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旋翼_机体动稳定性研究进展_贺天鹏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一、引言直升机作为一种垂直起降的航空器,拥有其独特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问题。
了解其空气动力学原理及稳定性研究对于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及运行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其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二、直升机主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直升机主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是影响直升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主旋翼的气动力包括升力、阻力和扭矩。
1. 升力主旋翼产生升力的机理是由于旋翼叶片受到空气的冲击,弯曲并产生升力。
升力大小与旋翼旋转的角速度及叶片的平均迎角相关。
2. 阻力主旋翼在运行中受到的气动阻力包括轴向阻力、法向阻力、剖向阻力和涡激振动阻力。
其中,涡激振动阻力是主旋翼飞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制约直升机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能的重要因素。
3. 扭矩主旋翼的旋转会使整个直升机产生反作用力,称为旋转力矩或反力矩。
末端盘也将由于惯性作用产生转矩,称为离心力矩。
因此,为了抵消这些力矩,直升机需要采用尾旋翼或悍螺旋桨进行平衡。
三、直升机的稳定性问题直升机的陀螺效应和前倾翼效应是直升机稳定性的两个重要问题。
1. 陀螺效应直升机主旋翼的旋转会产生陀螺效应,使飞行员操作直升机变得困难。
该效应由于旋转的偏心率及机体的惯性导致。
2. 前倾翼效应前倾翼效应是指加速时前倾翼所产生的气动力矩导致机体转向的问题。
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是旋翼叶片的气动力在加速过程中向前倾斜。
四、直升机稳定性改善方法直升机的稳定性改善方法有多种,包括陀螺稳定、自动控制系统和旋翼改良等。
1. 陀螺稳定陀螺稳定系统是指通过利用陀螺效应使直升机保持平衡的方法。
这种系统通过在一个基准位置上转动陀螺并通过陀螺作用力来产生一个舵面力,从而使直升机保持平衡。
2.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直升机稳定性改善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系统通过使用一个计算机来控制直升机的运动,从而使直升机更加稳定。
3. 旋翼改良改进主旋翼设计是直升机稳定性改善的另一个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旋翼的刚度、降低旋翼旋转速度或添加阻尼材料等方法来改善直升机稳定性。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飞行器,其特点是采用无轴承设计的旋翼系统,以减少转子系统的重量和故障率。
这种设计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气动机械稳定性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采用了无轴承设计的旋翼系统,其主要特点包括:1.减少旋翼系统的重量。
传统的旋翼系统需要使用轴承来支撑旋翼的转动,而无轴承设计则可减少旋翼系统的重量,提高飞行性能。
2.减少旋翼系统的故障率。
轴承是旋翼系统的重要部件,其故障往往会导致飞行器的失效。
采用无轴承设计可减少旋翼系统的故障率,提高飞行安全性。
无轴承设计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气动机械稳定性方面。
1.转子的动态特性。
无轴承设计使得旋翼系统的动态特性发生了变化,其振动和失稳特性可能与传统设计不同,需要重新进行分析和研究。
2.旋翼与机身的耦合。
无轴承设计可能导致旋翼与机身之间的耦合性更强,旋翼系统的振动和失稳可能会对机身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这些挑战使得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
针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挑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进行解决:1.多物理场仿真模拟。
采用多物理场仿真模拟技术,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动态特性和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找出其振动和失稳的机制和特点。
2.模型试验验证。
设计合适的模型试验方案,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验证,获取真实的数据和情况,验证仿真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3.结构优化设计。
针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动态特性和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使得飞行器更加稳定和安全。
4.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合适的控制系统,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进行主动控制,提高其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挑战,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旋翼机飞行稳定性探讨
旋翼机飞行稳定性探讨概要:采用方形碳杆作为机身龙骨,增大与各部件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与安全度,并因此解决了圆形碳杆不易安装的问题。
将前轮与碳杆的连接结构结合伞夹进行改进,使之能够灵活地拆装更换,减少了钻孔连接的步骤,保护了碳杆的整体稳固性。
本文主要设计能更好的保证飞机在空中转弯时具有良好稳定性的一架模型旋翼机,使旋翼机在转弯时不至于发生较大振动及调节难度较大的现象,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一、总体参数确定旋翼机采用面对称的基本布局形式:主要由旋翼、螺旋桨、带短翼机体、平尾、双垂尾、起落架、发动机、带离合器的传动机构等主要部件组成,旋翼机三维实体图如图1:旋翼机主要技术参数如下:正常起飞重量:500g;旋翼半径:400mm;螺旋桨半径:90mm;机身长宽高:520 /340 / 420(mm);机身离地高度:空机状态20mm、起飞状态15mm;起落架:前后轮距330mm、左右主轮距280mm;平尾:NACA4412翼型,长宽为100*60*2(mm);大垂尾:NACA0012 翼型,长高为85*110(mm)(其中舵面为40*110);小垂尾:NACA0012翼型,长高为50*60(mm),展弦比为 1.2。
旋翼机的旋翼气动原理与直升机的相似,参照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动力学原理设计旋翼机,结合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自转旋翼机桨叶片数,旋翼机桨叶片数k暂取为3,三叶的效率更好。
