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目前,抗凝治疗是CVST 首选的治疗方法。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01病因及诱因①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Ⅴ抵抗、Ⅴ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②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③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④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病、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⑤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⑥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⑦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⑧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

⑨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CVST患者中有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妊娠妇女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12%)、感染(12%)及癌症(7%)。

静脉血栓栓塞症:全新指南分析

静脉血栓栓塞症:全新指南分析

静脉血栓栓塞症:全新指南分析1. 引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阻塞的一种严重疾病。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VTE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VTE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国际指南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证据。

本指南分析旨在对最新国际指南进行综合评估,为我国VT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2. 指南来源与方法本指南分析选取了2021年发布的国际VTE诊断和治疗指南,包括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

我们对这些指南进行了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分析,对比了不同指南在VTE诊断、风险评估、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异同,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

3. 指南概述3.1 VTE诊断各指南均强调了VTE的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指南推荐采用超声、影像学检查(如CT静脉成像)等方法进行VTE的诊断。

在疑似DVT患者中,指南推荐首选超声检查,而对于疑似PE患者,则推荐使用CT静脉成像。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实验室检测(如D-二聚体)在VTE诊断中的应用,但对其价值仍存在一定争议。

3.2 VTE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VTE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

各指南均推荐使用现有的风险评估工具(如Padua评分、Caprini评分等)对VTE风险进行分层。

根据风险分层结果,指南建议对低风险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而对高风险患者实施抗凝治疗。

3.3 VTE预防VTE预防是降低VTE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指南推荐在手术、创伤、长时间卧床等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机械性预防(如弹力袜、下肢泵)和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等)。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疾病,其病因学特点包括局部原因,如头外伤和局部感染,以及全身原因,如内分泌和内在的血栓形成倾向。

经常使用避孕药的年轻妇女是最常见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起病、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癫痫等症状和局部神经功能体征。

辅助检查包括CT、MRI/MRV、DSA等。

治疗方面,对症治疗和内科系统抗凝治疗是主要方法。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且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

机械碎栓和药物局部接触溶栓是常用的操作方法。

抗凝治疗终点时间为6-12个月,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终生抗凝治疗。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一般使用局部麻醉,若患者不能配合或有意识障碍,可以用全身麻醉。

常规经皮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

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静脉循环时间,确定闭塞静脉窦段位置、形态,了解有无静脉窦的狭窄和侧支循环状况等。

使用6F导引导管,0.89 mm(0.035 inch)软头泥鳅导丝导引下,小心置入颈内静脉,尽量靠近闭塞段,然后使用微导管技术,将导丝导引的微导管置入闭塞段静脉窦内。

若有可能,尽量测量闭塞段压力梯度(穿过闭塞段置于闭塞的远端测量静脉窦内压力,然后拉回闭塞近端测压,两者之差为压力梯度),以作溶栓再通后对照。

然后将微导管置入闭塞静脉窦内行溶栓治疗,技术与动脉内溶栓相似,可以酌情应用机械性操作。

如导丝头端塑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也可使用拉栓装置将血栓拉出。

静脉窦内给予溶栓药物的同时,可以在动脉内适当给药(尿激酶50万一80万U),促使微静脉栓子溶解。

若因为流出血管狭窄,造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即血栓远端静脉窦狭窄所致,可以在狭窄段置入支架,方法同颈动脉支架术,但不使用保护装置。

年龄<15岁,或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者应该谨慎使用,尽量内科抗凝治疗,可以保留微导管在静脉窦内,持续给予尿激酶(2万一4万U/h),总量<400万U。

术后处理包括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行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最新静脉血栓栓塞症指南解读

最新静脉血栓栓塞症指南解读

最新静脉血栓栓塞症指南解读简介本文档旨在对最新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指南进行解读。

VTE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及时诊断和治疗VTE对于病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指南解读最新的VTE指南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1. 风险评估:对于可能患有VTE的患者,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

评估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史、肿瘤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选择是否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2. 抗凝治疗:对于已确诊的DVT或PE患者,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治疗期间需要监测凝血指标,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3. 长期抗凝治疗:对于高风险的VTE患者,如有复发风险或肿瘤相关的VTE,建议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华法林是常用的长期抗凝药物,但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4.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机械栓塞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PE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滤器来阻止血栓进一步传播。

