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及控制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分类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遗传学为基础分类

实验动物分类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遗传学为基础分类

实验动物分类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遗传学为基础分类实验动物分类:实验动物是科研实验室中常用的生物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药物研发、基础生物学等领域。

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实验需求,实验动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1.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类别。

它们具有和人类相似的生理结构和基因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药物毒性、疾病模型等领域。

常用的哺乳动物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等。

-小鼠:小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因其繁殖快、基因易于操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大鼠:大鼠和小鼠类似,但体型较大,适用于更复杂的实验操作,如外科手术等。

-豚鼠:豚鼠也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体积适中,适合进行一些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研究。

-兔子:兔子常用于心血管病理、免疫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

2.猪类:猪因其体型较大、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等特点,被用作模拟人类器官、学习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领域。

猪常用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毒性测试等。

3.非人灵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猿类和猴类。

由于其智力和行为特征与人类相似度较高,因此在神经科学、行为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常被用于研究。

4.鸟类:鸟类是另一类常用的实验动物。

鸟类有较大的生物多样性,在研究发育生物学、行为学、遗传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其他动物: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动物可作为实验模型,如鱼类、蛙类、昆虫等。

这些动物常被用于研究生物学、发育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微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农业、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微生物学控制方法的分类: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应用特定的微生物,来控制病害虫和病原体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微生物包括杀虫菌、拮抗菌等。

例如,使用芽孢杆菌来控制害虫的生长繁殖,使用拮抗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等。

2.生物肥料:微生物也可用于制备有机肥料,用于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三、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
实验,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的应 用价值在于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 无对实验研究可能产生干扰的微生物。
第四节 无菌动物
一、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 ,GF) 是指不能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即用
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 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 制。
屏障系统:
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 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 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 设施之内,空气洁净度为1万级。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 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 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 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 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 统内。结构要求和进入系统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的运行等与亚 屏障系统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为严格。
二、特点 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 病的病原。
2、饲养管理 为了预防人和动物共理中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如饲料、垫料要消毒;饮水要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 青饲料应经清洗干净晾干后再喂;外来动物必须严格隔离 检疫;房屋要有防野鼠、防昆虫的设施;要坚持经常性的 环境卫生及笼器具的清洗消毒,严格处理淘汰及死亡动物 以及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动物室。
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要分别遵循一 定的运行路线: 1. 人员:更衣--淋浴--更衣--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 实验室--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1.普通级动物(CV,Conventional Animal):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2.清洁动物(CL,Clean Animal):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饲养在屏障系统中。

空气要经过滤净化,饲养室要保持正压,进入室内的—切物品要经过消毒灭菌,工作人员进入要洗澡和穿灭菌工作服,动物饮水要经灭菌。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Specific Pathogenfree Animal):
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和对科研干扰大的病原。

饲育在屏障系统中,是通过无菌动物、悉生动物、SPF动物而获得的。

笼具、饲料饮水都要经过特殊处理,并有严格的检疫、消毒、隔离制度。

科研实验主要使用 SPF 动物。

4.无菌动物(GF,Germfree Animal)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此种动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它是经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出来的。

在隔离器中剖腹产取出其仔体,用无菌母鼠代乳或人工哺乳。

5.悉生动物(GnorobioticAnimal)
动物体内所携带生命体(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和寄生虫)是已知的,也叫已知菌动物。

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动物的分类

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对实验动物要求亦不同,因此对实验动物作如下的分类。

(一)遗传学控制分类 1.近交系动物:近交系动物即一般称的纯系动物。

此类动物是指采用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繁殖20代以上的纯品系动物。

2.突变种纯系动物:是指实验动物正常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突变品系动物。

3.纯杂种动物:是指无计划随意交配而繁殖的动物,即一般动物室供应的杂种动物。

(二)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1.无菌动物:这种动物无论体表或肠道中均无微生物存在,并且体内不含任何抗体。

