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木兰花-张先
寒 食 节
讲完全诗,同学们觉得有没有什么 心得感悟可以说说与我们分享。
课外拓展题目
2.末句中“杨花过无影”历 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其佳妙之处。
1.下阕前两句在结 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课外拓展题目 答: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 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白天赛龙舟、 踏青等热闹场面作结。后句说笙歌 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 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 静谧优美的夜景做铺垫。
古诗文赏析
再次总结,很重要!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 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 生活兴趣还是很高。 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 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 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 有闲的耋耄老人所有的心理状态。
指宋神宗熙宁八年
古诗文赏析
形状如蚱蜢 似的小船 古代春游。妇 女们常采集百 草,叫做拾翠
今浙江湖州市
指如云的游女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寒食节 吴地的青 竹竿做的柱子 指赛龙舟 zé měng 少年 宋 · 张先 并排 指往来不绝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景色秀丽 寒食、清明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的郊野 出游郊野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停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柳絮
庭院中
字 词
古诗文赏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 · 张先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译 文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木兰乙卯吴兴寒食(张先)原文龙头舴艋⑵吴儿竞,笋柱秋千⑶游女并。
芳洲拾翠⑷暮忘归,秀野踏青⑸来不定。
行云⑹去后遥暝,已放⑺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⑻。
注释⑴《木兰花》:即《玉楼春》。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
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
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
秋千今通作秋千。
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
亦可泛称水边。
拾翠见上卷李珣《》之四注(45页)。
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
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
《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
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
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
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作者张先(990-1078)北人。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以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这首词是北宋初著名词人张先在他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一O七五午)。
寒食节,在清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
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宋]张先②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1.细读这首词,根据提示填空。
这首词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上片描写的是的热闹场面;下片描写的是夜间赏月的。
2.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历来为人称道,清代词人朱彝尊评其曰:“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
”结合注解②相关内容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1.白天游春静谧景色(大意对即可)2.示例:世传三影有“花影”“山影”“秋千影”,这两句写影却无影,极言杨花之轻细,月夜之静谧,确实在世传三影之上。
【解析】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酒好价高,与下文“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据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兴军(今陕西长安)任职,张先随其为通判。
故晏殊所写这位歌舞妓,当为张先《醉垂鞭》所写的初相见的那位女子。
文学这首词写往日初见美人时的欢悦与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追忆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人生苦短的慨叹。
首句水绿、暖两个细节都暗示出正是一年春好处。
,好风轻吹,池塘碧绿,也是开的季节。
花未明写,于下片赏花二字补出.读者自知。
池塘水绿风微暖,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
这一句将风与水联在一起。
又隐隐形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动人画面,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
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的片断。
这分明是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
但他并没有一一写出,与下片当赏花等字互见,情景宛在。
这里只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那个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
紧接二句就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
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均甚生动。
琤琮双声。
乱旋叠韵。
双声对叠韵.构言上的回环之美。
这一联虽只写歌舞情态,而未著一字评语,却全是赞美之意。
上片写到初见面,应更有别的情事。
下片却不复写到玉真。
未尽其言,留给读者去想像。
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这大约就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
故此句与上片若断若联。
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竞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
仍似写当筵情事。
不过,词的黄昏斜日又常常是象征人生晚景的。
此句实兼关昔与今。