5. 预防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或手术后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VTE的发生率。

这包括穿着弹力袜、进行下肢肌肉锻炼、及时起床活动等。

结论通过解读最新的VTE指南,我们了解到对于VTE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清晰的指导。

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包括抗凝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VTE的发生率。

这些指南为医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提高VTE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最新版)
背景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疾病,常见于儿童和
成人。

由于其症状多样化,确诊和治疗一直是挑战性的。

因此,制
定一个准确的诊断准则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最新的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以帮助医
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准确的诊断。

方法
我们综合了近年来相关研究和临床指南的内容,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以下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
1. 临床症状准则:
- 静脉窦区域局部疼痛
- 静脉窦区域静脉淤积
- 其他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相关的症状
2. 影像学表现准则:
- 静脉窦区域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静脉窦内血栓形成
3. 实验室检查准则:
- 降钙凝血酶原激活物时间(ACT)延长
- 凝血酶时间(TT)延长
- 平台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 血小板计数降低
-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结论
该诊断准则考虑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指标,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然而,鉴于该准则的制定尚属初步,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仍然是必要的。

> 注意:本文提供的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2020nice静脉血栓栓塞的指南解读

2020nice静脉血栓栓塞的指南解读

2020nice静脉血栓栓塞的指南解读引言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血流阻塞,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2020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简称NICE)发布了关于静脉血栓栓塞的最新指南,指导临床医生在该领域的工作中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这份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治疗方案。

一、概述根据NICE指南的定义,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简称VTE)包括深静脉血栓症(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

DVT是指深静脉中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静脉系统中,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和其他症状。

PE是指血栓脱落到肺动脉系统中,造成肺循环阻塞,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

VTE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较高,据统计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VTE相关并发症。

二、诊断和评估1. 临床症状:对于可能患有VTE的患者,应该密切关注相关症状,例如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改变等,以及呼吸困难、心悸、胸痛等可能是PE的表现。

2. 临床评分系统:NICE指南推荐使用Wells评分系统和Geneva评分系统来评估VTE的风险。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评分,有助于明确VTE的可能性。

3. 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患有VTE的患者,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超声多普勒、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确定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三、治疗策略1. 抗凝治疗:对于已确诊的VTE患者,抗凝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口服的华法令(warfarin)或新型抗凝药物(例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进行治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指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指南

2015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

在加拿大的一项报告中,18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0.67/10万,其中新生儿占43%;与之相对比,在荷兰的一项报告中,成人发病率为1.32/10万,其中31~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2.78/10万;女性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可达10/10万,约占所有CVST的5%~20%。

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本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应值得重视。

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

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

由于脑静脉与静脉窦之间、静脉窦与静脉窦之间,以及静脉窦与颅外静脉在解剖上存在吻合、彼此沟通,当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累积范围、侧支循环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2013年一项对11400例CVST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调查显示,15~49岁为1.5%,50~64岁为2.8%,65岁及以上为6.1%。

由于患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状态的波动导致患者病情呈缓解与加重交替,本病多数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d以上。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2年编写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撰写组专家通过复习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多次广泛征求国内各地专家意见并经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意见,适用于神经科和相关学科医生,作为临床工作中选择较好诊治方案的参考。

静脉血栓症的指南解读

静脉血栓症的指南解读
诊断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 等)。
02
静脉血栓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肝素等,抑制血栓形成和 扩展,预防肺栓塞。
溶栓治疗
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 链激酶等,溶解血栓,恢 复静脉通畅。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症的指南解 读
目 录
• 静脉血栓症概述 • 静脉血栓症的治疗 • 静脉血栓症的预防 • 静脉血栓症的护理与康复 • 静脉血栓症指南解读的意义与影响
01
静脉血栓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 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造成 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的一组疾病。
密切监测
在急性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 病情变化,包括下肢肿胀程度
、皮肤温度和颜色等。
康复期护理
01
02
03
04
逐步恢复活动
在康复期,患者应逐步恢复活 动量,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物理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采取 适当的物理治疗措施,如气压
治疗、按摩等。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 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健康教育与咨询
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咨询,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05
静脉血栓症指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的 意义与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规范诊疗行为
通过解读静脉血栓症指南,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 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从而规范临床实践行为,提高诊 疗质量。

