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分子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分子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子运动现象的微观想象和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烧杯、小烧杯、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注射器。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一杯水、一块糖、一瓶香水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质,它们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由分子构成。

【引入】没错,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那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子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展示数据】展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举例说明】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 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23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人教选修3.doc

23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人教选修3.doc

§2. 3 £•子的性;(教学设计)活动1.1.1:科学视野中的肥皂去污实例引入活动1.1.2:复习提问化学键、离了键、共价键的概念活动1.1.3:动画演示H :、HC1中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活动1」.4:讨论比较H2、HC1中的共价键活动1.2.1:讨论回答如何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活动122:练习指出共价键类型活动2.1.1:动画演示出、HC1分子形成过程活动2.1.2:引导归纳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活动2.2.1:讨论判断双原了分了中的极性分了与非极 性分子活动2.4.1: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活动2.4.2:小组讨论归纳共价键极性与分子极性关 系的一般规律任务2.5:通过实验探 讨分子的极性活动2.5.1: CCLi 、出0的静电引流实验操作【教学流程图】z \任务2.2:双原子 分子的极性判断2:分子的 极性任务2.3:多原子分 子极性的判断活动2.3.1:以CO?为例,分析分子的极性活动2.3.2:运用"合外力是否为0”方法判断分子 的极性活动2.3.3:依据“分了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 为0”判断分子的极性厂 、 任务2.4:总结键的极 性与分了极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任务2.1: 了解 极性分子与非 极性分子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科学视野引入】在洗衣服的时候,经常有这种现 象,直接用水洗油污,会洗不净,用肥皂、洗涤剂 却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通过阅读教材46页的“科 学视野”,请同学们自己先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过渡】在“科学视野”里提到了有关分子性质的一 些问题,其中原因还得从研究它们的结构开始。

【板书】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复习提问】1. 什么是化学键?举例说明离子键、共价键。

2. 写出比、CO 、2、HC1、CO?、出0的电子式。

【动画演示】H2、HC1中共价键的形成过程【问题讨论】Ph 、HC1都是靠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其 共价键是否相同?【教师引导】从两共价键的组成原子、原子吸引电子 对能力、共用电子对位置、成键原子电性等方面分 析,二者皆不相同。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2、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3、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4、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A级 1.下列四种分子种,只含有极性键而没有非极性键的是( A.CH4 B. CH3CH3 C.CH2=CH2 ) ) D.CH≡CH
2.下列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C、非极性分子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B、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 ) D.NH3、H2O、SO2
3.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A.CH4、CCl4、CO2 B.C2H4、C2H2、C6H6 C.Cl2、H2、性质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掌握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 Ⅰ、课前: 预案: 1、 键的极性 ⑴极性共价键:由_________原子形成,电子对发生________,两个键合成原子一 个呈_______性(δ+) ,另一个原子呈_________性(δ-) 。 ⑵非极性共价键: 由_______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电子对不发生__________。 2、 分子的极性 ⑴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分子的某一部分呈 ___________,另一部分呈___________的分子。 ⑵非极性分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子。 3、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⑴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_______________。 ⑵只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分子___________非极性分子。 . (3)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当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是非极 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4、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O2 CO2 BF3 CCl4 疑惑记录: HF H2O NH3 CH4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教学资源:多媒体等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1.1 分子定义: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1.2 分子性质:1.2.1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1.2.2 分子不断运动。

1.2.3 分子之间有间隔。

1.2.4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第二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2.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性质:2.2.1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2.2 分子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2.2.3 分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

第三章:分子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2 分子结构:3.2.1 线性结构:如氧气(O2)、氮气(N2)。

3.2.2 三角形结构:如臭氧(O3)。

3.2.3 四面体结构:如甲烷(CH4)。

3.2.4 八面体结构:如二氧化碳(CO2)。

第四章:分子的性质与应用4.1 溶解性:分子间作用力与溶解性的关系。

4.2 沸点:分子间作用力与沸点的关系。

4.3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4.4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的熔点、沸点等。

