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合集下载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解释一下:内容不用按杨华民给你的底稿改了,就按我发的吧,如果有遗漏的项目,你再给杨华民说一下,我再补充。

二、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品悟生活,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眼见、耳听、心想、记笔记的习惯,见中有感,闻中有感,勤于笔耕,乐于表达。

农村小学生有足多的不足之处,积累贫乏、阅读量少、孤陋寡闻、表达能力差,照成写作内容空泛、结构混乱、语句不通以及写作技能差等问题。

但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生活资源广泛,和大自然接触的空间和时间非常广阔,实践经验丰富,从生活角度来说,他们可谓见多识广,写作的题材如此之广,谁说他们缺乏生活素材呢?他们缺乏的只是对生活的观察,对材料的累积,大胆表达的勇气,对生活的感悟和羞于表达的情感……如果打开这一扇扇关闭的大门,我想农村小学生的表达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泄而不可收。

(2)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提起作文来就皱眉头,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无济无事,好多学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最后要么是从作文书籍中抄一篇相关作文塞责,要么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尾了事,一个班级中能有30%的学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也算是大吉了。

对于农村老师来说,作文教学也是个顶头疼的事,学生的见识短,阅读量小,语言积累不丰富,进行作文指导也多半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作文指导课多半没有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所以,常常是老师苦于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而学生拿起笔来又无从下手。

综合而言,《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研究于学生、于老师、于学校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的概况与趋势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引起世界各国教育行家的关注。

(完整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完整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

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

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

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

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

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五篇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五篇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五篇第一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

(如本页不够用,可另附纸。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

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

科学与人文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面大旗,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否则社会发展这辆马车就要出问题。

现实中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2、实践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则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观念。

但是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教育活动中,同时又是融入到一个整体中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

因此,在现代的班级教学中,出于对规范化学习的服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必然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对教育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

”个性教育是在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因此,如何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主动介入到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过程,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个性化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实践中应当予以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化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1、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教育;2、通过实践,探讨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教育的操作要领和规程。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课程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个性化教育操作要领和规程。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的适用条件和范围;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方式和途径;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个性化教育效率最大化的方法;(三)主要观点1、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坚持推进个性化教育,是提高教育效果、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2、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课题开题报告(骨干教师培训)

课题开题报告(骨干教师培训)
语言表达美的篇目:苏轼的《赤壁赋》、苏洵的《六国论》
人物形象美的篇目:司马迁的史记节选文章《鸿门宴》、《荆轲刺秦王》
思想情感美的篇目: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优秀文化美的篇目:《氓》、《孔雀东南飞》
精神境界美的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课题成员都积累了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
2.培养边远山区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五、已有研究基础(请简要论述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经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1.研究课题已有的工作积累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绩及条件
(1)课题的主持人徐晁山,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已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八年了,与文言文教学相关的论文在怀集县的论文评比中获奖。王彩珍,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具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过市级和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并且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林东老师和梁育瑞老师是学校的备课组长,拥有多年高三的教学经验。
六、预期研究成果
1.优秀的文言文教学案例。
2.和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
年龄
学位、职称
所在单位
、一级
怀集中学
文言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结合的策略
全面主持与课题相关的 工作
王彩珍

学士、一级
怀集中学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的研究
组织开展调查问卷及分析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重新审视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构建,在教学字、词、句的同时是否可以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
2.实际的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和研究价值

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学困生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进行研究,对学习学困生的转化(或者说对学困生的辅导)这种形式非常普遍。

上世纪70年代出现大量文章评论各种儿童互相辅导的计划,像美国的利皮特(Lippitt and Lippitt)辅导计划。

哈里森(Harison)的“结构辅导”和埃尔森(Ellson)的“程序辅导”利用多媒体形成形式固定的辅导。

劳赫(Rauch)以及艾利和拉森(Ehiy and Larsen)对辅导技巧和组织同学相互辅导。

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学困生出现,因此,关于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也从未间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素质教育更是强调提高全民素质,而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但是,由于教育的环境、资源、对象不同,以及学生发展的差异,现代教育的特点导致教育与发展的不均衡性,亦产生了一批在学校、教师、家长眼中的“落后学生”,即俗称的“学困生”。

实质上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因素,但绝大部分通过科学的学习引导是可以实现转化的,关键是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

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我县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

本课题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课题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

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

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

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

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一)实践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

2、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策略必须通过老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得出。

教师的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
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们学校的这一课题的研究,就能最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的“课堂互动”面貌,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是基于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撰写本文时,我们需考虑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一、学术价值:1. 本课题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从而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意义。

2. 本课题所涉及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3. 本课题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重新解读和深入剖析,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边界,对学术界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启迪作用。

二、应用价值:1. 本课题所提出的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和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该领域的实践应用和技术创新。

2. 本课题对已有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3. 本课题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解读,提出了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作用。

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学术界和相关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课题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希望本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够起到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将重点关注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术价值:1.1 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理论和方法上的瑕疵,这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深入分析,我们找到了一些研究中的遗漏和盲点,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促使我们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了更为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