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治指南(全文)

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治指南(全文)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治指南(全文)关键字:静脉窦血栓CVST 诊治指南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

约占所有卒中的比例为0.5~1%按部位可分为: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按性质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临床缺乏特异性,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天以上,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常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病史,大多为亚急性(48小时至30天)或慢性(30天以上)起病。

症状体征主要取决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性质、大小以及继发性脑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可单侧或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如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合并颅内压增高,应该考虑到CVST的可能,常出现急性或反复发作的头痛、视乳头水肿、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痫性发作、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一.临床常见分类及临床特点1.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大多为非炎症性,以婴幼儿、产褥期妇女和老年患者居多,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累及脑皮质静脉,可出现局限或全身性癫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下肢瘫伴膀胱功能障碍、失语等。

2. 海绵窦血栓形成多为炎症性,常继发于鼻窦炎、鼻旁及上面部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急性起病,单侧或双侧II 、III 、IV 、VI 对颅神经受累,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眶内软组织、眼睑、眼结膜、前额部皮肤水肿,眼球突出,并发症有脑膜炎、脑脓肿、颈内动脉病变、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病变等。

3. 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多为炎症性,常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也可伴有精神症状,可出现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岩窦),或颈静脉孔综合征(颈静脉),并发症有脑膜炎、脑脓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脓肿等常伴原发病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压痛。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MRV对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结构 也能清楚显示,而且不受血栓形成时间影响。
MRI和MRV结合可提升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率, MRI和MRV是本病主要诊疗依据。
DSA检出率高,但有创伤性。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32页
CT改变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造成静脉回流受阻, 可引发以下CT征象:
第25页四、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理 Nhomakorabea 静脉窦阻塞
受累静脉窦引流区内出现脑水肿,并可有红 细胞渗出,引发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若血栓范围广,严重影响循环时,可出现血 管怒张、脑静脉瘀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患者皮质及皮质下可见多数出血点、出血性 梗塞或软化灶,病灶周围可出现经典环状出 血点。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54页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55页
八、静脉窦血栓诊疗
临床表现:高颅压症状为主。 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CSF蛋白及白细胞大
多正常,也可轻度升高,此时应除外感染性或 其它类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如癌性 。 CT、MRI及MRV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和间接征 象。 DSA可确切了解静脉窦血栓和侧枝循环建立情 况。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43页
MR静脉造影(MRV)
诊疗直接征象: 脑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
边缘含糊,或静脉窦形成不规则(反应再 通)。 诊疗间接征象
病变以外有静脉侧枝形成,出现其它 路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
静脉窦血栓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44页
Loss of venous flow on MR venography
第29页
乙状窦血栓
多为单侧,可无显著临床症状。 当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患者出现败血症表现,

静脉窦血栓课件

静脉窦血栓课件

案例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头 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
病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 降压药。
检查
头部CT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 扩张,MRI进一步证实为静脉 窦血栓形成。
治疗
经过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 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案例二:特殊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李某,女性,28岁,因视力下降、眼球 突出等症状就诊。
治疗效果与预后关系
探讨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 脑部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脑部缺氧和水 肿。
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如CT、MRI和DSA等。
静脉窦血栓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血液 高凝状态、创伤、手术、妊娠和口服避 孕药等。
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 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
研究展望
01
进一步研究静脉窦血栓的 发病机制和病因,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02
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 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3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比 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优方案。
0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静脉窦血栓的 研究进展。
03
静脉窦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 病等基础疾病,降低血
液高凝状态。
避免长时间久坐
长时间久坐会增加静脉 压力,导致血液淤积,
应适时起身活动。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高纤 维的饮食习惯,多饮水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诊断】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1.多继发于眼眶周围、鼻部、面部“危险三角”的化脓性感染。

2.亚急性起病,可伴发热、面部肿胀。

3.一侧眼眶周围、眼睑、球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

4.眼睑下垂,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出血、视力下降、角膜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眶支分布区感觉减退。

亦可扩散至对侧。

5.可合并脑膜炎,病情凶险。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多见于分娩后1-3周产妇及少数全身衰竭的恶病质患者,属非感染性血栓。