自转旋翼机旋翼实度,Vmax随实度δ的减小而减小,低速飞行时需用功率减小,可用功率增加;实度δ大对飞机跳飞有利,降低对预转速度的要求。
自转旋翼机桨盘载荷,旋翼机桨盘载荷p对前飞最大速度Vmax影响很小,但对最小速度Vmin影响很大,p减小,Vmin减小,也使经济速度、有利速度增大。
自转旋翼机旋翼总距角,一般是固定的,采用总距角为4°。
二、旋翼机机翼的布置对于小型无人旋翼机,若通过增加机翼使起飞速度降低、巡航速度变大。
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多体气弹动力稳定性分析
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多体气弹动力稳定性分析
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多体气弹动力稳定性分析
通过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倾转旋翼机动力学分析模型.结合动力入流,研究了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非线性非定常气弹耦合动力学特性.集成了非定常动态入流方程与倾转过渡状态的多体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倾转旋翼机时域非定常气弹耦合分析模型.以半展长弹性机翼全铰接式倾转旋翼机模型为例,在直升机模式下分析了桨叶摆振刚度及飞行速度对倾转旋翼机气弹稳定性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建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能够快速分析直升机模式下倾转旋翼机复杂的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特性.
作者:董凌华杨卫东夏品奇 Dong Linghua Yang Weidong Xia Pinqi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中国刊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EI 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年,卷(期):2006 23(3) 分类号:V211.47 关键词:倾转旋翼机直升机气弹稳定性多体动力学动力入流 tiltrotor helicopter aeroelastic stability multi-body dynamics dynamic inflow。
直升机双叶旋翼/旋翼轴系统耦合动稳定性分析和试验
直升机双叶旋翼/旋翼轴系统耦合动稳定性分析和试验
王吉东;张晓谷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29)005
【摘要】研究了直升机双叶旋翼桨叶摆振与旋翼轴弯曲的耦合振动,分析了系统三个模态固有频率随转速增长的变化趋势。
着重研究了耦合各模态中存在着不稳定区的模态,并讨论了桨右质量、旋摆振方向刚度、旋翼轴弯曲刚度对此模态不稳定区的影响。
利用实物在组合台架上进行了试验,测量了旋翼,旋翼轴及其支持系统的动应变,找出了旋翼谐波激振力作用下的共振点,从而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
本文还通过改变系统参数,检验了系统固有频率的变化情况
【总页数】6页(P488-493)
【作者】王吉东;张晓谷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4.33
【相关文献】
1.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旋翼操纵策略分析 [J], 袁野;陈仁良;李攀;鲁可
2.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J], 孙浩;夏品奇
3.直升机发动机控制系统与旋翼/动力传动扭振系统耦合稳定性分析 [J], 王辉;陈华;
刘志文
4.双旋翼直升机旋翼的微多普勒特性分析 [J], 陈鹏;郝士琦;胡以华;李政
5.直升机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的气弹响应分析(一)旋翼系统的建模 [J], 郑兆昌;程永明;任革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器,它摆脱了传统旋翼直升机复杂的传动系统和轴承,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维修成本。
但是,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与桨叶数目、桨毂处的离散性、桨毂与机身之间的间隙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飞行过程中,这些因素会导致旋翼动态失稳,产生振动和噪声,降低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找到引起失稳的根本原因。
其次,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也与空气动力学特性有关。
在旋翼机构上空气动力学作用下,会产生气动力矩和气动力,对旋翼进行控制。
因此,需要对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气动力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最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也与飞行控制系统有关。
在无轴承旋翼直升机中,飞行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保持飞行器的稳定性和飞行姿态,以便对旋翼进行控制。
因此,需要设计一套可靠的飞行控制系统,确保飞行器能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稳定飞行。
综上所述,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因此,需要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无轴承旋翼直升机(BLR)是一种新型的直升机设计,它采用了无传统轴承的旋翼设计,通过利用气动原理来实现稳定性和操纵性。
这种设计在直升机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也面临着气动机械稳定性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分析,探讨其设计原理和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设计原理和优势1. 减小了机械部件磨损和故障的可能性。
传统直升机使用轴承来支撑旋翼,轴承在长时间的运转中容易出现磨损和故障,而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通过气动原理来实现对旋翼的支撑和控制,减小了机械部件的磨损和故障的可能性,提高了直升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 提高了机动性和操纵性。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通过气动原理来实现对旋翼的控制和稳定,可以更灵活地进行机动和操纵,提高了直升机的机动性和操纵性,使其更适合复杂的环境和任务。
3. 减小了风阻和噪音。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取消了传统轴承在旋翼旋转时产生的风阻和噪音,减小了飞行时的阻力和噪音,提高了飞行效率和舒适性。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采用了新型的气动原理来实现稳定性和操纵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一些气动机械稳定性方面的挑战。
