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浙江专用)课件:3.2 大气受热过程
合集下载
(浙江专版)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3.2主要陆地自然带课件湘教版必修1
(1)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2)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
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
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 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 的差异应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热量。故正确答案为D。第(2)题,题干设问为“生态保护措 施”,A选项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选项属于生态保护措施, 但不合理;兰渝铁路北段(秦岭以北)多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 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D错误;兰渝铁路北段多高原山 地,铁路通过桥梁和隧道等方式,利于生态保护。故正确答案 为C。 答案 (1)D (2)C
解析 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②地的自然带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自 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以热量为基础,热量从低纬度 向高纬度逐渐减少;③→⑤→⑥的变化以水分为基础,由于 距海远近不同,造成降水量的差异,引起自然带的变化。山 地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近似。 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2)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 渐减少 (3)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4)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说明: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大农业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 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部门。片面强调发展种植农 业,容易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衡和环境退化。合理发展大 农业生产,则有利于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 发展。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风成地貌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课堂篇探究学习
三、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 表形态。 2.典型地貌:各种形式的沙丘。新月形沙丘是最基本的形态。 实践链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帝国沙丘”位于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 尼亚州的交界处,绵延72千米,从空中看,宛如长龙,蔚为壮观。加利 福尼亚的“帝国沙丘”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这种地貌在我国主要 分布在哪里? 提示:风力堆积作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 蜂窝形态
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
雅丹 地貌
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 等作用,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 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
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 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 貌组合
脊,形成雅丹地貌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
课前篇必备知识 课堂篇探究学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 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思考感悟宁夏的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治理沙丘,其治理的起因是为了 保护此地的铁路线(如附近的包兰线)免受沙漠掩埋。沙坡头因治 沙成就卓越、经验丰富被世界治沙同行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 为什么草方格在治沙行动中作用显著? 提示:草方格能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又 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第二节 风成地貌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课件:第三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课前篇必备知识 课堂篇探究学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选择题 (1)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是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B.氮气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杂质主要分布在高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解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 和杂质组成,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能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故B项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 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故C 项正确;杂质几乎全部分布在对流层大气,故D项错误。 答案:C
—
动状况
天气状况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天气现象少见
—
与人类 关系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
有电离层,影
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切
响无线电通信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课堂篇探究学习
实践链接从纽约飞往伦敦的一航班正飞行在万米高空,前方突然乌 云翻滚。为躲避空难,飞行员最好采取什么方法?为什么? 提示:从飞机的飞行高度和所遇到的天气现象可知,该飞机飞行在 对流层,为了躲避空难,应该迅速提升飞行高度进入平流层中。因 为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行。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②逆温的形成
a.分类
类型
辐射 逆温
平流 逆温
地形 逆温
锋面 逆温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 面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气温迅速下 降,而高处大气降温较慢
臭氧 很少
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 紫外线的伤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课件【完整版】
A
B
C
A:紫外区(<0.4微米) B:可见光区(0.4~0.76微米) C:红外区(>0.76微米) 7% A 50%
B
43% C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组成物质:氢和氦 4H
高温、高压
He
太阳常数
8.24J/
计算:不考虑大气的作用,每小 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 于多少度电?