2.亚急性起病,出现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烦躁、精神异常等。

3.如累及额、顶、枕叶皮质可出现癫痫发作、双下肢瘫痪、两便障碍等。

4.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可见黄变或红细胞增多。

5.头颅CT可见索状征,增强CT可见空三角征,矢状窦两侧对称性水肿带及并发渗血。

6.MRV可明确显示血栓部位。

【治疗】
(一)感染性血栓:
1.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多数为革兰阳性球菌所致,应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菌群未明者宜选用广谱抗生素。

2.脱水、降颅压。

3.保护眼球,选用眼药膏涂眼。

4.在有效抗生素应用同时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

(二)非感染性血栓:
1.甘露醇既可脱水、降颅压,亦可改善循环。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可降低血浆粘度,改善循环,但慎防加重出血。

3.血栓明确者可考虑手术。

静脉窦血栓指南解读

静脉窦血栓指南解读

2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指南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胡俊3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处理2011年2月,《Stroke 》杂志发布了美国心脏病协会脏病协会((AHA )和卒中协会和卒中协会((ASA )关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声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声明,,这是首个关于脑静脉血栓的指南性的文件静脉血栓的指南性的文件。

4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处理指南分为六个部分: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管理和治疗特殊人群的CVT临床转归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年发是一种少见且经常被误诊的卒中类型,CVT是一种少见且经常被误诊的卒中类型病率大约为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1%。

脑静脉和硬脑膜窦血栓 CVT更常见于青年个体更常见于青年个体。

形成国际研究(ISCVT)报告的624例中有487例(78%)病人的年龄小于50 岁。

56CVT 的潜在危险因素抗凝血酶III 、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症凝血因子V Leiden 基因突变和活化蛋白C 抵抗凝血酶原G20210A 基因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妊娠和产褥期癌症9CVT 的诱因是多方面的的诱因是多方面的,,通常被归类为获得性危险和遗传性危险( 遗传性易栓症)。

34% 的CVT 病人有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前状态状态。

其它少见病因主要是位于脑膜附近部位( 耳、副鼻窦副鼻窦、、口腔口腔、、面部及颈部) 的感染的感染。

感染所致的CVT 在成年人中并不多见在成年人中并不多见,,但在儿童中却很常见却很常见。

其它与CVT 联系在一起的疾患联系在一起的疾患,,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病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炎症性肠道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白塞氏病、、硬膜外血垫硬膜外血垫、、自发性低颅压以及腰穿以及腰穿。

静脉血栓症的指南解读课件

静脉血栓症的指南解读课件
静脉血栓症的指南解读 课件
• 静脉血栓症的治疗 • 静脉血栓症的预防
CHAPTER 01
静脉血栓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静脉血栓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
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
管腔阻塞,导致血栓形成的一组
疾病。
分类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
管理
指南强调了对静脉血栓症患者的长 期管理和随访,包括预防复发、控 制危险因素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 方面的建议。
指南实施建议
培训
临床医生应接受相关培训,以了 解和掌握指南中的诊断、治疗和
管理方法。
监测与评估
医疗机构应对实施指南的情况进 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得到
最佳的医疗护理。
持续改进
指南应随着科学证据的不断更新 而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持其时
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
定期评估与调整
对患者的预防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 时调整预防方案,确保预防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 预防方案,提高预防效果。
预防与控制结合
预防为主
强调预防为主,通过有效 的预防措施降低静脉血栓 形成的风险。
控制为辅
对于已经形成的静脉血栓,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 止血栓进一步发展。
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 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措施的研究
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静脉血栓症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为公众 健康提供保障。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探讨静脉血栓症的发病机制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指南解读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指南解读

美国医师学会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指南解读美国医师学会和美国家庭医师委员会近期公布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 )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南。

该指南的目的是总结现有的证据,主要是针对初级医疗保健人员提供治疗DVT 和PE 的合理建议,帮助临床医师理解和应用不同的诊断工具,如D-Dimer 和超声,以及识别高危的临床特征。

VTE 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和肺栓塞(PE )。

根据美国的资料,每年发生的VTE 约60万例,因漏诊没有得到治疗的患者中,26%将发生致命性血栓事件,还有26%的患者再次发生非致命性血栓事件而最终致死。

存在于膝以上的血栓易合并PE ,小腿部的血栓发生PE 的风险较低,但有可能发生血栓后综合征。

因此,应重视早期诊断,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一、临床诊断1.临床预测VTE 可能性的方法由于单纯应用个体的临床特征诊断VTE 的准确性较差,指南推荐应用有效的预测方法估计VTE 的危险性,并以此作为进一步采用其他实验室和影像学方法的根据,或解释其他检查结果的基础。

