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PDF.pdf

合集下载

儿童EB病毒感染362例临床分析

儿童EB病毒感染362例临床分析
EBV— VCA—g 。 IM
胞增 多 , 噬 现 象 活 跃 ( 反 应 性 组 织 细 胞 增 多 症 吞 为
骨髓 象 ) 9例显示 血小板 减少 症 ; ; 8例显 示感 染性
骨髓 象 ;4例 检 查 大 致 正 常 。2 1例 肝 功 能 检 查 1 2 中 , 功 异 常 1 3例 , 白和 胆 红 素 均 正 常 , 天 门 肝 1 蛋 以 冬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S 、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A T) 丙 ( L ) 高 为 主 , 于 正 常 1—3倍 , 分 伴 有 乳 酸 AT 增 高 部 脱 氢 酶 ( D 、 氨 酰 转 移 酶 ( G 增 高 。7 L H) 谷 G T) 3例 心肌 酶 谱 检 查 中 , 肌 酶 异 常 6 心 1例 , 酸 激 酶 肌 ( K)、 酸 激 酶 同 工 酶 ( K. C 肌 C MB) 高 2 增 9例 , 钙 肌 蛋 白增 高 2例 。心 电 图 示 窦 性 心 律 不 齐 3 4例 , 室 性 早 搏 5例 。

58・
中国实用 医刊 2 1 0 2年 1月第 3 9卷第 1期
C ieeJ u n o rci l dcn a. 02, o.9, o 1 hns o r  ̄ f at a i eJn 2 1  ̄ 13 N . P c Me i
儿童 E B病 毒 感 染 32例 临床 分 析 6
苏华平 徐会荣 张连 红
E B病 毒 感 染 疾 病 , 见表 1 。
例E B病毒感染患儿 的临床资料 , 对其临床特点进行
回顾 性分析 , 告如 下 。 报 1 资料与 方法 11 一般 资料 :06年 5月 至 2 1 . 20 0 0年 4月我 院共 收 治E B病 毒 感 染 患 儿 32例 。其 中 男 22例 , 10 6 1 女 5 例, 男女 比例 14 : ; . 11年龄 1个 月 一1 4岁 。病 程 3d一 1 月余 。以发 热 为 主 要 表 现 , 数 以发 热 原 因待 查 个 多

EB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EB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集 12例 R 0 A患者和 2 6例对照人 群的血清。运 用酶联免疫吸 附法 ( LS ) 0 E IA 检测血清 中的 E B抗体 V A—I E C g A G、 IG和 E N 1 g 同时用 实时定量 P R法( T— C ) g B A 一IG, C R P R 检测血清 中游 离的 E V—D A含 量 , B N 并对结果进行 综 合分析 。结果 R A患者 V A—IG、 A—I 和 E N C g E g G B A1一IG的 阳性 率为 9 . % 、0 6 和 9 . % , 清游 离 g 12 7 .% 61 血 E V—D A 阳 性 率 为 4 . % , B N 4 1 与之 相 应 的 对 照 组 则 分 别 为 1. % 、.0 、0 8 , 清 游 离 E V —D A 阳 性 率 2 1 97% 9.% 血 B N 为 68% , .0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 0 0 ) P< . 5 。结论

[ ] K I , H R , M M Y . m uoio ei lo l 6 RAL O IAA A E IAT Im nh thme e i sc al a一
zt no ai f rbat r t co, lte dr e rwhf 。 ai f s bol o hf t pae t e vdgo t c o b ci sg w a r l i a
测 定 可更 好 地 作 为 R 的 辅 助 诊 断 指 标 。 A
E V感染和 R B A相关 , 三种抗体和血清游 离E V— N B D A的联合
【 关键词 】 类风 湿关节炎; B病毒 ;相关性 E
2 2 :11—15 9( ) 4 4.
Mp ai tepe g m[ ] caHs c e h h tr i J .A t iohm,19 9 ( ):15 n y u t 96, 8 2 9

EB病毒感染者的血清肝酶检测分析

EB病毒感染者的血清肝酶检测分析

研 究 结 果对 于 E B病 毒 感 染 者 的肝 损 伤 情 况 有 一 定 指 导 意 义 。
使 矍 性 高 倍任 何.苎1 细 胞 损 伤 均 血 酶 . r 。因引 伤 中 增 r l的肝 清 活 A 原 起 : 1 :导 参 文。 考… 献 可 …
保 护 婴 儿 以切 断母 婴传 播 是 预 防 重 点 , HB Ag阳性 尤 对 s 以 HB Ag亦 旱 阳性 的产 妇 所 生 婴 儿 . 生 后 必 须 立 即 注 射 乙 e 出 肝 特 异 免 疫 球 蛋 白及 ( ) 或 乙肝 疫 苗 。
E B病 毒 感 染 者 的血 清 肝 酶检 测 分 析
[ ] S o e i Akhk Hieoh e a.mmu oo i l 2 h uh O, iioN, dtsi T,t 1I n lgc a apcso p ti B r vrs net n J. r e cl set f se — ar i fci [] C iR vOno E n ui o t
参 考 文 献
剂 ( 苯 酚 、 柳 汞 等 ) 不 能 使 之 灭 活 。需 6 ℃ 持 续 加 热 1 如 硫 均 O o h 煮 沸 1 0℃ 2 n 高 压 蒸 汽 12 ℃ 1 i , 0 0 mi. 2 0r n或 过 氧 乙 酸 a
( . ) . i 0’ 5 7 5r n以 E灭 活 。 a
组织细胞坏死 时, 粒体 中的 A T 释 放 出来 , 清 中 A T 线 Sm 血 S
也 可 明显 升 高 。 E B病 毒 感 染 相关 疾病 包括 E B病 毒 侵 袭 性 疾 病 和 免 疫 反
aet s [] AnshAnl ,0 0 9 ( )1 1—4 9 nshei J . et ag 2 0 ,1 6 :4 511 . a