主要的挑战包括以下几点:1. 气动机械稳定性的建模和分析。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采用了新型的气动原理来实现稳定性和操纵性,需要对其进行精确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建模和分析,以确保其设计和性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飞行动态特性的研究和优化。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飞行动态特性可能与传统直升机有所不同,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优化,以满足不同的飞行任务和环境要求。
3. 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验证。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需要与其气动机械稳定性相匹配,需要进行综合设计和验证,以确保其能够实现稳定的飞行和操纵。
针对以上挑战,需要进行综合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和优化,包括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开展飞行动态特性研究,设计和验证飞行控制系统。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的直升机设计,它采用了无轴承技术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在这种设计中,直升机的旋翼不再需要传统的轴承来支撑和旋转,而是通过气动机械来实现稳定的旋转和飞行。
本文将从气动机械稳定性的角度对这种新型直升机的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采用气动机械作为旋翼的支撑和驱动系统,这种设计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
由于没有传统轴承的需要,直升机的旋翼可以更加轻量化,从而提高了整个飞行器的效率和性能。
气动机械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飞行环境和工作负载,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全天候性能和适航范围。
无轴承设计还可以减少维护和故障率,从而降低了飞行器的运营成本。
这些优势使得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设计相比,无轴承旋翼直升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气动机械稳定性。
由于旋翼的支撑和驱动由气动机械来实现,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了设计的关键问题。
在复杂的飞行环境和高频率的飞行任务下,气动机械必须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以确保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和性能。
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分析至关重要。
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旋翼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
无轴承设计使得旋翼的结构更加简单和轻量化,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气动机械的稳定要求。
在旋翼的旋转和受力过程中,气动机械必须能够稳定地支撑和驱动旋翼,以保证飞行器的飞行性能。
对旋翼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分析是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还需要考虑飞行器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系统。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依赖于其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协调工作。
气动机械必须能够满足不同飞行阶段和飞行任务的需求,同时能够对飞行器的姿态和运动轨迹进行有效控制。
对飞行器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系统的分析至关重要。
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还需要考虑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特性。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通常需要在复杂的气象条件和地形环境下工作,其气动机械必须能够稳定地工作并适应不同工作条件。
四旋翼直升机控制问题研究共3篇
四旋翼直升机控制问题研究共3篇四旋翼直升机控制问题研究1四旋翼直升机控制问题研究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四旋翼直升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旋翼直升机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悬停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航拍、搜救、农业、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四旋翼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控制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四旋翼直升机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四旋翼直升机的独特结构相较于传统的直升机,四旋翼直升机的结构独特。
四旋翼直升机由四个可以相互独立转动的螺旋桨、电机和机身组成,没有翼面、旋翼等附加的组件。
四旋翼直升机能够通过调整各旋翼的转速来实现不同的空间动作,例如悬停、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
二、四旋翼直升机的控制问题由于四旋翼直升机具有强大的空中维持性能,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较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航空领域。
但是,四旋翼直升机的控制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 飞行稳定性问题:四旋翼直升机的结构简单,但是它也因此缺乏扭矩平衡装置,容易出现悬停不稳定的现象。
此外,四旋翼直升机的风叶直径比较小,因此受到外部风的影响也很大。
2. 导航精度问题:四旋翼直升机的位置信息需要通过GPS、陀螺仪等设备来获取,但这些设备对于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导致位置偏差较大。
3. 响应延迟问题:四旋翼直升机所采用的遥控器并不总是能够及时响应飞行员的指令,导致控制时效性与精度不足。