迄今为止,多个临床研究证实了Wells 预测法的有效性(见表1和表2)。

但应注意,没有并发疾病年龄较小者和有VTE 病史的患者应用Wells 预测法的预测价值较高。

老年人或合并疾病较多的患者最好结合临床判断。

表1 WELLS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评分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

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表2 WELLS 肺栓塞的临床评分临床可能性:低度,0~1;中度,2~6分;高度,≥7。

2.联合应用D-dimer和Wells评价法DVT风险低、D-dimer阴性的患者在3个月内 DVT的发生率仅为0.5%,临床上无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DVT的可能性为中度和高度但D-dimer为阴性的患者3个月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5%和21.4%。

D-dimer对于没有合并疾病、年龄较小的患者,或无VTE病史,或症状持续时间短的患者的阴性预测值最高。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其特点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阻塞了颅内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流动。

这一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出现,其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脑静脉窦的结构和功能。

脑静脉窦是一种特殊的血管,是将经过脑组织供氧、排除代谢废物的静脉血排出颅内的重要通道。

脑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等,它们将颅内的血液排除到颈静脉系统中。

脑静脉窦的顺畅运行对于维持脑组织的稳定运转至关重要。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生通常由于血液在流经静脉窦时出现凝块形成。

凝块可以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或纤维蛋白等物质。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静脉窦的狭窄、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从而阻碍颅内静脉血液的回流。

脑静脉窦血栓可以发生在单个静脉窦或多个静脉窦,严重影响了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眼球运动障碍、恶心和呕吐等。

在一些较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精神状态改变、视力损失、昏迷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栓的位置和程度密切相关。

确认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CT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血栓的位置、程度和影响范围。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来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状态。

针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旨在维持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性,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脑静脉窦血栓的预后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血栓的位置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指南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胡俊3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处理2011年2月,《Stroke 》杂志发布了美国心脏病协会脏病协会((AHA )和卒中协会和卒中协会((ASA )关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声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声明,,这是首个关于脑静脉血栓的指南性的文件静脉血栓的指南性的文件。

4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处理指南分为六个部分: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管理和治疗特殊人群的CVT临床转归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年发是一种少见且经常被误诊的卒中类型,CVT是一种少见且经常被误诊的卒中类型病率大约为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1%。

脑静脉和硬脑膜窦血栓 CVT更常见于青年个体更常见于青年个体。

形成国际研究(ISCVT)报告的624例中有487例(78%)病人的年龄小于50 岁。

56CVT 的潜在危险因素抗凝血酶III 、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症凝血因子V Leiden 基因突变和活化蛋白C 抵抗凝血酶原G20210A 基因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妊娠和产褥期癌症9CVT 的诱因是多方面的的诱因是多方面的,,通常被归类为获得性危险和遗传性危险( 遗传性易栓症)。

34% 的CVT 病人有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前状态状态。

其它少见病因主要是位于脑膜附近部位( 耳、副鼻窦副鼻窦、、口腔口腔、、面部及颈部) 的感染的感染。

感染所致的CVT 在成年人中并不多见在成年人中并不多见,,但在儿童中却很常见却很常见。

其它与CVT 联系在一起的疾患联系在一起的疾患,,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病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炎症性肠道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白塞氏病、、硬膜外血垫硬膜外血垫、、自发性低颅压以及腰穿以及腰穿。

1011121314 国内外开展情况医疗需求分析创新性与先进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技术方案与规范汇报内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常规血液检查1. 对怀疑CVT 的病人的病人,,应该做由全血细胞计数应该做由全血细胞计数、、生化生化、、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组成的常规血液检查(I 级推荐级推荐;;C 级证据)。

2. 推荐在首次临床评估时筛查可诱发CVT 的潜在易栓疾患( 诸如应用避孕药诸如应用避孕药、、潜在炎症性疾病潜在炎症性疾病、、感染过程) (I 级推荐推荐;;C 级证据)。