2.悉生动物:是给无菌动物引入已知5~17种正常肠道菌丛培育而成的动物。

3.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又称屏障系统动物。

4.清洁动物或最低限度疾病动物:该种动物是饲养在设有清洁走廊和不清洁走廓的设施中,其种群均来自剖腹产。

5.常规动物:指一般在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带菌动物。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
动物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引起染色 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而育成某些特殊性 表型的品系,称之为突变系动物。
1、dw(dwarf,侏儒):隐性突变,缺乏生长激素和 甲状腺激素,纯合子dw/dw。
2、hr(hairles,无毛):生后14天脱毛(几乎裸体) ,多用于皮肤放射效应。
3、dy(dystrophia musculairs,肌失养症):纯合子 dy/dy,生后2-3周后肢瘫痪。
常见的远交(封闭)群动物
2. 大鼠
Wistar大鼠,SD大鼠。
3. 兔
新西兰兔、青紫蓝兔、日本大耳白 兔等。
命名
• 1、用2-4个大写字母表示。 • 2、保持者与品系名称之间用冒号隔开。 • 如:N:NIH-nu/nu
封闭群的特点及应用
1、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
1 由于杂合性,导致个体间的反应具有差异,因 此,个体间的重复性各一致性差,一般作为遗 传实验的基础群体。
原因:1、有害隐性基因的暴露。 2、多基因平衡的破坏。
常见的近交系动物
1.近交系小鼠 1) C57BL/6J:第一个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动物
,常作为遗传工程的研究。 2) BALB/c:主要作为单抗的研制。 3) DBA:第一个近交品系小鼠。 4) 129/sv:作为基因敲除的ES来源。 5) FVB:雄性原核大,作为显微注射的首选
杂交群的特点及应用
1、遗传和表型上的一致性
就某些生物学特征而言,杂种一代比近交系 动物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不容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 影响,可广泛地适用于营养、药物、病原和激素的 生物评估。
2、杂交优势 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
杂交群的特点及应用
3、同基因型
具有杂合的遗传组成,同时又能接受两个亲本 品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和肿瘤的移植,适用于 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领域。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2018/4/5 20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

三、传染病的防疫原则及措施
•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预防措施 1)从有资质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处采购动物 2)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 规程进行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 3)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4)彻底消灭饲养室内外的野鼠 5)大动物接种疫苗 2. 控制措施 1)重要传染病感染要及时捕杀、消毒、隔离 2)大动物隔离治疗 3)不明死亡原因要剖检明确诊断
1. 病毒性疾病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n) •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unyaviridae, Hanta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毒野鼠和实验大鼠 传播途径:咬伤接触传播,气溶胶吸入 易感动物:大鼠 • 临床症状:无症状,人感染后得流行性出血热 • 诊断: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 预防和控制: 预防:饲养区内外捕杀野鼠,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位购买动物。 控制:捕杀血清学检查阳性大鼠,消毒、隔离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GF/GN动物 无 无 SPF动物 无 无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统计学价值
准确
少 好
准确
少 可能好
有疑问
多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可能好
很低 约100% 可能 很高
专门训练

较高
CL
CV
半屏障系 统
开放系统
亚高效过 滤
不处理
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
一般
一般
较低

微生物控制控程度分类

微生物控制控程度分类
1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分级—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A) 定 义:未经严格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开放系统
中,体内外不携带有质量标准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动 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是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 的动物。常见有豚鼠,地鼠,兔,犬,猴,不设普通级大鼠, 小鼠。
级别的实验动物,实验结果可靠。 (1)避免病原体的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对实验结果的干 扰。 (2)避免某些条件性致病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各种疫苗生产所采用的动物应为SPF动物。
铜绿假单胞杆菌
14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分级—无菌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A):指在隔离系统饲育的, 经检测体内外无可检出的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 常见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和兔。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第一代通过无菌剖腹产术,人工哺 乳获得;以后通过无菌动物雌雄交配繁殖 或无菌剖腹产术,保姆鼠代奶扩群。
生理学特点
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无临床症状,脏器无
眼观病灶。
3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分级—普通动物
普通实验动物的应用
仅可作为生物医学中教学示教之用
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之用
不可供科研、生产和检定之用。
5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分级—清洁动物
寿命
两种动物比较
GF>CV
项目
性成熟期晚
两种动物比较
GF>CV
早期增长
摄食和饮水量
GF<CV
GF≧CV
产仔数
仔畜成活率