EB病毒感染与皮肤黏膜疾病

EB病毒感染与皮肤黏膜疾病
E B病 毒 感 染 与 皮肤 黏 膜 疾 病
付 萍(明 学 第 附 医 皮 科云 昆 61) 昆 医 院 二 属 院 肤 ,南 明 5o 01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R5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1 1 (0 9 0 — 0 7— 2 10 3 0 20 ) 1 0 1 0
多 症 (netu o oul s , 是 E V感 染 B淋 巴 细 胞 引 Ifco s nn ce 为 E V原发感染 B细胞 , B B细
胞 在 淋 巴 样 组 织增 殖 过 程 中 刺 激 T细 胞 对 之 应 答 而 出 现 临 床
E V(pt n—br v u , B 是 es i B esi e ar i s E V) r pt n和 b r于 16 e a r 94
为 日晒后于暴露部位出现红斑 、 水疱 , 继之糜烂结痂 , 愈后留有 点状 凹陷性瘢痕 , 大部分患儿青春期后 自愈。E V可引起种痘 B 样水疱病样损害 , 临床特点为 红斑 , 继之 出现水疱 、 坏死、 溃疡 及瘢痕 , 极似种痘样水疱 病 , 但与经典 的种痘样水疱 病不 同的 是后者皮损更 大更深 , 曝光部位也可发疹 , 非 避光不 能阻止皮 损发生 。韩国作者 报道 4例男性 E V相关 的种 痘水疱病 , B 年 龄 (7~ 4 岁 , 1 2 ) 平均 2 0岁 ; 程( 病 2~1 ) , 5 年 平均 8年 , 损均 皮 表现为红斑、 结痂性 丘疱疹及 瘢痕 , 4例患者 均有面部 受累 , 1 例指尖受 累伴有指尖深在性坏死 , 织病理表现 为表皮坏死 。 组 表皮下水疱 , 真皮和皮下脂肪层血 管、 附属器周 围 中大量多形 细胞浸润 , 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 , 伴有组织细胞 、 嗜酸粒细 胞, 免疫组化 c 、D R , D C O 组织原位杂交 E V— N B R A阳性。 其中 3例发展 为淋 巴瘤 , 2例 死亡。R i uz—M looa 告 1 adnd 报 4 例严重种痘样水疱病 , 组织 病理为表皮坏死 , 血管和 附属器周 围淋 巴细胞结节状浸润 , 皮损组 织原位杂交 E V—R A阳性。 B N 由于组织病理 主要表现为脂膜炎和血 管炎 样改变 。 u —Ma Ri z 1 . dnd ooa将其命名为水肿 性瘢痕样血管 炎性脂膜炎 。 日本 报道 的 1例种 痘 样水 疱病 伴 慢性 活动 性 E V感 染 , B 慢性 活 动性 E V感染 的定义是 : B 慢性或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 状伴有特殊的抗 E V抗体 , B 在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 多症急性 阶 段, 代表病毒 复制 的 A V( C 抗包壳抗原 )g 和 E l M A抗体 阳性 。 恢复期 出现抗 A VlG和 E N C g B A抗体阳性 ; 但慢性活动性感染 者呈现持续高滴度 的 lG和 E E N g A, B A抗体滴度低或不 出现。 该患者表现为 面颊 、 和前臂对 称分布 的丘疹 、 鼻 坏死结痂 性损 害, 外周血大颗粒淋 巴细胞增 多 , 流式细胞仪分 析大颗粒 淋巴 细胞具有 N K细胞表型 , 面部和前臂皮损免疫组化提示浸 润细 胞为 T细胞系列 , 最后诊断 : 伴慢性活动性 E V感染 的种痘样 B 水疱病伴 N K细胞增 多症 。该患者经糖 皮质激素治疗 后皮损 消退 , E V抗体滴度和 D A载量无变化 。对于 E V感染相 但 B N B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诊疗规范(2021年版)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诊疗规范(2021年版)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CAEBV)是EBV感染T细胞或NK细胞引起的淋巴增殖性疾病,2016年WHO将CAEBV分类为EBV相关T或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 orNK-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EBV-T/NK-LPD)。

CAEBV 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或病毒基因组片段缺失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控制EBV在体内的活动是可能的发病机制。

CAEBV临床表现有两个特点:系统性炎症表现和肿瘤性增生表现。

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即系统性炎症的重要表现。

CAEBV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最终转化为EBV相关淋巴瘤。

被EBV感染的T或NK细胞浸润组织脏器导致多个系统和脏器损害,浸润血管并继发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的发生。

种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和重度蚊虫叮咬过敏(severe mosquito bite allergy,sMBA)是两种典型的CAEBV引起的皮肤损害。

二、适用范围符合下述CAEBV诊断标准的患儿。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CAEBV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主要特征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样症状持续或反复存在。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2.血液系统:白细胞减低(或增高)、贫血或血小板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

3.消化系统:腹泻、消化道溃疡、出血、肝功损害、黄疸。

4.呼吸系统:肺间质病变为主,可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浆膜腔积液。

5.皮肤黏膜:严重蚊虫叮咬过敏(sMBA)和种痘样水疱病(HV),口唇或咽部疱疹。

EB病毒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相关性研究

EB病毒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相关性研究
疗针对其有效 。
E V感染 B
与恶性淋 巴系统疾病关系密切 , 与髓 系白血病无显 著相关性 , 阿糖 腺苷针剂 和 ( ) 或 阿昔洛 韦针剂治
【 关键词】 E B病毒 ; 巴瘤 ; 淋 白血病 ; 多发性骨髓 瘤
Aso ito e we n E se n Ba r v r s i f c in a d ma in n e t lg c d s a e GU s ca i n b t e p ti - r i u n e to n l a t h ma o o i i s s g e /Ru —u , ir i
( / 7 , s et e .C mp r i h o t l o p h iee c e tt t a y s n i n i t 32 ) r p cvl e i y o ae wt te cnr u ,te d f n e w r s i i l i ic t n h d h og r fr e a sc l g f a e p s i a f B N f y p o a ru , y p oyi go pa dm hpem e m r p( oiv r eo E V D A o m h m o p l h c t ru n u i yl ago te t l g m c l o u P< 0 0 ) .5 ,
bthr a n i icn df rnebtencn o g u n yldl kmagop P> .5 .At u te w s os nf at ieec e e ot l r padm e i u e i ru ( 0 0 ) f r e g i f w r o o e e
i y ho r u n l mp ma g o p, my li luk mi go eod e e a r up, l mp o y e e e a r u y h— c t luk mi go p, mutp e lil my lm a g o p nd e o r u a

