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合集下载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一、回顾旧知 1、一支铅笔0.2元,买a支铅笔需多少钱?
0.2a
2、芳芳每分钟走50米,她y分钟走多少米?
50y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² 4×a=4a a×a= 7m-9 8-10×b= 8-10b m×7-9=二、探究新知——分析问题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a-8b
(2)如果这本书有94页,张华看了7天,用上 面的式子求还没有看的页数。
a=94,b=7, a-8b=94-8×7=38 答:当a=94,b=7时,还有38页没有看。
谢谢!
1200-3x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200-3x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200-3x 根据这个式子,当x等于200时,果汁还剩多少 克?
x=200,1200-3x=1200-3×200=600
答:当x等于200时,果汁还剩600克。
三、巩固练习 1、商店原来有120kg苹果,又运来了10箱苹果,每箱 a kg。 (1)用式子表示出这个商店苹果的总质量。 (2)根据这个式子,当a等于25时,商店一共有多 少千克苹果? 2、仓库里有货物96吨,运走了12车,每车运b吨。 (1)用式子表示仓库里剩下货物的吨数。 (2)根据这个式子,当b等于5时,仓库里剩下的货 物有多少吨? (3)这里的b能表示哪些数?
三、巩固练习 3、(1)桶里原有3kg水,又加入5勺,每勺x kg。 用式子表示桶里现在水的质量。
3+5x
(2)当x=2时,用上面的式子求桶里现在水的 质量。
x=2, 3+5x=3+5×2=13 答:当x=2时,桶里现在水的质量是13kg。

分析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分析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分析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问题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等。

3.示范:以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为例,展示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4.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讨论: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并共同探讨各种不同的思路和策略。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问题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分析的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问题分析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问题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思维水平。

通过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提供有趣的、具体、富有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活动的经验,是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从而愿意主动学习。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优化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头脑始终进行积极思考。

如上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课间发生的事上,此时精彩的导入会先声夺人,可以成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关键。

第二,讲授新内容的时候在组织教学中应注意有挑战性、兴趣性、协作性,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的去学习,去活动,善于思考和创新实践。

并且愿意去相互交流、帮助、协作。

作为教师,在头脑里一定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只有这样,上课时才会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面带微笑,学生才会被教师的情所感化。

第三,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并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如果教师不注意评价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失去兴趣而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然后就要充分地相信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教师教学要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中要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手段扩大阅读面,促使学生素养整体提高。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善于发挥自己独特的的语言、技能等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七年级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1 线段、射线、直线丰富的图形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构成的,本章将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线段、射线、直线、角的含义以及相关性质,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积累对基本图形进行研究的数学活动经验.【情景导入】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一起看几个片断,共同感受一下身边的数学.如图,绷紧的琴弦、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笔直的铁轨等,它们可以分别抽象出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呢?【说明与建议】说明: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引出所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议:重点让学生明白图中展示的琴弦、光线、铁轨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命题角度1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表示1.以下四个图中有直线、射线、线段,其中能相交的是(B)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2.如图,图中射线、线段、直线的条数分别为(A)A.8,4,1 B.3,3,2 C.1,3,2 D.5,5,13.由襄阳东站到汉口站的某趟高铁,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襄阳东站、枣阳、随州南、新安陆西、孝感东、汉口站,那么铁路运营公司要为这条线路制作的车票有(C) A .6种 B .12种 C .15种 D .30种 命题角度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如图,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参照线,这种做法用几何知识解释应是(D)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C .垂线段最短D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5.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用到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光线、笔直的铁轨,同时提出问题: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展示的几个实例,你能观察出它们分别可以近似地看做什么吗?学生观察思考,绷紧的琴弦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手电筒射出的光线近似地看作是射线,笔直的铁轨近似地看作直线,立足现实背景呈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线段的表示方法:(1)用表示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记作线段AB;(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记作线段a.注意,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所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时,一定要是它两个端点的字母.射线的表示方法:(1)用表示端点和射线上另一个点的字母表示,记作射线AM;(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记作射线b.注意:因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时,射线端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前面.直线的表示方法:(1)用表示直线上两个点的字母表示,记作直线AB;(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记作直线d.3.提出问题:1.过一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2.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分析:过一个已知点可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出直线,但只能画一条直线.注意:(1)“有”表示存在性,“只有”表示唯一性.(2)直线的性质还可以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典型例题】例如图,已知平面上三点A,B,C.(1)画线段AB;(2)画直线BC;(3)画射线CA;(4)如何由线段AB得到射线AB和直线AB呢?(5)直线AB与直线BC有几个公共点?解:(1)(2)(3)题解答如图1所示.(4)将线段AB向AB方向延伸得到射线AB,将线段AB向两个方向延伸得到直线AB,如图2所示.(5)直线AB与直线BC有一个公共点,如图3所示.【变式训练】指出图中线段、射线、直线分别有多少条,并把线段表示出来.解:线段有3条,分别为线段AB、线段AC、线段BC.射线有6条.直线有1条.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由教师完成解答.3.如图,在平面内有A,B,C三点.(1)画直线AC,线段BC,射线AB;(2)在线段BC上任取一点D(不同于B,C),连接线段AD;(3)数数看,此时图中线段共有6条.解:(1)(2)如图.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解决问题(2)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解决问题(2)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解决问题(2)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3)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2.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提问: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2. 探究新知(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数量关系。