三、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四旋翼直升机的控制问题,目前有如下几种方法:1. 风力补偿技术:通过在控制算法中加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风力的自动补偿。
2. 延迟补偿技术:通过在遥控器中加入延迟补偿装置,提高控制时效性与精度。
3. 改进传感器技术:通过探究更加精准的传感器技术,提高位置信息的准确性。
四、结论四旋翼直升机控制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风力补偿技术、延迟补偿技术和改进传感器技术是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这些技术的研发使得四旋翼直升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综上所述,四旋翼直升机在飞行稳定性、导航精度和响应延迟等方面存在控制问题。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21 0 1年 6月
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学 报
to a t c J u n lo ni g U ni e st fAe o utc Asr n u is o r a fNa j v r iy o r na i s & n
V0 _ 3 No 3 I4 .
c rid o tb a i g ab a ig e sr t rmo n e oal h eio tra t d be t e n h d l a re u y t kn e rn ls o o u td t i th l p e ss u yo jci ,a dt emo a g c v
中 图分 类 号 : 5 2 1 ( 0 1 o — 4 30 1 0— 6 52 1 )30 1 —6
An l s s o r m e h ni a lt o a i l s t r H e i o e s a y i f Ae o c a c St biiy f r Be r ng e s Ro o lc pt r
为研究对 象, 据机体动力学特性试验数据和旋翼设计数据 , 依 进行 了地 面 共 振 和 空 中共 振 分 析 。 究 了一 些 设 计 研 因数 对 稳 定 性 的影 响 , 讨论 了从 设 计 上 增 大 阻 尼 的 方 法 和 在 分 析 方 法上 还 应 注 重 的研 究 内容 , 究 结 果 表 明 , 研 安
J n 2 1 u. 01
无轴 承 旋 翼直 升 机 气 动 机 械 稳 定 性 分 析
凌爱 民
( 国直 升 机 设 计 研 究 所 直 升 机 旋 翼 动 力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 德 镇 ,3 0 1 中 景 330)
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的高度控制稳定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的高度控制稳定系统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贺天鹏,曾洪江,王修桐
申请号:CN201020142319.5
申请日:20100325
公开号:CN201732296U
公开日:
2011020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共轴式无人直升机的高度控制稳定系统,由无线电高度表、大气数据计算机、总距舵机和设计的稳高线路板四部分组成,稳高线路板、无线电高度表和大气数据计算机安装在直升机的设备架上,总距舵机安装在直升机的舵机架上;其操纵方法有五大步骤:一:在地面控制站执行“自主稳高/遥控模态切换”指令,使直升机切换到自主稳高模态并发送给定飞行高度;二:系统采集高度与升降速度参数,并读取地面控制站发出的给定飞行高度参数;三:由低高度信号产生电路判断采用何种高度参数;四:系统按照设计的自主稳高控制规律,计算总距舵机的控制量δ;五:将直升机切换到手动遥控操纵直升机的飞行高度。
本实用新型在无人直升机控制领域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址: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顺荣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器,其旋翼没有传统的轴承结构,而是通过气动力来实现稳定飞行。
在飞行过程中,由于旋翼受到气动力的作用,会引起旋翼的振动和摆动,这就需要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分析。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旋翼的自激振动问题,二是旋翼的阻尼振动问题。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旋翼自激振动问题是指在飞行过程中,由于旋翼受到气动力的激励作用,会引起旋翼的振动,并且振幅会逐渐增大,导致旋翼失去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旋翼的气动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找出旋翼的自激振动频率和振动模态,并且设计出合适的控制方法来消除振动。
对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一般可以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
需要建立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力模型,包括旋翼的气动力计算模型和飞行器的力学模型。
然后,可以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旋翼的气动力进行计算,得到旋翼的气动特性。
接下来,可以利用振动分析方法,比如有限元法或模态分析法,对旋翼的自激振动和阻尼振动进行计算和分析。
可以设计出合适的控制方法,比如使用主动阻尼器或控制表面来实现对旋翼振动的控制。
通过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可以评估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飞行稳定性,并且指导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设计和控制。
还可以为其他类似结构的飞行器提供参考和指导。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
接着探讨了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在结果讨论部分,详细分析了实验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强调该研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结构特点、稳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结果讨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深入研究、重要参考、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的直升机设计,其摆脱了传统直升机轴承的限制,使得整个旋翼系统更加轻便、高效。
气动机械稳定性是直升机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在过去的研究中,直升机的轴承系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因为轴承的设计和制造不仅会增加直升机的重量和复杂度,同时也会影响直升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而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出现,给直升机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挑战,在保证飞行性能的同时减轻直升机的重量和提高可靠性。