EB病毒肺炎一例

EB病毒肺炎一例

㊃病例报告㊃EB病毒肺炎一例安东善1㊀邸军2㊀周洪江3㊀朱龙有1DOI: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8.05.028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基金资助项目(20160101187JC)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1㊁病理科2131400吉林省乾安县医院呼吸科3通信作者:安东善,Email:dongshanan@163.comʌ关键词ɔ㊀EB病毒;㊀肺炎;㊀免疫组化;㊀膜潜伏蛋白⁃1;㊀免疫球蛋白中图法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㊀㊀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在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㊂成人感染EBV后临床表现和转归多种多样,可有原发急性感染㊁慢性活动性感染㊁淋巴增殖性疾病㊁肿瘤等[1]㊂无论宿主的免疫功能如何,EBV肺炎是罕见的[2],我们通过血清抗体和肺组织病理诊断1例EB病毒间质性肺炎,现报道如下㊂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㊂因发热㊁干咳㊁呼吸困难半个月于2016年11月16日入院㊂患者于入院前半个月前始发热,体温最高39.5ħ,发热前无发热患者接触史㊂同时轻微干咳㊁胸闷及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活动后为著㊂其余症状不明显㊂在当地医院经胸部CT等检查,考虑为 双肺间质性肺炎 ㊂静脉滴注 拜复乐 3d后未见好转,继以 青霉素㊁头孢菌素(药名不祥)㊁多索茶碱㊁地塞米松 等药物静脉滴注㊂体温有所下降,但呼吸困难未见明显缓解,夜间呼吸困难明显,转入我科㊂既往史:否认高血压㊁冠心病㊁糖尿病病史㊂无药物过敏史㊂吸烟史30年,戒烟20年㊂否认粉尘㊁烟雾接触史,否认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肺间质改变的药物,否认结缔组织病史㊂无相应家族史㊂入院时查体:体温36.5ħ,脉搏7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2/60mmHg(1mmHg=0.133kPa)㊂精神不振,静息状态下呼吸略促㊂左肩胛下区闻及Velcro音,双肺未闻及干啰音㊂心率70次/min,律整㊂双下肢无浮肿㊂辅助检查:当地医院肺部CT:右肺上叶㊁左肺下叶可见大片阴影,呈网格状㊂入院时不吸氧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为95%左右㊂入院后考虑为间质性肺疾病的一种类型,完善了相关检查㊂结果如下:血气分析正常(未吸氧状态下),肺功能中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下降㊂胸部CT右肺上叶㊁左肺下叶可见大片阴影,呈网格状㊂血常规:白细胞5.49ˑ109/L,中性粒细胞70%,单核细胞10.6%,余基本正常㊂降钙素原133ng/L㊂C⁃反应蛋白㊁尿常规㊁血生化正常㊂免疫球蛋白E㊁A㊁M㊁G正常,补体C3㊁C4略下降㊂外周血淋巴细胞CD3阳性㊁CD4阳性细胞数量及比值正常,NK9.60%(参考值10.04% 19.78%),B细胞18.7%(参考值5%18%)㊂血清EB病毒抗早期抗原抗体IgM(酶联免疫吸附法)阳性,抗衣壳抗原抗体IgG阳性㊂呼吸道合胞病毒㊁腺病毒㊁流感副流感病毒㊁支原体㊁衣原体㊁军团菌㊁Q热立克次体抗体均阴性㊂艾滋病抗体阴性,G试验阴性㊂抗核抗体㊁自身抗体㊁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肿瘤标志物阴性㊂BALF(右肺上叶后段)细胞学分类:淋巴细胞76%,中性粒2%,嗜酸性白细胞4%㊂右肺上叶后段TBLB及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经皮肺穿刺病理,图1,2:肺泡间隔增宽,间质纤维组织及小血管增生,炎症细胞较少,免疫组化EBV潜伏膜蛋白⁃1(latentmembraneprotein⁃1,LMP⁃1)阳性㊂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及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1周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胸部CT较入院前有所吸收,见图3 5,住院1周出院㊂出院后未能随访㊂讨㊀㊀论EBV可引起全身多系统和器官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3]㊂免疫功能正常者第一次感染EBV表现为没有症状或急性感染,而急性感染中最常见表现形式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㊂IM患者多数预后良好[4],但不到1%的IM患者会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㊁结膜炎㊁神经系统疾病㊁胰腺炎㊁脾破裂㊁腮腺炎㊁心包炎㊁心肌炎㊁心理障碍以及肺炎等[5]㊂HoaglandᶄS提出的IM标准[6]需要同时满足:临床表现发热㊁咽峡炎㊁淋巴结病;外周血淋巴细胞>50%,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凝集抗体阳性㊂本例无咽痛㊁淋巴结肝脾肿大,无明显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加,不符合HoaglandᶄS的IM诊断标准,同时意味着不考虑为IM的并发症㊂尽管我国成人诊断IM通常采用HoaglandᶄS标准,但需要认识到,因成人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变化多端,易误诊,所以成人诊断为IM较为困难,多数为临床诊断[7]㊂部分EBV感染者急性EBV相关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并伴有EBV抗体滴度异常改变,成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activeEBVinfection,CAEBV)[1,8]㊂CAEBV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淋巴组织增生性噬血综合征(24.4%),恶性淋巴瘤(8.3%),DIC(15.9%),肝功能衰竭(14.6%),消化道溃疡或穿孔(11.0%),冠状动脉瘤(8.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8.5%),心肌炎(6.1%),白血病(4.8%)及间质性肺炎(4.8%)[9⁃10]㊂CAEBV的诊断多参照2005年Okano等[11]建议标准,该诊断标准为:①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复发性IM样症状;②异常的EBVVCA抗体和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抗体滴度升高和/或受累组织包括外周血中EBVDNA增高;③慢性病程无法用其他已知疾病解释㊂虽然本例未测外周EBVDNA,显然也不符合CAEBV诊断标①②③⑤④图1㊀肺泡间隔增宽,间质纤维组织及小血管增生,炎症细胞较少(HE染色低倍放大);图2㊀EBVLM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倍放大);图3㊀胸部CT右肺上叶㊁左肺上叶胸膜下呈网格状阴影;图4㊀胸部CT右肺上叶尖后段呈网格状阴影;图5㊀胸部CT右肺中叶㊁左肺下叶可见大片阴影,呈网格状准㊂成人CAEBV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IM和CAEBV的鉴别诊断[12]㊂本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及比值在正常范围,而IM及慢性活动感染有明显下降,从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来看也不支持IM及CAEBV诊断㊂本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经皮肺穿刺标本免疫组化EBVLMP⁃1阳性㊂LMP1是EBV编码的重要致癌基因,可与CD40竞争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并上调B淋巴细胞瘤⁃2基因㊁核因子κB等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另外也会直接促进B细胞干扰素基因的表达[13]㊂本例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㊁鼻咽镜无异常,无可能存在的相关淋巴瘤㊁鼻咽癌等相应证据㊂但仍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恶性病变㊂EB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不同的感染时期可以表达不同的抗原㊂在潜伏感染期主要表达有潜伏膜蛋白,EB病毒相关核抗原;分裂复制期表达有早期膜抗原,早期抗原和病毒衣壳抗原(viruscapsidantigen,VCA)[14⁃16]㊂EBV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㊂抗EBVEA抗体和抗EBVVCA的IgG和IgM(抗VCA⁃IgG/IgM)在EBV原发感染和EBV感染激活时浓度上升[17]㊂综合前述分析,据本例血清抗EBVEA抗体IgM及抗EBVVCA抗体IgG阳性,结合肺组织中查到EBVLMP⁃1抗原,推测本例可能是在EBV潜伏感染的基础上,免疫力下降病毒被激活,导致间质性肺炎㊂原位杂交检测EBV编码的RNA转录产物是检测组织内EBV的金标准[17]㊂本例因条件所限未能做该项检测,也未能做抗EBV核抗体等EBV相关实验室检查,为本例的局限之处㊂间质性肺疾病种类众多,应进行全面检查㊂本例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排除了职业㊁环境㊁药物及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㊂也无流感病毒㊁不典型病原体㊁真菌㊁结核㊁肺孢子菌等感染依据,间接支持本例诊断㊂尽管国内未见病理证实的EB病毒肺炎报道,但Oda等[18]通过尸体解剖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㊁巨细胞病毒及EBV,结果显示在61例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当中19例查到EBV抗原,46例未查到病毒,表明EBV可导致间质性肺炎㊂呼吸科医生在遇到间质性肺炎时应注意EBV的筛查㊂EBV感染不仅