15实验室检查D -二聚体有助于诊断指南强调应对可能导致CVT 的潜在凝血情况进行筛选。

免疫检测或者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检测或者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D -二聚体有助于诊断二聚体有助于诊断。

结果正常提示CVT 的可能性较小性较小((Ⅱb 级推荐级推荐;;B 级证据级证据),),),但是如果临床高但是如果临床高度怀疑CVT ,即使D -二聚体正常二聚体正常,,也应进行进一步评估评估。

16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除非临床怀疑脑膜炎除非临床怀疑脑膜炎,,否则脑脊液(CSF) 检查对有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放射学上已确定CVT 诊断的病人通常没有帮助通常没有帮助。

对急性头痛就诊的病人对急性头痛就诊的病人,,腰穿初压增高可能是诊断CVT 的一个线索的一个线索。

细胞数增高( 大约见于50% 的病人) 和蛋白增高( 约见于35%) 是常见的是常见的,,但没有细胞数和蛋白增加并不妨碍考虑CVT 的诊断的诊断。

17上矢状窦部分静脉血栓患者女患者女,,31岁,剖腹产后2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抽搐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抽搐。

上矢状窦静脉血栓患者女患者女,,49岁,右下肢抽动3天伴有糖尿病史。

上矢状窦静脉血栓伴双顶出血患者女患者女,,57岁,右侧肢体抽搐4天,右侧肢体偏瘫伴意识不清3天。

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右侧乙状窦右侧乙状窦、、横窦静脉血栓患者男患者男,,37岁,头痛头痛、、呕吐5天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右侧乙状窦、横窦静脉血栓CVT 急性期处理和治疗环境组织化医疗是降低急性卒中后残疾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干预措施之一效干预措施之一。

为了优化治疗和减少并发症为了优化治疗和减少并发症,,在卒中单元内进行CVT 的初始处理是合理的的初始处理是合理的。

初始抗凝治疗CVT 抗凝疗法可预防血栓增长抗凝疗法可预防血栓增长、、促进血管再通以及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或肺栓塞(PE)。

因为在CVT 诊断时常存在脑梗死伴出血转化或ICH ,因此对抗凝治疗一直有争议一直有争议。

23CVT 急性期处理和治疗抗凝治疗现有两项随机对照试验现有两项随机对照试验,,在经造影剂强化成像检查确诊的CVT 病人中对抗凝治疗和安慰剂或开放对照进行了比较了比较。

合起来看合起来看,,这两项试验仅纳入79例病人例病人。

一项20 例病人的试验对采用剂量调节的以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治疗前数值的两倍的静脉内普通肝素(UFH) 和安慰剂进行了评价和安慰剂进行了评价。

此研究使用肝素的方法为3000 单位团注后持续静脉输注单位团注后持续静脉输注。

24CVT 急性期处理和治疗抗凝治疗另一项59 例病人的试验对剂量基于体重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nadroparin ) 和安慰剂进行了比较和安慰剂进行了比较,,疗程为3 周,随后被分到低分子肝素组的病人接受3 个月的口服抗凝治疗抗凝治疗。

对这2 项试验的Meta 分析显示分析显示,,抗凝治疗的死亡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相对危险度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25来自观察性研究的资料在就诊时CVT 合并脑出血的特殊情况下合并脑出血的特殊情况下,,即使不用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出血也与不良预后有关出血也与不良预后有关。

研究提示CVT 抗凝治疗后脑出血的发生率低凝治疗后脑出血的发生率低。

现有许多观察性研究现有许多观察性研究,,大多数来自单中心大多数来自单中心。

因为大多数研究中绝大多数病人在诊断时是用静脉UFH 或低分子肝素(LMWH) 治疗的治疗的,,最终应用维生素K 拮抗剂拮抗剂,,因此因此,,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专门报告抗凝治疗的结局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专门报告抗凝治疗的结局。

26来自观察性研究的资料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研究为ISCVT ,纳入来自21个国家89 个中心的624例病人例病人。

几乎所有病人初始治疗为抗凝几乎所有病人初始治疗为抗凝,,16 个月死亡率8.3%,79%完全恢复(改良Rankin 评分[mRS ] 评分0-1),10.4%轻-中度残疾(mRS 评分2-3),2.2%仍有重度残疾(mRS 评分4-5)。