拓展:寻找太阳系外行星
• 开普勒任务(Kepler Mission)是美国国家 航空航天局设计来发现环绕着其他恒星之 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使用NASA发展的 太空光度计,预计将花3.5年的时间,在绕 行太阳的轨道上,观测10万颗恒星的光度, 检测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现象(以凌日的方 法检测行星)。
• 2011年12月,总共有2,326颗候选行 星被发现。其中207颗与地球大小相 似、680颗是超级地球、1181颗为海 王星大小、203颗为木星的大小、55 颗则比木星更大。此外,48颗候选行 星被发现位于可居住区。开普勒空间 望远镜团队估计,大约有5.4%的恒 星拥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候选,而17% 的恒星则有多颗行星。
≈1.8×1014(度)
思考:太阳辐射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直接提供的光、热(维持生物的生长)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 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黄果树瀑布
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能源 太阳能热水器
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能源
太阳能电站
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能源
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能源
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能源
亿万年来,没 有明显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日地距离适中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浙江专用)课件:1.3.2 地球的公转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 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表现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 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
季节
典型 地区
地球公转使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12
“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教材图 1 16)、“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
意”(教材图 1 17)、“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教材图 1 18),读图应注意: ①在每一幅光照图中寻找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并按时间顺序想象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②在每一幅光照图中,先归纳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再总结某 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③在每一幅光照图中,先归纳此时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再总结某一点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④确定五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和极昼(夜)现象的范围;说出季节变化明显的 区域。
2.每年的 3 月 12 日为我国的植树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①向北移动 ②将要向南移动 ③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④位于赤
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3 月 12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并且向北移动。
答案:C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第 3~5 题。
1 2 3-5 6-8 9-10 11
地轴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冬至、夏至两日来判断。先在冬至日与夏至日 的位置处画一地球,再连接两球心,接着画地轴,使连线在冬至日处指向南半 球,在夏至日处指向北半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答案:如下图所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浙江新高考》高考地理湘教版课件:必修Ⅰ第三章 自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时期 生物衰退或灭绝
古生 代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 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 类植物明显衰退
中生 代末期
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灭绝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 ,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
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1)~(2)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D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解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最近40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
越来越快。此情况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生物的生存环境遭 到破坏和过度捕猎野生动物使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自 然生态环境和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如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等;人为原因如人类破
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等。
栏目 导引
必修Ⅰ第三章自来自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时期 生物衰退或灭绝
古生 代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 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 类植物明显衰退
中生 代末期
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灭绝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 ,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
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1)~(2)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D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解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最近40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
越来越快。此情况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生物的生存环境遭 到破坏和过度捕猎野生动物使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自 然生态环境和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如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等;人为原因如人类破
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等。
栏目 导引
必修Ⅰ第三章自来自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栏目 导引
必修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2)请归纳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 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 侧逐渐降低。
(3)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 H=90°-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 纬度的差距(同半球减异半球加)
【对点训练】
见图 “楼间距示意”,已知我国北方某地区纬度为α, 南北楼高度均为h,求解:能保证北楼最低层全年都有光 照的楼间距最小是多少?
昼夜长短的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
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白昼 北极圈及其
越长。
以内出现极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昼,南极圈
纬度越高,白昼 及其以内出
越短。
现极夜。
【活动】
太阳光直 射赤道示 意
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
填表
太阳光直射的纬 白昼消失的地区 黑夜消失的地区
线
北回归线
南极圈及其以内 北极圈及其以内
4.五带的划分 (1)什么是南、北回
归线,纬度是多少?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
23.5°N
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
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 称为南、北回归线。它 23.5°S
们的纬度分别是23.5°S
和23.5°N。
(2)五带的划分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太阳光 直射现象
无太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 划分等。
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 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 从而导致以上地理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章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保温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象
原因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
晴朗的夜晚
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用弱
利用烟雾防霜冻
1
预习准备区
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作用特点
大气中的 01 _云__层___和 没有 03 __选__择__性___,04 _云__的反射作用最 反射
较大颗粒的 02 __尘__埃__ 为显著
散射
改变了太阳辐射的 07 _方__向___,使一部分
05 __空__气__分__子____或 06 __微__小__尘__埃____
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 基本原理。
释相关现象。
水平 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
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原理在生
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定位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阴天时,云层厚,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被散 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辐射减少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1)~(2)题。
【测控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浙江专用)课件: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高考]
探究一
探究二
5.人类活动与土壤。 (1)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 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如下图:
-22-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景思考
Z 自主预习 K 课堂互动
IZHU YUXI
ETANG HUDONG
S 随堂练习
-14-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景思考
Z 自主预习 K 课堂互动
IZHU YUXI
ETANG HUDONG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探究一
探究二
【例题 1】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规模的扩大,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 小呈减缓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特征。
ETANG HUDONG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探究一
探究二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2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景思考
Z 自主预习 K 课堂互动
IZHU YUXI
ETANG HUDONG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景思考
Z 自主预习 K 课堂互动
IZHU YUXI