可引起间质性肺炎,而且和特定类型肺炎密切相关㊂Barbera等[19]的研究表明,EBV感染与淋巴细胞性间质肺炎密切相关㊂该研究在14例淋巴细胞性间质肺炎中,9例开胸肺活检标本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到EBV基因,而特发性肺纤维化组10例中2例阳性㊂另一项研究13例淋巴细胞性间质肺炎10例免疫组化EBVLMP1抗原阳性,而特发性肺纤维化组9例中3例阳性[20]㊂尽管本例没有看到生发中心㊁淋巴滤泡等典型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等典型病理改变,但本例BALF细胞学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达76%,中性粒细胞2%,嗜酸性白细胞4%㊂本例难以用其他淋巴细胞明显增加的间质性肺疾病解释,似乎也不排除是淋巴细胞性间质肺炎的病理类型㊂本例入院后经甲基强的松龙㊁更昔洛韦治疗,一周内病情改善,提示前两类药物可能有效㊂一周后胸部CT病灶有所吸收出院,遗憾的是未能随访㊂总之EBV肺炎少见,在遇到间质性肺疾病时需要考虑EBV肺炎可能,并做肺组织病理等相关检查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OkCY,LiL,YoungKH.EBV⁃drivenB⁃celllymphproliferativedisorders:frombiology,classificationanddifferentialdiagnosistoclinicalmanagement[J].ExpMolMed,2015,47:e132.2㊀SriskandanS,LabrecqueLG,SchofieldJ.Diffusepneumoniaassociated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DetectionofEpstein⁃Barrvirusinlungtissuebyinsituhybridization[J].ClinInfectDis,1996,22(3):578⁃579.3㊀VereideDT,SetoE,ChiuYF,etal.Epstein⁃BarrvirusmaintainslymphomasviaitsmiRNAs[J].Oncogene,2014,33(10):1258⁃1264.4㊀LennonP,CrottyM,FentonJE.Infectiousmononucleosis[J].BMJ,2015,350:1825.5㊀ChengJ.Obstructivesleepapnea(osa):Acomplicationofacuteinfectiousmononucleosisinfectioninachild[J].IntJPediatrOtorhinolaryngol,2014,78(3):562⁃563.6㊀EbellMH.Epstein⁃Barrvirusinfectiousmononucleosis[J].AmFarmPhysician,2004,70(7):1279⁃1287.7㊀刘凌云,黄文祥.Epstein⁃Barr病毒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4,41(3):209⁃212.8㊀CohenJI,JaffeES,DaleJK,etal.Characterizationandtreatmentof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disease:a28⁃yearexperienceintheUnitedStates[J].Blood,2011,117(22):5835⁃5849.9㊀KimuraH,HoshinoY,KaneganeH,etal.Clinicalandvirologiccharacteristicsof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J].Blood,2001,98(2):280⁃286.10㊀KimuraH,MorishimaT,KaneganeH,etal.Prognosticfactorsfor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J].InfectDis,2003,187(4):527⁃533.11㊀OkanoM,KawaK,KimuraH,etal.Proposedguidelinesfordiagnosing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J].AmJHematol,2005,80(1):64⁃69.12㊀谢静,王焕玲,邱志峰,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6,55(6):455⁃459.13㊀CohenJI.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J].NEnglJMed,2000,343(7):481⁃492.14㊀ChienYC,ChelaJY,LiuMY,etal.Serologicmarkersof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andNasopharyngealCarcinomainTaiwaneseMan[J].NEnglJMed,345(26):1877⁃1882.15㊀BuissonM,FleurentB,MakM,etal.Novelimmunoblotassayusingfourrecombinantantigensfordiagnosisofepstein⁃barrvirusprimaryinfectionandreactivation[J].JClinMicrobiol,1999,37(8):2709⁃2714.16㊀付亚峰,崔德威.鼻咽癌标志物的研究现状[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39⁃141.17㊀GulleyML,TangW.LaboratoryassaysforEpstein⁃Barrvirusrelateddisease[J].JMolDiagn,2008,10(4):279⁃292.18㊀OdaY,OkadaY,KatsudaS,etal.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ntheinfectionofherpessimplexvirus,humancytomegalovirus,andEpstein⁃Barrvirusinsecondarydiffuseinterstitialpneumonia[J].HumPathol,1994,25(10):1057⁃1062.19㊀BarberaJA,HayashiS,HegeleRG,etal.DetectionofEpstein⁃Barrvirusinlymphocyticinterstitialpneumoniabyinsituhybridization[J].AmRevRespirDis,1992,145(4Pt1):940⁃946.20㊀KaanPM,HegeleRG,HayashiS,etal.Expressionofbcl⁃2andEpstein⁃BarrvirusLMP1inlymphocyticinterstitialpneumonia[J].Thorax,1997,52(1):12⁃16.(收稿日期:2018⁃04⁃16)安东善,邸军,周洪江,等.EB病毒肺炎一例[J/CD].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8,11(5):624⁃626.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王锋㊀田小丽㊀马诗静㊀谢丛华DOI: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8.05.029作者单位:430060湖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通信作者:谢丛华,Email:chxie_65@whu.edu.cnʌ关键词ɔ㊀非小细胞肺癌;㊀甲状腺转移癌;㊀二代测序中图法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㊀㊀肺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新发病例数以每年约3%的速度增长,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原发性肺癌的70% 80%,易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43.5%)㊁骨(30% 55%)及脑转移等,甲状腺转移的病例报道较少[1⁃3]㊂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2013年12月因间断胸闷㊁气促㊁偶有咳嗽咳痰㊁活动后加重到我院胸外科就诊,胸部CT示:左上肺门肿块,左肺上叶实变,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A㊂纤支镜检查示左支气管下端菜花样新生物堵塞,活检回报示:鳞状细胞原位癌,遂于2014年1月行 左上肺叶袖式切除+淋巴结清扫术 ,病检示:大体:3cmˑ2cm灰白肿块,左上肺鳞状细胞癌(中等分化),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呈:CK7(+)㊁TTF⁃1(-)㊁Syn(-)㊁CgA(-)㊁P63(+)㊁CK5/6(+)㊁CK8/18(+/-)㊁NapsinA(-)㊁ALK1(-)㊁Ki67阳性率约为60%;送检支气管断端未见癌;送检(第十一组1/1,第十组1/1)淋巴结可见癌转移;送检(第九组1枚,第七组1枚,第五组1枚,第十二组1枚)淋巴结未见癌转移,见图1B㊂分期为pT1N1M0㊂同年12月患者复查胸部增强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遂行左肺+纵隔放疗(60GY/30F)㊂2016年3月患者因声嘶入院㊂体检:气管位置居中,甲状腺Ⅲ度肿大㊂胸部CT示:左肺癌术后改变,甲状腺右叶见35mmˑ26mm软组织肿块影,见图2A,颈部MRI示: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右侧为甚,甲状腺恶性突变?)㊂甲状腺功能检测FT3㊁FT4㊁TSH及ATG均处于正常水平㊂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实质光电分布不均匀,右侧叶下极可见大小范围约为4.7cmˑ4.0cm低回声区边缘界限不清,内部光电分布不均,内可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㊂遂于外科行右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病检回报示:(甲状腺右叶及肿块)转移性鳞状细胞癌,见图2B㊂后行颈部IMRT(64Gy/32F),复查颈部MRI示:甲状腺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均匀㊂。