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可以更好地了解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结构特点和飞行性能,为未来直升机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旨在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深入探讨,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飞行器,其采用无轴承设计,减少了机械部件的摩擦和磨损,提高了运行效率。
气动机械稳定性是无轴承旋翼直升机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可以帮助优化设计,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对结构特点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探讨,可以为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设计提供指导,提高其性能指标,降低故障率。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相关问题。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随后,正文部分将分析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原理、机械稳定性分析方法、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和仿真模拟。
在将讨论影响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因素、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总结。
本文将为探讨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气动原理、稳定性分析方法、关键技术、实验验证、仿真模拟、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充分发挥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性能优势和应用潜力,必须深入研究其气动机械稳定性问题。
通过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原理、机械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解决其在飞行中可能出现的振动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并通过实验验证和仿真模拟来验证分析结果,为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无限制、目录等。
的内容请参考以下输出:研究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意义在于探讨新型直升机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未来直升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相比传统直升机具有更简洁的结构和更高的效率,但在稳定性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其气动机械稳定性,可以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重要参考。
该研究还可以为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优化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推动直升机技术的进步。
研究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还有助于降低直升机运行的风险,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航空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深入探讨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探究其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分析方法,为未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关于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
结合相关实验及结果分析,探讨了气动机械稳定性的优化方案。
最后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强调了本研究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本研究为提高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提高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模型、实验、结果分析、优化方案、研究总结、未来展望、实用价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是一种新型的飞行器,它采用了无轴承技术来实现旋翼的支撑和传动。
相比传统的轴承支撑方式,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
由于其特殊的设计结构,使得其在飞行时存在一定的气动机械稳定性问题。
在传统直升机中,轴承起到了支撑和传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飞行时的摩擦和振动。
但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去掉了轴承,直接将旋翼固定在机身上,这就导致了飞行时机械件之间的摩擦增加以及振动频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飞行器的稳定性。
对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稳定性分析模型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其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特性和规律,为提高机器性能和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在飞行中气动机械稳定性的表现,为设计和改进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气动机械稳定性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可以为未来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论基础。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如何优化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提高其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简介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并在空中悬停的航空器,它的旋翼是直升机的核心部件,也是其唯一的升力产生器。