ETANG HUDONG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它以恢复和扩大森 林植被、 遏制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 自实施以来,初步建立的防护林体系形 成了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的生态屏障,为长江沿岸经济生态发展打造 了一条绿色生态屏障。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特别重视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的 恢复、保护及水土流失的治理。 思考:为什么国家特别重视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的恢复、 保护及水土流失的 治理?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这是因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保障、 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 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 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季相更替明显。
(√)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
成因
受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特征
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暖湿多雨
分布
_地__中__海__沿岸最为典型,还分布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智 利中部、非洲好望角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
分布规律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3.气候的描述技巧: (1)描述气候特征一般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①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 凉爽,寒冷或温暖。 ②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 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 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25°~35°大陆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描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多少等。
植被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旱。 ( √ )
②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50°的大陆西岸地区。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浙江专用课件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两栖动物时代
古生代
鱼类时代
__海__生_无__脊__椎__动__物__时代
(jǐzhuīdòngwù)
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元古代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海生藻类时代
太古代
__原__核__细_胞___生物
第五页,共37页。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生不物利(于shē_n_g_w_ù_)_生__存__的环境变化。
第一页,共37页。
第三章 自然(zìrán)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二页,共37页。
第三章 自然(zìrán)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识记地球生物进化
的一般序列。
理解生物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作用的表现。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2)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 )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②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③臭氧层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④森林面积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解析:第(1)题,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自然。第(2)题,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 是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是植被的破坏。 答案:(1)C (2)C
第三十二页,共37页。
4.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等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古生代
鱼类时代
__海__生_无__脊__椎__动__物__时代
(jǐzhuīdòngwù)
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元古代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海生藻类时代
太古代
__原__核__细_胞___生物
第五页,共37页。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生不物利(于shē_n_g_w_ù_)_生__存__的环境变化。
第一页,共37页。
第三章 自然(zìrán)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二页,共37页。
第三章 自然(zìrán)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识记地球生物进化
的一般序列。
理解生物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作用的表现。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2)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 )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②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③臭氧层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④森林面积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解析:第(1)题,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自然。第(2)题,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 是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是植被的破坏。 答案:(1)C (2)C
第三十二页,共37页。
4.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等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1)地面升温:地面吸收_太__阳__辐射后升温,同时向大气层释放_地__面__辐射。 (2)大气增温:_地__面__辐射释放的热量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 吸收,_大__气__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3)大气保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 _大__气__逆__辐射,它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_地__面__辐射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原理:人造烟雾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增加,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辐 射的吸收,增强大气的保温效应。在大棚内洒水,增加棚内空气中的水汽,增强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改变下垫面性质)
A.是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形成的 B.会引起白天气温的上升 C.是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形成 D.会导致气温日较差增大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思路如下:
【解析】选C。圣保罗出现白昼如夜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大火产生的浓雾使得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会引起白天气温的下降。大火产生的浓雾 造成圣保罗出现白昼如夜的现象,烟雾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夜晚地面温度较高,气 温日较差变小。
2.利用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减少热量散失)。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 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田人造烟雾防霜冻;寒潮来临前,菜农在蔬菜大棚内洒水防 霜冻等。(增强大气逆辐射)
A.吸收
B.散射
C.反射
D.折射
【解析】选C。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方式有吸收、散射、反射等,其中吸收、
散射都具有选择性,没有选择性的是反射。
【补偿训练】 北京时间2018年1月31日,迎来天文奇观“超级蓝色血月”。此现象指当月
球完全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太阳光通过地球两侧,红色光线通过折射照射 到月亮上面,再从月球上面反射到地球,让黑暗中的人们看到红色的月亮。据此 完成下题。
2.利用削弱作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自然现象
热力作用
具体原因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 强
削弱作用
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 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 温不太高
朝霞和夕阳多为黄 红色
反射作用
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 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 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人眼
3.利用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典例示范】(2020·衢州高一检测)2019年8月22日报道,燃烧多时的南美洲亚 马孙森林大火,造成烟雾严重,不仅飘到1 700千米以外的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 (圣保罗甚至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连NASA的卫星都可以从太空清楚看到。 关于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 √)
②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③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
还给地面。
(√)
④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
③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 ( × )
④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太阳辐射对应连线。
【思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为什么? 提示: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 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 射减弱。
(×)
[连一连] 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
2.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 大气对_太__阳__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_地__面__的保温作用,减小了气温的_日__较差,为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大气的削弱作用 1.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过关训练】 1.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
A.①增加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中,没有选择性的是 ( )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过程:
削弱作用 A_反__射__ B_散__射__
C_吸__收__
参与的物质 _云__层__、较大尘埃
空气分子、微小尘 埃
水汽、_二__氧__化__碳__、 臭氧
特点 无选择性 _有__选择性
具体表现
云_强_层_ 越厚,反射作用越
红月亮的形成原因是 ( ) A.波长较长的红光不易被大气散射 B.波长较长的红光易被大气散射 C.波长较短的红光不易被大气散射 D.波长较短的红光易被大气散射
能力2 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增温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 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图解如下: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 射
有选择性
_水__汽__和二氧化碳吸收 红外线;_臭__氧__吸收紫外 线
2.太阳辐射的地区差异:低纬度太阳辐射_多__,两极地区_少__。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过高,与大气反射有关。
(√)
②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