实验动物x学分类

实验动物x学分类

一)微生物学分类动物体内外存在着许多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体,其中一部分是动物生存所必须的,一部分对动物体是有害的,而实验动物所带的一些病原体不但影响动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试验的准确性。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必须对实验动物所携带的其他生物体加以控制,特殊情况下,使之成为无菌动物。

根据对实验动物所带生物体控制范围的不同,我国将实验动物群体分为普通动物、清洁动物、SPF 动物和无菌动物及悉生动物。

1.普通动物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C V)又称一级动物,是微生物控制要求中最低的一个级别的动物,要求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

普通动物对实验的反应性较差,实验结果不可靠,仅可供教学示范及作为预备试验之用。

普通动物饲养于普通环境中,饲喂全价饲料,饮水应符合城市饮水卫生标准,饲料、垫料要消毒,饲养室温度、湿度能人工控制,能防止蚊蝇等昆虫及野鼠进入。

舍内外环境应定期打扫、消毒。

必须对外来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淘汰、病死的动物要焚毁。

普通动物最好是来源于清洁动物或SPF 动物,但一般是在常规饲养条件下的群体中通过不断淘汰发病动物,加强防疫措施,必要时注射疫苗(针对某些烈性传染病)等手段建立起来的,饲养成本低,供应量大。

2.清洁动物清洁动物(clean animals ,CL)又称二级动物,除不带有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还不应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

清洁动物外观健康无病,主要器官组织在病理组织学上不得有病变发生。

清洁级动物是我国自行设立的一种等级动物,这类动物适宜于作短期和部分科研实验,其敏感性和重复性较好,目前我国已逐步广泛应用。

清洁动物必须饲养于半屏障环境中或屏障环境中。

饲料、饮水、垫料、笼具等均需消毒。

工作人员需更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后才可进入动物饲养室进行操作。

舍内必须能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

清洁动物必须来源于SPF 动物或无菌动物。

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

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

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级划分是根据动物所承载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级别进行管理,旨在保障实验动物及其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下面是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的详细介绍。

一、SPF级实验动物SPF级实验动物即特殊病原体自由级实验动物,是指在无菌条件下繁殖的实验动物,它们身上没有任何可病原性微生物的存在,其健康状态优良,自由呼吸自由饮食。

SPF级实验动物常用于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作为实验结果的参照。

常见的SPF级实验动物有SPF级小鼠、SPF级大鼠、SPF级兔子、SPF级斑马鱼等。

二、特殊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实验动物特殊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实验动物也称为特殊病原体自由感染级实验动物,是指在有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下繁殖的实验动物。

这些实验动物不仅具有自然自由呼吸、自由饮食的状态,而且其体内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均符合该类动物病原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影响的情况。

常见的特殊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实验动物有肥胖型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小鼠、流感病毒感染自由级小鼠等。

三、载病毒、感染细菌级实验动物载病毒、感染细菌级实验动物又称为感染级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特意感染某种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这些实验动物在实验室环境下,确诊病原体存在,且通过特定感染途径或感染剂量实施感染,以达到所需的实验效果。

通常情况下,这类实验动物需要进行一定的隔离,以控制其病原体的扩散和影响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健康。