(2)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师生共同评价。

(4)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 完成教材第1单元解决问题(2)的练习题。

(2) 教师批改,针对错题进行讲解。

4. 拓展延伸(1) 出示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6. 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第1单元解决问题(2)的练习题。

(2) 预习教材第2单元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和解题方法。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建议。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教案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试验、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符号和图形能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中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掌握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程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媒体教具】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课改纵横 �教改前沿
创设州市华安县实验小学 (363800) 李育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培养学 � �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后 学 生的 问题意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 � 我们经 � 常遇到这样的 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 还会有困惑和收获 特别 � 问题 如学生无疑可问 � 或者仅仅为了提问而提问 � 明知 是 高年级的学生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已经掌握了一 故问 � 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提高问题的质量 � 培养 定的阅读方法 课堂上 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师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我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 � � 谈一谈如 生共同探讨 如教学 " 扇形 "一课 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 � 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愿问 敢问 善问 课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曾经思考的已经会解 � � 答或者不 会解答的问题 于 是 学生 提出了 " 什么是扇 一, 开展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 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形 " 什么是圆心角 " 怎样画扇形 " 什么是弧 " 扇 的一种良好形式 �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 � 好动 好胜的心 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 怎样计算扇形的面积 " 怎样 理 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 � 创设问题情境 使抽象 计算扇形的周长 " 等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表现出 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 � � 达 的质疑能力超过了老师的想象 老师紧接着问 你最想 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 我在教学 � " 游戏公平 "一课 新课引 解决哪个问题 哪个问题应先解决 新课教学就这样自 入 采用组织 � 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 � 形式 老师先请四位 � 然地在问题情境中展开 学生学得认真 教师上得轻松 同学 上台 故 意让两个高个子代 表一组同学 两个矮个 四, 联系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 子代表另一组同学 � 问学生愿意吗 � � 有的学生不愿意 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 课堂教学可 两个高的对两个矮的 � 不公平 于是 老师又请两位中等 �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提 � 个子同学上台加入到矮个子那一组 � 再问学生 " 现在的 出问题 并主动解决问题 我在第十二届 " 问题解决 "教 安排 你们愿意吗 " 这次 高个子组的同学不愿意了 学研讨中听了来自厦门的许洋老师教学 " 数学的用处 " � 说人数不一样多 � � 不公平 � 那怎样安排大家才愿意 谁来 一课 很受启发 许老师 上课之前 让学生收集自己的 帮帮老师 � 问题就在学生的争论中产生了 � � 学生争着给 身份证号码 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新课时 老师设置了去 老师出主意 � 揭开了学习新知的序幕 在教学 � " 可能性 " 眼镜店配眼镜 发现店里储存的有关老师的信息中 有 一课 首先组 � 织学生进行摸球比赛 � 谁摸 到红球就得 � �� 跟老师同名同姓 怎么辨别谁是许老师 有了课前准备 分 得分高的小组为胜 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 � 每 学生首先从年龄上排除其中一个身份证号码 并且很快 组分别派三个代表上台在指定的盒内摸球 � 每人摸 � 次 确定另一个号码就是许老师的身份证号码 比赛结果 � 第一组大获全胜得 � �� �分 第二组输得很惨得 还能说出依据 接着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身份证号 � � 分 第三组得 � �� 分 这是为什么 学生引发了各种猜想 � 码的用处 然后 由学生说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 �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 � � 体验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简洁性 合理性和唯一性 最后 极性 � 组织学生尝试给一年级的学生编学号 让学生在编学号 二, 设置悬念, � 创设问题情境 � � 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思考问题 " � 悬念 " 是指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 直到问题 解决 又如福州仓山 小学的侯峥老师 在教学 强 好奇心切等 � 特点 � 创设具有科学性 � 新颖性 足以引 " 商不变的规律 " 时 课一开始 利用多媒体课件 设置十 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悬 分逼真的商品销售广告的声音与画面 快速吸引学生的 � 念 " 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 � � 最有效的诱因 例如一位教师 注意 立刻置学生于情境中 问题里 在教 学 " 能被 � 整除的 数的特征 " 首先师 生比赛判断一 五, 逐渐延伸, 创设问题情境 组数中 哪些能被 � 整除 看谁的速度快 � 准确率高 结果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 前面的知识就是后 赢的 � 总是老师 于是学生产 生了" 老师 您是 � 不是有特 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 异功 能呀 " 这样天真的问题 � 又如教学 " 有余数的除 因此 教学应从知 识联系入手 从新的知识的 连接点上 � 法 " 有位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导入环节 � � 进行变化 发展 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识结构中去 制造 悬念 � 诱 发学生产生揭开秘 密的问题意识 � 既激发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我在教学 " 圆的面积计算 " 时 � 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有 � 疑可问 � 当老师都猜对 课一开始 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的面 了球的颜色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了这样的疑 � � 积计算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接着 引导学生猜测圆 问 " 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知道球的颜色呢 � � "从而产 的面积计算与谁有关 圆可以剪拼成什么样的图形 如 生这 些球的排列有什么秘 � � 密 秘密在什么地 � 方的问题 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 从旧知不断进行延伸 " 悬念 " �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 设置层层 的障碍 创设问题的情境 有效地激 发学生探 � 三, 预习新知, 创设问题情境 究新知的欲望 小学教学参考