这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此词结句只说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而今无一半,丝毫未提玉真,其实她应包含在当时共我赏花人之内。
至于她究竟属于哪一半,也没有说,却更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说玉真而不及赏花人,下片说赏花人不及玉真,其实是明写与暗示交替而互见,这种写法不惟笔墨省净,而且曲折有味。
《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木兰花宋钱惟演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 [1] 。
昔年多病厌芳尊 [2] ,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1]鸾鉴:明镜的美称。
《异苑》:“罽宾王有鸾,三年不鸣。
夫人曰:‘闻鸾见影则鸣。
’乃悬镜照之,冲霄一奋而绝。
”故后世称镜为鸾镜。
[2]芳尊:美酒。
尊:酒杯。
译文:流年易逝呵!三春风光转瞬又将阑珊!只听得莺语历乱,啭鸣于城墙杂树间,城下春波陡涨拍着河岸;绿杨团烟,芳草连天,无情地将岁月迎来送去,怎样才能略挽住年华呢?一想到此,泪盈满眶,愁肠寸断呵! 我心底深深感到自己是衰老了,暮年多可悲;镜中当年青春年少的音容早已不知不觉转换成老朽之形态。
往昔薄愁多病怕借酒浇愁有伤身心,而今除了手把一樽以谋醉乡倒卧还有什么良方?我是只怕杯酒易尽而仍浇不灭心头的忧伤!评析:此词作于晚年贬所。
莺啼草长的良辰美景,一与作者的逐客身世、迟暮心情相触发,便觉得格外的凄断,所谓以美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感者也。
“莺语乱”三字未经人道,其佳处在于著一“乱”字,不止写出黄莺啼声的缭乱,更写出作者内心的缭乱。
“绿杨”句亦奇崛。
人孰不乐春,斯人独以衰年而厌春,此境非少年人所解。
歇拍“昔年”二句,谓昔年因身体原因,不能多饮。
而今心情牢落,已顾不得养生。
反嫌芳尊酒浅,希望在醉乡中暂时忘却痛苦。
这是翻进转折的笔法,悲凉的意蕴便显得更深、更耐寻味。
作者简介: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忠懿王俶之子。
少补牙门将。
归宋,为右屯卫将军。
咸平三年(1000)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
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明道二年(1033),坐擅议宗庙,又与后家通婚,落同平章事。
以崇信军节度使归镇。
博学能文,词风清丽。
有《典懿集》,存词两阕。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木兰花》年代:宋作者:张先【原文】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相离徒有相逢梦。
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①。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作品简介】《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由张先创作,也题作《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首送别词是以谙熟别离况味的体验,突出自己的离愁。
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点明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写出不忍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那样望行人远去的心情。
“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
【注释】①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成凤头状。
槽:即将弦柱之槽口,在凤头下方。
【赏析】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
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
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
“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
“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
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作者介绍】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木兰花》翻译赏析
《木兰花》翻译赏析《木兰花》翻译赏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庭院中,月色是那么清莹明亮,可数不尽的杨花飞絮飘过,竟留不下一点儿影子,只留下春的气息和淡淡的清香。
[出自] 张先《木兰花》《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乙卯:即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
寒食:清明节前的一天。
龙头舴艋:象蚱蜢一样的龙舟。
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年。
吴兴古时为吴国属地。
笋柱秋千:竹制的秋千。
笋柱:即竹竿做的柱子。
游女并:两位少女并坐荡秋千。
拾翠:采集花草。
出自《洛神赋》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意为拾翠鸟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
踏青:郊外野游。
行云:这里比喻女子。
已放笙歌:乐声、歌声已经散去。
放:消散。
笙:乐器,泛指演奏音乐。
中庭:庭院中。
译文: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
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
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八十六岁在吴兴故乡度寒食节所作,反映出作者虽高寿而身心俱健,精力旺盛,情趣浓厚。
上片句句置人物于美景之中,极富生活情趣。
龙船、秋千、拾翠、踏青无不是佳节所有。
更为鲜明生动。
下片则由动转为静。
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层层写来,描画了一个清明幽静的夜色。
这首词是张先八十六岁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时所作。
上阕尽写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是由四幅场景,写的是吴地的四种传统习俗,两两对应组成,前两幅是特写,后两幅是泛写。
第一句写吴儿竞舟。
寒食节举行龙舟竞赛,是吴地相沿的风俗,可以想象一下宽阔的江面上万舟竞渡是多么的热闹激烈,气势宏大啊!第二句写游女成对儿荡秋千。
在郊外临时搭起数座秋千,装饰华美,穿着节日盛装的少女们一定打扮的花枝招展,五颜六色,可以想象一下,荡秋千荡起的时候,彩丝纷飞,定是耀人眼目,欢声笑语。
张先简介_张先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张先简介_张先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 。
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
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
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 字,世称张三影。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
张先于天圣八年(1030 年)中进士。
明道元年(1032 年)为宿州掾。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佑二年(1050 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
嘉佑四年(1059 年),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 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
张先古诗词作品:《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