直升机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对于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旋翼的基本结构直升机旋翼是由一个或多个可以相互旋转的叶片组成,旋翼的基本结构包括叶片、旋翼轴、旋翼桨毂和旋翼制动器等部件。
叶片直升机旋翼的叶片可以是全金属、复合材料或木材等材料制成。
叶片主要由前缘、后缘、桨型、翼型、腔型和蒙皮等部分组成,其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叶片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大小对于旋翼的承载能力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旋翼轴旋翼轴是旋翼的支撑结构,它可以固定在机身上或者通过可调节的挂架连接到机身上。
旋翼轴的位置、结构和直径大小对于旋翼的稳定性、强度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旋翼桨毂是连接叶片和旋翼轴的部件,它可以通过液压或电动控制来实现叶片的角度调整和旋转。
旋翼桨毂的结构和形状对于旋翼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旋翼制动器旋翼制动器主要用于限制旋翼的旋转速度,可以通过翻转锁定或刹车等方式实现。
旋翼制动器在安全起降和停机场地需要用到。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叶片的气流直升机旋翼的气流主要由自由流、旋涡流和尾迹流组成。
在旋翼转动时,叶片在空气中形成高低压区域,从而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升力或推力。
前向飞行的特性在直升机前向飞行时,旋翼承受的风速和迎角的变化会干扰其气动性能,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和操纵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前倾技术来减小旋翼承受的风速和迎角,提高直升机的速度和效率。
旋翼的噪音问题直升机旋翼的噪音主要由旋翼尖涡、叶片甩振和气流振动等因素产生。
为了减小旋翼噪音,可以采用加装消音器、减小旋翼尺寸和改进叶片设计等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于直升机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深入研究旋翼的气动特性和优化设计,从而提高直升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直升机旋翼动力功能优化方案反应器
直升机旋翼动力功能优化方案反应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中交通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然而,直升机在旋翼动力功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待优化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直升机旋翼动力功能的优化方案,以提高直升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优化直升机旋翼动力功能方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提高旋翼动力的效率和推力。
直升机的旋翼是其主要的推进装置,因此提高旋翼的动力性能对于增加直升机的速度和操纵性至关重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优化旋翼设计。
通过改善旋翼的形状和轮廓,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和旋翼自身震动,从而提高旋翼的效率和推力。
采用先进的CAD设计软件和仿真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旋翼的性能,为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改善旋翼材料和制造工艺。
使用更轻、更强的材料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减轻旋翼的重量,从而提高其推力和效率。
此外,合理选择材料和工艺,可以提高旋翼的耐久性和抗疲劳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也是优化直升机旋翼动力功能的重要方向。
直升机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传输系统,它们直接影响着旋翼的动力输出和操作效果。
因此,在动力系统优化方案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适合直升机的动力系统。
根据直升机的用途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发动机类型和传输系统。
例如,对于需要高速巡航的直升机,可以选择涡轮发动机和先进的传输系统,以提供更大的推力和更高的速度。
其次,增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直升机在多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运行,因此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采用先进的故障检测和故障容错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动力系统的问题,降低故障率和事故风险。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直升机旋翼动力功能的优化,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是提高驾驶员的培训和操作技术。
直升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飞行器,驾驶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飞行技术和操作经验。
为了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应该加强培训和考核,定期进行模拟飞行训练和实际飞行操作。
共轴式直升机双旋翼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
共轴式直升机双旋翼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
贺天鹏;李书;张俊;李小龙
【期刊名称】《振动、测试与诊断》
【年(卷),期】2013(033)0z1
【摘要】建立了共轴式直升机双旋翼系统结构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该细节模型包括旋翼轴内轴与外轴、桨毂、双旋翼、操纵杆、自动倾斜器、驱动器和固定支架等所有关键部件,经过分析计算,得到了关键部件与旋翼系统结构运动耦合的的动力学特性.与台架运转振动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误差基本都在5%以内,验证了这种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在共轴式直升机复杂系统结构动力学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总页数】6页(P91-96)