正数和负数(1)说课稿

正数和负数(1)说课稿

正数和负数(1)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特点。

《正数和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自然数与分数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是学生学习数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所以《正是和负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正是和负数>>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能力目标: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负数。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4、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与分数,对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出现的负数,对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因此在引入负数时,应该做的具体化,使负数具有实际意义,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法和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2、学法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数学学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5.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首先我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我叫明永清,身高1.62米,体重61.2千克,今年38岁。

然后又介绍了本班的情况:我们的班级是188班,有50 个学生,其中男生28人,占全班的人数56%,女生有22 人,占全班人数的44%。

拓展新知 问题探究

拓展新知  问题探究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这话很有道理。

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

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

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

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

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教学设计探究新知

教学设计探究新知

教学设计探究新知针对教学设计探究新知的要求,我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使用中文回答。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规划和组织。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其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效果。

第三,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探究新知的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验、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小组合作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

我们可以采用定期测试、作业评价、项目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思和提高。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探究新知需要教师提前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小数解决问题

小数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 我口袋里只有5元钱,买了一杯豆浆 • 还准备买一个面包,钱够吗?
每杯1元
每个3元
我带的钱够吗?你是怎样想的?
每杯1元
每个3元
5-1=4(元) 4>3 所以钱够了
1+3=4(元) 5>4 所以钱够了
5-3=2(元) 2>1 所以钱够了
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 ,还想买1个
25.8元 0.8元 0.5元 0.9元
6.8+2.5+0.6=9.9(元) 9.9<10 小丽的钱够了。
10-6.8=3.2(元) 3.2-2.5=0.7(元) 0.7>0.6 小丽的钱够了。
10-6.8=3.2(元) 2.5+0.6=3.1(元) 3.1<3.2 小丽的钱够了。
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 ,还想买1个 和1支 ,她的钱够吗?如果把 换成 钱够吗?6.8来自 2.5元 0.6元 1.2元
25.8元 0.8元 0.5元 0.9元
自由提问,巩固新知
6.8元 2.5元 0.6元 1.2元 25.8元 0.8元 0.5元 0.9元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 了什么?
和1支
,她的钱够吗?
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 和1支 ,她的钱够吗?
,还想买1个
61.08-+62..85+=03..62=(9元.9)(元)
6.8元 2.5元 0.6元 1.2元 923..952<+-1020.65=30.17(元) 30.17<>30.26 小小丽丽的的钱钱够够了了。。

赛课教案 科学记数法(李婷)

赛课教案 科学记数法(李婷)
200=2×100=2×102
*学生练习(你来试一试):
6000=?
7500=?
567 000 000=?
5、归纳定义:
科学记数法:像上面的例子,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教学过程:(1)小组议一议:你对科学记数法的定义是如何理解的?比如什么样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它的形式是什么,有哪些要求等等。
(2)小组代表谈谈对定义的意见和掌握,教师点评,强调这是本课重点。
(3)全班朗读一遍定义。
三、例题讲解、新知升华
1、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 000 000 (2) 57 000 000
(3)123 000 000 000
解:(1) 1 000 000=1×1 000 000=106
(2) 57 000 000=5.7×10 000 000=5.7×107
通过自学为主,懂得科学记数法的正确运用。有疑惑可请教老师或同学。
用所学知识解决本课开始遇到的难题
认真思考,大胆猜想,结合实例再探讨科学记数法的另一种方法。
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用心体会,认真总结,谈谈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




(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板书相对较少。)
1.5.2 科学记数法
2、下列各数:9.99×109, 1.01×1010,9.9×109,1.1×1010,从小到大排列,用“<”连接起来。
9.9×109<9.99×109<1.0×1010<1.1×1010
五、本课小结: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3.2有理数的减法(1)教案新人教版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3.2有理数的减法(1)教案新人教版