综合护理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价值

综合护理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价值

综合护理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价值发布时间:2021-09-01T10:50:06.38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1期作者:陈小华[导读]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价值陈小华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感染科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就诊的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对两组患儿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临床护理有效率较高(P﹤0.05)。

结论:综合护理在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中效果比较显著,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属于亲人类B淋巴细胞病毒,以儿童居多,一般以上患儿感染之后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咽颊炎等症,经血常规检查发现,淋巴细胞数量与比例呈上升态势,血清检查可见EB病毒抗体以及反常淋巴细胞出现。

如果治疗不及时,会累及多个系统与器官,较重者会影响生活健康。

但若护理不佳,则会影响预后[1]。

为探析综合护理的有效性,我院特选取EB病毒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0例进行分组实验,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就诊的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0例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把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儿各40例,对照组患儿40例,女患儿20例,男患儿20例,年龄在8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78±3.21)岁。

实验组患儿40例,女患儿18例,男患儿22例,年龄在9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79±3.24)岁。

两组患儿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94例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94例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临床诊 断为 E B病毒感染的 9 4例住 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其 中, 男 4 5例 , 4 女 9例 ; 病程 <1个月 8 9例 , 6个 月之间 3例 , 6个 1~ > 月 2例 ; 发病年龄 2 ~1 。临床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0血症合并 E B病毒感染 , 中 2例 其
除 2例慢性肝炎病儿 未愈外 , 余病儿 均治愈 或好转 , 其 未见
死亡病儿。
3 讨 论
[] 3 李信 学. B病毒 儿科 临床 感 染及 其抗 体检 测. E 临床 儿科 杂
志 ,9 3 1 ( )6 — 2 19 ,1 1 :1 6 .
[] 4 仓繁隆信. 慢性 活动性 E B病毒 感染症. 国外 医学 : 儿科 学分
为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 , 1例为沙门菌败血症 ( 另 伴小头畸形) 。 尽管李信学 认 为育 龄妇女大多 有抗 E V抗体 ( B 发展 中国
症3 例 , 2 急性支气 管肺 炎 1 , 1例 急性上 呼吸道感 染 2 , 4例 急性
支气管炎 7例 ,I 川 崎病 4例 , 病毒性心肌炎 1 , 例 疑似病毒性 心肌 炎 2例 , 新生儿败血症 3例 ,vn 综合 征 1例 , 生障碍性贫血 E a’ s 再 1 , 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 例 格林 一巴利综 合征 1 , 例 右侧 面神
出现发热 、 咽峡 炎 、 巴结 及肝 、 肿大 。相 当一部 分病 儿 (占 淋 脾 4 . %) 4 6 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 , 即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 、 急性支气管
【 关键词 】 E B病毒感染 ; 儿童
E B病毒( 简称 E V) E s i at B 是 ptn—B r病毒简 称 , e 首先 由非洲 淋巴瘤细胞培养 中发现 , 属疱疹病毒 , 其引起临床症状 、 体征变化 多端 , 给临床诊断带来 一定 困难 。本文对 9 4例临床诊断为 E B病 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 行 了回顾性 分析 , 以加深对 此病认识 , 并做到早期诊 断, 合理治疗 。

儿童EB病毒感染48例临床分析

儿童EB病毒感染48例临床分析
1 临床 资 料
好转 出院, 大多患儿在治 疗后 3—5d体 温正常 , 整个病 程 1
2周 。 2 讨 论

E B病 毒是一种 D A病毒 , N 属疱 疹病 毒科 , 自然 宿主是 人 , 一口传 播是 主要 途径 ( 液 ) 飞 沫传 播 不 是重 要 途 口 唾 , 径 , 以经输血传播 J B病 毒感染 机体后 首先侵 及淋 巴 可 。E
关键词 E V感 染 ; 童 ; B 儿 临床 分析
[ 中图分 类号] R 2 . 75 1 文章编码 :0 1 1 1 2 1 ) 2— 0 8— 2 10 —8 3 (0 2 0 0 8 0
[ 文献标 识码] A
学科分类代码 : 3 0 4 23
Cl i a i c lAna y i f4 id e t n l ss o 8 Ch l r n wih EBV n e to I fc in
E B病 毒 属 于疱 疹 病 毒 ,94年 由 E s i、 rhn 16 pt n A og和 e e Br 首次在伯基特淋 巴瘤细胞株中发现。E ar B病毒感染 是儿 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 感染后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引起相 应的疾病 , 临床表 现复杂 多样 , 症状轻 重不一 。我院儿 科 自 20 0 8年 4月至 2 1 年 1 月共收 治 E 01 1 B病毒感染患儿 4 8例 , 为加深对本病临床特征 的认 识 , 高早 期诊 断水平 , 提 现对 4 8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 性分析。
Co c u i n T e s mp o fc i r n w t V i fc in a ed v re. d t emu i l y tm f h o y c n b f ce . h e p r . n l s o h y tmso h l e i EB e t r ies a h h p e s se o e b d a e a e td T e r s ia d h n o n t

8%90人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68例报告

8%90人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68例报告

with EB virus in adult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minor,and there’s the
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in the adult infected with EB
virus.The
method of
joint
of
anti—virus by ribavirin and Chinese dialectical treatment could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19
复正常;22例皮疹患者皮疹持续1~5 d消褪,消褪 后未留痕迹,未见脱屑;47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住院 1个月内恢复正常25例,6个月内恢复正常45例,2 例常规保肝治疗无效,肝功能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
2.2治疗前后EB病毒感染指标变化 患者治疗
万方数据
出丕医药2Q!Q生筮三Q鲞筮箜翅
害为主要表现的单纯EB病毒感染无相关疾病者一 般经抗病毒、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大多能顺利恢复。 本文治疗结果显示,利巴韦林静滴抗EB病毒感染治 疗效果良好;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重,患者 常难以耐受,且对l临床症状的改善未见明显效果,故 不推荐作为首选药物。中医认为,本病主证发热,微 恶风寒、乏力、口渴、咽痛、皮疹、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属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治则以辛凉透表、清 热解毒。因此,我们加用中药辨证治疗后患者症状改 善、肝脏功能恢复均较快,病程缩短明显。 参考文献:
ClinicaI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68 CHEN Jin—guo,LI Hai—yan,LI
cases

