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未来走势分析(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未来走势分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背景和决定汇率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实施汇率制度改革和采用一篮子货币的政策措施,导致人民币升值是其价值回归的必然取向的论断。
【关键词】一篮子货币、汇率走势、购买力平价汇率作为国际金融关系乃至国际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纽带,几乎已渗透到包括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和实务界所关注。
特别是近几年,人民币汇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
自2002年以来,有关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问题甚至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达到8.11:1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的政策,这种人民币汇率的小幅上调以及一篮子货币的选择更加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因此,正确分析与预测人民币汇价的波动,对于政策制订与投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国汇率的变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与心理因素等。
而各个因素之间又有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更何况,同一个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所以汇率变动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
西方国家关于汇率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其中,有代表性的理
论,一是国际借贷理论,该理论从外汇供求的角度出发,解释汇率的波动。
二是资产市场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国家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各国金融政策进一步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之际,它主要从各国货币的比价决定于各种外币资产的增减角度出发考虑汇率的变化。
三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
因此,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即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长期利率决定理论至今仍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继续对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与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人民币小幅升值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改革经历了四大阶段。
1979-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复汇率回归。
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为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于今年7月21日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自1988年起,我国实行官方牌价与外汇市场调剂价并行的汇率双轨制,并对两种汇率都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方式进行调整。
在此其间,人民币汇价波动频繁,尤其1992年以来,调剂市场汇价大幅度变动,对经济生活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其主要原因是,自1992年春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进口的需求,对外汇的需求压力加大。
同时,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城乡人民对人民币信心不足,纷纷购买外汇保值。
因此,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外汇调剂市场存在严重缺陷以及官方干预手段无力,市场失真非常严重,投机因素得以乘虚而入,大量的炒买炒卖加剧了外汇的波动。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实现了多轨合并,推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另一方面,实行新的结汇、售汇制度。
特别是,1996年以后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和大量资本内流,及亚洲金融危机。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来一反连续贬值的常态,开始"稳中趋升"。
特别是近几年,人民币强势的态势一直不下,需要大幅度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其主要原因可分析如下:
第一,自94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见效、金融紧缩力度加大。
尤其是2004年实施的局部宏观调控,通过有保有压和对信贷、投资两个闸门的有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归、投资需求下降,我国近几年消费需求一直不旺,消费指数偏低,因而导致进口方面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升值的压力。
第二,外贸公司不再以计划,而是以经济效益决定进出口,从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大额顺差国家,截至2005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7690亿美元。
同时,原来企业外汇留成部分由于结汇、售汇制的实施流入市场,因此外汇供大于求。
第三,外资大举进入。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投资者不但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看好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
因此,外商投资大幅增加,仅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金额为606.30亿美元,扣除撤资清算之流出资金56.94亿美元,实际投资流入549.36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17%。
另一方面,自1993到2004年10月28日的近11年来,我国没有上调过存款利率,利率一直处于下降的通道,2004年利率上调之后,国际游资对我国利率上升空间看好,吸引大量外国短期资本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我国,套取利差。
总之,自1994年汇率制度实行多轨合并以来,由于长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造成人民币资金的紧张。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加速,国内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国际贸易年年顺差,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外汇供大于求,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趋势。
从国际社会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主要是政治压力,自2003年3月
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七国集体财长会议上提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提案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增加。
特别是去年又是美国和日本的选举年,两国政府从本国利益的出发不断炒卖人民币升值。
这些都是政治压力,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自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下调出口退税率、加大对美国大宗采购力度、将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直接划拨给中行建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轻。
尤其是,今年7月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有力的缓解了人民币升值来自政治因素方面的压力。
但是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客观存在的压力。
另外,我国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各项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
这些也是今年实现人民币升值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较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