其古诗全文如下: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翻译】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
其古诗全文如下: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翻译】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著衣袍的颜色/a/zhangxianhtm 。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张先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张先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片,作者以“相离徒有相逢梦”开篇,点明了离别之意。
“门外马蹄尘已动”,则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氛围,暗示行人即将离去。
“怨歌留待醉时听”,是说离别之曲只能在酒醉时听,以减轻离别的痛苦。
“远目不堪空际送”,则用反语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不忍目送行人远去的心情,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的下片,“今宵风月知谁共”,既是对眼前离别的感慨,也是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声咽琵琶槽上凤”,用琵琶声呜咽来衬托离别的悲伤。
“人生无物比多情”,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表达了作者对多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以江水和高山的永恒来反衬人生的短暂和离别之苦。
整首词以抒情为主,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巧妙的用典,使词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
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婉约、含蓄著称。
其词语言工巧,善于用典,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先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他在政治上并无显著成就,但在文学上却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描写爱情、相思的婉约词,也有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豪放词。
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先是北宋词坛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喜爱。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这首词,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张先词中的代表作之一,也为我们展现了北宋时期词坛的繁荣景象。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减字木兰花宋张先垂螺近额 [24] ,走上红茵初趁拍 [25] 。
只恐轻飞 [26] ,拟倩游丝惹住伊 [27] 。
文鸳绣履[28] ,去似杨花尘不起 [29] 。
舞彻伊州 [30] ,头上宫花颤未休 [31] 。
注释:[24]垂螺近额:低垂的螺髻靠近前额。
螺,结发为额妆,形如螺壳。
今谓之“铜钱头”。
[25]“红茵”句:茵,茵褥,犹地毯。
初趁拍,开始趁乐曲的节拍挑起舞来。
[26]“只恐”句:只怕她轻轻地飞走。
[27]“拟倩”句:准备请游丝把她拿住。
此用《飞燕外传》故事。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于太液池广榭上歌舞归风送远之曲。
大风至,飞燕迎风扬袂,言欲仙去。
成帝急令吹笙者冯无方持飞燕履。
风霁后,飞燕怅然曼啸,泣数行下。
谓深受皇帝厚恩,不得化飞仙而去。
倩,请。
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
惹,《方言》:“拿,扬州会稽之语也,或为惹。
”伊,她,指跳舞女人。
[28]文鸳绣履:将毛羽锦丽的鸳鸯鸟绣在鞋子上。
[29]“去似”句:喻舞女身轻似杨花。
[30]舞彻:谓跟着乐曲从头至尾舞一遍。
伊州,乐曲名。
[31]宫花:头上插戴的宫样花朵。
译文: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
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评析:《减字木兰花》二句一换韵,词意亦二句为一转。
此词描摹舞姿之曼妙,词采流丽宛转。
“垂螺”二句,先声夺人。
“只恐”二句,极写舞伎身姿之轻盈,摄人心魄,用典使事浑如不觉。
“文鸳”二句,动极而静,纤尘既不起,则观者之忘情可知矣。
然静中实又有动,头上宫花尚自颤动不休,实指曲阑舞终,而余韵袅袅不尽。
文言文木兰花翻译
原文:春风拂面香如梦,木兰花开似雪飘。
绿叶扶疏映日辉,清香远溢凌云霄。
译文:春风轻拂脸庞,香气如梦般袭来,木兰花盛开,花瓣洁白如雪,随风飘舞。
绿叶纷披,映照着阳光的辉映,清香远远飘散,直冲云霄。
原文:红颜薄命终难久,白首空悲泪如潮。
花开花落皆有时,世间万象皆无常。
译文:红颜薄命,终究难以长久,白发空悲,泪水如潮涌。
花开花落,皆有定数,世间万象,皆是无常。
原文:闲步花间寻旧影,悠然神往思悠悠。
忽闻鸟语声声碎,疑是仙音落凡尘。
译文:闲逛于花间,寻找往日的影子,悠然神往,思绪绵长。
忽然听到鸟儿的叫声,声声碎裂,疑似仙音降临凡尘。
原文:人生如梦何时了,岁月匆匆春又老。
纵有千般不舍意,终须一别各西东。
译文:人生如梦,何时才能了结,岁月匆匆,春天又老去。
纵有千般不舍之情,终究要各自离去,各自西东。
原文:回首往事空悲切,月照花阴恨未休。
愿将此景留心间,永作相思之寄托。
译文:回首往事,空留悲伤,月光照在花影中,怨恨仍未消散。
愿将这美景留在心间,永远作为相思的寄托。
原文:世间美好难留驻,唯有花开花落时。
人生苦短梦无多,但愿花间留芳名。
译文:世间的美好难以长久停留,唯有花开花落之时。
人生短暂,梦境不多,但愿在花间留下芳名。
原文:春风吹拂木兰花,芳姿绰约赛天仙。
绿叶如梦映晴空,清香远溢凌云烟。
译文:春风吹拂着木兰花,其姿态优美,宛如天仙。
绿叶如梦,映照着晴空,清香远远飘散,直冲云烟。
原文:花开花落终有时,世间万象皆无常。
但愿此景常留心,愿作相思之芬芳。
译文:花开花落,终有尽头,世间万象,皆是无常。
但愿这美景常留心间,愿作为相思的芬芳。
古诗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翻译赏析
古诗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先。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螺近额。
走上红裀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
去似杨花尘不起。
舞彻伊州。
头上宫花颤未休。
【前言】《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作品。
词人从舞蹈的全过程中截取几个镜头,加以形容刻画,生动地呈现出女子优美的舞姿和迷人的形象。
【注释】垂螺:古时女子的额饰。
裀:毯子。
趁拍:合着节拍。
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
杨花:指柳絮。
伊州:曲调名,商调大曲。
宫花: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翻译】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
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少年艺妓舞蹈形象的作品。
全词以纤细巧妙的艺术手法,把从起舞到急舞、缓舞以及舞罢的全套舞蹈动作写得层次分明,姿态各异。
上片开篇句,写舞蹈的开始。
“垂螺近额”,指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这样的发型,说明舞女年纪尚幼,还带几分稚气。
“走上红裀初趁拍”,是说这位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这二句抓住舞女的头上装束和脚下动作,描写了舞蹈的第一阶段。
“只恐”二句是从观众眼中写舞女的动作。