第五章:实例分析与应用5.1 水的分子性质:H2O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2 氧气的分子性质: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3 二氧化碳的分子性质:C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4 有机物的分子性质:如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结构及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分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性质。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相态6.1 分子间作用力与固态:分子间作用力强,形态固定。

6.2 分子间作用力与液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流动性好。

6.3 分子间作用力与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弱,自由运动。

6.4 分子间作用力与等离子态:分子电离,带电粒子运动。

分子的性质教案1

分子的性质教案1

分子的性质教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学案(第一课时)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旧知复习: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指出共价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思考和回答各原子所带电性H2 Cl2 HCl
CO2 H2O NH3
BF3 CH4 CH3Cl
思考问题:共价键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分子是否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新知学习:
从极性的角度将分子分为:和
完成下列表格
总结:判断分子的极性
a.双原子分子的极性由来决定。

b.多原子分子的极性,由来决定。

练习:1、填表,判断分子的极性
结论:⑴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分子;
⑵以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分子;
⑶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可能是分子;
⑷ABx型多原子分子,若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则为分子。

阅读:科学视野 P46
练习:
1.下列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B.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非极性分子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D.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2.下列分子属极性分子的是
A. H2O B.CO2 C.BCl3 D. NH3
3.NH3、H2S等是极性分子,CO2、BF3、CCl4等是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根据上述实例可推出AB 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原子 B.在AB 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C.在AB n分子中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D.分子中每个共价键的键长应相等。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3.1.1教案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3.1.1教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课前预习:1、共价键有两种:和。

其中极性共价键指:,简称极性键;非极性共价键指,又简称非极性键。

2、分子有分子和分子之分。

3、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判断,可归纳为:(填“相同”或“不同”,下同)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如A-A型;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如A-B型。

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2、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

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

提出问题:(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

如:。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

如:。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

如:。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一般规律: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

如:HCl、HF、HBr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探究设计具体过程】:【学习目标展示】【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反馈练习】1、2【集体讨论】得出答案【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规律小结】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反馈练习】判断下列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PCl3、CCl4、CS2、SO2完成课本P45(思考与交流)【反馈练习】1、2、3【自主学习】自学教材P46 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解释三个问题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其在物质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描述常见分子的性质,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2. 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 分子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提出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 温故知新(10分钟)复习分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引导学生回忆分子是如何由原子组成的,并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理论讲解(15分钟)(1)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

a. 极性:通过介绍分子中不同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大小:解释分子的大小是由原子数目和原子间键长决定的,并给出常见分子的大小顺序。

c. 形状:介绍分子的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讨论分子形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a. 溶解性:通过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溶解性。

举例说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特点。

b. 表面张力:介绍表面张力是由分子间的吸引力引起的,且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水的植物毛细管上升现象和水滴的形状。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与讨论,加深对分子性质和作用的了解。

(1)练习:根据给出的分子结构,判断其极性、大小和形状,并解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讨论:就分子的性质和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5. 归纳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子性质和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6. 拓展应用(5分钟)通过实例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分子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液体表面张力的应用在纤维素的合成、药物的研发等方面。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1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微粒的基本性质
2、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手段:实验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品:
1、每2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和药品
仪器:研钵和研杵、10ml量筒、药匙、试管2支、50ml烧杯3只、滤纸条、玻璃棒、脱脂棉、胶头滴管、注射器
药品:高锰酸钾固体、蒸馏水、无色酚酞、浓氨水
2、教师:50ml烧杯2只、1000ml烧杯一只、250ml烧杯一只、胶头滴管、长玻璃管(一端密封)、蒸馏水、无色酚酞、浓氨水、红墨水、无水酒精
3、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的定义及特征,了解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践、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及特征。

2. 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组成单位,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的性质。

2. 学习活动:(1)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分子的定义及特征。

(2)让学生观察实物,并思考这些实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实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3)通过实验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运动和排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的性质,了解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溴水的蒸发速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4. 拓展与巩固:(1)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分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化学反应、物质变化等的关系。

(2)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5.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分子大小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溴水、容器、温度计等。

3. 实验报告纸、铅笔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2. 检查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掌握情况,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对物质组成单位的认识、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及数据处理的能力等。