法互为逆运算关 系,有助于学生 理解 3-(-3) =6. 通过学生的合作 探讨,培养学生 与他人合作交流 的习惯与意识, 改变他们的学习 方式,争取让他 们的学习方式, 争取让每个学生 都在同伴的交流 中获益。 此处也是让学 生验证前面所提 的猜想的正确 性,用字母把减 法法则表示出 来,有利于学生 的理解和记忆。
渗透化归的思 想:让学生归纳 一些运算的规 律、特征,有利 于提高学生的运 算能力。补充例 题的作用在于让 学生体会减法在 实际生活的应 用。
1.计算: (1)6-9; (2)4-(-7);(3)(-5)-(-8); (4)0-(-5);(6)1.9-(-0.6) ; 2.计算: (1)比 2℃低 8℃的温度; (2)比-3℃低 6℃的温度 3. 高斯(1777~1855) 德国数学家,他的祖父是农民,父 课堂练习 亲是泥匠,家境贫寒。但高斯在早年就表现出非凡的数 学天才:年仅三岁,就学会了算术;八岁时就以著名的 1 加到 100,而深得老师和同学的钦佩;十九岁时就给 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从而解决了两千 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高斯的数学成就遍及各个领 域,在数学许多分支的贡献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被誉 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1)
学校:大兴集初级中学 教师姓名:刘德锐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 们也经常会进行同类数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的运用并不陌生, 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计算能力。 2.但由于本校是乡镇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弱。 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 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 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实际问题中还要涉及有 理数的减法。如本章引言中,北京一天的气温是一 3~ 3℃,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 解决 这个问题吗?—提出课题. 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 小红说: “我知道-3 ~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但我不知道 3-(-3)该怎么算. ” 问题 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 3℃比-3℃高多少摄 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 2~3 个学 生发言. 问题 2:如何计算 3-(-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 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 3-(-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 3 等 设计理念 创设一个小明需 要解决的问题情 境,让学生主动 地参与思考与探 索。 允许学生从不同 角度观察得出温 差为 6℃,如 采用温度计从 3℃数到零下 3℃等, 只要学生 的方法合理,都 应效励.

《科学记数法》教学范例教案

《科学记数法》教学范例教案

《科学记数法》教学范例一、教材分析《科学记数法》是六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有力工具,并在实际生活中起广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会把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据还原成原数。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学记数法化繁为简的好处。

2、会解决与科学记数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四、教学设计理念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活动一]投影显示6张图片:(1)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为440 000平方米。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约25 000 000册。

(3)人类观测宇宙深度大约是15 000 000 000光年。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 300 000 000人。

(5)光的速度约为300 000 000米/秒。

(6)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活动二]以图片中的数据为切入点,提问学生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并展示学习目标。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活动一]往事探索: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计算:102 = ;103 = ;104 = ;105 = ;……10 10=<观察讨论>:以10为底的幂的得数,它的0的个数与指数有什么关系?<点拨讲解>:一般地,10的n次幂,是在1的后面有n个0,即10n =100……00(n个0)[活动二]抢答比赛: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方式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方式
3.3运动的方式
一、新课导入
想一想:风车运动了吗?它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运动 方式分分类吗?
上述人或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 直线运动 、 __曲__线__运__动___两类。
二、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运动物体 皮筋 火车 转椅 水轮
直线运动:移动、往复运动、振动 曲线运动:旋转、滚动、摆动
跷跷板(一头) 锯子
分类 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运动方式 往复运动 直线运动 旋转运动 旋转运动 往复运动 往复 运动
二、探究新知
想一想:火车在运动过程中只有直线运动这 一种运动方式吗?
许多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复合运动
二、探究新知
分析一下:保龄球在运动过程中,有几种运 动方式同时存在?
保龄球本身 在 转动 ,整体在 直线前进 。
二、探究新知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探究新知
物体复合运动方式分析
复合运动名称
运动情况分析
竹蜻蜓
竹柄、翅膀旋转运动,整体直线运动。
人行走
身体直线运动,手臂摆动。
直升机飞行 飞盘
……
螺旋桨旋转运动,整体直线运动。 盘面旋转运动,整体直线运动
……
课堂总结
常见方式:移动、转动、振动、摆动等 基本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1:(1)通过计算总结10n中的n表示n个10相乘,它与运算结果中0的个
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2)300000、1600000、56700000能否进行简洁的表示?
知识点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
a⨯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10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a
问题2:
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00,57000000,123000000000.
问题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10的指数与原数的数位位数有什么关系?知识点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______.
问题4:如何利用所总结的规律把已经写成科学记数法的数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