【作者】贺天鹏;李书;张俊;李小龙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19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19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总体结构室北京,100094;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北京,1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4.3+3
【相关文献】
1.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桨毂减阻设计方法研究 [J], 龙海斌;吴裕平;朱仁淼
2.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锥体测量技术研究 [J], 孙灿飞;何泳;莫固良
3.卡-28直升机及其共轴式双旋翼系统的特性 [J], 傅百先;赵维义;刘航;毕玉泉
4.某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旋翼桨距操纵分配研究 [J], 董鹰;戴梦漪;翟剑豪
5.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地面监控系统人机界面的实现 [J], 赵琦;张晓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性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 之后, Chopra[10] 在 1990 年发表的文献中概述了直升机气动机械稳 定性问题的理论发展水平, 包括变距/挥舞、 挥舞/摆 振、 挥舞/摆振/变距耦合、 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等问 题,还介绍了无轴承旋翼和复合材料桨叶气弹动稳 定性分析的进展. 同年 Friedmann[11] 的一篇综述文 章涉及范围更为广泛, 一直可以追溯到 1990 年, 详 细地阐述了旋翼气弹动稳定性与响应问题研究的几 乎所有重要方面. 之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状况可参考 文献 [12-13]. 最近 Leishman[14] 在发表的一篇文献 中指出当前对直升机气动弹性力学问题的研究还存 在太多妥协, 要想设计出性能更高的直升机, 还需要 从更广阔的角度,对直升机气弹动不稳定性问题进 行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与分析,使得在设计研制的前 期就能对直升机的动力学特性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此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出现了不少,其中 比较全面的应该是 Johnson[15] 在 1980 年出版的一 本关于直升机理论的书籍,包含了大量详细且有参 考价值的材料,内容有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动 力学的理论及其数学建模,还有旋翼气弹动不稳定 性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Bramwell[16] 和 Dowell 等 [17] 都在其出版的著作中用独立的章节介绍了旋翼气弹 动不稳定性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Leishman[18] 出过一本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优秀书籍,书中 提到的方法对直升机非定常气动力、旋翼尾迹模型 和动力失速等都进行了很好的处理. 另外 2006 年 Bielawa[19] 关于旋翼结构动力学和气弹动不稳定性 问题的专业书籍发行了第二版,针对常规布局直升 机以及新出现的倾转旋翼机,全面地介绍了其结构 动力学与气弹动不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求 解方法. 面对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定性研究在各相关 领域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与文献,本文着重于介绍 其最新的研究进展,首先简要概述直升机旋翼/机
1969 年 Loewy[1] 发表了旋翼与推进螺旋桨气动
弹性、 结构动力不稳定性问题的第一篇重要综述, 广 泛而深入地概述了静态与动态的经典挥舞/变距耦 合、 挥舞/摆振、 变距/摆振、 回转颤振、 地面共振、 空中共振和失速颤振等许多动力学问题. Dat[2] 1973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概述范围稍窄,着重于考察前飞 中的非定常气动力和振动问题. 文献 [3] 按时间次序 详细地讨论了悬停与前飞中的挥舞/摆振和挥舞/摆 振/变距耦合问题, 强调无铰桨叶气弹动稳定性问题 内在的几何非线性特性, 文献 [4] 主要介绍非定常气 动力、动力失速和前飞非线性气弹动不稳定性问题 处理, 以及旋翼/机体耦合动不稳定性问题的处理, 并在旋翼气弹动不稳定性问题分析中采用了有限元 方法求解,这两篇文献对旋翼动不稳定性问题的研 究进行了综合性的回顾. 1983 年 Ormiston[5] 也发表 了一篇详细的综述,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讨论了 无铰和无轴承旋翼的悬停气弹动不稳定性问题. 1986 年 Johnson[6-7] 发表两篇综述性文章回顾了先进旋 翼系统的气动弹性与振动问题. 同年符长青 [8] 也在 发表的文章中综述了近 15 年来直升机气动弹性力 学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由中等变形引起的几何非线 性, 并且叙述了整副旋翼及旋翼/机体耦合的动不稳 定性问题. 1988 年 Ormiston 等 [9] 的一个综述报告 中参考了 311 篇研究文献, 全面地叙述了 1967∼1987 年期间直升机与倾转旋翼机气动弹性/气动机械稳
引 言
过去几十年来,伴随着直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与进步, 直升机旋翼/机体动不稳定性问题在数值建 模分析与实验等领域的研究也一直处于十分活跃的 状态, 涌现出不少著名的专家, 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 果, 并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 包括一些经典的综 述性文献与学术专著,这些不同时间段发表的综述 与专著很好地反映了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定性研 究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Academy of Aerospace Standardization and Product Assurance, Beijing 10007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reviews the types of the dynamic instability of helicopter rotor/airframe, including the isolated blade dynamic instabilities such as the rotor flap-pitch coupling, pitch-lag instability, the coupled flap-lag aeroelastic instability, the flap-lag-pitch coupled instability, and the coupled rotor/airframe instabilities, such as the ground resonance and the air resonance.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reviewed from 3