常见的载病毒、感染细菌级实验动物有猪流感感染小鼠、脑膜炎球菌感染小鼠等。

自由细菌感染级实验动物也称为自由感染级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自然接触或不特别隔离的实验动物,其体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较为复杂,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类实验动物往往在实验过程中,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的克服或新的病原体的感染而体现出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从而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教学ppt
16
不同等级动物在生命科学各学 科的应用
教学ppt
17
小鼠、大鼠病毒检测项目(2001)
小鼠和大鼠病原菌检测项目
小鼠和大鼠寄生虫检测指标
豚鼠、兔、地鼠病毒检测项目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指标
豚鼠、地鼠、兔寄生虫检测指标
犬、猴病原菌检测项目
犬、猴寄生虫检测指标
犬、猴病毒检测项目
教学ppt
26
动物体外寄生虫
教学ppt
27
实验动物常见的球虫
教学ppt
28
引起小鼠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教学ppt
29
引起大鼠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教学ppt
30
引起地鼠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教学ppt
31
引起豚鼠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教学ppt
32
引起兔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教学ppt
33
实验动物监测取样数量的确定
鼠肝炎2
教学ppt
5
除一级动物应排除的病 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 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 原体。
教学ppt
6
无特定病原体
(Specific Pathogen-free Animal,SPF)
不携带特定病原体的动物
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GF) 体内外无任何可检出的生命体
教学ppt
教学ppt
9
VAF (virus antibodies free)概念
教学ppt
10
无菌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教学ppt
11
无菌大鼠的心血管功能
教学ppt
12
无菌动物的血液生化特征
教学ppt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
3)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实验中止。
第三节 按微生物控制实验动物的分类
一、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又称为一级动物。指在一般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允许 带有寄生虫和细菌,但不允许带有人畜共患疾病和动物烈 性传染病的动物称之。
1、人畜共患疾病及烈性传染病病原体:
鼠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 膜炎病毒、沙门氏菌、弓形体等。
6、分布的广泛性
7、资料可查性 8、长期遗传的稳定性
(二)近交系动物的应用
(1)因近交系动物个体之间极为一致,对实验 反应一致,可以消除杂合遗传背景对实验结果影 响。
(2)在某些涉及组织、细胞或肿瘤移植的实 验中,个体之间组织组织相容性一致与否,是实 验成败的关键,在这里,近交系动物成为必不可 少的动物。
• 6、nu(nude,裸鼠):纯合子,nu/nu,无毛、 无胸腺,对任何外来移植物无排斥反应,是接种肿 瘤病毒的好材料。 • 7.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 Mice) 位于第16号染色体上的SCID的单个隐性基因突变 所致 。纯合SCID基因导致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 VDJ编码顺序的重组酶活性异常,是VDJ区域不能 正常重排,造成T、B淋巴细胞自身不能分化成特 异性功能的淋巴细胞。
一般称为纯系动物,经连续20代或20代以上的 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 体都能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 同祖先的动物群体。称为近交系动物。 遗传上将具有高度纯合性和稳定性的品系(近交 系数可达99.9%)。
近交衰退:亲缘接近的交配所产生的后 代常常会出现生长、成活、生育、抗病 、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减退,这种现象称 为近交衰退。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virus infection)
Lyphocytic choriomenin gitis
virus
狂犬病 (Rabies)
Rhabdo virus
小鼠、仓鼠
类 似 流 行 性 感 冒 的 症 状 ,接 触 感 染 ( 接 触 小 鼠 头痛、肌痛、发热、恶 粪便和尿液);吸入; 心 、 呕 吐 、 喉 痛 、 畏 光 。咬伤,或由节肢动物
如蚊子、蟑螂传播
所有哺乳类
头痛、肌痛、发热、恐 咬伤、皮肤伤口或黏
水、狂妄、抽搐、昏厥、 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
死亡
唾液
细菌性疾病
疾病
病原
媒介动物
人类临床症状
传染途径
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s)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犬 Brucdla Canis 、 猪 Brucella suis
正常菌群
a. 正常菌群受内外环境变化发生菌群失调,将产生数量和位置的改变, 由非致病菌变为致病菌。
3. 真菌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病原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原,病原性弱,为慢性过程,以慢性增生性炎
症为主。
真菌孢子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动物和实验、饲养人员。
4. 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掠夺宿主的营养
(Rabie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Germfree animal GF
三、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 实验动物病毒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鼠痘病毒
a. 实验性结核、X射线、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运输可使隐性感染病毒激
活。
b. 大量内毒素或切除脾脏可改变吞噬细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对病毒的易 感性。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病毒的常规定期检测以血清学为主,而疾病诊断则以病原学检测为主。
包括监测项目的选定、采样数量、检测频率、采样方法、病毒、细菌、 寄生虫和真菌检测方法。
1、监测项目
我国经过十多年来对各地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情况的调查,结合其他国家的规定和经验,制定了我国啮齿类、兔、 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
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
GB14925 GB14923 GB14922.1 GB14922.2 GB14924.1 GB14924.2 GB14924.3 GB14924.4 GB14924.5 GB14924.7 GB14924.8 GB14924.6 GB/T 14927.1 GB/T 14927.2 GB/T 14926.42~14926.43 GB/T 14926.1~14926.6 GB/T 14926.8~14926.17 GB/T 14926.41 GB/T 14926.44~14926.49 GB/T 14926.50~14926.55 GB/T 14926.18~14926.32 GB/T 14926.56~14926.64 GB/T 18448.1~18448.10 GB/T 14924.9 GB/T 14924.10 GB/T 14924.12 GB/T 14924.11 GB/T 17998
(二)监测意义
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三)监测方法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GB/T 14926.1-14926.64)和《国家标准实验动物 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 18448.1~18448.10 )。 检测方法归纳起来有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以病原学检测为主,血清学检测为辅;但有些病原 体也逐渐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如支原体、泰泽氏病原体、弓形体等。