七、教后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定义及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了解了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极性、溶解性等。

3. 理解分子的性质与其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行为。

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作用。

2. 不同分子的性质及其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极性和溶解性的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行为。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白板和标记工具。

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示例。

3. 实验室用品(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观粒子。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1. 展示不同分子的模型或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大小、极性和溶解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10分钟):1. 综合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向学生解释分子的大小、极性和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强调分子的性质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拓展(15分钟):1. 提供更多的分子示例,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并预测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用途。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作业: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描述其分子的性质并解释其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

2. 要求学生预测某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并给出理由。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情况。

2.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3. 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问答题作为课堂测验,评估学生对于分子性质的掌握程度。

高一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1.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课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答复】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答复】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答复】总体积小于100m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m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

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学生答复】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学生答复】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结构;
2. 掌握分子的性质;
3. 能够用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1. 分子的定义和结构;
2. 分子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引入:请学生回顾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提出分子的概念。

2. 学习分子的定义和结构:通过课件展示或图解,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稳定性等。

4. 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5. 总结:总结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强化学生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课件或图解;
2. 化学实验器材。

六、教学反馈:
1. 让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分子的理解程度;
2.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补充分子的性质资料。

八、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引入、学习、实验验证和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的性质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构成及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子的构成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分子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了解分子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

2. 提出问题:分子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做出自己的思考。

二、讲解1. 概念: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不同分子由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其中所含原子的种类、数量和空间排列方式。

3. 分子的分类:根据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分子可分为离子性分子、共价性分子和金属性分子。

三、实验1. 设计实验:将若干种物质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度和导电性,从而探究分子性质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步骤:将盐、糖、醋等物质依次溶解于水中,记录其溶解度和电导率的实验现象。

四、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讨论不同分子的性质表现在实验中的差异。

2. 总结:分子的性质包括溶解度、导电性等,这些性质受分子内原子种类、数量和化学键影响。

五、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六、作业1. 思考问题:为什么蜜蜂能够利用蜂蜜来制作蜂巢?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2. 作业:撰写一份小论文,介绍分子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性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导入【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环节二:新讲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0l水和0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100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

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主题: 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2. 理解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强度等3. 能够根据分子的性质预测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教学准备:1. 投影仪和幻灯片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关于化学反应的图片,并引入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单位,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分子的性质。

Step 2: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使用幻灯片展示分子的定义和组成,解释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然后通过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给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分子结构。

Step 3: 分子的质量讲解分子的质量,解释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并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Step 4: 分子的结构讨论分子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的影响,例如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三维形状等。

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的结构,并说明其性质和反应行为。

Step 5: 分子的强度讲解分子的强度,包括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说明这些相互作用力对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Step 6: 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分子,并展示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反应能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并评价分子的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Step 8: 延伸活动(optional)如果教学时间充裕,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或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教学评估:1. 分组活动中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的正确性和深度3.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02C12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HCN H20 NH3 BF3CH4 CH3Cl
[汇报]1、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讲]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投影小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共价键的极
性分子中正
负电荷中

结论举例
同核双原子分子非极性键重合非极
性分

H2、O2、N2
异核双极性键不重合极性CO、HF、
X2H2、N2非极
性键非极
性分

直线形
XY HCl、
NO 极性

极性
分子
直线形
XY2(X2Y) CO2、
CS2180°极性

非极
性分

直线形
SO2120°极性
键极性
分子
V形
H2O、H2S 104°30′极性

极性
分子
V形
XY3BF3120°极性
键非极
性分

平面三
角锥形
NH3107°18′极性
键极性
分子
三角锥

XY4CH4、
CCl4109°30′极性

非极
性分

正四面

[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自学提纲]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3、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
[汇报]1、分子的一端有极性,称为亲水基团。

分子的另一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极性,称为疏水基团。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会形成亲水基团向外、疏水基团向内的“胶束”,由于油渍等污垢是疏水的,会被包裹在胶束内腔,这就是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2、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

双分子膜是由大量两性分子组装而成的,
3、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两侧都是水溶液,水是极性分子,而构成膜的两性分子的头基是极性基团而尾基是非极性基团。

教学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