EB病毒感染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EB病毒感染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EB病毒感染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病理科主讲人:李亚卓EB病毒简介EBV是隶属于γ疱疹病毒的DNA病毒,唯一宿主是人类,主要侵袭人B细胞与口咽部上皮细胞EBV感染多指人群感染EBV后的一种携带状态,可无临床症状EBV形态呈圆形,直径180nm,二十面体;基本结构为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根据产生抗原的不同可将EBV 感染分为3型潜伏Ⅰ型:仅表达EBNA1,见于EBV 阳性的伯基特淋巴瘤(BL)潜伏Ⅱ型:表达EBNA1和LMP1,见于EBV 阳性的HL 、周围型NK /T 细胞淋巴瘤和其他一些B 细胞淋巴瘤潜伏Ⅲ型:表达EBNA1,EBERs ,LMP1等,见于严重免疫抑制患者中与EBV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EB 病毒感染分型EBV相关疾病潜伏感染类型及基因表达类型核抗原1(EBNA1)核抗原2-6(EBNA2-6)膜蛋白1(LMP-1)膜蛋白2(LMP-2)mRNA(EBER)细胞和疾病潜伏I+---+BL细胞株\伯基特淋巴瘤\胃癌潜伏II+-+++BL细胞\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潜伏III +++++LCL\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缺陷相关B淋巴瘤\X染色体相关淋巴增生疾病其它+/---++健康携带者血中B细胞注:EBER:EBV编码的小RNA;LCL:类淋巴母细胞株EB病毒的致瘤机制Array EBV的致瘤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有3种可能途径EBV感染宿主细胞后,其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使宿主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发生EBV编码的产物促进肿瘤的发生,如EBV编码的LMP1是一种有确切致瘤作用的蛋白EBV感染使淋巴细胞系Fas-Fas L介导的细胞凋亡受抑以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异常,淋巴细胞凋亡受抑而发生淋巴瘤EBV(抗原)和宿主反应EB病毒相关淋巴瘤分子机制EBVLMP-1浆细胞膜TRAFsTRAFsJAK3细胞浆p38/p42/44MAPKsSEKJNKAP-1IκB NFκBNFκB STAT ATF2转录活化增殖分化凋亡细胞核EB病毒相关淋巴瘤1、成熟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BL)●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G)●EBV阳性的DLBCL●浆母细胞淋巴瘤(PBL)2A、儿童EBV感染导致的成熟T/NK细胞淋巴瘤●蚊虫叮咬超敏反应●种痘样水疱病(HV)●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HVTCL)●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B、成熟T/NK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肠病性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 NOS)3、霍奇金淋巴瘤(H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4、免疫缺陷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淋巴结基本结构正常的淋巴结直径约1mmB区:淋巴滤泡T区:副皮质区+滤泡间区淋巴窦是确定淋巴结最可靠的结构生发中心B 细胞来源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常发生于结外部位,形成一个巨大肿物,少数可表现为白血病 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大小,胞质嗜碱性肿瘤凋亡明显,可见较多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呈满天星样 地方性:4-7岁儿童最常见,50%累及颌面骨,几乎所有病例都有EBV 感染;散发性: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最常受累部位为回盲部,EBV 感染率约30%;免疫缺陷相关性:常见于HIV 感染患者,淋巴结和骨髓受累多见,EBV 感染率约25%~40%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形态单一,中等大,核圆形,染色质粗块状,2~4个小核仁,核分裂像>10个/HPF 大量瘤细胞凋亡,被巨嗜细胞吞噬,呈现满天星样伴浆细胞分化:浆细胞样,丰富的嗜碱性胞质,核偏位,可见核周空晕不典型Burkitt:瘤细胞异型性更大,核仁显著,Ki-67指数需达90%~100%,且有MYC异位的证据BL形态学CD10+,Bcl-6+,Bcl-2-Ki-67指数达90%-100%IgH基因重排阳性几乎所有病例均有MYC基因易位,t(8;14) (q24;q32)无Bcl-2,Bcl-6基因易位BL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IgH和MYC染色体易位(+)EBER原位杂交(+)有丰富的核糖体,常有脂膜包涵体,缺乏糖原颗粒,可有核小囊和突起BL超微结构m:线粒体的极性聚集;er:疏松的内质网;np:核突起BL鉴别诊断前驱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核圆形,核仁较小,染色质粉尘状,可见星空现象;TDT(+),CD34(+),EBV(-),Bcl-2(-),Ig-MYC(-)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心母细胞型瘤细胞体积大,2~3个较大核仁,贴膜排列;若瘤细胞表达Bcl-2,Ki67<80%,则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困难时FISH检测MYC基因易位粒细胞肉瘤多见于儿童,好发于眼眶和皮肤;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分化程度不同的粒细胞;MPO(+),CD1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弥漫性增生的大B细胞恶性肿瘤,瘤细胞核的大小相当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有明显核仁泡状核,胞质相对丰富发病年龄比较宽泛,中位年龄60-70岁,也可见于儿童倾向于表现为结外病变,就诊时多较局限进展快速,若不治疗,预后差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非特殊类型(DLBCL,NOS)WHO 2008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elderly老年性EBV 阳性DLBCL,临时病种指非免疫缺陷者,通常在> 50 岁,中位年龄71岁儿童与青少年极其罕见EBV 阳性的DLBCL较EBV 阴性者预后差WHO 2017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OSEBV 阳性DLBCL, NOS, 正式病种EBV 阳性DLBCL 年轻患者在增多,宽泛的形态谱和更好的生存期70%发生于结外,常见于皮肤、肺、扁桃体及胃,有或没有淋巴结侵犯30%侵犯淋巴结皮肤受累明显升高DLBCL ,NOS临床特征瘤细胞为转化B细胞、免疫母细胞、H/R-S样瘤巨细胞可出现大片地图样坏死分为2型,多形性亚型,转化系列大B淋巴细胞、反应性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形态多样;大B细胞亚型,主要由转化大B淋巴细胞组成多形性亚型大B细胞亚型DLBCL,NOS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LMP-1+、MUM-1+、CD10-、Bcl6-、PD-L1+、PD-L2+分子生物学:IgH克隆性重排阳性、EBER+表达CD30、EBNA2预后差EBERCD20DLBCL,NOS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45岁为界>45岁EBV+ DLBCL中位生存期2年老年性预后差,即使应用Rituximab治疗年轻患者预后明显好EBV+ DLBCL (n=96)EBV-neg DLBCL (n=107)DLBCL,NOS预后DLBCL,NOS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形态学表现相似,在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单克隆检测有助于鉴别,IgH克隆性重排阴性老年人EBV阳性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EBV阳性DLBCL中超过50%的细胞表达CD20;B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CT-2和BOB-1表达残存B细胞和RS样细胞;CD30、LMP1和EBER不能鉴别诊断与EBV相关的淋巴瘤: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发病部位和免疫组化,还需与淋巴瘤样肉芽肿、浆母细胞淋巴瘤和移植后淋巴增殖障碍性疾病鉴别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具有浆母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由于PBL高度侵袭的本质和浆细胞分化的特点,归为DLBCL的一种罕见亚型目前认为HIV、EBV感染及MYC基因易位可能与PBL发生有关男性多发,发病年龄在40-50岁最多见的原发部位为口腔,且EBV感染率高虽然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但复发率高且预后极差,3/4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7个月国内9例PBL报道,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PBL病理形态大形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可见星空现象肿瘤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呈免疫母细胞样或浆细胞样,胞质丰富、核偏位、核仁明显,偶见核周空晕,核分裂像易见背景见浸润的小的成熟的淋巴细胞PBL免疫组化表达肿瘤细胞CD138+、CD38+、VS38c+、EMA+、MUM1+、CD79a+/-、CD45-、CD20-、PAX5-PBL鉴别诊断Burkitt淋巴瘤:B细胞标记CD20+,生发中心B细胞标记CD10+DLBCL:可伴有浆细胞分化,但B细胞标记CD20+ALK阳性的DLBCL:可有具有浆母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但其ALK为阳性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浆细胞标记阳性,但增殖指数较低,且血清中可检测到大量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蛋白峰)EBV相关T/NK细胞疾病进展儿童EBV阳性的T/NK细胞增殖性疾病•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T/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性,系统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WHO 2017WHO 2017WHO 2008Systemic EBV-Positive T 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 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Systemic EBV-Positive T cell lymphoma of childhood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瘤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瘤,不再称为“淋巴增殖性疾病”,因其具有暴发性临床过程,且常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联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瘤。

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彭一 中 童巧 霞
[ 关键词 ] E B病 毒 ; 噬血细胞综合征 ; 异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噬血 细胞综 合征 ( H P S ) 也称 为噬血 细胞 性 淋 巴组
织 细胞 增 多症 ( H L H) 是 一 种 由大量 细 胞 因子 释 放 , 淋 巴细胞 和组 织 细胞 迅速 增 殖 , 引起 全 身 过 度炎 症 反 应
区下 丘脑前 部 ( P O A H) , 使体 温调 定 点 升高 , 出现持 续
和X L P 2等 基 因 相关 性 的 H P S均 可 引 起 成 年 人 出现
血 细胞综合 征 ( E B V - H P S ) 发病 率不高 , 却是 临床上 的急 危 重症 , 需及 时处理 , 但 目前 还 没有针 对 E B V - H P S的治
疗 指南 。本 文 主要 对 E B V相 关 性疾 病 、 H P S的分类 和 诊断、 E B V — H P S的发病 机制 及治疗 方 案进行 探讨 。
生命 。 自然杀 伤 细 胞 ( N K) / T细 胞 毒 性 颗 粒 的转 运 、
E B V受体 , E B V侵 入 N K / T细胞 可 能 引起 免疫 功 能 紊
乱, 导 致病 毒 感 染 的细 胞 无 法 清 除 , 细胞 因 子 大 量 释 放, 刺 激淋 巴细胞 增 殖 , 产 生更 多 的效 应分 子 , 级 联 放 大 出现“ 细胞 因子 风暴 ” , E B V — H P S即 与这 种 “ 细胞 因
床 表 现为不 明原 因持 续性 发热 、 肝脾 肿大 、 血 细胞 三 系 或 两 系减少 等 。治疗 上 以抑 制 过 度 的 炎症 反 应 为 主 。 由于 E B V广 泛分布 于人群 中, 虽然 E B V感 染 相关 性 噬

EB病毒感染(完整资料).doc

EB病毒感染(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病毒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部分衣壳外包有囊膜,核心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核蛋白。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潜伏感染—病毒血症期—经血液或淋巴在体内传播。

病毒感染的检测,病毒分离:特异性强,但时间长,技术要求高病毒抗原的检测:检测到抗原即可诊断该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需结合抗体病毒核酸检测:常用PCR原理:双链DNA分子—高温解链—降温后与特异性互补引物结合可诊断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及病毒携带状态。