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

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

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
题目
[简答题] 请叙述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及其质量控制意义。

答案解析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近交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远交系动物。

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控制意义:
实验动物在繁衍及成长过程中,遗传基因易受到漂变、污染及突变等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动物遗传质量进行检定和判断,以保证其质量和使用的可靠性。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普通级动物(CV)、清洁级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F)、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意义:
由于实验动物采取群体饲养,频繁与外环境和人员接触,易被各种病原体感染,造成疾病爆发、流行和隐性感染,因而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干扰,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有的病原体宿主广泛,属人兽共患病原,可
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更具有危险性。

因此,开展实验动物微生物监控工作,减少或阻止微生物的影响,对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等级标准化,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5
1.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流行性出血热 弓形虫病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 沙门菌病 狂犬病 猴B病毒感染 猴结核病
h
16
2.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鼠痘 兔出血症(兔瘟)
h
17
3.常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鼠肝炎病毒感染 仙台病毒感染 鼠肺支原体病 嗜肺巴斯德杆菌病 小鼠呼肠孤3型病毒感染 球虫病 犬细小病毒感染 犬瘟热
掠夺宿主的营养; 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h
7
3.人兽共患病 许多实验动物传染病为人兽共 患性疾病,这些传染病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流行,因而也对饲养和研究人员的健康构成威 胁。特别是那些在动物呈隐性感染、而对人类 呈致死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如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h
40
一、各等级动物的相关关系
h
41
二、微生物控制比较
由于动物分类等级不同,因而其微生物控制 程度也不一致,与之相对应的动物饲养环境及 饲养管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h
42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的实验动物分类原则
种类 饲养环境


备注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取得,用现有方法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 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寄生虫的动物 体
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不明确
h
43
h
44
三、对科研实验结果影响的比较
四等级动物优缺点比较
类别
GF
SPF
CL
CV
传染病、寄生虫