几乎没有研究有足够的未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例数来合理推断抗凝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推断抗凝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来自观察性研究的资料提示CVT 抗凝后ICH 的危险范围是0到5.4%。

27来自观察性研究的资料在病人有抗凝治疗主要禁忌证( 如近期严重出血) 的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情况下,,临床医生必须依据临床情况权衡抗凝治疗的风险和益处床情况权衡抗凝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如果有可能可能,,可以考虑低剂量强度抗凝治疗可以考虑低剂量强度抗凝治疗。

28CVT 急性期处理和治疗直接导管溶栓美国的一项回顾性多中心CVT 研究中研究中,,182 例病人中的27 例(15%) 接受了血管内溶栓治疗接受了血管内溶栓治疗。

26 例(96%) 获得血管再通,4 例发生颅内出血例发生颅内出血,,1 例(4%) 病人死亡病人死亡。

一项对包括169 例局部溶栓治疗的CVT 病人的系统性回顾显示严重CVT 病人可能从治疗中获益病人可能从治疗中获益,,溶栓后17% 的病人发生ICH ,与5% 的病人病情恶化有关的病人病情恶化有关。

29CVT 急性期处理和治疗机械性取栓/溶栓球囊辅助的取栓和溶栓导管血栓去除术导管血栓去除术::采用流变导管血栓去除术采用流变导管血栓去除术。

AngioJet(MEDRAD ,Inc ,Warrendale ,PA) 就是一种这样的装置种这样的装置,,它采用通过高速生理盐水喷头的文丘里效应(Venturi effect) 而发生在导管头端的流体动力学溶栓作用栓作用。

30Merci 取栓装置此技术需要将导管直接送到静脉窦此技术需要将导管直接送到静脉窦。

将小螺旋形装置送出导管头端并被推送进血栓内螺旋形装置送出导管头端并被推送进血栓内,,然后缓慢地与附着的血栓一起被拉回到导管内附着的血栓一起被拉回到导管内。

为了避免损伤静脉窦壁或窦内小梁窦内小梁,,可以先用此装置行部分再通可以先用此装置行部分再通,,随后再进行溶栓随后再进行溶栓。

Penumbra 系统是新一代神经系统血栓去除装置是新一代神经系统血栓去除装置,,能起到去除和抽吸急性血凝块的作用去除和抽吸急性血凝块的作用。

它采用一个内有能破碎血凝块和有助于抽吸的一个基于导丝的分离器的能抽吸血栓的再灌注导管灌注导管。

31CVT 急性期处理和治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没有直接评价阿司匹林在CVT 处理中作用的对照试验照试验。

激素激素::通过减轻血管源性水肿而可能在CVT 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激素可以增加高凝状态但激素可以增加高凝状态。

抗生素抗生素::局部( 如,中耳炎中耳炎、、中耳乳突炎) 和全身性( 脑膜炎,败血症) 感染可以合并附近或远隔静脉窦血栓形成感染可以合并附近或远隔静脉窦血栓形成。

怀疑感染和CVT 病人的处理应包括应用适当的抗生素和感染灶( 如,硬膜下积脓或副鼻窦化脓性积液) 的手术引流的手术引流。

32CVT 的长期处理和复发在一组于1978年至2001年间Mayo Clinic 治疗的154例病人队列中,56例初始接受肝素和华法林两种治疗例初始接受肝素和华法林两种治疗,,12例仅肝素治疗例仅肝素治疗,,21 例仅华法林治疗例仅华法林治疗。

随访8年之后年之后,,华法林对存活或无复发存活没有影响有影响。

在ISCVT 研究中研究中,,平均随访16 个月期间个月期间,,624例CVT 病人中有14 例(2.2%) 复发CVT 和27 例(4.3%)其它血栓事件。

这41例有复发或其它血栓性事件的病人中有17 例(41.5%)正在服用抗凝药正在服用抗凝药。

还没有关于首次或复发CVT 长期预防的随机临床试验长期预防的随机临床试验。

总体上,任何类型复发性血栓形成的年复发风险大约是6.5%。

33特殊人群的CVT妊娠期CVT 低分子肝素扮演重要角色妊娠期间CVT 是一种特殊情况是一种特殊情况,,指南强调了足量足疗程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重要性程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