如人感染EBV及HHV6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咽部长期不定时的排出病毒。

因此PCR检测的样本最好直接取自受累的组织或器官。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急性感染,特别是原发感染早期,首先出现IgM,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感染1周左右IgG爱是出现,逐渐升高,数周或数月达高峰,逐渐降低至一定水平后持续很长时间或终生存在,只要IgG滴度进行性升高,可诊断为病毒的急性感染,一般是2分血清标本,间隔2-4周,如抗体滴度达4倍以上增高,可诊断为急性感染,但不能做出早起诊断。

如IgM阳性,考虑为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但不能确定传染性。

EB病毒抗体四项1.VCA-IgG(衣壳抗原)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可持续终生2. VCA-IgM疾病早期即可出现,1-2周后可消失3.EA-IgM(早期抗原)疾病急性期可出现,3-5周高峰后逐渐消失4.NA-IgG(核心抗原)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

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EBV抗体四项的判断一,EBNA-IgG(+)CA-IgG(+),EA-IgG(+)/CA-IgM(+):复发(再激活)。

高亲和力的CA-IgG:既往感染。

二,EBNA-IgG(-),CA-IgG,IgM(-),无感染CA-IgG(+):CA-IgM(-)和高亲和力的CA-IgG,EA-IgG(-)为既往感染,EA-IgG(+)为复发CA-IgM(+)和低亲和力的CA-IgG,原发感染。

EB病毒感染PDF.pdf

EB病毒感染PDF.pdf

EB病毒感染PDF.pdf病毒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部分衣壳外包有囊膜,核心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核蛋白。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潜伏感染—病毒血症期—经血液或淋巴在体内传播。

病毒感染的检测,病毒分离:特异性强,但时间长,技术要求高病毒抗原的检测:检测到抗原即可诊断该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需结合抗体病毒核酸检测:常用PCR原理:双链DNA分子—高温解链—降温后与特异性互补引物结合可诊断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及病毒携带状态。

如人感染EBV及HHV6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咽部长期不定时的排出病毒。

因此PCR检测的样本最好直接取自受累的组织或器官。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急性感染,特别是原发感染早期,首先出现IgM,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感染1周左右IgG爱是出现,逐渐升高,数周或数月达高峰,逐渐降低至一定水平后持续很长时间或终生存在,只要IgG滴度进行性升高,可诊断为病毒的急性感染,一般是2分血清标本,间隔2-4周,如抗体滴度达4倍以上增高,可诊断为急性感染,但不能做出早起诊断。

如IgM阳性,考虑为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但不能确定传染性。

EB病毒抗体四项1.VCA-IgG(衣壳抗原)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可持续终生2. VCA-IgM疾病早期即可出现,1-2周后可消失3.EA-IgM(早期抗原)疾病急性期可出现,3-5周高峰后逐渐消失4.NA-IgG(核心抗原)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

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EBV抗体四项的判断一,EBNA-IgG(+)CA-IgG(+),EA-IgG(+)/CA-IgM(+):复发(再激活)。

高亲和力的CA-IgG:既往感染。

二,EBNA-IgG(-),CA-IgG,IgM(-),无感染CA-IgG(+):CA-IgM(-)和高亲和力的CA-IgG,EA-IgG(-)为既往感染,EA-IgG(+)为复发CA-IgM(+)和低亲和力的CA-IgG,原发感染。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2022年学习资料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2022年学习资料

治疗-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1休息。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害明显应卧床息,并按病毒性肝炎治疗。(2在疾病早期,可以考虑-使用如下抗病毒药物:①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此 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②干-扰素。在细胞表面与特殊的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一种抗-病 蛋白AVP,选择性地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3抗生素的使用:如合并-细 感染,可使用敏感抗生素,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皮疹,加重病情。(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重 患者发生咽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时,短疗-程 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5防治脾破裂,患-儿应尽量少用阿斯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极-减少
五、传染性单核细脆增多症-定义:-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临床症状特 :-1、发热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2、咽峡炎眼睑水肿-3、淋巴结肿大以颈 为主,直径大于1cm-4、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皮疹-5、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 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 ,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
病因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 -继发性HPS常见病因为感染、实体瘤和血液系肿瘤、药物-苯妥英钠、红斑狼疮及免疫缺陷等,故一旦HPS诊断定,应严格探究潜在疾患。感染相关的HPSIAHS-中多见病毒(尤其是EB病毒)和细菌感染,血液肿瘤多见-于 性淋巴瘤,已报道可引起HPS的恶性淋巴瘤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K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型淋巴瘤,成人-鼻T细 淋巴瘤,大细胞性淋巴瘤T-和B-细胞型,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 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和进展性NK细胞白血病。

60例成人EB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60例成人EB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摇 ( 总 883) 《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年 第 43 卷 第 10 期
[4]
[5]
[6] [7] [8] [9]
[10]
[ J] . J Tradit Chin Med,2014(34) 颐100-105. Chao TH,Fu PK,Chang CH,et al.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for post鄄surgery colon cancer patients in Taiwan[ J] . J Ethnopharmacol,2014(155) 颐702-708. Qi F,Li A,Inagaki Y,et 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s adjuvant treatment during chemo鄄or radio鄄therapy for cancer [ J ] . Biosci Trends,2010(4) 颐297-307. 包三裕,张洪. 康莱特注射液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J] . 长春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27(1) 颐139-140. 李明焕,于金明.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抗肿瘤研究进展[ J] . 中 国肿瘤临床,2012(16) 颐1148-1150. 陈友云. 康莱特注射液改善晚期肺癌患者恶病质症状( 附 42 例) [ J] . 现代肿瘤医学,2010, 18(2) 颐306-307. Fu F,Wan Y,Mulati,et al. Kanglai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hepat鄄 ic arterial intervention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meta鄄analysis[ J] . J Cancer Res Ther,2014,10 (11) 颐38-41. Chen HH,Chiang W,Chang JY,et al. Antimutagenic constituents of adlay ( Coix lachryma鄄jobi L. var. ma鄄yuen Stapf ) with potentia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部分衣壳外包有囊膜,核心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核蛋白。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潜伏感染—病毒血症期—经血液或淋巴在体内传播。

病毒感染的检测,病毒分离:特异性强,但时间长,技术要求高病毒抗原的检测:检测到抗原即可诊断该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需结合抗体病毒核酸检测:常用PCR原理:双链DNA分子—高温解链—降温后与特异性互补引物结合可诊断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及病毒携带状态。

如人感染EBV及HHV6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咽部长期不定时的排出病毒。

因此PCR检测的样本最好直接取自受累的组织或器官。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急性感染,特别是原发感染早期,首先出现IgM,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感染1周左右IgG爱是出现,逐渐升高,数周或数月达高峰,逐渐降低至一定水平后持续很长时间或终生存在,只要IgG滴度进行性升高,可诊断为病毒的急性感染,一般是2分血清标本,间隔2-4周,如抗体滴度达4倍以上增高,可诊断为急性感染,但不能做出早起诊断。

如IgM阳性,考虑为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但不能确定传染性。

EB病毒抗体四项1.VCA-IgG(衣壳抗原)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可持续终生2. VCA-IgM疾病早期即可出现,1-2周后可消失3.EA-IgM(早期抗原)疾病急性期可出现,3-5周高峰后逐渐消失4.NA-IgG(核心抗原)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

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EBV抗体四项的判断一,EBNA-IgG(+)CA-IgG(+),EA-IgG(+)/CA-IgM(+):复发(再激活)。