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

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

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
话语分析单位,发现了课堂话语的某些交际规律,如“提问、回答、评价”的交换单位结构,但他们的 研究是为了探讨话语的特点,不是为了研究教育效果和规律。其他的大多数课堂话语研究大部分是教 育性的,如Gazden (1988); Edwards & Westgate (1994); Hicks (1995); Lemke (1998); Christie (2002),都是 在研究课堂话语特点的同时,研究如何根据课堂话语的特点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
2.研究的主要内 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 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堂教 学中使用 的媒体 :课堂教学可使用哪些媒体,这些媒体可以引发什么形式的多模态交际现象,它们各 自在课堂话语中起什么作用,或者在什么情景中 或者环节上各个交际媒体各起什 么作用;第二,课 堂 教学中各 模态之间的关系 :它们如何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共同建构课堂话语的整体意义,包括它们 之间存在的前景化与背景化、补充与被补充、 重叠与冲突、累赘与冗余等关系 ;探讨课堂话语中各个 模态出现的必要性: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 选择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 些可以用来在课堂教学 中取得特殊效果;第三,多 模态话语分析 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初步建构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第四,多 模 态教学选择系统 :为教师进行多模态教学,包括 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根据课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的系统。 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功能观和系统观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对不 同模态的媒体在建构意义中的不同作用进行研 究,建构多模态选择系统,同时 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把话语与社会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研究不同 模态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形成 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实践――理论――实践”,即首先进行教学实践获得教学的实际案例,然后进行分 析,分离出所使用的不同媒体,以及这些媒体 所体现的不同模态,探讨各个模 态在什么情况下起什么 作用,各个模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互补、 补充、重叠、冗余、突出、前景 与背景、强化等,并勾 勒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最后把这个 理论框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探 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 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任务来对不同的模态进行 搭配,选择合适的模态,以取得 最优课堂效果,设计出 一个根据课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组合的系统。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定点抽样的方式,从五个学校中各选择二名教师,共十名教 师,这十名教师的课型和专业都有区别,对每 个教师进行一课的课堂教学录像 ,然后对录像进行多模 态记录、分析、对比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初 步建构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 论模式,设计出根据课 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组合的系统。 重点难点 : 本课题的重点是发现课堂教学话语中不同模态以及体现它们的不同媒体之间的关系, 即它们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所表现的不同关系 ,建立起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 理论框架,然后应用本 研究框架,在研究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教学模态 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为外语教 学建立起一个多模态话 语教学选择系统。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观和功能观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发现教学中的基 本情景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 方法、教学内容等与教学模态, 包括实现教学模态的教 学媒体之间的系统关系,即它们之间的最佳组 合,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 的情景选择最佳模态和 媒体组合。本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需要从理 论上理请不同模态在意义构建中 的协同作用,从实践上 理请不同模态在不同教学情景中的作用和协同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较大突破。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 处:提出研究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话语交际过程中讲话者的整体意义是通过 多模态实现的,只研究语言本身所体现的意义 是不完整的,也是片面的,所以 需要对话语交际中的所 有模态都进行研究,并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为多模态话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多模态教学选择系统。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1)发现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之间在表达整体意义上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

课题申报推荐信格式范文

课题申报推荐信格式范文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您好!我谨以此信,诚挚地向贵委员会推荐[姓名]申报的[课题名称]课题。

本人[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在[研究领域]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对[课题名称]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我愿意为[姓名]的课题申报提供以下推荐意见。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课题名称]课题的研究背景如下:[在此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方面,通过对[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可以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推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课题名称]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内容一]2. [研究内容二]3. [研究内容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1. 完成对[课题研究内容]的系统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2. 探索[课题研究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方法,为[相关领域]提供实践指导;3. 形成一套完整的[课题名称]研究体系,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题负责人及研究团队[姓名]同志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究领域]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以下为课题研究团队成员介绍:1. [团队成员一]:[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2. [团队成员二]:[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3. [团队成员三]:[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

该研究团队结构合理,成员间合作默契,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研究内容一]的研究,预计完成时间为[时间];2. 第二阶段:[研究内容二]的研究,预计完成时间为[时间];3. 第三阶段:[研究内容三]的研究,预计完成时间为[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一)理论价值(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

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

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

借助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

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

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

其创作为翻译提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

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等三种情况。

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

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1)关于自译定义。

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

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更为广泛的层面。

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

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

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

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

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

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③从“作者中心研究”、“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和“自译作家比较研究”三个方位全面提出了自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国内外自译研究大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和倾向很有启迪。

④细致地将双语者划分为环境性转换语者、口语性双语混用者、书面语双语使用者、称职性双语者、地道双语者、多语者等六种,为自译性的双语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翻译分析范畴,从而为深入研究自译和双语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不过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双语写作与自译的区分。

