想的发展,即宋明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儒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生要着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的贡献,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及其与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之间的关系;宋明;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入新课】近代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考试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教案(3)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教案(3)课题
备课日期年月日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朝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
固;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科技
成就领先世界。
过程与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在制度上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讲座(三)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 41 题” 规范答题讲评[题型特点](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具有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
(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颖,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考,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
[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的答案。
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
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高考示例] (2015·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解题技巧】本题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为主题设计命题,是一道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设问直接明了,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1)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前后两者的继承与发展。
(2)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按解答顺序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根据题意确立比较点。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进行组织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
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
【解题思路】第(1)问,“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第(2)问,首先明确“共通之处”的含义,即共同之处;然后根据材料“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概括出他们的共通之处。
第(3)问,应辩证地阐释,从发展、继承等角度回答。
【规范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0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运用演练]1.(2014·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解析]本题以科技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问,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天工开物》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从材料一信息“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入手,联系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特征回答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
回忆教材知识,结合牛顿钻研科学,在前人科技成果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等知识回答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
从二人所处时代特征入手,结合二人的活动概况分析“出现的背景”。
第(2)问,可以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和17世纪英国社会状况入手,联系当时中西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分析回答。
[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奋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题技法]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横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
1.设问和答案一一对应法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答题,以力争最理想的成绩,怎么办?一一对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谓一一对应法,就是指按照题目要求——主要是针对提(获)取或解读材料信息(题目表述是概括、指出某材料信息),一边读材料,一边在草纸上写对应的答案。
思考答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话题、角度、结论。
2.规范解答警惕五大误区(1)急于求成:对题目未做仔细分析,盲目作答。
(2)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
(3)贪多求稳:对问题解答啰嗦,抓不住要点。
(4)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
(5)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
[高考示例][例2] (2015·全国卷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解题思路】1.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选取《孟子》中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强调权力不能干预执法;材料二选取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而进行辩解的材料,苏格拉底强调法律至上。
孟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要求横向比较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并概括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体现了高考强化综合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势。
2.把设问和答案一一对应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5分,结合材料“抓起来”“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5分,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
第(2)问15分,“社会背景”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每方面各2分。
“共同的历史价值”,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三个方面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