高亲和力的CA-IgG:既往感染。

二,EBNA-IgG(-),CA-IgG,IgM(-),无感染CA-IgG(+):CA-IgM(-)和高亲和力的CA-IgG,EA-IgG(-)为既往感染,EA-IgG(+)为复发CA-IgM(+)和低亲和力的CA-IgG,原发感染。

胡老师:EB抗体四项:EBCA-IgGEBCA-IgMEA-IgA(IgM)NA-IgG4阴性,只要1,2有一项阳性(其余可阳性可阴性)即为原发感染1阳性,4阳性,余阴性为既往感染。

1,4阳性,同时2和(或3)阳性为既往感染再激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原发感染引起其他病原如CMV、弓形虫等为类传单。

有免疫缺陷的注意淋巴组织细胞增殖性疾病EB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类人疱疹病毒包括:人疱疹病毒I型(口型)、人疱疹病毒II型(生殖器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CMV病毒、人疱疹病毒6、7、8型传播:呼吸道(接吻病),输血也可传播。

年龄越大症状越重。

机理:EBV—咽喉(淋巴结肿大)—血液(病毒血症)—全身(肝脾、淋巴系统)—B细胞、T细胞(传单感染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者易感染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更易引起淋巴增殖性疾病,淋巴结活检可以检测感染了什么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异淋)CD系列:CD4降低,CD8升高,CD4/CD8下降,NK下降,异淋升高。

全血DNA10^6、10^7以上,血清DNA升高且持续时间长,注意慢活EB。

诊断1典型症状: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肝脾肿大、皮疹其他症状:眼肿、鼻塞、打鼾(淋巴回流障碍)2原发EB病毒感染的证据(如无症状,EB抗体四项提示原发感染,则可诊断原发EB病毒感染,依据抗体四项结果,亦可诊断EB 病毒既往感染,EB病毒既往感染再激活)EBVCA-IgG+(低亲和力),CAIgM+.VCA-IgM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双份血清VCA-IgM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EA抗体一过性升高VCA-IgM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阳转3其他需完善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胞形态(异淋升高考虑传单可能性大,但不是确诊依据,其他病毒感染异淋也可升高)、血沉、CRP、生化全项、风湿三项、心电图、腹部B超、CD系列,骨穿、凝血功能、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检查项目。

其实传单不必须查DNA(DNA一定为阳性)但EBDNA阳性可能为1原发感染2再激活3既往感染、潜伏感染抗体是关键:VCA-IgM早期出现,VCA-IgG同时早期出现,甚至可早于VCA-IgM,故VCA-IgG阳性,VCA-IgM阴性也可为原发感染,但要诊断传单一定要有典型症状(一般VCA-IgM阳性更被认可),且再复查时IgM应该转为阳性了。

EA-IgA(IgM)亦早期出现,稍晚于CA-IgM,NA-IgG4-6周以后出现,持续终生,NA-IgG阳性一定为既往感染。

慢活EB:1持续或反复出现传单样症状,大于6月(或3月)2高拷贝DNA3组织中查到EB病毒,EBER阳性(EB抗体阳性,VCA-IgG升高,EA-IgA升高,EB-DNA阳性,NA-IgG 也可阳性了(4-6周已出现了)全血DNA大于10^6、10^7以上,血浆/血清DNA持续阳性(拷贝数10^2.5以上很有意义),要做活检。

小男婴,EBV阳性,且有症状,一般较重,需注意有无免疫缺陷,要详细询问家族史、有无夭折情况。

传单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脾脏显著增大时尤应避免剧烈活动,以防破裂。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5mg/Kg次,Q12h,静点,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一般认为最多2周。

或阿昔洛韦10mg/Kg次,Q8h(肝损害严重的偶尔用)。

抗生素对本病无效,只用于伴发细菌感染时。

禁用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易过敏,或发生药超)。

3. 调节免疫:病情重的患儿可给予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激素不常规应用,更昔洛韦治疗不理想,应用2周仍无效,应考虑其他可能,如噬血?免疫缺陷病?也有人只要无副作用,DNA阳性,一直应用更昔洛韦3个月,6个月。

4.对症治疗对症止痛、镇静、止咳、保肝等措施,用药过程中每周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

无固定疗程,一般7-10天症状消失,化验指标好转即可出院(异淋不一定消失,肝功能不一定正常)。

出院后不需要继续应用更昔洛韦,可口服保肝药,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口服匹多莫德调节免疫。

根据出院时情况,出院后1周复查血常规、细胞形态、CD系列、肝功,必要时腹部B超。

1月复查EB抗体四项及DB-DNA(可持续阳性,10^5及以下不处理,持续10^6以上为异常)。

家长可能会问会不会复发?会,成人也大多会感染EB病毒,不发病与免疫功能有关,无症状不治疗。

有症状者全血DNA多10^6、10^7以上,10^4、10^5以下无症状不管(可能与细胞内病毒复制有关)。

可查血清DNA,如血清DNA升高,说明有病毒的复制活化。

鉴别诊断1. 巨细胞病毒、鼠弓形体及肝炎病毒等所致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

2. 如有扁桃体分泌物,白细胞升高,应与化脓性扁桃体炎鉴别。

3. 如持续发热,伴有淋巴结肿大,应注意川崎病的可能。

4. 如白细胞显著升高,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及白细胞显著升高、皮疹、肝脾肿大等,应鉴别败血症。

2. 如有黄疸、肝大、转氨酶升高时,应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3. 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脑炎、脊髓炎鉴别。

4. 有淋巴结、肝脾增大时应与白血病、结核病、霍奇金病鉴别。

并发症1. 血液系统疾病:自免溶贫,粒细胞减少,全血下降等2. 神经系统:脑炎、GBS、视神经炎3. 消化系统: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脏肿大、胆囊壁水肿4. 呼吸系统:肺炎(可为间实质改变)、胸膜炎、胸腔积液5. 心脏:冠脉受累、心包积液、ST-T改变、心肌酶升高6. 眼部:可并发结合膜炎、视网膜炎、巩膜炎等7. 泌尿系统:血尿、蛋白尿、尿中亦可见白细胞、HUS8. 其它:腮腺炎、睾丸炎、中耳炎等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病程约1~2周。

但亦可反复,少数患者恢复缓慢,如低热、淋巴结肿、乏力等,可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爆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平均发病年龄2.5岁表现为爆发性肝炎,肝衰可出现贫血及血小板下降存活率低,预后差肝衰竭所致肝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或肺出血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易发生噬血依据HLH-2004 方案,以下8 条有5 条符合即可诊断①发热②脾脏增大③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90 g/ L ,血小板<100×109/ L ,中性粒细胞< 1. 0×109/ L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 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⑤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血现象⑥N K 细胞活力降低或缺乏⑦血清铁蛋白≥500 mg/ L⑧可溶性CD25(SIL - 2R) ≥2400 U/ ml淋巴瘤:携带XLP缺陷基因的男性大约有30%发展为恶性淋巴瘤这些病人常合并有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或爆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肿瘤约75%位于回盲部,小部分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

大约90%的恶性淋巴瘤是B细胞起源的非何杰金淋巴瘤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在携带XLP基因的男性的发病率大约是三分之一,通常有血清IgG 降低,IgM升高明确诊断:男性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XLP的临床表现,并且存在SH2D1A的基因缺陷临床诊断:男性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XLP的临床表现,他的兄弟、叔叔、姨表亲或侄子之一有XLP的表现,但并不了解基因的情况可疑诊断:男性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XLP的临床表现,而家族中并未发现其它人出现相同症状,也不清楚基因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