第 35 卷 第 3 期
力
学
与
实
践
2013 年 6 月
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定性研究进展
贺天鹏 ∗,2) 李 书∗ 李小龙 †
100191) 10007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 (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北京
1)
李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振 动工程学会理事. 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获学士、 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5 年 8 月 ∼ 2006 年 8 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直升机部部长助理 (挂职). 2007 年 7 月 ∼ 2008 年 7 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学者,与国际力学界著名学者 S. N. Atluri 教授 (美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开展合作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空科技支撑基金、教育部留学 回国人员基金、国防预研基金以及其他重要工程项目. 2009 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 等奖 (排名第一). 参加编写一部专著, 在 《中国科学》 、 CME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 70 余篇论文,多次被 SCI, EI 等检 索.
1 直升机旋翼/机体动不稳定性问题种类
直升机旋翼桨叶有挥舞、摆振、变距 (扭转) 等 运动自由度, 它们之间会有相互激励的作用, 如果这 个相互激励作用超过了系统的阻尼作用 (气动、 结构 和附加阻尼), 任意一个初始扰动就能引起系统的发 散运动, 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这就产生了动不稳定 性. 孤立旋翼动不稳定性问题主要有挥舞/变距、挥 舞/摆振、 变距/摆振和挥舞/摆振/变距耦合. 即使单 片桨叶的运动是稳定的,整个旋翼与机体耦合产生 的运动也不一定稳定, 旋翼/机体耦合产生的动不稳 定性问题主要有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 [20] .
第 3 期
贺天鹏等: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定性研究进展
3
体动不稳定性问题的种类,然后着重介绍直升机旋 翼/机体动不稳定性问题在数值建模分析与实验研 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讨论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 定性分析技术最近的主要研究方向,如耦合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SD(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dynamics) 的直升机旋翼气弹动稳定性分 析、复合材料旋翼动稳定性分析及其材料不确定性 影响、 带减摆器的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分析模型 以及先进构型直升机的旋翼/机体动稳定性分析技 术等, 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 首先对直升机旋翼/机体动不稳定性问题的种类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旋翼挥舞/变距、变距/ 摆
振、 挥舞/摆振和挥舞/摆振/变距耦合等孤立旋翼动不稳定性问题, 以及直升机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等旋翼/机 体耦合动不稳定性问题, 然后分别从气动力与结构的高精度数值模型、 动稳定性的计算分析方法和实验模型测 试 3 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直升机旋翼/机体动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并着重讨论了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定 性分析技术最近的主要研究方向: 耦合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SD(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dynamics) 的直升机旋翼气弹动稳定性分析、 复合材料旋翼动稳定性分析及其材料不确定性影响、 带减摆器的 旋翼/机体动稳定性分析和先进直升机构型的旋翼/机体动稳定性分析,最后对直升机旋翼/机体动稳定性研究 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直升机, 动稳定性, 地面共振, 空中共振, 材料不确定性 文献标识码: A DOI:10.6052/1000-0879-13-191
学
与
实
践
2013 年 第 35 卷
aspects, the aerodynamic and structural numerical models with high precisions, the numerical methods of dynamic stability, and the model testing. The major fields of the analytical technology for dynamic stability of helicopter rotor/airframe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rotor aeroelastic stability analysis using the coupl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dynamics, the 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composite rotor with consideration of material uncertainty, the 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coupled rotor/airframe with lag damper, and helicopters with advanced configurations. In the e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stability of helicopter rotor/airframe is commented. Key words helicopter, dynamic stability, ground resonance, air resonance, material uncertai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