( 3)自译家及其自译研究。

根据 Grutman( 2004)和 Hokenson & Munson ( 2007),在 16 世纪,欧洲很多诗人流行翻译自己的拉丁文作品,最早开始了自译活动,如查理五世的宫廷译员Oresme、法国最早的抒情诗人d’ Oréans 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诗人Belleau都有大量自译作品问世,自译语言集中在法语与拉丁语之间。

到19 世纪,法语逐渐取代作为共同交流媒介的拉丁语,开始起到通用语言的作用。

此时自译作家主要有英国Donne、西班牙 de la Cruz和意大利Goldoni 。

不过此时以拉丁语为目的语的自译活动仍在继续,如政治思想家Bacon 和 Hobbes 以及哲学家 René等自译作品有的是从拉丁语自译成法语,有的是从法语自译成拉丁语。

在1924~1969 年间,因受到美洲语言冲击,逐渐形成了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自译格局,自译风格从法语的高雅转变为英语的朴素、通顺、准确。

翻译重点从中欧逐渐向北欧、东欧、亚洲和美洲发展,印度Tagore 、英国 Beckett 、俄国 Nabokov、波多黎各 Ferr é均为此时杰出自译作家,他们都倾向于以英语为目的语( Hokenson & Munson , 2007)。

其中 Beckett自译的许多作品为人所熟悉:《等待戈多》( En Attendant Godot)、《莫罗瓦》( Molloy )、《马龙之死》(Malone Meurt)、《无名者》( L’Innommable)等。

这些书都是从法语译成英语。

然而学界直到1980 年才开始真正注意Beckett的双语自译现象,而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和心理意识。

在我国,自译活动开展较晚,对其研究零散不多。

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自译家及其自译活动。

我国自译活动以现当代文学阶段最为突出,自译作家主要有林语堂、张爱玲、白先勇、萧乾、余光中、刘诚之等。

其中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张爱玲自译《赤地之恋》,《五四遗事》等。

白先勇自译《台北人》、《香港一九六零》等,萧乾自译《吐丝者》、《土地回老家》等。

( 2)自译家或作品个案研究。

这方面研究者主要有吴波(2004)、林克难(2005)、吴琳(2006)任晓梅( 2006)、陈吉荣( 2008, 2009)等。

林克难研究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后,认为萧乾自译的删节译法开创了文学翻译新路,并指出文学翻译不应该只有诠释加注一种办法。

吴琳通过对白先勇《台北人》的系统性研究,发现尽管自译家会对原作做了些修改调整,但在翻译中他担当的仍是译者角色,并认为自译不仅仅是翻译原作,更是弥补原作不足,澄清含糊之处,让自己意图更加明确的途径。

任晓梅对林语堂《啼笑皆非》的策略作了细致研究。

陈吉荣(2009)将张爱玲自译个案置于翻译现象学背景,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方式,对自译语料进行分时段研究、内部对比研究和外部比较研究,并梳理了中西方对自译研究的论述,尝试构建自译理论,是对我国文学自译研究一大贡献。

综上所述,文学自译研究似有以下不足:(1)文学自译定义和范畴界定,尚需深入和统一;(2)以某位自译家的某部自译作品为个案的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屡见不鲜,但对同类或跨类双语作家和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比较研究似未涉及或甚为罕见;( 3)研究者或注重自译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其理论的哲学思辩演绎受到一定局限,研究视角稍显单一,理论探讨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跨学科意识尚显不足,因而自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普遍性和开放性也就难免欠缺。

自译的理论基础、本质特性和运作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 2 页,不能加页)(一)研究目标(1)通过探索国内外自译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释自译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能使人们对自译这种特殊翻译的研究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这种特殊的翻译方式有所思考。

(2)自译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学作品。

通过阐述自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自译的理论基础,阐释自译的运作机制,对丰富翻译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翻译研究不乏开拓性意义。

(3)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环境性转换语者”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丰富自译理论内涵和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立足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等视角,廓清自译概念和内涵,探寻自译的理论基础,并在对四位自译作家及其作品分析研究基础上,阐释自译的运作机制,析出自译方式的特殊性与本质属性,旨在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进而揭示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研究内容主要有:(1)自译及其范畴界定研究。

对自译科学定义以及范畴界定是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目前译界对自译是不是属于翻译范畴这个问题,究其实,其症结恐怕不在自译本身,而在于自译冲击了传统和现代的翻译伦理观念。

( 2)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

目前学界以某位自译家的某部自译作品为个案的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屡见不鲜,但对同类或跨类双语作家比较研究,即同类或跨类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研究似没涉及或甚为罕见。

(3)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研究。

自译是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合一的特殊翻译形态。

虽然其形态特殊,但还是翻译。

既然如此,为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就必须先探寻其理论基础。

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可视作对其作出阐释的基础理论。

(4)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研究。

自译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的重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它简化了阅读阶段,集作者和译者于一身的自译者,抑或著作权属自己,抑或语言文化不同,往往表现“大胆自由” ,翻译与创作互动,译中有作,作中有译,亦作亦译,翻译主体间性微妙而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