有或可能有
动物数、结果 少量、明确 少量、明确 较少、明确 多、有疑问
统计价值、长期 很好、可能好
实验
长期实验存活率 约 100%
可能好 约 90%
较好、可能好 不准确、困难
h
20
GB 1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
将我国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即一级动物(普通级)、 二级动物(清洁动物)、三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 动物)和四级动物(无菌动物)。
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h
25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定义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是指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 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又称SPF动物。饲养于屏 障环境。
应用:举例说明
h
26
应用
选择SPF动物,避免了病原体的隐性感染或潜伏 感染及某些条件性致病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 此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试验,是 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疫苗生产必须应 用SPF动物。
h
30
无菌动物的特点
(一)形态学改变
消化系统:无菌动物盲肠及其内容物重量可达体重25%, 多数情况下,无菌动物盲肠是普通动物的5—10倍。无 菌动物由于盲肠膨大,肠壁菲薄,常易发生肠扭转导致 肠壁破裂而死亡。有关盲肠膨大原因尚无定论。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相对变小,白细胞数少,且数量波 动范围小,与无病原体入侵有关。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及控制
h
1
第一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h
2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原因
实验动物如受到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污染, 其正常状态的平衡将遭致破坏,引起动物发病, 从而给动物的生产及实验的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 响。有的不立即发病,但处于可能发病的污染状 态,即机会致病因子的潜在性感染时,如再施加 做为附加因素的实验处理,动物可能发病。hLeabharlann 37悉生动物的特性
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能合成某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细 菌,不象GF动物发生维生素缺乏症,生活力较强,抵 抗力明显增加,易于饲养管理。
中国药检所利用五联菌悉生动物(大肠埃希氏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可替代无菌动物进行药物检定。
h
38
悉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5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使用清洁级实验大鼠、 小鼠。某些重点科研项目用实验动物,达到SPF级 水平。
h
13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基本要素
1.感染源 (1)内源性 (2)外源性 2.传播途径: 实验动物;生物材料;工作人
员;材料和设备 3.易感动物
h
14
三、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常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h
5
2.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感染可不同程度干扰实验结果,从而影响研究工 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隐 性感染常导致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使实验 得不到应有的结果。或因实验处置,动物抵抗力
下降,使隐性感染显性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h
6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不仅虫体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 害,动物机体也对虫产生反应,使动物机体的生理、生 化及免疫学指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免疫系统:由于无菌动物几乎没有受过抗原刺激,其免 疫机能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胸腺中网状上皮细胞较大, 其胞浆内泡状结构和溶酶体较少,胸腺和淋巴结处于不 活跃状态,脾脏变小。
h
31
(二)生理学改变
免疫功能:由于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组织发育不 良,淋巴小结内缺乏生发中心,产生γ-球蛋白的 能力很弱。血清中IgM、IgG水平低,免疫功能 处于原始状态,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 移植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 用低分子无抗原饲料饲喂无菌动物时,血清中几 乎不存在γ-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微生物学研究
❖在无菌动物断奶前后,接种一种或多种菌,可 观察这些细菌对机体的作用。 ❖了解细菌之间及细菌与机体之间相互关系和菌 群失调现象。 ❖观察机体、微生物、致病因子三方面相互作用 的关系。
h
39
第三节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的 特性比较
洁净动物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的微 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设施内的动物,主 要包括:清洁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和无菌 动物。
四、无菌动物
定义 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GF) 是指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的动物。饲 养于隔离环境。
应用:举例说明
h
29
无菌动物的发展过程
1895—1910年 解决了无菌生命能否生存的问题。 Pasteur认为动物没有肠道菌参与不能生存。生物学 家NenK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由此开展了一场学术 上的争论。十年后,1895年Nuttall 和Thierfelder经 剖腹产,用牛奶饲喂获得了无菌豚鼠,第八天后处 死,肠道内未检出细菌。1898年Scottellies获得了无 菌鸡,无菌环境中养活了17天,至此建立了无菌生 命可以存活的论点。
h
18
四、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国家标准
不同等级啮齿类、兔、犬和猴等实验动物要求 排除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应根据国家技术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有关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 及 监 测 标 准 (GB14922.2—2001 、 GB14922.1—2001)。
h
19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等级
h
3
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增殖和导致动物发病,致 使降低动物的生产效率及动物质量,使动物生产 设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影响实验的进行。此外 还存在许多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从事动物生产、 实验的饲养者,实验人员也有发病的危险。
h
4
1.引起实验动物的疾病和死亡 不同的实验动 物遗传背景不同,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某 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出血症、犬细小病毒性 肠炎等的流行,可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或质量下降, 从而给动物的生产和实验的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 响。
新标准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将实验小 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 体级(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通级。豚鼠、地 鼠和兔仍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
h
21
一、普通级动物
定义 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是在微
生 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带人兽共 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如鼠痘病毒、流行 性出血热病毒、弓形体等,饲养于普通环境中。 应用:举例说明
利用SPF鸡生产疫苗、抗体:麻疹流行性腮腺 炎二联活疫苗、抗轮状病毒卵黄免疫球蛋白、 抗大肠杆菌O157∶H7鸡卵黄抗体等。
h
27
药物安全评价:实验能否持续取决于污染的可能性 老年病学研究:SPF动物的寿命普遍超过普通动物 免疫学研究: 免疫缺陷动物只有SPF级或以上级别
动物才能保种、繁殖.
h
28
寿命:无菌动物>普通动物
h
33
无菌动物的应用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养、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在老年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h
34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宇航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h
35
抗体制备研究
普通动物体内细菌种类多,很难制备较纯的 抗体;无菌动物缺乏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处于 “休眠”状态,对外来刺激,有迅速、单一和持 久作出反应的特性,如果接种单一的菌株,会 产生较纯的、高效价的、且不会污染其他微生 物的抗体。
h
36
五、悉生动物
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 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属四级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分为单菌、双 菌和多菌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