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旋,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词人作为观众,不禁为她耽心,于是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只恐”、“拟倩”两组虚词,前呼后应,仰承俯注,设想奇绝,富于诗意。
换头两句,转写舞女的双脚。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忽儿节奏放缓,她象杨花一样飘去,连一丝儿灰尘也未沾惹。
《木兰花》诗词鉴赏
《木兰花》诗词鉴赏《木兰花》诗词鉴赏1《木兰花》原文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
“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
“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
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
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
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集锦12篇)
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集锦12篇)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减字木兰花·春月宋代:苏轼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春夜的庭院中,月儿正在当空。
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
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
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春庭月午,摇荡香醪(láo)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wǎn)娩(wǎn)香。
春庭:春季的庭院。
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
阴历十五日半夜。
摇荡香醪: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
香醪,美酒佳酿。
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半落:微微低垂。
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
秋光:秋月。
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赏析:上片写景。
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
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
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
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
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
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
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
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
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
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木兰花》
年代:宋作者:张先
【原文】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
相离徒有相逢梦。
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①。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作品简介】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由张先创作,也题作《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首送别词是以谙熟别离况味的体验,突出自己的离愁。
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点明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写出不忍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那样望行人远去的心情。
“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
【注释】
①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成凤头状。
槽:即将弦柱之槽口,在凤头下方。
【赏析】
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
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
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
“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
“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
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着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
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
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
张先于天圣
八年(1030年)中进士。
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佑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
嘉佑四年(1059年),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
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拚、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
着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词牌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之一。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
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
《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
《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
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
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
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
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浣溪沙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张先天仙子全词翻译及赏析
3.画堂春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4.《菩萨蛮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5.张先《天仙子》全文翻译赏析
6.天仙子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7.《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翻译赏析
8.张先带拼音版故事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